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語文《三顧茅廬》優秀說課稿(通用5篇)

語文《三顧茅廬》優秀說課稿(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三顧茅廬》優秀說課稿(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三顧茅廬》優秀說課稿(通用5篇)

  語文《三顧茅廬》優秀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羅貫中的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的內容改編而成。

課文寫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確是一位曠世奇才。全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共5個自然段,可分爲三段。

第一段(1)略寫劉備前兩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都沒有見着。

第二段(2—4)具體寫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

第三段(5)寫劉備與諸葛亮的親密友情。

(二)、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從這個教學理念出發,在教學中緊扣中心問題——“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劉備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展開全文的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體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使整個過程成爲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過程。

(三)、我的教學特色:“以讀代講”和“以讀悟情”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並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②能夠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事物之間的關係,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2、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理解劉備三請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心情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幹一番大事業。

(五)、教學重、難點

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反覆揣摩,理解品味,體會劉備三請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心情。

(六)、教具準備:掛圖

(七)、教學時間:兩課時

  二、說學情:

教師讓學生在課前閱讀《三國演義》少年讀本,初步瞭解一些故事情節,在此基礎上,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本節課的能力。

  三、說教法:

1、以讀代講法:也就是以讀爲主,通過範讀、引讀、自由讀、指名讀的朗讀方式,指導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悟情。

2、由“因”導“果”法: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誠心誠意”這個成語,懂得諸葛亮之所以願意出山,是因爲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

  四、說學法:

1、合作探究學習法。

2、自讀自悟學習法。

  五、說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課時目標:

1、能準確熟練地朗讀課文,並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

2、能說出文章主要內容和寫作思路。

3、初步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二、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哪一位同學知道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分別是哪些?《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有許多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你最喜歡的英雄是誰?這些人都是誰的手下?(板書:劉備),這些智勇雙全的人爲什麼都願意跟隨劉備打天下呢?看來劉備這個人物值得我們好好地研究研究。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寫劉備的一個歷史故事。(板書:《三顧茅廬》)

1、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解釋一下“三顧茅廬”是什麼意思?(板書:諸葛亮,並教學“諸葛”,我們也叫他孔明,不過他稱自己爲臥龍先生。誰還能說出其它的複姓嗎?)

2、由這個題目同學們你還想問老師或自己什麼問題嗎?

(二)初讀課文,感受“誠意”。

1、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課文,要求要把課文讀正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正確,自己主動想辦法識記,並想一想每一小節講的是什麼?課文講了什麼?

2、檢查朗讀,交流反饋

①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教師隨即正音。

②教師談話過渡:這一自然段講了劉備前兩次去拜訪諸葛亮,第一次,他聽說諸葛亮是個了不起的天才,於是在一個秋天,他和他的兩個兄弟張飛和關羽去拜訪諸葛亮,但是沒有見到,便給童子留個口信:“劉備來拜訪過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臘月,劉備又決定去拜訪諸葛亮,他倆兄弟不願意,說:“這個諸葛亮有什麼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一個村夫,還勞大哥親自去嗎?”劉備仍然親自前去,但仍沒見着。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本課就寫他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這次他拜訪到了沒有?誰來讀第二自然段?

③理解“結拜”這個詞語的意思。它還有個什麼故事?

④指名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前半“描寫臥龍崗景色”這一部分,理解“蜿蜒起伏”、“青翠欲滴”和“秀麗宜人”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⑤大家齊讀“劉備是怎樣拜訪諸葛亮的呢?”這部分內容。

⑥請大家齊讀第四自然段,理解“羣雄紛爭”和“茅塞頓開”這兩個成語的意思。

⑦請同學們齊讀第五自然段,抓住“如魚得水”這個詞語來理解。

(設計意圖:本環節力求通過學生自主讀書,達到讀通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的目的,同時讓學生真正走入文本,潛心閱讀文本,學生爲學習主體真正得以體現)

(三)再讀課文,探究“誠意”。

1、像諸葛亮這樣有才華的人肯定有許多人去請過他,但他都婉言謝絕,爲什麼劉備請他,他就答應了呢?你覺得劉備有什麼過人之處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可以用一句話或一個詞語來說說。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誠心誠意。劉備的三次拜訪一次比一次更顯誠意。

(設計意圖:根據閱讀教學的規律和學生認讀規律、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先對課文有個淺層次的感悟,從而爲深層次的感悟打下基礎)

(四)指導寫字,鞏固新詞。

1、完成課後練習2、用鋼筆描紅。

2、先說說帶點字的意思,再解釋詞語。

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羣雄紛爭 茅塞頓開

(五)小結全課,細細回味。

三、板書設計

8、三顧茅廬

劉備 諸葛亮 臥龍

結拜

  語文《三顧茅廬》優秀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的一部由歷史小說改編的課文《三顧茅廬》,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重點表現了劉備求才若渴,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本課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小學生閱讀,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方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強化寫作技巧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二、說教學目標

我的主要從三個方面設計教學目標:

第一是常規目標,就是要求學生學會“顧、茅、廬、恭、塞等”生字詞,理解詞義並且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因爲在任何一個學段,在閱讀教學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都是首當其衝的,然而要做到這一點解決文本的生字詞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標,就是針對中年級學生,新課標要求該學段的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細節,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刻畫以及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特點。

第三是內容目標,學生們雖然對《三國演義》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畢竟不夠全面,所以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背景也瞭解得也不夠透徹,因此引領學生感知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標,我初步設想通過兩課時完成。

  三、說教法、學法

《語文新課標》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的“教學建議”中認爲: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應注重以生爲本,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開放意識,捨得花時間讓學生自主交流,表現其自信,培養其獨立判斷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學生通過“讀——思——悟”從而全面闡釋課文的教學方法,運用開放性、拓展性的閱讀教學,長文短教,避免煩瑣的情節分析,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但是以學生爲主體,不代表教師可以袖手旁邊,遊離與課堂之外。此刻教師起到的作用就是點撥引導,著名教育家說過課堂的精彩之處不在於預設,而是生成,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反應,根據現場生成抓住契機,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教學境界。要求學生能夠帶着問題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着重培養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這有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分享課外讀物引出中國四大名著,拋磚引玉,教師板書課題,讓全班同學齊書寫,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中講的內容。這一環節有利於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解題釋義,通過分別瞭解三、顧、茅廬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並引出兩個中心人物:劉備和諸葛亮。隨即給出生字詞:羣衆紛爭、三顧茅廬、茅塞頓開、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麗宜人,要求學生藉助給出的詞,同時補充相應的時代背景和寫作背景,讓同學們自由的對故事進行展開。

(三)研讀感悟

要求同學讀第1、2、3三小節,拿筆劃出關鍵字。提煉“誠”,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找夥伴對讀、師生對讀等方式,在閱讀中發現、感悟、提煉並讚美“誠”。

課文開頭寫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圍繞“誠心誠意”這個詞語,從劉備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具體分析劉備怎樣“誠心誠意”地邀請、尊敬諸葛亮。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帶着如下的問題閱讀課文:

1.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訓斥關羽”、“半里多下馬步行”、靜靜等候“半晌”加“一個時辰”、“快步走”等細節通過正面和側面描寫分析劉備的誠心誠意。

2.劉備爲什麼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

結合歷史背景,抓住兩者的身份,並且結合一種現場感,在表演中加深對“誠”的理解。有劉備跟張飛的對話表演,有劉備與諸葛亮相見的表演。設計這個環節是爲了使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劉備爲何這麼做。

3.爲何劉備能請到諸葛亮?

直至20年後,諸葛亮對這件還記憶猶新,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師讀)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選自《出師表》)

突出分析劉備的求才若渴,以及諸葛亮的如魚得水,相互配合,渾然天成。

設計這樣的閱讀環節,主要遵循“三感”:層次感、推進感、提升感。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步步深入,從而,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轉換,從課文表達的“意蘊層面”到“社會層面”以及劉備的一片誠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課後延伸

延續性的活動使學生得到新的實踐機會,實現了在實踐中發展能力的目標。爲此,我設計了一道拓展題:

同學們,和三顧茅廬這個三有關的還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戰呂布、三讓徐州、桃園三結義也廣爲流傳,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還需讀《三國演義》,請同學們閱讀《三國演義》一書,並學寫讀書筆記。

  語文《三顧茅廬》優秀說課稿3

  說教材:

《三顧茅廬》出自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這個單元主要講述的是歷史人物故事,分別是:劉備、祁黃羊、公儀休。《三顧茅廬》是根據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成的。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作爲一篇歷史故事題材的文章,《三顧茅廬》這課文略寫一、二次拜訪,把筆墨集中在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這件事上,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着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讚美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同時看出諸葛亮地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

認真閱讀了教材後,我發現課文的2、3、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

課文第二自然段中先是以關羽、張飛反襯劉備。課文第三自然段更是抓住細節,細膩地描寫了劉備的動作,讓我們看到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那諸葛亮呢?仔細閱讀文本,我們會發現作者在三、四自然段運用了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展現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基於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結合以上提到的本文的特點,針對中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說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三、四自然段

2、學習本課生字及新詞,重點關注兩個多音字(沒有見着 茅塞頓開)以及課文中的四字成語。

3、學習文中一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體和本體之間關係。

4、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情感和態度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初步感知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說重難點:

1、抓住細節描寫,從動作、語言、神態方面感悟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

2、學習文中三個精妙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體和本體之間關係。並從中體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劉備對人才的渴求。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背景: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個時代叫做三國,那可是一個戰火紛飛、羣雄紛爭、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因爲這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是——(《三國演義》)

2、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要一起學習的課文,就是發生在那個時代的一個故事,選自《三國演義》,它就是《三顧茅廬》。老師板書課題,學習生字“顧”“茅”

3、“顧”是什麼意思?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有一個詞就可以解釋。(拜訪)

4、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讀。注意多音字“沒有見着”

5、文中講了誰三顧茅廬?板書劉備

6、爲什麼要三顧茅廬?(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

7、劉備三顧茅廬是怎樣的態度?(板書誠心誠意)

8、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個故事

  設計意圖: 拜訪 目的 態度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學生並不陌生,對成語的大致意思及主要內容基本有些瞭解。課文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話:“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但都沒有見着。”“拜訪”正是對“顧”的最好解釋,以此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題。劉備拜訪的目的也很清楚——“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這段文字中至爲重要的一詞是“誠心誠意”。這既是劉備兩次拜訪諸葛亮的心理態度,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於是我採用課題與第一自然段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感知故事的幾個核心內容,提高課堂效率。

  二、初讀課文

1、在預習過程中,你覺得有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提醒同學們注意,四人小組討論。

2、學生交流

3、出示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語,練習讀好劉備 諸葛亮 關羽 張飛恭恭敬敬 茅塞頓開 羣雄紛爭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疏疏朗朗 秀麗宜人

4、指名分節讀課文。

設計意圖:自主學習 合作交流 重點詞語 積累運用

1、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已經具備了自主預習的能力了,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課文中的重點字音、字形,所以這個環節我採用了小組學習、交流彙報的方式。

2、這篇課文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詞語,如故事涉及的人物,以及文中的一些成語,尤其是描寫景色的成語很有特點,誦讀這些詞語能夠幫助學生積累。

  三、研讀感悟

  (一)劉備 誠心誠意

1、默讀課文,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劉備的誠心誠意?在書中圈畫出來,簡單批註。

2、小組交流

3、學生彙報:

第二自然段: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劉備的誠心誠意?

1、結拜兄弟爲什麼都不同意?

2、他們是怎麼做?怎麼說的呢?(嚷 捆 )總結無禮

3、劉備是何反應?

4、指導朗讀好有關的句子

設計意圖:對比 動作 語言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來凸顯劉備的“誠心誠意”。關羽和張飛 “不同意”究其原因一是劉備爲“中山靖王之後”,當今皇叔,帝室之胄,而諸葛亮僅一介村民;二是劉備年近半百,已是46歲,而諸葛亮年僅27歲,是後生晚輩;三是劉備已去兩次,均留下口信或書信,理應諸葛亮回訪。對此關張二人非常不滿,甚至“嚷”道,要把諸葛亮“捆”來,但劉備從不計較,對比的手法更能體現出他的誠心誠意。張飛更是性情耿直,於是“嚷道” 劉備“生氣地說”。由此看出發前的一段小插曲,兩句對話,一段對比,爲劉備“誠心誠意”地拜訪諸葛亮做了鋪墊。

第三自然段: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劉備的誠心誠意?

1、學生很快就能抓住劉備的一系列動作(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進)

2、抓關鍵詞理解,如“恭恭敬敬地等候”,此時劉備可能會想些什麼?“快步走進”說明劉備此時很着急,可是前面爲什麼還下馬步行,等了幾個時辰呢?

表現出對諸葛亮的尊重。

2、反覆誦讀,進行背誦

設計意圖:動作 神態

這一段作者藉助動作、神態描寫,寫出了一個詞——“誠心誠意”。 在整段文字中,作者沒有用一個類似於“誠心誠意”的詞來直說,用心閱讀,用心感悟,抓住細節描寫就能感受到劉備是一個小心、謹慎的人,表達出他對人才的尊重。凸現人物特點。

補充資料:

由此可見,是劉備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在他的著名文章《出師表》中,曾經寫道這樣一事件:“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意思是先帝劉備不因爲我地位低微,才識粗淺,不惜屈尊,親自前來拜訪,前後竟有三次之多。

摘錄諸葛亮的話,有理有據,更能充分體現劉備的誠心誠意、求賢若渴

  (二)諸葛亮 雄才大略

第三自然段 景物描寫

1、文中還有一段景色描寫的句子,指名讀

2、把什麼比作什麼?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人們稱諸葛亮爲——(臥龍先生)

3、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松林 溪流 竹林)讀好這幾句話,相繼理解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這幾個詞

4、這一段僅僅是寫景嗎?學生可能理解不到這個層面,老師簡單介紹。

設計意圖:環境烘托

“臥龍”一喻一語雙關,既喻山,又比孔明。環境描寫從側面襯托出諸葛亮儒雅、智慧的性格特點,給文章增添了美感。這段文字明是寫景,暗是寫人,暗示了諸葛亮的非凡才略,又和“臥龍先生”扣合,爲後面的出場做鋪墊。同時也結合課後第5題,滲透寫景句子的方法指導。

第四自然段:

1、你還從哪兒讀出諸葛亮的才華?

2、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3、“羣雄紛爭”是什麼意思?可聯繫當時的歷史背景簡單介紹

4、劉備聽了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的分析後,感到“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生動的比喻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指導讀好這句話

第五自然段:

1、引讀第五自然段

2、畫出這段話中的比喻句,讀一讀,這樣形容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恰當嗎?爲什麼?(生動的比喻說明了諸葛亮對於劉備的重要,也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總結全文

1、、劉備前後三次拜訪諸葛亮,但是作者只重點寫了第三次,一二兩次一筆帶過,詳略得當,突出了重點,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

2、再回過頭來看看課題,劉備爲了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曾經三次到茅廬去拜訪,前兩次都不遇而返,第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因此,這一成語還有誠心誠意邀請人家的意思。由本義到現在的引申意義,讓學生較全面的理解三顧茅廬這個詞語的意思。

  作業設計:

1、課後閱讀《三國演義》

2、《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你還知道其他名著嗎?感興趣讀一讀。

  語文《三顧茅廬》優秀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來自東海縣海陵路小學的語文老師,張金鳳。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重點講讀課文《三顧茅廬》。本課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由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而成。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發展語言、啓發思維、培養能力的好課文。同時,這篇課文也能幫助我們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讓他們對祖國的優秀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及四年級學生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隨文理解“茅塞頓開、晌午”等詞語的意思。

2、體會抓住人物言行、環境烘托以及通過人物之間的彼此襯托來表現人物精神質量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

3、激發學生讀經典名著《三國演義》的興趣,用寫讀後感的形式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學重點:憑藉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通過讀、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教學難點: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二、 教學教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的“教學建議”中認爲: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採用引導學生通過“讀——思——悟”從而全面闡釋課文的教學方法,運用開放性、拓展性的閱讀教學,長文短教,避免煩瑣的情節分析,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 學生學法

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運用自主學習的方法,學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現爲自信、 自我調控、 自主選擇、獨立判斷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才能解放個性,促進學生自主性的發展。老師應抓住機會,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自主解決問題,達到了教是爲了不教的教學境界,從而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另外,要求學生能夠帶着

問題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着重培養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這有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四、教學流程

爲達到以上目標,本課的教學採用利用資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彙報、表演等多種方法。

  (一)課前準備

學生通過閱讀、查資料、問長輩等形式,瞭解三國背景、故事、人物,在課前交流。這一環節通過師生互動、合作,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更多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蒐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發展,學習語文的方法得到實踐,而且這種知識的獲得與能力的提高是學生在自主的行爲中,與教師融洽的合作中實現的,實現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二)教學環節

1.導入新課

用幻燈出示三國人物圖,讓學生猜,其中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曹操等,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

在這個環節中達到兩個目標:(1)讓學生自己朗讀課文,根據自己的情況學習生字詞,掃清閱讀障礙。(2)整體感知課文中講的內容。這一環節有利於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3.研讀感悟

(1)在初讀的基礎上,提煉“誠”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找夥伴對讀、師生對讀等方式,在閱讀中發現、感悟、提煉並讚美“誠”。

課文開頭寫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圍繞“誠心誠意”這個詞語,具體寫劉備怎樣“誠心誠意”地邀請、尊敬諸葛亮的故事。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帶着如下的問題閱讀課文:

A.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

B.劉備爲什麼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

C.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

設計這樣的閱讀環節,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步步深入,從而,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轉換,使學生不但能夠準確地把握課文“意蘊層面”的含義,而且也能夠深刻地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社會層面”含義,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劉備的一片誠心,爲今後走上社會奠定了“誠”的基礎,實現人文性的整體迴歸。

(2)在表演中加深對“誠”的理解。有劉備跟張飛的對話表演,有劉備與諸葛亮相見的表演。設計這個環節是爲了使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碰撞。

小結:由此可見,劉備的誠心真的是達到了極點。正是因爲這樣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這就是所謂的“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劉備這樣的誠心爲了什麼?——求才。直至20年後,諸葛亮對這件還記憶猶新,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師讀)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選自《出師表》)

  (三)、課後延伸

延續性的活動使學生得到新的實踐機會,實現了在實踐中發展能力的目標。爲此,我設計了兩道拓展題:

1.同學們,三顧茅廬已傳爲佳話,廣爲傳頌,現在常用來形容一些像劉備那樣誠心誠意的人或事。我們今天學習《三顧茅廬》是爲了什麼呢?難道只是爲了知道幾百年前古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嗎?學了這個故事,作爲“二十一世紀的小主人”,大家有什麼啓發呢?

2.讀《三國演義》,寫讀書筆記。

(四)板書設計

8.三顧茅廬誠心誠意 劉備——→ 諸葛亮←—— 輔助 板書設計清晰、明瞭。是根據引導學生“讀——思——悟”的教學方法來設計的。

  語文《三顧茅廬》優秀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二、說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暢、有情感朗讀課文,並能扼要複述課文。

2、領會抓住人物言行,情況陪襯以及通過人物間的相互烘托來表現人物精力品格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力和創新精力。

3、開端學習憑據典範互助編寫課本劇,並舉行演出,培養學生的互助意識。

  三、設計理念

在傳統教學中,對於汗青故事我們一向相沿着“情節分析+人物特點”的教學模式,老師精緻入微的解說,學生有本有綱的分析作答,從而提示中央。這樣的學習歷程,我們說學生只滯留在淺層的語文知識上,至於學生的語文本領,情緒態度、代價觀、互助探究的意識、創新精力等等,關注甚少。爲此,就對於本課我的設計理念是:

(一)歷程開放,表現探究性。

語文課程是開放的,有活力的課程,它的開放要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想開放,向學生的情緒開放,向學生的將來開放。在開放的學習歷程中,老師要組織、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爲此,爲學生建立探究的景象,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創新精力。

(1)情境的建立

在課堂中,建立肯定的情境,能開導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索辦理題目,拓展學生思想空間,豐富學生的思想方法,讓學生到場課堂教學的全歷程,從而滿意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我在《三顧茅廬》中開門設疑:誰三顧茅廬?爲什麼?效果怎麼樣?等等疑問,能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孕育發生撞擊,探求到孩子心跳與課本旨跳的合拍點,孕育發生移情效應。

(2)腳色的轉換

《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歷程。”也便是說:閱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情勢的,在《三顧茅廬》的教學中,課始情境設計,老師是引發學生思想的引導者,當學生就“劉備是怎樣懇切至心約請諸葛亮的?”老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買賣見的諦聽者;能積極到場探究的到場者;當學生出現探究結果時,老師又是果斷學生了解正誤的鑑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天生歷程。

(二)感悟運用,突出本性。

閱讀是學生的本性化舉動,不該以老師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自動積極的思想和情緒運動中,加深明白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緒薰陶,得到思想啓示,享受審美情趣,要憐惜學生奇特的感覺,體驗和明白。

(三)綜合訓練,注意實踐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偏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本領,而培養這種本領的重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以是不必刻意尋求語文知識的體系和完備。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打仗語文質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紀律。”如,本文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汗青故事,人物形象光顯,故事背叛生動,深受學生喜好。因此,適於將課文編寫課本劇舉行演出,開展語文實踐運動。

  四、設計思緒

憑據文本的特點,學生本性生長需求以及設計理念,本節課教學思緒爲:

(1)建立情境,質疑探究。

(2)編寫腳本,重組信息。

(3)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學歷程

(一)創設情境,質疑探究。

1、揭題質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體放錄像,學生思考提出問題,而後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誰三顧茅廬?爲什麼三顧茅廬?結果怎麼樣?

誰能用一句話說完整、具體?

(設計意圖)通過錄像展示學生對故事情節,人物個性有豐滿的瞭解,又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積累語言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爲編寫劇本、表演埋下伏筆,提供給學生創作的素材。

2、重點質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點: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

(自由讀課文,用符號劃出表現“劉備”的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從語言方面探究

★從行動方面探究(抓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從環境描寫方面(數九寒天)

★從張飛態度方面(訓斥張飛的魯莽)

3、賞讀複述,內化語言。

(1)自由組合,再次感受劉備邀請的誠意。

(2)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複述故事。

設計意圖:以題目引導探究,讓學生在信息重組、比較分析、多向開放,自由質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爲學生提供一個更開闊的、更活潑的探究平臺。題目標辦理,激起學生猛烈的探究慾望,又能激起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不停研討,在良性循環中終極形成積極探究的生理偏向,同時賞讀、複述,層層深入,讓學生積聚語言,感悟語言,爲以後的編寫、演出辦事。

(二)編寫腳本,重組信息。

(1)出樹模文,認識寫法。

老師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簡樸課本劇流程發給學生,老師可以從場景的設計、語言的情勢(獨白、對白、話外音)、人物的行動心情等方面加以引導。

(2)分工互助,編寫腳本。

以課文爲素材,憑據課堂探究所得,展開合抱負象,編寫腳本。

設計意圖:學生編寫腳本的歷程,也便是學生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領會情緒的歷程,故意識地將課外信息引入課內,將學生的學習引向課外,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在和渠道,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本領。

(三)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設計意圖:課本劇的演出將抽象的語言筆墨標記轉化爲形象的心情姿態。它可以開導學生潛伏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想生長,使他們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服從,有用地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