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主旋律電影《忠誠與背叛》觀後感範文

主旋律電影《忠誠與背叛》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導語:電影《忠誠與背叛》講述是一九二七年四月,背叛革命的蔣介石勾結帝國主義勢力,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無辜民衆。面對困境, 王荷波和楊匏安以代表的名義向黨的第五次代表大會提出議案,排除各種困難和干擾,終於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的故事。

主旋律電影《忠誠與背叛》觀後感範文

  《忠誠與背叛》觀後感1:

前幾日單獨一人觀看了《忠誠與背叛》,影片圍繞“中國共產黨第一屆監察委員會”建立的背景和挫折經歷,講述了爲了保衛民主革命的果實,以王荷波、楊匏安爲代表的共產黨員在黨內清除貪污者和叛徒的故事。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荷波清除叛徒範阿根的過程,範阿根與王荷波一同抗戰,經王荷波介紹入黨,範阿根的母親也是王荷波的乾孃,後來範阿根因欠賭債出賣了黨內的其他同志,爲找到失蹤的範阿根,王荷波找到乾孃掛起紅燈籠引出範阿根,並最終將範阿根槍斃。

在這裏我們可能會認爲王荷波和乾孃是忠誠的,一同消滅了背叛黨的範阿根他們的行爲是高尚的。但是在這個故事結束時,範阿根的母親說了一句話:“兒是母親的心頭肉。”同時範阿根在將黨內重要信息告知敵人時,爲保護王荷波的安全,給王荷波的水裏下藥,使之不能趕赴早已被國民黨特務包圍的會議地點。在看到母親掛起紅燈籠後,範阿根不顧自己還是黨內通緝犯的身份,回到家探望母親。這時我們心裏會有這樣一種直覺:範阿根對朋友、家人的忠誠,相對於對黨的忠誠,是不是不值一提?若再思考深入些的話,便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忠誠作爲維持成員資格和團結的義務,對身處不同團體的人而言,當多種“善”發生矛盾時,是否能夠做自由選擇?

關於道德和政治的義務,西方自由主義者提出了兩種義務:一種是作爲人類本身具有的自然義務;還有一種是自願義務,就是針對特定人,經由我們同意而承擔的義務。除此之外,社羣主義者還提出了第三種義務:維持成員資格和團結的義務,這種義務不一定經過成員的同意產生,通常表現爲“忠誠”。忠誠的道德力量在於理解我們是誰,歸屬於哪個羣體。它不一定經過同意產生。例如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孩子沒有經過同意而被生出。在政治上,我們可以舉影片裏的例子,當母親要選擇殺掉自己的孩子,她是可以拒絕的,因爲殺了自己的孩子也是無恥的,即使是爲了黨的純潔性而要消除叛徒。母子關係與兒子的黨員關係,家庭關係與黨內關係,哪一種義務更重要?在這裏是否有自由選擇的可能?

如果我們把懷疑進行得更徹底些,那麼問題就變成了忠誠,作爲一種義務,是否存在?愛黨、愛國是否只是一種偏見,我們是否需要克服這種偏見?在忠誠裏,愛國、愛黨不是一種無需經過我們同意的、維護成員團結的義務。但是,對黨、對國家富有愛的義務,其基礎是自由選擇和公民同意,因爲公民不負有任何政治義務在一開始,除非公民自願承擔那種義務。在歷史上對黨和國家的忠誠有時會演變爲集體的自私,我們還要引以爲豪嗎?我們何時可以拒絕這種忠誠?忠誠何時可以甚至超越正義原則,獨立於正義原則之外而存在?母親沒有任何義務幫助那些要殺死她孩子的人。這樣的忠誠並不能找到普遍的公正原則。因爲特定團體對什麼是好的生活是多元的,同時促使公正成爲了一個特殊的、非獨立的原則。用忠誠來決定爭議,不是一種思考爭議和公正原則的方式。因爲公正不能被看成是忠於特定羣體的共識和信仰。

如果忠誠必須永遠優先於其他義務,那麼朋友和陌生人之間的差異就理應不存在了。對朋友特殊利益的照顧就是一種偏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因此被重新衡量。這樣一種原則會將我們引入怎樣的一個世界或者道德構想?孟德斯鳩在啓蒙運動時曾說: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會幫助那些最疏遠的陌生人,就想幫助它的朋友一樣。如果人們是完全高尚的,那麼他們就不會有朋友。這樣的世界將難以是一個人類世界,因爲它難以實現。人的博愛是一個很高尚的行爲,但人通常是在小範圍內來實現愛的,這也許反映了道德同情心的侷限,但它反映了一個事實:我們學會愛別人,不是通過普遍意義的愛,而是通過一種具體形式來愛。

考慮到正義,一種方式是要參考過去歷史裏的主導價值標準,而不是外部的標準,正義應該是一種特定團體內的在所有時代都會一致同意的看法,但此時正義成了傳統,成了社會慣例,失去了它的普遍性特徵以及與“善”的關係。另一種方式是看正義是否尊重或者促進某種重要的人類的善行。可是後者面臨的問題是,怎麼定義善?是否能不在社會團體的影響下定義善?羅爾斯提到一種“反思的平衡”來實現對正義的共識,即將特定事件的判斷與其背後的一般原則來回對比,不斷修正。但是在多元的社會,關於正義和善的 “分歧”會永遠存在,承認這種分歧將是合理的。怎麼尊重社會中意見不一的公民?絕不可能是“裝着沒看到”,因爲這不是民主生活所願望的,而是“與之交流,與之爭論,聆聽和學習”,不保證最後達到一致,商議和交流得來的尊重更符合民主生活和一個多元社會。這也是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在當下多元社會裏的一種果實。

  《忠誠與背叛》觀後感2:

近日,在學校統一的安排下,觀看了十八大獻禮片——《忠誠與背叛》。 該片以1927年“4•12反革命政變”後,中共在武漢召開五大並首次選舉產生中央監察委爲歷史背景,通過真實可感的故事、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譜寫了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成立、十名監察委員忠於職守、爲黨履職的光輝篇章,熱情謳歌了王荷波等紀檢戰線革命先驅,在白色恐怖籠罩的嚴峻形式下始終堅守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用鮮血和生命捍衛黨的純潔性的崇高氣節和光輝形象,表現了紀檢先輩威武不屈、剛正不阿、忠於革命、視死如歸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影片中有一句話被反覆引用,即:“我們的事業並不會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這是馬克思在中學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的一句話。文中這樣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爲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爲他的重負所壓倒,因爲這是爲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會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這些在今天看來都振聾發聵的話卻出自當時一個初中生筆下。它卻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人們,爲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

是什麼精神力量支撐着影片中王荷波、楊匏安在當年白色恐怖下甘願放棄個人利益、家庭幸福,敢冒拋頭顱灑熱血的風險,無怨無悔的爲了民族獨立富強,爲了共產主義的事業殫精竭慮、死而後已呢?我想是共產主義的信念,是爲了千萬人幸福的信念。正是這樣的信念使無數社會精英在極端惡劣的社會環境下投奔中國共產黨,爲了民族的獨立,爲了新中國的解放,帶領人民開創偉大的事業。

我們的事業並不會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爲了中國的獨立富強民主,我們需要像王荷波、楊匏安這樣的人。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個事業必將永遠存在。這個事業不以政權的更迭爲改變,不因政黨的存廢而轉移,不爲金錢權勢地位所動搖。誰爲了廣大民衆的利益犧牲小我,誰就能夠贏得民衆的支持。誰以這個事業爲最高追求,誰將永遠存在於世界和民衆之心中。

時至今天,我們的事業還在繼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繼續努力。作爲教育事業工作者,我們當以影片勉勵自己,時刻牢記教育事業的神聖職責,當好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爲祖國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去完成我們的事業。我們要忠於黨的偉大事業,自覺把自己的行動統一到爲了祖國的繁榮昌盛中去。今後,我們要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上好每一堂課,改好每一份作業,讓家長放心,讓領導放心。唯有此,纔是看這部影片的最大意義。

  《忠誠與背叛》觀後感3:

我看完忠誠與背叛這部電影后,感慨頗深,心中有好多話想說,對自己說,對黨說。

故事發生在一九二七年四月,中華大地腥風血雨,背叛革命的蔣介石勾結帝國主義勢力,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無辜民衆。《忠誠與背叛》通過真實可信的歷史故事、豐富生動的電影畫面,展現了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王荷波、副主席楊匏安等紀檢戰線革命先驅,爲忠於黨的事業、維護黨的純潔性,大義凜然、視死如歸、英勇果敢的光輝形象。

整個電影無一誇張,甚至鏡頭都沒用到平行蒙太奇等的華麗鏡頭,樸素而大方。

通過這部電影,我瞭解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並不是那麼容易而簡單的,他需要革命先輩用血來詮釋它的意義!爲了黨的誕生,王荷波與中共廣東區監察委員會委員的楊匏安等人,以中共五大代表的名義向大會提出議案,排除各種困難和干擾,才促成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影片使我受益匪淺,懂了些許歷史,又明白了黨的不易。看到革命前輩爲黨出生入死的時刻,我心裏竟燃起了崇拜的又堅定的火焰!我崇拜他們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國家,奉獻給黨! 我明白了我要做一個合格的黨員,就必須瞭解黨,尊敬黨,保護黨!

這步影片對於我的教育意義是深遠而凝重的,他使我瞭解的不僅僅是歷史知識,更讓我在人生的轉折點,樹立了堅強的信念。我的心中,又重新樹立起一個新的世界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