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生物說課稿熱門

生物說課稿熱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生物說課稿熱門,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物說課稿熱門

生物說課稿熱門1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包括激素調節的發現、激素調節的實例、激素調節的特點.二課時,本節爲第一課時主要對激素的發現和激素調節的實例(一)進行說課。神經-體液-免疫是維持人體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而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本節內容即相對對立又與神經調節、免疫調節相互聯繫,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學習“通過神經的調節”,知道動物和人體的生命活動會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

三、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概述人體內主要的內分泌腺及其所分泌的激素

描述血糖的來源和去路

2、能力目標

運用構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調節的模型

3、情感目標

討論在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中,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通過閱讀科學史實,讓學生了解有關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接受科學的薰陶

(2)血糖平衡的調節

2、教學難點:

激素調節的實例分析,通過構建模型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到血糖平衡的調節是一種反饋調節的激素之間抗作用的結果

五、教法與學法

1.小組討論:由學生閱讀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瞭解科學知識. 2.模型構建:通過構建血糖平衡調節的模擬後,認識激素調節的過程及特點

3.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倫敦奧運會馬拉松比賽場景,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探討”,導入本節內容。

【設計意圖】利用奧運熱點導入,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藉助教材問題探討,可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學討論,重溫經典

給學生預留時間閱讀“資料分析——促胰液素的發現”,由學生分析出“假說—演繹”的四大環節發現問題、提出假說、演繹驗證、得出結論。

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提到激素,但激素是什麼?激素的作用並沒有形成概念,所以現在通過引入科學發展史,學生閱讀不僅知道激素是什麼,怎麼起作用,而且引申了人體其他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接受了科學的知識的薰陶,體會了科學發現中的不迷信權威,大膽探索的精神。 3、構建模型,化解難點

(1)血糖調節的引入

閱讀易解答思考與討論的問題,從而將血糖的來源和去路線條化,在解答中學生更易抓住人體正常血糖濃度的平衡點.引入胰島細胞,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猜測胰高血糖素的作用,進一步得出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調節機理.

由學生識圖直接解決問題,引入血糖的來源和去路,深入到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機理,銜接自然,能夠鍛鍊學生的識圖能力,圖文並茂,對兩種激素的作用機理有比較深刻的印象.

(2)構建血糖平衡模型:學生四人一組,其中三人分擔甲,乙,丙角色,第四人承擔小組內的彙報工作,這樣四人之間必須協調配合,方能完成探究活動。

小組活動不僅體現了學生的協作精神,更意在引導學生通過這個探究活動,更好地理解人體內血糖含量的調節和初步瞭解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義,同時實現教學難點的突破。

生物說課稿熱門2

一、設計理念

以新課標“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的課程理念來設計教與學的過程,變教材中經典實驗的學習過程爲探究過程,爲學生創造“知識再發現”的探究情境,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學習的探究性和目標的完整性。

二、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發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主要介紹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的幾個經典實驗,在這其中蘊含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的好材料。

依據教材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知識、能力和情感的三維目標,注重知識發現的同時,更強調了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基於此,我將“光合作用的概念、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實驗設計中的兩個基本原則”作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單一變量原則中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的辨析”是難點所在。

三、學情分析

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自主探究,“瞭解學生,分析學情”非常重要。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條件等知識基礎,對於光合作用發現史也有所瞭解,但對於“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瞭解不多且不成系統。能力與思維方面,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形成,但還很不完善,對新事物好奇,卻又缺乏理性思考。

四、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我校學生實際,我選用了這樣的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法:依據高中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知識的發現過程,促成知識的意義建構,能力的逐步形成。

互動討論法:通過創設民主、平等、融洽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兩方面的優勢。

直觀教學法:利用語言、實物、多媒體等多種直觀形式,激發學習興趣,讓興趣引領學生學習。

五、教學過程

爲很好地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優化教學過程,我設置了“課題引入——課題展開——課堂小結——鞏固練習課後延伸”五個緊密聯繫的環節。

(一)課題引入

我先從光合作用在物質合成、能量轉換、環境保護三方面的重大意義入手,用數據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之後按年代順序展示光合作用發現史中的著名實驗,並配以相關圖片,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光合作用發現史”的方向,這樣自然導入新課。

(二)課題展開

我有選擇有側重地介紹了光合作用發現史中的幾個經典實驗,先以簡單的普利斯特利實驗啓發學生思維,再用經典的薩克斯實驗來調整思維,接着在精巧的恩格爾曼實驗中完成思維的形成過程,最後通過魯賓和卡門的實驗使學生的應用思維得以發展,思維層次逐步上升。

1、簡便易行的普利斯特利實驗,我以演示法進行教學,向學生真實再現實驗過程:光下,將燃燒的蠟燭置於密閉的玻璃鐘罩內,一段時間後,蠟燭熄滅;而把一盆綠色植物與燃燒的蠟燭共同置於密閉的玻璃鐘罩內,相同時間後,蠟燭未熄滅。

然後設置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根據以上實驗,你能得出什麼結論呢?在已知密閉環境能使蠟燭熄滅的情況下,去掉第一組的實驗可以嗎?他的實驗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你能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嗎?

學生探討答案時,我從具體問題入手,逐步將學生思考的重心由對實驗結論的推斷轉移到對實驗過程的設計上來。

結合第二題答案(通過兩組對比可以使結論更令人信服)適時點撥:設置對照實驗是實驗設計中一個重要的原則,該實驗中未放置植物的即爲對照組。因爲兩組實驗中只存在植物有無這一變量,所以兩組實驗結果的差異便與這唯一的變量之間建立了因果關係,這在實驗設計中叫單一變量原則。由實驗者控制的變量也就稱爲實驗變量。

再由第三題答案(因爲沒有發現光在其中的關鍵作用,所以有光時做是成功的,無光時做則失敗)引入無關變量的概念,強調實驗中除實驗變量外,還有其他的因素或條件會影響實驗現象或結果,因其不作爲實驗的研究對象,所以稱爲無關變量。實驗過程中要儘可能避免無關變量的干擾。

通過這樣的教學,不僅突出了“實驗設計中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原則與單一變量原則”的教學重點,而且抽象知識在具體實例中的引入,符合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達到了啓發思維的目的。

【過渡】接下來,沿着發現史的主線,通過梅耶的實驗結論設疑(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後,到底貯存於什麼物質中呢?也就是植物在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過程中,還產生了什麼物質呢?)由此引出薩克斯實驗。

2、經典的薩克斯實驗,我以生物興趣小組同學模擬實驗的圖片爲素材來介紹該實驗過程,這樣既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融洽了課堂氣氛,又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之後針對實驗中的每一步操作,從實驗設計的角度提出問題,並注重引導學生從實驗設計本身和實驗原則應用兩個層面來思考。

第一步,把植物放在暗處24小時,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在學生答出“讓葉片中的營養物質消耗掉”之後,我補充“這是爲了消除原有營養物質這一無關變量”。

第二步,將同一葉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在光下培養一段時間,這又是爲什麼?

學生在思考後,已能答出“一半曝光,一半遮光是爲了進行對照,這遵循了對照原則”,我再強化“光照與否便是該實驗的實驗變量”。

第三步,剪下葉片,進行酒精隔水煮沸脫,這一步,教材中並未交待,有進行的必要嗎?

這時學生已能得出完整答案“脫色後,可使最後的實驗結果更清晰,這同樣是爲了消除無關變量”。

結合實驗結果學生則很容易得出最後的結論“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澱粉”從而爲光合作用概念的建構打下伏筆。

同時教師點明“實驗結論的得出”與“實驗變量的設置”間的必然聯繫,正是因爲設置了光照與否這唯一的實驗變量,得到了不同的實驗結果(曝光一半葉變藍,遮光一半不變藍),所以才得出了以上的實驗結論。使學生從經典實驗中加深了對本節重點內容的理解,內化知識的同時,也調整了思維。

【過渡】在薩克斯實驗的基礎上,我巧妙選材(花葉冷水)並再次設疑(該植物葉片曝光一半的白色部分經碘處理後也不變藍,這樣的結果意味着什麼呢?能不能說光合作用的場所就是葉綠體呢?)學生思考後不難找出答案:能說明光合作用進行與葉綠體有關,但不能直接證明葉綠體就是光合作用的場所。緊接設問:怎樣才能直接證明呢?培養學生科學求實態度的同時,自然過渡到恩格爾曼的實驗。

3、恩格爾曼的實驗中,我充分發揮多媒體動畫在輔助教學中的優勢,變微觀爲宏觀,變抽象爲形象,再現實驗全貌。

“將水綿細胞臨時裝片置於黑暗無氧環境中,當極細的光束照射在葉綠體以外部位時,好氧細菌均勻分佈,當光束照射到葉綠體時,好氧細菌向葉綠體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將臨時裝片完全暴露在光下時,好氧細菌則分佈在葉綠體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圍”。

學生觀察後,我用更爲理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思考:

1、選水綿和好氧細菌爲實驗材料有什麼優點?

2、實驗中是怎樣排除無關變量干擾的?

3、恩格爾曼設置了怎樣的對照實驗?得出什麼結論?

着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知識遷移能力。

因此教學組織上也更突出了學生間的討論、交流。

學生探討出答案後,點撥時我則從深層次逐個剖析:

“從本實驗恩格爾曼巧選水綿和好氧細菌再聯繫花葉冷水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實驗選材的重要性,它有時甚至直接決定了實驗的成敗。”

“第二題答案告訴我們,研究光合作用時,從單一變量原則出發,凡是能影響光合作用進行或實驗結果的因素,則都應加以合理控制,如光照、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材料的存活狀態,原有營養物質等。”

“解決這類問題,可以實驗變量的施加爲突破口,確定實驗變量的同時也就確定了對照實驗。如本實驗中的有光與無光,光照部位的不同。”

最後把整個實驗還原到具體的科學探究方法的模式中,即“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施實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而且在設計實驗時必須遵循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等”,使學生全面系統地理解與領悟,最終形成思維。

【過渡】學生的思維在由啓發到調整,再到逐步形成的上升過程中,我通過創設新情境(同位素標記法的引入),提出新問題(光合作用中產生的氧氣到底來自於水還是二氧化碳?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呢?)進一步激起學生利用新知解決新問題的慾望,也由此轉入魯賓、卡門的實驗。

4、爲了在運用中檢驗所學,魯賓、卡門的實驗,我以“分組討論方案——自主設計實驗——組間交流整合——教師總結驗證”的師生互動形式來組織教學。

(播放視頻)

分組討論中,隨着標記元素的選擇、實驗變量的確定、對照實驗的設置、實驗結果的預期、實驗結論的得出等一系列問題的提出與共同解決,學生新形成的思維在應用中得到了提升。

自主設計實驗既是對組內討論的合理彙總,又是對科學探究方法的系統再現,旨在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與嚴密性。

組間交流爲學生提供了一個勇於創新、敢於展示的平臺,同時也能夠發現學生在認識上的不足與思維上的漏洞。

這是學時實驗設計中的一些常見問題和錯誤做法:

(將實驗分爲三組,分別爲植物提供:H2O和CO2、H218O和CO2、H2O和C18O2,第一組爲對照組)……有的是因爲對對照原則理解不深造成的失誤。

(爲植物提供H218O和CO2,一組置於光下,另一組置於黑暗環境中)……有的是實驗變量的設置上出了問題。

(爲一組植物提供H218O和CO2,並置於光下,另一組提供H2O和C18O2,置於暗處)……這種的做法則違背了單一變量原則。

在思維整合中,對常見問題的失誤歸因與歸類解決,使學生的思維在應用中得到了完善。

最後,教師用科學家們的實驗設計及結論來驗證他們的實驗設想,更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在學生對光合作用發現史有了清晰系統的認識後,我讓他們自己去歸納總結科學家們的實驗結論,進而完成對光合作用概念的知識建構。

結課時,我再次把目光拉回到光合作用研究的方向,讓學生體味科學探索艱辛與快樂的同時,也對其提出殷殷希望。

(三)課堂小結與板書設計相結合,並突出知識與能力兩條主線。

(四)鞏固練習這一環節上,我精選了有梯度的練習,題型富於變化,爲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認識自己思維改變的機會。

(五)課後延伸作爲課堂的重要補充,我設置了操作性較強的自主探究課題,並提供相關的信息和技術支持,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去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生物興趣小組同學開展的有關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實驗圖片。

六、教學感悟

最後我想談談對本節課的一點感想:新課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學,真正還原了生命科學的本質,知識與能力並重,課內與課外並行。學生在這其中更多的是積極主動,合作交流,體會更深的是分享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教師在這其中更多的是積極引導,肯定評價,“發現閃光點,激勵自信心”。既鼓勵學生參與合作的精神敢於展示自我的勇氣,又讓其感受到“從挫折中學會反思,進而提高能力完善思維”帶來的滿足。

我想說,我更要說感謝新課程。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處理,不足之處,切盼各位專家,同仁多多指教,謝謝!

生物說課稿熱門3

一、說教材

《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是北師大版初中七年級下冊第10章第2節的內容。主要內容爲:呼吸系統的組成,呼吸運動與肺通氣,肺的換氣,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組織裏的氣體交換等知識點。在學習該知識點前,已經學習了血液的循環的相關知識,該知識點主要是呼吸系統的組成、氧氣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除。對學生理解血液循環、呼吸作用以及後面的其他循環系統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肺通氣”這一環節是重點,也是難點,比較難理解。通過自身體驗和模型演示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步步深入,最後水到渠成地解決問題。“肺的換氣”和“組織氣體交換”部分,關鍵是讓學生明白氣體交換的原理,即氣體的擴散作用。我通過噴灑香水引導學生分析氣體交換的方向,使問題迎刃而解。

三、說目標

1、解釋呼吸運動實現肺通氣的原因。

2、通過演示呼吸運動的模型、展示肺的換氣和組織裏氣體交換過程的圖片,培養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在實例分析和討論的過程中,滲透安全自救知識的,樹立健康生活理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氣體交換的過程和原理。

難點:氣體交換的過程和原理。

五、說教法學法

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問答、討論等。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複習舊知,溫故知新。教師帶領學生回顧呼吸系統組成和功能,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人是如何完成呼吸作用的?過程是怎樣的?引出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建構主義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呼吸系統是本節課深入研究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於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並增加學生知識的銜接性和系統性。

2、新課展開

第一部分:呼吸運動和肺通氣。先明確“呼吸運動和肺通氣”知識,組織學生自己感受一下吸氣和呼氣胸腔的變化並進行簡單的總結,再通過呼吸運動模型的演示實驗,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下問題:(1)模型1中肋間肌收縮時肋骨和胸骨的運動方向,分析說明骨和骨骼的運動會引起胸腔容積發生怎樣的變化?(2)模型2中的膈頂下降引起肺容積變化的事實,分析說明肺容積發生變化的原因。討論結束後師生總結得出:(1)肋間肌收縮,肋骨上提並外展,胸骨上移,使胸廓容積增大。(2)膈肌收縮,膈頂下降,胸廓縱徑加長,使胸廓容積增大。然後用多媒體展示肺通氣的視頻,並引導學生結合呼吸運動聯繫外界與肺泡之間的氣體交換。通過呼吸運動完成。由於這一內容比較容易理解,我將輔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與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相結合的方式,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第二部分:肺換氣——氣體在血液中運輸——組織氣體交換。引導學生思考氣體進入肺後發生什麼變化?從而進入第二部分的學習。首先,多媒體展示肺內及組織中氣體交換的視頻,提出問題:①肺泡內氣體交換的過程是如何實現的?②血液是怎樣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我將給學生10分鐘的時間,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在此過程,我會巡視走動,給予學生點撥指導,與個別小組成員互動式交談。當學生討論結束,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分享討論結果。最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結論通過氣體擴散實現氣體交換的;氧氣的運輸是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而二氧化碳在血漿中運輸。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與分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探究新知,突出教學重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3、鞏固提高:

我將提出如下問題:爲什麼劇烈運動後呼吸頻率和脈搏都會加快呢?,組織學生運用本節內容進行相關的解釋說明。既是知識的鞏固和遷移的過程,又讓學生體會生物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關係。

4、小結作業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針對初中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七、說板書設計

生物說課稿熱門4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二單元“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第二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中的第四節。本章在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的基礎上,先講動物體的結構層次,再講植物體的結構層次。讓學生知道了生物體有多細胞的動物體和植物體以後,告訴學生生物體也有單細胞的,它們沒有複雜的結構層次,是否與多細胞生物體一樣,能夠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呢?因此,第四節以典型的單細胞生物——草履蟲爲代表,具體介紹了單細胞生物雖然只有一個細胞,但也有較複雜的結構,能夠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然而本節課由於沒有辦法安排實驗觀察,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單細胞生物,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觀察、探究、討論得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二、教學目標

1、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2、舉例說明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係。

難點: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四、教學方法

設計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媒體播放豐富的視頻和圖片。整個課堂設計以“生物夢語”情景引入,暗示並肯定學生喜歡學習生物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明確學習目標,並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特點。

五、教學程序

1、多媒體播放視頻1《單細胞生物》,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看完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並彙報:從視頻中能夠獲取到什麼信息,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順勢引入學習主題《單細胞生物》。

2、多媒體播放視頻2《眼蟲》,要求學生帶着思考去觀看:人體的細胞如果離開人體就很難存活,眼蟲也是一個細胞,它爲什麼就能夠獨立生活呢?引導學生向邁向第一個知識目標——單細胞生物是怎樣獨立完成生命活動的。

接着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眼蟲是單細胞生物,請指出它能夠進行獨立生活的結構和功能。

學生自由討論後彙報交流,教師指導後得出較爲全面的認識。

再接着展示幾種單細胞生物的圖片,激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去查找相關資料,揭示它們的奧祕,以此來激勵學生的學習精神。

3、多媒體播放視頻3《草履蟲》,完了再播放3個flash動畫,補充展示草履蟲的結構、收集管和伸縮泡以及消化食物的過程。草履蟲也是單細胞生物,要求學生看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指出草履蟲能夠進行獨立生活的結構及其功能。

4、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用畫圖或列表等方式,在發給他們的白紙上用黑色和藍色的筆,表示出眼蟲或草履蟲能夠進行獨立生活的結構及其功能(可以2選1)。

5、多媒體播放視頻4《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並展示多幾種單細胞生物的圖片,繼續激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去查找相關資料,揭示它們的奧祕,接着進行小組探究學習,然後彙報單細胞生物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方面。

6、最後進行知識梳理,歸納總結。完畢後展示第4步小組合作學習的作品,並進行民主投票,選出優秀作品,進行表揚,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