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邊城讀後感 15篇

邊城讀後感 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後感 ,歡迎閱讀與收藏。

邊城讀後感 15篇

邊城讀後感 1

合上《邊城》,淚水在眼眶中打轉。這是一首情歌,由悲哀奏出。

可以說,這只是一場簡單的三角戀,儺送愛翠翠,天保愛翠翠,翠翠愛儺送。也可以說這一場現代版的愛情鬧劇,以悲劇結尾。我認爲這是一曲情歌,悲哀的情歌。一曲情歌動九天,來得悄無聲息,去的轟轟烈烈,但這也凸顯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心靈的澄澈純淨。

湘西小小的山城茶峒,鳥語花香,青山翠竹,古樸的吊腳樓,聳立的小白塔,一脈清流相伴隨……和諧靜謐。一腳踏三省,宛如桃花源。沈從文的語言是詩畫般的語言,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儺送細心、善良,儺送和翠翠很般配可他們有了互相傾訴相愛之情的機會都被浪費了。最後在那命運手中,兩人被玩弄。

天保豪爽,敢愛敢恨,拿的起,放的下,在兄弟手足情和愛情之間苦苦掙扎,最後放棄愛情,選擇了遠離,選擇了成全,成全儺送與翠翠。

老船伕心地善良,雖然他曾爲孫女的婚事設下障礙,但這也不能怪他,女兒的遭遇讓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怕孫女重蹈覆轍。

順順雖是掌水碼頭,但他也是人,不是神,扼殺了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愛情,但他沒有錯。他是一個家長。

都是對的,所有人得沒有錯,可結局就是無法挽回的悲劇:天保離開人世了,熟識水性的他竟是被淹死的;老船伕也去了,在風雨交加的晚上,伴隨着白塔的坍塌;儺送離開大山了,孤獨地走出,不知如今漂泊在哪裏;翠翠像爺爺那樣守住擺渡的崗位,苦戀的並等待着儺送的歸來。

我有些迷惘了,既然所有人都是對的,那麼這悲劇從何而來?

或許,這就是命吧。該來的阻擋不了,該去的挽留不住。在這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的命運手中,我們不過是螻蟻,可能有人想過反抗,那只是愛蹦的螻蟻。命運只允許留下一曲悲哀婉轉的情歌。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壞。

掩上書,淚水已乾涸,或許從某個角度來說,《邊城》的魅力就是這曲由悲哀奏出的情歌吧!

邊城讀後感 2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爲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盪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本質的“愛”。正因爲這“愛”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裏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爲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讚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爲的高尚和靈魂的美。《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邊城讀後感 3

邊城是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小說,描寫了川湘交界邊城小鎮茶峒和湘西邊特有的風土人情,它以小溪渡口爲起點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和儺送的動人愛情故事,語言文字極其優美,其中有一段是描寫白河沿岸恬靜優美的山村,如詩如畫,仿若世外桃源,還描寫了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人情,他在文中這樣寫道:“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爲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給人以極美的感受。

邊城講的是一個哀婉而悽美的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是年逾七十很健壯的老人,孫女翠翠只有15歲,情竇初開的年華。他們善良純樸,熱情助人,雖然不富裕,但生活很安逸自足。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爲妻,寧願做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爲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是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悲劇,沈從文在故事的結尾設下了一個懸念,也許儺送會回來娶翠翠,或許故事能以喜劇收場,雖然故事情節很悲,但是我總想替他按一個圓滿的結局,讀到尾聲的時候,我想起了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許這一天永遠不會來,也許明天就會到來。

邊城讀後感 4

當我在新華書店第一次拿到《邊城》這本書時,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在這些衆多的圖書中挑選出了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它能夠吸引我的原因不是書包裝的樣子,不是作者是否著名,也不是它的內容是否精彩。它吸引我的就是“邊城”這個題目,它給了我如宇宙的遐想。“邊城是什麼?”“邊城是一座城嗎?”“爲什麼取名叫邊城?”一切的問題迫使我選中了它。

一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邊城》的作者是沈從文,原名沈嶽煥,他收到的正規教育僅來自小學,他的知識和智慧更多的是自然和人生這部大書給他的。但是,憑着自己對文學工作的執着,他成爲了一名有名的文學工作者。

看完了作者介紹,我更是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本書主要是寫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

書中的安然世界是如此令人身亡,所以當我寫到這兒時,忽然有些惶恐地停下來:我有資格去評說甚至只是去描述這樣一個如此恬靜優雅的意境嗎?

可是,我還是不得不說我喜歡《邊城》那字裏行間隱約可見的熱情中的憂慮,因爲那種平靜中的淒涼是何等的熟悉,又是何等的不着痕跡,讓人微笑地流着眼淚。金介甫說:“沈從文的鄉愁就像辰河一樣靜靜地流在中國的大地,流動在他和他的民族記憶中的是一條染紅的河流,是一腔斬不斷的鄉愁,是一中古老情緒的振顫,是民族使命感與責任感的體現。”而在我看來,那種悲切就像是大海,不是誰都能明白的,表面的風平浪靜掩着內心的浪濤洶涌。這真的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啊!

所以,我不再惶惑,再一次拿起筆,寫下了我對《邊城》的理解:既然生活比任何臆造都精彩,那麼我不必擔心《邊城》的真是理解是否深刻,真是就已經足夠。面對着《邊城》這樣一本餘韻悠長的小說,若能夠真正的讀懂,或者宣稱自己已經讀懂,是很無趣的。我所能夠做到的,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去釋讀《邊城》時的心情。

邊城讀後感 5

事實上我在高中時已經讀過了《邊城》,那時語文課本上有《邊城》的選段。我把它當成故事來讀,感覺挺有意思,於是自己課下把全文讀了,但是那時讀得匆匆,對這本書的印象就只有民風的淳樸,和最後開放式結局帶來的懸念。寒假稍有空虛,我便重讀了一次《邊城》。再讀這個故事,也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這部小說當中美麗的鄉村景色,祥和平靜的生活,淳樸的民風了。這裏的人寬厚友愛,相互之間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這是小說中茶峒的美麗景色,在這樣清新美好的環境中,所有發生的故事或許略帶傷感,但絕不悲哀,人間百態,世間冷暖,都彷彿溶入小鎮的山山水水,靜靜流淌。

然而茶峒最美之處不是自然風光,而是這裏的人情。翠翠和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儺送與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這些感情的相互交織,使得這個平凡的小鎮充滿了生活和人文的氣息。特別是兩兄弟比賽唱歌,使得故事浪漫而溫情。

於我個人理解,翠翠的人生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她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她也在慢慢地失去一些東西。比如她至親至愛的爺爺,還有儺送。但是翠翠也並沒有怨天尤人,生活還在繼續,她也在繼續努力地生活。這讓我有很大的感觸。不管我們遇到了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挫折,都要記得生活還會繼續下去,要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繼續走下去。

邊城讀後感 6

獨守空船,相思閨情,最終的悲劇結尾,是那麼的哀婉,但那麼自然。

易挑錦婦機下字,難識閨房玉女心。爺爺,儺送,天保,或許都知道,或許都不。這寧靜和煦的生活,並不能使他們心靜如水,因爲一個女孩,因爲一份感情。

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種在現在惡俗一般的三角關係,卻那麼的天真,淳樸,自然。

只是他們不懂,這懵懂的少女心,這迷惘的前途,會使他們跌入深淵,但我相信,就算跌入,也帶着笑容。

憩靜的夜晚,灑下一滴月光,照亮了翠翠的如棉絮的心,她想,那段不長但卻佔據她心靈的對話,那俏皮似得回答,看不清的朦朧郎君,彷彿激起了她心中自然地少女情懷,不禁留意住他,那種清淨純澈的思念慢慢包裹住她,好似沐浴在春光中,她不懂,這種感覺就是喜歡,是一種道不明的體驗。

懷念與他的第二次相遇,她看清了那個摸得到卻好似摸不到的人,她呆住了,這個她認識卻又不認識的人,給了他一種無形的威嚴和親和力,她找到了夢裏的另一個主角,她搶着渡船,無非是一種心思的表露,她愛上了他。

愛情的魔力,不在相見,而在相思。夜晚會不自覺的微擡額頭,看看那似水的月亮,想念着兩次不長的相遇,記掛着對方的一切,彷彿世界都消失了,兩人面對面站在一起,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就那樣望着,就擁有了世界。

那無奈的變故,打亂了這種相思,天保的離去,深深觸及了儺送的心,他對這種相思產生了厭情,內疚,不敢面對所有人,從此,他不敢再踏入那個空間,一個只屬於兩個人的空間,他選擇了逃避,逃出這個不敢留戀的地方。

當離去的灰塵化作空中的霧靄,有個女孩,輕靠在船上,用腳有意無意的玩着水,望着遠方,好似看到了如意情郎的背影,偉岸,堅實,卻又帶有一絲縹緲,她又露出了一絲笑容,還是如此淳透,微風一吹,吹落了一滴露水,打到了她的手背,她擡起手背,過了一會,多了一滴一樣的“露水”。

邊城讀後感 7

走進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座白塔,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故事的開頭樸素又溫柔浪漫,小說裏描繪的湘西,風光秀麗,民風淳樸,儼然是一個世外桃源,邊城之美在裏面描繪得淋漓盡致。

如畫的山村,汩汩的小溪,沈從文先生以一種樸素,平和的文字,塑造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整個故事看起來像大段大段的沉默着的電影,沒有轟轟烈烈,沒有風起雲涌,只是用簡單文字勾勒出生命的理想之歌,看完整個故事,感受到的是意猶未盡的治癒。

翠翠和祖父祖孫倆的感情讓人羨慕,翠翠從出生開始就跟着祖父,對祖父百般依賴,跟着祖父撐渡船,翠翠天真可愛,勇敢活潑,可以說她是沈從文先生筆下愛與美的化身。自從翠翠母親去世後,祖父把翠翠撫養長大,十分疼愛翠翠,翠翠心情不好時給她唱山歌,帶她到鎮上玩,知道翠翠愛慕二佬,暗地裏想幫翠翠撮合。

大佬和二佬對於翠翠的愛慕是最純真美好卻又充滿遺憾的,大佬意外離世,二佬遠走高飛。殊不知,白塔邊上一個水靈靈的姑娘正摘着一大捧虎尾草盼着他回來。隨着老船伕祖父去世,白塔崩塌,故人還未歸,翠翠還在盼望。

故事的結尾是讓人惋惜的,白塔重新建起,茶峒的溪水緩緩流淌,渡船接過來來回回的客人,虎耳草在歌聲中給予翠翠多少幻想,一切恍然未變卻物是人非。整個故事於平淡寧和中起筆,於餘韻未盡中消散,邊城之美貫穿其中,沈從文先生並沒有寫二佬是否歸來,留下了一抹淡淡的冷月光,籠罩着邊城朦朦朧朧的婉約美。

邊城的美不是一眼驚豔之美,而像一杯香茗,越品越有味道,它沉澱的,是喧囂浮世沒有的桃源之美,從頭到尾是優雅的基調,讓人感覺很舒服,我有幸與這種美邂逅。

邊城讀後感 8

一直很遺憾在上學的時候沒有好好的讀一讀《邊城》,那時班裏讀了《邊城》的同學都懷着一腔青春的熱血到鳳凰尋找“邊城”了,雖然失望而歸,可終歸那是青春的足跡,這是我自己覺得遺憾之一。其次,就是在自己還未涉足社會,在那常說的“象牙塔”裏如果認真地讀了《邊城》會是什麼感受呢?應該和現在的感受不一樣吧。

不過也有意外收穫,沒想這時可以好好地讀完了《邊城》。讀《邊城》不比前面幾次看書,這次不想零零碎碎的看,總是努力找到一個整的時間,靜靜地讀一讀,我覺得這樣的書就要一個人靜靜地讀,慢慢地讀,然後細細地想,想着想着就醉了······讀到這樣的書,有這樣的環境,對於我來說真是一種享受!

讀過《邊城》看到了作者表達的很多東西,但是心裏更多的是被那裏美好的人性佔據着,多麼希望和那些人生活在一起,年長受人敬重/從不沾得別人一點好處的爺爺/和氣大方慷慨的船總/憨厚朴實的天保/正值尚義的儺送,不計得失/出手相助的鄰里鄉親······一切一切的人們是那麼美好,即便是走南闖北的水手/流落風塵的*女,他們都是那樣的真切/樸實,沒有陰謀/欺詐,沒有人因爲出身/職業而受到欺侮,在讀書的時候你不能有一點點的邪念,不然就會覺得侮辱了這部作品。

這本書完成於1934年,那個時候有志氣的讀書人都在用筆作鬥爭,揭示着但是腐敗的政府/墮落的人性/爲祖國的沉淪而憤怒,可是沉從文卻從善的角度,讓人們會想起人性是這樣的美好,這不是幻想,中國大地上也曾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只是因爲社會的變遷,性本善被扭曲了,但它畢竟存在過而且潛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或許作者不想批判自己的同胞,只是去喚醒/去救助,讓人們想起來——我們曾經那麼美好。現在仍舊如此,這本書讓我們想起那麼美好的人性,因此留住它們吧,就在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希望在自己的心裏留住這些美好的人性,並且讓它們能夠見到黎明的曙光。

邊城讀後感 9

沒有結局,不知道結局,纔會一直想,總感覺大老沒有死。二老總會回來,不管翠翠等多久。整篇文章都充滿了濃重的純真的鄉村特有的淳樸氣息,他們的心地單純,思想執拗,語言真誠,總感覺有一些韻味在裏面,說不出來具體是什麼,但我覺得,沒有結局就是最好的結局,如果到最後是一個悲劇,不免傷心,不免辜負所有人內心的對淳樸的美好的嚮往與尊重。

太傷人心,可若是個美好的結局呢,固然讀者們一定是歡喜不已的,可必定會落入俗套,不管前景如何,過程如何悲慘坎坷,但是結局是美好的,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不管爲此流了多少淚,美好的結局總是能以後能迎合大衆讀者的心理,因爲每個人都向往美好,但就像所有的書一樣一個美好的結局就結束了所有,我覺得沒有結局會更好,讀者會更加的印象深刻,也不會像所有的開頭不論是美好或者惡劣的小說一樣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而落入俗套。

這樣,剛剛好,以前總不喜歡看沈從文這些人的,總覺得太平淡無奇,沒有任何亮點,情節不豐富,生活不昂揚向上,可如今細細讀來確實是有一翻情趣在裏面,因爲生活其實就是如此的,哪些灰姑娘之類的跌宕起伏的情節總是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發現,反而生活就是平淡無奇的,大大小小的瑣碎,才叫生活,那些灰姑娘的劇情;離我們實在遙遠,王澍的《造房子》裏有這樣一句話:一種真實的生活世界,一定是可以被直接看到的,我不相信本質會隱藏在什麼看不見的地方,或背後或下面的說法。所以說真實的世界一定是平凡而又瑣碎的,需要細細品味,慢慢的感悟人生。

邊城讀後感 10

文字意境都很美,湘西景美人也美。我一度覺得這是一個世外桃源的地方。

但確實太天真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不美的地方。

儺送是看了最讓人難受的。他是一個青年才俊,卻將哥哥的死歸結在老船伕身上,吊着翠翠不明說。複雜的心事誰還沒有點,當他說老船伕“不利索”,沒想到自己的“不利索”呢。

話說回來車路馬路必選其中一條嗎?

說到底,兩兄弟有了解翠翠多少呢?和翠翠說過幾句話呢?當愛情的降臨建立在未知上,真的結婚了,彼此又將如何度過餘生呢?

這大概當時時代很正常的事,但並不美。

翠翠也同樣讓人難過,她也從未試圖去了解兩個人的事情或是老船伕的心思,只知道等着等着,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一個對愛情懵懵懂懂的少女,糾結在自己的小心思上,顧不得別的,這個可以理解,但也不美啊。

總之就是這幾個角色都沉浸在自己的心思裏,都沒有看透這件事情的本質,所以把事情搞得很複雜。我這樣說像站在制高點在評價一樣,但從我的角度來看,果然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更美更純粹更真實。

結尾寫翠翠等儺送。

等到的結果是什麼,無論找不着到天保的屍體,都只會更令人難過。在這種情況下,看到羞澀躲閃的翠翠,是什麼心態?難道還重燃愛火嗎?這樣性格的人會繼續陰沉,甚至怪罪翠翠的“不利索”吧。回到家,回想這段愛情,一場空,有什麼理由繼續下去呢?難道要爲了現如今已莫須有的愛情,去繼承那“害死天保”的人的船杆嗎?不如現實點,過得好點,繼承碾坊,試圖從新開始。

邊城啊,也還在人間。

邊城讀後感 11

《邊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情愛、祖孫之間的親愛、鄰里之間的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主人公翠翠,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給了她一顆絕不世故的赤心;小船載滿了她那少女的悠悠歲月。後來,翠翠路遇了儺送,兩顆年輕的心靈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

翠翠與儺送這對深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駭世之舉,作者正是通過這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反映了人性美。

老船伕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恪盡本分。他生活雖然清貧,但從不貪心;樂善好施,卻從不索取,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的人性之美。

鄰里之間的互愛,船總順順便是這一類的總代表。他“大方灑脫,慷慨又能濟人之急”。他盡釋前嫌,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雛——翠翠。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湘西人的善良。

小說結局是悲劇性的,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作者運用小說中無限的美來反襯現實中的各種黑暗與醜惡。由於這種獨特的創作風格,同是一個時期,沈從文卻和所有人的風格都格格不入。他輕細地描寫着湘西的平靜,從不沾染血腥,而背後卻藏着無可掩抑的,對民族的憂慮與愛。

作者用最出神的筆墨淡然寫出一份柔情,對現實進行過濾或裁剪,或根據心的幻想去營造一個世界。我們要用最細膩的心靈體味着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所有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而溫暖,它讓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靜下來,乾淨起來,敞亮開來……

但當你合上書本,世事紛沓而來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閱讀《邊城》的那個場景那個瞬間是那樣的不真實,彷彿是一段偷來的並不屬於你的時光……

邊城讀後感 12

《邊城》營建了一個使人難忘的美麗國際: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寬約二十米卻明澈通明的小溪。但書中的人物,卻比這美景更令人難忘。

《邊城》敘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雖然以悲慘劇收場,我卻喜愛書中的`每一個憨厚仁慈的人物:

翠翠的爺爺。當了一輩子的船伕,卻從沒有收人家一分錢。這要是換到現在來看的話,咱們有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人不存在,不過,在書中,老船伕的形象卻非常實在。他憨厚的形象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形象,他的每一個帶着一點兒“傻氣”的行爲,使人發笑,端午節時,爲了堅守崗位,將翠翠一個人扔在了城裏頭;將自己的燒酒分給他人喝……我在覺得好笑之餘,也對他愈加喜愛,喜愛他憨厚仁慈的心。這或許也是我喜愛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吧。

文中淡化了錢的含義。即就是最有錢的順順,也是非常大方。可見,文中的邊城是一個重義輕利的當地,沒有一股稠密的商業氣味,使人覺得輕鬆。跟着金錢的淡化,全書的主題也愈加傑出。全書中的憨厚的情面給人留下的形象也更深。所以,一個個明顯心愛的人物形象便留在了我的大腦裏:熱忱質樸的楊馬兵,豪爽大度的順順……他們都是夸姣道德質量的標誌,都表現了抱負人生的內在。

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情意也讓我覺得很感動。當二老向大老說出自己的心思之後,兄弟兩人並沒有反目成仇,而是經過“公平競爭”來分出好日子。這也表現了書中的人物憨厚的特色。

故事雖終究以悲慘劇結束,卻留給了人們遙想的空間“或許明日就回來!”讀到這一句話,令我無盡慨嘆。我不由爲作者奇妙的構思所信服,只一句話,就讓故事的結局使人簡單接受了許多。這樣一個結束,讓人意猶未盡。

讀邊城,是一種享用。邊城裏的文字處處是鮮活的,處處是憨厚仁慈的風味情面,卻常常讀起,都會情不自禁地憂傷,爲主人公的命運,也爲憨厚仁慈的情面的消逝而憂傷。在現在這個被鋼筋水泥圍住的城市裏,還有多少具有這樣的質量的人呢?

邊城讀後感 13

每個人都向往自已的居住的地方有一片一望無際的藍天,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一片充滿生機的大地,但很多在城鎮居住的人又希望自已能居住在農村,居住在一個簡單的世界裏。可能這就是作者寫作的思路吧!在邊城裏,到處都顯現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

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爲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但是在邊城裏,到處都顯現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這也是邊城最吸引我的地方。現在許多人都爲了利益生存,沒有了利益什麼事情都不答應。這也正是中國人從古到今的一個“陋習”吧。這也是爲什麼現在有這麼多貪官的原因。貪官們本來就是知識份子他們知道是違法的行爲,但是他們卻鋌而走險知法犯法。這都是“金錢”所驅動。又例如在現實生活中爲什麼有這麼多人販子專門去拐賣小孩去賣,他們明知到被人抓到會承受巨大的懲罰。但是他們也要去做這些作奸犯科的事情。這都是“金錢”所驅動。三字經裏也說過人之初,性本善。人本來都是純潔的善良的,但在當今世界許許多多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利益的驅動。

所以,我是嚮往一個簡單、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世界!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喚醒心中的“本性”,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簡單、淳樸、勤儉、友善、和平,更加的“美”!

邊城讀後感 14

《邊城》這本書,以前我並未看過;沈從文這個名字,我也不曾聽過。只是在暑假裏,才結識了他和他的代表作。

那一次是我去書城買書,看到了一本比較薄的,而又是中學生必讀的叢書,所以就買了。讀吧,幾天就讀完了,便可以寫讀後感了。

那是在魯迅的時代,沈從文也同魯迅一樣寫起了短篇小說,只不過要比魯迅的長點。我們知道,中國現代普通話剛開始是根據北京方言和魯迅等人的文學作品修訂的,後來又隨着時代的發展,逐步改進。沈從文的名氣當然要比魯迅小得多了,可是,看他的小說,卻覺得那是更標準的普通話。也許,使他歪打正着,恰巧對上了今天的語言吧。可是,那很明顯是湘西方言。那或者可以說,改革開放後,普通話受到了南方的影響吧。

小說內容我就不細講了,因爲大家是可以看的,我不比浪費時間。對於看過的人,那我就更不必講了。讀後感唯一有價值的,就是賞析、評論、感想。那事離現在已近八十年了,那時的許多社會狀態,現在都已不復存在。但那簡潔、樸素的文筆,卻可以把我們帶回到20世紀20年代的湘西小鎮。一個老船伕和一個船家女,在一個小小的渡口上,開始了他們的故事。孫犁用平淡清秀的文筆寫景,沈從文卻可以記事。平淡清秀的文風從頭至尾,不浮不躁,以至於文中沒有一處難懂的地方,小說決不顯得做作。這樣的寫法,的確不會 讓你心潮澎湃,因爲平淡,你不能與書中人物同甘、共苦。但是,你會如同暢飲着甘泉一樣,你會如同沐浴着涼風一樣,四周都充滿了詩意,閱讀便成爲欣賞。小說中心我還不太清楚,說是反對包辦婚姻吧,可那女孩子自己那麼不好意思,錯過了大好時機;說是爲窮人伸冤吧,可那老頭子自己放棄發財的機會。也許,小說也並非一定要有中心吧。作者自己也說了,只是把這麼一些故事,講給我們聽,喜歡聽的就聽,不喜歡的就不聽,他並不強求,也不圖銷量。

於是,我也和沈從文一樣,送你一件平淡清秀,但朦朧不知合物的東西。

邊城讀後感 15

邊城,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沈從文的一部頗具影響力的長篇小說,想要了解沈從文,就要讀邊城,想要讀邊城也一定要知道沈從文的故事。

邊城中的翠翠,是一個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有對爺爺的體貼,對愛情的羞澀,對情感的堅定執着,一個弱女子,滿心的都是愛。從她的身上,可見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邊城中的老船伕,一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淳樸,堅韌,樂觀,慈祥,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身爲老船伕,他把划船渡人看作自己的人生天職和最大的快樂,年老力衰了,依然樂吃不疲;作爲祖父,他把自己的孫女當成掌上明珠,精心的關愛,呵護她,他對翠翠的愛寄託着對不幸女兒的哀思,可以說,他的後半生是爲翠翠而活,他的唯一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從表面上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的老人,但通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單。邊城中的天保,代表了茶峒人的粗魯爽直的一面,個性豪爽,慷慨,他是船總老大的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知道自己的弟弟也愛翠翠,他便懷着複雜的情感退出了角逐,既表現出濃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出失敗的落寞。後來他外出闖灘,既是爲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爲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是爲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邊城是典雅性與口語化相結合的一部藝術盛演。與鳳凰古城恬靜美麗相應的,是沈從文恬淡詩意的語言,沒有喧囂的辭藻,也沒有強烈的色彩,只有“語言的親切”。但那些看來不用心的修飾的句子,卻是以自然爲最高修飾原則,以恬靜之美爲最高美學風範,就如在邊城中,典雅性與口語化自然融合在一起,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意境。

邊城是翠翠,老船伕等等的邊城,也是我們渴望進入,卻又害怕進入的邊城,給自己的心找一個邊城,還自己一份夢的畫紙,邊城,由我們自己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