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大國崛起之日本崛起觀後感

大國崛起之日本崛起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導語: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下面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國崛起之日本崛起觀後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大國崛起之日本崛起觀後感

  大國崛起之日本崛起觀後感(一)

在我的印象裏,管理學就是用來管理班級、企業、國家的一門學科。從沒有想過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崛起和發展也離不開管理學。

日本是一個面積只有27外平方公里的小國,但它更是一個經濟排行世界第二的強國。日本的繁榮強大不得不讓人重視管理學的重要性。

1853年的日本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然而它經過了200多年的閉關鎖國只透過長崎這一通商口岸與外界聯繫,最終被美國的佩裏用武力打開了大門。但出人意料的是日本國民並沒有對此深惡痛絕,反而以歡迎的態度迎接佩裏的登陸並虛心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他們的這種求學精神讓我吃驚但又覺得合情合理,如果當年的中國也有如此意識又何愁不強大呢。可見日本的崛起不是沒有道理的。

1871年,日本高層組織了一個以巖倉爲首的使節團從橫濱出發前往歐克裏,沿途考察了12個國家,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文化等,爲本國的發展帶給模版。始聞岩倉使節團,我不禁想到了當年的鄭和下西洋。當年鄭和帶着超多金銀珠寶、絲綢布匹,一路西行。他向沿海諸國宣揚了我們做爲天朝上國的繁榮強大,但並沒有借鑑、學習他國的文化和先進技術。中國領先日本遠航,卻沒有他們的遠大意識,反而在“固若金湯”的城牆內做着天朝上國的美夢。我不由嘆息,繼而又感到一個好的管理理念對一個國家的崛起真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歷史的見證下,我們明白人才在國家的崛起中至關重要。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出現了超多的人才,如澀澤龍一、大久保利通等。他們爲推動日本的發展做出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雖然在任職期間做出過錯誤決策,但他們的貢獻不可忽視。

作爲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日本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戰後最初幾年,日本國民要靠各國的資助才能維持溫飽。然而才過20多年,日本就實現了經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攀升。如今日本早已躋身世界大國之列,經濟更是超過了英、法等老牌國家,僅次於美國。我認爲日本的騰飛最重要的是靠軟實力的增強。日本作爲一個面積僅有27外平方公里的島國,人口不多,軍事防禦相對薄弱,但它的科技很發達,很多高科技產品位列世界頂端。日本十分重視教育,僅1910年95%以上男子,90%女子經受教育。

日本的文化經過百年維新大多與其它國家結合,如歌舞伎、浮世繪,但作爲日本的代表和服卻保留了下來,成爲日本一道亮麗的風景。然而,擁有5000多年曆史的怏怏大國———中國,旗袍卻只有極少數人穿着。

作爲一箇中國人,我不是很喜歡日本,但我不得不承認,它是一個強大的民族。日本擁有發達的科技,一流的人才,國民素質較高、擁有創新精神。最讓我影響深刻的是日本的民族意識相當強烈,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先進。

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值得稱道的是對內爲人民帶來幸福,對外爲世界帶來和平與平安。而管理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不二法門。

  大國崛起之日本崛起觀後感(二)

縱覽歷史上幾個大國崛起的經歷,它們無一不是從發展經濟開始,一步步向着工業化、現代化的國家致富的方向前進。那裏面,無論是早起西班牙葡萄牙的重商主義,還是之後的資本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國際上的貿易往來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主角。然而,提到國際貿易,我想,這其中不僅僅僅涉及商業,也同樣涉及政治活動。二者的影響兼而有之,在日本的崛起歷程中亦如此。

日本的發展總讓人充滿疑惑,同在亞洲,同樣是人口大國,同樣的人種和極度相似的傳統文化,爲何中國與日本這天仍在許多方面相差甚遠。作爲外交學專業的學生,我曾看到一位著名的日本政治學者這樣總結:世界霸主地位的輪換,從英國,到和它合作的美國,也將從美國,到和它合作的日本。歷史上,凡對抗者衰亡,合作者才能發展。這種理論很具有爭議,但回想二戰結束後的歷史,美國對日本,從打壓到扶持,卻是實在見證了一個經濟體的騰飛。這個奇蹟的產生,能夠說很大一部分是國際政治―世界的主要力量格局互相角力的結果,但果真如此嗎?《大國崛起》給了我其它不能忽視的答案。

日本的崛起之路從明治時代開始。向西方學習以強壯自我的理論便突破了中國古代閉關鎖國的腐朽思想。學什麼?學的是經濟制度和先進的生產力。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要素的週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社會的富足,幾個決定性的力量如先驅的馬車帶動日本走上大國之路。我想,這因該是一個很好的良性循環,一個國家發展的穩定路線。《貿易戰爭》中早期的大國那種以掠奪和“倒買倒賣”爲主的重商主義的貿易方式能給予一個國家一段時期的繁榮,但終無法長久地持續其鼎盛。

其後日本經歷的軍國主義時代,在我看來,和這種重商主義有着許多相似之處。掠奪甚至壓迫加之以武力的威脅,無異於世界的強盜。戰爭給日本帶來的財富遠遠多於它所消耗的,這種快速的“致富方式”即便是對日本有利,也嚴重侵害了他國的利益,甚至,嚴重破壞了公平與人道。二戰的慘敗給日本上了一課,也再一次強調了戰爭的危害,無論對被侵略者還是侵略者。這種極端的國家發展模式說明了公平與互利對國家經濟等各方面發展的重要性,因爲這是持續長久發展的因素。世界上是沒有免費的午餐的。

日本經濟騰飛的幾十年,片中沒有進一步詳細地展開,沒有深厚的歷史知識,我也不敢說美國的扶持在這其中起了多大的幫忙。與其從外部找原因,不如從內部進行思考。因爲外部的世界是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只有內部的本質才能持續不變。明治時期留下的“底子”,有一點能夠很明確的說,就是知識教育的普及以及培養出來的那種求學好學的精神,對於日本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因而,日本能走在科學技術的前段,在整個產業鏈條中位居頂端,在國際貿易中處於優勢,這也保證了日本這個資源缺乏的小島之國能持續的發展。

我以前看到過一篇採訪,是在中國的GDP總量超過日本後,一位記者對日本經貿部部長的採訪。他說道:“日本發展經濟,不是爲了在數據上取勝於其他國家,而是爲了讓日本國民生活得更好。”我不禁啞然。爲了人民能生活得更好。

中國經濟的崛起、GDP的增長、貿易總量的不斷突破,的確是國家發展進步的表現,我當然爲之高興、自豪。然而,這增長之下,我們的產業結構,我們的貿易比重,乃至我們自然環境、我們的生活質量,真的有同樣比例的增長麼?這發展之下的“痛”豈是幾個數字所能說明的。我們在國際貿易上有數量的優勢,卻沒有質量的優勢,這種現實務必是我們警惕和注意的。中國作爲後起之國,還拖着13億的龐大人口,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真正的大國,就應是拜託了經濟、貿易的束縛,從容地追求更高層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