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猿球崛起》觀後感大綱

《猿球崛起》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摘要:《猿球崛起》是好萊塢標準成熟的流水線生產模式下誕生的中上乘製作,以其酣暢流利的敘事,歎爲觀止的動作捕捉技術在上映首周便獲得票房口碑雙豐收。本文着重於本片中爲人稱道的長鏡頭段落進行影像視聽批評,並由此延伸到好萊塢在科幻這一類型情節敘述上的商業奧祕和人文理念。

《猿球崛起》觀後感

關鍵字:猿球崛起 好萊塢 商業電影 長鏡頭

一、反傳統而討巧的好萊塢商業長鏡頭

好萊塢大片一直貫陳的是用蒙太奇理論的多機位組合拍攝來構建電影情節的豐富變化和緊張懸念,將快速捕獲並切換畫面產生的張力來刺激觀衆的腎上腺素而獲得觀影快感。比如不久前鄧肯?瓊斯導演的《源代碼》利用重複延續的快頻率剪輯牢牢抓住觀衆,造成緊湊的節奏感來增加表現力,強化觀衆的參與快感。而電影《猿球崛起》整體上秉承了好萊塢直線型的流暢敘事,畫面切換簡潔有力,但卻有好幾處精心設計的運動長鏡頭帶來了極具觀賞性的視覺震撼和美學體驗。

衆所周知,長鏡頭的連貫不斷,能夠再現空間的完整原貌,給觀衆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著名的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在他的長鏡頭理論中認爲只有不切割拍攝的時間和空間,使銀幕中的空間在連續的時間流程中展現,才能給觀衆視覺感受上帶來天然的而非人工加工過的真實感。然而在快速發展的物質時代,在好萊塢的流水工業體系生產速度下長鏡頭理論早已式微,標準的好萊塢鏡頭平均持續時間已在5秒以內。因此《猿球崛起》中的長鏡頭才顯得如此的驚豔,難能可貴。

電影中第一個運動長鏡頭小猩猩Caesar在室內從廁所穿梭到穿梭到窗前,鏡頭始終緊緊跟隨着Caesar靈動輕盈的運動,軌跡設計完美契合Caesar高智商的運動技能。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動人心絃,鏡頭的調度和場景的融合天衣無縫,小Caesar的萌態可掬立刻透過熒幕感染觀衆。

猩猩Caesar第一次從紅樹林低大幅度跳躍到頂端整個長鏡頭一直跟隨着Caesar在快速的移動和上升,並在樹頂來了個180°搖鏡頭,變成了展現舊金山市全貌的大遠景鏡頭(此時也是Caesar和觀衆共同的主觀鏡頭,觀衆開始共鳴和代入),隨後迅速反方向搖回原位。整個過程行雲流水,連貫自如,賞心悅目,用運動長鏡頭完美的再現猿類在沒有人爲干預下在大自然中自由行動的酣暢淋漓。

長鏡頭曾經作爲美學思潮理念伴隨着一系列的流派運動,例如著名的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和“新浪潮”,並在這個過程中誕生出了大量的藝術電影。長鏡頭理論主張逼真反映、客觀再現電影的本質特性,而《猿球崛起》中的上述段落正是對Caesar運動的自然完整的模仿,將觀衆的情緒同畫面融爲一體,彷彿Caesar的所有動作都是在沒有人的主觀干預下自覺完成,細膩的展現出猿類的內心世界,渲染出了逼真而原始的氛圍。

美國導演斯坦利?庫布裏克說過:“我認爲,對於一部想要真實表現生活的電影或戲劇來說,它必須非常隱晦,做到這一點才能避免落入窠臼或陳腐的觀念。它所表達的觀點必須融有一種和它一致的生活感,這些觀點必須通過一種微妙的方式訴諸觀衆的意味,正確的、合乎真理的觀念也是多側面的,不可能一概而論。各種思想必須有待於觀衆自己發現,這種發現本身所帶來的震驚來強化自己要表達的思想,而不是通過情節點或虛假的戲劇衝突或虛假的因果關係來人爲地強化它,把它強加於人…”。要真實的捕捉內心對熒幕解讀探索獲得的感悟和悲喜就需要藉助長鏡頭在語義上的連貫性。長鏡頭除了能再現“記錄”效果,更重要的是其能夠“揭示”某種內化的隱藏在影像背後的意識。本片的幾處長鏡頭不僅帶來視覺上連續的審美樂趣,更易讓觀衆不知不覺的沉浸其中,自始自終不由自主的嘗試“揭示”Caesar的心理、情緒,而這些是斷裂、跳躍的蒙太奇難以實現的。

在數不勝數的好萊塢商業電影中,《猿球崛起》在某種程度上反了傳統。在千篇一律的好萊塢主流電影語言下,好萊塢的商人們歷來強迫性的將他們的觀點訴諸於觀衆的潛意識。因而好萊塢大片極少留給觀衆思考的空間餘地,快速的蒙太奇剪輯似乎成爲了“文化入侵”的某種必要手段。蒙太奇強調讓觀衆看見導演想要他們看到的內容,創作者把自己的價值觀“一廂情願”的硬塞給觀衆。當我們坐在好萊塢面前,觀衆需要做的僅僅就是“接受”而不是“探索”,因此電影在傳承哲思上就透明得近乎於無形。雖然情節的直白致使好萊塢大片遊離於藝術之外,但這種影像上的透明卻是保證電影娛樂性/商業性清晰的重要手段,而這正是好萊塢能佔領全球市場的產業經驗。就好比貝爾頓說“好萊塢的透明性是一種幻象,它不用生硬的象徵符號破壞情節的流暢,其敘事手段高度技巧化,它誘導觀衆直接進入規定情景,和銀幕上的角色融爲一體。好萊塢建設的是高效率的生產流水線,這條線上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爲了故事的清晰和通暢。” ①而在好萊塢的商業工廠面前,電影作爲“第七藝術”顯得額外蒼白。

二、科幻類型的無意識快感宣泄

科幻這一好萊塢獨具特色的類型電影一直在展現電影視覺奇觀,獲得感官刺激的娛樂快感,佔有着商業上的娛樂主導本位。

赫伯特?W?弗蘭克定義科幻電影爲“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故事”。由此看來,《猿球崛起》是一部標準的虛構的可能真實的科幻電影。且本片作爲一部關注人性、人文的軟科幻儘管存在一定的邏輯漏洞,但是整部電影從情緒的萌生、鋪墊、發展到高潮的釋放毫不突兀,更是較好的兼顧人性,最終對觀衆積累的情緒宣泄在科幻本文下堪稱完美。

任何一種類型電影的興盛必須是在特定的.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下產生的,最初的好萊塢科幻電影誕生於美國大蕭條的背景下,科幻電影作爲一種安全的愉悅的自我逃避成功的緩解了人們對人生對未來的恐懼心理。20世紀50年代,在二戰、核武器、原子彈、冷戰、麥卡錫主義這些名次背後科幻電影迅速進入了興盛的黃金時期。此後,科幻電影乘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翅膀逐漸成爲好萊塢的搖錢樹。

“(科幻片)的基本情節衝突來自技術成就帶來的廣泛和意外的文化後果,它的戲劇動作考驗着社會和社會體制抵擋或接受(常常是全球化的)激進變換挑戰的能力。” ②《猿球崛起》的科幻本文是設置在以動物(猿類)爲對象的基因試驗的背景下,這在當今的科技下已經不算幻想了。《地球公民》、《熊的故事》、《海豚灣》一系列探討人類與動物相處的電影更是將人文環保演變成了備受關注的普世價值觀。《猿球崛起》選擇猿類爲主角是符合當前社會的心理語境的,並且好萊塢豐富的幻想力和不容置疑的技術已經可以在很大程度擺脫依賴人類演員的塑造而僅僅寄予於CG特效,使其在處理“非人類”爲主角對象時也能揮灑自如。本片正式利用CG天衣無縫的插入現實創造出了生動逼真的視覺奇觀,從猩猩Caesar的身世到點點滴滴的成長經歷喜怒哀樂,影片鉅細無遺地立體地呈現出來。與此對比,人類的表現反而顯得扁平單一。

三、種族沙文主義的失效

《猿球崛起》的情節設計是猿類爲了追求自由發動起義,反抗人類壓迫。

在《猿球崛起》中,所有的人類角色全都淪爲配角,並且從結尾的彩蛋和整個《人猿星球》系列電影推斷最終自以爲是的人類被猿類所取代,人類淪爲被奴役的對象。然後即便如此,觀衆固有的種族沙文主義卻在此時完全失效。當Caesar像《勇敢的心》中威廉?華萊士吶喊“freedom”一樣喊出“No”的時候,觀衆們全部站在人類的對立面,不禁的代入猿類的立場,爲他們的起義振臂高呼。

由此,“不自由,毋寧死”是所有種族共通的情懷,這一點在電影史的具化現象就是《肖申克的救贖》一直在各大電影top排名表中位列榜首。另外,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社會的我們都是既有規則的束縛,只是人們只有無奈的壓制衝破制度的桎梏的衝動。直到走進電影院的影像中,這份反抗纔可能蠢蠢欲動到張力的臨界點,就好像彈簧被壓縮到極致的瞬間反彈。可惜的是,這個反彈的慣性就好比銀幕上的視覺暫留一樣的短暫。觀衆在電影的夢幻中獲得了宣泄,而在走出影院後重新實施壓抑。

四、《猿球崛起》帶給國產主流商業電影的啓示

國產的商業電影自1997年《英雄》開始萌芽,經過導演們(主要爲第五代導演)的一系列探索似乎仍然處於一種自我徘徊、對好萊塢的觀望以及對電影屬性自我糾結的狀態。並且從《建國大業》開始,國產主流電影與政治意識形態之間變得曖昧不清。這種曖昧性從表面上看是在電影計劃經濟下對國產影片的保護和促進,但其在與好萊塢大片的博弈中卻顯得不太樂觀。當然,國內有很多客觀限制,比如不健全的市場競爭配置,劣質山寨的製作技術。但是創作者主觀思想藝術上的匱乏,意識觀念的自戀和偏執更是阻礙國產商業電影改革創新的根本。

《猿球崛起》的成功不可否認的是好萊塢以假亂真的技術的先天優勢,但是其在敘事上的成熟功力、明快有序的場面控制以及本片中精心設計的長鏡頭我們可以合理嫁接到國產影片中來,以彌補自我的先天不足。同時好萊塢對社會形式有着精確的審視度量,使其能在即便政治意識形態凌駕於商業權利時期依然可以利用對題材的轉移分化和創新實踐,成功規避政治對電影的干預。科幻題材這一類型電影無疑完成了這一轉換,迅速的適應社會的需要,好萊塢對時代變革過程中對題材的彈性轉變是其他各國電影都難以企及的。“好萊塢電影風格經久不衰的一個原因是它的彈性。它能順應經濟變革和技術革命,調整來自其他風格體系的影響和半個多世紀以來成千上萬電影創作者各自的美學要求。……簡言之,如果好萊塢電影這一概念從歷史角度講十分有用,那麼我們就不應該把它理解爲一種靜止僵化的實體,而應該把它看作是一套與歷史同在的實踐。” ③對於當代國產主流商業電影來說,好萊塢的這一靈活性的角色轉變對於我們自身的啓示是不言而喻的。

[註釋]:

① (美) 約翰?貝爾頓《美國電影美國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 米靜等譯,2010.

② 遊飛、蔡衛 《美國電影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③ (美) 羅伯特?艾倫、道格拉斯?戈梅里《電影史:理論與實踐》[M],中國電影出版社 李迅譯,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