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潤州區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

潤州區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潤州區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


潤州區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作者:王文炳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4 更新時間:2005-5-19


潤州區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王文炳

隨着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是近兩年來中小國營、集體企業改制步伐逐步加快,私個經濟顯現出蓬勃生機和強大的生命力。目前,非公有制企業已成爲我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數量規模和上繳利稅約佔全區工業經濟份額70%左右。如何加強非公企業的黨建工作,成爲擺在我區各級黨組織面前的新課題。對此,我區各級黨組織十分重視,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現將非公企業開展黨建工作情況彙報如下:
一、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現狀
截止2003年8月,我區共有非公有制企業252家,吸納9044人就業,其中黨員458人;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31家,已建黨組織28個,佔應建數的90.32%;正式職工25人以上的60家,其中已建黨組織18個,已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37人,覆蓋不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全部非公企業共37家。我區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強溝通、做好服務,建立健全黨組織。一是針對用工人數在25人以上的新建非公企業,在積極爲企業做好服務的基礎上,加強與企業主溝通,使他們消除疑慮,認識到黨組織的建立、黨員作用的發揮將會給企業和黨建帶來“雙贏”。我們要求按照“誰引進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在新建企業做到“三個同步”,即企業註冊與組建黨組織同步考慮,組建行政領導班子與選配黨組織書記同步進行,招聘員工與調配黨員骨幹同步操作。對不符合組建條件的非公企業,基層黨工委全部選派黨性觀念強、組織協調能力強、熟悉黨務和企業管理的同志作爲黨建工作指導員,一對一開展工作。二是針對改制企業,在招標時把業主是否黨員作爲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並明確要求堅持“四個不變”,即黨組織設置不變、黨組織隸屬關係不變、黨組織負責人暫時不變、黨建工作督促檢查制度不變,確保黨的建設不因企業改制而萎縮。三是針對小型企業,採取多種形式靈活設置黨組織。通過採取單獨組建、地域相鄰、行業相近聯建、改制企業掛靠建立等方式,實現符合條件的企業100%建立黨組織。金江鄉1999年下半年在全市率先成立商會黨支部,接納轄區非公企業黨員,組織黨員活動。黃山園藝場、京畿路街道、官塘橋鎮、民營開發區等黨工委也先後成立商會(工商聯)黨總支(支部),逐步探索出一條以商會(工商聯)爲載體加強非公企業黨建的路子。和平路街道在行業相近的“江鮮一條街”餐飲企業成立聯合黨支部。在非公企業集中的民營開發區、紅太陽裝飾城、官塘橋生態工業園區、金江工業園區,按照地域相鄰聯建的原則組建了聯合黨支部。蔣喬鎮把村辦改制企業黨員掛靠所在村級黨組織,使他們能正常參加組織生活。通過一系列舉措,切實做到非公有制企業辦到哪裏,黨組織就建到哪裏,黨的工作就做到哪裏。由於非公企業發展的動態性強,員工變更較快,我區把非公企業黨組織的設置形成經常性的工作制度常抓不懈。目前全區剛剛符合建立條件的3家企業,正在着手建立支部。
2、改進方法,健全機制,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我區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緊緊抓住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這個根本,找準切入點,使黨建工作開展得有深度、有力度,富有成效地發揮政治核心作用。一是更新工作理念。跳出傳統的思維定勢,使權力讓位於知識,以知識決策、融合發展、依法行事的理念指導企業黨建工作,貫穿於企業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全過程。二是改進工作方式。把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同運用市場機制結合起來,變包攬一切爲導向把關,變直接干預爲間接領導,變發號施令爲全面服務,變黨的工作行政化爲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化,把爲企業改革發展服務變成黨員的自覺行動,真正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把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同參與經濟工作結合起來,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作爲自己的中心任務,推動企業技術革新、管理變革,維護各方面的合法權益。我區在非公企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無紡布廠在黨員職工中開展“黨員責任崗”活動,金山水泥公司廣泛開展“爭當黨員技術能手”、“三爭三比”、“思想觀念更新、技術改造革新”等主題活動,使廣大黨員接受教育、提高技能,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爲企業創造更多價值。和平路工商聯黨總支針對黨員分佈比較分散、層次高低不同的情況,分類、分層次組織黨員活動,以分散學習爲主,集中交流爲輔,較好地調動了黨員的積極性,增強了黨員的責任感。所轄業主黨員也積極投身“光彩事業”,反哺社會。三是健全工作機制。我區建立了四大類十餘條黨員教育管理的基本制度,主要有黨組織組建制度、黨內選舉制度、民主生活會制度、黨員監督制度、流動黨員管理制度和黨員聯繫員工制度等,對非公企業黨建工作進行了規範,爲非公企業黨建活動的正常開展提供了基礎依據。
3、理順關係,嚴把入口,切實抓好非公有制企業的黨員發展工作。1998年,我區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僅有黨員15名,佔從業人數的0.1%。區委意識到非公企業黨建亟待加強,及時提出了“抓發展,夯基礎,壯實力”的思路,切實抓好非公有制企業的黨員發展工作。一是認真調查摸底,理順組織關係。區委組織部利用兩週時間,到各鎮、街道、開發區進行拉網式梳理、現場辦公,及時爲外來黨員轉接黨組織關係。各基層黨工委在非公有制企業招聘員工時,也及時跟上,做好服務工作,使流動黨員感受到“家”的溫暖。市民營經濟區黨委積極實施服務“三步曲”,不僅吸收了一名業主黨員落戶,還使一家原來只有1名黨員的私營企業發展到擁有5名黨員,成立了獨立黨支部。二是嚴格按照“十六字”方針,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把企業優秀員工發展爲黨員。加強對優秀員工的教育和引導,讓他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全面實行發展黨員公示制、審批制和責任追究等制度,區委組織部每年專題研究審批非公企業黨員發展對象,延長對要求入黨的業主的考驗期限,嚴把“入口”關。一方面保證黨在非公企業及時補充新鮮血液,壯大黨員隊伍,另一方面保證非公企業黨員的先進性。目前,全區非公企業共有黨員458名,比1998年增加了29倍。其中今年新發展8名,全部是企業中層以上骨幹力量。
二、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開展過程中,我們也感到工作難以開展,黨組織的覆蓋面還不廣,非公企業中黨的力量還很薄弱。主要表現爲:
1、認識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從客觀上看,雖然大部分非公有制企業的業主承認共產黨的執政地位,願意接受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管理,但有不少業主對黨組織有戒心,有牴觸,對在本企業建立黨組織採取不允許、不支持、不配合的態度,因而增加了在非公有制企業開展黨建工作的難度。從主觀上看,我們黨內的一些同志,對在非公有制企業中開展黨建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爲那些企業屬於私人所有,它們只要好好生產經營、照章納稅,就可以了,開展黨的工作,大可不必。還有的同志,把在非公有制企業開展黨的工作,同鼓勵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政策對立起來,一味強調非公有制企業的特殊性,擔心在那裏開展黨建工作會得罪企業主,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也有一些同志,由於對黨組織在非公有制企業究竟發揮什麼作用認識不清,導致了行動上的停滯不前。
2、黨組織覆蓋面不廣。這幾年,在各級黨組織和黨務幹部的共同努力下,我區的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覆蓋面得到了拓寬,但全區252家非公有制企業中,只有28個基層黨組織,組建率僅爲11.1%;用工超過50人的非公企業中,仍有相當一部分沒有黨員或只有個別黨員;年輕員工、優秀員工入黨積極性不高,黨員結構老化,黨的新鮮血液難以補充。這一切都說明非公企業黨建現狀與非公企業的蓬勃發展不相適應,明顯滯後於客觀形勢的發展需要。
3、黨員管理難度大。我區的非公有制企業數量較多而規模相對較小,員工流動性強。黨員絕大多數是流動黨員,具有不穩定性的特點,使黨員管理難度增大。如市減速機廠48名黨員中,有25名黨員辭職或終止勞動關係,但組織關係卻遲遲沒有轉出,黨支部難以掌握其工作、生活和學習情況,形成了管理的空白地帶。
4、組織生活難正常。非公企業黨組織日常事務一般由中層管理人員兼任,而黨員大都是工薪階層,“僱傭”色彩很濃,加上業務工作繁忙,平時很難開展正常的組織生活。特別是聯合支部,組織一次活動難度很大,開個會兩三個小時都召集不全。有的黨員半年交一次黨費,基本不能正常參加組織生活,黨組織討論重大事務往往因爲到會率不夠而無法正常進行。同時,黨組織開展活動還必須取得業主的支持,難以協調,辦法不多,活動效果不夠理想。
三、加強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的對策
1、進一步明確非公企業中黨組織的地位、作用和職責任務。新黨章規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黨的基層組織,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引導和監督企業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領導工會、共青團等羣衆組織,團結凝聚職工羣衆,維護各方的合法權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新黨章第一次給非公企業黨組織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定位,指明瞭黨組織開展活動的方向。但是,並沒有任何法律規定企業黨組織如何開展活動、如何發揮作用。在市場經濟法制環境下,法律規定的缺失給黨組織的正常活動帶來困難。目前,在企業主不配合的情況下,黨組織只有依靠工會的法律地位,開展活動,維護各方合法權益。
2、不斷改進活動方式,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模式。企業黨組織開展活動,完全不同於機關事業單位;企業黨員的標準,也不同於機關黨員。一個企業黨組織是否發揮了作用,要看黨組織在企業經濟發展中貢獻了多少份額;黨員是否具有先進性,要看他在日常生產工作中的現實表現。各級黨組織要根據企業黨員數量少、分佈散、參差不齊的特點,宜提倡分散自學,分層次交流討論,減少集中學習次數;提倡自警自律,減少組織控制;以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爲中心,靈活開展黨內活動,一企一策,不斷豐富活動內容,改進活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