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發言稿 > 關於班級文化的發言稿

關於班級文化的發言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班級文化是需要班級裏的每一個人參與建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班級文化的發言稿,歡迎參考閱讀!

關於班級文化的發言稿

  班級文化的發言稿1

尊敬的領導,親愛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很榮幸能和這麼多優秀的班主任老師交流、分享。

我將從“精神文明”“環境文化”“組織文化”“活動文化” “制度文化” “網絡文化”“行爲文化” “課程文化”八個方面,介紹班級文化建設的過程和方法。我誠摯的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指正!謝謝!

第一篇精神文化建設:首先談一下我們的班級精神:我們的班級精神: 我們擁有夢想, 我們肩負責任, 我們身體健康, 我們勇往直前。

以班級精神爲中心,同學們爲八四班起了一個名字:夢想四班。“夢想,是堅信自己的信念,完成理想的慾望和永不放棄的堅持,是每個擁有她的人最偉大的財富”。

於是,形成了我們的班訓:學海揚帆;百舸爭流;奮勇爭先。 班風:團結合作;競爭共贏 。

我們的奮鬥目標是:我們四班將插上夢想的翅膀,在無邊的學海揚帆,在浩瀚的蒼穹下奮勇爭先,發出星星般耀眼的光芒,爲恆信中學爭光添彩!

以班級精神爲中心, 讓學生們爲班級設計一個班徽:象徵着以恆信精神爲依託, 我們的班徽代表着愛心,責任,文明,智慧,健康,希望,活力包圍着夢想七班。讓我們恆信精神灑向四面八方。

我們的班旗象徵着我們的班旗象徵着我們七班將插上夢想的翅膀,在無邊的學海揚帆,在浩瀚的蒼穹下奮勇爭先,發出星星般耀眼的光芒,爲恆信中學爭光添彩!

我們的班歌是《壯志雄心》,世上再多風雨 我有壯志雄心 勇敢去面對不會逃避 我拿出一顆炙熱的心 夢一天一點一滴在我心頭累積 誰也不夠要我放棄 路上再多崎嶇 我有壯志雄心 就算跌倒也不再意 世上再多風雨 我有壯志雄心 勇敢去面對不會逃避

  班級文化的發言稿2

各位班主任老師,各位領導:大家下午好!

作爲一個僅僅只有半年班主任工作經歷的新手,在大家面前我是最沒有發言權的,但我們年級的老師給了我一個和各位資深前輩在一起學習研討的機會,我特別的珍惜。請大家多多指教。

班級文化建設還是一個新穎的觀念,幾乎沒有什麼現成的模式可以參照,因此,中學班級文化建設是一個研究性的課題,對於“班級文化”界定,目前還沒有固定的定論,我們所說的班級文化,是指依託並通過班級這個載體來反映和傳播的文化現象

  一. 班級文化的內涵

班級文化是一種亞文化。它反映的是班級這個特定的社會組織的價值觀念和行爲準則,是一種滲透在班級一切活動中的東西。它是以班級爲主要活動空間,以師生爲主體,以班級物質環境、價值觀念和心理傾向等爲主要特徵的羣體文化。簡單地說,所謂班級文化,就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導下,班級師生通過教育、教學與管理活動,創設和形成的精神財富、文化氛圍以及承載這些精神財富、文化氛圍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班級文化構成了班集體形成和發展最穩固、最有活力的基礎,體現了一個班級特有的風格。

  二、我們初一年級組實施班級文化建設的基本策略

任何一種文化都是由顯性文化要素和隱性文化要素交織而成的。在選擇和優化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綜合環境時,不僅要考慮顯性文化要素,而且要重視隱性文化要素;不僅要注意文化的教化作用,而且要注意文化的薰陶作用。班級文化中的顯性文化要素主要指班級物質文化和班級行爲文化,班級文化中的隱性文化要素主要指班級制度文化和班級精神文化。上述這四種文化,在結構上也形成了班級文化的不同層面:

1、美化班級文化的表層面―――班級物質文化

班級物質文化是班級文化建設的“硬件”。它主要包括班級教室的設計、佈置以及班級的教育設施等,是班級文化最直觀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一個班級精神面貌的具體反映,也是衡量一個班的班級文化的最基本的尺度。

班級物質文化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點,能使學生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的受到薰陶,這就要求我們改變那種有環境而無環境文化的狀況,賦予班級環境一定色彩和教育意識,增強環境育人的功能,用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努力使學校的牆壁也會說話。如果我們能使班級的各種物化東西,都能體現班級的個性和精神。都能給學生一種高尚的文化享受,那麼班級文化也就如一位沉默而有風範的老師一樣起着無聲的教育作用。

我們初一年級的班級物質文化建設計劃分三步走:第一階段,我們要求各班的教室必須是窗明几淨的,地上沒有紙屑,創造一個文明的學習環境。而要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它要求作爲文化活動的主體——班裏的師生必須要有文明的觀念 、文明的規範行爲和社會公德心,必須要有高度的“環保”意識,必須要持之以恆地與亂丟、亂吐、亂扔的不文明行爲作鬥爭。因而實施這一要求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過程,而且是一個教育的過程 ,是一個創造新的文化和文明素養的過程,目的是營造一種規範的環境,這一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力求得以鞏固。兩個特色班已經提前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我們計劃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設計、佈置、改善、保護環境,力爭使一種溫馨的班級環境呈現特色化,讓班級環境成爲學生表現創造力、體現個性化的舞臺。初一一班的圖書角和七班的光榮榜就是很好的典範。第三階段,我們要求“開墾”了教室四周的牆壁,營造出整潔清新、充滿美感,具有濃厚氣息的文化氛圍,使班級環境成爲學生獲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現才能的天地,成爲建設勤學樂讀、團結友愛的班集體的無聲力量,讓我們的牆壁真正會“說話”。

2、挖掘班級行爲文化——班級文化的淺層面。

班級行爲文化主要指班級開展的各種文化活動。它是班級文化中最活躍的因素,反映了班級的精神面貌、教學作風和管理水平,是班級精神和羣體意識的動態反映。具有多層次、多元化、開放性的班級文化活動對於薰陶、培育並形成學生各種能力和習慣的功能日益明顯。在班級文化活動中嘗試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以班級文化活動爲依託,通過加大實驗力度,挖掘班級活動的創新功能,完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使班級文化活動成爲科學、系統、高效地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我們年級在班級行爲文化建設方面,各位班主任都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健康的文化活動。我們年級組織了“幽默情趣小品大賽”,“暢想友誼賽歌會”,“新聞手抄報評比”“參觀勞教所的春遊活動”“班級籃球賽”“班級乒乓球比賽”“主題班會”等活動,這些活動,既開闊了學生視野,發展了學生的能力特長,又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活躍了學習生活。當然我們年級的文化活動還有待於創新,不能拘泥於老方式、舊內容。

3、開發班級文化的中層面―――班級制度文化

在班集體中,我們把那些以規章制度、公約、紀律等爲內容的,班級全體成員共同認可並自覺遵守的行爲準則和道德規範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形態稱爲班級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與物的中介,是班級文化的關鍵。它是班級文化的中層面。班級制度文化的建設,不僅爲學生提供了評定品格行爲的內在尺度,從而,使每個學生時時都在一定的準則規範下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級羣體利益,符合教育培養目標的方向發展。因此,我們在制定班級規章制度時,不僅要注意制度本身的科學完善,還要從文化的角度來審視制度,不斷賦予制度以文化色彩。

剛剛入學的時候,我所在的班級實行了值日班長負責制,《值日班長日誌》裏,記滿了每天違反紀律的同學的名字,大家都把它看成是“黑名單”,有同學爲了銷燬違紀證據,煞費苦心,絞盡腦汁,儘管班委會採取了相應的對策但還是經常被同學撕毀,最後竟不翼而飛了。爲了突出班級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念,文化氣息等,給制度以靈魂,使之真正實現具體規定與培養目標的和諧統一,我們就取消了《值日班長日誌》改設《班級日記》。

班裏設置《班級日記》,由值日生輪流記錄。以記錄發生事件爲線索,以抒發自己真實感受爲契機。讓它成爲師生互訴衷腸的談心亭,成爲見證班級成長的文字相冊,成爲聯繫師生情感的紐帶和橋樑。同學們在這裏可以進行班級焦點訪談,熱點討論,實話實說。可以記錄學生學習的苦與樂,球迷的喜與憂,老師的得與失,幹部的勤與律。《 班級日記》配合班級的活動,栩栩如生的描繪,點點滴滴的渲染,會使班級文化拓展、昇華。

我們七位班主任一致達成共識班級制度的好壞、合理與否,是班級文化程度高低的標誌,同時也反映了班主任的文化素質與班級管理水平。班級制度文化也是一種教育手段。在建設班級制度文化時,不能僅滿足於幾條文字性公約的制訂和強硬性規定的實施,而必須更新方法。要善於把班級有關公約、規定轉化爲學生的一種觀念和形態存在,以無形制度替代有形制度,將“硬制度”與“軟文化”熔於一爐,使班級規章制度既起強制作用,又能發揮激勵規範作用。我們年級各位班主任,爲了讓所帶班級的全體學生更好地認同班級的各項規章制度,養成遵章守紀的良好習慣,在班級裏採用了“班級工作全員負責制”“值日班長負責制”和“學生評比體系”等制度,巧妙地變強制性要求爲學生的內在需要和自覺行動,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4、強化班級文化的深層面──班級精神文化

班級文化的深層面是班級精神文化,它是班級中全體成員的羣體意識,輿論風氣,價值取向,審美觀念的精神風貌的反映,是班級文化的核心。班級精神文化的主體是班風。良好的班風是無聲的命令,是不成規章的行爲準則,它能使學生自學地約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級利益的各種行爲。建設優良的班風,能在班級成員的心理上產生一種內在的激勵因素,從而增強班級集體的向心力和歸宿感。班風巨大的激勵作用還能使班級中的每個人都精神振作,身心愉快,他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相互之間高度信任,人際關係十分和諧。班集體由此煥發出無窮的力量和生機。

一個良好的班集體要形成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去影響、制約每個學生的心理,規範每個學生的行爲。正確的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級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薰陶、激勵的作用。在扶正壓邪,獎善懲惡的過程中,輿論具有行政命令和規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我們在班內都十分注意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善於引導學生對班級生活中一些現象進行議論、評價。所以我們的“正義大使小分隊”就這樣誕生了。(選出班裏是非判別力比較強的同學、影響力大的同學及敢站出來說話的同學組成一個非正式羣體,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完成老師佈置的神祕而又光榮的使命──抵制歪風邪氣,捍衛正義真理。使大多數同學迫於羣體的壓力而服從羣體意志,發揮“從衆心理”的凝聚力和導向性的正面效應。形成“好人好事有人誇,不良現象有人抓”的風氣,收效不錯。)

  三、班級文化的教育影響

文化是一個具有整合性質的內涵豐富的多維概念。文化內涵的多維性要求多種形式與之相適應。班級文化也不例外,所以班主任要注意發揮班級文化的多樣性功能。心理學的角色效應原理告訴我們,只有當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創建文化的主體時,纔會從被動接受班級文化的影響轉變爲創建班級文化的參與者,因此我們還應該要注重班級文化主體的羣衆性。班級文化與學生個體文化之間是雙向互動的。建立班級文化與學生個體文化之間的雙向觀照機制,可以形成班級文化與學生個體文化之間的良性循環。班級文化具有間接而內隱的教育影響,是“潛在的教育”“隱形的教育”。我們不難看出其具有如下特點:導向性、滲透性、凝聚性、凝聚性、激勵性。

記得一個星期五的早晨,我7:40才匆忙到校,沒有能完成我和學生之間的一種非正式的約定,每天7:25開始做“晨練”。站在教室門外,我遲遲沒有去勇氣面對46雙眼睛……跨進教室的時候,我沒有解釋我的“委屈”,主動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罰自己打掃教室。大家一片驚奇……下午放學後,我就開始了我的“立功贖罪”,有同學來幫忙,被我拒絕了,我獨自一人打掃了整個教室,常規性的託了三遍地,晚上八點的時候,我用水抹好了黑板,結束了我的值日工作,我被勝利的喜悅充實着。家裏的電話催個不停,但我還是堅持看完班長留給我的,當天沒有背單詞的同學的名單,那一刻我好像覺得自己無法支撐下去了,大概跑了十多個同學,我的努力難道就如此蒼白無力嗎?他們怎麼就不懂我的一片苦心呢?我託着疲憊而生病的身子,振奮了最後一絲精神,九點鐘跨進家門,對於我來說還算正常,但家裏輻射出來的溫暖讓我再也無法堅強,我放聲大哭了一場,肚子餓得咕咕直叫,所以,就連哭也哭得不盡興。記得當年工廠倒閉,面臨下崗失業,沒有安身立命之處的時候我都沒有哭過的,不知道當時哪兒來那麼多的委屈。27歲的班主任老師,就像個長不大的孩子,和一羣十三四歲的孩子慪氣,現在看來是有點不可思議。……星期一,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來到學校,一切都是那麼的平淡無奇,我還是像往常一樣投入地工作,我無法量化我的“委屈”究竟產生多少作用,但我明顯感覺到,當我在教育學生要敢於對自己所做錯的事情承擔責任的時候,我的心理很坦蕩!

綜上所述,我們在實行班級管理的時候,加強班級文化建設,是優化班集體的有效途徑。

我在一本書上看過這麼一個故事,講的是在一片美麗鄉間景色中的一間房子裏,牆上裝有三面鏡子。

第一面鏡子,表面凹凸不平,且有污點,看起來很髒。

第二面鏡子,清潔精巧並裝飾有精美雕刻的鏡框。

第三面鏡子,既沒框子也沒有裝飾,只是一面潔淨清楚的鏡子。

當面對第一面鏡子時,我們看到了什麼?回答是:“一面不乾淨的鏡子。”第二面鏡子呢?回答是:“看到了一面精美的鏡子。”第三面鏡子呢?回答是:“看到一片美麗的景色。”

我覺得這個故事講出了執行的真諦:真正的執行就應該如這第三面鏡子──人們看到的是結果:從鏡子中看到的是美麗風景,而不是表現自己作爲鏡子的特色(雕刻精美的鏡框)。既然有班級,就有班級文化,作爲建設班集體的班主任應該認真對待班級文化,並加強班級文化建設。

我的彙報完畢,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班級文化的發言稿3

星空是多麼浩瀚,多麼遼闊,它是由無數顆小星星組成的;星空多麼閃耀,多麼壯麗,它是由12個星座匯聚而成。

我所在的星座是水瓶座,符號象徵着流水,更表示着冷靜與理智。組徽即水瓶座的標誌,表示海納百川的胸襟,水則表示成功的路需要一點一滴的努力。小組讓我懂得了團體意識,個人即小組。

有了小組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一個有夢的班級。

我們的班級文化是仰望星空。溫總理曾說過:一個民族只有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有未來。的確,我們需要懂得仰望星空,像梭羅那樣,把對俗世名利的追逐化爲對星空的幻想。但人不能只仰望星空,而忘記根本,還要腳踏實地,否則一事無成。班訓是業精於勤行成於思。這警示我們:人們每走一步,都應該認真思考,有所選擇,不能隨波逐流,遊戲人生。班徽是孩子站在草地上仰望天上的星空,星空是我們奮鬥不懈的目標,我們堅實的站在草地上,預示着我們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我們將努力最終匯成一個閃耀的浩瀚銀河,班級文化讓我懂得,人不但要有夢想,還要付諸於行動;不但要目光長遠,還要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