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邊城》讀後感[共15篇]

《邊城》讀後感[共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邊城》讀後感[共15篇]

《邊城》讀後感1

翠翠,文中的一名十五歲的小姑娘。她可以被認爲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中最美好的.一個人物。她十分關心自己的爺爺,爺爺也愛她。但是,卻很少有人理解他。

就在一個端午日,她來到河街旁看龍舟,看見了船總順順家的儺送二老在龍舟上,一見鍾情,愛上了他。正巧,他們家的天保大老和儺送二老都愛上了她。但中寨團總看上了二老,要用碾坊做陪嫁把女兒許給二老。而老十分癡情,寧肯撐一輩子渡船,也不要碾坊。翠翠不願表白,希望二老來提親。可大老走車路先來提親。稀裏糊塗地被爺爺婉拒了。

《邊城》讀後感2

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老人留下了才成爲少女的翠翠壽終正寢,任翠翠如何呼喚“爺爺”,他也不應了,他這一生未離渡船,盡了本分,唯一遺憾也就沒能看到女兒、孫女的`幸福……

在茶峒中人的幫助下,翠翠還是許給了岳雲,但最後作者只說了一句“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茶峒這座仍然在,翠翠仍然在等那個使她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渡船依然在兩岸間搖擺,小城依然淳樸,小城依然冷清,依然揪着我的心

《邊城》讀後感3

之前讓寫讀後感,其實心裏想到了很多,但到真正提筆,又不知道從何開始。

每個人心裏都裝着一個翠翠,每次讀,心裏都會出現的同一個片段。鳳凰古鎮之邊,青蔥羣山之中,涓涓流水之上,翠翠瘦小的.背影隨竹排遠去,從晨曦,到黃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等待舊人歸來。

一直以爲自己是被翠翠的的單純、質樸還有她與儺送之間至真至性,卻陰差陽錯無疾而終的愛情所感動。懷着神聖的情感去揣測他們的內心,懷着同樣一顆少女之心去對比和感動。自然憐惜般的在心裏爲他們續寫着一個大團圓般美好的結局。

《邊城》讀後感4

讀《邊城》這本書已經是很多年以前,書中描繪的美麗圖景已隨着時間逝去而風化。唯一還印象深刻的只有文章最後這句話,也許明天那個人就會回來,也許他永遠不會回來。

通過沈從文先生的文章,你幾乎能想象這樣一個場景,竹樓在煙雨朦朧的大背景下顯得更爲瞄下,而始終佔據這張畫布最重要的一個身影,一個女孩懷着希望憑欄遠眺,等着那個不知什麼時候回來的人平安歸來。

文章女主人公翠翠在遭受親人離開的痛苦後仍然在等待,等的東西是什麼,是她心愛的男孩子,亦或是一種希望。我更相信是後者。人生本就是一個漸漸習慣分別的過程,再親的.人,再愛的人,都會有和我們分手的一天。與其一直在低靡,不如嘗試着去等待。

《邊城》讀後感5

這樣沒有結尾的節選,讀起來有種時代,空間的距離感,文字鋪就的是黑白單調畫面,情感衍生的是動人,柔和的樂調,這是浸着文化,才情的邊城,保守而朝氣,不覺動心。

很自然就想到這樣一個複雜的開場,節日盛況的細述就是個鋪墊,鋪墊翠翠與儺送的邂逅,不過節日裏的.邊城傳統熱鬧,喜慶可愛,不是我們如今的虛設所能營造出的,那些瑣碎生動的習俗放到現在看如此充實生動,趣味橫生。

看着這健康向上的邊城,看着這清純內斂的情愫,看着這質樸人性化的交往,人性美最爲珍貴。

於是,便有了一觸傾心的內斂。

《邊城》讀後感6

連日的陰雨,心情本就有些鬱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隨之侵襲而來。不想陷入一種空洞和無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讓自己溫熱和活力起來。然後端坐在電腦前,慢慢地閱讀起數日前朋友推薦的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初讀,許是習慣性的讀小說的.方式,急切的想尋讀裏面的人物或情節,故對於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寫似乎看不進去,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着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彷彿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翠翠就是在這樣一個淳樸、天然、優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自然之女。

《邊城》讀後感7

老船伕的大方,大老二老間的理解與寬容,天保的捨己爲人,儺送的正直,楊馬兵的善良……正是有了這些人,這小小的邊城才顯得美麗,沒有了利益的衝突與私心的爭鬥,哪裏都會成爲心靈的天堂。

邊城帶給我的'不僅是心靈的寧靜,也有思想的昇華。

《邊城》讀後感8

《邊城雪晴》看了有一段時間了,剛開始有一些排斥看這本書,因爲作者的年齡可要比我大多了,後來耐着性子看了下去感覺越來越好。書中少了唯美,多了質樸;少了浪漫,多了清新。老船伕和外孫女翠翠相依爲命,但外孫女越來越大了,最終還是要嫁人的,城中船總家的兩個兒子都喜歡翠翠,兄弟倆決定公平競爭,這本該是一場無傷大雅的事,可到最後天保死了,把喜事變成了陰差陽錯的.悲劇。最後老船伕在暴風驟雨的夜晚離開了人世,只留下了翠翠獨自等待不知會不會回來的儺送。本以爲故事裏會有個大反派的,可看到最後還是很平淡,翠翠獨自在那個淒涼的歲月裏

《邊城》讀後感9

“明天”是多久,或許是明天,或許是明天的“明天”,沒有人能告訴她要孤獨地等到何時,無目的地等待,又何嘗不是一層無形的枷鎖呢?悲劇由此儼然而生。他們靜止在畫面裏,卻讓我們看到了流動着的悲傷與無盡的淒涼……

我不想太感性地讚美翠翠身上的.人性美,因爲我怕翠翠會經不住現實的殘酷;我也不想太理性地批判翠翠身上的封建意識,因爲我怕那樣會遮住翠翠看美的眼睛。

邊城的故事還沒有真正的結束……

《邊城》讀後感10

最近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直很喜歡湘西、烏鎮那樣子的江南水鄉的情景,總想着有一條船,撐起船槳,在有水草的河裏遊曳。

很喜歡江南的水鄉。水是傳播文明的載體,在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水都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希望能去江南水鄉旅遊。

《邊城》讀後感11

《邊城》中潛隱着人性的悲哀,似乎沈老在創作《邊城》目的,是在於發現美的人性,闡述美的人性,頌揚沒的人性。但是在小說中籠罩着一種似霧非霧的不開也抹布去的.陰溼和悲哀。總是覺得作家有點強顏歡笑;景物雖然很美,人們那淳樸的人性美也很真。可也還是隱隱有一種淒涼。

在《邊城》中我看到了沈老理想世界,可是當我離開小說回到現實時;擡頭看看今天的我們生活的世界,感覺到那《邊城》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在心中有一種莫名的傷,在這個鋼筋水泥的森林裏住慣的我們似乎少了許多,生活中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也不在有溫情,或許這樣的社會註定要用名與利來衡量人與人的感情。

《邊城》讀後感12

閱讀近80年前的沈從文小說《丈夫》《邊城》,現在難以想象的社會背景卻能很好的鋪開,更多吸引我的不是這個社會背景或文化,卻是多瞭解了沈從文這個人。

小說令我感動,是感情沒有被激化(沒有左翼作家們的煽動性)後的散漫,變成回眸式的'分別。這多少類似無法挽回、沉默卻執着的惆悵。

在左翼席捲中國的歲月,居然有作品擁有如此獨特的文風與誠懇,沒有刻意醜化角色、沒有刻意的完整故事,沒有明顯的中心,沒有敵我,沒有....甚至不符合現在語文教科書的基本要求。

只是這些小說,產生了信賴的感覺,任何人都無需被口號宣傳或所謂的理想左右,我看到一個真實的作家站在秋野,還在呼吸。

《邊城》讀後感13

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邊城》讀後感14

邊城是一部帶有明顯理想主義色彩的小說。

裏面描寫的人和事,都是那麼單純。沒有對與錯,沒有奸詐與邪 惡,有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愛情在這裏變得更自然化,二老要渡船不要磨坊以及翠翠漫長而忠貞的等待。這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

現實中的`愛情變成了許多人嘴裏談到的鈔票,房子,車子。多麼悲哀與無奈。

討厭英語課無聊的方式,願心中尚留有一方淨土。

《邊城》讀後感15

《邊城》是一個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本。用人物象徵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可以發現沈從文先生對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維圖騰和他對苗/漢、中/西文化衝突的`思考與隱憂。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