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新時期我們怎麼做教師的心得體會

新時期我們怎麼做教師的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並記錄下來的文字,下面是小編推薦的新時期教師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鑑一下!

新時期我們怎麼做教師的心得體會

  教師的心得體會1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關注人,是爲了每個學生的發展,這是當前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們學習最多的理念;教育爲學生服務,已成爲每個學校的口號;教師的任務是爲學生的成長服務,已基本成爲教育界的共識。可同時,“不會做教師了!”也成爲許多教師共同的困惑。是啊,高比例的學生厭學、馬加爵事件、青少年道德滑坡、“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現象、素質教育的要求和考試指揮棒的格格不入……人們對教育的諸多問責,對教師角色越來越高的期待和要求,確實使我們困惑:“新時期,該怎樣當老師?”每每看到家長、學生對教師壓制學生個性甚至傷害學生等教育失範行爲批評以致控訴、親身體會到教師的委屈和在家長要應試與學生要素質的矛盾要求下困惑彷徨時,“該如何當好一名教師”的問題日夜縈繞於懷。

按照新課改和時代的要求,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和對當前基礎教育的觀察思考,筆者認爲新時期的中小學教師應從下列幾方面去做。

首先,摒棄功利心,找準教育的“真目的”。

任何一所中小學,要在社會上和家長心目中有好地位,教學質量好壞是評價的唯一標準。就當前的情況看,最直接的標準便是各類統考的分數。由此引發社會對“好老師”的評價標準,便是看所教學生知識掌握的好壞,家長還看教師平時作業佈置多少、對學習抓得是否緊……這便是各民辦學校及高收費學校“緊抓教學質量”(實際上單指知識學習)的原因。因爲只有學生考試成績好了,家長才會選擇這所學校,學校纔會保住生源。而且,家、校還有這樣“高瞻遠矚”的理由:如果小學放鬆了學習,學生如何面對中考、高考?如果考不到好學校,學生便失去了接受好教育的機會;就是將來步入社會,還是要參加各種考試考覈才能贏得競爭呀!目前,教學評估的功利主義色彩也十分濃厚:各類檢查評比、競賽課公開課、教育科研課題、各種大小活動……在濃厚功利心作用下,“水分”大得驚人;許多老師也一邊學習着新課改理論,一邊仍以應試爲目標,,大作業量、占課拖堂、對學生拔高要求、方法簡單粗暴……用極濃厚的功利心實施着“虐待性”教育。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長期才能顯效的工程,怎能簡化爲用分數或其他簡單方式來考評教育短期內的突出效果。

面對當前社會上許許多多這樣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深入地思考:我們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教育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學習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們到底首先該教給學生什麼?--愛因斯坦曾說:“青年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爲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爲一個專家……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著名學者費孝通在談到“德育的遺憾”時回憶:“潘光旦先生曾經明確提出:教育必須以每個人爲目的,教育的最大目的,是爲了促進個性發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進到一個至善的世界,成爲完人。”餘秋雨在談到人的素質時認爲,文化知識只是人文素質中的一小部分,要被稱爲一個完整的人,他還要有對事物整體判斷的能力、感性知覺能力和證僞能力,以及一顆善良的心。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培養人才的核心目標。——葉聖陶曾經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那麼,培養兒童最核心的習慣是什麼?筆者認爲,應當是對學習的興趣和鑽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碼準則。作爲教師,需要有崇尚科學的態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會大環境中,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認識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並把它內化爲自已工作的指導思想,纔可能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風趕潮,保持正常的心態,真正爲學生的成長服務。

其次,走出誤區,找準教師的“真位置”。

當今,我們雖然高談着人文關懷、師生關係民主平等……但由於幾千年師道尊嚴的影響,每位教師在教育觀念、教育理論及方式方法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學生時代所受教育的烙印,加上過去工作實踐中形成的經驗思維時不時對新理念進行着干擾歪曲,因而在教育中常常不知不覺地穿新鞋走老路,爲自己錯誤的定位,常表現爲:

一、神聖化。

教師潛意識裏仍固守着在學生及家長面前絕對權威的地位,容不得學生、家長說“不”字。否則,輕則惱怒,重則“給小鞋穿”,這種現象當今仍普遍存在。可是,我們應當認識到,鼓勵學生及家長表述自己的意見,善待“頂嘴”、“狡辯”、“頂撞”,可以促進師生交往,這不僅是尊重問題,而且是促進師生交往良性循環的大問題。一個偉人說:“爭論是兩個心思的捷徑。”允許平等地位上的爭論,不僅教育,工作、人際交往都應走這條捷徑。

二、家長式。

“一日爲師,終生爲父”的傳統思想,在許多教師心中異化爲:我是你的老師,就和你的父母一樣,我一切都是爲你好,你必須聽我的。於是乎,不管自己的出發點學生以爲然否、方式方法學生是否樂於接受或能否承受,也不管事實上是否真能達到爲學生好的目的,一定得以師命是從。這種自以爲是的家長式專制作風,既使學生成長痛苦,嚴重損壞師生感情,也常常會好心辦壞事,甚至造成嚴重後果。當老師在爲自己鳴冤叫屈時,哪曾想到,這種專制作風和呆板僵化的教育方式,是對兒童個性的摧殘、天性的扼殺

三、工匠式。

教師是一門職業,但教育應是一門事業,它需要思想、需要追求、需要科學、需要理想,但有些教師僅把它當作一份工作,上級怎麼說,我便怎麼做,忙於跟風趕潮,疲於應付各項檢查評比,工作年年做,卻少有鑽研和反思,更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

那麼,新時期,教師的“真位置”又該是怎樣的

筆者認爲,教師,首先應是一名“人道”的人。一位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少年科大的學生家長說:“春天正是花兒開放的時候,秋天纔是收穫的季節,培養孩子也要順其自然;每種樹苗都有各自不同的生長條件,需要不同的栽培方法,教育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人道”的教師應該這樣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讓教育真正成爲學生生命成長的歷程:能充分重視學生的差異,因人而異地施教,重在育人,關注學生的持續發展;用心觀察和體會教育過程中的樂趣,淡化結果,摒棄急功近利思想,分享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和學生同歡樂共發展;能用足夠的耐心欣賞每個學生的優點和個性,耐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允許學生髮表自己的各種意見,並巧妙地引導;能把學生當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即使他們有錯誤,也能建立在喚醒學生自覺性的基礎上慎用懲罰,充分尊重學生的尊嚴和人格;能放手鍛鍊學生,把學生推到臺前,把自己隱藏在幕後,甘爲學生的成長想方設法搭建最好的舞臺、花大力氣改進教法,不僅能授人以魚更能授人以漁……總之,請相信阿莫納什維利的話:只有把自己當作兒童,才能幫助兒童成爲成人;只有把兒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生活的重現;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來;最後,全心全意地關懷兒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爲一個人道的教師。

同時,教師應是一名有“人格”的人。

關於教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自古就有身教重於言教的論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論語》)而在新課改背景下,新的師生關係使教師人格的影響力顯得更爲重要。那麼,新時期教師怎樣做才能具備人格魅力呢

一、做一個“真人”。

雖然工作、生活的壓力使許多教師的生活軌跡幾乎成了學校—家庭的兩點一線,但路上匆匆而過,你是否已無心顧及周圍的人和事?在學校忙碌地工作,你是否已無暇真正關心學生和同事?晚上回家忙完家務、孩子和白天剩餘的工作,你是否已無力關心身邊鄰居……在這些忙碌中,你是否已慢慢忽視了生活中其它一切事情?就像一位教師要求學生講自己“給”比“拿”愉快的故事時,學生要他講,他搜腸刮肚後大吃一驚,因爲他居然找不到這樣的故事!——教師要培養活生生的人,一個社會中的人,那麼,教師首先就應是一名血肉豐滿的生活“真人”,而不能迷失了真我,變成了工作的機器人!否則,這樣的“機器人”教出的學生就算知識越來越豐富,技能越來越強,創造力卻會慢慢枯竭,成爲“智能機器人”。

二、做一名智慧者。

葉瀾教授說:“如果一個教師缺少智慧,就缺少尊嚴。”智慧來自於什麼?——來自於博覽羣書,教師要廣泛涉獵,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裏;來自於對工作的滿腔熱愛,勤思考,善鑽研,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中不斷積累。這樣,教師在課堂上纔有可能口吐珠玉、遊刃有餘、旁徵博引、妙趣橫生、談吐不凡,這樣的課堂,才能深深吸引學生,教師深受學生愛戴,並不斷成長。

三、做一名反思者。

教育是一種常做常新的事業,教育無止境,教師生涯也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前行的充滿新奇的旅途。反思將讓師生的生命變得五彩繽紛,反思將讓我們的教育變成一支抑揚頓挫的交響曲。一個善於反思的人,永遠擁有前進的動能;一個善於反思的民族,永遠擁有不竭的力量;我們的教育也需要勇敢的反思以不斷超越再超越,一個善於不斷反思的教師,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的工作,科學地施教,深受學生敬仰。

說到底,做新時期的教師,就要積極地更新知識、觀念和能力,遵循學生成長的規律去創造性地工作。讓我們熱愛教育、熱愛學生,使教育適合學生的發展,讓我們努力爲學生的發展創設必要的條件,使學生和教師共同快樂地成長!

  教師的心得體會2

上完課,抱着重重的作業本,拖着疲憊不堪的身體走進辦公室,山一般的作業本把我的辦公桌壓得擁擠不堪。“累!”我嘆了口氣。同事說,“你又有任務來了,桌上放着。”只見一張方方正正的小小的紙上寫着:師德論壇:今天我們怎樣做一名好老師?1000字左右,週四上交到辦公室。“煩!”我無力地倒在椅子上。“今天我們該怎樣做教師?”我捫心自問。除了辛苦以外,難道我們沒有樂趣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爲此刻腦海裏出現的都是學生們的一副副可愛相:討人喜歡的馮俊傑;乖巧的陳琦;懂事的朱文文;能幹的王夢然;勞動積極的虞玲巧和徐曉斌……心情在回顧中不由得愉悅起來,剛纔的疲憊和埋怨漸漸地淡去。

在21世紀的今天,面對鋪天蓋地的新課改和反覆強調的素質教育,我們該怎樣做個好教師?我也曾困惑過,也曾閱讀過大量的教育書籍,其中也包括王曉春的《今天怎樣做教師》,裏面有這樣一段話記憶猶新: “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長長的句子,艱辛是定語,耐心是狀語,熱情是補語;又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根號,一疊疊作業本爲他的青春無數開平方。其實這些都只說了一半。因爲,對於幸福教育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複,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是啊!既然我們無法改變繁重的教學任務,我們爲何不在課前放些好聽的英文歌曲與學生一起享受一下?“人非聖賢,孰能無錯。”既然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我們爲何不能寬容些?既然我們面對的是十四五歲的孩子,我們爲何不蹲下身子站在他們一樣的高度看事物呢?

當然每個教師各有自己的性格和教育風格,正如不久前我在班主任論壇上提出“班主任工作應該感性好還是理性好?”儘管有教師持否定態度,但是我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下面是本人就怎樣做個好教師的一些感受:

一、多些感性

也許性格使然,我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喜歡用些感性的話語;同樣,在平時與學生接觸過程中總會被學生小小的舉動而感動,走近學生,多發現他們的優點,這時我們不會因爲他們成績的不理想而對他們流露出諸多的不滿或不屑,然後把自己的感受告知學生,正如有句臺詞:把愛大聲說出來。畢竟人是情感動物,再頑固不化的學生也會被感化。

二、多些寬容

讀研期間,一位心理學教授在課上講到中學生都是一羣瘋子,此語一出,臺下一片譁然,尤其是我們這些教初中的教師,“那每天與他們相處,豈不是我們也成了瘋子。”有人在下面大聲地說道,大家又是笑聲一片。笑罷,我不禁反思:說學生是羣瘋子,的確有點過。畢竟這個年齡有它的特殊性。我倒願意相信在他們的心裏天使與魔鬼並存。正如有人說,如果你把他們看作天使,他們真的會成爲天使;反之,如果你把他們看作魔鬼,那麼他們真的會成爲魔鬼。儘管有時天使也會墜落,儘管有時天使會折斷翅膀;儘管有時天使也會疲憊……但是隻要我們相信他們是天使,而且用愛去喚醒他們心中的天使,那麼天使定會展翅高飛。因此在平時教育犯錯誤的學生時,我會對學生多一份寬容,說,“是不是天使做累了,那麼休息一下吧。但不要忘記歸隊!”

三、擁有年輕的心

因爲我們面對的是十三四歲的孩子,這是個敏感而叛逆的階段。如何走進學生的心靈?我們得學會用他們的眼光看世界,蹲下身子,用年輕的心與學生進行交流。兵書上有句耳熟能詳的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韓寒、郭敬明的書在學生中大行其道時,當可愛淘的書在女生中大受歡迎時,我沒有馬上禁止,而是抱着一顆好奇的心:到底裏面什麼東西吸引了他們的眼球?於是買來或借來《三重門》、《那小子真帥》等,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原由。當再次發現學生看這些書時,我先跟他們聊裏面的內容,在學生流露驚訝神色時,我開始談自己的想法,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我們必須要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想法,也許下課時學生會冷不丁跑過來問你,“老師,今天活塞還是火箭贏?”如果我們連活塞和火箭是什麼都不知道,那麼無形之中少了一種溝通的渠道。

最後用一位老師的話做結束語,“從愛出發,我想,這是一個老師應該遵守的一條基本的教育原則,當所有的孩子都從‘教育’這個詞中感受到什麼是愛,什麼是尊重,什麼是努力的時候,我們的奔波勞碌日夜追求也就達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