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入殮師》觀後感5篇

《入殮師》觀後感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W 次

看完某一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入殮師》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入殮師》觀後感5篇

《入殮師》觀後感 篇1

《入殮師》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我不得不這樣說。

之前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呢?怕死亡,怕屍體。“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心裏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殮師》的第一個鏡頭,就讓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靜下來。車中的人緊鎖的眉頭中有淡淡的憂鬱,車外白色的基調的景,肅穆寂靜。當小林大悟仔細地爲死者擦拭身體時,當社長耐心地徵求家屬化男妝還是女妝的意見時,我才發現,入殮師這個職業竟如此神聖莊嚴。通過入殮師的雙手,我們看到了怎樣將尊嚴還給死者的過程,看到了生者與死者優雅告別的儀式。死亡,在這裏已不再令人恐懼,生與死,在這裏已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續。入殮師,以他那無比尊重死者的心態,使死者以乾淨優雅的姿態踏上另一個嶄新的旅程。

從誤打誤撞當了入殮師時的'脆弱與抗拒到最後對這個職業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忘不了那個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遺體泣不成聲的丈夫,忘不了那個爲去世的男人留下滿臉紅脣印的一家人,她們一邊大笑一邊痛哭着說:“謝謝了,爸爸”。那親屬們對死者的不捨、怨悔、留戀、誤解都隨着一場場莊重的入殮儀式歸於平靜。原來人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溫柔對待,原來人在死後也可以這樣安詳,這樣寧靜,這樣美!——我徹底對入殮師這個職業改變了看法。

那個在大悟老家一直開澡堂的豔子,爲了給鄰居一點方便和家的溫暖把澡堂開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送她火化時平田對她說:“後會有期!”是啊,後會有期。不會永垂不朽的我們終將奔往那個地方的,對吧?那一直以來我們怕什麼呢?怕死亡,因爲覺得那是一種永恆的失去。但《入殮師》卻一直再向我們傳達一個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過是一扇門,讓我們通向更遠的地方。村上春樹說:“死亡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當“往生者”安息,當活着的人堅強,當釋懷後的愛在每一個人心中流淌傳遞,片刻即成永恆,萬物也許就這樣生生不息。

作爲一部以殯葬業工作者爲主角的電影,“死亡”是《入殮師》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然而“死亡”卻絕非影片真正的主題,“死亡”在這裏單純的只是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影片的最後,大悟在經歷一番掙扎後終於原諒了父親。悠揚的大提琴聲再次響起,雖然淚水已模糊雙眼,但心中卻豁然開朗。我想,對待生死,我也許不會再惘然。

《入殮師》觀後感 篇2

這是到目前爲止我看過的淚點最多的電影,至少我是從開頭不久一直到影片結束,用了四張紙巾。但只靠煽情,不能成就偉大作品,《入殮師》的強大也不在於此。

王小波曾說,生命中那些有趣和美好的事物,值得去關注,錯過的話會很可惜。

他說的沒錯,但這只是生命中輕的那個維度。還有重的維度-死亡。死亡意味着腐爛,僵硬,噁心,所以多數人不願意去觸碰死者,甚至不願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雖然人人不免一死。但假如人人對待死亡的態度都是逃避,這個活人的世界也將難以爲繼。

我們的糞便就是我們自己部分的屍體,我們每天都要面對。面對糞便,中國人和日本人具有不同的'態度。你只要對比一下兩個國家的廁所。當我剛知道潘石屹在甘肅天水的學校援建廁所的時候,我感嘆道中國人終於關注人的尊嚴了。但後來看中央臺的某個談話節目,對那些廁所有個後續報道,說是幾乎每個新廁所都因爲缺水,缺電,缺紙而不能正常運轉,我的心又涼了。在那期節目上,嘉賓們熱衷於辯論,究竟在吃飯喝水都成問題的地方,使用乾淨整潔的廁所是不是浪費!

我想使用副詞“竟然”,但讀到這篇文章的人可能會覺得突兀-孔子不是說,未知生焉知死嗎?我們這些歷史上浸淫在儒家文化中的人,當然會這樣想:吃飯喝水尚成問題,你丫有什麼資格追求高級廁所?

我總是跟儒家對着幹的,認爲未知死焉知生。人在求生的活動中,根本找不到尊嚴-尊嚴是通過面對死亡而領悟到的-尊嚴就是關注污穢的排除,就是發明更高效的抽水馬桶,就是設計私密通風均良好的單間...

甚至說得極端一點,尊嚴就是絕不苟且偷生。《入殮師》爲我們展示了尊嚴如何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死亡,通過入殮師的出色工作,變得不再可怕,它與生命成爲連續的整體。

我一向認爲,生命之所以充滿意義,就是因爲個體生命是有限的。反過來說,如果每個個體生命都趨向無限,整個人類就是一羣永恆荒謬的爬蟲。對死亡的恐懼和厭惡刺激着我們去熱愛美好事物。小林在處理完那具高度腐爛的屍體之後難以遏止噁心,用力的搓澡,瘋狂的親吻撫摸妻子。而妻子也在這一刻感受到被愛的幸福。看到這段的時候,我的淚水奪眶而出。

《入殮師》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絕不僅是因爲美國人的獵奇,它和《臥虎藏龍》所標榜的中國神祕主義的不可理喻文化特質的賣點完全不同。日本文化發展到今天,已經強大到這種地步:不再需要靠異國情調去迎合外國人的獵奇心理了。他們已經能夠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普適價值並給出恰當的解答。

《入殮師》觀後感 篇3

沒有想到的是,看一部電影就像是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旅程。初次聽到《入殮師》這個名字,着實被這個名字的文字纏繞的詭異嚇了一跳,然而隨着電影一點一點地播放,我心中的那點恐懼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着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淨,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裏,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着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着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

當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認可,當你十幾年的努力驀然之間化爲泡沫,你是選擇繼續堅持自己已經殘破的夢想,還是換一種方式重新開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選擇了後者。樂團解散後,他賣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鄉下。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個關於旅行的工作,被錄取後欣喜之餘卻發現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大悟猶豫之後還是選擇了接受,於是他的人生被徹底改寫。

大悟經歷了從第一次看到屍體的嘔吐不止到後來可以心存敬畏地描繪死者的容顏的過程:屍體腐爛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樣美麗實際上卻是男生的雙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兒而死去的母親、穿長筒襪離去的老奶奶……應該說,在不同的國度,死亡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現着一個民族對於死亡的態度。日本的喪葬禮儀顯得繁冗複雜,大悟用細膩緩慢的動作詮釋了對死者的尊重。可是這樣的工作終究是不被認可。朋友對他指指點點,連妻子也認爲他雙手無比骯髒甚至離他而去。他很難過,可是他依舊堅持。可是,正是因爲大悟的堅持,他贏得了我的尊重。

我們知道,失去親人最痛的兩個時刻,一是在親人斷掉呼吸的那個瞬間,你突然醒悟,以後再也見不到活着的他了;二是當親人被送入焚化爐的瞬間,你會意識到,從此以後,你愛的那個人連肉身也將要消失,往後你想要輕輕地撫一撫他的臉頰也不能夠了!大悟的妻子因懷孕而回來,她雖然還反對丈夫的這一份工作但是不得不同大悟一起出席他好友母親的葬禮。她親眼目睹了大悟爲死者“入殮”的`全過程,目睹了失去母親那一家人的悲傷,目睹了火化那一刻好友撕心裂肺的痛楚。片中的那個火葬師說:“死是一道門,生命走到盡頭,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影片的結局美好得讓人想哭。大悟的妻子終於接受了丈夫的工作,大悟也放下了對父親的恨意。那些昔日的痛苦都隨着眼淚而煙消雲散。大悟用他的經歷用他的心,在黑暗無情的死亡之上盛開了一朵美麗的花,昇華了他的生命……

《入殮師》觀後感 篇4

“從東京回到山形的鄉下快兩個月了,回想起來,每天都過得平淡無奇。”

這是今年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得主,日本影片《入斂師》開場時,主人公小林的一句內心獨白。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多餘的修飾,一切不過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但從來平淡無奇。 片名看來會讓人感覺凝重,但如果你這樣以爲的話,那便錯了。

《入斂師》並非如名字般讓人望而卻步,死亡、葬禮、遺體…有關死亡的命題不過是生命存在的註解,瀧田洋二郎導演通過對喜劇與悲劇恰倒好處的拿捏,展現了該如何對待生命與死亡這一個永恆的話題,告訴人們,該如何活着,同樣,影片通過對入斂程序一絲不苟的呈現,來反思生存本質的意義。 小林是樂團的大提琴師,卻因爲經濟蕭條被迫從事完全陌生的行業,面對家庭,面對妻子,小林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夠勇敢的承擔。這多像我們的人生。的確,我們生活在不確定的'時代,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充斥着每一個人的思維之中,你、我、他,擁擠人潮中擦肩而過的每一張臉龐,忙碌、奔波、壓力、家庭、責任,排山倒海似的洶涌澎湃,在每個夜深人靜的晚上,或許,我們都會如小林般問自己一句:“我真的能勝任這份工作嗎?” 或許,生存就是這般,不會給你任何喘息的機會。 影片通過故事情節的過程一而再的重複着入斂程序,每一步每一個動作,都需遵守嚴格的秩序,莊嚴的儀式感就此呈現於觀影者的腦海。

影片中,儀式代表着一種尊重,不僅是對逝者和他們家人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因爲,生命值得讚美,不管是活着,或者是死去。 人生充滿着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於心底對於生活的尊重,人生的美麗,往往存在於平淡之間,人與人之間相互寬容便是對生活最美的禮讚,因爲,世事總是無常,我們無法抵禦時光的流沙,唯有內心保持一種對生活應有的謙虛,才能在面對親情、友情、愛情的時候勇敢的擔當,就像影片中逆流而上,不會放棄的魚,即使在在逆流而上的征途中,它們有可能死去,依舊沒有放棄,只因在它們的內心,這便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有關生命的儀式。 當生命終結,一切感情與糾結都會隨着眼淚而化爲灰燼,平日裏疲於奔勞的我們,不妨多一顆寬容的心,多一絲理解與勇敢的擔當,在生活中保持必要的寬容與理解,因爲,一切只在轉念,乃至於生死。

對於生活,不妨順其自然,因爲生活最終必將平淡無奇,我們只需保持人生本該有的儀式感,那便以足夠。

《入殮師》觀後感 篇5

“從東京回到山形的鄉下快兩個月了,回想起來,每一天都過得平淡無奇。”

這是今年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得主,日本影片《入斂師》開場時,主人公小林的一句內心獨白。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剩餘的修飾,一切但是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但從來平淡無奇。片名看來會讓人感覺凝重,但如果你這樣以爲的話,那便錯了。《入斂師》並非如名字般讓人望而卻步,死亡、葬禮、遺體…有關死亡的命題但是是生命存在的註解,瀧田洋二郎導演透過對喜劇與杯具恰倒好處的拿捏,展現了該如何對待生命與死亡這一個永恆的話題,告訴人們,該如何活着,同樣,影片透過對入斂程序一絲不苟的呈現,來反思生存本質的好處。小林是樂團的大提琴師,卻因爲經濟蕭條被迫從事完全陌生的行業,應對家庭,應對妻子,小林沒有選取的權利,只能夠勇敢的承擔。這多像我們的人生。的確,我們生活在不確定的時代,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充斥着每一個人的.思維之中,你、我、他,擁擠人潮中擦肩而過的每一張臉龐,忙碌、奔波、壓力、家庭、職責,排山倒海似的洶涌澎湃,在每個夜深人靜的晚上,或許,我們都會如小林般問自己一句:“我真的能勝任這份工作嗎?”或許,生

存就是這般,不會給你任何喘息的機會。影片透過故事情節的過程一而再的重複着入斂程序,每一步每一個動作,都需遵守嚴格的秩序,莊嚴的儀式感就此呈現於觀影者的腦海。影片中,儀式代表着一種尊重,不僅僅是對逝者和他們家人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因爲,生命值得讚美,不管是活着,或者是死去。人生充滿着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於心底對於生活的尊重,人生的美麗,往往存在於平淡之間,人與人之間相互寬容便是對生活最美的禮讚,因爲,世事總是無常,我們無法抵禦時光的流沙,唯有內心持續一種對生活應有的謙虛,才能在應對親情、友情、感情的時候勇敢的擔當,就像影片中逆流而上,不會放下的魚,即使在在逆流而上的征途中,它們有可能死去,依舊沒有放下,只因在它們的內心,這便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有關生命的儀式。當生命終結,一切感情與糾結都會隨着眼淚而化爲灰燼,平日裏疲於奔勞的我們,不妨多一顆寬容的心,多一絲理解與勇敢的擔當,在生活中持續必要的寬容與理解,因爲,一切只在轉念,乃至於生死。對於生活,不妨順其自然,因爲生活最終必將平淡無奇,我們只需持續人生本該有的儀式感,那便以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