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調音師觀後感

調音師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調音師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調音師觀後感

提起印度電影,你會想到啥?第一時間恐怕就是《三傻大鬧寶萊塢》《神祕巨星》《起跑線》《嗝嗝老師》等等。

一言不合就跳舞,載歌載舞大團圓,油滑滑啊華麗麗……這些就是印度電影、寶萊塢的全部風格和套路了嗎?除非你看了這個——

看這海報就知道了,充滿了007式的強烈暗示。事實上,要想拍出一部高質驚悚片、懸疑片,就必須學會寫文章的一招——"文似看山不喜平"。

事實勝於雄辯,儘管"地球是平的",但在這個由斯里蘭姆·拉格萬執導,阿尤斯曼·庫拉納、塔布等人主演的影片中,整體劇情節奏足可用"三點式"形容:輕鬆與刺激齊飛,人性複雜與軟弱交織,幾乎每3分鐘就有一次劇情反轉——路見不"平"一聲吼啊!

該片自去年x月在印度本土公映後,不僅一舉摘得IMDb年度十佳印度片榜首,而且斬獲包括有着"印度奧斯卡"之稱的"印度電影觀衆獎"等多座大獎。

都說"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在印度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熱度逐漸退燒、退潮之際,《調音師》作爲"第一部在中國上映的印度懸疑黑色喜劇"(斯里蘭姆·拉格萬),着實讓中國觀衆耳目爲之一新、耳目爲之一驚。

《調音師》的印度原名爲"Andhadhun",意思就是"激烈、放縱的盲調",由此來看,這名字還真不是蓋的。因此40多分鐘的觀影時間,並沒讓觀衆覺得"注水"多少。

好了,閒言少敘,書歸正傳。在正式開啓評劇之前,咱們還是先理下該片的人物關係吧。

與攝影的光影藝術不同的是,電影這種藝術品,除了光影藝術,還有形影不離的人物關係。有了關係,才能具備衝突、糾結與矛盾的基礎。《調音師》的"人物關係圖譜"如下——

《調音師》的男主阿卡什是位身材勻稱、帥氣富有內涵的鋼琴家。但此鋼琴家非比尋常——爲尋找靈感和謀求生活便利,這位仁兄靈機一動,居然決定假扮盲人,還因此結識了女友蘇菲。按常理說,這小子是賺大發了。但"福禍相依","塞翁得馬,焉知非禍"?

危險隨之而來,哪怕第三者相當無辜。影星普拉莫盛邀其來家爲老婆西米演出時,卻被老婆和老婆的情夫曼諾拉錯手殺害。不過這個過程,都盡收阿卡什眼底。

劉慈欣認爲,"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

他必須小心,因爲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獵人,不管是天使還是魔鬼……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

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很不幸,西米與情夫雙雙暴露於"第三者"阿卡什眼中——一副墨鏡引發的血案就此形成並展開。

西米作爲一個高智商的犯罪嫌犯,總覺得男主是個"潛行的獵人",所以她對男主是否真的致盲並不完全放心,如在阿卡什泡咖啡時,她就故意戴了個鬼臉面具來試探男主……

按理說,這樣的情節很容易"拍老",但導演似乎格外擅長駕馭這樣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劇情,他常常在一個看似輕鬆的時刻,給觀衆以意想不到的刺激;讓你在來不及抽離的情況下,驟然遭遇他製造出的查特圖斯特拉如是說式的緊迫感甚至暴擊。

再回頭說阿卡什,也許他的初心只是一時興起、一時好玩,就皮了那麼一下,戴上了本不屬於他的墨鏡。不料在目睹殺人現場後,摘不摘鏡、如何摘就不是一道簡單的YESNO的選擇題了。

尤其是當其在警局發現行兇者曼諾拉爲警察局長後,一心想報案、替天行道的阿卡什就此沉默了,自此就像那位穿上了紅舞鞋的小姑娘,在通往墮落的道路上,想停下摘鏡也身不由己了。

德國著名神學家馬丁·尼莫拉寫了這麼一首詩:

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的時候,

我沒有說話——

因爲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着他們追殺猶太人的時候,我沒有說話——

因爲我不是猶太人;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的時候,我沒有說話——

因爲我不是工會成員;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的時候,我沒有說話——

因爲我是新教教徒;最後他們奔我而來,那時已經沒有人能爲我說話了。

阿卡什就是這樣的一個悲劇人物。他的善與惡、價值觀並不堅定,充滿了不確定性和複雜性。這一點,在他和西米被關在倉庫裏的那一段劇情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兩人相互幫助找到了出口,他卻一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終於回頭"表白"——"辛哈太太,你能跟我一起去警局嗎",可以說,這是他人性復甦的高光時刻。但達到頂點之後,他就整個人急轉直下,判若兩人了,甚至開始替這個罪惡累累的蛇蠍女人向醫生求情,彷彿忘了"我本善良"一樣。但導演之所以這麼安排,才使得阿卡什更像一個人,一個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肉眼凡胎的世俗之人。

太陽底下無新事。世界沒有不透風的牆。儘管阿卡什小心翼翼,竭力自我保全,但他的一個本能還是露出了破綻。歹毒者對此心知肚明,他們從不會憐憫任何一個可能威脅自己的人的。

於是,阿卡什中計吃下了西米提供的、含有毒藥的食物後,他的眼角膜就受到了損傷,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盲人。

聰明反被聰明誤?不知此時此刻失去了光明的阿卡什究竟是怎樣的心緒,反正他已成爲一個充滿黑暗的失明者,一個無足輕重的弱勢羣體了。

當然,後面劇情繼續沿襲九曲十八彎的套路,如原想報復西米的男主險被曼諾拉殺害;纔出狼谷,又入虎穴,他誤入x販子圈套中的.劇情,更是讓人看得欲罷不能、驚心動魄……

"天不殺啞巴,雷不打傻瓜",所幸天無絕人之路,就在男主差點被西米撞死之時,他的命運卻被一隻神奇的盲兔奇蹟般地翻轉;"多行不義必自斃",西米最後也罪有應得地被燒死在了車裏。

電影即將終結時,鏡頭轉向兩年後已在歐洲繼續着音樂夢想的阿卡什,他向偶遇的蘇菲講述了當初這段可怕的"暗黑史",不過卻又耍了個花招兒——刻意隱瞞了自己與黑市醫生奪取西米器官和眼角膜的合謀。

之所以特意提到這段,是因爲作爲一名曾經的眼科醫院工作者,我好奇的是,阿卡什即便出於報仇,使用了西米的眼角膜,難道就一下子配型成功了?

影片中的另一BUG,就是阿卡什的女友蘇菲究竟有無存在的必要?難道僅僅是爲了便於男主在"痛說革命家史"時,提供一個依託點?她的出現,算不算導演的畫蛇添足?

另外,蘇菲似乎還"傻白甜"得不合邏輯,如早在兩人看電影時,她對男主能準確地伸手吃爆米花的動作一直毫無察覺;也沒有對男主角摸都不摸,就斷定服務生拿來的兔子柺杖是自己的這樣的細節而疑惑……太不可思議了。

告別了蘇菲,依舊戴着墨鏡的阿卡什精準無比地用柺杖打走了擋道的易拉罐,說明其視力已恢復良好。那麼,作爲"人類靈魂的窗戶",眼睛的復明,是否意味着男主將脫胎換骨、告別過去、重新做人?不得而知。

畢竟,影片有句臺詞說得好:"it depends on the liver"(這取決於肝臟),千人千面,譭譽參半,人性複雜,才使得電影內外氣象萬千。

"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襯。"《調音師》還刻畫、樹立了一系列小人物,如身爲警察局局長的西米情夫、見利忘義的普通民衆、百無聊賴的少年等等,但無論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每個人的角色、特色都被導演不動聲色又極其犀利地進行了定位與解剖;在"人從衆"的關係構建模型中,虛與實、善與惡、罪與罰、美與醜的交鋒,貫穿始終。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跟前,在利益的驅使下,在看不見的潛規則裏,映射出的是整個印度……不,應該是我們這個社會的陰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