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六年級上冊《比的意義》說課稿(精選10篇)

六年級上冊《比的意義》說課稿(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上冊《比的意義》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上冊《比的意義》說課稿(精選10篇)

六年級上冊《比的意義》說課稿 1

一、教材及學生情況分析

“比的意義”是小學六年級第十一冊教材中教學重點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已有的兩個數相比的知識得以昇華,同時也能夠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比的意義”這部分知識內容繁雜,學生缺乏原有感知、經驗、不易理解和掌握。針對知識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組織學生圍繞“比”的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較、總結的教學方法,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教學目標

“從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以下目標。

(一)理解並掌握比的意義,會正確讀與寫。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並會正確求比值。

(二)通過主動發現的討論式學習,激發合作意識,理解並正確掌握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明確比的後項不能爲零的道理。同時懂得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的。

(三)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掌握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繫。

三、教學方法的設計

(一)用創設情境法,激發學生對比的知識的研究興趣。

(二)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能夠發現數學問題。

(三)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四)當堂鞏固,當堂反饋練習,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學習方式的活動中理解比的意義。

(五)採用激勵、評價等多種有效的方法,鼓勵學生多比較、多思考,善於探究與協作交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

四、教學過程的活動與安排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一則消息引起學生對比的知識的研究興趣,學生對這則消息進行討論、交流時,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獲得情感體驗,同時能發現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從中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義”教學。

第一步給出班級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兩個條件,請學生提出問題並列式,根據學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確是男生和女生兩個量在比,啓發學生思維,除了用以前學的除法知識對兩個量進行比較外,還可以用一種新的方法進行比較。然後展開“比的意義”教學活動,說成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運用新知識說說。(說明:從學生身邊的數量中提取數學問題,從而引出新知識。運用舊知識進行傳遞,輕鬆快樂。)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不同類的數量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用比來表示。在上面兩個例子的基礎上,讓學生概括出比的意義。

2、比的讀法與寫法、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學。

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比的讀法和寫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稱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後組織同學們彙報學習成果,引導學生介紹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後,並引導學生運用方法,能夠寫出幾個比的實例,計算出比值,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在彙報過程中,尋找比值的規律,即可以是分數、整數,也可以是小數。

3、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比的後項爲什麼不能爲零?

通過引導學生看板書,合作交流能夠比較出“比”、“除法”、“分數”之間有什麼聯繫,填寫出表格,再通過“相當於”這一詞的理解,明確他們的區別。

(三)總結、歸納引導學生談學習感受。

通過本節課學習,同學們學到了那些知識,請把你的收穫告訴大家好嗎?在學生彙報中,使本節課的知識點得以鞏固。

(四)多層次練習,鞏固新知識。

練習形式多樣,既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又增加了樂趣,特別是培養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六年級上冊《比的意義》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本課是蘇教版國標本六年級上冊P68~69的《比的意義》。本節課是“認識比”這一單元的起始課。之前,學生已經分階段認識了分數及除法的關係,學習了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這些知識和方法都是學習本節課內容的直接基礎。

本課教材在安排比的意義的學習時,分爲三個層次:比的意義、比的各部分名稱、比與分數及除法的關係。深入理解比的意義及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對後繼學習特別是綜合應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表明,沒有對比的意義的準確理解與深刻把握,從表面上看,學生也能比較熟練地求比值、化簡比,或者是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但在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上則表現得較弱,呈現出基礎不紮實的弊端。因此,讓學生深刻理解比的意義,溝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排除現實生活中大量“差比”關係對本課學習的負遷移,顯得尤爲重要。

我做了如下的目標設定:

A: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

2、掌握比的讀寫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明白比的後項不能爲0的道理,會把比改寫成分數的形式。

B:過程與方法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比與分數、除法關係的過程,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

2、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自學課本主動建構知識,掌握自學的方法。

C: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閱讀“你知道嗎?”,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感受數學的美。

2、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理解比的意義及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比的意義。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爲了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確定以下教學方法:

⑴從實際的生活中,引導學生髮現數學知識。

⑵採用情景引題,觀察、對比、總結的教學方法。

2、學法

日本著名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指出:“作爲知識的數學出校門不到兩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銘記在頭腦中的是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點等,這些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他們終身受益。”因此,學習方法比知識本身更爲重要。因此,認真觀察、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是本節課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三、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共分四個教學板塊: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自主活動,認識比。

(三)小組合作、深入認識比。

(四)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第一板塊、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從北京奧運會主場館——鳥巢的圖片導入新課,一方面將學生關於“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係”的舊知與經驗喚醒,爲學生隨後實現由舊知向新知的遷移搭建了平臺,另一方面讓學生髮現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從中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爲後面拓展介紹“黃金比”埋下伏筆,還讓學生在無形中受到美的薰陶。這一板塊的目的是喚起舊知,滲透C1、C2目標。

第二板塊、自主活動,認識比:

1. 用比表示兩個同類量的相除關係。

例1的教學,教師結合學生交流時出現的“表示兩種量倍數關係”的句子,自然而然地展開引導:長是寬的 ,我們還可以說成:長到和寬的比是3比2;類似地,寬是長的 ,我們還可以說成:寬和長的比是2比3,使學生認識到:這裏的“比”與剛纔提到的“相差關係”不一樣,有利於學生順利地將新知納入原有的認識結構中。再通過對比,加強對比的有序性的理解,提醒今後他們在描述某個比時,一定要按照敘述的順序,弄清誰和誰比,不能顛倒。

“試一試”的教學,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進一步解釋每個比的具體意義,從另一個側面調用學生已有的關於倍數、份數、分數等經驗,豐富學生對比這一抽象概念的認識。

2. 用比表示兩個不同類量的相除關係。

通過例2的教學,喚醒學生相應的除法計算的數量關係,幫助學生明確:速度=路程÷時間,速度實際上是表示了路程與時間相除的關係。這種關係也可以用比來表示。由此引入兩個不同類量之間的比。再通過討論歸納,使學生認識到: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至此,學生對比獲得了全面而感性的認識。

這一板塊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是A1。

第三板塊、小組合作、深入認識比:

對於比的意義的深刻把握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概念上,比的各部分名稱以及比值的求法,它與除法和分數的聯繫也是對於比的意義的把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鑑於這部分的內容較多且比較零散,我讓學生採取了自學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對於相對簡單的.各部分名稱的認識以及比值的求法,獨立自學完全能夠掌握。我讓學生看書自學,然後組織同學們彙報學習成果,引導學生介紹求比值的方法,再並引導學生運用方法,計算出比值,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在彙報過程中,尋找比值的規律,即可以是分數、整數,也可以是小數;而對於較爲複雜的比、除法和分數的聯繫和區別,我則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合作交流,互相補充,完善認識,促使了原有知識的重新建構,加強了知識之間的聯繫,並通過相關練習引出了“比的後項不能是0”,比較自然地突破了難點。

這一板塊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是A2,A3,B1,B2,C2。

第四板塊、 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最後這個環節,先針對本課知識點進行辨析和判斷練習,再計算課始三幅圖中寬和長的比,不但提高了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起到了一個梳理作用。到這個環節結束,學生對於比的概念的建構應該比較完善了。

最後通過一組資料介紹黃金分割這個有趣的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數學對於藝術美的價值所在。這個環節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對比的意義進行了一個挖掘。同時這也是一個思想教育的過程,讓學生不僅感受到藝術美,更感受到數學的價值。

這一板塊是全面落實各類教學目標,重點是對課本知識的拓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今天的教學中我感到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最遺憾的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以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爲主,而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和互相學習的比較少。另外,由於我對新教育的學習剛起步,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新教育的理念,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有效”二字,還需要我不斷去探索和研究。希望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幫助我更快進步。謝謝!

六年級上冊《比的意義》說課稿 3

一、教材分析

這部分資料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第十冊第五單元的資料。這部分教材教學分數的意義,分子、分母的意義,分數的讀法,分數的組成及分數單位,這部分知識,是學好分數重要基礎,是本單元的重要資料之一。學生掌握了分數的意義,認識了有關概念,如分數的單位、分數的組成等,對進一步學習分數、理解分數四則運算的法則和分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明白分數的各部分名稱及其意義,認識分數單位。

2、經過分數意義的學習,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的本事。

3、學生受到“事物是普遍聯繫和發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啓蒙教育。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認識單位“1”和概括分數的意義。

四、設計理念

1、讓學生經過充分的自主活動,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從很多的具體實例中整體感知分數的意義,構成分數概念。

2、重視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在解決新、舊知識的認知衝突中,完成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3、注重對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五、教學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爲了進一步地幫忙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教師組織學生動手分一分學具,小組合作交流,並進行觀察、猜測、推理等數學活動得出分數的意義及認識單位“1”。

六、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師:同學們,看看今日我們教室裏有什麼變化?教師還給你們帶來一位老朋友,你們想不想見見他

板書:14

師:你們認識它嗎?它是誰?這是一個什麼數?對於分數,你有那些認識?

2、感悟分數的產生.

二、操作探究

1、學習分數的意義

(1)、經過操作體會14的意義.

取出材料袋中的材料表示出14。

提出要求:先自我獨立操作,儘量想出不一樣的方法,再用陰影部分表示出14。學生操作,小組交流。

展示彙報:誰願意來展示一下你的操作成果?

學生展示、彙報。

小結: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一份的數就是14。

(2)、出示練習紙:看圖填上適當的分數。

學生獨立完成後指名彙報,並說明分數的意義。

(3)、認識一個整體.

出示一個橙子,師:我如果要把一個橙子平均分給5個同學吃,每人吃這個橙子的多少?

出示5個橙子,問:此刻我這兒有多少橙子?如果放在一個盤子裏,能夠怎樣說?如果放在一個袋子裏,又能夠怎樣說?放在一個盒子裏呢?

小結:我們能夠把這5個橙子看作一個整體。

師:此刻我要把這盒橙子平均分給5個同學吃,每人吃幾個?吃了這盒橙子的幾分之幾?再出示一盒水彩筆,提問:此刻我手裏拿了什麼?我們能夠把它看作什麼?此刻我把這盒水彩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盒水彩筆的幾分之幾?

舉例:我們還能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

(4)、操作認識把一個整體平均分。

取出8跟小棒和12面小旗,用其中的一種,把它平均分一分,再用虛線在圖中表示出來,然後完成下頭的填空題。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彙報交流。

(5)、認識單位“1”.

自學課本74頁第一小節。

指名彙報自學情景。

出示單位“1”的概念,齊讀。

(6)、小結分數的意義

小組討論、交流:什麼樣的數叫分數呢?

小結分數的概念,學生齊讀。

2、練習應用.

(1)、說出下列分數的意義,並找出單位“1”。

黑兔是白兔的23;

女生是全班學生的47;

已經修了全長的38;

西紅柿是黃瓜的12。

(2)、完成課本“練一練”。

三、課堂小結.

今日這節課我們一齊研究了什麼資料?你有什麼收穫?

六年級上冊《比的意義》說課稿 4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資料

人教版的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十冊書P60--62《分數的意義》。

(二)教學資料的地位及作用

《分數的意義》是本單元教學資料的主幹,也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分數"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一張白紙。是他們在四年級學習中已藉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明白了分數的各部分名稱、讀寫法、以及明白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能夠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節課的學習是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也是把分數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開始。儘管教材在知識呈現上顯得比較簡單,可是使學生學起來有必須的難度,因爲知識點較多,一共有五個。分別是分數的意義、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以及分數單位和單位"1"的含義等。而理解分數的意義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的學習重點。這節課教學難點是單位"1"的理解。學好這節課是後面學習真分數和假分數、分數基本性質以及分數應用題的重要前提,對以後學習有關分數知識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操作等學習活動,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明白分數單位、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含義。

2.在分析、比較、辨析活動中,拓展思維、發展抽象概括本事。

3.感受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由於學生對分數意義的學習雖然不是從零開始,可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的思維特點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直觀形象思維的支撐,對概念的理解還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朦朧到明晰的過程,所以這一過程就需要教師給學生供給豐富的素材,充分感知,構成表象,把理性知識物化在演示、操作過程中,使具體形象向抽象轉化,建立分數的概念。基於以上教學理念,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在發現中交流,在交流中體驗,在體驗中得到發展。

三、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以下三個特點:

1.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

2.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感知—表象—抽象)

3.讓學生在練習鞏固、內化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過程:

具體安排有四個環節:

(一)揭示課題,憶舊引新。

師:關於分數,你們已明白了哪些知識?"在喚醒學生已有知識的同時,學生可能會談到分數的讀寫法、分數的產生、分數的`各部分名稱、簡單分數的含義等(如1214),這時教師作適當的小結。

(二)供給材料,學習新知。

1.動手操作,初步感知。(利用實物感知)

根據學生在前面提到的一個分數作例子(如:14)讓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師:你能否用學具袋中的學具(學具袋中有三角形、長方形、圓形、多根小棒、多個正方體)來表示14

(1)小組合作分一分或擺一擺

(2)大組彙報(邊說邊展示作品)

(3)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以上的表示過程,有什麼相同點和不一樣點?

(4)歸納說明單位"1"的含義。

(5)列舉單位"1".

2.利用圖像,加深感知。(利用圖像感知)

(1)出示圖例(略)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其中兩個不能用分數表示)。

(2)說一說它們的分子、分母各表示什麼意思?

(3)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圍繞以下幾點說一說有什麼體會

A、一個物體、一些物體能夠用"1"表示;

B、"平均分",沒有平均分就沒有分數;

C、其中的一分或幾分的數都能夠用分數表示。

3.創造分數,加深理解。

用畫圖的方法把12個小正方體分一分,畫一畫,表示出一個分數,並把這個分數表示的意義說給同桌聽。分數有:1213231424162656112等

4.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1)師:我們已學了那麼多的分數,那什麼叫分數?

(2)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3)最終之後問:這些分數的分數單位會是多少呢?(自學書本書p62)

(三)鞏固練習,強化意義。

數學練習是鞏固知識,培養基本技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節課練習的安排主要體現本節課的基本資料、重難點。

1.從第一個紙盒裏拿出1根小棒,就拿出了這盒的15,第一個紙盒裏有幾根小棒?

2.從第一個紙盒裏拿出2根小棒,就拿出了這盒的15,第一個紙盒裏有幾根小棒?

3.從第一個紙盒裏拿出3根小棒,就拿出了這盒的15,第一個紙盒裏有幾根小棒?

(四)課堂總結。

課堂總結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這節課我採用說一句話的形式來總結課堂。如: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分數,你能用一個分數說一句話嗎?把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能夠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自然、真實、親切,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到達學以致用的目的。

六年級上冊《比的意義》說課稿 5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內容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53頁——54頁。做一做。練習十一 1——3題。教材的編寫意圖是從等式引入,首先通過天平演示,說明天平平衡的條件是左右兩邊所放物體質量相等。同時得出一隻空杯正好100克,然後在杯中倒入水,並設水重x克。通過逐步嘗試,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從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爲方程。

爲提供更爲豐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會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嗎?然後通過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寫方程的插圖,讓學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樣性。

在“做一做”裏,教材給出了6個式子,讓學生識別哪些是方程。要讓學生明白,未知數還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嗎”的閱讀材料,簡要介紹了有關方程的一些史料。通過讓學生閱讀,瞭解一些有關方程的歷史和發展。

二、學法指導

學生在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係以後通過一定的情景進一步學習方程的意義,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係。學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的基礎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義。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觀察,思考,討論,探究。說出方程的特點並由不等的式子到相等的式子,從而推導方程的意義並能擴展到根據方程的意義列出簡單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簡單數量關係。

三、教法

1.指導思想

本課教學是以天平的演示實驗爲情景引入教學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充分地觀察,探究,主動掌握有關知識和技能;進行合作學習和探究,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發現意識。

2.教學方法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知識結鉤和認知水平,從生活實際中的情景——用天平稱量物體重量入手,通過教學課件的使用使學生觀察“等式”——“不等式”——“方程”的演示過程,深刻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然後結合幾道判斷題讓學生舉例深化對方程意義的理解,最後設計二組情景讓學生列出方程和用方程表示數量關係使方程的.概念得到拓展和沿伸。

四、 教學流程

1.舊知練習,學前準備

這一部分共安排了4道填空題。目地是通過複習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來爲本節課的內容作鋪墊從而引入本課的課題“方程的意義”。

2.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從天平的認識入手,讓學生了解一些天平的使用知識。然後演示出天平左右盤分別放一個空杯子和一個100克的琺碼,使學生觀察到在天平平衡的情況下空杯子的重量和琺瑪的重量是相等的。從而爲等式的引入作鋪墊。繼續演示,在杯中倒滿水,天平傾斜,說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琺碼,又得到100+x《300的不等式。最後天平逐漸平蘅,左右兩邊相等,得到100+x=250這樣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爲方程。使學生理解,方程應該是一個等式,而且是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這樣就讓學生初步掌握了方程的意義。接着將式子中的x換成b,式子還是方程。說明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3.深化概念,加強理解

先出示一組式子判斷是不是方程,說出判斷的理由,使學生對方程的概念作初步的理解和判斷。討論m+n=3是否是方程,讓學生知道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不只一個。最後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和舉出反例是對學生知識和技能及運用能力的培養。

4.聯繫實際,應用拓展

(1)列出第62頁第2提的方程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根據方程的意義列出方程。

(2)用方程表示數量關係的情景是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和方程的意義的整合運用。引導學生列出方程,還可啓發學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5.總結全課: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

6.課堂作業:當堂練習或課下完成。

六年級上冊《比的意義》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蘇教版數學第十冊第73—74頁分數的意義。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分數的產生,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說明一個分數所表示的實際意義。

能力目標:通過一些直觀演示,實際操作,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參與,積極合作,充分體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教材分析

分數的意義是在四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以用單位“1”來表示,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用單位“1”來表示,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4.教學重點、難點

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二、說教法

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小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法,力圖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三、設計思路

本節課着重研究的是分數的意義,主要設計思路是儘可能多的讓學生動手去操作去實踐,從而自己得出分數的意義。在備這節課時我就挖空心思地爲學生考慮,應該準備哪些材料讓學生操作?什麼材料既讓學生容易操作又能進行有效學習?最後決定用一張圓形紙片、一張長方形紙片、一米長的線段平均分成10份、一些三角形紙片以及一些火柴棒,組織學生分小組學習,提高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儘量做到讓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後纔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使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從而使他們獲得發展。

在課堂教學時,學生利用我爲他們準備的材料展開別開生面的`研究,在小組合作操作過程中,學生獲得許多不同的分數,然後從這些不同的分數產生中逐漸得出分數的意義。特別是學生在利用三角形紙片和火柴棒進行操作的時候,可以從中很好地體驗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也就是單位“1”,突破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從而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分數的意義。

六年級上冊《比的意義》說課稿 7

一、指導思想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構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經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我將以學生髮展爲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爲主線,以求異創新爲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本事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

二、教材分析

《分數的意義》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習中,已經藉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明白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並且明白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能夠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資料,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資料奠定堅定的基礎。

三、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分數的發展史。

(2)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明白分子、分母和分數單位的含義。

(3)經過創設互相協作、進取探索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本事。

2、教學目標:

經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構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本事,促進其思維的發展。

3、情感態度的價值觀:

經過同學間的合作,進而促進學生的傾聽、質疑等優秀學習習慣的養成。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2、教學難點

理解單位"1"的概念。

六、說教學方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所以,本課堅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採用啓發誘導、探究等教學法,並穿插自學、練習。經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經過比較、歸納,突破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能夠看作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並在此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多種本事。

七、說學法指導

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離不開學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寓於教學過程的始終。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教師爲學生供給了一些動手的材料,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讓學生用這些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他們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表示12.然後觀察、比較他們的相同點和不一樣點,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能夠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能夠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到達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2、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學生在在動手操作、比較之後歸納出了單位"1"也能夠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讓學生進行2次操作體會由於分的份數不一樣,取的份數不一樣,產生的分數也不一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概括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八、教學流程:

(一)展示資料,瞭解分數的產生

1、請一個學生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說一說用"米"作單位,測量結果能不能用整數表示?

2、在古代,人們已經遇到這樣的問題,請看第60頁上頭的插圖。

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爲了平均分配一些東西,也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數表示的情景。請看第60頁下頭的插圖。

經過談話自然引入,讓學生經過調查,把自我明白的例子說給大家聽。使學生有滿足感,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感受到分數產生的必要性。

這一環節的設計,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有了初步再現,展現了分數的發展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進取傳播了數學文化。

(二)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爲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我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能夠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一樣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採用師生互動的形式,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忙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爲兩次,第一次藉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爲例,激活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一樣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慾望,學生動手操作必須會創造出不一樣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於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明白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忙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一樣,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爲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後教師小結"剛纔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從而再一次揭示了一個整體,經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能夠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能夠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能夠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說"我把一張餅看作一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一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終藉助一組練習題,經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4、巧妙練習,強化意義

比如爲"14"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那裏有一個分數,你能試着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藉助激勵性的語言,學生們必須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一樣的作品。那麼同是分數14,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多不一樣的作品呢?那是因爲學生假設的整體不一樣,也就是單位"1"不一樣,所以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藉助爲分數配圖這一環節,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三)媒體演示,揭示產生

其資料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經過自我的思考,到達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四)反饋練習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到達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爲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頭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用下頭的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對嗎?爲什麼?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遊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教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教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貼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齊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六年級上冊《比的意義》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材第四單元中“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這一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延伸,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爲以後學習小數四則運算打好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遵循以上教學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課時教學目標時注意聯繫生活,儘量聯繫學生身邊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資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自身全面和諧發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標:

1、通過教具演示和聯繫實際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小數的基礎上知道小數的產生,理解小數的意義。

2、使學生知道小數是在實際生活中產生的,並有着廣泛的應用,認識小數與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繫、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3、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瞭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繫、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教學難點是小數的意義的探究過程。

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使學生深刻理解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數來表示,這些分數的計數單位分別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寫作小數分別是0。1。0。01。0。001……通過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中解決0。1裏面有幾個0。01;0。01裏面有幾個0。001,讓學生深刻體會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

這節內容選擇的`教學方法爲嘗試法、講授法、練習法等,選擇的依據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的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爲了達到上述目標,我的教學設計包含有四個環節的內容:

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通過讓學生先估測再測量2米長的紅色彩帶和90釐米長的綠色彩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當我讓學生用米作單位說出它們的長度時,學生心理產生了矛盾,因爲有些測量結果不夠1米,無法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教師引出不夠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單位,需要用其它數來表示,由此引出“小數”。學生通過測量親自體驗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從而喜歡上小數,對什麼是小數產生了神祕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第二個環節探究小數的意義。

小數的意義是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學生理解起來比較難。新課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學應改變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方式,防止重結論,輕過程的做法,積極組織有效的數學活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與研究實現師生互動、共同研究探討的方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去體驗、去思考,構建數學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力求引導學生在測量、觀察等操作的基礎上,從直觀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讓學生用米爲單位分別用整數、分數、小數來表示,從而過渡到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的形成。學生始終參與到概念的探究過程中,通過比較、歸納、分析和綜合最後抽象出小數的意義。

第三個環節是鞏固練習、拓展提升。

當學生成功解決一個問題後趁熱打鐵,將它拓展變化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比如:教材51頁的做一做。我在教學小數的計數單位和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時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小數的計數單位是什麼;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而是通過闖智慧關的方式讓學生從解決問題中發現、歸納出來。我認爲這樣能促使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索,以練習的形式探索出小數的計數單位、以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創新意識。

第四個環節是師生進行全課小結。

我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穫?學生談本節收穫。”

六年級上冊《比的意義》說課稿 9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方程的意義》

一、 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第九冊第四單元第2節解簡易方程的第一課時,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學會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方程在小學乃至初中整個學習過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義”這一節內容是學習其他方程知識的基礎。對後面的學習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 教學目標

在認真分析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根據教材特點和課標要求,我擬定了本科的教學目標是:1、使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知道什麼是方程,能判別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3、學生在對式子的觀察和比較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創新等能力。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確立,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知識經驗,我認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能判別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教學難點是:通過觀察和比較,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

三、 教法學法

根據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並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課堂教學先後採用演示、實踐等教學方法,儘量爲學生創造一個寬鬆、自主、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充滿趣味性、挑戰性的各種數學情境中,充滿自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所以本課的動手實踐、合作探索,小組學習作爲本課的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又掌握了所學基本知識,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等能力。

四、 說學生

五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喜歡動手操作,但由於年齡所限,有的同學比較和概括能力還有待加強。

五、 說教學過程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並遵循《新課標》理念,通過多種手段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形成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情境。我把教學設計分爲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上課伊始,我首先用謎語導入,引出本課的教具——天平,對於天平學生並不陌生,在實驗室裏使用到過,所以學生可以非常輕鬆地說出天平平衡的條件,即天平的左右兩邊相等。通過這一個環節的設計,把握住學生的好奇天性,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地調到起來。把介紹平衡的條件放手給學生,尊重了學生的認知起點,學生從中也體會到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順勢進入第二個環節——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這個環節我主要分四個層次進行。

第1個層次,教師演示:在天平的一端放一個空杯子,另一端放100克的砝碼,這時平衡,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得出這個杯子的重量是100克。

第2個層次放手給學生,讓學生把水慢慢倒入空杯子內,進行左邊與右邊的比較。學生操作的結果一般有3種情況,(1)往水杯的方向傾斜(2)往砝碼的方向傾斜(3)平衡。教師適時引導水的重量是未知的,在未知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它,如用x或其他的字母,進而用一個簡單的式子表示自己所演示的情況。學生在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體驗稱量成功的`喜悅,學生體驗到應有的滿足感,既複習了舊知識,形成平衡與等式的印象,又爲式子的分類打好了基礎。

第3個層次,學生集體交流,將式子進行比較,從而確定等式與不等式的概念。並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幾個像100+x=250的等式。並比較共同點得出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並通過辨析進一步使學生會分辨哪種等式是方程,哪種不是方程。這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最爲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爲學生提供一個平等、和諧、愉悅的探究氛圍,適時適當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能力、創新能力。學生是本節課中的真正學習主人,是名副其實的主角,經歷着知識的構建與形成的過程。學生經歷了式子分類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過程,歸納,概括出方程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第4個層次,擴展閱讀,出示小知識讓學生通過閱讀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體會人們在數學中的探索。然後進入第三個環節。

第三個環節——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練習是學生領悟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課我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以基礎練習爲主,如讓學生在初步理解方程意義的基礎上能熟練辨析方程。適當補充提高練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四個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提問: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讓學生自己反思本課在知識技能、與他人合作方面的情感等,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並通過同學之間的互相鼓勵,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六、 說板書設計

板書對啓迪思維、開發智力、增強記憶,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在板書設計上,我力求重點突出,簡明扼要幫助學生理解和建構知識體系。

總之,本課我遵循《新課標》理念,以訓練學生的思維爲主線,在導入中啓發學生思維,在新授中創新思維,在練習中發展思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力得到鍛鍊,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發展,真正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六年級上冊《比的意義》說課稿 10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材第十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

2、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說一說、分一分、畫一畫、寫一寫、折一折、塗一塗等體驗活動中理解單位“1”,感受並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3)通過創設互相協作,積極探索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滲透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的思想。

3、教學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4、教學難點:理解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學方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因此,本課堅持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的原則。採用啓發誘導、探究等教學法,並穿插自學、練習。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經過比較、歸納,突破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看作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並在此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三、說學法指導

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離不開學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寓於教學過程的始終。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老師爲學生提供了一些動手的材料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讓學生用這些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他們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表示1/2。然後觀察、比較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2、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學生在在動手操作、比較之後歸納出了單位“1”也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讓學生進行2次操作體會由於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產生的分數也不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概括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四、說教學程序

(一)展示資料,瞭解分數的產生

通過談話自然引入,讓學生通過調查、把自己知道的說給大家聽。使學生有滿足感,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感受到分數產生的必要性。

(二)喚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過回顧舊知,爲學習新知作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第一次動手操作理解單位“1”的含義。

(1)老師提出:1/2除了可以表示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還可以表示什麼呢?爲了便於同學們研究問題,老師爲學生提供了一些動手材料(8顆圍棋子、1米長的繩子、一張圓形紙片、一幅熊貓圖等),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他們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用這些學具試着表示1/2。

(2)集體交流、共享成果

各組選派代表到實物投影儀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

(3)重點、難點問題老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予以突破。

如:學生用8顆棋子、6只熊貓表示1/2這個分數後,老師出示課件,通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

(4)引導歸納,通過比較相同與不同,讓學生親自去發現,去學習,去探究,體會、理解單位“1”並結合實際談單位“1”,體會生活中的單位“1”

2、再次操作,領悟分數意義

(1)再次操作,讓學生用學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數,在操作中讓學生體會到同樣是這些學具卻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數,從而得出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分數也就不同,爲概括分數的意義作準備。同時,在操作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2)引導學生試着概括分數的意義

(3)閱讀課本86頁什麼叫分數,自學分數各部分所表示的含義。

(4)5/73/8”爲例,鞏固分數的意義和分子分母的含義。

(三)反饋練習

這一環節,老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爲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對嗎?爲何?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遊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老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老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四)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老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