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起跑線觀後感11篇

起跑線觀後感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起跑線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起跑線觀後感11篇

起跑線觀後感1

昨晚在影院看完印度電影《起跑線》,很贊~還是一如既往地反思、批判,印度探討教育的優秀電影,之前便有經典如阿米爾汗主演的《三傻大鬧寶萊塢》。

本片選取的視角與我國當下中小學的擇校熱如出一轍,女主希望幼女將來成爲精英貴族,於是爲了進入當地一流小學名校,逼迫有錢而俗氣(與所謂的有文化有階層的精英相對)的丈夫,想方設法,諸如~買學區房、徹夜排隊、報培訓班、六處找關係,均告失敗後,不惜混特困戶指標而搬去棚戶區做假窮人,歷經挫折與磨難,最終幸運中籤,但影片並非僅爲了展現國人所說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印度優秀電影的立意之深,毫不誇張地說~甩中國電影好幾條街。

本片男主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卻一直遷就妻子的想法,一再妥協,爲融入所謂的上流社會努力改變自己~那是對妻子和女兒的愛。男女主爲了名校的特困生指標,裝作窮人移居棚戶區遭遇種種困難,鄰居的賤民夫婦不顧旁人非議,在生活和工作上給予了真誠的幫助,賤男還堅決不許男主在銀行櫃員機取錢(男主哄說是迫不得已偷錢),卻不惜在馬路上故意被撞~訛人車主錢財給這假窮人小孩湊學費,這正直而善良的窮鄰居讓人深受感動。男主爲幸運中籤卻也擠掉窮鄰居小孩名額而深感愧疚,本打算私下資助讀渣校的窮鄰小娃,見現狀之差而改變主意,決定贊助整個學校提高軟硬件教育質量,窮父見娃進步明顯而欲感謝渣校的慈善贊助者,終於發現富人鄰居的爲富不仁(作假,擠佔自己窮人指標),準備舉報,但看到女娃和趕來勸阻的男女主,卻又心軟放棄了~他理解父母的愛,卻不恥於、不原諒男主欺騙的行爲,男主幡然醒悟,在女兒名校禮堂的節目帶領渣校學生精彩表演,展示了教育的平等,並揭露自己造假的事實,決定將女兒從這家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所謂名校,轉學到自己資助的那家所謂的渣校,目的就是爲了教育小孩~要成爲有愛心、講平等、懂分享、正直善良的人,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做一個頂天立地大寫的人。

這男主,在同樣出自平民階層的名校女校長的眼裏,簡直是人性猖狂。男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妻子心悅誠服,爲女兒的教育,做出了絕佳的榜樣。

人家有改變國家的電影,我們有改變電影的國家,當有一天我國也能拍出這樣的電影,而不是整天什麼戰狗、厲害了那啥之類的時候,我也會去買票看國產電影並在深夜用手機敲上千字影評。

起跑線觀後感2

看完整片下來,感嘆雖然講的是一個小女孩的上學問題,但全片這位小女生的戲份並不多。真好,電影沒有消費小女孩的“慘”,沒有借小孩的難受來講故事。

如果是中國導演拍,情況可能有很大不同。例如,父母要搬家時,可以借搬離家鄉這事,渲染小女孩與夥伴分離的悲傷。作爲一個從鄉下來的女孩,可以藉此渲染和富家子弟之間的差距,營造個人落寞氣氛。

跟着父母裝窮人,可以渲染她作爲一份子,那種不解、無奈、怨恨父母或者難受情緒……然而最後在《起跑線》裏我們都沒有看到導演要消費小孩的傷感,大部分的小孩鏡頭都是樂觀、積極的,無論主角還是配角。

在拉吉和米塔給公共學校捐錢後,所有學生齊心齊力,給校園煥發新裝,畫面留給了觀衆一羣孩子陽光積極的一面。用小朋友的慘來增強畫面氛圍,是最容易打動觀衆,因爲他們屬於無辜和天真的一類人,電影沒有拿這種設計來消費,我認爲這是尊重和保護。另外,雖然該片有很強的現實批判主義,針對上學難、資源分配、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包括拉吉和米塔本身那種傾慕於上流社會的作風作出了諷刺。

但,從拉吉和米塔這對父母的初心來講,更多還是正能量。只有窮過的人,才知道窮有多難受,纔有更強慾望去跳出貧困圈。即便沒有達到多貧窮的狀態,有一顆想出去看看世界的心也是一樣的,因而纔會對下一代提出更嚴厲要求。這是人的求生本能。如果拉吉和米塔沒有這種向上層攀登的慾望,可能他們只會甘願一輩子留在小城鎮裏,過着普普通通的日子,或者再俗點說,就是當個本地土豪好了。

還有3個細節想分享一下。

1、拉吉和米塔剛搬到新屋時,舉辦了一場party,拉吉和女兒一起開心地跳了支舞,但也因此出盡洋相。米塔受不住,拉下了電閘,鏡頭隨之發生米塔罵拉吉的一幕。其實這部分可以結束的了,就告訴觀衆,這是一幕出洋相的鏡頭,完事了。不過,接着拉吉回去樓上,撿起剛剛跳舞時丟下的西裝,滿臉尷尬。個人覺得,這是刻意設計出來的有始有終。代入當時拉吉的角色,他已經知道大家笑的原因,就是在笑他出醜,但他還是得要把自己丟下的衣服撿起來。這件衣服,代表的可是他丟下的臉哦,會是什麼感受?

2、拉吉工作室的員工前來送喜餅,告知他們夫妻倆他的兒子被抽中入讀名校了。這時候作爲女神的米塔,無奈得一直在抖腿……焦慮得要放下女神架子了。生氣,除了瞪眼神,還得多點有意義的小動作。

3、拉吉和米塔面試失敗後,對着一直輔導他們如何面試的老師那幕談話。我留意到桌上放着一盒費列羅,雖然被虛化了。這是富人的代指物?因爲,當他們裝窮去到窮鄉僻壤的村落時,當地鄰里給他們遞上了糖,但米塔極力阻止女兒去拿糖吃

這大概就是暗示着不同階層的隔閡吧。

起跑線觀後感3

最近上映的印度電影,每一部都非常精彩。印度電影歷來故事簡單,但是總能鍼砭時弊,笑中帶淚,打動人心。昨天又去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很扎心,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對中產階級暴發戶,妻子覺得自己和丈夫之所以不能擠入上流社會,是因他們沒得到好的教育,所以一心要把女兒送入最頂尖的私立學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爲此不吝嗇金錢和時間,在想盡一切辦法都行不通後,他們僞裝成窮人騙取底層孩子升學福利名額。故事核心是主人公夫妻喬裝成窮人到貧民區後發生很多感人故事。後來主人公良心發現,放棄私立學校名額。

印度電影從來不遮遮隱隱,很多時候把印度殘酷的現實,血淋淋的擺在觀衆面前,像階層固化、貧富差距。主人公問男二,你叫什麼名字,他說,我沒有名字,只有富人才有,我爺爺、我爸爸、我都是窮人。在窮人眼中,喝一瓶礦泉水都是奢侈,會說一句英語都不是這個階層的表現。他們無力抗爭,只能一代又一代忍受貧窮。

看完印度電影,感覺我們生活在中國還是幸運的。至少在上升的中國,雖然貧富差距巨大,階層固化還沒有完全成型,如果足夠勤勞是可以脫貧的,比如萬千大軍的快遞小哥,也許不會大富大貴,但是溫飽不愁,也許將來還有更大的打拼空間。

女主人公很像每一箇中國媽媽,爲孩子的未來焦慮,爲孩子選擇學校動用一切關係。我也是這樣的媽媽,我們是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當年爲了孩子升入最好的幼兒園,小學,初中以及最好的班級也是絞盡腦汁,不遺餘力(高中更多是憑考試成績,也是前面選擇的結果),中間也發生很多驚心動魄的插曲。

假設當年沒有最好的教育資源,孩子會考入名校嗎,答案是否定的。考大學容易,考名校是絕對需要拼教育資源的。高考對普通人家,是唯一改換門庭的方式,所以很好理解爲什麼全民族都這麼重視擇校,因爲教育資源有限。

我和孩子做一個對比,都是省重點高中,當年我身邊有一部分農村孩子考入名校,現在生活無憂。女兒讀高中時,身邊沒有農村孩子,幾乎都是城市的。最後全班同學都考入名校。孩子升入大學後,更是如此。這些年城市和農村差距、教育的不公平都越來越大。因爲很多孩子已經輸在起跑線,他們沒有機會學習正規的英語,沒有機會學習奧賽,拓寬理科的思路,沒有機會學習各種課外班,沒有機會享受最好的師資,他們想跳出那個山村,只能是成年後出來打工,做最簡單的體力勞動。據說京東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人操作,未來如果機器人代替人工,最先遭受打擊的便是這些沒有文化的外來務工人員,哎,長嘆一聲,我們能爲他們做什麼?

起跑線觀後感4

清明時節雨紛紛,小長假第一天有雨的日子,選擇“躲”到影院看一場印度電影《起跑線》,上午的場次偌大的影院只有連我在內的4個人,基本上我可以把雙腳擱在前排的座位上,把包包放在身邊的座位上,這種貌似包場的感覺特別不錯,簡直是VIP貴賓級待遇,這就是錯峯觀影的好處。

從小就對印度電影有好感,印度出美女,印度片載歌載舞美輪美奐,印度片內容往往有許多反轉情節,劇情一波三折,直指人性最深處。

此番觀摩的印度電影《起跑線》也不例外,說是喜劇,但是從頭看到尾我沒覺得有啥讓我可樂的,倒是反映的都是些社會現實的問題,貧富差距、教育平等、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的尖銳矛盾。

故事《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中產夫婦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千方百計爲其擇好的受人追捧的私立學校,在擇校過程中屢屢受挫卻逼得夫婦兩屢屢出招,甚至不惜假扮窮人到貧民窟生活以期獲得貧困生的審批通過名額,把本應屬於真正的貧困生的名額給侵佔了,直至中產夫婦搬回高級住所,曾無私幫過他們的貧民窟的兄弟找上門來,謊言揭穿時,男主人意識到了自身的錯誤,卻又被道貌岸然卻很卑鄙的校長而駁回,讓男主人出了下下策,當衆講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校長的真面目,最後把自己的孩子轉學到了自己資助的公立學校讀書了。

印度電影依舊走反映社會現實、人性善惡的路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錢人的思想不一定都高貴,窮人的境界不見得低俗。在印度這樣一個貧富差距懸殊,人口稠密的國度裏,有很多人情人性的文章可做,一如同樣人口稠密的中國。

記得去年看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即便是勵志電影,依然揭露出了印度官員的很多陰暗面,此番的《起跑線》也不例外,這大抵也成了阻礙印度發展的最大的絆腳石。

看電影,一方面看故事情節,另一方面領略印度風情,對印度貧民窟印象深刻,對印度最底層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但是環境不好人卻不一定不好,許多的善良真誠在人貧困的時候最看得到感受得到,反倒是富有了卻有點麻木了似的。

看了電影,我陷入了沉思,若是年輕些,我一定覺得現實會像電影裏一樣美好,但是現在年紀也不輕了,也經歷過一些挫折打擊,反過來再想想若是此事放到現實裏,碰到同樣的情況,有幾個人能做到像男主人公一樣大公無私,我心裏打了大大的問號誰還不是想盡辦法擠破了頭不讓自家孩紙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啊!其實以我的個人成長經歷來看,人本質好的到哪裏都好,不管是私立學校還是公辦學校,不管是到上層做事還是留守基層幹活,自身過得硬纔是根本,外因或許會干擾一時,但是內因則決定一世,所謂的起跑線都是目光短淺的人定義的,人生漫漫長路,是場馬拉松跑,起跑線的作用微乎其微,要有終身學習不斷進步的理念才能笑到最後。

起跑線觀後感5

寫下題目,就有一種唸書的時候被要求看完電影寫讀後感的感覺。這幾天感覺都很悃,中午強迫自己走了1個多小時,晚上健身房30分鐘之後實在感覺不行,慶幸自己做了看電影的決定。

不知道是不是人生中以後都不會去印度了,衡量了一下還是選擇了看印度電影《起跑線》,談不上有多大的期許,只是覺得在健身房再多運動一會,估計就倒下了,還是休息一下比較適合我今天的精神狀態。電影院裏面也真的是隻有小貓三二個了,有時候感覺可以和陌生人一起爲某些笑點大笑幾聲也是好的狀態。

談不上有多大的驚喜,只是有一些估計全人類都很有共鳴的東西再加上一些印度文化元素在裏面。教育這件事情,從來都談不上絕對的公平;至少在我看到的世界裏面,富有的有權力的人永遠可以選擇更好的教育,當然這無法保證他們的孩子一定出色,甚至也無法保證他們的孩子有健全的人格,但是從機會本身來講,是的`,他們在教育權力的認知和選擇上都更優先。電影的話只是一個投射,不是說貧窮就更有人情味,富有就沒有人文關懷,在我的認知裏面,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都享有同樣的層次不齊的面貌和人格。

電影好看,是因爲在現實的世界裏面,我們找不到這樣一個多金、愛老婆、愛孩子然後傻到說我要揭穿你這個虛僞的假面,寧願讓自己的孩子不在這裏上學,所以纔會覺得感人,所以纔可以傻傻流流眼淚也覺得蠻爽的。比起教育的公平,或許那些樸實的夫妻之間的愛、人際間的關心、對子女成長的關心,纔是讓我們覺得唏噓和珍重的點。影片的最後,只有那個一直說要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爲了達成這個目的不惜所有代價的老婆給自己的丈夫鼓掌,其實這個就是返璞歸真了。而我們窮其一生,無非是在所有的金錢權力幸福的追尋中,最終找到這樣最簡單的感情和最真切和重要的教育,繞一個大圈子,回到最簡單的命題。

什麼是最可貴的?是不論在貧窮還是富裕的情況下面,還能不忘初心,做到原始的自己。作爲“生意人”,男主當然不是不諳世事的傻白甜,可是他最可愛的地方,是無論怎樣的改變,都沒有背離“愛”這個字眼,是對家人的愛,是對別人付出的珍重,所以讓一切嘲笑他的“精英階層”人士都顯得那麼的渺小。

教育公平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作爲獨立的個體,改變階層也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電影最重要的部分,其實是說只有“愛”纔可以改變很多事情。讓你打敗別人的不是“恨”,而是足夠多的“愛”。當對方看到男主可愛的女兒選擇了原諒,當男主站在舞臺的中央說出了全部的事實,其實不過就是揭露了人生短短至多一百來年最重要的祕密,“愛”是最大的武器。

起跑線觀後感6

不拼“小升初”

印度教育體系採用小學-中學12年學制,中學不分初、高中,且很多學校屬“12年一貫制”。小學和中學自然銜接,沒有“小升初”或“中考”,決定升學與否只是門檻較低的期末考試。

學者中學的老師烏米什·沙阿介紹,“只要不是三門主課考試不及格,就可以順利升入中學”。主課有數學、英語文學、英語語法、科學和社會研究等。在孟買,所謂及格是百分制試卷過40分。

印度“高考”是教育競爭最激烈的階段,每年都有大約1000萬人參加。印度著名高校,如印度理工學院和尼赫魯大學,錄取率相當低,只爲成績絕對優異的學生準備,絕大部分學生不會把它們當成志願。

大部分高考生的目標相當現實:考一所普通高校,學點專業技能,畢業後參加工作。今年參加高考的學生穆絲坎告訴記者:“我想考一家醫學院,畢業出來後從事醫務工作。在印度,醫生的社會地位很高。”

男生馬南就讀“普通”私校學者中學。他的母親說:“印度高考競爭太激烈。我們家馬南喜歡板球,想成爲板球運動員。我們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她對孩子的未來不顯得特別焦慮。

印度家長們真這麼“知足”?

“學校即階層”

影片中文譯名爲《起跑線》,英文名爲《Hindi Medium》,直譯是“印度中產”,關注的是印度中產階級難以逾越現狀、既無法擠進“上流”、也不願融入“下層”的尷尬。

對印度觀衆而言,這部電影戳中的“痛處”是社會階層固化現實。印度由於特殊的歷史和文化,階層固化問題一直存在,而現有“公私分立”教育制度不僅無力消解階層固化,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強化這一現實。

影片中主人公夫婦爲孩子費心“擇校”,不惜“扮土豪”到“裝窮”,片中“母親”一句臺詞顯露這種“焦慮”的背後動機:“學校就是階級”。

在孟買的公立學校,老師授課用印地語,英語只是一門課;而在私立學校,一律採用純英文教學和英文教材。這一差別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求學的路能走多遠。在印度,想借子女教育實現階層跨越十分困難,就像影片所展示的那樣,主人公夫婦“扮土豪”或“裝窮”都行不通,即使窮人家孩子藉助“貧困生名額”進私立名校,也會因消費水平等種種隔閡無法融入所謂“上流”圈子。

既然“焦慮”改變不了現實,不少印度家長無奈之餘,似乎“樂天安命”。

中國哲學家莊子所說“得意忘言”,意思明瞭,不必明說。電影語言亦如此。這部印度《起跑線》中不僅顯現“虎媽貓爸”的教育理念衝突和看似“大團圓”的結局,也揭示靠教育“起跑線”難以改變貧富分化“終點”的社會現實。

起跑線觀後感7

《起跑線》是一部印度電影,主要講的是一對夫婦爲了自己的小孩可以進印度前五所的私立學校讀書,從舊市區搬到新市區,從炫富到裝窮的過程。最後他們在貧民窟裏遇到一個樂於助人又很真誠的家庭,他們很信任米圖一家,認爲他們是落難的新貧民,甚至分享自己的配給給他們。最後那個很窮的貧民爲了給皮婭賺生活費,還故意出去給車撞拿賠償金。最後不幸的是他們家沒被校長抽籤抽中,米圖他們家就覺得有虧欠於他們的兒子。就資助了公立學校。後來另外驚喜的是,不是那個很窮的叔叔去學校告發他們,因爲他認爲皮婭也是他的孩子。後來米圖的丈夫醒悟了,主動發聲,說很多有錢人冒名去佔領那些貧窮孩子的名額是不對的,自己也主動將皮婭送去公立學校。

說實話,這部電影是有戳到我的淚點,我有一個朋友。她小學初中都是在一些很普通的學校讀書,家裏人也沒有知識分子,從小就沒什麼要上重本大學、重本高中的壓力。但是她遇到了一個數學老師,那個數學老師會和他們講一些以前她從來沒聽過的雞湯。而且他的教學方法很特別,總是能讓那個女生保持很大的衝勁去學習、讀書,走出這小小交際圈。那個女生就從全級排名40多慢慢地進步,直到中考的時候她拿了全級第一,順利考進了重點高中。但是在重點高中她完全跟不上。不僅是在學習方面,而且也融入不了他們的交際圈。爲什麼融入不了呢,她思考了四年,終於何凱文回答了她。是因爲自己不夠主動,內心太過傲嬌,總是把成績放在第一位。可悲的是,這個在高中經常被認爲很勤快、很努力、總是在複習功課的女生竟然沒有考上重本,成爲全部寥寥幾個沒上重本的女生。於是這個女生在大學期間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變得很開朗,很主動,不愛學習,更加不想讓別人知道她很勤快。在高中的時候她很喜歡Taylor swift,很喜歡聽歌,而到了大學就很少了。可能是不想回憶起那段可笑又可憐的回憶吧。可是人的本心是很難改變的,這個女生在大三下學期又突然想考研。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拿到好的大學的門檻,結果又沒考上。我朋友和我講真的不是找藉口,其中一門專業課的分數不可能這麼低的。我只能說是差一點運氣,不知道是好還是壞,最後她也如願以償地調劑到自己理想的院校了。

說這麼多到底是想表達什麼呢?我也不知道,我朋友說如果再讓她選擇一次,她不會選擇考那個重點高中,但是她不會改變考研所選的一志願。

起跑線觀後感8

《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父母拉吉和米塔爲了不讓女兒皮雅輸在起跑線上,費盡心機、不擇手段要把她送進名校的故事,而這所謂的名校,僅僅是一所幼兒園而已。電影的劇情可謂一波三折,一家人先扮富、再裝窮,在裝窮的事實被貧民窟的鄰居識破後,一家人又良心發現了。

《起跑線》的題材非常大膽,批判了印度的階層固化與教育制度的問題。印度人在這部電影裏被分爲三個等級: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上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上等人。正如富太太所說:“我們送他們到德里的頂尖學校,那樣他們長大後就能有所作爲,構建他們的未來”。中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中等人。正如培訓顧問所說:“如果皮雅進不了頂尖的幼兒園,那她就進不了我國任何一家好大學,如果她的履歷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學,那她就不可能進跨國公司上班”。下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下等人。正如鄰居所說:“如何在貧困中生存是門藝術,我會教你的,因爲我經驗豐富。我爸爸很窮,我爺爺很窮,我太爺爺很窮,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窮,我來自貧困家族。”

劇中,米塔鐵了心要把女兒送進排名前五的幼兒園,因爲她覺得“不能讓女兒接受我們接受的教育”理由是“公立學校學不到東西”,說明人們已經形成了固化的思維。但是後來他們又發現自己與上層階級格格不入,說英語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和說印度語的皮雅玩耍。因爲,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階級的象徵。好學校儘可能地只收上層階級,不去好學校讀書就很難成上層階級,不成爲上層階級又很難被好學校錄取,這完全就是一個怪圈。

爲了進入好的幼兒園,皮雅每天要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連睡覺的時間都被剝奪,這難道不是我們身邊孩子的現狀嗎?爲了好學校,家長們一擲千金擠破頭地購買學區房;週末的舞蹈班、奧數班哪個不是人滿爲患。用雞湯大號的流行話語套路,這是一個販賣中產階級焦慮的電影。這樣的故事讓人親切,它會發生在北上廣深,也會發生在你回不去的老家。把最好的都給孩子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當不懂茫然的時候,出現各種不同聲音的時候,就需要理智的去判斷,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因爲急於求成,而採取了各種非常規手段,最終就會導致一步錯步步錯,一個謊言需要無數謊言來補漏的結局。

最貴的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適合的,找準自己的定位,選擇最適合的纔是最正確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因材施教纔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起跑線觀後感9

感動,如沁人心脾的甘泉。暢飲甘泉,我們的內心變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動,如燻人欲醉的海風。感受海風,我們的內心變得純淨而又寬敞。

感動,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領略白雪,我們的內心變得安靜而又平和。

也許心靈的震撼就是一種感動。話劇《人生起跑線》帶給我的雖然不只是感動,但是讓我體會最深的卻是感動……

故事主要講了一個從鄉下來的女孩安小花來城裏讀書的故事。小花與蘇老師來到大城市,準備來這兒上預備班,可是,蘇老師卻因爲積勞成疾而暈倒了,手足無措的小花只得去當鐘點工。而蘇老師並不知道小花在當鐘點工。在這期間,小花認識了許多好朋友,他們都幫助小花瞞住蘇老師她並沒有去上學這件事。可是有一天,蘇老師還是知道了真相,剛開始蘇老師很生氣,可當她知道小花是爲了自己住院的醫療費而去當鐘點工時,她激動得熱淚盈眶。最後,小花住的鄉村寄來了蘇老師的住院費,小花也在大城市裏上學了。

人窮志不窮,這是安小花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這句話不僅僅鼓勵窮孩子應該奮發圖強,並且還告訴了那些以爲錢是萬能,看不起窮孩子、山裏娃的人。家境窮沒關係,自己沒有志向,那纔是最可怕的;相反,人窮志不短的人,將來也可以成爲社會的有用之才,就像劇中的孫發發。他爸爸那麼慣着他,使他變得目中無人。幸虧在安小花的幫助下,使他改變了錯誤的想法。

安小花,一個來自山村的孩子,爲了得到更好的學習環境,才花那麼多的周折,大老遠的到城裏來。她爲了給蘇老師治病而放棄學業。她要忍受城裏人的歧視,又要打工掙錢交住院費,還要顧上自己的學習,那是一般人一定忍受不了的,可見安小花是多麼的堅強。在人生的道路上坎坎坷坷,困難重重,但安小花不向命運低頭。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讚揚和學習的。

看看安小花,再對照我自己,我不禁臉紅了。安小花在這種環境下,不怕困難,可我就不一樣了。小時候,我看見毛筆,便覺得很新奇,便想學習。回家後我便請求媽媽。媽媽想想便同意了。我高興的一蹦三尺高。以後我努力的學書法。有一次,老師要求我們練習書法。我回家後開始練,可沒過多久手就酸了,非常麻,從那時起,我對寫書法產生了反感。上課心不在焉,回家不好好練習。我跟媽媽說了以後,媽媽搖搖頭,幫我辭掉了。現在想起來可真後悔呀!

我懂得了做事一定要堅持

“堅定你的信念,腳下的路自己去走,人生之路,沒有過不去的坎。”“‘有理想的人會有明天,沒有理想的人只有今天’一句臺詞,讓我們揚起了理想的風帆。”“站在人生起跑線上,凝視前方,珍惜每一個機會,書寫美好人生。”

起跑線觀後感10

在讀這本書之前,其實當時的很混亂的,感覺那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爲之前也閱讀過一些培養的書籍。但當你用心去閱讀後,其實發現它的本質理念是一樣的。本文始終圍繞“認識自我,瞭解自我”而周弘老師的教育理念也是一樣的,他只是吸取國外的一些教育理念,切合中國的整個狀態,爲中國人研製了一套教育理念,而本文中的哈佛男孩通過自身的成長經驗,無不在呼籲那些最差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是所謂的伯樂還沒有出來。而那成自我定位伴隨的是他的一生,在這一切當中那些軟教育是達到人格和道德的最好法寶。這裏我把它等同於周弘老師所描述到的“愛”。在這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慎重的提及到,身體健康是第一重要的。突然意識到一點,爲什麼中國人說身心健康時把“身”放在“心”之前。而作者的成長永遠是順着這自然規律的,認識到這一點後,而之後的自信培養,具備的體育精神等都是在身心完善的前提下培養的。而對於性這一塊,在國外只是直面的,順其自然,當唯一認識的到的是一個界限。正是這樣的理念,纔沒有那麼多的擔心和焦慮,不用提防,認識到“性”是美好的,只不過需等到他成熟的時候,所以你需要更努力讓自己長大成熟。而在中國卻截然相反。也許,我們會抱怨我們的環境不允許,我們的父母以他們的能力哪會想到這麼多,當大多數的家長都在爲孩子成績而發愁,作者的家長卻不然。放棄孩子的興趣愛好的時候,也許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想,你也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之後,作者在通過自身的努力,讓人們意識到人生來都是平等的,不在於你有多富有,也不在於你有多有能力,或是外表多麼的漂亮。而在於對自我的認識,發覺自我,認識自我,人的一身中無不總在做着這樣的事情呢?選擇一條適合你的道路是最重要的。當你失戀了,你會發現其實你之前有這麼多的缺點,在然後你去改變,豁然間發現自己成長了很多,當你工作上遇到挫折了,你會去總結,你會去尋找最好的方法!所以,自我定位是相當重要的,而選擇遠遠大於努力。認識自我,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不斷的去完善自己之後,才能夠好的去了解別人!

親愛的朋友麼,也許你也像我一樣剛踏入社會不久,也許還有一些社會久了迷失自我的人,希望你們能夠去看看那中國2500年前的那些古蹟,那些先人留下的最純真,最本質的東西!

起跑線觀後感11

《起跑線》這個片子其實比較尷尬。雖然是主角是爲了女兒Pia各種折騰,但印度電影的喜劇風格又沖淡了這些折騰的嚴肅性。片子似乎在探討社會階層固化、教育、人生而平等之類,但敘事上很戲劇化,結尾又很雞湯正能量,所以基本沒法指望深刻的討論。另外,這個片子與《神祕巨星》《摔跤吧爸爸》的老少咸宜不同,孩子們因爲敘事上的浮誇更是不可能進入到片子裏關於教育的討論的,反正我們家孩子是看不下去的。

說點因爲片子而引發的題外話。首先談談階層固化。所有的階層固化是因爲階層固化存在必然性,就像燕雀之類,只是啄食相戲,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和人類互換階層,所以,固有的階層有一部分是自我甘心的選擇。另外,對於社會這個龐然大物的操控,只有少數人能夠站上操控臺,即便有商鞅變法來改變階層,最終可能也是黑洞在吞噬文明,所以,階層的固化有可能是現階段社會的最佳選擇。第三,不論什麼階層,最終都是由人構成的,如果我們能相信周圍的一切人等都是好人,那麼推論開去,所有階層的所有人等也都是好人,於是,最終結論就是並不存在階層固化。這麼看來,好人文化纔是文明平等的王道。至於貧窮富裕,在所有的好人眼裏,大概只是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必然分配吧。

接着聊聊孩子的教育。孩子一出生是沒有分別心的,片子裏的男孩因爲印地語而與Pia絕交,包括Pia後來跟西亞姆學會的遊戲,都只能說明,孩子本身是無辜的,如果孩子出現了異化,那可能是我們這些大人早已經異化了。再談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公立教育最大的好處是保證了孩子們可以接觸基本的文明,而私立教育麼,是因爲目前的公立教育還給不了一些東西。作爲教育者來說,我們希望公立教育最終能給到那些目前還缺少的東西,儘管這確實很難,因爲私立教育其實類似於家庭教育,而保證家庭教育的那幾個人是文明人,還是相對容易的。最後談談通過教育跨越階層,有哈佛6人組對多個國家的孩子學習生態進行了調查,結論是以色列的教育最靠譜,爲人類貢獻了最多的知識文明,再到最近的MIT/Harvord的中國面試生全軍覆沒。結論似乎很清楚,我們的教育如果是爲了跨越所謂的階層,那麼很可能就罔顧了人類這個物種的向前發展,畢竟,目標盯着的是貧富錢權,自然管不了身後的渾水滔滔了。

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我們都還要隨風奔跑,只是祝福都別被邪風帶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