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校園欺凌觀後感6篇

校園欺凌觀後感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校園欺凌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校園欺凌觀後感6篇

校園欺凌觀後感1

校園是我們共同學習的家園。我們在這裏一起努力學習,一起快樂成長,但隨着年級的增長,同學之間也少不了發生一些小矛盾。因此,星期三張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校園欺凌》的小短片,希望我們從中學到一些有益於自己的東西。

短片中的宗爸給我們講了:什麼是校園欺凌?如何防範校園欺凌等問題,讓我心有感觸。

首先,多交朋友是防止校園欺凌的好方法。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少一個敵人"當然交朋友一定要交積極向上、善良誠信的同學,否則自己也會被帶壞。有了朋友,當你被欺負的時候,朋友見了一定會幫助你解決問題。有一次,我在學校遇到一個樓下班的同學,他不知爲什麼打了我一下,我問他爲什麼打我?他卻一副趾高氣揚地樣子,一邊獰笑着一邊伸出小拇指向下說:"小子,我就想打你,怎麼着?"我一聽惱了,這語氣,這手勢分明是瞧不起人,挑釁嘛。我也順手打了他一下,他哪肯罷休,正準備向我開戰時,我的好朋友經過這裏,我忙叫住他:"幫我,這個人故意欺負我。"好朋友一聽火了:"豈有此理,竟敢欺負我哥們,你再試試。"朋友袖子一擼,那人見勢不利,拔腿就跑了。此該,我深刻地感受到有朋友是多麼重要。

再次是樂觀,也是面對校園欺凌的好方法。如果你平時昂首挺胸地走,想找你茬的人也會被你的氣勢嚇跑了。反之你總是低着頭,畏首畏尾,別人看了你這副樣子就覺得你好欺負,於是語言挑釁,身體碰觸就開始了。

其次,捨棄一切財物也是幫助脫身的一條好計策。有時候別人攔住你,目的常常是爲了得到你身上的財物。這時你就把身上值錢的東西都給他,打發他走就行了,這樣可以免受皮肉之苦。有一次我看到一則新聞:一個高中生因考上名牌大學,母親獎勵他一部最流行的高檔手機,價錢昂貴,高中生十分喜歡。有一個晚上,高中生在學校被一羣學生圍住說:"快把手機交出來,不然我們就把你打個屁股尿流。"高中生捨不得這部手機,不肯交出來與這幫人打了起來。因爲人單勢孤,被他們活活打死了。

同學們,當你面對有人威脅向你要錢財時,你一定給他,不然皮肉可能受苦,甚至危及生命,這樣就後悔莫及了。金錢乃生外之物,沒有了還可以掙,但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是失去了,我們一定要珍愛生命。

另外,當我們遭遇校園欺凌事件時,千萬不能忍氣吞生,打掉門牙往肚裏咽,我們要告訴老師、父母,讓他們幫我們解決。當然也不能不計後果以牙還牙,惡意報復,這樣只會雪上加霜。媽媽曾告訴我平時不可以欺負人,假如別人故意欺負我,我也不可軟弱任人欺負,應該想辦法不讓別人欺負。如果別人是無意的,我要寬容的原諒別人,做一個大度的人。

讓我們一起努力,消除籠罩在校園上空的黑暗,共創和諧美麗的校園吧!

校園欺凌觀後感2

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在學校,也有學校的規矩。可在原本應該平安和諧的校園中卻屢屢發生一些不該發生的事件,校園暴力普遍存在:有一名初二女生,她永遠也無法忘記那一幕:幾個男生把她摁倒在地,使勁打,踢,甚至撕扯她的頭髮,在這過程中,她只能拿撮箕擋着自己的頭,也沒有辦法過多反抗,只能稍稍反抗一下,怒斥一下。而打她的男生,卻說是純屬娛樂。更有人拿手機,把這一幕拍了下來,在拍攝的過程中,還有人興奮地說:“別擋着我拍!”……

看了這個事例,你有沒有什麼話要說?近年來,校園暴力這4個字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新聞、報紙上,每一次的報道,總能讓我震驚。

也許不知什麼時候昨天還歡笑的臉,今天就已消失不見;昨天還充滿活力的身影,今天就只剩下冰冷的軀殼;昨天還怦怦博動的心,今天就已經停動。生命是如此沉重,沉重得讓我不敢直視。這些孩子在花季的歲月裏就失去了生命,給家人留下了無限的悲痛。生命無價,每個人只有一次,我們在保護自己生命的同時,也要懂得愛惜他人的生命。

也許很多人都會認爲這種事沒什麼大不了的,像這種事小孩之間開開玩笑嘛,有什麼不可以的。或許有人會這樣說。那就再看看下面的事例:

鄭某、李某、鄭某某與被害人王某是同班同學,20年7月,因王某值日但未打掃,鄭某便以此爲由與王某發生口角,而後鄭某、李某與鄭某某使用了木棒、木質掃把、鋼板等作案工具,擊打王某,使王某頭部造成了重傷,後經搶救無效死亡。還有,20年10月25日晚,被告人王某與李某、李某某預謀綁架其舅舅的孩子以勒索錢財用於網絡遊戲。李某未表示參與。次日下午,王某將表妹邵某騙離學校,在一土坯房處,王某讓李某某將邵某“做掉”,李某某將事先準備的磚塊將邵某打死。如花的生命就這樣離去。如果當時他們遵守了法律,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就不會造成這樣的慘劇。如果他們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既愛惜自己的生命也珍視他人的生命,這樣的慘劇也不會發生……

古人說:“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因爲惡事小而去做,善事小就無視它。同樣“小惡不制,必然發展。”因此,我們少年兒童預防犯罪要從預防不良行爲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鄧小平爺爺也曾說過:“法律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確,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因此,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法”無處不在,它不是生活的負擔,它是生活的準則,是人們用來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行爲準則。

如果,每個社會公民都能用“法”約束自己的行爲,每個青少年從小做到“法治在我心中”,珍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拒絕校園暴力,那麼,我們的社會必將更加和諧,我們的生活必將更加幸福安定!

校園欺凌觀後感3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影片——《校園暴力》,它告訴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該如何保護好自己,免受他人的侵害。

《校園暴力》講述的是一位叫祥翔男孩的故事。一天,媽媽叫祥祥出來吃飯,叫了半天,卻沒有看見他出來,走進房間,發現祥祥昏倒在地上。媽媽趕緊把他送到醫院,醫生說:“祥祥是因爲暴飲暴食才昏倒的。”媽媽覺得很奇怪,在媽媽一直追問下,甦醒後的祥祥只好向家人說出了自己遭到敲詐的真相。原來祥祥受到高年級同學的敲詐,每天都要給他們錢,,而且一次比一次多。每次祥祥給他們錢後,回到家就猛吃東西,不敢告訴父母和老師,才造成今天的後果。

同學們,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我們身上,你們會怎麼做呢?有的.同學說:“我可以抓住一切機會,撒腿就跑”。假如跑不掉呢,難道像祥祥那樣,乖乖的把錢奉上嗎?有的同學說:“我和他們拼了,就是不給他們錢。”這樣一來,可能自己的生命安全就要受到威脅了。

有的同學又說:“告訴爸爸,讓爸爸狠狠地揍他們一頓!”……。那麼到底哪一種方法纔是最可取的呢?我覺得最正確的做法是,當遭到第一次敲詐時,假裝妥協,把錢給他們,記住他們的相貌,佩戴的校徽,然後告訴班主任或家長,甚至可以告訴警察叔叔,讓他們保護自己!

我們一定要牢記祥祥的教訓,要學會保護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健健康康地成長!

欺凌行爲

·叫受害者侮辱性綽號;指責受害者無用、侮辱其人格等。

·對受害者進行重複性的物理攻擊。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髮;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擊受害者。

·干涉受害者的個人財產、教科書、衣裳等,損壞,或通過他們嘲笑受害者。

·欺凌者明顯地比受害者強,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護自己的情況下發生。

·傳播關於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閒話。

·恐嚇、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脅受害者跟隨命令。

·讓受害者遭遇麻煩,或令受害者招致處分。

·中傷、譏諷、貶抑評論受害者的體貌、性取向、宗教、種族、收入水平、國籍、家人或其他。

·分派系結黨:孤立、杯葛或排擠受害者。

·敲詐:強索金錢或物品。

·畫侮辱畫,寫侮辱性的文字。

·網上欺凌(Cyberbullying),即在網誌或論壇上發表具有人身攻擊成份的言論。

角色體現

欺凌過程,蘊藏着一個複雜的互動狀態,牽涉的學生可分爲幾種:

欺凌者(英文:Bully)發動欺凌行爲,通常還帶領其他同學參與其中。

受害者(英文:Victim)受到欺凌。

協助者(英文:Assistant)跟隨欺凌者,直接參與欺凌行動。

附和者(英文:Reinforcer)支持欺凌者的行爲,例如:在旁嬉笑或吶喊助威。

保護者(英文:Defender)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嘗試制止欺凌行爲。

局外人(英文:Outsider)置身事外。旁觀者。

校園欺凌觀後感4

最近,西單發生了一起嚴重的校園欺凌殺人案,使我有了很大感觸。

校園是我們增長知識、接受教育的地方,本不該爲欺凌事件的陰影籠罩,可據有關方面統計,全國絕大多數地區未成年人犯罪增多,有些地區年增幅在30%以上,作案者和受害者絕大多數爲像我們這樣的在校學生。

從80年代末到現在已出現了一個未成年人犯罪高峯,我國出現的校園欺凌事件並不是孤立的。由於影視業的商業化,欺凌恐怖影視作品越來越多,充斥我們的視野,許多作品中對於犯罪過程細節的描述,成了不少青少年模仿的根源,而校園又成了他們“付諸實踐“的理想場所。

校園欺凌事件的存在,受影響的絕非個別學生,我們全體青少年都會受此不良影響。校園本應是我們學習的淨土,但屢見不鮮的校園欺凌卻打破了校園應有的寧靜。花季少年身上的欺凌傾向十分令人擔憂。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冤冤相報何時了?“

校園欺凌同時也體現出人際交往問題,人際交往需要風度,風度就是用溫柔去對待倔強的人,用寬容去冰凍苛刻的人,用熱情去融化冷酷的人。

儒家學說認爲,人心固然有善端,但它一開始只是一個萌芽,而且它隨時會遭到私心雜念和外界誘惑的摧殘。這萌芽要成熟、長大,就需要特別的守護和滋養。提高德性是一個十分艱難的修養過程。遊戲人生,看起來固然瀟灑,可如此泛泛而過又能找到什麼樣的人生感覺?生命是單程線,沒有回頭的機會。

我們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應當互相幫助、互相諒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種子,長不出和平的芽,單純的冤冤相報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隨着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現在校園裏出現了校園欺凌,鬧的同學們都人心惶惶。

影視作品、書刊對我們青少年犯罪的誘導作用十分嚴重,在我們身心發育過程中,自制能力一般較弱,是與非的界限比較模糊,很容易在覺得新奇好玩的心態下去模仿一些作品中的人和事,這是極需引起全社會關注並着手解決的。

校園欺凌事件雖然發生在學校裏,發生在我們這些學生身上,但這也是社會大環境的一個縮影,全社會都應引起高度關注,並採取相應措施,共同努力,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在校園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校園欺凌問題引出一個問題,就是人生處處是選擇。選擇,一次生命的鄭重承諾。人生是一次選擇,選擇猶如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順流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航船則能勇往直前,鵬程萬里;而逆流的航船隻能是你舉步艱難,欲步不前,甚至被猛浪或漩渦永遠打翻而深沉海底。選擇,是一次對人性的不斷完美。

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拒絕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觀後感5

近期,北京中關村二小曝出的校園欺凌事件再次戳中了社會的痛點,引發了公衆密切的關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未成年人保護是擺在全體家長面前最首要的任務。而中關村二小欺凌事件的發生,拷問施暴學生家長的失責的同時,也警醒全體家長要充分重視校園欺凌對孩子造成的巨大危害。

養育子女,父母不能只是物質上的給予,孩子心理健康與心理成長更須關注。欺凌尤其校園欺凌,常常是孩子青春期遇到的最大問題和挑戰,拋開對身體傷害不說,更嚴重的,是其造成心理創傷往往伴隨孩子一生。家庭是孩子最後的港灣,當校園欺凌等侵害孩子權益的行徑不幸降臨到頭上時,父母和家庭要直面問題,依法爲孩子撐起保護傘,要讓幼小的心靈有安全感,及時紓解孩子的心理壓力,消除他們內心的恐懼。

在當前教育模式下,很多家長往往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卻忽視了對其心理健康與健全人格的培養。中關村二小欺凌事件給各方帶來最凌厲的警示:必須要重視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必須傳授給孩子正確的價值理念,尤其是如何正確應對校園欺凌。中國社會的傳統講求以和爲貴,強調隱忍,“不惹事”。但在孩子幼年時期,倘若長期遭受校園暴力、校園欺凌卻不敢反抗,甚至不敢告訴老師,這樣長期積累會讓孩子形成心理問題。中關村二小校園欺凌受害小學生便是明證:忍氣吞聲後出現失眠、易怒、恐懼上學等症狀,被診斷爲急性應激反應……

面對任何侵害孩子權益的行徑,家長都要依法維護孩子權益,據理力爭而非一味地忍讓,同時教育孩子面對欺凌要堅強勇敢,不畏懼不退縮。從這個角度講,那位高呼“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爲維護孩子權益竭力奔走的母親值得讚賞。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學習和模仿能力很強,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正向引導,將會對孩子的思想和行爲產生不良的影響,容易讓孩子混淆善惡的界限,對自己行爲的.後果不能有正確、清晰的認知。因此,父母必須扭轉自身偏頗的教育觀念:恃強凌弱不能鼓勵,而欺凌同學從來不是“過分的玩笑”。“孩子還小”不能成爲家長不作爲的藉口,縱容熊孩子欺凌弱小,最終害人害己。正如網友所言,孩子還小,請不要“放過”他們。這不是戲謔,而是真知灼見:越是年幼越需要家庭嚴格的管教。家長不能慣着自己的“熊孩子”,爲其撐腰更是不能容忍。要切實盡到管教孩子的責任,這既是對其他孩子的負責任,也是對自己孩子的負責任。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關鍵在於我們怎樣培養教育他們。”必須要讓推動搖籃的手硬起來,讓家庭成爲杜絕校園欺凌再發的穩固後防。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入歧途,都需要父母、家庭盡到十二分的責任精心守護。每一位關心孩子身心健康的成年人,都要保護好、教育好身邊的孩子,不淪爲校園欺凌的受害者,也不做侵害他人的施暴者。

校園欺凌觀後感6

我們都身處在校園環境中,校園欺凌我們或多或少都經歷過一些。校園暴力事件一直都存在,只是近幾年,隨着各種傳播渠道的發展,它們漸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很多關於此事件的報道都搶佔了新聞頭條,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校園暴力在緘默的環境中愈演愈烈,這和學校、家庭、社會等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有些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僅停留在學習成績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忽視了孩子的思想觀念的形成。

學校作爲教書育人之地,教書即教授學生知識,育人則指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而現在大多數的學校僅做到了教書而爲育人,學校爲了迎合家長們的心理,以升學率作爲學校的標誌,那麼好學生便成了老師的寵兒,而差生則成了拖油瓶。久而久之,造成了學生的心理不平衡,從而導致了校園暴力的發生。發生後,學校以一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解決問題,這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象,甚至因爲學校的這種不重視導致了其發生越加平繁。

拋開外界因素,校園暴力之所以發生,還是在於孩子自身。現在的學生法制觀念越來越薄弱,甚至根本不懂法。知乎的一位答主曾經也是一名施暴者,他分享了他們的邏輯:不見血等於沒事;見血了等於又要請家長了;受重傷等於又要賠一大筆錢了;而死人則等於完蛋,要進局子蹲三年。這樣的邏輯不是一個懂法者所能夠有的。而通過大量的事實,被施暴者大多對於這種欺凌採取忍氣吞聲的做法,對於這種欺凌絲毫沒有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勇氣。也正是這種自卑感和恐懼感助長了這種不正之風。

我們仔細分析不難發現,校園暴力其實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弱肉強食是生存準則。而校園暴力實則比社會更加殘酷,校園暴力所發生的對象是還未成熟的孩子,無論是施暴者還是被施暴者這樣的事件只會給他們尚未確定的三觀造成扭曲。也會給被施暴者留下心理陰影,這樣的傷害可能是一輩子的。

校園暴力現在僅停留在道德層面,而未上升到法律層面。我國對於未成年人犯罪採取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堅持以教爲主,懲罰爲輔的原則。20年湖南的一起案件中,一位女生對班裏同學進行長期的毆打造成其精神失常,治療花費超過30萬,一名花季少女就這樣毀了,而對方僅賠償1.5萬元加上一紙檢討。這是因爲執法人員被錯誤的社會輿論所誤導,常有這樣的聲音“不就是學生打架嗎,教育教育就好了,怎麼能判刑呢?”。而在美國,這樣的事件處理絲毫沒有同情。前幾年,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欺凌同學的事件被網絡瘋傳,在美國法律下,這幾名留學生最高可能會面臨終身監禁。我們可見美國對於校園欺凌事件的重視程度,我國對於校園暴力愈演愈烈的趨勢也因做出一點改變。

校園暴力的發生不是哪一個人的原因,而是多方造成的結果,所以想要解決這一問題,也要多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