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傾城之戀讀後感1200字(精選7篇)

傾城之戀讀後感1200字(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傾城之戀讀後感1200字(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傾城之戀讀後感1200字(精選7篇)

  傾城之戀讀後感1

張愛玲筆下“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男女間無真情,在玩着“愛情”的遊戲,進行着玩世不恭享樂主義的精神遊戲。雖然其中也有着人生的種種繁華熱鬧,但最終都難逃一個蒼涼破敗的結局。而《傾城之戀》似乎是一個例外。最終,範柳原和白流蘇終於在炮火中成就了他們的愛情。最後,張愛玲這麼寫:傳奇裏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處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而她給了流蘇一個尚算圓滿的收場。忽想,那不正如流蘇樹,繁茂風華轉眼逝,也只有退盡鉛華纔可算找得一個終老的倚靠。紅塵之人大抵如此吧,總沒人願意做那至死方盡絲的春蠶。

白流蘇是一個非常聰慧的女子,放在現在社會,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現實、精於算計的女人,但是這並沒有貶低她的意思。張愛玲的小說,即使是言情的,也不會寫得像鏡中花、水中月那樣虛幻縹緲,並不是男女主角愛得死去活來、愛得忘乎所以,失去理智的那種。她的小說都是最真實地剖析了世俗男男女女的心理。流蘇便是這諸多小說中的主角之一,在跟範柳原的感情交鋒中,流蘇處處留了心眼,不時揣摩着對方的心思,適時冷淡、若即若離,在最窮困潦倒的時候還是竭力保住自己的矜持和風度,不讓範柳原輕看了自己。

《傾城之戀》給人家的印象,男人是一片空虛的心,不想真正找着落的心,把戀愛看作高爾夫與威士忌中間的調劑。女人,整日擔憂着最後一些資本——三十歲左右的青春——再另一次倒帳;物質生活的迫切需求,使她無暇顧到心靈。當然不能有好結果。疲乏,厚倦,苟且,渾身小智小慧的人,擔當不了悲劇的角色。麻痹的神經偶爾抖動一下,居然探頭瞥見了一角未來的歷史。病態的人有他特別敏銳的感覺:柳原看着她道:“這堵牆,不知爲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地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再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傾城之戀》是圓滿收場的一篇小說,女主人公在跨過了一段危險的情婦生涯之後,終於得到了一樁她所向往的婚姻。然而在表面的圓滿下實際上蘊藏着深刻的不圓滿,愛情在許多的利害關係和勾心鬥角中喪失了應有的純潔,已被金錢慾望塗抹得變樣,愛情的雙方所佔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婚姻的支配權完全掌握在有經濟實力的男性手裏。這是個大城市中的小故事,動盪的時代只是作爲一個大背景而存在,沒有豪雲壯志的愛國報負,有的只是在這個動盪的時代裏一個家族或者僅僅是個人的生存問題,此時此刻存在的意義。所以張愛玲在故事的最後說:“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爲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在這樣看來,白流蘇和範柳原的這段愛情傾城、傾國,所以,傾城之戀也就名副其實了。

  傾城之戀讀後感2

讀了張愛玲的許多小說,都是以悲劇結的尾。讀書或者電影未能看到好的結局就像自己又得一樁未了心願一般,深深的壓在心頭,成爲陰霾。《傾城之戀》算是張才女筆下少有的圓滿的結局,雖仍不少尖銳冷冽但溫情也是無限有的,也更加接近地氣。每每讀到結尾處總會有呼吸更加輕快的順暢之感。過程中雖然也爲女主角的期期艾艾男主角的坎坎坷坷以及他們十分不順的情路流了些許貓尿,但是比起皆大歡喜的落得了俗套的結局來說,這些小淚花小傷心便只能做錦緞上的小碎花了。

柳原君風流倜儻放浪不羈,輕佻而富有故事,對極了我男主角的口味。如若有這一般的男子示好於我,我定然是歡喜的接受。因爲我不似流蘇那般處境,也沒有她那般顧慮驕矜。兩情相悅,又多了一對花前月下的璧人,只是這對璧人又該如何演繹他們的情愛這又是另一個故事。流蘇有流蘇的無奈,柳原君有柳原君的堅硬的護甲。他可以在人前放肆也可以在流蘇面前展現他的正人君子。正是有如此的白流蘇和如此的柳原君纔有這段童話般的情愛故事。

寂靜的夜,流蘇身着長袍睡衣。扶着面頰幽幽地神思,一場又一場的空滿滿地從心裏溢出來。咿咿呀呀的胡琴隔世蒼涼,暗自流動的情愫將她的呼吸拉成一絲一縷。“範柳原真的喜歡她麼?那倒不見得。他對她說的那些話。她一句也不相信。”他是無根的浮萍,是視女人爲腳下泥土的柳原君。流蘇決定拿自己來做賭注,賭柳原君是否有一顆真心,賭自己是否能得到幸福。她下了太大的賭注。這是她的一生。她更怕輸得太慘烈。她是一個六親無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所以她走得小心翼翼。緩慢的步調,極力壓制的渴望,似啞了般的咽喉半語,更有難以掩飾的失望。

伴着潔亮的月光,聽筒裏傳來柳原君清清冷冷的告白,“我愛你,你愛我麼?”是夢吧?似夢一般。

再次來到香港,流蘇或許坦然了許多,她預測了這場賭博的結局,卻不願就此屈服。她有太多的無奈,這些痛苦推着她必須朝前走。

在十一月尾的纖月下,他第一次吻了她。然而他們兩個人都疑惑這不是第一次,因爲在幻想中已經發生過無數次。

戰爭帶着絕望的`氣息撕裂了空氣,撕裂了神經。流蘇的心是空的,她的這齣戲還沒有聽完呢。

再次回到淺水灣飯店,他們似乎能把彼此看得透亮,就在一剎那所有的矛盾和無解都被諒解了。香港的淪陷成全了她,成全了她的私心也是成全了柳原君的私心。柳原君說:“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但是他愛她就足夠了。

這是動盪歲月裏的傾城之戀,是一生一世都別離開的篤定。這般的柳原君這般的白流蘇,

這般樸素溫情的故事已足矣。

  傾城之戀讀後感3

張愛玲的一生是坎坷的,她十八歲的時候被父親關起來,患了痢疾父親也見死不救。她的第一個丈夫傷了她的心,第二個丈夫在婚前剝奪了她做母親的權利和樂趣,堅決逼她墮胎,可以說,張愛玲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人都是對不住她的。我覺得這樣一個聰明的女子不應該受到這樣的虧欠和辜負,因此能瞭解她思想的軌跡和文字的脈絡,明白她的小說爲何如此悲情,更明白爲什麼她最喜歡的詞是荒涼。《傾城之戀》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張愛玲的作品沒有多少觸及到社會的現實問題,或許這是她的一個弱項,又或許因爲她的傳統而又不喜歡政治,所以在有的方面並沒有表現得很深度。而且《傾城之戀》中對於戰爭的描寫給人的感覺是很粗糙的,只是我們喜歡“得魚忘筌,得意忘言”的感覺,所以並不在乎這一點。

在我看來《傾城之戀》中流蘇與柳原的戀情本身的完滿性似乎就已經落入一個俗套,既然要表現人物本身的戀愛世界中的思想,那麼爲什麼最後卻是一個沒有劃好的圓呢?我的個人感覺是沒有劃好的圓比劃好的更具有一種難得的吸引力,就像莎士比亞的悲劇比喜劇更具有影響力一樣。

《傾城之戀》中我覺得最精彩的一段是流蘇到了上海之後,與柳原那幾場交鋒,互相揣測對方的心意,尤其是那一夜,柳原撥了流蘇房裏的電話,對她說的那些話,以及他們爭吵的內容,流蘇想到的是現實方面,表達她想要跟柳原結婚的意願,但柳原的出發點是情感,兩方所思所想根本就互相違悖,這場談話終將不歡而散。兩人也因爲這次的談話瞭解到,白流蘇想讓範柳原跟她結婚,而範柳原卻只想讓白流蘇做他的情婦,瞭解到這點,流蘇被激怒,回上海白家,卻又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歌家她是待不下去了。就在範柳原發了電報要流蘇回香港的時候,流蘇毅然決然地回去了,她想要擺脫這個家,所以此次的香港之行已和第一次所抱持的心態大不相同了,她決心去依靠柳原,和他在一起。流蘇妥協了,在這場角力賽中,終究因爲屈居於弱勢而妥協,柳原也順利得到流蘇與對自我的認同。後來柳原把流蘇安頓好後,便要前往英國,但拒絕了流蘇的同行,至少流蘇在生活上得到了保障,擁有了她的房子,在牆上打上了她自己的印號,這是屬於她自己的家。戰爭爆發,流蘇與柳原在戰亂中相依爲命,確立了對彼此的情感,從遊戲般的戀愛昇華成真正的感情,並且結婚,有了完美的結局。在這紛亂的時代,她沒有被擊倒,在風雨飄搖中立起了身。《傾城之戀》中的愛情與我們現代的感覺很不同,但又很相似。不同的,是現代的女人不會像以前的人那樣麻煩、那樣曖昧。相同的,是現代人一樣會害怕“輸”給他人(包括自己的伴侶)。如果不是那一場大戰(日本侵華),令雙方都看到自己是多麼地愛對方,他們的故事會是怎樣的呢?當天地都好像不再存在的時候,只有對方還在。又或者,連對方也不在的時候,還計較甚麼輸嬴呢?

張愛玲的這篇小說無論如何是以結構和語言取勝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對於愛情的這一引自《詩經》的描述:“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傾城之戀讀後感4

《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而又近人情的故事。生活在腐朽家庭裏的離異女性白流蘇,在妹妹寶絡與範柳原相親宴上的一支舞讓範柳原傾慕,範柳原想方設法將她接出白家帶到香港,但又在她提出回家時不做挽留,任其離開。流蘇受盡家人的冷嘲熱諷,正在絕望之時,範柳原卻又一封電報將她喚了去。討厭結婚的範柳原和渴望結婚的流蘇就這樣僵持着,誰也不先開口。最後,香港之戰推着他們走到了那一步,傾城,坍塌的城成就了這樣一段愛戀。

張愛玲說:“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細看張愛玲的作品,像《傾城之戀》這樣圓滿的結局幾乎沒有,然而圓滿也並不令人滿意——“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那是值得慶幸的好現象,表示他完全把她當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順的妻,然而流蘇還是有點悵惘。”這便是了,成了他的妻,便把從前的風花雪月變成了柴米油鹽,那歡樂,卻也留了一絲悲傷的線索,那完美,卻也留了一處遺憾的角落。

張愛玲多多少少和流蘇是有些像的,她和流蘇一樣,年幼時父母離婚,父親和後母的監管讓張愛玲逃到了遠在歐洲的母親身邊,然而悲慘的命運並未因此改變,原本考上了倫敦大學的她因爲戰爭而被迫選擇了香港大學,就在她被認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業如日中天的同時,她戀愛了,偏偏令她神魂顛倒的是爲大漢奸汪精衛政府文化部服務的胡蘭成。但與流蘇的矜持和故作冷淡不同的是,張愛玲爲這段戀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蘭成已婚,不管他漢奸的身份,毅然決然地與胡蘭成結爲夫婦。

倘若張愛玲也能有流蘇這樣的結局便好了,張愛玲真的是委屈的,她的心裏只有這一個男人,而這個男人的心裏卻裝着幾個女人,叫她怎麼能不感傷?但她不恨,因爲相知,所以懂得;因爲懂得,所以慈悲。兩人最後一次見面,胡蘭成送她,天下着雨,真是天公應離情。她嘆口氣道:“你到底是不肯。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這場雨,也沖刷了他們曾經的“傾城之戀”。張愛玲知道,她這一生最美的愛情,已經走到了辛酸的盡頭,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了。他們真的只有那麼一丁點好日子,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顯得那樣單薄無力。

張愛玲爲了成全流蘇的幸福,不惜讓偌大的香港爲其顛覆。但同樣是戰爭,同樣是相愛的兩個人,張愛玲和胡蘭成卻越走越遠,愛情使人忘記時間,時間也使人忘記愛情。我們爲她遺憾,爲她傷心,卻也不得不佩服她的灑脫與堅強。

愛情本來並不複雜,來來去去不過三個字,不是我愛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嗎、對不起。張愛玲與胡蘭成的這段愛情,更是簡單的不得了,正像她在《第一爐香》裏寫的那樣:“我愛你,關你什麼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人這一生只愛這一次,幼稚也好成熟也罷,爲他生爲他死,僅這一次。張愛玲用她的一腔孤勇告知世人,這個女子對愛情是何等瘋狂。

人世浩瀚,但只要在生命中曾有過這樣一個人,同生死,共命運,那麼老之將至的那一天,想起曾經在血管裏激烈涌動過的潮汐,也會覺得,此生無憾了吧。

  傾城之戀讀後感5

少時讀三毛的《傾城之戀》,敘述異國求學的東方少女,孤單清貧,寒日遊東德,邂逅了與之一見鍾情的英俊軍官。一天之中見了兩面,沒有什麼言語,而後重新天各一方,那份愛戀卻纏綿悱惻,哀轉久絕。古有孟女情慟倒長城,三毛筆下的女子卻只能眼看着柏林牆堅矗如故。

稍長,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一樣題目,完全不同的情節。都市裏一對世俗男女,各懷心事走到一起,相互間喜歡着,卻也算計着,笙歌裏有愛也有欺;忽然炮火紛飛,牆傾城摧,倆人同舟共濟,患難中結出真情,成就了一段長久姻緣。

世間女子,哪個不希望自己邂逅轟轟烈烈、蕩氣迴腸的愛情?也許使從小就期待白馬王子有一日來將自己尋覓,一起經歷浪漫與驚險的事件。“從此以後,他們過着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童話的結尾常如是說。漸漸成長,覺出自己的平凡,但仍然暗地裏懷抱有關玻璃鞋的夢想。不要取笑她們想入非非,慘淡的生活,需要這支火柴的光亮來溫暖;平凡的日子,也需要這些無傷大雅的小花飾來點綴。就好比我們在平靜的湖邊待久了,也會有意無意地往水面扔一塊小石頭,並觀察由此展開的漣漪。倘若湖面突起噬人巨濤,所有幻想與閒情都會剎那間消失無蹤,剩下的,也許是一位相貌平凡,不善言辭的人,但他有溫暖的手掌,握着你的手,扶助你一步步走過困境。

三毛的《傾城之戀》,流露的是青年女子欲排遣孤獨冷寂的心情,渴念煙花般驚世又美麗的愛戀,刻骨,卻無望,恰似午夜曇花。張愛玲的《傾城》,更貼近生活的本相,戰亂使原本虛浮的聯繫在相依爲命中生出了堅韌的根,之後長出的日子就是草一般的平淡,然,踏實。

想起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男子,三十多歲,體格健壯,衣色整潔。他們的居住地已經因海嘯而滿目蒼夷,遍地廢墟。三分之一的居民在這次災難中喪生,而許多人也從此下落不明,生死無訊。男子對着記者說,這十多天來他一直在尋找他的妻子,期間遇到還活着的人,就把他們帶到救護站,但至今仍然沒有妻子的下落。“我想找到我的太太。”他用穩定的聲音把這句話重複了一遍。十多天了,他已經執着地尋找了十多天,他在破碎的牆桓裏翻找,在屍體堆中辨認,在荒涼的路上竭力搜尋那熟悉的身影,那是何等揪心的時日?可他並沒有喪失理性和信心。從他的聲音裏我聽出了渴望與堅執。

忽然口乾舌燥。默然自喟,假若這場海嘯降臨的是你所在的城市,除了親人,還有誰來苦苦尋覓你?誰來夜夜撫問那渺小的靈魂?當死神的身影清晰起來的時候,人們身外的浮雲也完全消散了,一切變得通透澄澈,只剩下內心裏最真實也是最迫切的需要——因此也可以解釋,偉大的愛情故事爲何總伴隨着死亡悲劇。

傾城之時,你會是誰內心最深的惦念?……無法假設。

也沒有假設的必要。

一座城市的傾覆,或可讓人看清自己生存的實際需要與實際擁有,讓人懂得選擇和珍惜。可惜代價太大。有些男女輕易就將生命作爲愛情的籌碼,在我看來,未免自輕自賤。

於是乎,就讓自己長出一雙慧眼吧,在芸芸衆生中,與並不完美、卻真正適合你的他相依相守,白頭偕老。

  傾城之戀讀後感6

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除了《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結尾。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悲劇更像悲劇。

白流蘇,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個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是要受道德譴責的。而白公館無疑屬於守舊的那一派,“他們家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應錢財盤剝淨盡之後,她的存在無疑成了拖累和多餘。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以外,恐怕再無其他了。

範柳原,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愛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內心深處是渴望安穩的。

愛情總是發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間。就這樣,兩個各懷鬼胎的人遇到一處,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愛情攻防戰。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希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一個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個安穩於是兩人各自爲了捍衛那一點自由或者追逐物質上的算計,相互不妥協。當終於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尋不到現實的依託時,兩個人方始彼此親近。

在連續的試探之後,流蘇沒有尋到半點進展,索性有些氣急敗壞,遂惱了起來:“你乾脆說不結婚,完了!還繞得大彎子!什麼做不了主?連我這樣守舊的人家,也還說‘初嫁從親,再嫁從身’哩!你這樣無拘無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誰替你做主?”接着更是賭氣狠下心來從香港輾轉回到上海。家裏是早容不下她的,這次又加上了“淫”的惡名。可見她不惜爲爭取婚姻冒了極大的險。此時,心跡更是表露無疑,思忖再尋個職業,也怕自貶了身價,被柳原瞧不起,“否則他更有了藉口。拒絕和她結婚了。”權衡的結果是:“無論如何得忍些時”。這是在和自己打賭。她並不見得有多大勝算的把握。如果柳原還再來找她,就算贏了一步,這是她此時的底線。果然,過了些時日,香港來了電報。她心裏自然安定了許多,也將自己放開了些,同他上了牀,雖然不見得是主動,但也並沒有拒絕。然而,此時,“他們還是兩個不相干的人,兩個世界的人”。

人說“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個女人,心裏必定會沉潛下來很多東西”,也許這就是白流蘇期翼的那一點點“真”。

在《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只是一個生長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離了婚,在一個特定的機會下結識了範柳原。我一直很喜歡這段話:“在日常世界裏,他們間存在一場征服的戰爭,他們內心明爭暗鬥。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她只喜歡他用更優厚的條件前來議和。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是什麼因,什麼果?誰知道呢,也許就是因爲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也許流蘇是幸運的,一場陷落讓她等到了一個男人,一段婚姻。然而這終究是偶然的,正如張愛玲所說“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一個女人,把命運當作賭,想來沒有什麼比這更可悲的了。

  傾城之戀讀後感7

我喜歡她與柳原之間的曖昧的對話,那關於斷垣的情景讓我想起了<花樣年華>中的蘇利珍靠在夜幕下的街牆,想起了周慕雲在吳哥窟的徘徊。"有些傻話,不但是要揹着人說,還得揹着自己。讓自己聽見了也怪難爲情的,譬如說,我愛你,我一輩子都愛你""一般的男人,喜歡把好女人教壞了,又喜歡感化壞的女人,使她變成好女人。""一個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三分病態"這一系列的對白以及對"執子之手"的解釋,以及開頭結尾中談到的胡琴:"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胡琴伊伊啞啞拉着,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這一切都實在太讓人回味了。

傾城之戀經歷了香港淪陷這樣的一個背景,確實夠得上傾城,故事中兩個精明的男女主角的故事。文寫於一九四三年九月,我沒去考據張愛玲與胡蘭成是發生在那個時間的,卻總感覺這個故事中有他們的影子。柳原是有過妻子的,流蘇一直所害怕的也是柳原不能與她結婚而只是想把她當成情人這樣不倫不類的結果。胡蘭成原也是有妻子的,而且還有個護士的小情人。總覺得流蘇那許多的感受和心境都是張愛玲自己曾有過的。想起流蘇還真是一個地道的舊上海的女子,精明的計劃經營着自己的一身,矜持的計較着許多得失,而當感情來臨的時候,再怎麼精明都淪陷了,原先所計較的也顧不得了。張愛玲是仁慈的,她給了流蘇一個好的稱得上好的結局,也許這也是她自己所希望而得不到的結局,讓它在流蘇身上實現了。

原來總覺得王安憶筆下的王琦瑤是地道的舊上海女子,現在才恍然,真正舊上海的女子也只有張愛玲才能塑造。王琦瑤比之流蘇多了許多哲性少了許多女子該有的精明而顯得虛假蒼白。試想一個明白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道理的女人又怎麼會去參加上海小姐的競選,會淪落成李主任的情婦,又怎麼會與康明遜那樣不記後果的瘋狂,怎麼會跟老克勒那麼的荒唐。王琦瑤身上所體現的舊上海女子不是她的性格,是她在文革大躍進那種年代,也不忘記用蛋清敷手,召開沙龍,製作精緻的西點下午茶,這樣的小資是舊上海女子所特有的。而流蘇那種小女子的精明,那種計較,那種對自己人生的經營,徹徹底底的一箇舊上海女子的形象,那種聰明卻又不大氣的可愛,原先離婚是因爲她受過新教育,計較名分是因爲她還是出生在大家族的根蒂。

一對現實庸俗的男女,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之中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於“一剎那”體會到了“一對平凡的夫妻”之間的“一點真心”張愛玲是作爲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傑出作家,而不是作爲一個怪人、異人而存在的,也許她將不僅僅屬於現代文學史。遙想幾十年、幾百年後,她會像她欣賞的李清照一樣,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佔據一個穩定的位置也說不定,而我們知道,那時候今天爲我們所熟知的許多現代作家肯定都將被忽略不計了。“上海爲了“節省天光”,將所有的時鐘都撥快了一個小時,然而白公館裏說:“我們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