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鋼的琴的觀後感

鋼的琴的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鋼的琴》是一部由張猛執導,秦海璐主演的喜劇電影。小編整理的鋼的琴的觀後感,歡迎大家查閱。

鋼的琴的觀後感

  作文一:鋼的琴的觀後感

這是一部懷舊的電影,那俄羅斯風味的背景音樂,陳舊廢棄的廠房,高聳入雲的煙囪,甚至公式化的講演,都在緬懷一個逝去的時代。這是一部80後,90後無法理解的電影,一羣下崗工人折騰半天,鼓搗出一架鋼體結構的鋼琴,有什麼意義嗎?這是一部拍給50後,60後甚至70後的人看的電影,只有他們才能產生深深的共鳴,理解那架鋼琴背後的含義。

我還記得上學時騎車從重工業區穿過,那林林重重的管道彷彿構成了另外一個世界。如今那道獨特的風景已經不在,要麼被夷爲平地,要麼被替換成酒店超市。時代結束了,可人還在,如何面對新時代是這批被改革大潮衝擊的頭暈腦脹的人首要解決的問題。我還記得在這特殊時期,父親每天回家愁眉不展,母親每天惶惶不安,那個時候我還不能理解失業的痛苦,直到我畢業那年,才知道箇中艱難。

從小被教育“只要好好學習,國家會給你工作”,“工廠有託兒所,醫院,宿舍,你的生活完全由工廠負責照顧”......直到有一天,一個聲音說“國家照顧不了你們了,工廠必須倒閉,你們自尋出路吧”。想想這批人,老的有50多歲,年輕的不到20歲,下崗後能做什麼?專業覆蓋面太窄,其它行業肯定不會招個沒有經驗的人來培訓,符合專業的私企,更傾向招年輕的一代,便宜又有發展潛力。不要跟我說每晚七點檔裏面提到的在私企中名聲鵲起的老師傅,那種人畢竟是少數,能在上千萬下崗工人中佔到幾成?

在《鋼的琴》裏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陳桂林的同事們有的改行賣豬肉,有的成了配鑰匙師傅,還有的去撈偏門。而陳桂林憑着自己的音樂天賦,也勉強能混日子,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將要失去女兒。恐怕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當他說出要做一架鋼琴的的時候,這個決定裏一半是和老婆賭氣,一半是潛意識裏對現實的吶喊:“你可以剝奪了我的時代,但你阻止不了我去打造屬於那個時代的烙印。”這也是他的同事們一拍即合的原因。在影片中我沒有看到這批被時代遺棄的人的抱怨,不滿,我只看到了他們面對現實的無奈。雖然他們偶爾也發泄一下,嘗試偷個鋼琴,打個羣架,但心裏,都充滿着對逝去時代的無限緬懷。

幾經挫折,鋼的琴終於完成。在影片片尾處,由起重機徐徐吊起這架特殊的鋼琴時,我心潮澎湃,那鋥亮的琴板代表着不屈的精神,那精緻整潔的琴鍵透露出精湛的技藝和辛勤的汗水,這架琴彷彿是骨感現實身上的傲然雙峯,挺拔聳立,桀驁不馴的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存在。當陳桂林女兒小心翼翼的問道:“能出聲嗎?” 我啞然失笑,淚水劃過面頰,看到陳桂林和同事愜意的在一旁欣賞女兒在鋼琴上快樂的彈奏,他們心裏一定很安慰吧。

你看到我低下高昂的頭,你看到我跪下男兒的膝,你沒看到的,是我心中永遠有一處地方,有理想,在不羈的歌唱。

  作文二:鋼的琴的觀後感

九十年代北方的重工業城市,破舊的鋼鐵廠,蕭瑟的街道,黃昏時緩緩開過的火車,甚至是那兩個陪伴了幾代人、一直豎立着的、不停往外排煙的煙囪都在無時無刻的渲染着一種衰敗落魄的氛圍。故事以葬禮開頭,以小元彈着陳桂林做出來的鋼的琴結束,發生在萬物凋零的冬季。整個影片和這個落魄的城市一樣低沉,爲數不多的笑點都讓人隱隱地透着點心酸。

看完《鋼的琴》後,對陳桂林的印象是驚訝的。他會彈琴,雖然自己沒有條件,也在盡力滿足女兒小元的興趣愛好;在所有人都在簽字反對炸煙囪的時候,他能獨闢蹊徑,想出一個看似不可思議卻又貌似可行的辦法,儘管到最後煙囪還是沒能留下;在四處借錢碰壁之後,他在圖書館查閱書籍,召集好友,決定自己做出一臺鋼琴,讓女兒留在自己身邊。作爲一名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下崗工人,他給人的感覺是成熟,先進,前衛並且敢想敢做的,與同時代的其他工人是不同的。

電影中陳桂林帶着女兒在朋友家練琴,被幾位女老師嚴令禁止。身爲老師,卻不能理解一個孩子對鋼琴的熱愛和一個父親對女兒的父愛;身爲女兒,卻對愛她的父親說誰給她買琴就跟誰這樣的話。

偷琴失敗後,陳桂林在黑暗中、燈光下、抽着煙、飄着雪、彈鋼琴。那好像是陳桂林的最後一絲希望破滅後的心理狀態,他沒錢也沒辦法給小元一架鋼琴。

小元親媽來看小元,給小元買了很多東西,小元問他怎麼想的時候,陳桂林激動到把小元趕出去並且把之前自己用木板做的鋼琴都推翻踢毀。此時的陳桂林該是在生氣小元的要求,更氣憤自己的無能爲力。

這些情節都能夠讓觀衆輕易的感受到陳桂林對女兒的愛,爲了留下小元而做出的努力。

影片裏對城市環境的鏡頭的刻畫也毫不吝嗇,一羣人在倒塌的樓房上、髒亂的鋼廠裏、枯黃的早木中忙活着自己的事情,反襯出在這個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們有條不紊地做着自己不平凡的事情,而讓人生出一種敬佩的感情。最後鋼琴成功造出來了,陳桂林卻主動放棄了小元的撫養權,而那兩根大的煙囪,最終也還是沒能留下來。結局或許是悲傷的,但是從整個電影的基調來看,這樣的結尾又不讓人覺得意外而且容易讓人接受。

也許對陳桂林來說,套用汪工說的話:如果我們成功,他將會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失敗,他將會成爲一段美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