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文(精選30篇)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文(精選3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文(精選3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範文(精選30篇)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

《明朝那些事兒》用白話文娓娓道來明朝歷史的點點滴滴,語言詼諧幽默,通俗易懂,細細讀來,卷卷有收益。作者能把晦澀難懂的正史寫得這麼生動有趣,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文采、毅力和恆心。

第一卷的主人公就是朱元璋,從他身上可以學習和借鑑的東西是:每個人最脆弱的地方就是心,但殊不知,每個人最最堅強的地方也是心,重要的是看我們是否有能力讓我們的心智走向成熟,讓我們心的力量變得強大。長期的困難生活最能磨練一個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難後,只能怨天尤人,得過且過,而另外一些人雖然也不得不在困難面前低頭,但他們的心從未屈服,他們不斷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朱元璋正是在自己最痛苦的時候,沒有被痛苦失敗擊倒,而是化悲痛爲力量,成功的將自己最脆弱的地方變成了最強大的力量的來源。而陳友諒失敗的很大原因就是他沒有認識到什麼樣的武器是最強大的,不是軍隊的人數,不是先進的武器,不是強大的艦隊,而是,人心。

看完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我們應把生命中的磨難視作寶貴的財富,正是它們磨練了我們的意志,堅強了我們的心靈。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執着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纔是最強大的武器。面對困難和失敗,我們要勇於調整心態,讓自己的內心更堅強,永不言棄,一路走來,你會發現收穫很多。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通過學習歷史,我們可以吸取古人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不重蹈歷史的覆轍!我也喜歡讀史書。去年從學校圖書館借閱《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時,由於搶手,基本沒按順序讀;今年暑假特意買了一套讓女兒讀,爲了激勵她,我又重溫了一遍。明朝那三百年曆史,在當年明月的筆下,歷史很嚴肅,很深刻,深刻到人性;語言很幽默,很精彩,精彩的讓人感嘆歷史書也能這麼好看。

爲師者,感嘆自己的課堂如果有《明朝那些事兒》這麼通俗易懂,百聽不厭就好了,學生覺得上課就是一種快樂,學習就是一種幸福——多好。這就讓我們爲師者要智慧思考、不斷探索。當然我們要嘗試創設這樣一種氛圍,細心解讀教材,擴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能夠做到旁徵博引、高角度的看待教材,用知識的趣味性和知識的應用性讓學生感興趣。

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平等的課堂。孩子再小,我們也應當尊重他們,相信他們,讓他們感覺老師的尊重、喜歡和關心,特別是善待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和不足。讓他內心踏實的想象、思考、動手操作、提問回答……而不是總顧忌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和懲罰。在平等中,孩子會身心放鬆的投入學習;在平等中,孩子們會充滿自信的主宰自己的學習。

讓我們的課堂成爲互動的課堂。我們的知識需要互動,這樣的課堂是自然和諧的。讓孩子們主動參與,互相學習,讓老師成爲孩子們的大朋友,去引領,去和他們一起探討,讓他們經歷自己學習知識、創造知識的過程,體會發現新奇現象的喜悅。

讓我們的課堂成爲生活的課堂。數學的抽象會讓有的學生頭疼,爲了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在學生的基礎下應該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要讓學生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複雜的數學問題,決不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正如當年明月筆下的文章讓人回味無窮。

學校的課堂是孩子的課堂,讓我們老師和孩子們共同編織屬於自己的理想課堂。老師用自己的知識和責任成就孩子們美好的兒童時光,讓孩子們在課堂中享受快樂、享受成長!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3

如果有人貿然說,哪本書對他的影響最大,就基本可以判斷出他的價值觀和喜好。雖然很不想爲它背書,但是誰叫咱讀書少呢,那麼,這就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套書。

這套書作爲明史的啓蒙讀物比較好,可讀性非常強。我記得我高二時在操場借了同學的看,意猶未盡,借了來,看到了半夜三點,後又去圖書館讀完了這套書。這套書講述也很完整,一共九部,明朝三百年的歷史,從興起到覆滅。關於版本,我推薦原來的版本,原來只有七本,這個增補版我買來很不喜歡,增加了很多圖畫和底下的延伸故事。

這套書,我甚至想改一改作爲睡前故事給我的孩子讀,我喜歡看歷史的原因是,如果是文學,作者的設定就是天道,觀賞性有餘但是我不喜歡。我喜歡看真正的規律,喜歡看各種性格的人碰撞起來究竟是什麼樣的結局。

第一部書講的是朱元璋的歷史。初時加入農民起義,和諸多名將東征西伐打天下,天下打下來,又上演了一出飛鳥盡,良弓藏。進而肅清朝野和建立制度的一段的歷史。

藍玉是明朝的年羹堯;陳友諒敗於鐵索連舟,是曹操的昏招;朱元璋又很像劉邦。歷史真的是重複上演的。

第一次讀時,比較泛泛,這次讀也不能說深刻,其實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就是,就是認識了一羣人。

認識了常遇春,認識了朱文正,認識了張定邊,認識了吳琳,認識了張子明,瞭解了宋濂。

這本書中,也發現了我最羨慕的愛情藍本,朱元璋和馬皇后,我真的覺得多疑之人的信任,嚴酷之人的妥協更像愛情。我覺得如果我是朱元璋,我也會折服於馬皇后這種人。如果我被郭子興關起來等着被餓死,有人給我送餅,哦,送就送吧,等我出去了,一定會報答你,那出不去就算了嘛,是吧,哈哈。救命之恩,那麼榮華富貴以報。而只是爲了讓我吃得好點,就把熱餅藏在胸前,把自己燙傷,然後給偷偷帶進來。我首先是疑惑,我們這種理性的人首先會想到爲啥不送涼餅。朱元璋本就是苦出身,我不信他不吃涼餅,也不信涼餅比熱餅不充飢。而她這樣,是存了珍重之心,被人輕賤欺壓慣了的朱元璋,在自己一無所有之時被別人如珠似寶的珍重,怎能無動於衷?誰能無動於衷?癡愚真心,最無以爲報。

我也最想求一顆真心,於我而言,風花雪月可以風吹雲散,也不算什麼。如果有人真的像馬皇后一樣對我,我也扛不住,命算什麼,給你就是。如果真的有人如此愛我,可能我也沒機會知道,不是說患難見真情嗎?我還是過我一帆風順而普普通通的一生吧,哈哈哈。

其中也有很多道理,怎樣做會產生威信(朱元璋初時作戰勇敢,處事冷靜,有計謀,身先士卒,在士兵中很有威信),怎樣做可以叫賢(朱元璋說宋濂,二十多年,從來不說假話,也從不說別人的壞話,真是個賢人啊),疏而間親的事能不能做(有傳藍玉跟朱標說找人望過朱標的氣,將來會謀反,朱標轉頭和朱棣說了,朱棣就給藍玉使了絆子)。其實很多那種聖賢書都明確了什麼是道德仁義禮,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什麼是豪傑,怎樣可以稱爲好學。這些都不是空泛的概念,但是如果你不讀書,你就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沒有是非的觀念。說白了,無知。別人無知,尚且可以原諒,自己無知,怎麼可以忍受。

還懂了,唸書好雖然沒什麼值得誇耀,書念不好的人也不一定不能成事。但是那些書念得好,又真正能做大事的人,真的是很有能力。

關於劉基之死,說是,有可能是敗於朱元璋的忌憚。我之前看那個林正剛老師的培訓課的時候,說,新進入一個羣體的時候,你要畫座標,看看這羣人的行事偏向什麼,比如說,合作-對立,友善-敵對,這類。而你要順應他們的行事作風。好像周易裏也有這樣的話,具體我忘了。如果劉基能夠知道朱元璋是強勢不容人的人,他就應該隱藏自己,但是我想諸葛亮不用。

這是一本明史的啓蒙書,我還沒讀透,現在我讀書,就是讀一遍,做一些摘抄,然後寫讀後感的時候再過一遍,比之前只是讀能瞭解更多。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4

國人多少都有點歷史癖,喜歡讀讀史書。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們回味。

對於史學書,筆者曾有幸拜讀過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的得失》和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可能是其由於學術性質較強,語言有點晦澀無奈難懂。而本書作者當年明月筆鋒活潑幽默,在字裏行間裏就把一個人的興衰得失用通俗易懂詼諧幽默的方式寫了出來。不由得讓人眼前一亮,一捧便不釋手。

明朝,在歷史書上只用了三頁紙帶過,對於明朝,我從書上也只曉得了朱元璋“廢丞相,文字獄”。但當我執起這本黃色封皮的描寫正史的書時,方知朱元璋的不朽歷史功績。

本書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寫起,到明朝滅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從朱元璋帶領農民起義,經過艱苦戰鬥,打敗強敵陳友諒、張士誠,憑藉徐達、常遇春等人的輔佐登上王位,又殺掉胡惟庸等重權大臣,重權獨攬,最後病逝。

作者詳細地剖析了每個人的心理特徵,讓歷史又一次精彩起來。這裏面最叫人敬佩的人物就是朱元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生於亂世之中,揹負着父母雙亡的痛苦,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後臺,沒有依靠,靠自己的努力爭取來了一切。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追捕,從死人堆裏爬出來,掩埋戰友的屍體,然後繼續前進,繼續戰鬥。

上天註定要苦苦磨礪他的意志,就像鳳凰只有經過火的淬鍊才能涅槃。上天只有讓他失無可失,他才明白自己有多強大!

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着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但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着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起了大明帝國。他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明朝政權。但是他也有許多措施功過難斷或者遭人誹議,如廷杖大臣、廢丞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擅殺文人、重開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實行君主集權和高壓統治等舉措,所以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

在起義的過程中,他也有無數的可能會戰死,然而那麼多參加義軍的人,成功的僅有他一人而已。走上權力之巔,一定是有什麼東西一直在支撐着他,這個東西就是“自己內心的強大”。只有心的強大,纔是真正的強大!他身上,還有着不同於他人的特質。那是英雄的特質。他有才能,他不但作戰勇敢,處事冷靜,思慮深遠,還很講義氣,有危險的時候第一個上,這一切都讓他擁有了崇高的威信。與他的一個強大的勁敵陳友諒相比,他算得上正義很多了。這個陳友諒心狠手辣、膽大妄爲。厚黑學是他的專長,在弒君奪位後還能把自己的年號取爲“大義”。在明朝,“厚黑學”是許多忠臣、奸臣的拿手好戲。爲了生存爾虞我詐地鬥個你死我活,在這裏,沒有任何真誠、信義可言。畢竟,在朱元璋即位後,許多功臣名將不是被賜死就是族誅。想要保命便無所不用其極。在時光的長河中,沒有人能夠永恆。任何一個豐功偉績的人,在權力面前,在歷史面前,只是輕易就被翻過的幾頁,儘管這對他而言是幾十年。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他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他都無法改變。對人是如此,大明王朝亦是如此。

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無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說來這種行爲有着很多稱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飛蛾撲火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這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違反邏輯的行爲。

其恰如中國古老的哲學中所云:

知其不可而爲之。

我深信,這正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魂魄。一個深刻的靈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出處。然心如止水者,雖繁華紛擾之世間紅塵,已然空無一物。很喜歡作者對本書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這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卻也是很難做到的一句話。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5

《明朝那些事兒》,終於看完了。一共7部,96萬多字,從九月份開始看的吧,前前後後斷斷續續也看了一個多月。從一個朝代的興盛到一個朝代的衰敗,從一開始的興奮、有趣、激動,到後來的悲傷、無奈、難受,最後就剩下了沒意思。對,沒意思。

無論是朝代的更迭,還是鐵打的內閣流水的首輔,二百多年的歷史裏充斥着各種鬥爭。爲了權利、爲了慾望,可能還有爲了生存,孜孜不倦的戰鬥着。每次看到這些文字描述,腦海裏總是充滿了各種朝堂上謾罵、答辯的場景,以及戰場上打鬥、廝殺的畫面,煩躁、吵鬧,好像耳朵邊有兩個放着搖滾樂的音響,一刻不得安寧。

終究,自朱重八開始,奮戰了二百七十多年的明朝在悲壯的音樂中落幕了。那些我難得還記得的名字:王守仁、張居正、嚴嵩、徐階、戚繼光、孫承宗、袁崇煥、魏忠賢、楊漣、顧憲成、李成樑……無論是名垂青史還是遺臭萬年,在我看來他們都是可憐人,在那個朝代,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也不會更好了;同時,他們也都是成功的,起碼,他們按照了自己的意願努力活了一世,無悔。

不知是看歷史的原因,還是先前被人影響的原因,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覺得自己很悲觀,盲目樂觀的我不知道何時被悲觀侵蝕了,或許是對世界瞭解的越來越多吧。小孩子總是很樂觀的,因爲未知不僅產生恐懼,也帶來希望和光明。而成人世界,我們看到的越多,瞭解的越多,對結果自然也預知的更多,悲觀自然產生。

之前不太懂歷史悲觀主義是什麼意思,現在漸漸有些理解了。歷史看多了,就發現人類社會的本質沒有改變,無論是明朝、清朝、民國還是現在,人類社會的內核沒有變,依然是爲了權利,爲了慾望,爲了生存在鬥爭,而所有內核還和千百年前如出一轍,變來變去的只是外殼。就好像每次看漫威大片一樣,英雄在變,技術在變,武器在變,但是戰爭雙方羣戰的時候,看那陣勢和武器本質,跟幾千年前打仗的樣式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二百多年的明朝,怎麼到崇禎那裏就亡啦?答:氣數已盡。看書的時候我經常想到《三體》裏的場景,現在看來,那也是對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社會氣數已盡之後的描述,一切皆有可能。

歷史揭開了太多血淋淋的真相,很殘忍,很沒意思,很悲觀。不過反過來一想,結局也就那樣了,按自己的意願好好活吧。

【張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爲真正強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會溫和,溫和就會堅定。】在書中看到的一句話,鑑於我最近脾氣有點大,這話算是直戳內心了。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6

在我近七年的書齡中,我幾乎沒有過任意一本,或一套想要將感想寫出來的書,唯一使我有這種衝動的,就是這套由當年明月寫成的《明朝那些事兒》。

在書中,當年明月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刻畫出了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其中,有這樣幾個人使我記憶猶新。

第一個,唐寅。

很久之前,我就知道了這個人,但是當時對他的印象也只是一個風流才子而已。但是自從看了本書中關於他的章節,我才知道了,唐寅並非是我們通常看到的哪些瀟灑不羈,他只是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人,一個懷才不遇的中年人,一個心灰意冷的老人。

第二個,朱佑樘。

這個人,不如朱元璋或朱棣以及朱厚照那樣出名,在明朝所有皇帝中,算是比較默默無聞的一位了,但是我卻對他印象極深,因爲他是一個好皇帝。朱佑樘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承受了皇帝應承受的全部罪責,一輩子勞碌,沒有享過樂。所以他是一個好皇帝,也是一個好人。

第三個,嚴嵩。

他是個壞人,徹徹底底,徹頭徹尾的壞人。年輕時,他還比較正直,但是碰了一次壁,就受不住了,將自己的信仰與道德粉碎,在做壞人的路上漸行漸遠,以斂財爲己任,爲了銀子害了不少人。所以從明朝開始,他就被人以編入書中,寫進戲裏反覆罵,絕對當得起“明朝第一奸臣”這個偉大的稱號。

當然,明朝的名人還有很多,在此之列舉以上三位。

最後,用文中一直在說明的道理結尾吧:

按照自己的方式,堅決地走下去,就會獲得成功!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7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經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情景,我有自我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景下,成爲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情景下做出最正確的確定;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相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終將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以往說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僅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僅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僅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相信了自我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朱元璋成爲了我生活中的教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他彷彿和我說:亂世之中本身是沒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種本領,你就是必須會成功,本領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峯。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8

《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的著作,全書以明朝爲時間軸講述了在此期間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該書不同於其他講述歷史的書籍那樣枯燥無味,而是趣味增多,言語生動,讓人耳目一新。在當年明月的筆下,關於明朝的歷史事件變得十分有趣,讓人愛不釋手。當年明月能將枯燥無味的歷史故事講得生動形象或許是因爲他注意到了以往歷史書籍爲何不受大衆歡迎的原因,再結合當代人閱讀的口味,將歷史幽默化,從而誕生這九冊《明朝那些事兒》。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說:“《明朝那些事兒》寫得好,寫得比較輕鬆,我們過去寫的人都拘着,生怕哪塊做的不合適。”該書能將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講的清楚明白,言語嚴謹,作者一步一步地向讀者們展現當時明朝這個大舞臺上發生的事件,不急不緩。當我在閱讀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似乎身處那個年代,觀看着這一幕幕,心中的感嘆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冊書主要圍繞朱元璋由一個貧農通過不斷努力,克服種種困難,依靠自己的軍事才賦開闢明朝成爲皇帝。在這一冊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馬皇后(朱元璋的結髮之妻),馬皇后是郭子興的義女,在朱元璋投奔郭子興,併爲其出謀劃策獲取郭子興的信任後,郭子興便把馬皇后許給了朱元璋。平凡的馬皇后也可以說是朱元璋成功的因素之一。她伴隨着朱元璋,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但未曾因這漂浮不定、生死未卜的生活而拋棄朱元璋,她堅忍、不畏艱難,與朱元璋共患難,她樸實的品質使她獲得了“明朝第一賢后”的稱號,在後來朱元璋開闢明朝擔心自己的權利喪失,對大臣們進行屠殺時,也是馬皇后的勸說,大臣們才得以留命。馬皇后仁慈的品德以及敢於指出皇帝的錯誤的大膽讓我印象深刻,馬皇后也在這明代的歷史上留下了絢麗的景色。

第二冊書主要圍繞朱棣奪取皇位來展開。在閱讀的時候,我深深地體會到當皇帝不易,想當皇帝也不易,要學會冷血自己才能在皇位上呆的久一點。曾想爲何有人哪怕衆叛親離,腳下踩着無數具屍體也要登上皇位,或許是因爲權利,那種至高無上,被萬人敬仰的feel吧。在這一冊書中我最敬佩的人物是主角朱棣,在建文帝的無情削掉藩王們的職位或是無端加罪的情況下,他爲了保命而裝瘋(也是夠拼的了);在建文帝的屬下拿一紙逮捕令,士兵包圍屋子時,他仍能冷靜思考對策,爲了造**他也是絞盡腦汁想借口。或許正是那句“不登極樂,即入地獄,不枉此生”在激勵他,或許是壯志難酬,卻不得而終,總之他是反了,也爲此付出了許多代價,最終還是登上了自己心心念唸的皇位,開啓明代的新篇章。在這個新篇章裏,留下重重一筆的或許便是鄭和先生了。鄭和下西洋,多麼熟悉的故事,因爲在這個盛世之下,所以纔能有此行。

第三冊書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角色是于謙,在面對馬背上出生的蒙古兵,他不同於常人選擇退縮,而是選擇了迎戰,這個溫文爾雅的人在國難面前變得強悍。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不如意,青雲直上或是鬱不得志,他都不曾因此消沉。而如今他無所畏懼,爲了國他拼了。他的愛國精神感動了我,他的堅忍不屈打動了我。書中有一句話“無論在多麼絕望的情況下,也不要放棄希望,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創造奇蹟。”也是激勵了我,在自己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何嘗不是如此?于謙先生帶着大明帝國轉危爲安是他的不放棄希望,那麼反觀我自己又是否在處於絕境時放棄過希望?這次的期末考試或許便是我的絕境,在成績出來時我的確質疑着自己的能力或是智商爲零,回家後的幾天裏都在思考這人生的意義,反覆地罵自己無用,甚至就想這樣墮落,直到我看到于謙先生的堅持,在國難面前的堅持,我才明白自己的那些哀怨微不足道。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唯有起伏的路途纔是最美的。

這一叢書的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也都給我了不少啓示。歷史的長河中有着許許多多人物,或大或小,但他們都起着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便是推動歷史的車輪往前行駛。

讀完這本書後我也發現其實歷史並不枯燥,只要我們有豐富的想象力,想要“目睹”當時所發生的事件也很簡單。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9

成功的人生是什麼?

好像是一個很深奧的問題啊。

《明朝那些事兒》會告訴你答案。

《明朝那些事兒》不是歷史小說嗎?的確,《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事。在作者當年明月的筆下,人物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名字和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歷史事件更是跌宕起伏,每個章節都在結束時設置一個懸念,叫人讀來欲罷不能。

但是,當年明月講述的已經不僅僅是歷史,他還講述了忠誠與背叛、氣節與軟弱、熱情與冷漠、堅持與妥協……可在一部書的最後,當年明月卻寫了徐宏祖(徐霞客)的故事:徐宏祖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業,但是,爲什麼他卻死而無憾呢?

不因爲他留下的《徐霞客遊記》爲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而是因爲,他按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這也是徐霞客足以藐視所有的王侯相將的原因——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當年明月)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了。王朝也是如此。”

“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如果一個人,他的一生就是規規矩矩讀書,工作,結婚生子,再抱個孫子,然後一邊領着退休金,一邊慢慢變老;在臨終前,他猛然想起——我這輩子都幹了什麼?讀書—工作—結婚生子—抱孫子—老去……這不就是個電腦程序嗎?他悔恨,可已經來不及了……

人生只有一次,沒有“重試”鍵。人生成功與否,只取決於——是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中,千千萬萬個人物,或偉大,或渺小,但他們終將消逝於歷史的長河中。人生的成敗,到千萬年以後,只有對自己的意義,對別人沒有意義。能按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不留遺憾,這一生,值得!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0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從小就喜歡歷史,到一個歷史感厚重的城市,也總會探究在很多年前的今天這兒發生了什麼?當時的他們是如何的心境。縱覽世事變遷,也總想從過去的人事中領悟到人世間的道理。最近靜下心來又再一次重讀了網絡連載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明朝那些事兒》一共7本,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讀的時候也不會覺得特別枯燥。

明朝是個戲劇性的時代,英雄輩出,也是一個奸邪小人輪番上陣的時代,從一個朝代的興起,到它的輝煌,到最後走向衰退直到被另一個朝代取代,在這276年裏,有那麼多東西,比如天道、氣數、理想、熱血、堅持、黑暗、殺戮、殘忍等等縱橫交錯着,影響了演出這幕歷史的人也決定了這個朝代的命運,歷史由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演繹着,來到你的面前猶如凝視!在明朝的歷史長河中徜徉,你也會有很多的疑問?對於我來說,可能就會來得更感性一些。明朝皇帝奇葩甚多,但是一個比前朝幾代皇帝都要勤勉努力的君主崇禎皇帝無法力挽狂瀾最後成了亡國之君,明憲宗爲什麼專寵比他大17歲的萬貴妃?當細細讀來,歷史也總會給你答案。

當崇禎皇帝從明熹宗手上接過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他也勵精圖治,希望奮發有爲,但是他卻生不逢時。當時明末戰亂四起,內憂外患,李自成縱橫關內,皇太極雄視中原。明朝內部又腐敗不堪,雖然崇禎皇帝夙興夜寐,也未能實現其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宏偉志願,成事在於天時地利人和,這也許就是他的宿命吧!在明憲宗朱見深被廢太子這段黑暗的時光中,當身邊的人紛紛收拾行李離開另尋光明前途時,五歲的孩子還不懂得這一切,“你會走嗎?”朱見深只問了萬妃一個問題,“我不會走,我會一直陪在你身邊”,萬妃在那孤獨無助的歲月裏,守護在明憲宗的身邊,始終如一,不離不棄,用行動詮釋了誓言。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萬妃暴病身亡。憲宗非常傷感,哀嘆說:“萬侍長去了,我亦將去矣!”在這世上,愛一個人不需要理由,但在你的一生中能夠和你不離不棄的人又有多少呢?也許你也不用埋怨那些半途下車的旅伴,畢竟人生從來都是一個人的旅行。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過爾爾”,人生也就像大海一樣茫然,總是起起落落,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跨過歲月山河,最終發現也不過如此。世間並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有結果,那些曾經讓你執着的人和事,在時光的錘鍊和歲月的打磨中,都會變得可有可無。朝代易主,多少風雲霸業,都在歷史長河裏無聲淹沒,浩瀚五千年,每個人也都是歷史變遷和歲月長河之下的一粒塵埃,身不由己地做着各種情願或不由己的選擇,最後淹沒在時代洪流裏,歸於平靜。

書的最後也有這樣一句話:什麼是成功,成功就是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你的人生!也許幾百年前楊慎的《臨江仙》,是對生活最好的詮釋吧,“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切也都是最好的安排,如同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中說的“在所謂“人世間”摸爬滾打,我唯一願意視爲真理的就只有這一句話:“一切都會過去的”。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1

幾周前,孟老師送給我了一套《明朝那些事兒》。我想:不就是歷史書嘛,乾巴巴的!因爲那時我剛讀完《大清十二帝》,雖然我對歷史感興趣,但讀到裏面長篇大論的片段時,我總有一個感覺——暈。

可是,當我翻開書,剛看了一篇,就被吸引住了:書裏既講解了正史,又不乏幽默的語句,真是學習、娛樂兩不誤。而且,書中的人物都被描述得栩栩如生,嚴厲的朱元璋、一臉正氣的方孝孺、驕橫的藍玉、精神抖擻的朱棣……這些歷史人物都有聲有色地被描寫了出來,好像站在你面前似的。

特別是讀到李如鬆在平壤炮轟日軍小西行長部那段時,我彷彿看見了“數百門小弗朗機、大弗朗機一齊發射,無數的石子、炮彈從天而降,日軍被打得稀里嘩啦”的情景。再聯想到後來的侵華戰爭,中國軍隊不堪一擊,連連失利,真讓人感慨萬千啊。

看來,如果不進步,就會被他人超越。後來的清朝,“以鐵騎平天下”,最後還是輸給了八國聯軍、英法聯軍,被迫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公平條約。這就是因爲別人在進步、圖強,戰鬥力飛快地上升;八旗卻在漸漸腐敗,戰鬥力越來越差。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也要不斷進步,不能虛度時光。比如,放假的時候複習一下知識,有空補習一下自己比較薄弱的科目等等。只有不斷進步,才能不斷超越自我。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2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滾滾長江依舊在,淘盡英雄......

作者以通俗易通的文字娓娓闡述了三百年間明朝的人事更替、歷史興衰。讓人閱之不倦卻又惋惜不已。然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他都無法改變。它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既成事實。

很多時候,我們站在十字路口猶豫不決,如何抉擇是個重要的課題。作爲一個政治家,需要步步爲營,一不小心便萬劫不復。因此只有在正確認識自己和敵人的前提下審時度勢,排除身邊的靡靡雜音,站在問題的制高點才能作出相對正確的決斷。尤其是建文帝更是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當然其父親朱標早逝,沒有給他打好相應的政治基礎;另爺爺朱元璋在爲他掃清障礙的時候也得罪了一批武勳集團中人。最重要的一點是作爲一個皇帝,一個政治家,更是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便激進削藩導致藩王謀反發動叛亂。靖難之役,建文帝很多次都可以取得勝利卻因爲沒有充分認識自己和對手導致屢屢抉擇失誤,比如偏信文臣任用李景隆,活捉反賊朱棣(等於給朱棣賜了一道免死金牌)。一錯再錯,註定失敗。所以當朱棣兵臨城下,建文帝“自焚”於宮殿內。

雖然朱棣篡位稱帝,名不正言不順但到底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皇帝,向勞模父親朱元璋看齊,兢兢業業,創造了“萬國來朝”的永樂盛世。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

合上書本,三百年間浮浮沉沉大明朝的歷史依然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

後人讀前人史記是一個經驗、教訓、明鑑、秉承、沉澱過去和導向未來的過程。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教我們融會貫通、以史爲鑑、懲前毖後.......站在先哲的大思想大智慧上辯證的看待問題,便會豁然開朗。

洞悉世事胸襟闊,閱盡人情眼界寬。

芸芸衆生百相,皆滄海一粟耳。無論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將歸於塵土,湮滅在歷史的長河裏。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糞土。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3

這個暑假,除了老師推薦給我們的書,我還讀了一本很有名的作品大名鼎鼎的《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呢,是當年明月寫的,主要概括了從元朝末年到清朝初年的事情。全套書一共分了九本,書中有很多思維導圖,方便讀者理解。我目前看過來,分別有朱元璋,朱棣,朱厚熜(嘉靖)是幾乎一人一本的。

明朝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個朝代了,在明朝,火器(當時稱爲火銃),這個跨越時代的武器,首次走上了戰場的舞臺;爲了對付倭寇(日本人),戚繼光等名將上戰場,創立了鴛鴦陣,並保住了大明的江山;但是明朝卻成了最後一個由漢族統一的朝代,並且國力越來越向下摔落。

在明朝16名皇帝當中,我比較佩服朱元璋和朱棣。朱元璋,與元軍大幹了一架,並取得了勝利,又打敗了陳友諒,統一了中華的江山,建立了新的王朝大明帝國。

而朱棣呢?他爲了自己的皇帝夢,去攻打首都南京,進入城中去,卻不見皇帝身影,並派人尋找,後來有了鄭和下西洋,爲世界的航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把首都遷到了北京,爲現在的首都做好了基礎

總之看着這本書,就好像走過了明朝那300多年的歷史,知道了各位皇帝的辛勤付出,與這個王朝的興盛與衰亡

我愛這本書,也愛整個明朝。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4

說到閱讀,它真的是我最喜歡的課餘活動。但是如果你想問最喜歡的書,那一定是《明朝那些事兒》。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腐敗之苦。他的家庭非常貧困。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他可能是唯一一無所有的貧苦農民。他通過反叛獲得了中國。牛郎、乞丐、和尚、叛逆者、皇帝,一份非常簡單的簡歷,他沒有受過教育,但可以直接帶領部落爲王位而戰。他是軍事天才,也是人事管理人才。朱元璋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成了一個霸王。正是年輕時的艱苦經歷磨練了朱元璋,使他成熟而有心計。

讀完之後,我感覺很好。朱重八——朱元璋,一個年輕的牧牛人和僧侶,後來成爲英雄和皇帝。我記得朱元璋最著名的一句話——要麼不做,要麼做!我們只能同甘共苦,不能同甘共享!朱元璋稱帝后,刮掉了建明所有的英雄,所有著名的將領——劉基、李善長、藍玉都死在了他的屠刀下。胡魏勇牽連了數萬人,並一個接一個地殺害了他們。不管有多少腐敗官員,都會被無情地殺害。真的,在明朝,官員成爲高風險職業,官員們每天都去法庭,在他們家門口舉行儀式,擁抱他們的妻子和孩子,解釋他們的葬禮,然後告別。當他們離開法庭時,他們的家人在門口等着。如果他們看到活着的人回家,他們會慶祝——今天又是新的生活!恐怖!悲傷。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制定了完備的法律——《大明律》,而《大誥》則是判例法。爲了普及法律知識,朱元璋確實花了一些時間思考,規定如果罪犯家裏有《大誥》這本書,罪行就會輕,如果罪行嚴重,那麼家裏的每個人都會保留一本書來保護自己。爲了阻止官員,他成立了皇家衛隊,皇家衛隊有特殊的權力。他們只忠於朱元璋。逮捕者不受任何障礙的阻礙。他們是身兼數職。一旦皇家衛隊出現在大臣家裏,這意味着他們再也不會回來了!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焦慮不安,渴望獲得成功,擔心我們的未來還沒有到來,我們越長大,就越感到生活的悲哀。這麼多年後,我們還是那麼小,一點點灰塵。我們什麼時候能變成閃亮的金子?還是我們的餘生都是這樣,命運已經決定了?如果是這樣,生活有什麼意義?曾經我們如此焦慮,如此不耐煩,所以我們什麼也沒做,所以我更加焦慮,甚至悲觀。歷史用嘲弄的目光看着我,一個曾經是癡心妄想的小動物。讓你活幾年,你就會開始做夢!甚至連自己都忍不住嘲笑自己當我們有更多的夢想時,我們必須醒來。爲什麼這麼麻煩?也許很多人已經理解這個真理很久了,但是固執的頭腦總是在掙扎爲什麼還活着。總是想過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生活。我總是覺得我應該做有意義的事情。我應該專注於重要的事情。我完全鄙視那些瑣碎的事情,輕蔑地說“毫無意義”。結果,我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得一團糟,完全無視他們,甚至不理解周圍人的批評——“如果你能說出這意味着什麼,我就去做!”現在想起來真可笑。生活不需要意義,因爲如果你活着,你應該活得好。開始和結束早就註定了,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你是皇帝還是拾荒者,無一例外,“先變成糞土,再變成泥土”,無論你曾經多麼輝煌,結局都會悲慘,甚至結局越輝煌,越悲慘,因爲你爬得越高,所以你就慘了。我們的起點和終點在一條水平線上。中間過程在這兩點之間起伏不定。連接所有的點是一個有趣的功能。儘管每個人的生活功能都不同,但令人驚訝的是,所有獨立變量都有一定範圍的值。起點和終點的函數值相同,所以最大值越大,差距越大。我想我不能承受太大的差異……這就是當年明月想說的吧。

讀了這本小說,我感悟頗多啊。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5

一本書是作者精神的底蘊;一本書是作者思維深處的體現;一本書是作者世界觀的表達。

我很喜歡讀一本書,書名叫做《明朝那些事兒》,作者是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共七冊,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它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着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了倫道德的演繹。

當我的父親把全套的《明朝那些事兒》買回來,我第一次接觸《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我就被它徹徹底底地迷住了。很久都沒有讀到這樣的歷史好書了,以往我讀過的歷史書幾乎都是流水帳,而《明朝那些事兒》則不同,除了歷史還有心理。在輕鬆幽默時,它讓我捧腹大笑:在嚴肅莊重時,它也同樣能夠震撼每一位讀者的心,這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一本好看的歷史。

我對這本書能算是愛不釋手了,只要眼睛沒有重要任務,就得看此書。坐在車上認真看:曬太陽時仔細看:卷在被窩裏偷偷看。那段看“明朝那些事兒”那段時間,我的眼睛就得一天忙到晚,做夢時也得看這本書,除了做作業,看馬路,我的眼睛就得別無選擇——看《明朝那些事兒》。

而我們更應該注重的也許並非是《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而是它的作者——當年明月。當年明月喜歡歷史,併爲自己的愛好付出了努力,在網絡上開始編寫這本書並堅持不懈,而且將自己的理解與思想加入,這是其它歷史書不具備的,因爲有興趣,有興趣而且還能深入大量歷史資料,能在紛亂的歷史資料里加入自己的理性分析且能將自己的理解滲入書中,《明朝那些事兒》就有了自己的獨特性,我想然後纔有數百萬計的讀者捧場,編爲書籍,銷量超過五百萬冊,成爲三十年來最暢銷的史學讀本。

我們也去試試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們爲自己的興趣努力,不要讓興趣浮於表面,深入的沉浸到興趣中,其中必然有寂寞和一般人認爲的痛苦,但只要能做到他人做不到的,能做到那個在我們眼中遙不可及的夢想。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6

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終於,把《明朝那些事兒》從頭到尾翻完了,從開學到現在,就快一個學期了,讀後感就是:沒有感覺。

從朱重八到崇禎,兩百多年的歷史,皇帝、文臣武將、太監、宮女皇妃、社會知名人士等等等,當年明月就這麼慢慢說,一個一個說,然後我慢慢看,一個一個慢慢看,由剛開始的感情會隨着作者的筆觸大悲大喜莫大感慨到後來慢慢的寵辱不驚,無論裏面的人物經歷着什麼,我都僅僅在旁邊慢慢看他們的經歷,因爲歷史,是我無法改變的,有人說《明朝那些事兒》有點胡說八道,是的,這點我贊成,但是這是一本正兒八經講歷史的書,我肯定看不下去。裏面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摻雜有作者個人的喜好和評價的。看書的過程,僅僅是一個借當年明月的視覺來感受明王朝興衰起伏的過程。當然,裏面的每一次權謀都驚心動魄,每一個英雄都感天動地,每一個壞人都得有道理,好人卻好得沒有道理。可是他們終究的結局都是:成爲歷史。

朱重八、朱棣、朱允炆、朱厚熜、萬曆、崇禎、劉伯溫、于謙、徐階、張居正、嚴嵩、李成樑、李如柏、毛文龍、袁崇煥、高迎祥、魏忠賢……他們的嘴臉,好的壞的,一個個在大腦揮之不去。可惜的是,明朝歷史,連皇后,也只記載是馬皇后、王皇后、客氏,很少有正名。

高興的是,終於看完了,終於不用再考試複習的時候再糾結是看課本還是看《明朝那些事兒》——很多時候,選了後者,如果考得太爛,就是《明》的錯,如果考得很好,那是我努力的結果,哈O(∩_∩)O哈!嗯,安心複習,考完試幹正事去。華華,加油。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7

對於理科生的我很少看歷史,或者說基本不看歷史,但這本“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實在是太精彩,金戈鐵馬讓你熱血沸騰、奸臣當道讓你咬牙切齒、文人氣節讓你心生敬佩。作者用現代流行文學的描述手法和表達方式,讓一個普通人能用輕鬆的讀懂歷史。

用一句話概況:“我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字字震撼心靈。

明朝從不懼怕北邊的瓦剌和韃靼,南邊和東邊的倭寇,以及後期的後金,不服就一個字“打”,一直打到服爲止。

強而不欺,威而不霸。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促進了明朝和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國的和平交流,並向他們展示了一個強大、開明的國家的真實面貌。

中國人向來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向大明朝致敬。非常感謝“當年明月”給我們帶來如此經典的作品。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8

王守仁的生活,可以說是非常令人興奮,他不僅創立了學習的心臟,武術也是非常高的力量。一般來說,它在洞裏,孟,朱生賢着名。

王壽仁12歲的已經撥號,決心做聖人。他的父親非常不滿意,他喜歡聖徒的方式,開始柵格竹。甚至幾天,最終只收到了感冒。探索軍隊,科學,言論,道教,佛教,希望獲得,但30多歲,依然沒有。更有意思的是,他去看佛教也把老禪師的資深老將說服了家。後來他一直在尋找理由。最後,他被降級爲只有龍住在地方—長田野,在一個安靜的夜晚,他發現了原因,理性在心中,天堂是慾望。他將是衆聖徒之一。後來,他獨自在這種情況下,尋找盟友,放下了寧王朱陳浩的叛逆,而不是爲了名譽和財富,也教了許多門徒,世界的名字。在王守仁的主顯中,偉大的哲學—心學校誕生了。他的心靈很神祕,幫助他解決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並放下了叛亂,讓人們的生活變得快樂,在生死攸關,保險風險爲了人們的緣故,說服了。

王守倫的射箭很好,一旦在太監們想羞辱他,讓他在訓練時射箭。他爆發了三個箭頭,都擊中了紅色的心,迎來了一陣掌聲,太監可以描述爲偷雞。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一個人真的不是能力不夠,想節省一天,不僅有聰明的頭腦,而且有實力。

王守仁在放下叛亂,人民的心,冒着生命危險,不尋求任何名利和財富,因爲他有這種精神,只有移動中央太監,並肩戰鬥,放下叛軍,讓人民過上好的生活。

王守仁知識淵博,善於運用藝術,在人力短缺的情況下,巧妙地打敗了寧王朱陳昊的叛軍,我想他可以成爲一名合格的軍事顧問。他可以在罪人的法庭上自由行動,表明他是靈活和靈活的。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9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透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狀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狀況下,成爲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狀況下做出最正確的決定;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堅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後將登上成功的彼岸。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以前說過“我堅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堅信了自己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朱元璋成爲了我生活中的老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他彷彿和我說:亂世之中本身是沒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種本領,你就是必須會成功,本領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峯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0

暑假在家,又看了一遍明朝那些事,每次品讀都有新的感悟,也對書中的人物更深一層的瞭解,對歷史上的未解之謎有一些認識。

這本書的作者是當年明月,當年明月這名字和書名進行照應,是對發生在明朝歷史事件的概括。當晚上仰望天空時,是否會想起明朝那些事兒?

一切的開始都從1328年的那個夜晚說起,農民朱五四的妻子陳氏生下一個男嬰,根據當時的傳統,名字都是要帶數字的,爲好記名字,於是叫做朱重八。

朱重八的童年生活十分悲慘,他的房間是一件冬涼夏暖的破茅草屋中度過的。他曾經也想過好好讀書,但殘酷的現實使他放棄了這個想法。爲了生活,他只好給地主劉德家放牛。當時朱重八的夢想是有一個屬與自己的家,有一位賢淑的老婆,好好生活在鄉下。

此時的中國正在極其腐敗的元王朝的統治下,那些征服者似乎不認爲自己統治下的是人。從賦稅到徭役,只要是能想出的都要給錢,過節有過節錢,幹活有常例錢,就連什麼都不幹也要收錢。

1344年,災難終於降臨了,首先是黃河氾濫了,之後山東冒出幾十萬難民,國家情況十分危險。元政府讓沿着黃河的居民去修理黃河,渾不知元朝的統治就要結束了。

在當時農民的口號中,最出名的當屬“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是在修河堤時,從泥沙中撈出的石像中得來的。

此時的朱元璋已經無所依靠,自己的家人們已經全部死於饑荒,在絕望中,他選擇了一份危險的職業,參軍。朱元璋當時的夢想是加油打仗,並獲得天下。

朱元璋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鬥爭,先後打敗了徐壽輝,張士誠和最爲可怕的陳友諒。他去除了成功道路上的一切阻力,在最後1368年在南京稱帝,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在最危險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堅持:讓朱元璋在孤立無援的時候,依舊獲得勝利。冷靜:讓他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中快速準確的做出決策。

讀一本好書就像在和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我讀了這本書後,朱元璋教會了我很多東西,他在從一位普通的農民到萬人敬仰的皇帝,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努力,他一直都相信自己,鼓勵自己,最後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葬於明孝陵。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1

《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從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寫起,寫到了崇禎皇帝的覆滅,生動形象寫出了大明276年曆史,那個風起雲涌的年代已經成了百年往事。然而,在這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那個時代的兵戈鐵馬鏗鏘在耳,劉基應天決斷的吼聲在耳,王陽明龍場悟道的笑聲在耳,曹文昭等人的無力迴天……今朝,我們沉浸於紙亂金迷之中,歲月如斯,在歷史的沉澱裏,該如何篤定最初的信念?在曾經的青山腳下,夕陽紅似火的情景卻大相徑庭了。

日月山河永存,大明江山永存,縱觀大明朝276年十六帝的長河,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納貢,遠下西洋傳揚我華夏神威,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檢,或許有的皇帝被人討厭,幾十年不上朝的嘉靖和萬曆,酷愛木工的天啓帝,但無論國家處於多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沒有一個軟骨頭。

朱元璋建國之初,手下的幾員大將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人都是不出世的奇才,還有劉伯溫這樣的天才,到之後的張居正,戚繼光,鄭和,徐階,李成樑等等,那明末苦苦守衛大明江山的曹文詔,盧象升,洪承疇,左良玉,陳奇瑜,左寬這些將領,大明無論何時都會奮起播發,即使後期衰敗,但幾萬人擊敗十幾萬的日軍也是不爭的事實,這個朝代富有過,凋零過。它可能不完美,但不可替代。

朱棣是大明朝第二能打的皇帝,燕王掃北,赫赫武功,打得韃靼畏手畏腳,他的能力也着實逆天,朱棣似乎是史上首位藩王造反成功的皇帝,從最初北平被迫起事,不過幾千人的兵馬,短短几年竟然殺到了南京,奪了朱允炆的帝位,藩王對抗中央,實在是難如登天!其他諸如下西洋等等功績也非常不錯的,絕對是雄才大略的帝王。

沒有于謙的保衛北京之戰,可能就不會有後面的歷史了,于謙救大明於水火之中,正是"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國土無雙,寸土不讓。

要說大明第一人,文才武略樣樣精通之人要屬王陽明莫屬,他的心學影響了後世幾百年,培養出了一大批能臣,一代儒生,卻立下偉大的戰功,依靠知行和一,成爲了可以和朱熹並肩的思想大家。

我時常在想也許就是所謂的氣節才能使中國在四大文明繼續存在吧,對手換了一批又一批,但中國依舊存在,依舊傲世這一切。什麼叫信念,就是這件事辦成——死,辦不成——死,但義不容辭。純粹和執着,也是有區別的。所謂執着,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而純粹,是見了棺材,也不掉淚。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2

近日,堅持讀完了這本書。在大約5年前,這是本暢銷書。

首先說書。文字很流暢,對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有作者自己的見解,雖然大多的話都是雞湯,但終歸是獨立的思考與評價,很不容易。

其次說史。歷史上的人和事要放在當時的條件下去評判,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的發展雖然會因一些人物的作爲而受影響,但依然按照某種規律在運行。人們把這叫社會規律,也有人說是宿命論。我更偏向宿命說,因爲歷史充滿了偶然,至今都沒有哪個學派能讓人信服地解釋歷史如此發展的背後原因。

再說感悟。讀歷史能讓我們更好地認識社會和人,並能從中獲得處世的方法。帝王將相與凡人平民一樣,都有難以逾越的鴻溝。我們認爲重大的事件往往都是由幾個人草率決定的,而後就爲這個草率的決定找到足夠的理由與證據,並努力讓事物的發展按照這一決定運行,以顯示他們的英明。歷史的舞臺屬於每一個人,如何上臺如何表演全靠自己,命運既是註定的又是受自我掌控的。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3

在豐富多彩的寒假生活裏,我品嚐了許許多多的好書,其中,最讓我流連忘返的當然是《明朝那些事兒》》

能寫出那麼精彩絕倫的書的作者非當年明月莫屬了。出版社是全國兒童喜愛的明天出版社出版的,此書一共有七冊,每一冊都讓人愛不釋手。第一冊是講的是朱元璋起義,反抗元朝,最終成爲了皇帝。後面幾冊都有非常精彩的權謀之術,殘忍的戰爭,大臣與皇帝之間的爾虞我詐。這本書語言是用老百姓所說的普通話來描述的,非常的簡潔明瞭,讓人一看就懂,讓我知道了歷史並不是那麼的枯燥無味,而是趣味生動,彷彿自己就是一個角色。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爲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也許你知道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八大王張獻忠,但你知道“薛仁貴”、“曹操”和“劉備”也到明末來了麼?這絕對不是穿越小說裏的場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義軍隊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塊雲”,甚至“三隻手”這樣的名字嗎?這本書讓我有了一個目標:做事要像朱元璋一樣雷厲風行,朱棣一樣果斷,朱高熾一樣善良,朱瞻基一樣聽從下言。

這本書十分精彩,希望大家多多看看。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4

在歷史的篇章中,跳躍的文字在埋藏了朝代變更腥風血雨的同時,也隱藏了太多需要探索的祕密。我非局中人,不知局中事。但讀史或者說讀書,便可瞭解局中之事。所以我翻開了石悅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兒》,重溫不一樣的明史。

大明中國古史中的一抹縮影,從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禎皇帝朱由檢,由盛到衰歷經276年,傳了12世,共計16位皇帝。最後一個在中原地區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同時也是將火器、航海、造船技術推向世界前沿的朝代。

明太祖迫於生計,參加義軍。卻因早年特有的人格魅力及軍事才能,起於微末之中,卻能外攘蒙元,內敗張士誠、陳友諒等安定天下,更多依靠的是“人和”。李善長、劉基、徐達、常遇春……在一大批賢臣良將的輔佐下,和幾代帝王(明成祖、明武宗、明英宗)努力下,建立了一個前期較爲安定、國防力量強大,經濟穩定發展的時代。當然有太陽照射的地方,就會有向陽面和背陰的地方。一個“廢相、特務橫行,太監掌權、權杖大臣、大殺功臣”並由其子孫發揚光大的黑暗時代,也將悄悄得拉開帷幕。

總的來說從明英宗開始,權力的轉變基本圍繞三種勢力進行着,以科舉出身爲首的內閣,特殊人種執筆、司禮太監等,皇帝及其直系親屬。爲了站在權力的頂端,基本上無所不用其極。什麼兄弟相殘、挖坑設陷、投毒下藥、皇子早產都是小意思。比起那權傾朝野、八百徒孫、開宗立廟、買賣官位、自下屠刀而成千歲的魏忠賢魏大人來說,真的都只是“關公門前耍大刀”,賣弄都談不上。魏大人的成名放在這天能夠寫一部血與淚的成名史,但是這血是烈士的血,淚是孤兒寡母的淚。有時候形勢是吝嗇的,但歷史終會是公平的。所以遭世人的唾棄、仇罵總是那些背離廣大人民懷抱、脫離人民羣衆只顧自己利益的好戰份子。

比較悲哀的就要屬崇禎皇帝了,從爺爺的爺爺開始(並非嫡傳),大明帝國的新陳代謝就已經開始逆行了,壞人太多而好人活不長久。傳到他這一輩已經是千瘡百孔、內憂外患了,而努爾哈赤、皇太極帶領女真部落也從不消停,後金的鐵騎橫掃了整個遼東防線,直逼北京。當然歷史又一次證明,在危難時刻終會有英雄登場,袁崇煥這個扶即傾之大廈的小巨人,在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後,“擅殺島帥毛文龍”爲自己埋下了禍端。“狡兔死、走狗烹”,功高蓋主總會有人妒忌,魏千歲的餘黨再加皇太極的反間計,最終送走了這位小巨人。小巨人沒有了但叛亂開始了,農業減產、軍閥割據帝國的經濟基本崩潰,飯都沒有的吃,那還有制度可言,所以農民暴動了,扛槍扯旗給吃的就參軍,指哪打哪絕不含糊。最終崇禎皇帝煤山自縊,闖王李自成得了天下(當然也沒坐多久)。

農民並非暴動不穩定因素的代名詞,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會有反抗,哪種階級、哪個種族都一樣。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他們處於最底層,處於被剝削的最頂端。大都沒有什麼奇珍異寶、良田美榭之類,有的只是租來的土地,三餐溫飽的雜糧。上繳得除了這些,也僅剩妻子兒女。所以爲了活下來,無路可選。

即使在黑暗的歷史,也有人能乘風破浪、指點一下江山。劉伯溫、常遇春、張居正、戚繼光……在短暫的歷史也擋不住文化的發展,《理學》、《心學》小說的興起,百花齊放、各取所愛。

不一樣的故事,一樣的歷史人物,《明朝那些事兒》總有不同的地方。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5

《明朝那些事兒》第五部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內爭,接着第四部的大臣們鬥來鬥去地故事,講述着嘉靖年間的一幕幕。作者當年明月用幽默的手法,非常趣味地寫着大臣之間的故事,時不時地讓人發笑。他寫的徐階、高拱、張居正是朝廷重臣,爲了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搶來搶去。他重點描寫的傳奇人物——海瑞,家境貧困,腦袋不開竅,連進士都考不上,40歲才獲得第一個職位,沒有品級,每得到一個官職都被上級整的死去活來。但他逝世的時候,是朝廷二品大員,老百姓的偶像。張居正和高拱的鬥爭也非常激烈。終於,張居正以陰險的手段接替了高拱的位置。嘉靖年間的黨爭就到此結束。張居正的改革說明了他是一個關心百姓的官員,他推動一條鞭法和考成法讓老百姓不再受官員欺壓,國庫產量大大增加。

第二部分是外戰,萬曆年間,日本侵略這襲擊朝鮮。波瀾壯麗、殺聲震天。描繪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李如鬆、李舜臣、鄧子龍等。

本書非常好看,希望你有機會也去品味一下哦!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6

這個暑假,沒有出遠門,因爲我覺得最具有意義的事應該是看書。我很喜歡歷史,對歷史知識很有興趣,所以常常看歷史書,而讓我記憶最深的便是《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雖然寫得不像《新月集》那樣優美,也不如《綠山牆的安妮》那樣有童趣,但作者能夠立足古籍、博引旁證,並以一個當代人的視野和思維,作了輕鬆與調侃的剖析,給人以清新的啓迪和快樂,給我於一種跨越時空隧道的飄然,讓我彷彿回到了1368年-1644年的那段紛飛的時光,看到了643年前的又一個平民皇帝,是怎樣開啓了大明江山的精彩“元章”。

在《明朝那些事兒》裏,我最愛看第一章。本章描寫的是三位皇帝:從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大兒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以及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本章先是講朱元璋怎樣擊敗他的對手,當上皇帝。朱元璋出生於農民家裏,父母去世後,當了一個敲鐘的和尚,後來天下大亂,他聽了好友湯和的建議,當了義軍將領郭子興的隨從,慢慢升了官,卻被郭子興趕走,他只好四處招兵買馬,對抗元軍,打下了大都市應天(南京),作爲根據地,並與旁邊的一些義軍明爭暗鬥。最後在一次決定性的戰役中,敵人兵臨城下,要殺朱元璋,他憑自己的耐力保住了應天,並一路反擊,在鄱陽湖徹底擊敗了西邊的陳友諒,並迅速解決南邊的張士誠,掃平了中原,擊敗了強將王保保,並把元軍驅逐出境,還把朝鮮拿了下來。但這個朱元璋是個暴躁的人,動不動就殺人,一開始馬皇后在世,赦免了很多無辜的人,後來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恆案和藍玉案,殺死了幾十萬文武百官,殺得朝廷上下雞犬不寧,再無能臣了。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或許是DNA的搗鼓,小炆單單秉承了其爺爺的殺戮基因,爲了保權,對叔輩趕盡殺絕,只剩下裝瘋賣傻的朱棣了,而朱棣纔是集朱家帝王之優勝基因的大家,也是將明朝推到了歷史的巔峯最偉大的皇帝,當您翻過有關朱棣之後的歷史,剩下明朝還真的滿目酸楚,留下絲絲遺憾,也就那麼回事,不看也罷……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7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套大書,也是一個瑰麗的傳奇。多少豪情壯志相見其中,多少生死離愁湮於其中。布帛菽粟,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古人原無異於今人。無數英雄燦若星辰,無論你是奸雄還是英雄,或者是梟雄,不管是武功蓋世,還是謀略過人,又或是文武雙全,都在大明史上畫上燦爛的一筆。

今惜,大明276年曆史,那個風起雲涌的年代已經成了百年往事。然而,在這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那個時代的兵戈鐵馬鏗鏘在耳,劉基應天決斷的吼聲在耳,王陽明龍場悟道的笑聲在耳……

今朝,我們沉浸於紙亂金迷之中,歲月如斯,在歷史的沉澱裏,該如何篤定最初的信念?在曾經的青山腳下,夕陽紅似火的情景卻大相徑庭了。

大明王朝的一切事情都由1328年的晚上開始,這一年,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年。待他17歲的時候,元朝像一隻苟延殘喘的駱駝,等待着它生命中的最後一根稻草。上天打算拋棄元,還爲它寫好了墓誌銘: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天災人禍使十七歲的朱元璋,眼睜睜地看着父母兄弟一個個餓死,霸道的地主卻連一塊安葬他父母的地都不給。他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幹了一輩子的活,爲什麼連入土爲安都做不到?地主什麼都不幹卻衣食無憂,爲什麼?

在絕望中,他稚嫩的心靈逐漸開始冰冷,他明白,這世上沒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復仇的火焰開始在他心中燃燒,痛失親人的悲苦,促使他從脆弱轉向堅強。他開始武裝自己,從一個只能無助地看着父母死去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武裝到心靈的戰士。1352年,他因“卜逃卜守則不吉,將就兇而不妨”去投軍參加造反。

唐朝的黃巢落榜後,在長安城門前作《詠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數年後,他帶着十萬大軍打進長安。

而朱元璋在濠州城門前亦作《菊花詩》:“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幾年後,他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爲一統天下剷除了最大的敵人。之後又在平江以8個月時間消滅了張士誠,做到了“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最後消滅元朝“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思敏。”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他縱馬奔馳,錦繡山川在他身後,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腳下。

做人如此,此生足矣,足矣!

《明朝那些事兒》講了很多東西,王朝興衰、王權富貴、風雨變幻……但都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在書上不過是一張紙的距離。朱元璋前一頁還在草地上看夕陽,下一頁就駕崩了。百年皇圖大業,過眼雲煙耳!看看明朝,現在已經成了地上的一縷黃土。有些人說,時間可以磨滅一切,我認爲不然,500年過去了,時間確實可以磨滅太多,但真正可貴的品質仍然留在世界上。凡事離不開命運,但是我們要做的,不是向命運低頭。而是堅持自己的信念、道德、以及底線,不枉活於這世間。像書裏的話: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8

只見那人,勒住馬頭,迎着落日的最後一縷陽光,向壯美河山投下最後的一瞥,仰天長笑:我本淮右布衣,江山於我何加焉!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大明史上的第一幕完美謝場。

在當年明月的筆下,我認識了很多人,領悟了很多道理。

瘦弱的于謙教會我:秉持着信念的軍隊不會畏懼任何敵人,是不可戰勝的!他的手下敗將也先讓我知曉:挑起戰爭的侵略者終歸會失敗。狡詐的嚴嵩的成功史也讓我明白:無論何時何地,在最終勝負顯現之前,絕不能壓上所有的籌碼。鄭和七次下西洋讓我深深感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朱重八的逆襲記讓我曉得: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讓朱棣吃了不少虧的弱書生鐵鉉用命教我感知:人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歷史是什麼?歷史是殘臺斷瓦、古廟荒冢,是發黃的書卷,是宮廷中永無止盡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爭寵奪名……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卻也雋永着幾絲清流——穿越那被仇恨、偏見糾纏不清的歲月,在被俘虜的朱祁鎮與伯顏帖木兒之間,我看到的是真摯無私的友情!在萬貴妃大權獨攬的情況下,我卻看到了:最底層的人們放棄私慾和陰謀,保守祕密。也正是他們,大明史的歷程得以延續,大明史上纔能有得朱佑樘的輝煌統治。欺騙,背叛,惡毒的人心,歹毒的計謀,善良的靈魂,這些一絲一縷的交織着,錯雜着,在一切鬥爭都塵埃落定後,只見朱見深衣袖一揮,算了,饒恕了他們吧。這一次,不再是軟弱,而是“因爲懂得,所以慈悲”……

以前總認爲,不爲五斗米折腰,剛正不阿的人,纔是正人君子,那是值得敬佩的人。現如今卻發現,能夠爲了天下,爲了他人站在風口浪尖被人戳着脊樑骨也在所不惜的人,纔是好人,纔是真正的君子。“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的戚繼光是英雄,堅守心中的善意而敢於挑戰權貴的一位爲皇帝梳頭的太監,我認爲也是英雄。沒有青史留名又如何?我已不負天下!不負自己的初心!此生已足矣。

讀完這套書後,那些偉人的身影又不斷的出現在眼前,當年權傾天下的人物,今安在哉?明朝三才子之一楊慎的詩句在我耳邊迴響: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古今多少事,豈付笑談中!無論他們的是與非,對英雄悲壯的謳歌,是對英雄的禮讚!(熊紫丹)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9

“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曾經坐鎮東南的胡宗憲在腐臭的牢房中寫下人生最後一句充滿憤怒與不平的話。胡宗憲從一個小小的御史,到東南數省的總督,這一切,他都費盡了心思,用盡了力氣,不惜投靠奸黨,不惜聲名狼藉,奉承逢迎,溜鬚拍馬,無所不用其極,他背棄盟約,殺死徐海,除掉汪直,送出白鹿,屢報祥瑞,只是爲了實現自己的志向,拯救萬民,平息倭亂,但現在的他卻淪落到了這樣一個階下囚。

胡宗憲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卻落到了這樣一個下場,正是可悲啊!但是胡宗憲,像你這樣的例子在當時又何曾不多呢?那些徐渭夏言等許許多多的才子清官不都被殺害了嗎?有的出自你手,有的被奸臣所害,死爲悽慘,這一切都是國都的腐敗,皇帝的無能以及奸臣的陷害,在明朝清廉公正的官往往是活不長的,唯有貪婪狡詐的小人才能存活下來,而且活的逍遙,天理何在?

曾經的明國乃是萬國之首,多少國家在明國面前低頭跪拜,進貢的國家更是不計其數,國家的尊嚴不可侵犯。但是隨着歲月的流逝,明朝的尊樣也漸漸消逝,隨之取代的是懦弱和無能,那些曾經在明朝腳下顫抖的國家,現在反倒個個精神抖擻的開始侵略明朝的國土,那些倭寇則更是逍遙法外地攻打明朝,挑起戰爭,在明朝的一些地區燒殺搶虐,無惡不作,但是明朝卻無能爲力,雖然派出軍隊,但效果卻不敬人意,敗仗往往多於勝仗,直到明朝末年,戚繼光的出現,這才讓這羣敵人銷聲遁跡,可見,國家的實力和尊嚴是多麼的重要,當年的明朝是這樣,繼後的清朝也是這樣。

明朝的那些貪官奸臣也是導致明朝毀滅的一個原因。當時的明朝開始的貪官並不多,因爲被朱元璋殺光了,但是當官的,誰的素質清高,面對眼前的肥肉,誰不想咬一口,不拿白不拿嘛,在利益面前,清廉多少錢一斤!有油水撈最好,反正又沒事,就算上頭怪罪下來,送幾個錢上去不就行了,我照樣可以過我的幸福生活。這樣,就算刑法再厲害,這貪官也沒有絲毫減少的情況啊,到了明朝末年,那貪官更不計其數,就連皇帝的眼皮底下,也有人敢賄賂,這膽子可真夠大了,要說我們,你就給我30條命我也不敢,可他呢?依舊吃香喝辣,穿着綾羅錦緞,時不時的撈幾回油水,依舊逍遙自在,有這樣的官在,明朝的毀滅也終究是遲早的事。

明朝的皇帝也是一個比一個的沒用。先是開國皇帝朱元障,他可還是一代英雄,從一個兩手空空的農民到擁有幾個兵的地主,再到威嚴的皇帝,這中間無一不經過鮮血,刀光諜影的洗禮,能成爲皇帝,朱元璋是不容置疑的,他所付出的努力無人能夠否認,在治國方面他想爲人民做好事,想除去貪官,想讓子孫後代享福,但是命運始終與他的意願相反,百姓的生活照樣悲慘,貪官也沒是多少,倒是許多清官名將被冤殺,後代的生活也不敬人意,一代英雄朱元璋的結果中爲悲劇。

再是皇孫朱允炆,這皇帝也真夠沒用的,斬殺自己的叔叔,結果斬殺到連自己的皇位也難保了,被自己的叔叔朱槺搶了皇位。再說第三位皇帝朱槺,他憑藉自己的努力,終於取得了皇位,雖說這行動不太光雅,但朱槺做的確實不錯,大明的威嚴從橫天下,但是國家卻民不聊生,爲什麼,誰叫那實在過於威猛,誰敢不服就打誰,甚至沒事也要找事,主動去找一些人的麻煩,那打仗得要糧食,皇帝不會自己種糧食,那就問下面要,官府也不種地呀,那就往百姓那兒要,百姓想不給,可不給也得給不然就要被打,這下可憐了老百姓,生產遭受了很大的破壞,百姓們逃荒也就在情理之中。

朱槺死後,他的長子朱高熾登上皇位,他雖然體態臃腫,但卻是一個仁厚寬人的皇帝,他用自己的勇氣改正了父親的錯誤,不畏人言,實在是壯舉,如果讓這明仁宗朱高熾接着幹下去,明朝一定會欣欣向榮,只可惜“好人不長命”他只幹了10個月的皇帝就病死了。隨着是朱瞻基,他可是個好皇帝,他面對民不聊生的現狀感觸很多,他治國安民,勤勤懇懇,工作加班,聽取大臣的意見,處理各種朝政,妥善處理蒙古的衝突問題能不動兵就儘量不動兵,他不打攪百姓的生活,也不增加他們的負擔,可見朱瞻基是個體諒百姓的好皇帝,不過他也應了“好人不長命”這句話,只當了10年的皇帝,在38歲時便去世了。朱高熾和朱瞻基很像,因爲他們都是好皇帝,但都歲命不長。

但是他們統治的十一年是明朝的黃金時代,大明帝國空前的繁榮強大,向着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轉折點就從朱瞻基的兒子這裏出發了,從朱祁鎮開始,明朝開始急速走下坡路,皇帝個個不上朝政,整天吃喝嫖賭,政治全然扔給了大臣和太監手中,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連皇帝都這樣了,那別人又能好到哪裏去,清官被抹殺,貪官幸福快樂,但這一切皇帝熟視無睹,他只管自己的事情,清閒得很,有這樣的皇帝國家被毀也在情理之中,最後明朝就這樣被毀了,毀在了最後一代皇帝手中,所有的王朝,它的開始正如它的結尾,所以纔有了這樣一句話: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了。

一代帝國,千秋霸業,終爲化土,實爲可悲。

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30

近期把《明朝那些事兒》全套看完了,多年來還沒有看過讓我覺得這麼有意思有吸引力的書,有段時間都迷了,早上起來看,晚上看,上廁所看。

看完之後第一感覺是自己真是差遠了,人家作者還不到三十呢,就能寫出這麼好的書來,而且很多見解都特別有道理,佩服、敬仰。而我呢三十多了,就這點水平,差距太大了。

書裏面也有很多讓我特別感動的人和事。有兩個情節讓我的眼淚在眼睛裏打轉:

一是:明英宗朱祁鎮和錢皇后的故事。因爲皇帝被抓後,把後宮的所有金銀珠寶全部派人送到瓦敕的軍營裏,希望能夠贖回丈夫,後來又哭瞎了一隻眼睛,瘸了一條腿(長期伏地痛哭),看到兩人重逢的時候(他帶着急促的步伐向荒涼的南宮走去,雖然已經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但他相信,還有一個人正在那裏等待着他,等着他回來。他並沒有失望,當他打開大門的時候,他看見了這個人。開門的聲音驚動了裏面這個坐着的人,她似乎意識到了什麼,便站起身來,摸索着向發出聲音的方向走去,她看不清來人,因爲在漫長的等待歲月中,她已經哭瞎了自己的眼睛。我答應過你,我會等你回來的。 當一切浮華散盡的時候,我還會在這裏等待着你。)看到這一段的時候,不知道爲什麼特別的感動。人一輩子,能有這樣的一個老婆,夫復何求?什麼皇帝,什麼江山,都沒有了只要還有這樣一個對自己的人,也就不枉此生了。

二是:楊漣。電視電影也看過很多英雄,爲了信念視死如歸的人,但他是讓我的心靈最受震撼的人。單單看那些文字自己身體就覺得受不了(楊漣的下頜脫落,牙齒打掉,鐵刷刷的“皮肉碎裂如絲”。用銅錘砸胸膛,幾乎砸斷了所有肋骨。布袋壓身。然而楊漣還是沒死,每晚在他身上壓布袋,就當是蓋被子,白天拍土又站起來。把鐵釘釘入了楊漣的耳朵。最後也是最殘忍的一招。許顯純把一根大鐵釘,釘入了楊漣的頭頂)還有他死前說的一些話“〖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唯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於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漣即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但願國家強固,聖德剛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此癡愚念頭,至死不改。〗”當看到(曾有一人,不求錢財,不求富貴,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渾之氣,萬刃加身不改之志。楊漣,千年之下,終究不朽!)” 眼淚怎麼也忍不住了。

崇禎皇帝,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以前以爲他是個昏君,現在才知道他原來是個很勤政很有想法的皇帝,但無法力挽狂瀾。有時想如果在一個環境好點的時代,崇禎也不一定比康熙乾隆等皇帝做的差,只是生不逢時。

袁崇煥的教訓。以前對明朝歷史瞭解不多,片面的認爲崇禎昏庸把袁崇煥殺了,因爲袁崇煥的死才致使清軍那麼順利的入關。現在才知道袁崇煥該死,如果我是崇禎我也殺他。袁的死是由於自身的原因:信口開河,在皇帝那麼器重的情況下,隨口說出5年平定遼東;不請示直接殺了毛文龍(好像是一品),當時殺一個老百姓都要皇帝批得制度下;與同事不和;而且直接讓清兵打到京城,在皇帝眼皮底下還讓人家圍着京城轉了幾圈。主要就是向領導請示少回報少,可見向領導多請示多彙報多溝通有多麼重要,引以爲鑑。

假如沒有滿人入關的話,憑當時明朝的發展勢頭,咱們中國應該一直是世界上的發達國家,至少不會有八國聯軍,日本侵華那些恥辱的事情。以前喜歡玩的一個遊戲叫《太閣立志傳》裏面主角豐臣秀吉,還有遊戲裏的很多強人小西行長、加藤清正什麼的,以爲都很厲害。看了萬曆年間在朝鮮,幾萬人打日本十幾萬人,原來那些傢伙什麼都不是,差的太遠了。即使明朝後期打日本還是很輕鬆的,如果沒有清朝,日本一萬年也是中國的小跟班。還有關寧鐵騎,估計是那個時代最強的兵種了。

明朝的幾個首輔,看了書之後感覺真是太強了。夏言、徐階、張居正等,明爭暗鬥、精明、忍耐力、工作能力等方面簡直是一流中的一流。

最主要的收穫還是收穫了一個偶像。上初中的時候開始有流行歌曲,很多人都說他的偶像是誰是誰,我有時候就問自己哪個是我的偶像?歌星,我只是喜歡他唱的幾首歌而已憑嘛當我偶像?高中瘋狂的喜歡上足球,偶像?也沒有哪個球星讓我崇拜的,只是喜歡罷了。看到王守仁的時候,我知道我的偶像是誰了,我從心底崇拜他,這個人就是我的偶像。立志做聖賢的人,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知行合一”,以後還要深入的瞭解一下他的思想。

《明朝那些事兒》確實是本好書,等孩子大點了一定也讓她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