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關於《覺醒年代》觀後感範文(通用11篇)

關於《覺醒年代》觀後感範文(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覺醒年代》的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覺醒年代》觀後感範文(通用11篇)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1

最近看完了央視播出的《覺醒年代》,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是近年來很少有的一部精品。劇中陳獨秀桀驁不馴,李大釗一心救國,胡適儒雅斯文,蔡元培包容大度,還有很多民國名人的精彩演繹,讓人過目不忘。

這是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爲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爲主線。

作品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那個“覺醒年代”的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

所有的這一切,也許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上大家都看到過,大概內容,何等淺顯!

那個年代的“文化鬥士”是什麼樣子的呢?如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曾經的“革命青年”是怎樣的家國情懷?比如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

平常人如果不做專門研究和探討,你根本無法清楚。那也沒關係,看《覺醒年代》一目瞭然。

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爲基本敘事線。

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爲輔助線。

該劇耗時七年之久,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羣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

《覺醒年代》的播出,無異於是一場思想洗禮。劇中講的那些事,那些人,無時無刻都在敲打着心靈,讓我們忍淚沉思。那些人,陳獨秀、李大釗等等,都學識淵博,薪酬優渥,原本可以享受無憂的生活,但他們爲了國家,爲了民族,爲了人民,寧肯拋婦棄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們不是傻,不是執着,而是少了我們平常人的世故 。

《覺醒年代》中最讓我動情的畫面就是陳延年、陳喬年面帶微笑赴死,帶着鐐銬的雙腳走過一條血河。你可能注意到了血河中盛開的朵朵桃花。我認爲這個畫面可能包含着這樣幾個含義:一是寓意陳氏二兄弟,爲了革命,犧牲瞭如花的生命;二是寓意今天的幸福是用無數烈士的鮮血染成;三是寓意浴血奮戰的盡頭一定是鮮花盛開……還有很多細節也特別感人。蔡元培爲了請陳獨秀雪中坐在門口三顧茅廬;魯迅寫《狂人日記》目光如炬;陳獨秀送別兒子拿着炒糊了的南瓜子。

劇中也展現了民國文人風骨。經管學術上有爭議,但人品光明磊落。辜鴻銘黃侃劉師培不爲小人所利用,送別陳獨秀離開北大時,黃侃說了一句,你走了就少一部通史。辜鴻銘一句,還鬥否?讓人潸然淚下。

劇中的幾位女性也塑造的有血有肉。陳獨秀的妻子高君曼,爲了丈夫的事業隨夫君東奔西跑,擔驚受怕,無怨無悔。李大釗的妻子趙蘭仞,他們青梅竹馬一起長大,李大釗叫一聲“姐”,讓人又親切又感人,她爲了丈夫的事業深明大義勤儉持家,不是普通女人能做到的。還有陳延年和柳眉在湖邊離別的那一段,明明深愛着的兩個人,爲了事業,延年卻不敢答應……

曾經貧弱的中國,正是有了這些先賢志士,纔有了今天的強大,纔有了平視世界的能力,纔有了對於美國的指手畫腳,我們能大聲的說: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這是一部好劇——見天地!見蒼生!見國魂!正可謂:風雨飄搖,世紀滄桑,崢嶸歲月,追風逐浪。書生魂,鐵肩道義,文人膽,初心不忘。赤子高呼寒夜醒,羣龍奮起青春唱。正年少有爲,憂國復興邦驚雷響。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2

昨天晚上,幾乎一氣將三集看完。

主角之一的陳獨秀,他的出場,讓人有一種《絕命毒師》或者《加勒比海盜》的感覺。

這個年代,一頭茂密的黑髮,已經成爲越來越奢侈的個人裝飾。那個年代,剛剛脫離了全男皆辮,而披頭散髮,該也是一種落魄子弟的感覺。

但,無論如何,擁有不羈的髮型的人,足以讓這個年代的觀衆相信,一定是有着特立獨行的頭腦的。

果不其然,獨秀,果然“獨”秀。他主導創立了《青年雜誌》。這個雜誌的創辦的簡況,電視劇裏有介紹。

電視劇裏瀰漫的輕鬆幽默,普通這個時代這個季節的陽光,自然是珍貴而美好的。而,美好,也是電視劇想要呈現出來,想要傳達開去的東西。

當現實艱難,比如,電影院裏坐不了擁擠的人,電視劇面前,就要排起了流量級別的觀衆,等待一些畫面放送些美好,和美好之類的東西。

那個時代,有太多人物和文章,資料和畫面留存下來,也有太多的複雜關係可供梳理與安排。所以,作爲觀衆,你看到的,不一定是最爲接近真實的那些,卻不妨礙它們是劇作者最想讓你看到也只能讓你看到的。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3

“我只願中國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會這冷笑和暗箭。”

——題記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樑。”這蕩氣迴腸的歌詞不禁讓我聯想到我最近在看的《覺醒年代》這部劇。這部劇從開播到現在,深受社會各界人士好評,這背後的一切不僅是由於劇中真實還原了那個年代的實際情況,更是由於劇中充分展示了那羣青年即使生逢亂世,即使命運如螻蟻,仍然心向光明,向上走的精神面貌。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爲民請命的人,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那個時代,那些青年人,風華正茂,書生意氣。偏偏就是這些人拿起了手中的筆一點一滴拯救國人迂腐的落後思想,一筆一畫描繪祖國的宏偉藍圖,爲那個久病難治的中國尋求一點的出路。

在劇中,被捕學生不畏強權,勇敢伸出自己的拳頭向這個社會的不公不義據理抗爭;李大釗先生紮根羣衆,表現出鮮明的革命性;陳獨秀一生不懈探索救國救民真理;陳延年、陳喬年烈士赴法勤工儉學,寧死不跪;蔡元培先生置身北大,雪中三請陳獨秀,扛着巨大壓力支持學生運動;辜鴻銘先生以國爲大,致力於翻譯事業……

希望今天的人們可以瞭解那些捨棄小我擁抱大我的先驅,記住那一個個閃閃發光的名字,不忘今天幸福生活的來路。

我已經不記得是在哪看到的這段話了,但記得大致意思:我們站在歷史後來人的視角看先輩們,感覺到他們的偉大。但其實,他們的偉大和悲壯遠比我們所能想象的深重得多。因爲我們看見了他們的勝利,所以能感受到他們的奮鬥意義重大,而他們在犧牲之時並不能預知未來,不知道自己的犧牲對中國的勝利有多大意義,也不知道我們要用多少年才能迎來勝利,甚至不確定我們能否勝利。他們抱着一腔熱血,在犧牲之時所能依賴的只有滿懷的信念。原來我一直知道他們的偉大,卻依然低估了他們的偉大。

希望大家有機會都能一觀這覺醒年代的故事,他們絕不應該只是存在於教科書的白紙黑字,而是筆筆用血淚和犧牲寫就的真實的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貴之時期也。回望青春年月,你能看到導彈之父錢學森,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肝膽之父吳孟超……他們以青年之軀鑄就了以“父”之名。他們把國家,利益看得高於一切,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書寫了他們那代人的青春華章。

“吾願吾親愛之青年,生於青春死於青春,生於少年死於少年也。進前而勿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爲世界進文明,爲人類造幸福。”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作爲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也應學習先輩,創造未來的新徵程。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4

前幾天,我觀看了紀念建黨100週年影片《覺醒年代》,深受感動,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感觸最深的是:此片內涵豐富,值得大家觀看和深思。

影片《建黨建業》是一部再現袁世凱賣國後到中國共產黨正式建黨這一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的恢宏鉅製電影作品,是一部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的文獻紀錄片。這部影片通過描述近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革歷程,敘述了自虎門銷煙開始,爲了解救中國,無數的仁人志士前仆後繼,以自己的方式爲救國強國所作出的努力和犧牲。

影片在片尾時,13位代表在上海南湖的紅船上開完會後站起來合唱着《國際哥歌》時,大家的眼睛裏都噙滿着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炯炯眼神!帶給我的是深深的震撼和深刻地記憶:這13名代表,代表着50多位黨員,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中國共產黨的100年艱苦輝煌,60餘年的國運昌隆,氣壯山河;100年前,中國共產黨爲黑暗的中國點起了一盞明燈,照亮了浸浸革命之路;100年後,《覺醒年代》追本溯源,去尋找和講述光明源頭的故事!

現在,我們全國的黨員人數發展壯大到接近8000萬人,這是多麼輝煌的成績!真正成了世界上第一大黨。事實證明,我們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功偉績,帶領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共產黨偉大的復興指日可待。

通過觀看《覺醒年代》,我們小學生應該更加認識到今天的幸福是多麼的來之不易,所以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時,要從影片中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無私奉獻、忘我工作、愛國愛黨的高尚品質,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貢獻力量。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5

在這個漫長而又短暫的寒假,我觀看了一部電視劇《覺醒年代》,使我的內心無比的激動,想到裏面的人物我就感到回味無窮。

《覺醒年代》講述了新文化所處的那段時代的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該劇展示了100年起中國先進分子和一羣熱血青年的不斷追求真理並且慢慢摸索,摸索着就中國的道路。五四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五四運動拯救了民族危亡,捍衛了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這是一條當時中國唯一的道路,也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使命,需要一代接一代的人不懈努力和奮鬥。

在這部劇中,我最喜歡陳獨秀這個人物。因爲他在《《愛國心與自覺心》中發表:“國人無愛國心者,其國恆亡,國無自覺心者,其國必殆。二者無懼,國必不國。”所以青年人要把“愛國”二字鐫刻在心間,流淌於血液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立志報效國家。

作爲21世紀的新中國青年,我們應該以學爲本,提高綜合素質,不斷培養自己報效國家,社會和人民,在其境中體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五四運動的精神綻放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讓復興之路在新的無數青年腳下越走越長。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6

這個暑假,我追了一部劇——《覺醒年代》,對偉大的先驅李大釗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第一次瞭解李大釗,是學習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李大釗先生的女兒李星華回憶父親從被捕到就義的悲壯歷程。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崇高偉岸、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光輝形象。

這次看完《覺醒年代》,李大釗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僅僅是仰望中的高大,而變得更加豐滿、真實。

李大釗先生平易近人。他一出場,身穿長袍,戴着眼鏡,坐在一羣留學生中,和年輕人討論着國家大事,呼籲學子奮起“倒袁”,拯救國家。

李大釗先生敢於表達和堅持自己的觀點。當他聽到陳獨秀先生說“中國沒救了”時,立即進行反駁,表明自己的觀點,堅信國家有光明的未來。

李大釗先生胸懷寬廣。雖然在對國家未來的辯論中有不同見解,在陳獨秀先生被一羣學生圍着毆打時,他還是挺身而出,掩護陳獨秀先生逃出,並且在知道對方真正意圖後,和陳獨秀先生成爲朋友,還把自己的大衣送給了陳獨秀先生。

李大釗先生關心民衆疾苦,深愛自己的孩子。當一位母親在大街上乞討,希望得到一些醫藥費給孩子治病,李大釗先生站了出來,幫這個窮苦的家庭交上了醫藥費,當得知孩子需要住院時,他又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衣物、懷錶等放到了當鋪;當李大釗先生的一位學生因爲缺錢而上門求助,希望能得到資助時,李大釗先生不顧自家的情況,毅然爲學生湊齊學費,卻差點和自己的孩子毀約,不能滿足他們的願望,去吃一頓涮羊肉。

李大釗先生,既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先驅,同時又是一個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普通人。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7

《覺醒年代》的片頭,採用隱喻的手法,使這組電視藝術的鏡頭語言,具有蒙太奇手法的畫面,成爲“有意味的形式”之審美表達,既讓全劇有歲月感,又點明該劇的主旨,有一箭雙鵰、一石二鳥的藝術效果,堪稱“此時無聲勝有聲”。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百年前一大批叱吒風雲、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英雄羣像,構成了明星璀璨、浩如星辰的民國大師人物藝術長廊,栩栩如生、高大偉岸的身影,每每讓人眼前一亮。

每集片尾的音樂,低沉、憂鬱、傷感的哼唱,嗚咽哀號般的曲調,苦悶、壓抑、無助、困惑、迷茫,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寂寞苦悶之心境,表達得淋漓盡致!

富於視覺衝擊力的還有一幅幅黑白木刻的劇中主人公版畫羣像展示,讓觀衆的思緒,瞬間穿越至百年前的歷史片場,營造出年代感。黑白版畫在革命戰爭年代對鼓舞軍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僅具有戰鬥性,更具有革命性。運用版畫這一藝術到《覺醒年代》片頭中,不僅在起承轉合的節點上,體現故事的敘事策略,更是內容方面的拓展,從視覺到內容上,多維度展現劇中人物的革命品格與鬥爭精神。該劇還引用了紀錄片的元素,許多黑白相間的畫面,給人以歷史深沉感,將大時代的風雲際會全景式表現出來。

劇中呈現的老北京黃沙漫天的景象、深深的車轍、行走的駱駝、叮噹的駝鈴,以及民國初期的“青色白字”、青花瓷般的色彩,大到當時年代的建築,小到人物的穿着,或西裝,或長袍,甚至制服上的金屬鈕釦都頗具年代感——這些真實的畫面撲入眼簾,歲月滄桑的歷史感,便涌上心頭。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8

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題記

在新文化運動的前期,封建復古的思想充斥着整個中國,毒害着人們的靈魂,束縛着人們精神上的解放。

就在這種腐朽思想大肆蔓延的時候,《新青年》像黑暗中的一束火光,衝破了舊思想的羅網,從而開始了一場歷史意義深遠的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

《新青年》的主辦人獨秀在第一卷第一期的發刊詞《敬告青年》中說,“中國社會到處充滿了黑暗,首先覺悟、勇於奮鬥的青年,必須用快刀斬亂麻的精神,同陳舊腐敗的思想決裂,推動社會的前進。”這種思想猶如漫漫黑夜裏迸發出的火花,所以《新青年》一出版,就受到進步青年的追捧。

在《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中,我還看到了友善細心的李大釗、朝氣蓬勃的毛澤東、正直的陳喬年和陳延年等等許多人物。他們是真正的英雄,他們不爲名不爲利而活,也不甘平凡一生,他們的一生,不是爲了存在,而是爲了燃燒,愈是黑暗,他們燃燒的愈加猛烈,於是變成了火炬,點亮了一個時代的夜空。

曾在《新京報》中看到過一段話,我想引用這段話作爲我今天習作的結尾。

“我們深信,世界必然向好,今天所有的混亂與蕪雜,努力與精進,都將在進步中變得更加清晰。時光漫長,道路寬廣,我們仍舊擁有理想,擁有未來。”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9

我認爲,立國之根本在於立人,立人之根本在於思學,思學的起點正是文化。優秀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堅實的力量,它樹人思想、立人秉性、使人明智,在任何年代,始終獨具無形化有形的偉力。

《覺醒年代》裏,舊中國形勢緊迫,民不聊生,人民在殘酷的環境下生活疾苦,家國百廢待興。人人岌岌可危,顧好自己已屬不易,可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等一批文化先鋒帶着巨大的勇氣,在北京大學這塊陣地上,運用《新青年》、《每週評論》,以手中的筆,口中的言,開啓浩浩蕩蕩的新文化運動。他們努力把迫切改革的思潮,無懼無畏的傳播着,這樣的善念和舉動,已不是個人良知可概之,那是他們環抱着理想的蒼翠大樹,扎進土地,希望家國穩健;那是他們手捧着希望的美好熒光,勇往直前,希望百姓安樂。

他們站立在新文化大潮的浪尖上,毫不動搖信念。正如李大釗先生所說:“爲數不多的文化人就是文明人,文明人就要爲我們的國家和人民負責,有責任帶領人民進行抗爭,這是歷史賦予的責任擔當。”

爲了新文化運動走向大衆,啓蒙大衆思想,他們對年輕學子們進行抽絲剝繭的教育,向勞工苦力們開辦循循善誘的學堂,讓大衆正視舊中國的國情現狀,從啓發中思考,從提問中實踐,從實踐中變通。新文化好似奔涌的滾滾熱浪,萌生的思想、理論和主義,經受着大浪淘沙的考驗。文化人的武器是文章和演講,他們用知識革命去抗爭去吶喊,字字句句都強力撞擊着腐朽軟弱的舊中國,警醒着麻木冷漠的人們。以文化之威力震盪出全民愛國的紅色激情,在混沌愚昧軟弱的舊年代裏喚醒民智、開悟精神,讓人們在求知、求好、求變、求興中,驚覺國之精神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自強不息!

文化是集合體。於國,是民族的氣節。於民,是個人的勇擔。

其一,文化爲思想打了一束光,也爲好學埋下一粒種子,讓人始終朝着美好去。學文化從識字開始,讀書識字才能分辨善惡,明辨是非才能探究思考,追尋真理才能創造美好。所以文化總是層層遞進,傳遞恆久的力量。其二,文化把思考建立在學習基礎上,使認知更新在辯證上,讓人不斷壯大自身。宣傳普及文化可啓蒙大衆思想,提高大衆素質,只有敢於對美好向往,才懂時代選擇的必要,堅定美好信念。所以文化總是帶來覺醒,傳遞昂揚的力量。其三,文化讓求知成爲對美好的不斷追求,在探尋的路途上,學習文化延伸出的觸角會擴展求知慾,文化知識會在內心砌起豐富的美好,這些美好築牢着內心的善良。所以文化總是帶來生活裏的新發現,傳遞上和善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是在舊中國,有文化先鋒用赤誠滌盪國恥、尋求道路、振興國邦,集結文化志士凝聚熒光劃亮天空,在覺醒年代開天闢地。而今,在這個崛起的時代,中華優秀文化無窮無盡的滋養着、影響着我們的精神世界,過去、當下與未來,文化的力量總會引導我們,奔着進步去,向着美好去!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10

回溯到100多年前,那是一個動盪不安,時局不穩的年代,卻也是中國人民在黑暗中覺醒的年代。辛亥革命以來,整個民衆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國許許多多的有識之士踏上了探索國家新出路的征途。

在這樣一個時代,無數青年才俊毅然回到中國,力圖“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爲了啓發民衆的思想覺悟,也爲了塑造新一代青年、再創一個嶄新的國家,陳獨秀先生首當其衝。他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創辦《新青年》,掀起了現代中國思想啓蒙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像一滴晶瑩的露珠,落在了中國這棵乾枯的小樹苗上,使其得以復甦,甚至開出燦爛的花。而作爲新文化運動的“領頭羊”,陳獨秀不忘初心,不負重託,以驚人的才華和毅力,宣傳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白話文白話詩。

“如今我們回來了,請你們看分曉吧!”這是胡適之說過的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我們”——中國有着拳拳之心的青年們回來了,他們將要獻身於國家,爲國家的尊嚴、人民的生存而奮鬥!那些欺辱中國人、瞧不起中國的人們,請你們看看吧!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要醒過來了,它一定會成爲世界強國,成爲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驕傲!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來自平凡。”每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成爲英雄是因爲他們對國家的熱愛。一百年前的中國,有正直的易白沙、憂國憂民的李大釗、棄醫從文的魯迅;如今,有我們!

我將無我,不負國家。我們身爲青少年,應該好好學習,不負韶華。不辜負祖國對我們的期待,不辜負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報效祖國。我堅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國一定會強大起來的!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11

那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在亂世中,或是沉睡,或是覺醒。《覺醒年代》作爲當下熱播的電視劇,以幽默風趣的口吻儘可能地還原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現象或病態。“覺醒”,就是嘗試的過程。所謂覺醒,就是建黨的坎坷道路。

我有時會想到那個民國年代,想看看這些滿腔熱血的青年們,想與他們“切磋”。我也是非常震撼,甚至產生了“我怎麼就沒生在那個年代和大家一起進步”的念頭。黑暗才能襯托光明的來之不易。給我印象較深的就是各學派爭論、切磋時的場景。不管是保皇派還是革新派,雙方有過爭執、爭吵、爭論。但是都是爲了學術的切磋,誰還不是爲了中國的發展?觀點不同罷了。我之前總以爲像黃侃、辜鴻銘等都是社會的“惡人”阻撓社會進步。包括辜鴻銘的經典動作——漱口,也是讓我感覺很不禮貌。可實際上他們之間並沒惡意。哪怕是同樣支持革新的胡適李大釗兩人也會因爲如何改革的問題“一見面就吵”,但是這並不傷感情。我認爲這點是非常可貴的,我想他們都知道大家都是爲了祖國吧,只有百家爭鳴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方式不是嗎?

這個電視劇更像是一副羣像描寫。無論是決心改革北大的蔡元培,是探尋救國之路的陳獨秀,是注重工人階級改革的李大釗,是崇尚美國實驗注意的胡適……都無不懷揣着對未來的憧憬。

魯迅也是其中之一。魯迅目前位列中小學人羣中的“三怕”。但是我卻不這麼認爲。他的一生都在做鬥爭,人到晚年依然銳氣十足。在該電視劇中他的戲份不多,出場率低。可這並不影響我對他的欽佩和膜拜。給我印象較深的是他完成新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累得癱倒在地的場景,還有他顫顫巍巍給作品寫下“魯迅”二字的時候。“魯”是母親的姓,“迅”是他的小名。癱倒在地,可見工作壓力之大。不過我還是相信魯迅他還是幸福的——他終於做了他想做的事,說了他想說的話,完成了他一直想完成的作品。這種幸福感,是超出常人幸福的幸福感。四處散亂的稿紙,不知爲什麼讓我的心揪了一下,心中產生了對魯迅莫名的心疼。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和他的“爹”就誕生了,“魯迅”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他始終堅信希望可能就從絕望中誕生。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是他,青年過北漂生活的也是他,關心新青年發展的還是他。魯迅的一生都在尋找更好的環境,更好的方式,去喚醒國民,改變國民性。雖然有些沒有在覺醒年代中得到體現,但都是魯迅深刻的內涵。

在黑暗中我也看到了希望。無論什麼時候,未來都該是屬於新青年的。我從陳獨秀的兩個兒子身上就看到了希望。劇中說到“不對付”這個詞,但是“不對付”只是一開始的思想觀念不同罷了。陳延年滿腔熱血,有主見,有義氣;陳喬年相比之下雖然沒有他的哥哥那麼“搶鏡”,但是劇中很明顯地改變了陳喬年的思想轉變,開始變得有思考,有見解,甚至是還翻譯了國際歌的副歌。兩人唯一遺憾的就是過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被反動當局迫害。不過我相信,逆時代發展者,必將被時代拋棄。他們殺的死陳延年陳喬年,卻殺不死無數的熱血青年!新青年們就是那個時代讓我看到的曙光。

作爲青少年的我們,只有吃夠自律的苦,才能夠將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擁有想要的人生。在這個浮躁的年代,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夠脫穎而出,成就大事。站在五星紅旗下,流着華夏人民的血。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當代的青年生活在富裕和平的社會環境之中更不能失去了勤奮與理想,要知道這些都是前輩們用鮮血換來的。身爲革命者們的後代,我們應當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