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通用10篇)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二十四孝圖》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通用10篇)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 1

《二十四孝圖》記述了古代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如“子路負米”“黃香扇枕”“哭竹生筍”等。他們使我一瞬間明白了許多。我們應該孝敬父母。“孝”不是口頭上說,而是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

父母不僅賦予我們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這種恩情難道我們不應該永遠銘記在心中麼?父母爲家庭做出了貢獻,爲我們付出了很多,我們應該孝敬父母。

我以前從不聽父母的話,更不知道孝順父母,總是向父母提出無理的要求。上學時,父母總是叮囑我路上小心,我卻總是煩他們嘮嘮叨叨,也不顧他們的`叮囑就上學去了。我和弟弟總是吵架,媽媽讓我讓着他,說他小不懂事。我卻說:“都十幾歲了還小,別人家的小孩比他都小,人家見面都知道叫姐,他呢?直呼我的名字,我非要治治他。再說,他雖然是我弟弟,但我也不能隨便讓着他,你今天也不能維護他”。

讀了《二十四孝圖》這篇文章中的“黃香扇枕”這個故事後,我想起每年冬天媽媽總是把我的牀鋪好,並且在被子裏放一個熱水袋。每次我睡覺的時候,躺在被窩裏,都會覺得暖暖的。晚上,媽媽還會來給我蓋被子,而我卻從不知道關心媽媽。讀了“子路負米”這個故事後,我想起媽媽爲了讓我高興,犧牲了她寶貴的休息時間帶我去玩。而我卻從來不陪媽媽,每次媽媽上街,幾乎都是弟弟陪着她……我爲自己這種行爲感到慚愧。

媽媽對不起,我不應該這樣對您。媽媽謝謝您,謝謝您這十幾年對我的付出與關懷。

父母爲我們付出了他們的青春,他們養育了我們,教育了我們做人的道理,給了我們十幾年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愛護……難道我們不應該回報父母嗎?

我要孝敬父母,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孝敬父母!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 2

孝是什麼?孝是寬容:寬容老人總也捨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爛";寬容老人的嘮叨;寬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報答:是母親節的一束康乃馨;是父親生日時的一瓶好酒;是久病牀前的送湯喂藥。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聽取老人的話;耐心向老人解釋做工作;耐心說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騙:百餘元的衣服不妨告訴老人只花了幾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給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

閒暇之餘,翻閱朋友的空間時偶然看見《二十四孝圖》這本書,看後感受頗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

縱觀《二十四孝圖》這本書,孝子們有爲父母舍利的`,有爲父母捨身的,有爲父母舍妻子、兒女的,可以說無一不能捨!甚至自己的生命。捨身、舍心,完全是無我的盡孝。

吳猛《恣蚊飽血》,王祥《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丁蘭《刻木事親》,郭巨《埋兒奉母》……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關心、發自內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僅要養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一個孝子該如何行孝呢?孔子從居、養、病、喪、葬、祭五個方面告訴我們具體的做法。

首先"居則致其敬","致"就是盡心盡力切實做到,而且做得圓滿。就是說對父母要發自內心,完全真誠,沒有絲毫保留。虛僞。對父母由衷的尊敬,這樣的一種敬意就叫"致其敬".二是:"養則致其樂".孝親有三個含義: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關鍵是要做到,讓父母歡喜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煩惱。三是:"病則致其憂".就是在父母生病時,做兒女的心中要憂心忡忡,問寒問暖,儘快爲父母檢查治療,早日痊癒。四是:"喪則致其哀".就是說如果父母過世了,做兒女的要知恩圖報,盡其哀情,這是兒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節哀。五是:"祭則致其嚴".是講父母埋葬後,要定期的祭祀,莊嚴肅穆,恭敬,追憶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的居、養、病、喪、祭五個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責任已經盡到,可以說是個大孝子了。

最後,我將引用網絡最近走紅的一篇《媽媽》,與大家共勉。這是新華社解放軍社社長在母親追悼會上的祭文:"苦日子過完了,媽媽卻老了。好日子開始了,媽媽卻走了。媽媽生我時,剪斷的是我血肉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壯。媽媽昇天時,剪斷的是我情感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哀。媽媽在時,‘上有老’是一種表面的負擔。媽媽沒了,‘親不待’是一種本質的孤單。再沒人喊我‘滿仔’了,才感到從未有過的空虛和飄渺。再沒人催我回家過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無了。媽媽在時,不覺得‘兒子’是一種稱號和榮耀。媽媽沒了,才知道這輩子兒子已經做完了。慈母萬滴血、生我一條命、還送千行淚、陪我一路行、愛恨百般濃、都是一樣情、即便十分孝、難報一世恩、一聲長嘆、嘆不盡人間母情……"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 3

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題記

孝,是什麼?怎麼纔算一個孝子?以前的我對此一直都很懵懂。直到閱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我才漸漸懂了一些。

《二十四孝圖》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時》,顧名思義,《二十四孝圖》講的正是《二十四孝圖》——24個古代的孝道故事:扇枕溫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在文中,作者卻以毫不留情的口氣批判這些故事,這不禁令我有些疑惑:《二十四孝圖》不該是弘揚孝道孝心的麼,爲什麼還要批判呢?懷着這樣的心情,我將《二十四孝圖》讀了一遍。

還真是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二十四孝圖》內的故事所宣揚的孝道令人心驚膽顫,其中尤以埋兒奉母爲最甚:漢朝時有一個人名郭巨,家貧,郭巨的母親總將自己的飯食分給他的兒子,導致她自己吃不飽,出於“兒子可以再有,母親只有一個”的心理,郭巨與他妻子便決定將兒子埋了供養母親。這個故事使我感到恐懼與不解:難道孝總是要以一個人的犧牲來成全另一個人嗎?難道他兒子的性命便不算命麼?這殘害人命,無視法紀的行爲又怎能算作真正的孝?怎麼會流傳如此之久之廣呢?……

這個想法困擾了我幾個星期,終於被老師的一句話點醒:“我們要透過事物的表象看本質,不應被表象所迷惑,因爲最重要的往往是本質。”是啊,透過表象看本質,孝的本身是沒有錯的,孝順尊敬父母長輩,只不過古代的孝道難免帶了些時代的侷限性:古代是君主專制,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便產生了愚孝,即愚蠢、盲目的孝,有的甚至與人性相悖,如“臥冰求鯉”、“恣蚊飽血”、“埋兒奉母”等。且古人記載這本《二十四孝圖》也未必就是真的爲了讓我們模仿其做法去埋了兒子供養母親,而是希望我們能領會其中孝順父母長輩的精神並將其發揚。

看完《二十四孝圖》後,我又想到了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一個出身貧寒卻被清華大學預錄取的.理科狀元,他學業繁忙,還要照顧癱瘓在牀的母親,患有神經分裂症的父親。掙錢補貼家用,但他依然很樂觀,孝順父母,勤工儉學,是有名的孝子。文章中的主人公有孝心,孝順長輩,勤工儉學,我們應該學習他,孝順父母長輩,努力學習,多爲父母分擔家務,讓他們少操勞。我們現在所做的也並不能抵得上父母爲我們所做的,但擁有一片真摯的孝心確是極爲重要的。

《二十四孝圖》所弘揚的孝道精神是永恆的,不會被磨滅的,因此流傳至今,但它也有不足之處,我們不能盲目地全部吸收學習,而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中華民族孝順的傳統美德,真正做一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孝子。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 4

“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這是魯迅一個尖銳的看法,雖然話過激了些,但足以看出魯迅對古書的喜愛甚至於敬慕之情。魯迅看到中國孩子讀破書,總是會嘆息。不錯,中國當時的教育當然比國外差多了,使這個重視教育且又愛國地文學家深感惋惜。

作者回憶小時,私塾管得嚴,只能讀背“人之初性本善”,而出了書塾,就可以捧起一本有趣的別類的'書,津津有味地讀。在那種混亂的社會中,書中陰間賞善罰惡的故事使讀者十分陶醉。也只有這個,讓魯迅小時枯燥的私塾生活有了一絲樂趣。魯迅對於陰間的好奇,只能是好奇,頌揚反而壞事。這不,魯迅揭露當時社會醜惡一面,導致一些“舞文弄墨”人的打擊。這樣的人實在可惡,別人有自己的思想、打算、作爲,別人非要插一足作何?被打擊更要心如止水,就像00後的我們,“做自己的事,讓別人說去吧,神馬都是浮雲”。

魯迅在飽覽不少古書後,終於得到長輩傳下來的《二十四孝史》。讀得多了,便也悟出來了,“孝”只有那些大道理,其實沒有什麼神乎其神的,讀得多了,世中的真、善、美、假、醜、惡,一目瞭然。

古書之趣,趣在“實”,趣在“妙”,趣在當今確沒有書中說的那些事。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 5

我幸運地讀到了其中的一篇——《二十四孝圖》對於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臥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爲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拼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爲並以此爲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這本書主要技記述了作者對封建社會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給予了尖銳的抨擊,給了我很大的心靈震撼!我一直以爲《二十四孝》裏的那些人好偉大,讀了魯迅的《二十四孝圖》後,我才發覺那些人太虛僞了。比如春秋末期楚國人,老菜,他七十歲時穿五色彩衣詐跌“娛親”的故事,有那個必要嗎?一個老頭子……實在侮辱了孩子,再者說一個七十歲的老頭兒無論身體再怎麼健康,都應該好好養老,都不應該……

我跟魯迅有共同的觀點,那個《臥冰求鯉》,真是的,做個孝子那麼難啊,大冬天爬在冰上,把冰融化了。別說捉鯉魚而鯉魚沒求着,自己反掉進了河裏,丟了小命……

實在讓人氣憤的是那郭巨,這人真是的,我懷疑他是生出來就那麼大,沒當過小孩,爲了他孃親,竟然要埋了他親生兒子,還說什麼“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掩埋此子?”真是惡母。

封建時代的“孝”在我看來,純粹瞎說!傷天害理!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 6

寒假通過老師的推薦,我看了《孝經·二十四孝》這一本書,並從中學到了許多道理。孝,自古以來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優良傳統,它一代又一代得傳承着,迄今爲止,照舊被人們所重視。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個都沒有孝心的人,是沒有道德的。孝,是一切品質中最爲根本的一個,但是卻又是最爲重要,很多人也並沒有做好的。孝,是一個人一生的作業,無論你是萬人之上的富豪,還是漂泊街頭的.乞丐,你都要孝敬父母,感謝父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將我們養育長大、教育我們,所以,孝敬父母是我們天經地義的。一個孝順的皇帝,對百姓也能施仁政;一個不孝順的皇帝,再興隆的國家也會滅亡。一個人是否可以成功,最根本的就是從是否孝敬父母看出。

如今的年輕人變得越來越“繁忙”,經常早出晚歸、遊蕩他鄉,哪怕好不容易有時間陪父母,也總是厭煩地辭掉,寧願去陪朋友一起發愣,也不寧願回家看看愈發憔悴的父母。

近日有一檔非常熾熱的綜藝節目《旋風孝子》幾位明星和他們的父親或者母親一起度過六天五夜,用自己的行動彌補失去的孝行,其中所有的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太忙,並沒有時間。這也引發了各大網絡的關注:孝,是否被我們說得太過於轟轟烈烈,而忘記了自己的本質?父母並不在乎你的官銜職位,而是想要讓你多陪陪她,就像你小時候他們陪你一樣。盡孝並不是一兩天就可以了,而是要每天都堅持,爲父母做好每件點滴小事,讓他們感受你那顆最誠摯的心就足以。

從如今開始盡孝吧!我想我們都不希望有懊悔的那一天。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 7

魯迅所有的文章裏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而其中記得最深刻的便是有關“郭巨埋兒”的一段。

“郭巨埋兒”的故事是說一個孝子郭巨,家裏貧窮,生了兒子之後怕養不起老母,就要把親生兒子埋掉。我想,那些把這個故事改編潤色、一代代傳下去奉爲典範的人們,本來是要讚揚郭巨的孝順吧。可年幼的魯迅讀了後,竟然“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白髮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的”,竟然對這些孝子們產生了牴觸心理,“不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父親去做孝子了”。這是何等的悲哀!

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麼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於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隨着自己愈長大,看着父母親臉龐從年輕變憔悴,頭髮從烏絲變白髮,動作從迅捷變緩慢,多心疼!父母親總是將最好、最寶貴的留給我們,像蠟燭不停的燃燒自己,照亮孩子!而我呢?有沒有騰出一個空間給我的父母,或者只是在當我需要停泊岸時,纔會想起他們。

自從讀完《二十四孝圖》後,心情激動,感慨萬千,古代孝敬長輩的人留傳千古,而今不孝敬父母的人,處處可見!“孝”的觀念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已經非常淡薄了。我們應該向這本書中的二十四位主人翁學習,尤其要向丁巧菊大義勸父、河南大孝子背母打工、湖北老學生求學救母、北國好男兒割肝救父……等當代人物好好學習,有句話說得好,“萬惡淫爲首,百善孝爲先”。“孝”是中華神州大地,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我們都應該清醒了,我們應該像他們那樣,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長輩。

“一母八兒都養大,八兒一母沒人養”的情況誰之過?其實父母親要的真的.不多,只是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今天好嗎?”隨意買的宵夜,煮一頓再普通不過的晚餐,睡前幫他們蓋蓋被子,天冷幫他們添衣服、戴手套。都能讓他們高興溫馨很久。我相信,人是環環相扣的;現在,你如何對待你的父母;以後,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朋友,人世間最難報的就是父母恩,願我們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我想只有孝敬父母的人,纔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最後,我願中華美德——“孝”道世代傳承!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 8

在暑假,閱讀魯迅的《朝花夕拾》之前,我和要好的朋友去參觀北京的孔廟,在許多展品中,我不知道爲什麼一眼就看到很小的角落裏,甚至字都看不清的二十四孝圖,其中一個“郭巨埋兒”。

正如魯迅所說,畫面確實很清晰,但我還是不想承認我明白其中的意思。

照片上還有一張紙條,上面的字很小,我又看清楚了,而且又我只能看到一欄字,“子可再有,母不復得”,但我不知道他爲什麼要埋葬兒子。

直到八月,看到《朝花夕拾》,我才突然意識到原來是因爲他們家窮,真的養不起那麼多人,只好把老人養活,把兒子活埋了。

這張二十四孝圖太恐怖了,對於一個“孝”字,竟然想要那麼多的講究,甚至完全拋棄自己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有時還是爲了孝順並未養育過自己的後母!難怪過去的人見父母都跪下來說“不孝之子見父母,求父母……

這二十四孝的`人物,就這二十四孝圖,我與小時侯的魯迅先生真是有同感,自己不要做孝子,並且希望父母也不要做孝子!

照片中的孩子仍然微笑着,在媽媽的懷裏玩耍,而她的爸爸想要把孩子抱過來。孩子的母親似乎有些不放棄,有些我不記得了,如果,婆媳之間的關係將來不好,那麼孩子就是一個孝順的兒子,一點也不反對他的父母!

舊社會真的很邪惡,人們是對的。我想知道郭巨的媽媽是不是故意這麼做的?她沒想到郭巨會把孩子埋了。因爲郭巨一定一直很孝順。

後來,我和朋友去首都博物館玩,看到了二十四孝圖,這張圖很大,我給他講了這個故事,她也很害怕。看來魯迅先生認爲的不錯,小孩子們都是可愛的,且心意相通的。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 9

百善孝爲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圖》本是一本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兒童傳統讀物。而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就寫在於反對白話文的潮流爭鋒相對之時。作者以激奮起筆,貫穿了辛辣的諷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虛僞,表達了他的愛憎之情。

並不是否定魯迅的觀點。的確,新中國是需要像他這樣敢說敢做的人才,也的確很渴望一個去打擊封建殘酷的聲音。然而,對於他所言的觀點我卻意見相左。

不得不承認的是,二十四孝的確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筍臥冰求鯉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話的故事。也有一些極端一味的如老萊娛親郭巨埋兒。你可以稱之爲荒誕,但它只是僅僅起到警示後人的作用,目的還是好的。試問難道真的有人去學着文中那般臥在冰上,求着鯉魚的到來?有真的有白髮老爺在故作小兒狀嗎?

古代不受孝道的極爲少見,也算是屈指可數。倒是在如今的社會不孝兒女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長大,成人後卻對父母不屑一顧,冷嘲熱諷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醜,子孝圖》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們孝道的觀念,魯迅先生給與了強烈的抨擊。“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是一種封建社會畸形的孝道,爲了孝道就能枉顧子女性命嗎?這種低級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嗎?這些都屬於愚孝,這些故事遺留下來的封建孝道觀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們爲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要科學,而不是迷信,要觀念要與時俱進,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爲孝道而傷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觀念的虛僞和殘忍,就是要我們有意識,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魯迅認爲的那樣,只要自己孝順父母做到心中無愧就行了。

作者對於封建孝道給與了無情的批判,同時,《二十四孝圖》也能讓人對孝道與更深的領悟。千萬不要再出現“嘗糞憂心”、“郭巨埋兒”這樣的愚孝了。其實,我覺得讓父母開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順了。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 10

《朝花夕拾》這本書你一開始看會覺得它的文字很難懂,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白話文,但你若是靜下心來,仔細的品讀與琢磨,你就能發現它真的很有意思。

魯迅先生把他曾經的那些快樂的、難過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寫進了這本書裏,其中,《五猖會》是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一篇。《五猖會》主要講了”我”想去看五猖會,可父親卻讓”我”去背《鑑略》,最後,”我”背完書,出發去看五猖會的時候,卻不那麼高興了。

這一篇,作者想表達的意思還是很明顯的,讀起來也不是那麼吃力,作者把對曾經封建的教育方法的批判也寫了進去,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封建思想有多麼的痛恨。這一點從《二十四孝圖》也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其中的”老菜娛親”與”郭巨埋兒”表現出了十分厭惡的心理,因爲這兩個故事,表現出了極其扭曲的孝道,魯迅先生對當時兒童所體驗的那些不正常的、所謂的孝道感到深深同情,他想打破這種束縛,想創造一個”新中國”,那裏沒有戰爭,沒有封建的舊思想,是一個真正和諧、自由、平等的地方。

讀完此書,我能感受到魯迅先生那顆火熱的心,這裏既有溫馨的回憶,又有理性的批判,帶給我許多美好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