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

最近朋友介紹給我一本關於歷史方面的書——《明朝那些事兒》。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隨手翻了幾頁,發現裏面全是文字,心想這肯定又是枯燥無味、故作高深的歷史書罷了,便放在一邊,不去理會。後來無書可讀,只好耐着性子看了起來。沒想一看,就立刻被吸住了,變得愛不釋手。作者用了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明朝276年的歷史寫得淋漓盡致,幽默無窮。尤其是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讓人記憶猶新。

王守仁就是讓我印象最深,感悟最多的一個人。他創造了心學,發現了“知行合一”,是一名偉大的哲學家;他孤身一人,召集義軍,打敗叛變的藩王寧王,只花了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家。而書中關於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又讓我陷入深深思考當中。

關於“知”和“行”的關係是中國哲學史上的根本問題,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認爲“知難行易”或“知易行難”。但王守仁卻認爲“知行合一”也就是知道道理和實際運用都很重要,沒有難易之分,想要實現崇高偉大的志向,就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王守仁也是因爲有了“知行合一”成爲了理學的聖賢,成就了輝煌的一生!

讀一本好書就像在與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在書中我知道了許多道理:一定要多交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網,擇其善者而從之;做事一定要有遠見,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爲人處事一定要低調,不能自大狂妄。

我將也會運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將懂得的道理和行動結合起來,腳踏實地,努力前行!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2

自“靖難之役”後朱棣坐上了皇帝寶座,便開始實現他和他父親共同的富國強兵的夢想。

我認爲雖然朱棣是靠謀反攢得的皇位,但不一定不算是一件好事,永樂大帝曾揮軍北上五徵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展大明雄風,南下討平安南等等,爲中華歷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讓大明王朝走向了巔峯,就如俗話所說,鋒芒自有畢現之時。鄭和七下西洋,統帥一隻無敵艦隊,所帶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很多人懷疑是出去找茬打仗的,但艦隊所到之處沒有累累白骨和硝煙,只有和平和友善。引用原文的話說叫:強而不欺,威而不霸,這纔是一個偉大國家和民族的氣度與底蘊。但一個國家強盛到巔峯,也就意味着敗落的開始。因爲大宦官王振把持朝廷胡作非爲,導致二十萬大軍毀於一旦,多虧忠臣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但這位頂頂忠心功不可沒的忠臣,卻在“奪門之變”中被害身亡,實屬可惜。歷史是一筆算不清的賬,往往鞠躬盡瘁,忍辱負重的忠臣卻得不到好結果,而無惡不作,魚肉百姓,危害國家的奸臣卻能橫行一時。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拍手稱奇。

但也許那些忠臣們認爲自己最好的歸宿,就是爲國家效盡最後一點力,流盡最後一滴血。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3

《明朝那些事兒》,網絡連載小說,作者當年明月,本名石悅。邊寫作邊集結成書出版發行,一共7本。

我始終堅持着閱讀使生活更美好的信條,讀每一本好書,讓每一本好書美好着自己的生活。

記得曾無意間看到 《明朝那些事兒》的動畫版,打那之後開始期待完整版的小說了。有幸去年在圖書館讀完全套,至今回想起來感覺依然美妙,恍若昨日,書中場景,歷歷在目。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了從元末到清初歷代帝王將相所經歷的輝煌與衰敗,君與臣、臣與臣之間的勾心鬥角,深宮大內的爾虞我詐。既有剛正不阿的忠臣悍將,又不乏卑鄙無恥的奸詐小人,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下至出身貧賤的市井小人,個個形象生動。一本書,更像一場劇,自己也置身其中,那些驚心動魄的歷史轉折點也要扼住讀者的咽喉一般,讓人時而緊張得滿頭大汗,時而焦急似熱鍋上的螞蟻,時而吃驚堪比中獎,時而平靜如行止於空巷。而整個過程似流水般自然,一氣呵成,文筆清新,且幽默風趣,一改歷史書枯味繁雜的形象,大膽結合當代社會之潮流時尚,帶給讀者全新的感受,很好地調動了廣大青少年讀者的興趣,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歷史文化新的求知慾望。

讀史使人明智,那麼,當我們遇到像 《明朝那些事兒》這樣好的書時,是否該有所行動呢?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4

看了快兩個月,見證了明朝的興盛衰亡。興於朱元璋,盛於朱棣,衰於天啓,亡於崇禎。教科書上幾章節的背後,是錯綜複雜的故事。

看完後更加理解“權利”這一場遊戲,不僅僅存在於明朝,有政權的地方,就有權利的遊戲。一切的鬥爭,歸根到底都是權利的鬥爭。在這場遊戲中,只有冠軍,沒有亞軍。勝者恰當使用權利,則國興,反之濫用,則國衰。而前後者的區別,是本身對權利慾望的控制。在這場遊戲中,產生了兩種人,能臣、奸臣。但歷史上還有第三種人——聖人。像王守仁這種“心如止水者,雖繁華紛擾之世間紅塵,已然空無一物。”明朝雖已成歷史,但心學飄洋過海,仍流傳至今。

明朝後面崇禎時期,感覺挺心累,明朝氣數已盡,爛攤子太爛,儘管崇禎想做點什麼力挽狂瀾,但終究也因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在第17個年頭走向了滅亡。

站在今天看500年前明朝那些事,明朝前中期固然強盛,有鄭和下西洋、威震四方領先世界。但誰能想到大明王朝也就經歷了300年,後來清朝更是嚴重落後於世界。站在500年後的未來看現在,此時有如大明前期的崛起,但未來又會是怎樣的?只有歷史纔有答案。在歷史長河中,皇帝也只是一個小小的角色,於個人而言,如書中最後所講,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足矣。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5

首先還是應該蹲下來抱抱自己,畢竟這本書的篇幅是比較長的。之前的我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我還是一邊聽一邊看,到底還是讀完。應該是個好兆頭吧!

整本書都是圍繞朱氏家族企業集團來寫的,首席CEO朱元章和朱棣都是很明智而且果斷的執行力很強的領導者之一!善於用人,差不多都可以做到物盡其用,兔死狗烹!也是因爲首屆的董事長不太相信正常而用了宦官。以至於這個朝代非常流行這一產品。對於這個朝代滅亡的原因就在於言官的存在和文官集團勢力過大,皇權受到抑制,因爲文官的不幹事(空談放炮)和言官的不讓人幹事(彈劾),二者共同的作用導致了明朝的滅。估計這一點他老人家也不知道,知道了腸子都悔青了!

這本書的全文貫穿的還有:權利,利用,欺騙,巴結,結黨營私,舞弊,欺下瞞上,軟弱......當然也有忠貞,正直善良無私......但是無論如何,我們也不能改變歷史,而且尊重歷史!去了解那段歷史,這段歷史遺留下來的精華部分,比如朱棣叫解縉等人編撰《永樂大典》,國之瑰寶!總之人無完人,我的建議就是你用正確三觀去讀這段歷史,必有收穫!繼續下一段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6

今天感覺悵悵然,很失落,一時之間還沉浸在一種歷史的感覺中,因爲我終於合上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一個月來,我一腳跌落進明朝裏,再也出不來了。隨着當時明月那獨有的、千年不遇的文筆,或悲或喜,或驚或嘆。不知多少次,我會搖着頭自言自語,“原來張居正是這樣的人”、“原來袁崇煥是如些的性格”、“崇禎真是生於末世運偏消啊”,不知多少次,我會爲作者那幽默的文筆而莞而,“他無法逃脫,因爲他的面前有一條大河,波浪寬。”;也一次次爲他的獨到的見識所折服,“歷史是精彩的,但無一例外是悲劇,正常人讀歷史,只能是看故事,卻很難以之爲鑑,比如岳飛,比如袁崇煥,千年後,他們依然會死去。”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篇文章,純粹原創,絕無抄襲,在書寫屬於自己的這段文字的同時,我們眼見得它高樓起,高樓塌;眼見得他牛了,又慫了;眼見得他興了,又廢了。正所謂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想起了曹雪芹的話,“當年笏滿牀,衰草枯楊,曾爲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如何做好自己這篇文章,如何寫好自己這點事兒,還真是個事兒,也不算個什麼事兒。不過,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對未來抱一分善念,一分堅持,一分希望,一分浪漫,相信這篇文章也不至於糟到哪裏去。

謝謝當時明月,謝謝您寫出這麼一本千古奇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7

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叫《明朝那些事兒》,我讀了受益匪淺。此書講的是中國歷史中1344年到1644年明朝的事。從朱元璋出生講起,到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它語句輕鬆幽默,十分搞笑。把每一個人(即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都講得十分詳細。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令我很欽佩。

在衆多人物中我最喜歡朱元璋。他是個一無所有的貧民,是通過造反纔有了天下。他沒受過教育,卻是個軍事天才。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練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真是逆境出人才啊!我們要學習朱元璋的果斷、堅持、冷靜這三樣“寶物”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怎樣的困難都迎刃而解,最後登上成功的彼岸。

下面是我在讀書中看到的哲理句:

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打開勝利之門。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於有一個悲慘的結局,而在於知道了結局卻無法改變。

越接近對方的水平,就越瞭解對方的強大,就會越來越畏懼。當他的畏懼達到極點的時候,也就是他能與對手匹敵的時候。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8

趁今年寒假有空餘的時間,我又捧起了講述明史的書《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爲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後被人誣陷說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他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後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在這本書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治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這一生是我想。鐵線正是靠着對國家熱愛的心和隨時準備爲國家獻身的信仰而活着的吧。我們要想成爲像他們那樣的人,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地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纔是正確的。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9

我是一個酷愛歷史的小孩,家裏的歷史書當然也多的數不清,比如:《漢朝那些事兒》、《唐俗》、《中國上下五千年》……但我最喜歡的還非《明朝那些事兒》不可。

在老師的極力推薦下,我經不起誘惑也去買了一本《洪武大帝》。買回家後,我以驚人的速度一天就讀完了,對明初的歷史也有了一定的瞭解。

這本書主要講了1344年朱元璋出生,到1403年靖難之役結束,歷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朱棣即位。本書已開始介紹了元末時,百姓生不如死,各種宦官貪污現象十分嚴重,將皇帝發下的糧食貪了一大半,朱元璋全家就只剩下了他和他的哥哥,其餘人全部被餓死。最後,朱元璋出家當了和尚。童年時的陰影籠罩着朱元璋,他對元朝有着深仇大恨,後來在好朋友湯和的介紹下起義。

他佔據南京,不斷擴大勢力,除掉張士誠、陳友諒,並進攻北京,滅了元朝。他死後,建文帝即位,朱棣極其不滿,因爲它比朱允炆強得多,他開始造反,打退鐵弦、盛庸等人,攻入首都南京,定年號永樂,即皇位。

這本書的語言描述十分生動形象,並且加入了小說成分,使整本書都增加了趣味性。來吧,你也來讀一下《明朝那些事兒》吧,那蕩氣迴腸的文字,定會讓你欲罷不能!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

《明朝那些事兒》這篇文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着墨最多,並加入了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明朝那些事·洪武大帝》是從朱元璋的出身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奪位的靖難之役結束爲止。敘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

潘陽湖之戰是朱元璋的成名之戰,鄱陽湖之戰也奠定了他統一中國的基礎。在潘陽湖之戰中,朱元璋之所以能贏是因爲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小勝大,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陳友諒錯誤的結果。面對艦隻龐大、裝備精良的陳軍,朱元璋冷靜、敏捷地捕捉敵方的弱點和失誤,化不利爲有利,進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陽水與鄱陽湖、長江與鄱陽湖各隘口,層層派兵扼阻,限制其兵力展開,阻止其發揮多兵大艦的優勢,形成了對陳友諒的戰略包圍,因此從開始便掌握了戰略主動權。然後又集中大部戰船和兵力逐次打擊陳軍,並善於利用風向、水流等自然條件,及時搶佔有利攻擊陣位,不失時機地實施火攻,充分發揮火器的作用,終於以少勝多、以小擊大、以弱勝強,創造了我國水戰海戰史上的著名戰例。

潘陽湖之戰因爲朱元璋的冷靜才以少勝多、以小擊大、以弱勝強。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困難,我們不能慌張,要冷靜,不會因此而受到干擾。當事情露出破綻時,我們要迅速的觀察到,並將破綻弄得越來越大,再因此將事情化不利爲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