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白楊禮讚第二課時說課稿範文(精選6篇)

白楊禮讚第二課時說課稿範文(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白楊禮讚第二課時說課稿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白楊禮讚第二課時說課稿範文(精選6篇)

白楊禮讚第二課時說課稿範文(精選6篇)1

今天我說的課是《白楊禮讚》,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第四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

一.新課程標程標準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1.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2.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二.課文特點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白楊禮讚》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寫於1941年3月,當時抗日戰爭正進入最艱苦的時期,北方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強不屈,團結抗戰,建立了強大的抗日根據地,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茅盾以這篇散文歌頌了北方軍民團結抗戰、奮發向上的精神品質,進而歌頌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在散文中主要運用了象徵手法和託物言志的手法,在表達方式上還運用了抒情和議論。

初二的第四冊教材已經涉及到了議論文的教學,同時以編入了小說、詩歌、散文等教學單元。第六單元的學習目標就是散文中的抒情和議論,從編者的意圖來看,出於以下幾種考慮:

1.通過此文去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散文閱讀,在瞭解散文中記敘和描寫的基礎上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議論的特點及作用;提高閱讀散文的能力和寫作記敘文的能力。

2.結合第二篇《醉翁亭記》,第三篇(寫作訓練)《在那顆星子下》引導學生體驗美好的思想感情,感受中華民族的精神意志,感受山水之美,感受師生之間純真的情感。

3.教材注意到整冊的特點,在學習枯燥的議論文的同時欣賞優美而富有感染力的散文,學習語言,薰陶情感。

在教學在要把握好這幾意圖。馬卡連柯說:“做教師的決不能沒有表情,不善於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師。”對學生進行語言教學,開發智力,薰陶情感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農村中學,班級中學生的語文基礎比較薄弱,特別體現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的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較差。初一的一年主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初二在此基礎上增加閱讀量,並注重對學生語感的培養。從初一開始教師已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增廣學生的閱讀面。《白楊禮讚》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有巨大幫助的。語感是對語言的敏感性和領悟力,是實際運用語言的文字的一種基本能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教學將採取以讀爲主的三層次閱讀教學。

四.教法設計

葉聖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但語文教材又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它與數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個綜合性的複雜例子,從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用途;其次這個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將這一個例子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們還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荃”,“言”和“荃”對我們也非常重要。

“練讀”、“悟讀”、“品讀”是我上這一節課的指導思想。“練讀”是仿照朗讀示範對朗讀進行有效的練習;“悟讀”是邊讀邊領悟、體會;“品讀”是對用詞、語句、修辭等的品味和鑑賞。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也要體現這一思想。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通過聽和朗讀從整體上感知,用課文中的詞句說說作者讚美了什麼樣的白楊樹,然後教師根據學生所講來整理板書白楊樹從內到外、由表及裏的“三美”,即景象之美、形神之美、象徵之美。再接下來則讓學生找表現“三美”的句段加以三層次練讀、悟讀、品讀,感悟句式美、用詞美、語段層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訓練語言、培養情感都落到了實處。“練讀”、“悟讀”、“品讀”實則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精讀,而且這是精讀的深入,它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要求在“讀”法上產生了一些變化,由淺入深地訓練學生的閱讀和感悟能力。《白楊禮讚》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法指導要注重以下幾點:

1.用普通話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方法;

2.誦讀時注意課文的用詞,修辭方法的運用,語言的錘練;

3.要指導學生切實感受白楊樹的美。

五.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a)瞭解散文中抒情和議論的特點及作用,初步學會分析帶有抒情和議論的散文。

b)學習生字,領悟一些詞語的使用。

c)學習該文的象徵手法,理解白楊樹所象徵的革命品質,感受中華兒女的奮發向上的精神。(其中a和b是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結合,c是情感目標的培養,三個目標的確立從總體上體現了本節課的教學思想)

2.教學重點:

瞭解散文中抒情和議論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3.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以三層閱讀法體會文章中的語言美、意境美。

六.教學程序的設計

本課教學時數爲二個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劉國顯在《開講藝術》中說:“它起着從舊知到新知的誘導作用,起着誘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導入的好壞顯得致關重要。

本節課的導語這樣設計:

以圖片導入。出示一張蒼勁盤結的古鬆圖片和一張嫵媚的楊柳圖片從反面引出白楊樹的筆直向上,導入到對白楊樹另一種美的讚美。這樣的導入可以讓學生預先了解美的多種形式,爲理解文中先抑後揚的手法打下基礎,同是也在學生心中種下了直觀美與語言表達美相結合的種子。

(二)順着導入的情緒播放課文錄音,讓學生通過聽錄音來進一步瞭解白楊樹的美,初步感受語言的美。

習慣上教學時總是喜歡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但是當學生沉浸在美感享受中時,以提問方法或教師介紹的方法插入作者和時代背景,會大大打亂學生的思緒,得不償失。另外學生對茅盾的瞭解已經較多,時代背景在註釋中也有介紹,所以這節課就直接進入了聽錄音的過程。

(三)聽完錄音之後,教師出示一張白楊樹的圖片,再給學生以直觀刺激。

接下來學生輕聲讀課文,並回想錄音的朗讀特點,思考該怎樣讀,爲什麼要這樣讀,同時體會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們的學生最薄弱的也是這一點。是順其自然呢,還是改變這種情況?心理學認爲,人發展某種能力具有關鍵期,朗讀能力的發展期就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所以我認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重視朗讀,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的培養。)

在這一過程之後教師以提問並提示的方法幫學生理清本文的抒情線索——讚美白楊樹的“不平凡”。

(四)請學生找出能表現白楊樹之美的相關語句,並反覆誦讀。教師可以如此引導:(教師提問)作者給文章取標題爲“禮讚”,爲什麼要讚美白楊樹呢?從而引導出學生回答“因爲白楊樹美或不平凡”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那些能表現白楊樹美或不平凡的語句來麼複誦讀,體會作者讚美的情感。

這一點其實就是本課教學思路中的“練讀”。學生通過對這些內容的誦讀會發現白楊樹的美主要集中在景象之美——第二段,形神之美——第五段,象徵之美——第七段。一些能具體表現白楊樹美的語句、詞語也就隨之被發現,自然而然地就轉到了下一個環節“悟讀”。

教師可以在這個基礎上佈置以下作業:

(五)課外作業

1.完成練習一表格的填空,瞭解象徵手法和託物言志是本文寫作上的顯著特點。

2.在第二、五、七等幾段中分別找到能具體表現白楊樹美的詞句,思考爲什麼這樣寫。

第二課時:

(一)結合上一課時佈置的作業做好練讀與悟讀的過渡。

1.請學生分別朗讀能體現景象美、形神美和象徵美的語段,教師板書“三美”。

2.進一步要求學生根據作業誦讀能表現“三美”的詞、句,簡述作者用詞或句的好處。

(二)教師指導、點撥這些詞句的讀法,正音、正氣、正情,讓學生進一步領悟這些詞句的表達作用。

以下列問題引導,師生共同探究。

1.第二段作者描繪黃高原體現了它的什麼特點?(雄偉)

2.作者從哪三個方面來描繪?(色彩、幅員、地勢)用到了哪些詞語?(黃綠錯綜、無邊無垠、坦蕩如砥)

3.除此之外還有哪些詞語你認爲比較好?好在哪裏?(學生談自己的看法,教師根據學生的看法而提示點撥)

4.作者表現黃土高原雄偉的目的是什麼?(爲白楊樹的出現設計好背景,最終讚揚它的不平凡)

分析完景象之美后請學生朗讀該段,加深理解。第五段也可以提相類似的一些問題來幫學生悟讀。

5.第五段中用到了哪些詞語來描繪白楊樹?最能體現它精神特點的是哪個詞?(力爭上游)

6.這一段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白楊樹的“力爭上游”?(枝、幹、葉、皮)

7.結合寫作背景深入分析此段中另外一些詞句的表達作用。(學生暢所欲言,讀與思相結合,學生的主體性特徵充分體現。)

分析完白楊樹的形神之美后請學生朗讀該段,並自然過渡到對象徵之美的感悟和理解。

8.爲什麼先說白楊樹不是“好女子”,再說它是“偉丈夫”?這是一種什麼寫法?(先抑後揚)白楊樹有哪些品質?

9.教師指導學生理解四個排比句所體現的層次之美象徵意義。

以上設計的一系列問題應建立在學生悟讀的基礎上,這不是普通的問,而是提示性的、探究式的。教師在指導學生練讀之後,與學生一起悟讀,與學生在平等的原則上共同領悟、探究。巴班斯基曾說過:“如果沒有學生積極的、自覺的學習任何教也不會產生預期的教養效果。”所以在課堂上教師的角色只是他們的一個大朋友。有些問題學生可以在悟讀的環節中自行解決,有些則需要教師提示,共同探究之後才能解決。也中有這樣學生纔能有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教師根據學生的領悟整理板書。(見附1板書設計)

(四)由悟讀到品讀

在練讀、悟讀的基礎上學生仔細品味這篇散文的語段層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學生低吟淺誦,沉浸在對文學的品味和鑑賞之中。一節課很自然地結束了。品讀不僅僅是課內“品”,更多的應是在課外“品”,這是課內到課外的自然延伸。

(五)作業佈置

1.發下一張講議,完成第七段的一些練習。(這一作業起到課外鞏固的作用,見附2。)

2.課外閱讀茅盾的《風景談》。(這一作業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的閱讀面得到拓展,同時進行比較閱讀,更進一步瞭解託物言志的散文。)

附1:鞏固練習

①它沒有婆婆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虯枝。

②也許你要說它不美。

③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類而言,那麼,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

④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

⑤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麼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覺得它只是樹?

⑥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徵了北方的農民?

⑦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後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做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

⑧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徵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1. 本文段選自寫的《白楊禮讚》,該文是一篇託物言____的散文。

2.對第③句中“好女子”的“好”的解釋,恰當的是哪一項?()

A.美B.婆娑C.旁逸斜出

3.本文段的四個反問句的順序能否顛倒?()

A.不能,四句是遞進關係B.能,四句是並列關係

C.不能,四句是因果關係D.不能,第一句總括後三句,後三句是因果關係

4本文段層次劃分最恰當的是哪一項?()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5.對本文段讚美白楊樹的思路的理解,正確的是哪一項?()

A.先揚後抑作鋪墊,然後逐層深入揭示白楊樹的象徵意義

B.先抑後揚作鋪墊,然後逐層深入揭示白楊樹的象徵意義

C.揚抑結合作鋪墊,然後揭示白楊樹的象徵意義

D.先揚後抑作鋪墊,最後揭示白楊樹的象徵意義

答案: 1.茅盾志2A,3A,4B,5B

白楊禮讚第二課時說課稿範文(精選6篇)2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

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探討初中語文三年級的一篇教讀課文,矛盾所寫的抒情散文《白楊禮讚》。

一、說教材、學情。

《白楊禮讚》具體編排在初中語文第六冊第二單元。從編者的意圖來看,本單元意在引導學生體會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散文敘事、記人、寫景、狀物等靈活多變的寫法,進一步提高欣賞、寫作的能力。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閱讀、欣賞散文應着眼於散文所蘊含的情感,借鑑散文所運用的語言。《白楊禮讚》的語言很有特點,大氣磅礴,一氣呵成,尤其是反問、排比運用得極爲成功,值得反覆誦讀,這樣,才能更切實地感受到散文的藝術魅力。我校是一所普通的農村中學,學生的語文基礎比較薄弱,語言感悟能力較差。《白楊禮讚》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對於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

我的教學設想是,把本文的教學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通過朗讀,品析語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象徵手法。第二課時以討論和對比閱讀爲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議論的特點及作用。本說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學情的把握以及教學的設想,我把第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第一,引導學生進入散文的意境,領會文章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徵手法。第三,感受中華兒女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和意志。

這篇文章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由物及人,託物言志,意蘊深遠。因此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爲通過朗讀理解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理解象徵手法的運用。考慮到初中生在理解象徵手法的運用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理解文章的象徵手法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朗讀是十會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學習方法。新課標尤其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從而優化自身的綜合素養,據此,我準備採用朗讀式、討論式作爲主要教學方式。

遵循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發展爲主線的現代教學理念,根據目標和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靈活多樣的朗讀,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把他們的主體意識培養起來,把他們健康的個性發展起來。當然學生纔是學習的主人,合格的教師不會把學生當作某種馴服的自然力來驅使,而是當作主體來看待。教學中我還會引導他們領悟和掌握學習的方法,鼓勵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於以上考慮,根據教指導學,爲了學,服務學的基本思想,我準備用“配樂朗讀,整體感知和精讀品味,賞析深化”兩個步驟來達到教學目,這兩個步驟個相互緊扣,循序漸進,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三、說教學程序

<一>、配樂朗讀,整體感知。

按照這個思路上課開始,我便直接板書課題,對“禮”、“贊”進行釋義,並簡要地介紹作品的寫作背景。然後,我會對學生說:“白楊禮讚”猶如一首結構謹嚴,渲染得力,旋律激昂的抒情音樂小品。一般音樂作品總有一個主旋律貫穿其中,它有時略有變換,復沓重現,昭示着深化着主題。那麼,《白楊禮讚》的主旋律是什麼呢?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課文朗讀錄音,在頭腦中展開聯想想象,用心去感悟,聽出“白楊禮讚”的主旋律來。

接下來,我便播放以鋼琴曲爲音樂背景的配樂朗讀錄音。列寧曾這樣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知識、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交流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通過配樂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爲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促進了學生的理解,使之進入情境。這樣,我便能順利地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主旋律,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了作者熱情讚美的感情基調。。

學生的學習情緒調動起來後,我還會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啓發學生思考,討論,從而進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內容。我設置問題是: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用“作者讚美了……的白楊樹”的句式說一句話嗎?(以此引導學生了解白楊樹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追問: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讚美白楊樹的?通過啓發、點撥、討論後,讓學生明確作者是從生長環境、外部形象,內部氣質等方面來讚美白楊樹的。

<二>、精讀品味,賞析深化。

1,學生自己揣摩3~5節。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提供了獨立活動、獨立思考的機會。然後要求朗讀描寫白楊樹形美的段落。女同學讀第一層,要讀得清脆、柔美;男同學讀第二層,要讀得豪爽、有陽剛之氣。在哪裏分層,同學們自己去商量,怎樣才能讀出白楊樹的美,請大家自己體會。因爲這裏的層次很清晰,學生完成應該沒問題。之後再追問一下劃分的依據,使學生的邏輯思維再上升一個層次。

2,齊讀第7節,揣摩讀法。討論一組排比反問句的讀法。先要求把反問句改爲陳述句,然後去朗讀,看效果怎樣。再讓學生思考,四個問句能否調換順序。讓學生明白,這組排比反問句的意思是逐層深入的。之後再追問:文章的題目是《白楊禮讚》,這裏卻

寫了其他內容,是不是離題了。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這是託物言志的寫法。這裏採用了象徵手法。教師簡要介紹什麼是象徵,象徵與比喻的區別。再提問:文章第5節描寫白楊樹的外形特徵與象徵意義有無聯繫?學生自由朗讀、體會。明確,這是象徵的基礎。並進一步追問這外形的具體象徵意義,形成板書。

3,引導學生品析“撲入”、“主宰”以及反覆句出現的“那”、“這”等詞的傳神之處,以及反覆句、排比局、比喻句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之妙。採用“刪一刪”、“換一換”等方法加以體會。

4、深情朗讀,課堂小結。爲了檢驗全體學生對朗讀技巧的掌握情況以及所定目標的完成情況,鼓勵學生對課文作小結,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然後教師提出朗讀要求,全體學生深情朗讀全文。

第八步,佈置作業,要求學生完成練習一,以及練習五。

四、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環境

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樹外形

性格

本課板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內容和形式統一。設計的原則是:求實、求新、求精。

白楊禮讚第二課時說課稿範文(精選6篇)3

一、說教材

《白楊禮讚》是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文章。本文以讚美白楊樹的“不平凡”爲抒情線索,歌頌了共產黨領導下抗日軍民奮發向上、堅強不屈的精神,同時嚴厲斥責了一些賤視民衆的頑固分子。愛憎分明,感情熾烈,有着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本文語言質樸、構思新穎,集抒情和議論爲一體,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由物及人,意蘊深遠。

二、說學情

語感是對語言的敏感性和領悟力,是實際運用語言的文字的一種基本能力。學生在初一一年學習中注重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初二在此基礎上增加閱讀量,並加強對學生語感的培養。《白楊禮讚》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有很大裨益的。

三、說教學方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

1、講授法,運用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這種教法以探究、體驗和發現爲核心,注重啓發性和趣味性,着力體現課標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這一理念,還給學生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提問權和評價權,體現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

3、朗讀法,本文作爲一篇散文,運用自由讀、小組展示讀、齊讀多種朗讀形式,更便於學生體味情感,感知文章主旨。

四、說學法

“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自主學習,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閱讀習慣。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衆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五、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讀白楊形象。

2、理解白楊樹的象徵意義進而運用象徵手法。

教學重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品讀白楊形象。

教學難點:象徵手法的理解與運用。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小白楊》,營造課堂氛圍。

大家可知歌中吟唱的是什麼樹?有詩云“北方有佳樹,挺立如長矛,葉葉皆團結,枝枝爭上游”(圖片播放)。著名文學家茅盾先生第一次看見白楊樹的時候,他就被其深深折服,並滿懷激情的爲此寫了一篇文章《白楊禮讚》。

二、解題

1、何爲禮讚?

“禮”是敬禮、致敬。(以禮待人)“贊”是讚美。

“禮讚”的含義是崇敬而讚美。題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讚美白楊樹。

2、作者爲什麼要極力讚美白楊樹?

白楊樹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三、整體感知

(一)品白楊

默讀第5段,思考下列問題:

1、本段從哪些方面具體描寫白楊的“不平凡”?體現了白楊哪些“不平凡”內在氣質?

從幹、枝、葉、皮四方面寫白楊樹的外形,突出其正直、進取、團結、樸質的特點。其中“力爭上游”是白楊樹外貌形態上的基本特徵,寫出了白楊樹的倔強挺立、不折不撓的內在美。

2、小組合作,自由朗讀並展示。

3、教師指導朗讀(節奏、停頓、重音),全班齊讀

(二)思白楊

1、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你是如何知曉的?(解讀三個反問句,作者由樹及人)

2、思考:爲何是北方的農民、是敵後土地上的哨兵?(講解寫作背景,體悟文章主旨。明確指出作者本文借白楊形象歌頌對象是共產黨領導下解放區的的抗日軍民)

3、學習象徵(根據“思白楊”引導學生體會象徵的特點)

(1)概念: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相似點),藉助某種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情感的藝術手法,從而使表達具體化、形象化。

(2)想一想,寫一寫(學生展示)給出四幅圖畫,仿照示例,寫寫所列事物的象徵意義。

四、拓展延伸

《題白楊圖》茅盾

白楊禮讚第二課時說課稿範文(精選6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xx中學的一名語文老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白楊禮讚》。下面我將從三個維度,六個層次展開本次說課。

一、說教材

《白楊禮讚》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借讚美“西北極普通的”白楊樹,揭示了白楊樹所象徵的當時抗日軍民的頑強意志和鬥爭精神,抒發了對白楊樹由衷的讚美之情。

二、說學情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瞭解學情,可以幫助我們的教學更有針對性。本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感知,欣賞能力,能夠自主梳理課文情節。但本篇文章,距今時代久遠,要深入瞭解課文內涵比較困難。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針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我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的設計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託物言志,象徵手法在文章中的運用。

2.理解作者抒發的感情,由白楊樹體會中華兒女的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和意志。

其中教學重點是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體會白楊樹的象徵意義。教學難點是體會作者抒發的感情,瞭解本文由景及樹,由樹及人的思路。

四、說教法學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需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將採用語句品析法、示範朗讀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和交流討論進行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分爲兩個課時,第一課時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清文章結構,爲第二課時夯實基礎。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語文課程應該通過優秀文化的薰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因此,上課伊始,我會利用“誰是最可愛的人”這一節目,引導學生分享課前蒐集的感人事蹟。我們中華兒女向來無私無畏,由此導入《白楊禮讚》。本環節的設計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目的,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2.反覆朗讀,體會情感

首先,我將利用多媒體播重點段落的朗讀錄音,指導學生體會句子的語氣和語調,邊讀邊勾畫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其次,我將組織學生兩兩一組閱讀自己勾畫的句子,體會文章內容,之後請學生進行朗讀展示,並談一談自己對這些句子或者詞語的感受,以加深對人物的理解。

3.品詞悟情,探究主旨

我將引領學生帶着問題再次瀏覽課文,邊讀邊思考多媒體上的兩個問題,文中說白楊樹是“極普通",卻又是“不平凡"的樹,矛盾嗎?爲什麼?

我會引導學生再次走進課文,通過朗讀來領悟明確答案。

在此基礎上,我將順勢提出第二個問題,文章是怎樣揭示出白楊樹的象徵意義的?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我將組織學生四人爲一小組進行討論交流,我也將巡視其中做適時的點撥指導,並必將就此展開討論,最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如我會引導學生分析文中四個反問句的意思,反覆朗讀,體會語氣,體會作者由淺入深的強烈情感;引導學生分析“不想到”、“不聯想到”、“不更遠一點想到”等詞語反映了一層比一層深的含義,進而明確作者由樹到人,再到精神意志,一步步揭示出白楊樹的象徵意義的描寫手法。

六、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此時我會播放《抗日戰爭》中有關軍民互助的影視片段,之後讓學生以xx禮讚爲題,說一段話,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讓白楊樹般堅強不屈的的精神永駐學生心中。

七、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我會引導學生從知識技能、情感多方面來談一談本節課自己的收穫,並佈置如下作業,請你運用象徵手法,以禮讚不平凡之人爲題寫一篇小短文,300字左右。

最後說一說我的板書,本節課我將採用多媒體與黑板板書相結合的形式,多媒體展示重點句子以及視頻,黑板板書設計如下。這樣的板書簡介明瞭,重點突出,便於學生理解。

尊敬的各位評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您的聆聽。

白楊禮讚第二課時說課稿範文(精選6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您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魯迅的《白楊禮讚》,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設計意圖、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等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

《白楊禮讚》是部編語文教材八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單元體現了散文的多種樣式,或敘事或描寫或抒情或表達人生思考或描繪風土人情。但均是作者內心獨特的感受。本單元的要求是瞭解散文中抒情和議論的特點和作用,初步學會應用這兩種表達方式,提高寫作能力。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現代文除“能領會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思路”外,還應“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2、教學內容

《白楊禮讚》是矛盾散文的代表作,這篇散文以讚美白楊樹的“不平凡”爲抒情線索,運用象徵手法,託物言志,歌頌了整個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同時嚴厲斥責了一些賤視民衆的頑固分子。愛憎分明,感情熾烈,有着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尤其是它那質樸的語言,新穎巧妙的構思,成功地運用象徵、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讚歎。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意識。已初步養成獨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2、 《白楊禮讚》是一篇文情兼美的散文,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有巨大幫助的。語感是對語言的敏感性和領悟力,是實際運用語言的文字的一種基本能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教學將採取以讀爲主的閱讀教學。

三、設計意圖

本文的設計,遵循以下幾個思想原則:

1、力求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

2、通過精心設計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以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過朗讀、賞析,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主動感知,探索求真,展現自我。

我的教學設想是,把本文的教學分三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通過朗讀,讓學生自主品析語言,瞭解文章寫作背景,把握文章內容。第二課時,通過朗讀訓練,品析語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象徵手法。第三課時以討論和對比閱讀爲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議論的特點及作用。本說案只說明第二課時。

四、說目標

我把第二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第一,引導學生進入散文的意境,領會文章所抒發的強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徵手法。第三,感受中華兒女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和意志。這篇文章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由物及人,託物言志,意蘊深遠。因此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爲理解象徵手法的運用,並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但初中生還是第一次遇到運用象徵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

五、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採用創設情景、指導朗讀、品析語言等方法進行教學。列寧曾十分強調情感對人的認識和邏輯思維的調節作用,他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壯的畫面,播放白楊樹傲然挺立的雄姿,配樂朗讀,運用直觀形象的板書等等,以此促進學生的理解,使之進入情境。當然,“文學的本質是始於感情而終於感情的。文學家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讀這篇文章,除了創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指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白楊禮讚》一文構思巧妙,感情濃郁,要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抒發的讚美之情,光靠讀還不夠,還要引導學生品析語言,品析文中反覆句從“那”到“這”的變化,品析排比反問句逐層擴展的象徵意蘊(可以用替換的方法,換成陳述句加以體會)。還要品析“撲入”、“主宰”等傳神的詞語。

六、學法的點撥與指導

朗讀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他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透徹,朗讀才能傳情達意;對課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讀纔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詞句熟悉,朗讀纔會有準確的發音、停頓、重音。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實施朗讀訓練。

1、把握基調

把握基調對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讀出文章的內蘊情感,必須把握文章的朗讀基調,引導學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熱情讚美的感情基調。

2、讀出感受

本文的朗讀基調確定以後,還要仔細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並由此獲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讀,通過有聲語言表現出自己的感受來,便會進一步增強對文章的理解。

3、讀出節奏

文章的節奏,包括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和重音的體現等,通過節奏的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在訓練中,我先把停頓、語速和重音的一般規律告訴學生,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本領。對某些特殊句式,如三個反覆句,一組排比反問句,則先讓學生討論其讀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樣讀才最能夠體現出文章的感情。

七、教學媒體的使用:

主要運用多媒體課件。

八、說教學過程

1、第一步,創設情景,導入新課。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西北高原單調而無邊無垠的畫面,再接着播放白楊樹傲然挺立的雄姿。選用富於節奏變化的、雄健的樂曲作爲背景音樂。使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積極交融,產生強烈而深厚的情感反應。

2、第二步,配樂朗讀,激發興趣。通過配樂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爲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3、第三步,課堂提問。我所設置的問題是: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用“作者讚美了……的白楊樹”的句式說一句話嗎?例如,“作者讚美了力爭上游的白楊樹。”……學生會很快找出並說出很多句子,以此瞭解白楊樹的特點感受美。在此基礎上追問: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讚美白楊樹的?學生討論後可以知道,是從生長環境、外部形象,內部氣質等方面。

4、第四步,指導朗讀。重點指導第二節,學生自己揣摩3~5節。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提供了獨立活動、獨立思考的機會。然後要求朗讀描寫白楊樹形美的段落。女同學讀第一層,要讀得清脆、柔美;男同學讀第二層,要讀得豪爽、有陽剛之氣。在哪裏分層,同學們自己去商量,怎樣才能讀出白楊樹的美,請大家自己體會。因爲這裏的層次很清晰,學生完成應該沒問題。之後再追問一下劃分的依據,使學生的邏輯思維再上升一個層次。

5、第五步,齊讀第7節,揣摩讀法。討論一組排比反問句的讀法。先要求把反問句改爲陳述句,然後去朗讀,看效果怎樣。再讓學生思考,四個問句能否調換順序。讓學生明白,這組排比反問句的意思是逐層深入的。之後再追問:文章的題目是《白楊禮讚》,這裏卻寫了其他內容,是不是離題了。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這是託物言志的寫法。這裏採用了象徵手法。教師簡要介紹什麼是象徵,象徵與比喻的區別。再提問:文章第5節描寫白楊樹的外形特徵與象徵意義有無聯繫?學生自由朗讀、體會。明確,這是象徵的基礎。並進一步追問這外形的具體象徵意義,形成板書。

6、第六步,感受對比,深化理解。本文寫的是白楊樹,寫楠木有什麼作用?表明態度作者怎樣的態度?學生小組討論,班內交流,理解寫楠木是爲了反襯白楊樹的不平凡,表明作者對賤視民衆的人的憤慨鄙棄,深化文章主題。

7、第七步深情朗讀,課堂小結。爲了檢驗全體學生對朗讀技巧的掌握情況以及所定目標的完成情況,鼓勵學生對課文作小結,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然後教師提出朗讀要求,全體學生深情朗讀全文。

8、第八步,佈置作業,要求學生運用象徵手法寫一段文字。

(設計意圖:教學過程中,主要運用誦讀品析法、合作探究法,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新課程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探究精神。)

九、說板書

本課板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內容和形式統一。設計的原則是:求實、求精。簡單而又突出本課重點。

白楊禮讚第二課時說課稿範文(精選6篇)6

一、教學內容

《白楊禮讚》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寫於1941年3月,當時抗日戰爭正進入最艱苦的時期,北方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強不屈,團結抗戰,建立了強大的抗日根據地,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茅盾以這篇散文歌頌了北方軍民團結抗戰、奮發向上的精神品質,進而歌頌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在散文中主要運用了象徵手法和託物言志的手法,在表達方式上還運用了抒情和議論。

二、學情分析

1、心理學告訴我們: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有一定的抽象思維,但以具體形象作支柱,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發展,有較強的表現欲。因此我們通過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各方面的認知的發展。

2、學生有一定的學習習慣,如能主動預習課文、課後複習課文等。已經學習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學生對分析修辭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礎。

三、設計意圖

本文的設計,遵循以下幾個思想原則:

1、力求突出“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特徵,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

2、通過精心設計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以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過朗讀、賞析,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主動感知,探索求真,展現自我。

四、教學目標的確定

《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將教學目標界定爲以下三條:1、自習生字,品味文章用詞的準確性,積極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2、準確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在朗讀的基礎上品味課文準確、優美、富有感情的語言。

3、學習該文的象徵手法,理解白楊樹所象徵的革命品質,感受中華兒女的`奮發向上的精神。第1、2條作爲能力訓練目標,第3條作爲德育訓練目標。

五、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這篇文章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由物及人,託物言志,意蘊深遠。因此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爲理解象徵手法的運用,並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但初中生還是第一次遇到運用象徵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誦讀法對於初中生來說,怎樣把實際與作品內容結合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採用誦讀法,主要有錄音範讀和學生自由朗讀等形式。

2、發現點拔教學法對於形象思維,通過精心設計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形象,並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內涵。

3、練習法練習能夠及時反饋課堂教學的效果,採用仿說練習的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4、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學生對白楊樹也不瞭解,本課可以嘗試利用多媒體制作CAI課件,精心編輯文字、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創設一個優美的畫面,輕鬆活潑的學習散文的良好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七、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學過程由於教材規定的教學課時是一課時,所以要充分利用課前的預習和課後的練習,再進一步的緊扣教材,結合教學目標,妥善處理教學過程,完成教學目標。

(一)佈置預習,課前交流:

1、利用工具書,把不認識的字詞註上音並識記字形、字義。

2、劃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不懂的地方,並思考爲什麼。

3、收集有關茅盾的介紹和白楊樹的圖片。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語文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爲課堂學習做準備。

(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由四大塊組成:

第一塊:導入新課。出示白楊樹的圖片,簡要說一說畫中白楊樹的特點,並適當展開聯想,說說應用哪些詞形容白楊樹比較適合。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之上,自然地就過渡到茅盾先生在課文第五段對白楊樹外形描寫的學習,感受白楊樹的形態美,並指導朗讀。

第二塊:整體誦讀。

1、錄音範讀。根據錄音的朗讀特點,思考該怎樣讀,爲什麼要這樣讀,同時體會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學生自由朗讀,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理出形象,並思考:作者對白楊樹還做了哪些描寫?然後分析問題,小組討論。

第三塊:問題點撥。

1、要求學生將第七段中四句反問句改成陳述句,能否調換位置,並比較、朗讀、感受白楊樹的內在美。並歸納出白楊樹的象徵意義。教師要介紹什麼是象徵,象徵與比喻的區別。再提問:文章第5節描寫白楊樹的外形特徵與象徵意義有無聯繫?學生自由朗讀、體會。明確,這是象徵的基礎。並進一步追問這外形的具體象徵意義。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層次美和象徵美。

2、請學生用上節課所學《海燕》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文章開頭對黃土高原的描寫以及最後對貴族化的楠木的描寫有何作用?並體會白楊樹的生活的環境美。

3、文章的題目是《白楊禮讚》,這裏卻寫了其他內容,是不是離題了。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這是託物言志的寫法。

第四塊:品讀賞析。再次自由朗讀課文,採用“刪一刪”、“換一換”等方法加以體會。用詞美:偉岸,正直,樸質,嚴肅;溫和;堅強不屈,挺拔。句式美:難道A;難道B;難道C;難道D。段式美:抑;揚。情感美:淺;深。象徵美:物;人;神。

第五塊:拓展延伸。結合課文,仿寫抒情句:

1、當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過,難道……難道……難道……難道……

2、讓那些人們去讚美的牡丹,去鄙視這的蓮花我要高聲讚美蓮花!

(三)課外作業:

1、選擇課文中喜歡的語段熟讀並背誦。

2、課外閱讀茅盾的《風景談》。

3、就生活中的某種植物,學用象徵手法學寫一段話。

八、說課小結

本節課的內容較多,有些問題學生可能較難把握,教師不必強求學生面面俱到,而是以點及面,理清學生容易接受的路子。重點放在學生的品味精彩的語句和對全文主旨的理解上,品味這篇散文的語段層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做到一學一得。在老師的點撥之下,同時鼓勵學生去“發現”文章的特色。發現的,可以是疑問,也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內容的把握也可以是詞句的揣摩。“發現”既沒有限制,又沒有止境。教師只作適當的點拔,讓學生真正成爲閱讀的主體。充分調

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感悟,從而加深對主旨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