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發言稿 > 小學語文教研活動發言稿1700字

小學語文教研活動發言稿17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對作文批改方式革新的考慮

小學語文教研活動發言稿1700字

多少年來,“精批細改”的保守一直困擾着語文教師:不這麼做,教育主管部門能通過嗎?家長能願意嗎?因爲自古以來語文教師就是這麼改作文!這已成了天經地義的事。作爲老師,若不改這“兩座大山”,良心過不去。批改吧,沒有實效。針對這種現象,我們謀求改變。

一、在教育理論中尋求改變的方式與依據。

《課標》提出:“對學生作文評價結果的出現方式……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還可以綜合採用多種形式評價。”同時課標也明確指出:學生要“能獨立修改自身的文章,結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成切磋推薦的習慣。樂於相互展示和評價寫作效果。”並對不同年級提出了不同的修改要求。高年級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題目明確要求學生作文寫成後要進行認真修改。可見,放手學生修改自身的作文,提高其修改能力,符合課程規範的要求。

葉聖陶老先生曾說:“教師改文,業至辛勤,苟學生弗曉其故,即功夫同於虛擲。”又說“假如着重在培養學生自身修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麼改讓學生自身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於主動地位了嗎?”。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也提出“體驗到一種自身親身參與和掌握知識的情感,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習作過程中,學生不應只是一個被評的客體,更應是評價的積極參與者。只有參與了作文的研討,親身去體驗、感受,才幹激起強烈的作文興趣與慾望。“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讓學生藉助於批改,在同學的文章裏“尋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生才幹真正品味出學習的樂趣,才幹不時提高寫作水平。

因此,改革教師單向的批改模式,放手讓學生自身改文,是使學生從有興趣評改他人文章進入到自我修正提高的有效手段。這符合教育理論。

二、益於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未來社會要求人要成爲一個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人,要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交往,學會生存。在智力相當的情況下,非智力因素髮展較好的學生往往更能有所作爲。而作文互批互改不但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對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具有積極意義。

1、轉換角色,培養內在的寫作興趣

組織學生互批作文,讓學生與教師的角色發生互換,學生在心理上就能發生一種新的興奮,青少年的好奇心使得學生在相互批改的過程中,會比較關心他人的文章,被批改者更會格外地關注評語,並籍此提升了寫作興趣。

2、增加壓力,激發學生的成績動機

老師批改作文,評語的好差,對學生沒有太大壓力。而在互相批改時,其心理就會發生變化。青少年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在同齡人中間,尤其不願露醜。作文互批互改勢必促使他們盡力把作文寫得更好些。

3、創設情境,營造濃厚的班級文化氛圍

學生對教師評語的反應,大多是順從。這種心理狀態,不利於能力的提高和心智的開發。而學生互批作文,營造了教學民主化,使其形成不時生成新想法、新思想的心理機制。這種長期合作的方式無疑將促進班級文化的發展,形成一種既追求真理又尋找共識的生動而團結的文化氛圍。

4、體驗甘苦,承當他人與自身一起生長的責任

作文互改能夠使學生意識和體會到,自身在他人的評價下,以和他人在自身的評價之下,在寫作方面獲得的進步。這是一種一起生長的歷程,體現了學校教育情境中學生生長的實質特徵.

5、復歸本位,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好習慣

文章該怎樣立意,佈局,煉句,這種能力只有學生自身在反覆修改中才幹提高。學生們互改作文,是一種本職的復歸,真正把學生推上了主體的地位,變老師的事爲自身的事。培養這種觀念和習慣,是真正的爲“不需要教而教”,是培養人才潛能的“終生教育”。

6、促進推薦,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集體感

未來社會的建設者,更需要有善於與人共事的心理素質。學生互相批改作文,可以逐步形成交際習慣和與人協作的性格,個人的集體感會不時增強。這種在自我教育中得到的培養,其意義遠遠超越作文批改自身,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三、摒棄繁瑣,解放教師

誇美紐斯在《大教育論》中說:“尋找一種方法,讓教師儘量地少教,而使學生儘量地多學。”作文互批互改將會使教師跨過大“包攬”式的精批細改這道坎,解放自身,有更多的精力緊盯作文中的學生。

鑑於此,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作文互批互改,不只是形式的改革,更是觀念的轉變。組織學生進行作文互批,是富有改革意義的實踐活動,是在具體教學環節中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