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傾城之戀》讀後感(精選28篇)

《傾城之戀》讀後感(精選2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傾城之戀》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傾城之戀》讀後感(精選28篇)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

其實早就聽說這本書了,其實我也早就看過了,但是似乎是第一次看它的時候年紀太小,無法讀懂他們這種衝破了世俗的曠世之戀。

最近閒來無聊,翻出來又看一遍,看完之後,總覺得心裏有一種溫情脈脈的感覺。範柳原和白流蘇的愛情,讓我覺得,原來愛情竟是這樣美好。或許他們原本都已不再相信愛情,他們也都沒有精力再去承受愛情的失敗,所以他們起初無法用婚姻去安定。但是爲了和相愛的人在一起,白流蘇衝破了世俗,甘做範柳原的情人。

在我印象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範柳原談論到讓白流蘇和他去馬來西亞的森林去時說的話,他說:“我無法想象你穿着旗袍在森林裏跑的樣子,我也無法想象你不穿旗袍的樣子。”白流蘇和旗袍是一體的,至少在範柳原心裏是這樣的。我也覺得穿旗袍的女人,很美。上海女人一直都是很精緻的,講究美,講究格調,講究文雅,但是在那些表面光華的背後,其實都是孤獨的心。我想,張愛玲心裏的愛情,應該是足夠美好的,不然,怎麼會有傾城之戀這樣看似波瀾不驚,但卻如此震懾人心的愛情呢?

我想白流蘇應該就是張愛玲自己的寫照吧,張愛玲一生孤寂,沒能和最愛的人在一起,她給了白流蘇這樣的歸宿,也是自己心中對愛和完美的婚姻的嚮往吧!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被人誦爛了的句子,但是在範柳原向白流蘇誦出來時,還是感動得熱淚盈眶。這麼一個優雅地穿着旗袍的美麗上海女子,和這麼一個風度翩翩而又似乎倦怠了人世滄桑的男子,他們在炮火和死亡的威脅中,終於明白,愛並不需要退卻和害怕,愛只需要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2

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範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江,博取範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博輸了,但在範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範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在生死交關時,兩人才得以真心相見,許下天長地久的諾言。

這篇小說以日軍毀城爲背景,講述了一段平凡又不平凡的感情故事。白流蘇與範柳原本並非真心相愛,很像一場賭局,或者一場比賽,看誰贏誰輸。這樣的背景註定了它的與衆不同,因此它不平凡。但與此同時,這樣的背景又註定了這樣的結局,因此它又是平凡的,書中的文字是充滿苦澀的,它充分體現了那個社會時期的痛苦與無奈,這場廢墟中的愛情,正如它的題目《傾城之戀》,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因此這場愛情充滿了無奈,人在無法操控自己的命運又毫無生活希望時往往會作出無奈的選擇。

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通過白流蘇的命運軌跡清楚地告訴了我們女性特殊的生存狀況——女性以美色作爲人生最大的資本去謀求自己的生活,去滿足自己生活的種種慾望。兩人一拍即合,似乎是“一見鍾情”,但在這一見鍾情的背後隱藏着另一個事實——範柳原對白流蘇是有一點愛意的,但這點愛意並不足以讓玩世不恭的他承擔起婚姻的責任。範柳原只想讓白流蘇成爲自己的情人,而白流蘇需要的也不是範柳原永世不變的愛情,她需要的只是一紙婚契。她知道愛情不能天長地久,而婚姻可以提供她生存所必需的一切。她只想生存,生存地好一點。於是在纏綿的情話營造的虛幻氛圍中,兩人展開了一場無聲的戰爭,就像故事發生的大背景——太平洋戰爭一樣。他們各自設立了精妙的陷阱:範柳原設置的是金錢的陷阱,白流蘇設置的是美色的陷阱,兩人都期待能獲獵對方,這場“愛情故事”也就演變成了一場金錢與美色的搏羿。很顯然,白流蘇輸了。但是她最終還是變成了範柳原的太太,而不是情人。是戰爭成全了她。

這是一個濃重的悲劇,那個時代的女人依賴男人而活,不得不出賣美色。張愛玲以她犀利的筆調揭示了這樣的現實,給人們莫大的啓示。這也是值得我們感恩的。古今中外多少文人都是這樣用他們的筆給予這個社會警告,敲醒人們,這是世界的榮譽與財產,也是我們最值得感恩的。

多讀書吧!讓我們在感恩中成長,在對文人們的感恩中成長。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3

女子穿起華美的袍子,站在舊時光的影子裏輕輕地畫起一道濃眉。綠色和紅色交錯的燈光,暗暗地灑落,幻美的生活之後,人去樓空。

——題記

有人說,張愛玲小說的底色是:荒涼。

她喜愛寫那些舊上海的故事。紅男綠女,他們以爲生活會變得很好,於是做着悽苦的事情。慢慢的,時刻只是成爲了一種虛幻,女生開始習慣把眉毛濃黑,塗上硃紅的脣膏,深色的胭脂,以爲那樣,就能夠把眼淚掩藏。

讀張愛玲的小說,就像在聽一個很近很靈動的故事,她自己是說,我的作品,舊派的人看了覺得還簡單,但是嫌它不夠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覺得還有些意思,但是嫌它不夠嚴肅。她總是喜愛在作品裏提到胡琴,只是某個也許只出場一次的人物,在某個角落嘶啞嘶啞地拉着它,在某個需要他的時候。就像故事的調子,沒有什麼起伏,卻是兩個相愛的人慢慢地靠近或者慢慢地疏遠,回到人本身的寂寞,然後又回到模式化的生活中。

張愛玲以前說過:回憶總是令人惆悵的,過去的完美只會使人感到一切都已經完了,而過去的煩惱,只會使人再度煩惱。她的小說總是一份感情從不能自己到慢慢沉澱的過程,讓人覺得有些微微的苦澀,而其實那些人還在我們的生活中,他們只是更換了名字,卻重複着相同的故事。

荒涼是正因繁華之後的落空,正如寂寞的女子內心總是一片爲開墾的荒蕪,而張愛玲正是把它拿捏得很恰當。我們總聽見人們稱讚她有才華而不是偉大,大概也正正因她只是把故事講給愛聽的人。正因張愛玲也說過,生活是一件華美的袍子,爬滿了蝨子。因此她的小說女主角總是穿着不一樣的旗袍出場,也暗示她們隱隱相同的人生和命運,外表的美麗內心的空虛。她的作品總是看上去很華麗卻是很安靜的調子在講述一個很普通的故事,讀完之後纔會恍然,原來張愛玲是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女子。

泛黃的照片中,那個女子很安靜地望向遠方或者只是平靜地看着。原來所謂的才華也但是是比平常人更多一份恬靜,更多一些對命運的追問。喜愛在小說裏開始把眼淚掩藏,慢慢的,眼淚就像手裏的沙子,慢慢地滑落,然後是肆無忌憚的崩潰。我們就被她輕易地被帶回到舊時光中,或許快樂或許悲傷。

也正如李碧華所說,文壇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這樣的女子。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4

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除了《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杯具的結尾。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杯具更像杯具。

白流蘇,一個離過婚的女生。在那個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是要受道德譴責的。而白公館無疑屬於守舊的那一派,"他們家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應錢財盤剝淨盡之後,她的存在無疑成了拖累和剩餘。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生的懷抱以外,恐怕再無其他了。

範柳原,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生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感情和婚姻原是他不堅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內心深處是渴望安穩的。

感情總是發生在自私的男生和自私的女生之間。就這樣,兩個各懷鬼胎的人遇到一處,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感情攻防戰。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期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一個男生。而柳指望的是那個安穩於是兩人各自爲了捍衛那一點自由或者追逐物質上的算計,相互不妥協。當最後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尋不到現實的依託時,兩個人方始彼此親近。

在連續的試探之後,流蘇沒有尋到半點進展,可見她不惜爲爭取婚姻冒了極大的險。此時,心跡更是表露無疑,思忖再尋個職業,也怕自貶了身價,被柳原瞧不起,"否則他更有了藉口。拒絕和她結婚了。"權衡的結果是:"無論如何得忍些時"。這是在和自己打賭。她並不見得有多大勝算的把握。如果柳原還再來找她,就算贏了一步,這是她此時的底線。果然,過了些時日,香港來了電報。她心裏自然安定了許多,也將自己放開了些,同他上了牀,雖然不見得是主動,但也並沒有拒絕。然而,此時,"他們還是兩個不相干的人,兩個世界的人"。

人說"若能以婚姻的形式理解一個女生,心裏必定會沉潛下來很多東西",也許這就是白流蘇期翼的那一點點"真"。

在《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只是一個生長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離了婚,在一個特定的機會下結識了範柳原。我一向很喜愛這段話:"在日常世界裏,他們間存在一場征服的戰爭,他們內心明爭暗鬥。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她只喜愛他用更優厚的條件前來議和。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是什麼因,什麼果?誰知道呢,也許就是正因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也許流蘇是幸運的,一場陷落讓她等到了一個男生,一段婚姻。然而這終究是偶然的,正如張愛玲所說"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一個女生,把命運當作籌碼,想來沒有什麼比這更可悲的了。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5

“上海爲了“節省天光”,將所有的時鐘都撥快了一個小時,然而白公館裏說:“我們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流蘇在這樣的老鐘下,本也是安安靜靜過活的,可惜只過也過不去,於是只好傾城…

我說,我向來景仰寫字的女子,正因只有女子,才知道怎樣寫女子。或許雪芹是個例外,或者還有別的,但我依舊執拗地習慣從女生的文字中,去尋找屬於女生的靈魂,才氣,智慧,善良,包皮容,炫耀,做作…只有女生才懂女生矯情矜持的小伎倆,或是若即若離的小把戲,或是僅僅是滿足一下虛榮欲|望的小動作。男生說一句話做一件事,果決到但是是眨眼間,女生心裏已彎彎繞繞了不止九曲十環…

流蘇與範柳原的拉鋸戰,贏得是流蘇,贏得很險。如果不是那一次適時的轟炸,失之毫釐,謬的也就沒有了邊。流蘇心思細密,就算扔在大清後宮裏,也是個配的上戲的主角*,可惜偏偏遇上一個耐得下性*子,陪她玩心理戰的人。也是幸運,如果沒有這個有意思的對手,流蘇這輩子,恐怕也就遇不上什麼有意思的事了。一輩子受點小氣,安心被老鐘敲打着,做她的碧玉去了。但恐怕她出場跳舞那一刻起,她是明白了,就連碧玉也沒得做,又何妨放手一博呢。不成功,便成仁,女生的籌碼,無關家國,都下在感情上了。

何況,女生的勝,即使勝了,也沒有那麼光明英武,勝便勝了,不必聲張。日子長了,柳原也難免覺得撿了個便宜,當時是非,也便不那麼重要,俏皮話自是要放到外面說,家裏有個不惹人厭的賢妻,“也宜牆角也宜盆”,未必不是快意。

因此,愛玲寫出的勝利,細嚼嚼,發現原來有苦澀的味道。之前不信如她這樣高傲,感情看的這樣透徹的人會正因胡蘭成而”低到塵埃裏去”,此刻信了—薇龍在對喬琪喬說:”我跟她們不是一樣的嗎”的時候,臉上是沒有表情的。

哀莫大於心死。

就算是錯覺,抓住那麼一點點的期望,又何必求全責備?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6

外婆是個正宗的張愛玲的粉絲,從小愛玲對我來說就是如此的神祕,又似夢幻妖嬈。今夏拂曉,每每捧起的第一本書竟是讀來第一本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

不知爲何,也就這樣讀上了,一篇篇的中短篇小說,似乎總難讓人盡興,不過讀來也快,放下書,看看藍天白雲的燦爛,心中卻似泛起絲絲愁雲;愛玲的小說總是讓我不停地思考着,思考着,卻又百思不得其解;這也就是一種淺淺的魅力吧,也就這麼依戀着了她的小說。

愛玲是這麼評價《傾城之戀》的:《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爲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裏,從腐舊的家庭裏走出來的流蘇,香港只佔的洗禮並不曾將她趕花成爲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爲勝任,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似是似懂非懂,不過卻也靜靜地讀完了它。

這是一個瀰漫在香港與上海這兩個溼熱都市的辛酸故事。流蘇,這個被拋棄的女人,在那個封建的時代,似乎是不足再有一個女人所夢想的美麗前途。在那個沒有自由的時代,也許女人的未來更多的就只靠嫁入豪門,因而愛玲小說中的愛情故事總帶些悲苦,似是一杯未曾溫熱的清酒,酸甜苦辣各種味道都有,但淌入心底時,卻依然是透心的涼吧。終於擺脫了那個擁擠、嘈雜令人憎恨的家庭,流蘇隨徐太太前往香港。一切迷茫,也許只想賭一賭。與柳原的萍水相逢,似乎是一個轉折。柳原是個十足的壞男人,也正如愛玲每篇小說中的男人形象一樣,永遠無法給予流蘇安全觀,然而經歷了香港之戰的生死相依,終於讓柳原改觀,兩人微妙的關係淡淡地轉變。“這是我太太。你該向我道喜呢!”柳原請印度公主家中作客時笑言,兩人的生活便也逐漸趨於平靜。故事便在此戛然而止,愛玲似乎又將結局交由讀者想象,但每每讀到結尾卻又不知如何續寫。

《傾城之戀》的結尾是這樣的:

“傳奇裏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

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啞啞拉着,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有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

胡琴聲似在耳旁響起,卻又是充滿未知,只道是我年少無知吧。也許過了些年,在捧起《傾城之戀》時,千頭萬緒又是不同。

只是淡淡憂傷……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7

這本書講述了一對守舊的男女,雖然有難能可貴的愛情,但因爲太自私精明算計的,本不太可能走向婚姻的,卻因爲一場戰爭成全了這段戀情。

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範柳原,便拿自己做賭注遠赴香港博取範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

書中最讓我難忘的片段是範柳原半夜給白流蘇打電話說“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可是我我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別離開。好像我們自己做的了主似的!”這段話解釋了一句《詩經》: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兩個"多麼“加一個“!”,爆發了範柳原的情緒。當他說出那句“永遠在一起,一生一世”的時候,他就輸了,情感在高潮處爆發,卻陡然壓抑住,換做虛無的玩笑,似真似假,分辨不清。命運的洪荒之力和人的渺小力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傾城之戀》是一篇傳奇,它的傳奇色彩就體現在白流蘇和範柳原在情場上真假莫辨,亦虛亦實的感情糾葛中。他們一個是舊式大家族中的新式女人,想要創造自己的命運;一個是現代風月場上的偶露真情的調情高手,範柳原對白流蘇有一點愛意,但這點愛意不足以讓他承擔起婚姻的責任,白流蘇只要一紙婚約,她知道愛情不能長久,而婚姻卻能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而她只想生存。雙方既有愛的真意又有相互算計的精明,在張愛玲的筆下他們這對自私的男女終於因爲戰爭這個非人力因素而走到了一起。

這部小說充分反映了張愛玲冷酷的婚戀觀——深愛只是爲了謀殺。這跟她父母的婚姻陰影有,幼年時父母的離異、家族的敗落給她心靈造成了巨大傷害。這部小說然以白流蘇得到婚姻這樣圓滿的結局作爲收筆,但絲毫沒有削弱小說的悲劇性,反而讓人感覺沉重。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8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寫於1943年的上海,這本書似乎和教學沒有太大關係,但是,我之所以寫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其實是個人覺得這本書的文學價值有,

而現在的社會對於文學的美感似乎不太去重視,讓我覺得其實在看一些教條式的書籍後,應該也要再回味一下中國文學之美。

雖然,這是屬於白話式的小說,但不可否認,張愛玲在人性上細膩與別出心裁的刻畫與時代意義有其可讀性,否則也不會造成一股風潮及許多人潛心的研究。

從大學時期我就愛看張愛玲的書,並偶爾會回味一下,她的作品對我的確是造成不小的影響,尤其是在對文學的欣賞與感動方面,而她對於人性(尤其是對女性)的深入分析,在當時也帶給我不少的衝擊。

以下就這篇傾城之戀,它的創作背景作一簡單介紹:張愛玲出生於封建式的望族家庭,她的生活便是成長在父權制度底下,1943年,就是很接近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那時候很多中國地區陷入戰爭的局面,可是上海沒有,這時候的張愛玲就是在上海,遠離這種戰局,也讓她有機會去回顧中國社會的父權真相,更使她有機會可以暫時避開父權的支配,那傾城之戀就是在這種恍如切斷心理的狀態下釀造產生的。

故事大綱是:女主角是白流蘇,男主角是範柳原,白流蘇是個離了婚的女人,她在守舊的白公館裏沒有地位,後來爲了替自己爭一口氣,

白流蘇便搶走了原先要介紹給妹妹的範柳原,後來兩人在一起,可是他們對愛情抱持着不同的看法,在沒有繼續下去的動力時,因爲戰爭踏上婚姻這條路。

關於這篇文章有幾個部份我先講一下:像白公館代表的是舊日的一切,包括生活方式。

像書一開始就有提到像他們的時鐘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從這邊就可以看出來它是一種很守舊、很舊日的。

跟當時的中國其實是很像的!另外,張愛玲在描寫男女感情是很含蓄美感的,和現在的文學所描寫的是差異很大的,例如像在描寫範柳原的動心時。

從三奶奶講的話可以看的出來:「三奶奶嘆了口氣道:『跳了一次說是敷衍人家的面子,還跳第二次第三次!』」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說範柳原對白流蘇有一見鍾情的感覺,我跟妳跳了一次舞還會想跟妳跳第二次第三次,就表示我對妳其實是有感覺的。

這種寫法多麼的含蓄,一個「愛」字都沒有提到,可是,從一些事件的敘述卻可以描寫出人心中感情最細膩的部份,真的是很令人佩服!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9

《傾城之戀》這個故事發生在香港,講述了出身沒落之家的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一次機會她認識了瀟灑的單身漢範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港,博取範柳原的愛情,想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賭輸了,但在範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範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在香港陷落的一剎那,兩人才得以真心相見,許下天長地久的諾言。

白流蘇是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她在白公館的地位微乎其微。張愛玲雖然沒有直接描述白流蘇與前夫的生活狀況,但從衆人口中旁敲側擊。當得知前夫逝世時,大家勸她回去,白先是淡淡道:“離過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婦,讓人家笑掉了牙齒!”三爺勸說:“六妹,話不是這麼說。他當初有許多對不起你的地方,我們全知道……”從着裏可以看出,白在前夫家是不幸的。這段婚姻的失敗不是不幸,而是脫離虎口。回孃家也是理所當然的依靠。但她並沒有從家人那裏得到安慰,他們甚至把她當作恥辱的典範,把她捻出去都嫌浪費工夫。其中還有一句“白公館裏對於流蘇的再嫁,根本就拿它當一個笑話,只是爲了要打發她出門,沒奈何,只索不聞不問,由着徐太太鬧去。”可見,她在孃家中已經絲毫沒有地位,這些親人比陌生人還要可怕。女人最苦莫過於在外面受了傷害投靠最親的人卻遭到拋棄,而且把她當作笑料。其實孃家人也有苦惱:既想着把她轟出去,又苦於沒地方着落。不知道是陰差陽錯還是命中註定,讓她遇到了範柳原,與他發生一段曲折的愛情故事。遇到範柳原是她的新開始,一開始她總是對他有所防備,覺得他不會和她結婚,心裏老是覺得憤憤不平,不肯認輸,即使範柳原半夜打了三次電話過來跟她告白,她都因爲這樣而無動於衷。可見,她是自私的,守舊的女人,她是一個需要名分,需要社會地位的女人,她不甘心做範柳原的情婦,所以她寧願回上海,回家受人嘲笑,也要保住所謂“淑女”的稱號。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0

範柳原是我所讀中最會撩的那一個,你的特長是低頭。“無用的女人是最最厲害的女人。”“一般的男人,喜歡把女人教壞了,又喜歡去感化壞女人,使她變爲好女人。我可不像那麼沒事找事做。我認爲好女人還是老實些的好。”

書從離婚後開始寫起,範柳原本是介紹給妹妹寶絡的,範先生萬花叢中過,身邊的鶯鶯燕燕從來不缺,這樣的範先生自然不是單純的寶絡妹妹可以壓住的,離婚後的流蘇溫柔低眉這樣一個傳統又古典的女人走進了她,範先生自始至終都知道白流蘇的困境,家中的窘迫和不堪,誘她去香港,卻從不提結婚,兩人暗自較量,範先生說“你的特長是低頭,”一步一步引誘她掉落進他爲她鋪好的陷阱,卻也是慢慢的愛上了她,我想一開始的時候僅僅是興趣,而後愛她卻也是真的。

也許他透過她的面龐看到是他自己,他說“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心中已經絕望,然而他還是固執地他心中是糾結的也是暗淡的,他想也許白流蘇是懂她的,他要他懂得,他要的不是簡簡單單的肉體糾纏想要她精神和他在同一高度,“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哀懇似的說着:“我要你懂得我!”這一刻,我想他是孤獨的,也是充斥着渴望的。他想白流蘇是那個懂他的女人。夜晚打電話表白用的是詩經中的“死生契闊,與子相悅”這樣美麗生生世世要在一起的誓言在他這裏也是悲涼的他說“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

可是我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好像我們自己做得了主似的!”這便是完美結局的鋪墊吧,沒有那城市的淪陷,沒有那一瞬間短暫的體會,他們大概率是沒有結果的,這也是張愛玲在最後說的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1

張愛玲是民國時期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也有很多作品,而《傾城之戀》就是其中一部讀過之後印象尤爲深刻的小說。這本書主要是張愛玲探究愛情與婚姻的作品,用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愛情對決,來探討愛情、婚姻、人性在戰亂前後的變化和掙扎,值得我們每個人閱讀和思考,對自己的成長非常有幫助。

白流蘇出生和成長在上海的一個腐舊的家庭裏,受到封建時代的思想影響,她的第一次婚姻非常失敗,那個時代的大家庭裏,女性的婚姻只爲謀生而服務,並沒有什麼愛情和自由而言,因此白流蘇的離婚讓她飽受冷嘲熱諷,看盡了世態炎涼,已經對生活不抱什麼期望。帥氣有錢的範柳原出現,再次深深地吸引了她,她決定去香港見他,爲自己的人生下一個賭注,希望能夠獲得愛情和婚姻。而範柳原卻是一個浪蕩子,他徘徊在衆多異性之間,看似是一個花心的人,恰恰也對愛情有着很高的期望,對浪漫和專一的愛情也是非常期待的。經過兩人的鬥法和交往,加之日軍轟炸淺水灣的戰亂,讓他改變了很多,決定去過踏實的生活,與白流蘇結婚,即便此時,白流蘇依然沒有因爲戰亂改變自己對愛情和婚姻的觀念,悲劇也許還會蔓延…

這本書寫得故事似乎很簡單,但反應出來的人物心理和價值觀卻對我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封建時代,女性的深愛似乎不是因爲愛情,而是爲了謀生,一切都變成了赤裸裸的交易,這種觀點毒害了舊社會的女性,給她們帶來了痛楚。

我們要敢於抗爭,爲了自由和平等而活!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2

胡琴咿咿啞啞拉着,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在胡琴聲中,緩緩拉開了這個故事的序幕,卻又帶着點悲涼的,來到了白公館。在白公館,經歷過一次失敗的婚姻的女主白流蘇在親戚間受盡冷嘲熱諷,看盡了世態炎涼。在衆多生動的語言描寫中,可以看出各方對白流蘇的冷漠與排擠,讓我感慨她的身世之不易時,也隱隱覺得暗含着批判之意。

在這樣的環境下,她似是要“若無其事地繼續做她的鞋子”,“可是手指頭上直冒冷汗,針澀了,再也拔不過去”。這時,她遇到了多金風流浪子範柳成。

然後,白流蘇爲了一份好的婚姻,來到了香港,範柳成也在此。在淺水灣飯店,他們倆開始了更加頻繁深入的接觸。在範柳成頻頻的告白下,白流蘇心裏百般迴轉,猶豫顯露無疑。一連串的心理、語言描寫,可以看出白流蘇被歲月沖刷所留下的猜疑和謹慎。這個舊時代的女性受過太多傷!原本白流蘇似是輸了,但轉折處到來,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生死交關,範柳成折回保護白流蘇。“死生契闊,與子相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爲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一對平庸的男女處在這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懷着一點“真心”,於一座城市的陷落,成全了兩個人的愛情。傾城之戀,果不負此名。他們倆沒有傾國傾城的容顏,也沒有權傾天下,白流蘇想要一份值得託付的婚姻,範柳成想要那東方女性低頭的溫柔,但就在陰差陽錯中,成全了雙方。

“傳奇裏的傾城傾國的人大抵如此”,這是全文的點睛之處,再怎樣傳奇、美麗的女子,最好的收場也就是如此了。而白流蘇,一個再平庸不過的舊社會女子,也得到了這般滿意的結局。

胡琴咿咿啞啞拉着,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在胡琴聲中,故事又緩緩落幕。張愛玲用她那樸實但帶着無數底蘊的語言,生動的心理、語言、環境描寫,一環扣一環,講述了這個亂世,這個亂世之中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的男女。

傾城之戀,也就如此。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3

《傾城之戀》是由張愛玲所著的愛情小說,也是她作品中較爲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

本書是一個動聽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傾城之戀》裏,從腐舊的家庭裏走出來的白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爲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爲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本名張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爲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範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港,博取範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服輸了,但在範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範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狂轟濫炸,生死交關,牽絆了範柳原,流蘇欣喜中不無悲哀,夠了,如此患難,足以做十年夫妻。

舊式大家庭是張愛玲本人最熟悉的場景。“深愛只是爲了謀生”這種冷酷的婚戀觀,跟她的父母婚姻陰影有關。幼年的父母離異、家族的敗落都給她的心靈造成極大的創傷。她從父母親族身上,看到了更多舊式婚姻的蒼涼。作品中的女性幾乎很少是追求自身價值的強者,他們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也極少擁有過純真浪漫的愛情。她們的愛情婚姻純粹是謀生手段,是求生的籌碼。

因此可以說,在《傾城之戀》中,張愛玲雖然以白流蘇得到婚姻這樣圓滿的結局作爲收筆,但絲毫沒有削弱小說的悲劇性,反而讓人感到更加濃重。有讀者評價說,我讀張愛玲的作品,就像聽我喜歡的音樂一樣,張愛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樂,也不是交響樂,而是民謠流派,可以不斷流傳下去的。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4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迷上了張愛玲的作品,尤其是她的《傾城之戀》。

記得初讀時,略過字裏行間的一篇篇小故事,感覺似乎有點晦澀難懂,感嘆最終的悽美愛情。再讀本書時,我已邁入大學大門,我彷彿從書中看到了張愛玲的影子;該書所講述的其實恰是它情感世界的縮影,反射着她自身的愛情觀。"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張愛玲在《傾城之戀》裏反覆吟詠的一句話,它不僅僅表達了張愛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對感情的最高憧憬。的確,所有的女人最終都希望和自己的愛人踏進婚姻殿堂,幸福生活,白頭偕老;正因爲只有婚姻能代表這個男生是真的愛自己,它是男生對一個女生最高的承諾。

該書講述了女主角白流蘇和男主角範柳原的愛情故事。白流蘇,一個離過婚的女生。在那個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是要受道德譴責的。範柳原,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生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感情和婚姻原是他不堅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內心深處是渴望安穩的。一次偶然的機會,白流蘇與範柳原兩個各懷鬼胎的人遇到一處,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感情攻防戰。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期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之後,白流蘇,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生的懷抱以外,恐怕再無其他了。一個女生,把命運當做了人生的賭注,看來似乎沒有比這更悲催的事了……

看似最終經歷戰爭,最終他們在一起了,可以說白蘇是幸運的,一場陷落讓她等到了一個男生,一段婚姻,但畢竟是偶然的;然而,該小說看似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掩蓋了真正的悲涼與悽慘。正如張愛玲所說“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會有這麼圓滿的收場”。

故事中,張愛玲在原本蒼涼的基調上又刻畫了一位悲慘的女性,基於對“過渡階段新時代女性”生存狀況的不滿,基於對文化敗落命運的思慮,把筆下的每一位女性都推向了絕望的端頭,命運使得她們無法掙扎,不得不低頭,看似自願其實無可奈何的往下跳!

有人說,《傾城之戀》就是張愛玲自身愛情觀的縮影。有人曾說張愛玲筆下的愛情都充滿着算計;所謂的傾城之戀,無非是兩個人各自的謀生過程,在這期間,充斥着滿滿的算計和心機與及博弈,最終,白流蘇得到了想要的婚姻,範柳原得到了嚮往的自由;他們間的點滴,看似就是一場交易,婚姻與自由之中,兩者都沒有愛情。

然而,我想這何嘗又不是張愛玲其自己的愛情縮影,大概她可能極度缺乏安全感,想要在通過這些來獲取些許安全感,以此寬慰自己。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5

我想許多女人都喜歡張愛玲的文字吧。走進她的文字,如同進入千年古井。幽深,寧靜,只是深井冷清,寒意太盛,悲涼得讓靠近的讀者都不禁沉重。

高中時有一陣,隔壁文科班的女同學每次見了面都問:最近看了張愛玲的書沒有?好奇之餘,去書店買了兩厚本。文字確有大家之風,簡煉,華美,冷靜的張揚,浸透骨子裏的悲涼。十多年下來,時常翻着卻一直沒有看完,也懼於這種悲涼不想看完。

張愛玲的文字總是於鮮活華麗中透着悲涼,她筆下的生活有時是一襲華美卻爬滿蝨子的衣袍,有時如同她筆下的茉莉香片,鮮活的冒着陣陣熱氣,熱鬧的飄着淡淡香氣,喝下一口卻是濃濃的苦澀。而傾城之戀,該是這衆多苦澀的茶中較可口的一杯,或許更像紅茶,有着濃濃的香味,少了鐵觀音的苦味,香醇無澀,在寒冷的冬日是可以暖胃暖心的。

這一篇是張愛玲的小說中爲數不多的以喜劇結尾的愛情故事,雖然透着蒼涼的質疑和無奈的唏籲。秋日下午,啜一口清茶,又捧起這本多年前的舊書,翻到寫有“傾城之戀”的這一頁。一頁翻下去,再翻下一頁,如同翻動着張愛玲筆下的人生。突然想起在文字裏老道深刻否定愛情的張愛玲在現實中卻還是中了胡蘭成的毒,成爲低到塵埃裏歡天喜地的一朵小花。低到塵埃裏開出的花該是卑微而脆弱的,所以張的內心應該是非常柔軟的,本人也並不像她的文字中表現的那麼練達老道,所以,所以這篇傾城戀事也許是比較接近現實中她的愛情背景和理想愛情吧。

沒有人懷疑張愛玲的文字是一朵豔麗到極致的花朵,它的光芒和神彩足以令其它的花朵黯然。她的文字像是呈現給讀者的一場紛呈話劇,即便是其中的一兩句話,一兩個詞語所呈現的藝術火花和人生哲理也足以令人震憾,令人回想思索良久。傾城之戀也不例外,在張的描述下,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愛情故事,她以獨特的視角看着這場戰火之戀,以獨有的筆調在愛情的長線中編織着每一個展示人性的結,以人情刻畫世情。即便只把它當成一個純粹的愛情故事,也不是不可以令人感動的。

多年前看過邵氏拍的黑白電影《傾城之戀》,文藝氣息太濃,臺詞經典唯美卻不夠生活化,繆蹇人扮演的女主角平淡得有些木訥,柔順內斂有餘,嫵媚精明不足。流蘇流蘇,本就是一種漂亮的裝飾物,隨風飄擺,不安份的,動盪的,卻也是精緻美麗的,引人遐想的。這樣的流蘇確是少了很多韻味。後來看陳數和黃覺的電視版《傾城之戀》,有幾分驚喜。電視版的要好看得多。少了文藝氣,多了電影中沒有演繹出的人物的精明和人物之間的曖昧。陳數也給白流蘇增添了一份嫵媚靈動和知性優雅,外在的嬌柔風情,內心的迂迴婉轉,都展現得淋漓盡致,沒有辜負我們這些看過數遍原着的觀衆。此劇後來拿了大獎,似乎在我意料之中。

淪陷一座城,成就一段情,這是一個足以打動世間女子的愛情故事。愛情的力量與傾城的力量擰在一起,又因爲在一座城淪陷的出口處才找到愛情的活路,又怎能不讓人震憾。性格怪癖放蕩不羈的範柳原,對塵世的一腔熱血已隨摯愛洪蓮的香消玉殞而成爲死灰,當遇到嫵媚優雅卻會低頭的白流蘇時又確是動了真心。起初,不過是兩個平凡的男女,一個害怕失去自由的精明的有錢男人,一個經濟不能獨立想抓牢一個男人讓自己一生無憂的聰明的離婚女人,在半明半暗中試探,走近,曖昧,各自獨立而各懷算計,互相吸引卻並未將真心交付對方。

然而,在香港淪陷之時,在特殊的時期兩人無所顧慮的我心換你心,兩心徹底靠攏。當範於戰火紛飛之中向白大聲求婚時,這種真心得到了最響亮的確定。這就是很多人所渴望的幸福吧,或者說是所渴望的愛情。一邊是戰火紛飛,一邊是兩不相棄,從此不必猜忌,從此一切瞭然於心,坦然相見。兩個人之間的絲絲溫情,在那一瞬間滿溢,從此時間成爲永恆。那一瞬的美好讓讀者如我也感動和連流不已。很多人說白是幸運的,在當時那個年代,這種幸運更加明顯。幾乎是帶了一點女權主義色彩的幸運。

可是,我以爲,愛情終究是一時一刻的產物,再震憾人心,再堅定與強大,也許,仍然與永恆無關。用超越時間來要求愛情,也是一種過度的索求。曾經以爲公園裏牽手漫步的白髮老翁和老嫗是因爲愛情的力量才如此天長地久。生活告訴我們,並不是。清韻自生清歡,但即便經歷過傾城之戀也未必可以相守到老。如果能夠相守到老,只有那種化學質變的短期的兩情相悅也遠遠不夠。從現實而真實的角度來說,範柳原和白流蘇在傾城之際,執子之手,成說生死之時,傾城之“戀”其實已經到此爲止。如同物理學中的能量轉換,機械能轉換爲內能,愛情之“戀”於其時已得到昇華,以另一種感情而存在,成就了愛情之後的另一種幸福。這已經是一種的結局,也是一種盛極而淡的規律。如同我們看着太陽東昇西落,海潮潮起潮落的時候,會驚覺世間一切都一如尋常,從來都如此規律,不曾改變。

即使是這樣感天動地,曲折迂迴才完成的愛情,張愛玲也是固執的悲涼着。她在結尾輕輕的說: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_的收場!胡琴還是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這樣讓人感動讓人震憾的傾城之戀,驚世的愛情傳奇,在世間是非常罕有的。而在張愛玲看來,這樣的經典傳奇仍然是不安全不確定的,還有着許多未知的蒼涼的可能。溫暖的故事之後,張愛玲仍然覺得人生是無奈的,世態是炎涼的,有很多地方需要質疑的,大有一言難盡之感,於是索性說,不問也罷。

她始終忘不了人生的悲涼,始終一邊在平凡的熱鬧中冷靜的祈禱着溫暖故事,一邊在想象和等待着人生中無數場將要到來的悲涼。這是張獨有的深刻,正是這種深刻與異常的冷靜讓她的文字有着獨特和非凡的藝術魅力。何況花開花落,陰陽盈虧原本也是人生的一種真實和客觀。我突然想到,如果,如果洪蓮死而復生,範與白又會是何種結局呢?我想那一定不是一個好的愛情故事了。範與白的愛情是靠着一場千年難逢的傾城事故來成全的,也許是經不起那一種最直接的考驗。誰又知道呢。那是另一個故事了,悲或喜,又是另一場冷暖了。

今時遊走在張愛玲筆下民國的時空裏,那種悲涼與無奈的氣息仍然濃烈而真切自另一個時空悠悠傳來。不過,時代在變着,今時的女人們只需要記着傾城時的那份真就好,我們珍惜着人生中每一場_的`收場就好。翻過了一頁,自然會有下一頁。“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傳奇也在傾城之時真實的存在着。那個渴望溫暖的滄桑的聰明男子,那個善於低頭的含蓄的風_女子,在一份以傾城巨大代價換得的幸運與平靜裏相守着,相伴到老,當然是一場不壞的人生。幸運不外如是。男人與女人大概也就如此,人生大概也就如此。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6

時隔七年再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果然別有滋味在心頭。

以三十+的女人心態,才能感受到白流蘇絲絲入扣的暗戰。在愛情的道場裏,男女雙方誰都不可走錯一步,否則,不僅自己萬劫不復,還葬送了愛情的機緣。

初讀《傾城》只看到了白流蘇的矜持和剋制;後看電視劇,又被陳數演繹的白流蘇深深折服,迷戀萬分,着迷於女人的靜美與雅緻。心心念念要怎樣才能修煉成那樣靜若仕女臨壁,動若清風拂面的女子。欣之,羨之,愛之,慕之,心馳神往……

今日再讀《傾城》,纔看清白流蘇那靜宛下的躁動,自持下的不安。原來女子要想得到一分屬於自己的愛情,是要花費巨大的心思和念想,運用多少純真和狡黠,展現無與倫比的美麗與自信,彰顯足夠的耐力與自持。不,這些還不能夠!還要冒着交付一顆飽含深切愛意的心卻終將被戲弄的巨大風險。

成年後的愛情是多麼的艱辛啊,難怪長大了都對愛情退避三舍。如果可以不要愛情,還是不要的好吧,相對於人生其他必需品,愛情着實過於奢侈。付出與收入不成比例,投資風險未知,不符合大衆的心理預期,不到情不自已,不去追求。

“白流蘇心裏想着:你的理想是一個冰清玉潔而又富於挑逗性的女人。冰清玉潔,是對他人。挑逗,是對於你自己。如果我是一個徹底的好女人,你根本就不會注意到我。”

經歷過的女人,看男人才會如此透徹;看愛情不再心存幻想,而是用心經營和獲取。而女孩子不是這樣,她們總是自恃年輕貌美,驕縱索取。男人們對她們也是嬌慣不已,因爲知道不會被她們俘獲,淪陷。

男人在遇到愛情的時候總也像個孩子。範柳原就是這樣,試探着、掙扎着、再三的考量着愛情。“我自己也不懂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我!”好虐心的要求。認識自己恆艱,被人認識就更難了。可我們總期望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可以無條件的愛自己,信任自己,和自己堅定的站在一起,一直……那樣,人生就不會孤單了。可一直尋求,一再失望,久而久之就麻木了,放棄了。一旦遇到,反而懷疑了……

“她累的很,取悅於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他脾氣向來古怪;對於她,因爲是動了真情,他更古怪了”。

沉溺愛情的男女,都是有病的,患得患失。全心去愛總擔心受傷;有所保留,又與真情相違。愛情不是自來水,擰擰水龍頭,可以隨意控制流量。愛情是洪水猛獸,不來則已,一來就把整個自己撲倒,湮沒了。我們就是愛情的溺水者,掙扎着,抗拒着,卻又不可抵抗的沉淪其中,一不小心萬劫不復。

《詩經》上有首詩“生死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說這話的,不是人之將死,就是存心欺騙的。

生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得我們支配。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可是我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好像我們自己做得了主似!

愛情不是消失在長久的朝夕相處中。大多是死在剛開始的懷疑、試探、考驗、不信任中。一旦彼此看得透徹透亮,僅僅一剎那的徹底諒解,也能夠彼此在一起和諧生活十年八年。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子”如果沒有兵荒馬亂的時代,沒有炮火橫飛的戰火,他們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真正放下心裏的藩籬,輕易且珍惜的接納對方。只有面對災難時,我們纔會倍感愛情的難能可貴。平日的歲月,我們大多會覺得它暗藏陰謀甚至殺機。

傾城,方得成就一樁愛情。能肩並肩相對,就不要咫尺天涯;能深情相擁,就不互相埋怨。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7

“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被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柳原說的這番話,原來是他們愛情的讖言。多驕傲的人啊,非得要等到文明被毀掉,什麼都完了的時候,才肯透露出自己對對方的愛。

白流蘇,一個結過婚,卻未得到真正的愛的窮遺老的女兒;範柳原,一個人人傾慕,卻也未得到真愛的富家庶出子。兩個內心孤單得要死的人,遇到了一起,自然會產生別樣的情愫,然而雖然他們內心孤獨,卻要裝得很驕傲,這是他們武裝自己的方式。他們就像是兩隻刺蝟,拔了刺,又害怕受傷;不拔刺,又永遠無法真正的靠近。所以他們就只有這樣若即若離着,生怕自己受到一點點的傷害。流蘇,太想太想結婚,她急切需要經濟的保障,她所有的本事是應付人的本事,她深諳自己應該保持怎樣的狀態來使柳原對她保持不滅的興趣,她有着她的矜持,她有着她最美的姿勢——低頭,而當她低下頭的時候,心卻高昂着。柳原也是個固執的孩子,他明明愛流蘇,卻不敢真正的大聲說出來,最多在無法壓抑的時候,望着窗外的白月亮,在電話中低訴,我愛你,同時乞求流蘇的愛,何其卑微。所以流蘇以爲這是個夢,想必柳原也願意流蘇把這當成是夢,所以當白天到來的時候,他們一如既往的保持着自己驕傲的姿態。

流蘇要回上海,以此表明她的矜持和高貴,柳原卻也不強留,因爲他拿穩了她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去。兩個人,誰也不肯退一步,在不是百分百確定對方是真愛自己的時候之前,他們絕不讓自己吃半點虧,可天知道,愛情這樣的東西,你不付出,又怎麼聽得到回聲。只是一個秋天,流蘇覺得自己老了兩年,自尊、愛情和家庭使她不堪重負,她哭了,發現有些東西忍無可忍。在細雨迷濛的碼頭,柳原說:”你就是醫我的藥瓶。”她紅了臉。這樣的別離讓兩個人都有着無法承受的思量,在那個夜晚,柳原在流蘇的房間看月亮,更想看透的是流蘇的心。終究還是他們還是在那樣的夜晚,昏昏的吻到另一個世界。

柳原要去英國,流蘇決定在香港等他,在一幢由她主宰的房子裏等待她的愛人,她用一週的愛情下了賭注,流蘇骨子裏好賭。然而,戰爭的炮火卻響起,在生命都受到威脅的時刻,她束手無策,她的本事可以對付人,但是對付不了戰爭,她只是一個軟弱的很的女人。在她最軟弱的時候,柳原出現了,回到了所愛的女人的身邊,他要保護她,在槍林彈雨中,他們彼此才發現,在這一剎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他們對於彼此透明的很,彼此瞭解彼此的每一點想法,一個本是自私的男子,一個本事自私的女人,然而終究是遇上了這樣的對方,使得自己不得不放下假惺惺的防備,用真心握住彼此。

殘酷的戰爭成就了流蘇和柳原美滿的愛情,這樣的想法是流蘇的,也是張愛玲的,驕傲的人其實不是流蘇和柳原,而是張愛玲自己,創作出這樣的小說,本身就只要張愛玲可以做到,只有她纔是如此的驕傲。在我看來,張愛玲最經典的照片,就是那張穿着旗袍,微微叉腰,昂着頭的那張黑白照片。那樣的姿態是完完全全屬於張愛玲一個人的姿態。驕傲和孤獨相互映襯,一種曠世而孤立的感覺。小說中的流蘇和柳原,是驕傲的擺弄着愛情,然而,他們的這樣的虛張聲勢的驕傲,卻更讓我感覺到他們內心的不安和卑微,因爲覺得自己的卑微,而不甘於卑微,所以裝作很驕傲,直到遇見一個正真對的人,才卸下了防備。張愛玲又何嘗不是?一個驕傲的才女愛上一個多情的男人,最後自己卻弄得傷痕累累。晚年的張愛玲,遠居異國,過着近乎隱居的生活,最後孤獨的安靜的離開我們。她的一生,沒有經歷她筆下那樣美麗的愛情,她所苦苦追尋的美麗的愛情只能停留在筆墨之間,在她的文字裏,她給自己營造了最美的愛的世界。流蘇的愛情可以說是張愛玲自己所期盼的吧,只是流蘇成爲了張愛玲的理想,她自己的愛情沒有的得到成全,那些傾國傾城的人都是傳奇,不是自己的事兒。

我想,這樣的傾城之戀也絕對不是我的事兒,我遇不到,也擔當不起,今天是5.12週年祭,回想去年的今天,那樣的災難,有沒有鍛造一段傾城之戀呢?但是試想,無論是誰,也不願花這樣的代價來成全一段愛情。

文盡於此,而意味無窮。《傾城之戀》,我喜愛的小說,我喜愛的張愛玲,卻是我承擔不起的愛情。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8

1、讀傾城之戀張愛玲的文筆和思想真的很豐富和細膩,因爲她寫出的故事人物鮮明故事情節精彩,是專屬張愛玲筆下的人物。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生活環境受世俗的影響很大,談戀愛也要依着周圍人的看法和意願,去做難免會有些不自由,很貼合實際,因爲也常常有這種類似的追愛路上的挫折,都是有存在的,很生活。女主人公心裏的糾結和掙扎都能體會到,畢竟這個年紀的人不去想太多實在很難,她的思想也是成熟的,思考事情的利弊和權衡,體現了一個女人離婚要再嫁的不容易,還有男主人公的追求方法,不正面追求而是做一些以猜的方式,真複雜啊。這樣的愛情經過或許不夠純粹,但也是生活中常遇到,如果引導人思考現實中的愛情觀,其實還是很有共鳴的。

全書每個故事都比較短,但落筆的恰到好處,其他的也不錯,會繼續讀下去的。

2、我不懂愛情。

但流蘇與範的愛情不是純粹的愛情,甚至跟一座城市的傾倒沒有關係。如果說,非得這樣寫,才能成全他們,或者使他們的愛情最終能走向真實、純粹......我能說這也顯得蒼白無力嗎?結局也不過如此。

開始並不純粹,所以結局不美好也沒什麼好可惜的。

3、上世紀中葉的中國,大多數人或疲於奔命,或渾噩度日,動盪的年代,給予個體的選擇太少了。白流蘇如此,範柳原亦如此。

生於舊式大家庭的白流蘇經歷過一次失敗婚姻後,受盡冷嘲熱諷,看遍世態炎涼,身無分文,無處可去的她,愛情根本遙不可及。風流多金的單身漢範柳原,無疑是個極好的目標,他一見鍾情,她有意接近。沒錯,白流蘇不愛他,只是需要他的錢,她需要討好他,依附他,需要他給他一座生存的房子和家庭。

父母雙亡,歷經世事的範柳原,風流浪子的表象下,卻藏着一顆追求“生死契闊,與子成說”這樣的真愛的心。他輾轉於英國、上海、馬來亞、新加坡、香港......讓他動心的,也只是白流蘇一人,更悲哀的是白流蘇不愛他。縱然他使出渾身解數,也只能承認:“(流蘇)你不愛我。”

範柳原想從白流蘇身上得到真愛,白流蘇想從範柳原身上得到生存保障。兩個頂厲害的人物,在不斷的交鋒中,逐漸也誕生了一些情誼,卻並不純粹。看似完滿的結局,也掩不住兩人愛情的悲哀。戰爭的生死情誼,在白流蘇心裏,也只夠十年夫妻而已。

張愛玲筆下的女子,對於愛情的怯懦,讓人甚覺可悲。

換個角度想,世間無數家庭夫妻,你愛我我愛你的,令人豔羨的天地良緣,寥寥可數。大多數還不如白流蘇與範柳原這般完滿。

愛情的不完美不純粹,每個人都要學會接受。一起過一輩子的人,也需用一輩子去判決。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9

那些女子穿起華美的袍子,站在舊時光的影子裏輕輕地畫起一道濃眉。綠色和紅色交錯的燈光,暗暗地灑落,幻美的生活之後,人去樓空。——題記

有人說,張愛玲小說的底色是:荒涼。

她喜歡寫那些舊上海的故事。紅男綠女,他們以爲生活會變得很好,於是做着悽苦的事情。慢慢的,時間只是成爲了一種虛幻,女人開始習慣把眉毛濃黑,塗上硃紅的脣膏,深色的胭脂,以爲那樣,就可以把眼淚掩藏。

讀張愛玲的小說,就像在聽一個很近很靈動的故事,她自己是說,我的作品,舊派的人看了覺得還輕鬆,可是嫌它不夠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覺得還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夠嚴肅。她總是喜歡在作品裏提到胡琴,只是某個也許只出場一次的人物,在某個角落嘶啞嘶啞地拉着它,在某個需要他的時候。就像故事的調子,沒有什麼起伏,卻是兩個相愛的人慢慢地靠近或者慢慢地疏遠,回到人本身的寂寞,然後又回到模式化的生活中。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20

“香港的陷落幫助了她。但是在這個不合理的世界裏,誰知道原因是什麼,結果是什麼?誰知道呢,也許是因爲需要幫助她,一座大城市倒塌了。成千上萬的人死亡,成千上萬的人受苦,隨之而來的是翻天覆地的改革。塔索認爲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沒有任何微妙之處。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來,踢了踢桌子底下的蚊香托盤

《傾城之戀》這是我在這篇文章中,甚至在張愛玲所有作品中最喜歡的一句話。似乎這裏面有無盡的命運。難道只有在這種無奈的情況下,白流蘇和範柳媛之間的愛情纔有了歸宿?這種依賴真的是愛嗎?也許他們之間的愛更像是一場遊戲,兩個人之間的交易。

塔塞爾是一個堅強的女人,她選擇在一個壓抑和不正常的生活環境中逃離。她勇敢地與前夫離婚,無視公衆的蔑視,這是她的勇氣。但與此同時,她在經濟上總是一個軟弱無助的女人。逃跑的方法是依靠男人找到自己的棲息地,所以她必須妥協。現實和性格的矛盾迫使她學習計算。不幸的命運使她學會了保護自己,但它使她簡單而真誠的感情縈繞在懷疑、猜疑、金錢、責任和虛榮之上。但是她怎麼能被責備呢?她承認劉媛很可愛,給了她很好的刺激,但她和他在一起的目的是爲了經濟安全。說到柳媛,他不就是這樣嗎?作爲一個年輕人,他對自己的性格也有不愉快的記憶,也沒有家庭的打算。他根本無法控制愛情,也無法給對方承諾和信心。也許或者肯定的是,他過去只是把流蘇視爲衆多的其中之一。在它新鮮之後,它需要兩次注射,並且責任是不需要的。愛只是一種解脫,流蘇自然知道這一點。“當你被殺的時候,我的故事就結束了。殺了我,你的故事還很長!”在流蘇的心裏,自然知道柳媛,她也知道只有這個城市的災難才實現了他們。戰爭帶來了畸形,但卻給流蘇和柳媛帶來了“完美”。意外的墮落,讓他們放棄一切,讓他們從捉迷藏的悟性走向突破一切的結合——流蘇得到了一個名字,而劉源願意承擔起這個責任。戰爭使人真實。當你死的時候,你會突然覺得瞬間的變化正在消失,陰陽是分開的,你不能容忍任何猶豫,因爲生與死只是瞬間的,金錢、權利、美麗等等都不重要。只有現在你才能抓住它,只有他(她)還在他周圍呼吸。

“他只是一個自私的男人,她只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無處可住,但普通夫婦總有容身之地。”和兒子牽手,和他一起變老是一種選擇。

範柳媛在最後一刻還醒着。“現在你應該相信‘死亡是豐富的’,我們自己不能做到。”……“一個善於低頭的女人最終會成爲一個穩定的妻子。讓他在疲憊和放縱的時候有個地方可去。男人的最終結果只有一個女人。

我喜歡小說裏的一段話:“當流蘇走到這一步,她後悔有劉媛在身邊,一個人好像有兩具屍體,所以她有雙重危險。一顆子彈沒打中她,他也被允許被擊中。如果他死了,如果他殘廢了,她的處境就更不堪設想了。如果她受傷了,爲了怕把他拖下水,她不得不橫下心來乞求死亡。即使他死了,他也不是獨自死去的。她希望劉元也這樣想。她什麼都不知道。此刻,她只有他,而他只有她。”

兩個人之間的一點點溫暖讓時間在瞬間變得永恆。此刻複雜的感情應該是幸福存在的原因。如果這可以稱爲愛,那麼它就是。但我覺得這是一種悲哀。如果沒有戰爭,這兩個人將仍然生活在他們自己的殼裏,慢慢地前進,沒有人會把他們的心交給對方。他們將走自己的人生道路,看似富有,但卻蒼白而悲傷。

當我第一次閱讀時,我總覺得悲劇是女人的。現在方覺得悲劇是屬於女人和男人的。

一個巨大的變化改變了一切,但如果是爲了實現這樣的關係,代價太大,機會幾乎爲零。

這種愛可能只存在於童話中。

一個成人的童話,有一個快樂的結局,但顯示出悲傷,欣賞生活在這個世界的艱辛和荒謬的命運無常。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21

自秦松鶴老師推薦了“微信讀書”這個APP後,我便對這個既免費又豐富的電子書庫充滿了好感。又因爲袁一丹老師現當代經典課主講張愛玲作品,於是我在上個星期五開始在“微信讀書”看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張愛玲的筆下,鮮少有“大女人”形象,例如女民族企業家、女英雄,多是細膩、柔軟的小女子,各有各的風格,像江南的水蔥也似十一月尾天上的纖月,說是藝術品不爲過,但也沾沾人氣、市井氣。

這一衆女性角色各自承載着張愛玲的通透,從她們的嘴裏所講的話多是值得去體會的。張愛玲的通透,沒有體現在廣大的、遼遠的、忠孝節義上,而是體現在了生命與愛情的共鳴中。從葛薇龍到白流蘇,也許並沒那麼遠。

張愛玲的話,精巧得似紫禁城的自鳴鐘,讓人想學、想攜。但轉念一想,學她的話和她的通透就像是遊罷廬山後,裝一罈雲帶走打算裝點自己家的後花園。因爲她的通透就是她的,誰也帶不走。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22

其實並不太記得書裏面的情節了,只是感覺上是一篇很有張愛玲感覺的小說。她的小說總是能讓人一眼就認出來,可能是我看過的現代小說太多了,那些小說的風格大多都千篇一律,不能讓人耳目一新更別說記住了,也許是看過太少處在那個動盪年代作者出的小說了,只是覺得特別,所以看的時候也特別的仔細了一些

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故事發展得似乎合情合理卻又讓人摸不着頭腦,總覺得他們的相愛還是有一些讓人疑惑的地方,白流蘇畢竟只是那個年代一個落魄大家族中離過婚的女人,雖然她還依然年輕也美麗,也許是她的驕傲吧!

誰都不會甘心在別人的冷落和不屑態度下活過這一生。她自己也是一個聰慧的人,她有勇氣去賭,也許是她自己也想逃離那個複雜的大家庭。她去了香港,她知道那裏有範柳原在等着她,所有的故事又重新展開,他們的感情是誰開的頭誰也說不清楚。可是有人說要愛情是女人的事,可能是這樣的吧!可是範柳原卻是很真誠的在維護這段感情,雖然白流蘇也會患得患失,可這是女人的通性,並不太影響她對範柳原的期待和感情。因爲愛情本來就是相互的。

在危難的時候也許才最能見真情吧!畢竟空難來襲的時候範柳原還冒着風險去接白流蘇,他本來可以離開這座危機四伏的城市,那時或更早以前他便已經把白流蘇當作家人了吧。他也不算是一個特別幸運的人,他沒有得到屬於他的來自己父母的愛,他也許是想從白流蘇這裏找到屬於自己的愛吧!最後也是很特別的,也許這就是張愛玲的特色了,她並沒有說清楚他們是否能夠幸福在一起走到白頭之類的。這也許是不太可能的。她只說那次相依爲命的共同經歷足夠維持白流蘇和範柳原再愛十幾年,十幾年後的他們會是怎麼樣的,誰也不知道。誰也不能保證在那十幾年裏他們是磨平所有棱角,把愛在時光裏漸漸醇厚的沉澱還是針鋒相對導致半點愛也不剩了,可能性很多,我們也分不清愛。

傾城之戀是一個很美的名字,卻是在講述一段不美麗的愛情,無不體現着真正的悲傷,張愛玲文字悲涼的背後,看見的是心疼。

越是清醒,越讓人心疼。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23

很少有特別吸引人的喜劇,因爲生活多數是悲劇,悲劇也更加刻骨銘心,喜劇的結局反而讓人覺得做作,不過在我看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算是一個例外吧。

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起初,男人和女人都愛自己多於愛別人,都是精明的人,知道沒有人可以許自己一個未來,只有自己和自己永遠在一起。就像流蘇說的:

“他愛她,這個毒辣的人,他愛她,然而他待她也不過如此。”

一直都覺得人類理智一點是應該的,動輒放棄一切,善始善終當然最好,若有一天曲終人散,怎麼對得起曾經那些龐大的犧牲呢。可是又不得不承認太理智真的會錯過很多原本可以美好的東西。

他們是幸運的,這個城市的沉淪,成就了他們。驗證了柳原原本無心的一句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地被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塌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可不是麼,在這種關鍵時刻,顧不上理智的考慮問題,只是真實的做最原本的自己:原來大家都把自己藏得很深,原來大家都是感情動物。在這樣的亂世,經歷着這樣的傾城之戀,那一剎那的動情,足夠他們和諧的活個十年八年吧。

愛受了些苦,才變得銘心刻骨。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24

在很多人眼中,範柳原就是一個放蕩不羈,玩弄女人感情的情場高手,他與白流蘇的愛情只是兩人各取所需,毫無感情存在。其實不然,範柳原是真心愛着白流蘇的。範柳原幼年時候不幸的遭遇,加上父母非正式的結合,促使他養成了怪癖的性格,雖然生活在海外,但範柳原的骨子裏還是一個傳統的中國人,有着中國人固有的執着,正如範柳原自己所說的,“你說新派,大約就是指的洋派,我的確不能算一個真正的中國人,直到最近幾年才漸漸的中國化起來,可是你知道,中國化的外國人,頑固起來,比任何老秀才都要頑固。”所以範柳原的愛情都藏在了他油嘴滑舌的調皮話裏面。

範柳原愛真正的中國女人,而恰巧,白流蘇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女人,儘管經歷了外國文化的衝擊,也仍然堅守傳統的女人。範柳原愛上了白流蘇身上的中國女人氣質,發現愛情的範柳原費勁心思的接近白流蘇,正因爲是遇到了真正的愛情,所以範柳原纔會小心翼翼的通過徐太太牽線,把白流蘇接到香港。在香港見到白流蘇範柳原的第一句話“我在這兒等着你呢。”直爽不造作,看似表面調皮話,卻是隱藏了他的真心,原本應該要到新加坡去工作的範柳原卻爲了白流蘇留在香港,如若不是真心,直接讓徐太太找個藉口,哄騙白流蘇到新加坡就可以了,何必在香港耽誤工作呢?而且範柳原曾對白流蘇說過:“你知道麼,你的特長是低頭。”,“無用的女人是最最厲害的女人。”白流蘇無一技之長,唯一的特別的就是容貌傾城,但範柳原卻用她最拿不出手的缺點來讚美她,濫情的人只會誇讚對方美麗,不會專挑上不了場面的來說,愛一個人就會接受她的全部,包括別人所不齒的東西,儘管範柳原說的是調皮話,卻是走心的告白。

情到濃時,總會有些情不自禁,範柳原在舞會上說,“有些傻話,不但是要揹着人說,還得揹着自己,讓自己聽了也怪難爲情的。譬如說,我愛你,我一輩子都愛你。”這些話在白流蘇聽來是廢話,不正經的,如果這話放在範柳原沒有中國化之前,確實是信不得,但是一箇中國化的外國人,比任何老秀才都要頑固的人,什麼時候下會說出我愛你?難道不是情到深處之時?說到底,範柳原是有愛的。任何處在愛河的男人都想着在女人面前表現得沉着穩重一些,而範柳原給白流蘇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因爲她漸漸發覺了,他們單獨在一起的時候,他總是斯斯文文的,君子人模樣。不知道爲什麼,他揹着人這樣穩重,當衆卻喜歡放肆。”如此上心,濫情這個詞不適合解釋這樣子的現象。白流蘇生氣,範柳原會耐心的哄他,“他一路陪着小心,低聲下氣,說說笑笑”對待一個不愛的人,何須耐心的哄着呢?

範柳原有玩的資本,正如他自己所說:“其實我用不着什麼籍口呀!我愛玩----我有這個錢,有這個時間,還得去找別的理由?”但他對白流蘇卻是用了十二分的力氣,“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範柳原儘管內心已經絕望了,但還是固執的,哀求似的對着白流蘇說“我要你懂得我!”這是範柳原得不到白流蘇情感上的迴應時,內心的悲傷與吶喊,白流蘇一次次的誤解,使範柳原的真心得到了打擊,想要的愛情沒有如期到來。儘管失望,但範柳原仍然想着帶白流蘇一起去馬來看原始的森林,愛她,所以想帶她去森林裏奔跑,那是一種原始的愛情,無關世俗的誘惑,也無金錢的交易,只有最原始的情愫,那是範柳原愛着白流蘇的表白,公開的表白。因爲愛着,所以纔會想着要所愛之人吃醋,白流蘇一句不真心的醋話,範柳原就能拍手道:“這還像句話!話音裏彷彿有三分醋意。”僅僅是三分的醋意,範柳原就與白流蘇和好,這何嘗不是心疼白流蘇?

戰火燃起,安危難保,流彈不停的劃過天空,該逃命的都逃命去了,如果範柳原只是把白流蘇當做寂寞時候的情婦,又怎麼會在炮彈橫飛的時候跑到危險的地方,去接白流蘇?他有錢,又有能力在那樣的亂世中生存下來,爲何還要去找白流蘇?“範柳原用另外的一隻手拖住她的頭,急促地道:‘受了驚嚇罷?彆着急,彆着急。你去收拾點得用的東西,我們到淺水灣去。快點,快點!’”那樣的人,卻能爲一個女人把自己處在危險之中,這是愛了。因爲愛進骨子裏了,所以,西裝外套可以交給白流蘇來拿着,在她面前不需要客套的紳士風度了,因爲愛就是坦誠相待,所以這時候,範柳原的愛情是實在的,不再是用油嘴滑舌來掩蓋自己的真心,他可以拋棄濫情的外表來表達自己的情愫,他可以認真的對別人說:這是我太太!

範柳原一直被人說着濫情,喜歡對女人說着俏皮話,但至今爲止,他只是真正的對着白流蘇說過,面對其他人,範柳原一直都是進退有度,不過度接觸。範柳原不愛其他女人,他只愛一個白流蘇,他也不曾向誰表白過,他的表白只給了白流蘇。儘管白流蘇一直不承認那是範柳原的愛情,但是我卻覺得那是張愛玲對愛情的誤解,是張愛玲自身的壞境影響了她對愛情的看法,所以也影響了白流蘇的愛情。白流蘇認爲那是範柳原調戲女人的手段,其實,那是範柳原對白流蘇的公開告白。那是範柳原真正的愛情。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25

這些天看完了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好像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張愛玲的作品,她的那些作品多多少少聽說過,甚至耳熟能詳,可是卻也一直沒有買她的書來看,一是在那之前很少看小說,我書架上大部分的書都是些名人傳記,小說沒有幾本,基本上全是偵探類的小說,二也是因爲對她不瞭解所以也沒有多大興趣去拜讀她的作品。

之前有朋友批評過我看書的方法,他說我看書之前都沒有去了解一下作者,這樣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書裏面的內容了,要想了解一個人的作品,首先就得了解寫這個作品的人。所以在此之後,我每閱讀一本書,就會先了解作者的事蹟,以及他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下寫下的這本書,很多時候,書中的人物形象都會有作者的影子。

其實在此之前在瞭解陸小曼、林徽因、胡蝶、李香蘭、蕭紅等人的時候就已經瞭解了一下張愛玲,只是時間久了,僅存的記憶少之又少,只是約摸記得有個被稱爲漢奸的人叫做胡蘭成,張愛玲不顧他的漢奸身份,也不管他有家室,就這樣和他在一起。這次翻看起她的書,才又重新去了解了她一下。

胡蘭成和他的妻子離婚,成就了和張愛玲的婚姻,沒有法律的保護,就只有一紙婚書。白落梅曾在《因爲懂得,所以慈悲》的封面上寫過這樣一段話: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到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好說,唯有輕輕一問:“噢,你也在這裏嗎?”當張愛玲遇到胡蘭成,遇到那個懂得她的人,她便奮不顧身地追隨了。

後來胡蘭成身陷囹圄,逃竄到其他地方,竟愛上一個比他長兩歲的寡婦,後來張愛玲萬里尋夫,找到了他,他竟沒有半分的喜悅,滿是驚訝和震驚。在那裏張愛玲爲那個寡婦畫像,發現她的五官越來越像胡蘭成,好不震動。她覺得她在那裏就像一個小三,他們兩纔是“一對”,在那裏她好不落寞,只得選擇離開。她明白,這段“低到塵埃裏,從塵埃裏開出花來”的愛情結束了,她決定離開那個心裏裝着幾個女人的男人。他們的那段“傾城之戀”已然謝幕了,她給胡蘭成寫了一封訣別信:“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年半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張愛玲曾對胡蘭成說:“我將只是萎謝了。”萎謝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她的文采,此後張愛玲的創作也進入了低谷。在她的《色戒》裏面,雖然是寫的是丁默村與鄭蘋如的故事,但寫的卻是她自己真實的內心,是她自己和胡蘭成的內心世界。

《傾城之戀》算是我看過她的小說裏面結局比較溫馨美好的了吧。最初我以爲的“傾城”以爲是女主人公有着傾世的容貌,亦或者是段轟轟烈烈的愛情,然而當我看過了之後,才明白這個“傾城之戀”是指他們的愛情是發生在城傾的時候。  “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似是在寫白家,這個沒落的貴族,因循守舊,死要面子。但是白流蘇,白家的六小姐,卻是一個思想先進的人,她在那個保守的時代學交際舞,也敢於和自己不幸的婚姻說再見。但是自私的白家人爲了自己的日子好過,要流蘇爲死去的丈夫守寡,即使被安排在祠堂,一輩子吃穿也不愁了,哥哥也將她的錢都花光了,卻說離了婚在白家白吃白住,飯錢也很貴。白流蘇想要逃離,但是她一個人能逃到哪裏去呢?她需要一個男人幫她脫離這個現狀。

直到她遇到了範柳源,一個“嫖賭吃着,樣樣都來,獨獨無意於家庭幸福”的海歸浪子,他“把女人看成他腳下的泥”,她纔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他喜歡流蘇,甚至想方設法把流蘇帶到香港和他相處,但是卻沒有想過給流蘇一段婚姻。

流蘇身上有一種古典之美,柳源曾對她說過:“你知道麼?你的特長是低頭。有人善於說話,有人善於笑,有人善於管家,你是善於低頭的。”他想過他們的未來,她想帶她去馬來西亞,“回到自然”,他不能想象她“穿着旗袍在森林裏面跑”,也不能想象她“不穿着旗袍”,因爲在他眼裏覺得她“不應當光着膀子穿時髦的長背心,也不應當穿西服,滿洲的旗袍倒合適一些,可是線條又太硬了”。可見柳源是愛着流蘇的,能夠把一個人觀察得這麼細緻,不是愛又是什麼呢?

可是他卻沒有帶點真心,他們都在彼此試探。柳源曾在牆下對流蘇說道:“這堵牆,不知爲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侯在這堵牆根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在流蘇離開香港的最後一晚,柳源給流蘇打電話:“流蘇,你的窗子裏看得見月亮麼”。他終究沒有說出“我想去你房裏看月亮”這句話。而流蘇,覺得這一切似真似夢,如果不是在自己的腦海裏想過了千萬遍,又怎麼會是夢呢。他們之間在這次香港之行中,終究沒有彼此敞開心扉。

流蘇回到上海後,收到柳源的電報:“乞來港。船票已由通濟隆辦妥”。流蘇收到之後,還是“忍無可忍”來到了香港,不僅僅是爲了柳源的風姿卓茂,還有家庭的壓力,那是她最痛苦的成分。那天晚上,柳源到了流蘇房間“看月亮”,因爲那邊看的“更清楚一些”。最終香港的落寞成全了他們之間的愛情,面對兵荒馬亂,他們能做什麼呢,也許就只能相愛,“也許就因爲要成全她,一個大城市傾覆了”。“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他們真的戀愛起來了,婚姻將他們捆綁在了一起,再也掙脫不開。

從此“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26

這是一本貌似很有名的愛情小說,畢竟張愛玲的名氣太大了。總感覺她很洋氣,很精緻,當然寫的東西也很洋氣,很精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愛情小說,以前都沒什麼概念的。那個時代不應該是革命,熱血,家國,個人英雄嗎?哈哈哈,好像都忽略了那個年代還有這樣時髦的戀愛。上海,香港,沙灘,舞會,這些東西應該是以前上層階級和有錢人才能玩耍參與的遊戲吧。不過,現在社會發展的多好啊,普通大衆也可以參與這樣的娛樂了,還是新社會好啊!

這本書還是比較短的,兩三個小時就能看完吧。小說的劇情就不在此贅述了,有劇透的嫌疑。一句話概括,就是一個離了婚的望族小姐和一個有錢富二代的相戀過程。不過應該是因爲大家都是豪門的原因,所以戀愛也比較複雜,參進了很多的心理戰。什麼若即若離,欲情故縱,心理博弈,不知道談戀愛是否真的是這麼複雜的事情,還是帶有極強目的性和功利性的談戀愛是這麼複雜的事情?雖然我並不知道這本書爲啥叫傾城之戀?是我姿勢水平太低了,領悟不來。當然,所謂的這個小說濃重的悲劇性我也沒有深刻感受到。但那個時代的女性處於一個弱勢的羣體,大多數還是被禁錮在家庭中,附庸型的人格中,並沒有解脫出來,這點是毋庸置疑的。當然,沒有今天的自由。女主從第一段失敗的婚姻到想盡辦法得到的第二段婚姻,從本質上來說是一樣的,還是附庸型,是通過不斷的博弈獲得的。

提到這個話題,我又想起了最近好熱的出軌問題,每次明星出軌,都是一次吃瓜羣衆看熱鬧的狂歡。當然,每次出軌,也是對這個民族長期遺留下來的男權問題的思考。男星出軌,問題不大,頂多大家抨擊幾句,星路暗淡幾年,很多時候,還有一句:十指相扣,且行且珍惜就穩穩的公關掉這個難題了。但是,女星出軌的後果相對來說嚴重一些,社會對她的抨擊比較直接過分,有點要萬劫不復,一棒子打死人的感覺。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所謂的悲劇性可能就是時代和羣體下,對女性獨立人格,爲謀生而謀愛的思考吧。哇,如果真是這樣,那太有前瞻性了,應該成爲一個偉大的女權運動的倡導者。

以後就不看這種類型的書了,裏面的辭藻太精緻和華麗了,有點看不動。不過裏面提到的詩經中的那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愛情劇中被反覆提及和使用了。同生死,共患難,陪你一起慢慢變老,這應該是最動人的情話了,什麼時候也不過時。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27

《傾城之戀》早被香港人拍成了電影,我沒有看過,這是值得慶幸的好事:倘若之前先看了電影,看書時腦子裏就有了先入爲主的印象,閱讀的興趣便減了大半。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較早期的一箇中篇,也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個二十八歲的離過婚的沒落大戶人家的女兒白流蘇,回到孃家,慘遭哥嫂排擠,卻意外地將其七妹的相親對象範柳塬奪了過來。流蘇和柳塬都是精明的人,他們在感情上錙銖必較,不肯輸對方半步,最後由於香港戰爭的爆發,戰世的混亂才使兩個相對無趣的人成就了婚姻。

白流蘇是相當渴望這場婚姻的,正象蘇青所說:一個離過婚的女人,求歸宿的心態總比求愛情的心來的更切,雖然取悅柳塬是太吃力的事,但她還是笑吟吟的。

相對於白流蘇,我本人更喜歡範柳塬,他在某些方面還是表現了較天真的一面的,最使我難忘的他在一天深夜給流蘇打了四次電話,前兩個電話是爭吵的,最後一個電話柳塬這樣說:

流蘇,你的窗子裏看得見月亮嗎?我這邊,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擋住了一半,也許是玫瑰,也許不是。

這在整篇小說裏,是難能可貴的浪漫。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28

在那個解放初期的年代,他們通過媒人,沒見上一面就成了親。於是,她少女的夢也隨之破碎,他也一下從少年成了家裏的頂樑柱。

他們之間好似不存在愛情,由於沒有情感,家裏連爭吵都是一種奢侈品。一年後,他們生下了女兒。她的婆婆不滿意,於是她又懷了一胎,生下了一個兒子。這中間,他們的生活也開始有味。她又連續生下二女一男。

家裏等待開飯的人多了,他不得不一人兼做幾份苦工維持開銷。她也揹着最小的孩子,到廠裏上班。那時的日子真的非常苦,他們幾乎吃不消,一年辛辛苦苦也不夠飯錢。但總有某種力量在支撐着他們。而漸漸的,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隨着歲月的磨合而好了起來,她似乎感覺到少女時代的憧憬又回來了,有某種情感在他們之間醞釀。

在供完女兒們讀完小學後,他們以犧牲女兒們讀書的權利讓兩個兒子繼續上學。除了這樣做別無它法,而兒子的讀書費,還是幾個女兒做手工儲起來的。在那個時候,儘管他們對女兒有一絲愧疚,但也因她們的懂事而感安慰,畢竟生活比其他一切都重要。而他們,都因生活的重擔而過早進入了中年。青春不再,但他們之間的那種情感卻始終在,伴之的還有家的溫情。

二三十年後,正趕上改革開放,他們的兒子下海經商,賺到了一大筆錢,也各自成家立業。該是他們頤養天年的時候了。孝順的兒子也爲他們置了一所處在公園旁邊的住宅。於是他們每天早上都去逛公園,只是他們從未一起走過,只是他在前,她緊隨其後。

然而子欲養而親將不在。他有一天終於倒下,被查出腸癌,心肌梗塞,糖尿病。這些都是當年爲了養家而落下的病啊。子女們悲痛欲絕。只有她十分堅強,每天買他喜歡吃的菜,親手喂他吃藥。他奇蹟般的挺過十年,他們的孫子都已經長大。一個大年初一的早晨,他走了。是她首先發現,她摸到他的身上冰涼徹骨。她終於忍不住了,放聲悲哭,聞者無不落淚。喪禮辦得十分隆重,奔喪的人絡繹不絕,她早已哭腫了眼,巴不得隨他而去。

他們就是我的爺爺奶奶,儘管他們從未牽手漫步,從未把那份感情說出口,而事實上他們已經說出口了。他們的愛情,儘管從未浪漫過,卻堅不可摧。對於他們來說,他們已用大半的生命譜寫出平淡而偉大的傾城之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他們無言的誓言。

奶奶對我們說,如果有一天她死了,不要難過,她是到天上陪爺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