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蘭亭序讀後感三篇

蘭亭序讀後感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王羲之《蘭亭集序》墨跡,乃天下第一行書,其文字亦屬天下之第一美文也。品讀文中寫景、抒情、寓理之與衆不同的語言,不難感知其趣味之純正與高雅脫俗。下面是小編爲你們整理的蘭亭序讀後感,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蘭亭序讀後感三篇

  蘭亭序讀後感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當我再讀起《蘭亭集序》這熟悉而深邃的詩篇,不禁浮想聯翩。名序一篇,流傳千載。

有的人思緒隨文穿梭千載,看到了名流薈萃,與會諸者;有的人情節隨風凝結萬點,看到了流觴所至,即席賦詩。可是,我卻看到了在曲水流觴的背後,作者那一顆孤寂的心;可是,我卻聽到了在瑰瑋之文背後作者那透人肺腑的訴說。

“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詩人的第二種眼光一針見血,它不同於前人只看到了生命的長度,簡單的一致,他還看到了生命的寬度是不同的。不論以怎樣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長短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於結束。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後一切皆無。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

生命是一場單向的旅程,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這些就好比是你漫漫人生路上的雜草和磐石。如果你一味的退讓,只是仰天長嘆“一死生,齊彭觴”,那你的一生只能是“狹窄”地走過。痛苦不能只剩下痛苦,那是非常恐怖的,沒有什麼不可能。如果你能去清除它們,就相當於拓寬了你生命的寬度,你將走得更加順暢,這就是奮鬥的奧義。

回到現實,想要學業有成,事業有成,也只有多些認真,多些專注;少些浮躁,少些抱怨,才能成功。

所以,我們還是少一些空談,多做一些實事,畢竟走在一條寬敞的路上比走在一條狹窄的路上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吧!

  蘭亭序讀後感

《蘭亭集序》有感再次品讀《蘭亭集序》已是畢業之後的多年了。高中讀到《蘭亭集序》時就很喜歡,那時讀來只覺得字美詞優,圓潤溼涼如修竹般清新,理深義廣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聊發感慨,最難得是即興之作,實屬上乘作品。當時對於“蘭亭”這個文人雅集的地方,心中溢滿神祕的嚮往之情,什麼樣的一個地方能夠遍植蘭花,香氣四溢,歷經多年曆史滄桑而令更多人趨之若鶩?一個地方可以成就一個人,就像當年的黃州成就了被貶的蘇軾,亦或是黃州因蘇軾而有名,蘭亭這個本就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因著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更加出名。

於是當時讀來傻傻、癡癡遙想在山水環抱、詩酒交融的幽境裏灑墨揮毫,落出飄如浮雲、矯如驚龍的精緻書畫,與趣味相投好友推杯換盞是何等閒適風雅、灑脫暢意!至於生死,似乎是那麼遙遠的字眼,可能因着一種恐懼,本能的去忽視了,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們也是驚慌不已,四散逃遠,儘可能地遠離,希望一直不會在某個轉彎路口,碰見它。

現在讀來又另有一種深意,曾經勘不破的困擾和痛惜似乎隨之解開,深有體會,也許正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感同身受,對於喜和悲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們都留戀,紅塵往事、紛繁複擾;年輕時,我們忘卻關注這個世界,錯失了太多的美好時刻;對於朋友,也許付出的真心不夠,體會不出細水流長、肝膽相照的忠義,多年後環顧身旁,竟找不到一位毫不保留訴衷腸的知己,於是悲哀、孤單揮之不去,追悔莫及!對於人事,自不可事事計較,也不用爲了應酬而去刻意結交,將時間、生命浪費在毫無結果的事情上。

於時光之前,所有人都是渺小卑微的,我們逃不出時間的無情碾壓。遙想當初,誰沒有過不知愁滋味的的童年時光,誰不曾走過青春的迷茫,誰沒有過年少輕狂,誰沒有經歷過考試中的起起落落?如今站在歲月的彼岸回望,那些爛漫純真的年月,那些滄桑的無數磨礪,都變成泛黃的記憶,留在內心深處,偶爾翻開時也許感動了時光,也感動了自己。那些曾經痛過的,哭過的,慢慢地傷口也就結疤了,不是不痛了,也不是遺忘了,只是隨着時光輾轉、歲月流逝,慢慢釋懷了。

也許體悟並不深刻,如今被認爲是後人的我們,順着歷史的河流往前走,依稀能夠感受到古人的率真性情和高雅情趣,傾慕也好,神往也罷,我們能把握的是自己的這一世。無論是身處高位還是平凡如我,不管是錦衣玉食還是粗茶淡飯,守心自暖,不忘初夢,心不動,風奈何,人若不傷,歲月無恙就好。我們終會隨着花開花謝,緣起緣落,所有的浮浮沉沉,都會塵埃落定,自有安排;時光面前,一切終將釋懷,我們的腳步會走的不急不緩,從容不迫。現在的我會懷念過去,以後的我更會懷念現在!

  蘭亭序讀後感

死,我們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們也驚慌不已,所以我們儘可能地遠離,期望一向不會在某個轉彎路口,碰見它。

生,我們留戀;在年輕時,我們忘卻關注這個世界;年老後,我們多想一向睜着眼睛,多想看看這我即將遠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總是這樣,在失去之時才後悔當初沒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聲嘆氣,抱怨當時的無知。

文中作者在蘭亭集會上情緒愉悅,此時的他卻突然領悟到,快樂時光的短暫。“死生亦大矣”證明了王羲之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我想每個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開”,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此刻,盡情地享受在“生”的樂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暢談志趣抱負;但是同時代有的人卻隨着自己的性情、愛好,不受拘束,放縱無羈的生活,這是他們所追求的。

當他們沉浸在自得、愉悅時,衰老卻在背後不知不覺地到來,於是,人們感嘆人生無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明白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爲他無法改變下一刻的事態變遷。

對人生的倔強執着,對死的厭惡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們痛恨時間的一去不復返。哪怕是回頭看看走過的足跡的機會都沒有,它無情地朝着沒有盡頭的終點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悲哀的淚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聞不問,只是冷酷的走着,把我們甩在一邊。

爲什麼人會有生老病死?爲什麼我們不能夠掌控命運?好想永遠停留在此刻,這幸福的瞬間,然後把所以令人煩惱的東西都趕走,只留下完美的。

但我們只有無奈地搖頭。

有所觀察、品味、感悟,就足可充實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