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關於《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關於《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9W 次

教育與理想是亦菲孿生兄弟。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整理的2017關於《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2017關於《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1】

教師是什麼?教育學上已有答案,不過仍然有很多人還在探究。毫無疑問,教師是份生存的職業,平凡中彰顯偉大,普通中蘊藏幸福。

教師的偉大,人們往往歸結爲:奉獻和犧牲。我們都渴望自己變得“偉大”起來,都希望被肯定,被讚賞。但我們的內心卻非常牴觸一味地奉獻和犧牲,因爲我們不是神仙,我們生活在真實的土地上而不是虛無縹緲的精神領域,我們有尋找幸福的權利。

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和人之間發生的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給學生的生命帶來不同。教師的生命價值、人生意義在於,我們不僅僅把教師當做謀生的職業,還用自己的生命去影響着別人的生命。在從教生活中,我們需要尋找一個了不起的好老師符號,賦予自己一個自由心靈的軀體,勇敢、大膽地帶着智慧去面對困難和挑戰。簡言之,教師的幸福感首先來自於信仰。

《曼德拉傳》塑造了一個人類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師說:“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書,就是一位好老師。”受過27年的牢獄之災,歷盡磨難成爲南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曼德拉說:“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其實我仍然在獄中。”這樣強大的心靈的形成離不開苦難和痛苦中的掙扎,更離開不了對生命執着的愛。

愛,不論在何時總比恨來得更加自然。教師這個職業的底色依舊是她。有了愛,教師纔能有能力欣賞這條道路上的沿途風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峯,才能擁有強有力的武器去改變世界。有了愛的信仰,纔可能不徘徊,不猶豫,不後悔,纔可能真正擁有夢想。

愛是一種信仰,把教師帶到幸福的身旁。

我們繼續探尋,以教師的現實生活爲基。我們看到一部分教師:生活太平淡,沒有刺激;生活太機械,沒有情調;生活太繁雜,沒有成就感......昨天這個孩子逃學了,今天這個孩子打架了;昨天省廳領導來檢查,今天市區領導來檢查。我們在擔驚受怕、囉嗦累贅、手忙腳亂中漸漸地對教師工作失去了信心。我們繼續探尋,我們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師:生活美好,精彩紛呈,富有生命,樂此不疲,魅力無限,樂商十足。原來,他們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難和瓶頸當做獲取巨大快樂的墊石,他們努力地挖掘教師職業的內在美,把教師當做事業來做,全身心投入。他們一直相信:穿越艱辛,自然收穫美麗。

朱老師把教師職業大致分成四種境界:第一,是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第二,是讓自己心安的老師;第三,是讓學校驕傲的老師;第四,是讓歷史銘記的老師。其中,最基本的是做一名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陶行知先生的“學高爲師,身正爲範”這幾個大字只要用心做,相信就可以達到第一種境界。做第二種老師,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踐行教育。有良心的老師不是表格和評選程序測量出來的,而是每年教師節有多少學生還記得給你打電話、發短信、送鮮花、寄賀卡。做學校驕傲的老師,實屬不易,你不在學校的時候,學生想你,同事領導念你,這樣的老師一定是在自己的崗位上把工作做到極致的人,這樣的老師令人敬佩!當然,做到這一點的老師也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體中的力量,因爲當你選擇離開時,就會發現即使沒有你,太陽照常升起!永遠保持一顆學習的心很重要。第四種老師,是於人於己都會創造故事和傳奇的老師。這樣的老師歷史上有,當下也有,未來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學校旮旯處出現。

教師如何享受職業生涯帶給我們的幸福感覺?左拉說:“每一個人可能的最大幸福在全體人所實現的最大幸福之中。”穆尼爾納素夫說:“真正的幸福只有當你真實地認識到人生的價值時,才能體會到。”拉美特利說:“有研究的興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夠通過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擺脫妄念並使自己擺脫虛榮心的人更加幸福。”.....歷史名人對幸福的解讀很多,總歸:幸福應該是在創造中的,幸福應該是在服務中的,幸福應該是在研究中的,幸福應該是與別人分享中的。同理:教師的幸福來源於創造、服務、研究和與人分享。

如何做到創造、服務、研究和與人分享。朱老師告訴我們:與學生一起成長,終身學習,努力成爲有特點、有個性的教師。不必超越學生,但必須努力做一名讓學生崇敬的人。唯有成長,纔有幸福。

“一個人學會了閱讀,任何人都阻擋不了你前進的腳步。”“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樣子。”教師要實現成長,必須進行專業閱讀。朱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不善於讀書學習的教師,總是拿着一張教育的舊船票,每天重複昨天的故事”。人生苦短,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爲了賺多少錢,也不是爲了當多大官,因爲這些東西你是帶不走的。”人生爲一大事而來——看風景。行萬里路,通透自然風景;讀萬卷書,品味精神風景。肉眼能看到的風景是有限的,而真正的財富是精神的,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唯一能帶走的是精神的財富。

朱老師說:“讀什麼樣的書,你就會成爲什麼樣的人。”作爲教師,要樂於選擇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更要專注於自己所教學科的專業書;要樂於重溫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更要專注人文和科學。每本書都是一部傳奇,教師要善於閱讀傳奇人物、故事帶給我們的震撼。當然,我們必須接觸管理,我們在最能學習的時候不能僅僅學習如何做一名老師,我們也要思考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管理者,因爲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人。自己再忙也要讀書,收入再少也要買書,住處再擠也要藏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總之,閱讀也要像牛頓說的那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嘗試從“優秀到卓越”。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當你覺得閱讀效果並不理想的時候,思考顯得尤爲重要。法國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說:“一個人不過是自然界一隻最脆弱的蘆葦,但這是一隻會思考的蘆葦,人因思想而偉大。”如何纔算是善於思考?朱老師總結了以下幾點:一是思維的深刻性。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非把問題搞明白不可;二是思維的敏捷性。機智果敢地處理問題;三是思維的靈活性。對待學生要隨機應變;第四,思維的獨創性。“不唯上,不唯書,不人云亦云,不依賴別人的思想和原則,不尋求現成的解決方案。”朱老師建議我們與學生一起進行專業寫作。一個人的專業寫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真正的思考是從寫作開始的。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所有的成功都與痛苦相關。但是,不是經歷痛苦就會鑄就成功。“如果僅僅是淚水,痛苦只會滋生軟弱,迅速乾涸。只有經過咀嚼、反思、徹悟,痛苦才能夠成爲精神的財富、人生的養料。記錄這樣的痛苦,本身就是在記錄着一首關於生命的雋永史詩。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超越自我,才能讓每一天成爲永恆。”人是一顆會思考的蘆葦,只有內心的自覺纔是教師走向成功,樂於教書,提升認同感的必經之路。

我經常把一些在書本中得到的道理講給我的鄉村教師朋友們。大多數人覺得我是個“瘋子”,“不貼實際”。特別是現在的“80後鄉村教師羣體”,他們經常“心存不安”,“這山看着那山高”,“鄉村教師就那麼點工資”,“給多少錢辦多少事”等等。剛畢業那幾年,我曾也質疑過農村教育,也曾想離開,甚至強烈地想轉行。後來,農村孩子們對我的樸素的愛影響了我。當農村教師是我的事業。我要嘗試去改變,哪怕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就像朱老師說的:“只要在農村一天、在講臺上一天,就能夠用心地去教一天書,用心地幫助農村的孩子,讓他們儘可能得到好的教育。”做鄉村教師,良心很重要!

我一直相信朱永新老師說的:所有的環境都能產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難都可能造就教育家。朱老師告訴我們:許多人經常埋怨自己的條件不好,條件不夠,其實,所有的問題往往出在自己身上。我們自己就是環境,就是條件。完善自己,挑戰自己,就是在改善環境,就是在創造條件。不要等別人爲你提供機會,而應努力爲自己創造條件。

做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要靠毅力,靠恆心。從心理學的規律來說,人的意志的強弱、恆心的大小往往與克服困難的大小成正比,這是意志活動的一條規律。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堅守在鄉村教育這條道路上更爲重要。當然,鄉村教師也不是非得一輩子在鄉村。

在鄉村學校,出名師很難,這需要各個方面的因素。人人都有成功的慾望。朱老師提供了“吉祥三寶”促成教師的專業發展。一是專業閱讀。沒有閱讀的教師永遠成不了真正意義上的名師;二是專業寫作。寫作的過程是總結、歸納、剖析、反思與提升;三是尋找專業發展共同體。“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羣人才能走得更遠。”我記得在北京中關村三小,中國陶行知學會一負責人一直提醒我們:鄉村教師一定要跟外界取得聯繫。互聯網時代,鄉村教師並不孤單,最有效的方式就通過網絡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讀書、學習、討論、分享、碰撞、彼此鼓勵,取長補短,對成長非常有益。

教師可以不是詩人,但不能沒有詩意的生活。朱老師寫的一首小詩,我特別喜歡!

教育是一首詩

教育是一首詩/詩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動不安的靈魂裏/有一個年輕的夢。

教育是一首詩/詩的名字叫激情/在春風化雨的課堂裏/有一臉永恆的笑。

教育是一首詩/詩的名字叫熱愛/在每個孩子的瞳孔裏/有一顆母親的心。

教育是一首詩/詩的名字叫創造/在探索求知的叢林裏/有一面個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詩/詩的名字叫智慧/在寫滿問題的試卷裏/有一雙發現的眼。

教育是一首詩/詩的名字叫未來/在承傳文明的長河裏/有一條破浪的船。

新教育實驗團隊裏的很多名師、大家,我想都是秉承一顆赤子之心,努力挑戰自我、活得很精彩的人。他們詩意的生活在祖國大地上,爲教育,爲人生。在時光中創造更好最好的自己。他們也有一部分人從最艱苦的條件下,踐行自己的理想。

作爲教師,我們怎樣尋找自己的生命原型?朱老師告訴我們,要尋找真正意義上與孩子一起成長的“英雄”教師作爲原型。就像李鎮西老師的人生榜樣、職業楷模、生命原型就是陶行知和蘇霍姆林斯基。作爲一名鄉村教師,我們先從讀優秀教師的作品開始。朱老師在《致教師》中特別提到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雷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尼爾的《夏山學校》、蘇霍姆林斯基的《巴普雷什學校》等作品。尋找生命的原型,傾聽內心聲音的引導,更加從容的在這條道路上堅定地做好老師!朱老師在作品中的家國情懷令人敬佩!

回到教育的主人公——孩子身上,教師每天面對的不一樣的學生,或外貌美麗、或乖巧聽話、或聰明能幹、或長相普通、或沉默寡言,其實這些詞彙都是我們給孩子們貼的標籤。對於受教育者來說,人人平等,人人重要。新教育實驗的一個重要理論就是:每個孩子都是上天派來的使者。朱老師告訴我們“作爲教師,一定要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有着與生俱來的力量,知識有待於教育來發掘和喚醒。”“只要老師不放棄,孩子纔不會自棄。協助無力的孩子挖掘潛力,協助迷失的孩子發現自我,正是教育的價值,也是教師的意義。”

給我一個做教師的理由?朱老師通過《致教師》告訴我們: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懷、眼界、努力、思考、學習決定未來,說大一點就是決定未來的教育,決定未來的孩子。他真誠地期望,教師學會關注窗外的世界,關注教科書以外的東西,關注正在劇烈變化的社會,關注國家的大事情,爲培養祖國的脊樑而奮鬥。

最後,我想引用朱老師的一句話作爲這篇隨筆的結束:“我想,幸福是人類的永恆追尋,對教師而言也不例外。爲了幸福,我們樂於做教師。作爲教師,我們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緣由。”

  【2017關於《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2】

做一個智慧型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有責任感充滿愛心的老師。 羅素曾經說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發展。”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俗話說:“育人之道,愛心爲先”。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只有當教師用赤誠的真心去愛每一位學生時,纔會消除“火暴”脾氣、減少“急躁”情緒、避免對學生疾風暴雨般的“訓斥”,以“溫柔”的方式去開啓和誘導學生。善於以平靜的心態,運用含蓄幽默的教學機智,融洽師生關係。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因爲許多偶發事件的“肇事”者,通常是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只有教師擺正了他們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才能夠對他們的行爲“容忍”,不發火、不動怒,對事件進行冷靜的、超常規的處理。

做一個智慧型的老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反思的老師。 在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習慣性行爲,憑着“自以爲是”的經驗、機械化地、年復一年地進行着,這種行爲遠沒有達到反思的要求。書中作者寫道,“未經反思的行動是‘缺乏智慧’的、沒有機智的。”有兩個美國科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試驗。他們在兩個玻璃瓶裏各裝進5只蒼蠅和5只蜜蜂。然後將玻璃瓶的底部對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將開口朝向暗的一方。過了幾個小時之後,科學家發現,5只蒼蠅全都在玻璃瓶後端找到了出路,爬了出來,而那5只蜜蜂則全都撞死了。蜜蜂爲什麼找不到出口?通過觀察它們發現,已是蜜蜂的經驗認定:有光源的地方纔是出口;二是它們每次朝光源飛的時候都是用盡了全部力量;三是它們被撞後還是不長教訓,爬起來後繼續撞向同一個地方;四是同伴的犧牲並不能喚醒它們,它們在尋找出口時也沒有采用互幫互助、分工合作的方法。而蒼蠅爲什麼找到出口呢?如果說蜜蜂是教條性、理論性,而蒼蠅則是探索性、實踐性。它們的智慧中,就從來不會認爲只有光的地方纔是出口;它們撞的時候也不是用上全部的力量,而是每次都有所保留;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在被碰撞後知道回頭,知道另外想辦法,甚至不惜向後看;它們並不死抱教條認定出口只在有光亮的地方、只在前方;他們能從同伴身上獲得靈感,合作與學習的精神讓它們共同獲救。所以,最終它們是勝利者。

做一個智慧型的老師應該是一個理解學生可能性的老師。注意學生、聆聽學生,是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動,是一種全身心投入型的智慧行動,不是簡單地在行動中的反思。教育機智是指向學生的,是對學生幸福的關心。它是通過教育者積極主動建立起來的關係方式。這種教育機智表現在,首先要正確對待學生的成長,不能急於求成,要有耐心;要理解學生的體驗,對學生的經歷保持開放,避免用一個標準的和傳統的方式來處理情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育者對教育情境充滿自信;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徐盛;還要有臨場的天賦等。同時教育機智的目的是爲了保留學生的空間,保護那些脆弱的東西,防止學生受到傷害;它可以讓破碎的變成完整的;它可以鞏固好的品質,加強學生的獨處能力,支持個性的成長等。教育機智通過實施某種認知的敏感性和實踐一種對學生的主動關心來實現它的目的。一方面,教育機智依賴我們的能力來感知學生的需求和具體認識學生的各種潛力,用一種關心和接受的態度感知、聆聽學生;另一方面,機智敏感的眼睛折射出它關心的眼神,愛過運用眼神、言語、沉默、動作等來作爲機智干預和關心他人的工作。

教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燭光,學生美好人生的開端掌握在教師手中,教師只有用自已的愛,才能與學生產生心靈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屬性而達到完美的境界。只有以愛心才能教會學生去愛身邊的每個人,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做一名合格教師,要先播下花的種子,再澆水鋤草,特別要將那些長歪的小苗一棵棵扶正,那麼,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必將迎來一個奼紫嫣紅的美麗春天!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它總在創造奇蹟,創造新的人。"我始終認爲,提高教師素質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愛心。只有在愛的基礎上,教師纔會投入他的全部力量,纔會把他的青春、智慧無怨無悔地獻給教育事業。第四步,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首先學校內部必須協調好校內各種教育力量,共同做好問題學生的轉化工作,學校還應及時和家長進行各種方式的聯繫,以期學校、家庭在教育上的步調一致。其次家長應主動與學校密切配合,時時向學校瞭解情況,共商教育內容和方法,家長還應及時瞭解子女所結交的社會朋友並正確提醒他們應注意的問題。再次社會各部門應將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轉化問題學生作爲自己份內的一項社會職責來看待,經常性的對危及青少年學生的環境和事件進行治理整頓。這樣,學校、家庭、社會同步運行,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問題學生的轉化。

總而言之,“問題學生”這是一個特殊的羣體,他們既聰明、可愛、善良,但又象迷失方向的羔羊,沾染了不少壞習慣;他們能否健康、陽光的成長,既關係到家庭的和諧、幸福、希望,又關係到國家的未來,社會的安定、詳和。教育、改變、轉化他們,意義深遠、責任重大。要讓這個特殊羣體的孩子重新迴歸陽光、迴歸親情、迴歸課堂,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耐心細緻地做好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