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血戰鋼距嶺觀後感大綱

血戰鋼距嶺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1W 次

導語:經人推薦去看了正在熱映的美國電影《血戰鋼鋸嶺》。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真實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血戰鋼距嶺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血戰鋼距嶺觀後感

  血戰鋼距嶺觀後感(1)

在師父的推薦下,又看了一部電影《血戰鋼鋸嶺》,導演梅布森所創作的幾部電影,都善於通過直白狠辣的創作風格,訴說着屬於男性的追求和信念。《血戰鋼鋸嶺》講述的也是一個關於信仰的故事。熟悉導演吉布森的人都會知道,他執導過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和“信仰”發生着關聯,甚至將“信仰”作爲情節的驅動力。吉布森寫實的執行和狠辣的風格最終還是服務於“信仰”這一終極議題,通過信仰拷問人性,這是他的思考點所在。

縱觀吉布森的幾部片子,《勇敢的心》呈現的是對自由的信仰,《耶穌受難記》表達的是在苦難中堅守信仰,《啓示》思考的是文化衰落下的信仰崩塌過程。而《血戰鋼鋸嶺》又用了與衆不同的方式詮釋信仰——一個具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到底能堅守信仰到何種地步?這種堅持到底意味着什麼?

在影片最後針對一些原型的採訪中,道出了影片主題:“有信仰的自我纔會擁有真實的自我”。確實,一個人擁有並堅持守護自己的信仰,真的纔可能實現真正的自我,免除被社會流俗價值觀的影響,變成被他人和環境所塑造或異化的人。但問題是:這個“真實的自我”到底是什麼?誰能確保它就是真實的?它真的存在嗎?拋開這個深度的議題不論,不管怎麼說,道斯的信仰堅持都值得欽佩,道斯所最終贏得的尊重,來自於他的不殺人而只救人的生命至上觀,我尊敬的不是他的信仰本身,而是他對自己的信仰的踐行內容。而且,我覺得這部影片不是謳歌對宗教的信仰,而是祈禱圓滿的人性---對生命至上的信仰。

《血戰鋼鋸嶺》還算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好萊塢電影。爲了守住信仰而堅持不懈的個人奮鬥精神,符合好萊塢電影個人英雄主義的一成不變的主題。引發事件、情節點、中段事件都能如期而至,戰爭場面真實慘烈是好萊塢的長項,也是梅爾·吉布森特色。邊看電影邊想,在當今的中國社會,面對激烈的市場、社會與生活的種種壓力,多少人喪失了自己的信仰與信心,從而喪失了對人生的原則和信條,進而爲了名利而屈尊於了他人或環境。於是,我們需要這樣一部美國片子來喚起我們早已喪失的真實自我。我們渴望勇氣,渴望英雄,渴望信仰,渴望奇蹟,渴望生命的自由,這部電影滿足了我們內心的需求,因此,引起很大的反響。

我們一直在呼喚信仰,因爲我們沒有信仰,幾千年來,我們都信奉着“好死不如賴活着”這樣一個極其入世乃至玩世的實用主義價值觀。這樣一個缺乏反思意識的民族事實上很難建立起真正具有出世意義的信仰,於是,我們就用“道德”替補了信仰缺失的位置。於是,我們很少看到關於信仰的奇蹟和信仰的力量。因爲我們是芸芸衆生,聰明的芸芸衆生,我們都只是平凡人,我們成就不了這樣的信仰奇蹟,我們很容易被大環境干擾,忘了做真正的自己。其實,一切的一切和信仰無關,和宗教無關,只是和人性有關。和生命有關,因爲說到底,真正的信仰不會掛在嘴上,也不會貼在牆上的,信仰只是人自己對自己的生命所作出的期許和承諾。

對於梅爾·吉布森來說,《血戰鋼鋸嶺》是一次巨大的人格魅力的勝利,如同故事的主角、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導演和角色一樣,經歷了事業的挫敗和精神的低潮,經歷了巨大的人生起伏,但是,因爲內心未曾泯滅的火焰,他最終證明了自己,讚美了信仰的偉大勝利,創造了藝術的瘋狂魅力。鋼鋸嶺是太平洋戰爭最後一戰,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人生的最後一站,《血戰鋼鋸嶺》很可能也是具有高度爭議性的電影人梅爾·吉布森的最後一次機會。於今,電影圈和觀衆發現,他們都證明了自己。《血戰鋼鋸嶺》以深沉熱情的眼光,審視了一個偉大的不可思議的救助者的故事。拒絕持槍的戴斯蒙德·道斯,在最後一次戰爭中,獨自救下了75個戰友,在這孤絕的對生命的救助中,他也拯救了自己的靈魂,忠實的做了一把自己。

  血戰鋼距嶺觀後感(2)

戴斯蒙德-道斯的生長環境決定了他不可能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基督教義,但這並不影響他對上帝的虔誠和信仰。由此我認爲信仰的實質大概就是遵從內心,不論是基督、伊斯蘭、佛教或者不一定是宗教的模式,只要堅定了內心深處那個最真實的原則,那麼他一定是強大的'、無堅不摧的。道斯小時候從一次犯錯的懲戒中認知了上帝在心中的力量,到接受了女友贈送的一本《聖經》,使他意識到上帝與一切美好同在,更是強化了自己的精神信仰。他與其他年輕人一樣有一腔熱血,他與其他年輕人不同的是不論何時何地都固守着自己的信念。當面臨責難甚至牢獄之災的時候,他內心的堅定讓他選擇了不苟且,哪怕付出的更多……所幸不幸的事情沒有再次降臨,從而讓他有了證明自己的機會。

如果沒有後面的殘酷的鋼鋸嶺戰役,道斯定格在戰友記憶中的註定是懦夫、膽小鬼。戰爭是人類的悲哀,同時也是英雄們一展身手的史詩。誰能想像,在戰爭中拒絕使用武器進行殺戮的道斯會成爲那場戰役中最大的英雄……

道斯的人生經歷證明了信仰是心靈深處最強大的堡壘,它絕不是可以標榜的標籤。高亢的讚美詩、面壁的訟經、一日三次的禮拜對於某些人來說只不過讓他看起來更像信徒,從而達到個人想要在塵世中索取的目的。不能否認形式的重複可以催化量到質的轉變,但是遺憾的是:形式上的繁雜和壘加,卻在很多時候堵塞了找尋靈魂的出口!

真實的東西不一定都會有證明的平臺,在社會底層掙扎着生活的人們也不完全都是行屍走肉,我敢肯定,他們缺少的,是通往證明自己的那條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