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文祕知識 > 2015年關於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調研報告

2015年關於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調研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有一個新亮點就是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文件指出: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縣)一業;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閒、旅遊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遊休閒產品。現結合實際,將烏當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關情況彙報如下:

2015年關於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調研報告

  一、重要意義

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科學把握農村經濟發展規律,與時俱進做好“三農”工作做出的重大決策。根據國內外的發展實踐經驗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就是以農業爲基本依託,通過產業聯動、產業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閒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了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範圍擴展和農民增加收入。以農業爲基本依託,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於農民分享三次產業“融合”中帶來的紅利,有利於吸引現代要素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有利於拓展農業功能培育農村新的增長點,有利於強化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新農村建設。

  二、主要做法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按照中央、省、市關於“三農”工作的統一決策部署,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同時,堅持以發展現代農業爲目標,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突出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推廣“兩型”農業模式,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升農業科技服務水平,不斷加大新農村建設力度,全區農業穩步向現代農業邁進。2014年,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現價)11.55億元,同比增長9.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882元,同比增長19.01%。

(一)堅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着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區委、區政府緊緊抓住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放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初步形成了肉製品加工、乳製品加工、蔬菜加工、糧油食品加工、飼料加工、木製品加工等農產品加工產業鏈,農產品加工業呈現跨越式發展態勢,成爲貴陽市農產品加工重要基地。據統計,全區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合作社帶動農戶6.07 萬戶,直接帶動農戶5.5 萬戶,專業合作社與直接帶動農戶總數佔全區農戶總數80%以上。2014年公司所帶動的農戶從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人均增收1830 元,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人均增收1530元,農業產業化水平在全省、全市居領先地位。

按照現代都市農業的發展要求,注重強化農業的文化傳承、觀光休閒、生態保護等多種功能綜合開發,推進農業由單一的生產功能向生產、生態、生活多功能轉變,使農業功能在融合拓展中不斷提升。一是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業。根據全區現代都市農業的總體佈局,區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扶持觀光休閒農業發展,重點打造“泉城五韻鄉村旅遊度假區”特色鄉村休閒旅遊板塊,新堡王崗村成爲全省新農村建設和鄉村休閒旅遊的典範。截止目前,全區各類鄉村旅遊農家樂旅遊接待點發展到120個,安排從業人員300餘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00餘人,年接待遊客4527.88萬人,旅遊綜合收入突破35.37億元。二是大力發展“兩型”農業。以農業循環經濟爲突破口,着力推進“兩型農業”建設,積極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農村太陽能等項目,農業綜合生產成本顯著下降。興建沼氣池2座,在農村推廣太陽能熱水器近406臺套。三是大力發展生態林業。重點實施環城森林生態工程、道路景觀綠化、生態防護林建設、村寨綠化等生態林業工程,2014年,全區累計完成四旁植樹55萬株,實施家園建設村寨綠化386畝,人工造林10653.6畝,2013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9.6%,在全省處於先進水平。

(三)堅持特色示範基地引領,着力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化發展

通過特色園區和基地示範引領,有力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全區主要優勢農產品生產迅速向農業板塊、產業帶集中,區域佈局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農產品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水平穩步提高。

貴州老幹爹食品有限公司在百宜建立訂單農業模式,威門藥業新堡“公司+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基地+農戶” 模式,貴陽三聯乳業有限公司在貴陽遠郊區、區建立11個奶牛示範基地,帶動當地上萬農民發展種草、養殖業,年戶均收入增加三千多元。黔五福公司每年將消化生豬50萬頭,貴州糯小米4000噸,帶動10000戶農民養豬和種植小米,公司有了穩定的生產基地,農產品質量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明顯增加,使基地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更加緊密。

(四)堅持農業科技創新,着力推進農業科技化

把農業科技創新作爲農業現代化的驅動力量,切實加強科技服務,大力發展現代新興戰略產業。

貴陽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綜合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烏當羊昌)建成省內最重要、輻射帶動全省的現代農業綜合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2017年完成科技創新創業區的科技研發中心、成果轉化與孵化器、科技創業園、金融服務中心等建設,搭建產、學、研平臺,加快集聚區科技成果的轉化和企業孵化,建立企業創業風險基金,培養產業園的農村科技複合型人才。建設農產品加工物流區的農產品交易配送中心,力爭營業收入達到5000萬元以上,帶動就業800人以上。建立5個農業專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員基地;孵化並培育小微型企業8-10家。2020年全面完成農產品加工物流區的建設,主要包括農產品貯運加工中心、農產品綠色生產基地和銷售網點、現代電子商務、現代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物流會展中心、農產品加工中心等建設,以提高農產品市場附加值,保障食品安全。力爭營業收入達到1億元以上,帶動就業1000人以上,入駐集聚區相關企業10家以上,年接待遊客100萬人次。

(五)堅持政府規劃佈局,着力推進農村經濟發展

區委、區政府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推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重點抓好推進新型農業產業化的規劃佈局、農產品及農業生產資料供求信息平臺構建、農業生態環境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打造、扶持新型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政策落實等。鼓勵農業經營主體,作爲推進新型農業產業化的具體承擔者,經營主體企業化。在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的同時,大力培育農業大戶、家庭農場、集體經濟、合作組織、農業企業等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別採取個體企業、集體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公司化企業等形式,實行企業化經營管理運作,提高農業經營管理素質和管理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農業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全區現有耕地面積108802.63公頃,大量的農業土地資源仍由農戶分散經營,規模小、利用率低。靠分戶經營的市場主體與全球化市場競爭,既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也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農民與企業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業基地對接不夠,帶動本地農民增收的作用不明顯。加上對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扶持政策不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一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模不大,聯繫農戶有限,服務半徑小,帶動能力弱;另一方面,大多數農業合作社運作程序不規範,社員聯繫不緊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尚未完善,吸引和凝聚農戶共創品牌、搶佔市場的能力也不夠,直接影響到全區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和抵禦自然、市場兩大風險的能力。

(三)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都市農業是以現代科技爲基礎,與城市發展緊密融合,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於一體的現代新型農業,尤其需要一套完善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近年來,雖然我區按照省、市的部署,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由於公益性農業科技服務投入不足,農業服務中心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知識老化、技術能力低,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等沒有根本性的改變,與發達地區相比總體上科技普及水平不高。

(四)農業標準化生產相對滯後。現代都市農業要求沒有標準化生產,就談不上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由於受土地經營規模的制約,農民缺乏標準化生產的熱情。近年來,雖然農業、質監等部門努力提高我區農產品質量,但總體而言,農業標準化生產進展不夠快,難以在短期內取得長足進展,與生態型、健康型、高效型的標準有較大差距。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重點發展花卉、名特農產品、鄉村休閒旅遊等特色產業,加快新堡、下壩、羊昌的改造升級工程。進一步推進優勢農產品板塊基地建設,逐步形成區域化、規模化的特色產業,夯實農民增收的產業基礎,促進產業提檔升級。

(二)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工程農業。一是用工業化的理念發展農業。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現代農產品加工業,培植壯大區內帶動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龍頭企業,建設規模化農業基地,發展工廠農業、科技農業,通過工廠化運作,提高農業發展水平。二是規範培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分別按照省、市級標準,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規範,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合作社在生產組織、技術推廣、品牌創建、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功能,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適應市場和駕馭市場能力,促進農民增收。

(三)強化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繼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進一步完善農業公益性服務的新機制,加強基層站(所)服務人員培訓和考覈,提高服務水平和能力。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技術推廣、農民教育培訓“三大體系”,實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三新工程”,加快設施農業建設,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

(四)突出生態服務功能,大力發展低碳農業。以節能、降耗、減排、治污和農業資源的循環集約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爲核心,加快構建農業循環經濟體系、農業資源節約體系、農業生態保護體系和農村新型能源體系等“四大體系”,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進一步推進生態農業項目建設,重點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切實抓好畜禽排泄物的綜合利用和農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推行生態健康養殖,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和綠色防控等各項工作。加強生態林業建設,充分發揮現代都市農業潔、淨、美、綠的特色,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城市與農業和諧發展的環境。

(五)統籌城鄉發展,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

一是要做好規劃。要着眼於我區城鄉經濟、社會、自然和人的協調發展,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統籌規劃、新農村建設空間規劃,認真搞好區域村莊佈局總體規劃,高標準編制集鎮和中心村、農村新社區規劃。

二是推進社區建設。把推進農村新社區(中心村)建設作爲烏當區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逐步引導農民居住向中心村和特色鎮集中。

三是加快產業發展。重點集鎮及有條件的區域中心鎮,搞好二、三產業發展;對不具備城市化和工業化條件的其他村,堅持走農業結構調整的路子,發展現代都市農業。

四是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探索戶籍制度、公交營運、土地管理、醫療衛生、教育文化、勞動就業、投入機制等改革,打破城鄉二元分割體制,統籌城鄉發展。

五是抓資源整合。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團體的作用,強化對口幫扶、小康建設、城鄉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創”、城鄉一體化試點等多個平臺的作用,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