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邊城讀後感集錦15篇

邊城讀後感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邊城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讀後感集錦15篇

邊城讀後感1

一部《邊城》使湘西揭開神祕面紗,走進大衆視野,湘西成就了沈從文,沈從文也成就了湘西。在書中的湘西,我一度被眼前的風景和民俗所吸引,甚或分不清是在現實中還是小說裏。如畫的山水,氤氳的燈光,揉碎在一灣碧水間,遠處閣樓上傳來細碎的聲音,間或聽到有人在唱歌。那是儺送唱給翠翠的情歌嗎?每天守侯在渡船旁的翠翠,還能等來她的情郎嗎?一曲哀婉的歌,總免不了讓人傷神。回到現實,美好的時光已一去不復返。沒有得到的總是最好的。它至少深藏在心底,耐得住一遍遍咀嚼回味,幾十年來相伴着,且一直會伴下去,直到地老天荒。

讀罷此文,只覺得清澈靈動,厚重哀傷。小鎮茶峒,猶如一幅清麗卓絕的山水畫,它孕育出了一個黝黑靈秀的女孩——翠翠,她在爺爺的寵愛中慢慢長大,她天真、懵懂、羞澀,那雙美麗的眼睛使她被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同時愛上。她對英俊的儺送情根深種,他才華洋溢,她芳心暗許。天保爲了成全弟弟,放棄了對翠翠的追求,不幸淹沒在無盡的海水中。儺送因這事生了嫌隙,他選擇了離開。當爺爺去世後,這個單純、善良、脆弱的女孩,將獨自面對世間的疾苦與磨難。翠翠等候的那個人或許永遠不會歸來,她守着一個美麗的念想,也守着一首夜色中的歌。孤獨,卻乾淨。“他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文章在此處戛然而止,這就是最好的結局。

《邊城》是一部淡然優美的小說,它不似我們平常閱讀的小說那般波瀾四起、矛盾從生,對於衝突做濃墨重彩的刻畫。它是淡到極致的濃,儘管用着寡淡平凡的語氣,卻蘊含着濃重的哀傷,令人震撼。

邊城讀後感2

作爲一個從小在城市裏長大的女子,我特別嚮往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裏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彷彿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着詩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文章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邊城讀後感3

讀過《邊城》,便不由自主地想到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去看一看,讓那裏清涼的微風吹過臉龐,然後坐在翠翠曾劃過的那條小舟上,看看那的端午龍舟賽,看看那兒的大白鴨和綠油油的菜地,還有古香古色的建築,吊腳樓。翠翠是一個在自然中長大,清秀活潑美麗的女孩。她從小跟着擺渡的外祖父,祖孫倆過着不富足但幸福的生活。

隨着翠翠的成長,慢慢認識兩兄弟:天保和儺送。天保是大哥,他忠厚老實,儺送是個陽光又有能力的年輕人,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岳雲”。天保找媒人去翠翠家,而儺送在前一天晚上對翠翠唱很久的山歌,翠翠本打算在清晨告訴祖父。當知道哥哥也喜歡翠翠時,儺送決定跟村人出外經商以成全大哥。天保知道後去追弟弟,不料出意外,死掉。儺送因爲內疚,還是走。不久,外祖父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去世。只剩下翠翠一個人在渡頭守望着。“那個人可能明天就回來,可能永遠不回來。”這是最後的一句。

一個淒清的結局,但是卻深深地感動我。故事中那份厚重的感情,是那麼樸實,是我們在現在這個浮躁不安的世界裏找不到的。

因此,推薦沈從文老師的《邊城》給大家,它的文字清新,明快,沒有華麗的詞藻,每個字卻又像是經過精雕細琢,絲毫沒有文字的堆砌,還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曾用一星期的時間,每個詞、句都沒漏下,中間沒有停頓,很盡興地讀完,愛不釋手,也激發我讀更多書的慾望。希望它也能帶給你們更多感觸,更多啓發。

邊城讀後感4

《邊城》描述的是一出悲劇,裏面卻有詩一般的、充滿哲理的樸實的語言。

這部講述了一個女孩從小到大,從無憂無慮到心事重重——從喜到悲的全部過程。一個孤苦的小女孩,似乎再孤獨地守候渡船一輩子。

就像是在捉弄小女孩一樣,一家船總的兩個兒子都相中了翠翠,也許是她確實太美麗的緣故,也許是機緣巧合的緣故,才使得那兄弟兩個都愛上她,還都認爲自己也是翠翠的最愛,當然,最愛只有一個。但這並沒有破壞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真是難得!

因爲翠翠喜歡“二老”,有“岳雲”諢號的攤送,長相比“大老”英俊,還會唱山歌,所以不給“大老”的提親任何答覆,“大老”傷透了心,所以外出做生意,莫名其妙地掉到水中淹死了——本來是救人的好手的人,怎麼至於“不慎”掉到水中淹死了。這位“大老”其實在用死亡來成全弟弟的婚事,可是,他的弟弟因哥哥的死,傷心不已,非要走遍河道找尋哥哥的屍骨。

翠翠的唯一親人——老祖父,因爲翠翠的婚事沒有着落,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懷着滿腔愁怨去世了,只剩下翠翠過着孤零零的生活。

整個《邊城》透露着淡淡的哀傷,老大天保的死、老祖父的死都像是註定的,留給翠翠的只有無盡的等待。

文章中含着傷感,向人們揭示了生活中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因爲缺乏必要的語言交流而造成的誤會是那樣多,有些還很可怕。

生活是寶貴的,美好的婚姻應該好好珍惜,也許緣份只有一次,過去了,就沒有第二次了……

邊城讀後感5

上個星期就讀完了《邊城》。那是一個昏黃的下午,翻過《邊城》最後一張紙頁,輕輕合上《邊城》,我揉了揉眼睛,然後又默然坐了一會兒,才站起來舒活筋骨,《邊城》就這樣看完了?沈從文似乎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結局,但卻給人以無窮的遐想與回味。我站在窗前,沐浴在柔黃色的光線裏,細細的回想《邊城》裏的人、事、物,去感受那樣純粹的美,清潔的魂,在這篇猶如一張水墨畫卷般的作品裏,我所領會到的',是在《邊城》中時時刻刻無處不在的善意。

善良、淳樸,是構建邊城世界的基本元素。

最令我感動的是老船伕給人過渡不要錢,過渡人則於心不安把錢硬塞給老船伕,老船伕硬受了錢,卻是買茶葉和草煙免費提供給過渡人。這樣的場景每每在我心頭浮現,就總免不了在我心頭激起一片嚮往之情。我多麼希望這世上都能如《邊城》啊,沒有黑市炒高價,沒有“黃牛”賣車票。我在想,若現在要過渡,大概是找不到這樣的老船伕了,但是假若我們也碰上了這樣的一隻免費渡船,許多人的心中應是竊喜,竊喜不用付錢了,這時如果有一個人如《邊城》中的過渡人一樣把錢給老船伕,那這個人一定會被視爲大大的好人,但其實不應該是這樣的,每一個人心中都應該有這麼一份善意,因爲,善是雙向的,只有大家都在心中埋葬一份善意,善良纔會灑滿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邊城讀後感6

這個暑假,是從讀《邊城》開始的,讀着讀着,內心不由地發出一聲感慨,世間萬物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篇以湘西邊城一個有山有水,世外桃源的地方爲背景的愛情,親情故事,那裏風景優美,民風純樸。主人公脆脆,和祖父一起渡船過日,後來愛上了順順的次子儺送,而儺送的各個天保又愛上了催催,作爲兄長,天保選擇遠走他鄉去做生意,卻不幸遇難,天保的遇難,讓儺送在手足親情面前,暫時放下了愛情……

沈從文先生用手裏的筆,在樹上寫盡了世間的愛,親情,友情,手足情,愛情……都說翠翠是愛的女兒,也是大自然的女兒,那沈從文就是描繪愛的人。通過這本書,通過翠翠純樸的愛,表達出人世間的善良和美好,從而體會出作者追求人世間的善良和美好,一個平靜,充滿愛的世間,而不是一個動盪的世界。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裏捲過,留下了淡淡的淒涼和哀傷。我本不是什麼易動感情的人,卻在這個昏昏沉沉的陰雨天,因爲這個簡單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衝動。

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悲劇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殘缺。《邊城》就是如此吧。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的結尾似是給了些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悲哀和無奈。

合上書頁,我不禁遐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如果爺爺不那麼木訥,如果大老沒有死,如果翠翠主動一點,甚至,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這個時代,那麼,她現在該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便不是這一個邊城。

文末,那座在暴風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來了,似乎是在告訴讀者,雖然那場暴風雨中逝去的很多東西已經回不來了,但風雨過後,活着的人還是要繼續生活的。

邊城讀後感7

喜歡讀書評,也就知道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很早就讓我有讀它的想法,然而,當我把這本篇幅不大的書捧在手裏的時候,卻發現這並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

說這本書不容?讀並不是說這本書有多麼複雜的情節,衆多的人物,相反,這本書講的故事很簡單,就是渡口的老船伕臨死前希望能給自己外孫女翠翠找個靠得住的孫女婿,在所謂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儺中選擇,結果大老在一次載船運貨途中溺水身亡,二儺遠走他鄉,老船伕也死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麼爲什麼說這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呢?這個故事發生在川湘邊境,稱爲“茶峒”的小鎮,特有的風物讓沒從未到過此地的人沒法想象作者到底說的是什麼。不信?你說說什麼是桐油,青鹽,還有什麼是?子?

而作者特有的敘事方式也給讀者帶來困難,當然可以稱爲一種語言特色。例如“在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裏,懷了對於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這樣只能意會的句子到處都是,無疑會給“農人”和“士兵”帶來閱讀的困難。

上面還只是說了一下小說的語言特色,從內容上來說,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原本很簡單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複雜。對於大老託媒人提親和二儺山崖唱歌,老船伕都沒有給出正確的迴應,彷彿在藉着外孫女不斷地調兄弟倆的胃口,我沒法理解一個鄉下的船伕怎麼會有如此細膩的情致和技巧。直到最後兄弟倆先後離開家鄉,順順也失去了對這個婚事的興趣,而老船伕也無奈地死在風雨交加的夜晚,這是誰釀成的呢?

我只能說是作者杜撰了一個美麗而糾結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8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南一條官路。這條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這就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那個民風淳樸的邊城生活。

作者以極具詩畫風采的筆墨爲讀者描繪了“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憑水依山築城”的湘西美妙的山水人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地方居住一羣淳樸、世代忠厚、誠實的茶峒人。翠翠,天真無邪、聰明善良、美麗乖巧的茶峒山區女孩。翠翠的祖父,碧溪岨的渡船老人,不論晴雨,必守在船頭。

隨之,以翠翠情竇初開爲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的風土人情之美。在偶然的一次龍舟賽上遇到了勇敢、豪爽、熱情的二老儺送,使她悠然心動,儺送與其大哥天保同時喜歡上了這個天真的小女孩。雖然翠翠對儺送情有獨鍾卻與之被生生分離。但母親的愛情悲劇並未發生在翠翠身上。

兄弟二人用湘西特有的風俗——賽歌來進行公平競爭,在失敗後的一次坐船押運貨物出行途中,天保意外溺水身亡。儺送因此心懷愧疚而離家出走,不久後祖父又因爲過度擔心翠翠的未來而離開人世,留下翠翠獨自一人懷着對祖父的思念與大黃狗在渡船上等待着前途渺茫的愛情。

翠翠的愛情故事最終以悲劇結尾。

“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此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西水流城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爲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是的,我們願意相信無論社會進步與否、亦或是退步,終究都無法改變一個人內心深處最樸實、美好的一面。

邊城讀後感9

讀過《邊城》,便不由自主地想到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去看一看,讓那裏清涼的微風吹過臉龐,然後坐在翠翠曾劃過的那條小舟上,看看那的端午龍舟賽,看看那兒的大白鴨與綠油油的菜地,還有古香古色的建築,吊腳樓。翠翠是一個在自然中長大,清秀活潑美麗的女孩。她從小跟着擺渡的外祖父,祖孫倆過着不富足但幸福的生活。

隨着翠翠的成長,慢慢認識了兩兄弟:天保與儺送。天保是大哥,他忠厚老實,儺送是個陽光又有能力的年輕人,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岳雲”。天保找了媒人去翠翠家,而儺送在前一天晚上對翠翠唱了很久的山歌,翠翠本打算在清晨告訴祖父。當知道哥哥也喜歡翠翠時,儺送決定跟村人出外經商以成全大哥。天保知道後去追弟弟,不料出了意外,死掉了。儺送因爲內疚,還是走了。不久,外祖父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只剩下翠翠一個人在渡頭守望着。“那個人可能明天就回來,可能永遠不回來。”這是最後的一句。

一個淒清的結局,但是卻深深地感動了我。故事中那份厚重的感情,是那麼樸實,是我們在現在這個浮躁不安的世界裏找不到的。

因此,推薦沈從文老師的《邊城》給大家,它的文字清新,明快,沒有華麗的詞藻,每個字卻又像是經過精雕細琢,絲毫沒有文字的堆砌,還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曾用了一星期的時間,每個詞、句都沒漏下,中間沒有停頓,很盡興地讀完,愛不釋手,也激發了我讀更多書的慾望。希望它也能帶給你們更多感觸,更多啓發。

邊城讀後感10

很久沒有寫過東西了,以前設想的情景是每當讀過一本書時,就要寫一點讀後感的,但還是沒有堅持下來,有點遺憾。如今重又拾起,算是一點自我慰藉吧。

在邊城的閱讀的過程中,有兩次情感高潮吧,每當遇到會猛的有一種眼角溼潤的感覺。想潸然淚下,但又強忍住不落淚,這種感覺可謂妙不可言。這個有感還是先從書中的一個場景起頭吧。

那一天的黃昏異常鬱悶,熱風肆虐,惹得人心亂糟糟的,覺得怕是要有雷雨了。翠翠有點害怕,祖父卻說:“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讀到這裏,總覺得這是一個預兆。果不其然,夜裏下起了大雨,雖然驚雷一個似一個的可怕,但翠翠還是睡着了。可祖父在這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鬱悶的死去了。祖父的去世,使人感覺有一種憐憫從心底油然而生,不覺得擔心起翠翠的命運,這是我的第一次情感高潮。

無依無靠的翠翠什麼也做不了,什麼也不會做,但這都不必擔心,湘西自古有淳樸的鄉村民風,這裏的人既然知道老船伕去世的消息,絕不會對其不管不顧。

老船伕的突然離去,使人猝不及防的聯想到翠翠的將來該怎麼辦呀?但我總覺得老船伕的死去不是一個偶然,可能他覺得自己模棱兩可的態度導致了大老的不幸,二老的出走,唯有死去才能化解這之間的心結;也可能老船伕覺得在翠翠的幸福上,已然無能爲力,或許自己的死亡會促成翠翠與二老的婚事吧。由夏入秋,秋去冬來,時間已把所有的事情都歸於平淡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或許那個人明天會回來.....

邊城讀後感11

一條漸漸流動的白江,一段靜靜哀痛的往事……

邊城,在沈從文筆下哭泣。這是一座美麗卻籠着一層紗的城,它在歡與悲的接壤,獨自徜徉。

白江,是夾雜在山與岸之中的,要想出城到外邊去,只能乘渡船。那是艘不大的渡船,由一個老頭子擺渡。他有一個孫女叫翠翠,翠翠媽在生下她時就死了,翠翠爸也在不久後自殺,只留下老頭子獨自照料翠翠。儘管只留下祖孫二人,日子過得倒也甜美。在翠翠十三四歲時,已出落得娟秀美麗,得到城裏許多人的尋求,特別是船總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遠走他鄉。翠翠的親人——爺爺,也在電閃雷鳴的夜晚,靜靜地死去了。書的結尾,翠翠被接到了船總家,苦苦地等候二老回家……

不論終究二老是否回來,在我看來,都不或許成果一段他與翠翠的夸姣姻緣。由於二老關於翠翠的愛並不是真愛。真愛是經得起種種苦難與檢測的,比方金庸筆下的楊過與小龍女,他們之間有過綿長的別離,也有存亡的檢測,終究卻不離不棄,這纔是真愛。或許二老仍愛着翠翠,可是他能放掉自己同胞兄弟的恨,放掉全部,放掉所謂的體面嗎?他已然現已下定決心去了桃園,那麼即便有朝一日回來,說不定也已是有家室的人了。在今後的日子裏,翠翠必將過着仰人鼻息的日子,如林黛玉一般。船總收養她,是由於二老,假如二老不歸,莫非他們就會輕易地把他嫁出去嗎?他們只會讓她等,等那個或許再也不歸的人。

《邊城》是在悲與歡之間搖曳不定的,沈從文用略帶憂傷的筆觸,描繪着這一段純美的初戀。常常讀完《邊城》,腦海中總會浮現出翠翠的影子。

《邊城》,一座飄忽不定的城,一段憂傷的故事,訴說着人世的不公和命運的悲嘆……

邊城讀後感12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筆,薄薄的一本小書,那樣雲淡風輕的描寫,就生動地重現了茶峒別具特色的人情風味、鄉土世故。還有翠翠,這個山泉一樣清澈的女孩,她的愛情亦在字裏行間不動聲色地鋪展開來了。遍覽全書,可曾有一處明明白白地寫出“愛情”兩字呢?但凡是用心讀過的人就一定能體會出一個情篤初開的女孩對愛情的嚮往與執着。

要怎樣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書的人也許不明白,但寫書的人一定明白,書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年紀吧,剛剛開始憧憬“愛情”這種神祕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貴的家業,不是顯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過是自己喜歡的人能爲自己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聲的伴隨下,在美麗的夢境裏遨遊。

這本書把一個沉浸在對愛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來了。我們的眼前也許沒有這個女孩的相貌特徵,但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雙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顆晶瑩剔透的心。都市裏有太多紛擾複雜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質也免不了攙雜泥沙和石塊。而在《邊城》裏,一切都是簡簡單單的。愛,或者不愛,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

《邊城》像清風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顆不安分的心。簡單決不意味平淡,相反,簡單的文字、簡單的情節,蘊藏的正是強烈的情感。

《邊城》裏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鎮的民風,淳樸、單純、明瞭。在平凡中看出偉大,在瑣碎中透露深刻。這就是《邊城》。

邊城讀後感13

邊城此文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爲從小也是長在鄉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爲一個水平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徵,實在一件過於高難度的行爲,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着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瀰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爲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爲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爲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爲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徵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樸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許,爲先生寫點悼念的話,只能寫三個字。

邊城讀後感14

《邊城》是湘西的偉大的作家沈從文先生的一篇描寫湘西人民美好而又淳樸的人性的文章,看啦這部小說我不得不爲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的美好而又遺憾的愛情所感動。女主人公從小生活在湘西這片純潔的土地上,所以她是一個非常善良的姑娘,她與男主人公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相見後愛上啦彼此,但是,因爲他們的善良,他們在哥哥出事後,不能什麼都不管的相愛,男主人公還是深深的愛着女主人公,但是他在最後還是選擇啦離開女主人公,可見當時的湘西人民是非常的善良的。

今天,當有些男女相愛時他們根本不管不顧別人的感受,他們認爲只要有愛情就夠啦,就這樣他們進入啦婚姻,但是,結婚不久就會發現不適合又離婚。他們的愛情僅僅只是所謂的愛情而以。而邊城中的女主人公在男主人公離開之後還是每一天都等着男主人公回來,這纔是偉大的愛情,雖然不知道結果,但還是等着自己的愛人,想一想,現在的許多女人,當遇到比自己的男朋友有錢的人時根本就不顧曾經的感情多麼的偉大。而是一切都是向前看,馬上拋棄自己沒錢但是愛自己的男朋友。這種女生是否應該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價值觀呢。

除啦愛情而外,這篇文章中的一些湘西當地的有情有義的人,也是值得一看的,他們的一些美好的品質也是現代人所缺少的。

邊城讀後感15

連日的陰雨,情緒本就有些鬱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隨之侵襲而來。不想陷入一種空洞和無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讓自我溫熱和活力起來。然後端坐在電腦前,慢慢地閱讀起數日前朋友推薦的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初讀,許是習慣性的讀小說的方式,急切的想尋讀裏面的人物或情節,故對於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不進去,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着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彷彿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翠翠就是在這樣一個淳樸、天然、優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自然之女。

就是這樣一個懵懂、嬌憨、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美女孩,卻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開始就已結束了的綿長而憂傷的愛。也許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難道這就是宿命麼?“那個人明天會回來麼?”故事的結尾以這樣的反問戛然而止,讓人唏噓不已。掩卷,腦海中似乎浮現翠翠燈下托腮喃喃自語的神情:“那個人明天會回來麼?”她的糾結讓人生生的心疼起來:這漫長的日孩她是否能夠靠着那個初見時的甜美回憶安然度過呢?

很久沒有讀到這樣使人驚豔的文字了,這驚豔不是華麗。而是不染塵世的純美感情遭壓抑帶給人的一種柔軟、一種憐惜,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命運不解的扣問。不由感慨有時男孩如何竟有比女孩還極致的細膩,沈從文先生如何知曉那樣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孩那麼隱微的心理,難道真如他所說:“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女孩?”

有時光,有適宜的情緒,再讀《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