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弟子規讀後感(15篇)

弟子規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2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弟子規讀後感(15篇)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是中華傳統的瑰寶,凝聚着儒家千年初世哲學生存的智慧,它好比是一杯香茗,品過之後,留下的都是縈繞在脣邊的香氣,讓我領悟到了許許多多以前不曾懂得的道理,給了我很長的幫助。

人生在世,品行雖然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做到這些以後,它又教了我們學習的方法,不但要認真學習,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爲有用之才。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以前,雖然沒有做過對不起父母的大事,但也對他們沒盡過多大的孝心,反面是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到家。實在是太不應該了,讀到“親所好,力爲是,親所惡、謹爲去”時,一般愧疚的心情涌上心頭,因爲我還沒完全做到以上要求。如父母所喜歡我做的事情,本來就應該盡力去做。但是我總是拖泥帶水,做事情要父母三催四請,不能馬上去做。因此父母很討厭我這種習慣。現在我學了《弟子規》後我逐漸改正了我這個缺點,父母親一叫我做事,我馬上就能做好它,不讓父母擔心。

讀到“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和“心有疑,隨軋機,就人問,或確義。”這幾句話讓我感觸最深,亦是受益匪淺的,因爲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我纔剛剛開始讀一本深外書時,又開始羨慕樓下玩的興高采烈的小朋友,也想下去各他們一起玩耍,總是定不下信賴,在讀書的時候,心裏對這個句子應疑問。筆記是做了,可是卻忘了向良師益友請教,含糊了其事,幸好現在學習了《弟子規》,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從現在開始按照《弟子規》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我心底,它給了我許多,也讓我擁有了許多,我想,這應該是儒家學派所擁有的力量吧!

《弟子規》,你雖然只是一本小小的讀物,裏面都隱藏着許多大力量,大智慧,擁有了你就等於擁有了一件寶貝,我會永遠把你珍藏,時時刻刻銘記在我的心中。

讓我們學《弟子規》、品《弟子規》、頌《弟子規》、行《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2

《弟子規》是一門國學,已經開課一個學期了,學了它後我也有了很多的體會,然而,在衆多的體會中最大的就是我變了。

以前的我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着。而如今學了《弟子規》後的我,變的勤勞懂事了。早晨不再讓媽媽叫着起牀了;一些該做的事我也不會不做而讓媽媽做了;現在每天晚飯後都由我來刷碗、擦地,也經常給父母洗腳,替他們分憂。

現在的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農民們的辛苦。所以我現在變的非常的節儉。在飯桌上時,我都會小心翼翼地吃飯,怕把飯粒掉到外邊來。浪費了農民們用辛勤汗水澆灌而出的果實。而且每當吃飯前我都會在心中默背"感恩詞"。

我不光懂得了珍惜事物也懂得了珍惜時間。以前我總是說一句話:"還有時間呢!不着急!"往往也都是因爲這句話使我總是在最後一分鐘纔開始着急,而前面的大好時光也都白白地浪費掉了。現在可不同了,有事我不會再拖時間做了,總是很積極地做着,很快就會做完,剩餘的時間我也不浪費掉,用它來幹一些有意義的事,讓我的生活中沒有空白的部分。

除了珍惜我還懂得了愛惜和環保。我不再亂扔垃圾了,反而開始遇到垃圾就撿起來仍進垃圾箱裏。鄰居家的叔叔總是喜歡在草坪裏遛狗,小狗也經常把糞便排到草坪裏,造成了環境影響,我也開始經常到他家做客,總是給他和他的家人講一些環保知識,勸告他們不要帶狗到草坪中去,讓他們好好保護環境。

我最大的變化就是言行舉止和我那臭臭的牛脾氣。現在的我非常的有禮貌,在學校遇到老師就問"老師好!"並深鞠躬,遇到客人也熱情問候,在家中我不再那麼刁蠻了,懂得了關心父母,不再和父母發脾氣了。媽媽他們都說我長大了,懂事了。在外邊我更是做的講禮貌了。串門時受到親人們的讚賞,在路上時也會受到路人的好評,此時此刻我真的覺得自己長大了。《弟子規》使我徹徹底底地變了,變的成熟了,變的懂事了,變的越來越好了!相信我以後會繼續的變,變的更好!

弟子規讀後感3

讀經誦典是我們學校的特色。本學期學校掀起了“誦讀中華傳統詩文”的高潮,並給每位學生髮了細講《弟子規簡說》這本書。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什麼叫尊老愛幼,什麼叫孝敬父母,什麼叫勤勞節約,什麼叫寬容大量……這一切一切,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在《弟子規簡說》這本書中,使我體會最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句話。它的意思是: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是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裏。我們犯錯誤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一句看似普通的話,卻使我陷入了沉思,那是因爲這剛好是我的弱點。一次,我又遇到了作業中的“攔路虎”,反覆思考了很久,都沒有想出來,就去問爸爸。爸爸在給我講解的時候,我的心卻跑到正在播放的電視劇那裏去了,當爸爸講解完後,我把答案寫了下來,其實我還是沒有理解題意和解法,還是不會做。考試時,有一道題目剛好是一模一樣的,結果我怎麼想也想不起來。爸爸知道原由後,生氣極了,結果自然是被爸爸嚴厲地訓斥了一頓。我還有一點弱點就是父母讓我去做事,我都是拖拖拉拉的。記得上個星期六晚上,爸爸催我去洗澡,我嘴上雖然答應了,可是,手裏拿着衣服卻還是站在電視機前看電視,不管爸爸怎樣說,我都是賴到電視節目播完纔去洗澡的。現在,我讀了《弟子規》後,已經把我的小毛病給糾正過來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啓迪實在太多了,它就像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改正缺點。爲我指明瞭追求的方向!啊!我終於知道老師叫我們讀《弟子規》的用意了—學會做人,做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4

《弟子規》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特別是當今社會風氣不好,我們更應該以書中的思想光輝作爲我們前進路上的明燈。以下是我閱讀書後的深刻體會。

首先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裏主要是教誨我們讀書要專注,集中注意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注意力是心靈的窗子,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照不進來。”就拿我們學生說吧,要想學習好,上課就要認真聽講,老師的一舉一動都要仔細觀察。爲什麼在講這個問題時老師聲音那麼大;爲什麼講那個問題時,老師特意打了個手勢。如果聽課時東瞅瞅西望望,不能全神貫注,是聽不好課,掌握不好所學內容的。

其次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告訴我們把握光陰及時努力,如果經常熬夜玩電腦遊戲睡懶覺會影響身體,人也會很快衰老的。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爲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受益匪淺,也是感觸最深的。因爲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我寫作業時,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思考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學習效率通常不高,甚至常被父母批評,也讓老師跟着操心。我周圍還有些同學,經常抱怨自己腦子笨基礎差,自甘落後。其實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們對自己沒信心,因此就不能像學習好的同學那樣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創造性地去學習。

讀着這本書就像在讀一片天空,深邃悠遠。我要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從小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品行,爲以後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弟子規讀後感5

賞一部《弟子規》,感觸頗深。

《弟子規》的作者是李毓秀。當我看過《弟子規》的時候,甚至在想:作者到底是多麼滿腹經綸、知經明理,才寫出如此富有哲學真理的書?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首”,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人,要誠信爲本。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是流傳千古的名句,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僅有24個字,我們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這兩句話是在教育我們,聽到父母的呼喚,應該立即答應;父母有什麼事讓我們做,不要拖拖拉拉,懶懶散散,並且,父母的教誨一定要恭恭謹謹地聽如果父母責備你是有定道理的,所以你要虛心接受,看到這幾句話,你是否無言以對?你可曾在外面稱兄道弟,認那些所謂的“哥們兒”和“姐妹”?你是否因爲他們一點小小的幫助而感激涕零?

你錯了,感激之心固然要有,但你最應該感激的,是父母。他們,纔是真正生你養你的人。

古人黃香九歲爲雙親溫席;沈雲英替父親守衛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爲母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

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麼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再往遠處想,如果人人都如此,那“大同社會”就即在眼前了。

《弟子規》,蘊含了人生中無數哲理,完美的詮釋了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一本薄薄的書,三字一句,卻是做人的良師益友!

弟子規讀後感6

實話說,在看《弟子規》之前,我還不知道如何尊敬父母,不知道該如何善待對自己有恩的人。在讀過《弟子規》之後,讓我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做人方面存在着嚴重的問題,讓我知道了百善孝爲先,做人應當知恩圖報。

古人云:百善孝爲先。不錯,《弟子規》開篇也這樣教育我們: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讀着《弟子規》中的警句時,我想起曾經的我,當父母在給我做思想工作時,我總認爲父母都是在用老一套的觀點來約束我的行爲,我總是那麼“理直氣壯”,甚至在父母面前拍桌摔椅。而現在我想起來,這是多麼的不應該。“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現在的我,雖說不能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百依百順,但我知道自己應該要虛心接受父母的教誨。就算是父母的言行有什麼不妥時,我也不會再和父母頂撞,我會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和父母溝通交流,剖析誰是誰非。因爲我知道,這就是對父母的一種尊重。

《弟子規》中並沒有長篇大論,有的只是讓我們很快就可以理解的一些簡單道理。在對待朋友方面,曾經的我總是自以爲是,甚至會說出一些很不負責任的話。“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弟子規》告訴我們,做人要講信用,要對說出的話負責任。其實,人與人之間就像是一面鏡子,當你罵它時它也罵你,當你對它友好時,它也會友好對你。我們能夠善待他人,那我們就能獲得真心的朋友。

想着曾經有人幫助我時,我總認爲這是理所應當,甚至連一句感謝的話都不說。《弟子規》中告誡我們: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就教我們要學會忘記怨恨,記得他人給自己的恩典。我們要學會感恩——感謝給我們生命的父母,感謝給我們知識的老師,感謝給我們幫助的陌生人,感謝批評我們的人。對他人的關愛,我們應該要銘記於心,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動他人。

《弟子規》拂去了我心中的塵埃,讓我懂得了如何做一個孝順的人,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做一個能知恩圖報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7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中主要講禮、孝、謹、敬、信、親仁等一些做人方面的道理。雖然《弟子規》中都是重要的真理,但我們卻沒有照做。比如“人不閒 勿事攪 人有短 切莫揭”意思就是:別人忙事不要打攪他人,別人有短處也絕對不要揭露出來,這是對人的一種尊敬。而現實生活中就有那種專門搗亂專門揭短的人,一點都不尊重別人。最近,我也在讀《弟子規》,讀到了一些關於“泛愛衆”的內容。

《弟子規》中有幾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意思是;別人對你有恩惠,你要是時刻刻想着回報他;如果別人和你有仇怨,你應該及時求他人諒解。仇怨在心中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而別人對你的恩惠要一直長存在心裏。既然很久以前古人就知道報恩、感恩,那現在社會的我們呢?

通過觀察,我發現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不知感恩忘恩負義的人;這次別人幫你找到了丟失的錢包,下次別人向你借錢時,你卻連理都不理她(他),這種人就叫忘恩負義。雨果說:“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就是卑鄙一部分。由此說明忘恩負義的人就是一個卑鄙小人,你願意當一個卑鄙小人嗎?大家都不願意,那就做一個學會感恩的人吧!

學會感恩,是做人的一的很重要的真理,古今中外,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哪個不會感恩的?孟子小時候厭學貪玩,他的母親就剪短織到一半的布,爲此教育孟子,結果孟子長大以後爲感恩母親成了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愛迪生也感恩母親對他兒時的精心教導,長大成了一個出色的發明家

看,這麼多人都知道感恩,我們從小當然也要知道、學會感恩。從感恩父母開始,父母一直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大,最要感恩的當然是自己的爸爸媽媽。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報母恩。”父親每天起早貪黑地出去工作養家,母親每天忙忙碌碌的照顧我們。可知父母每天爲我們是多麼的勞累,所以我們要感恩父母。從現在看是努力學習,長大報國報父母。

每個人都要學會感恩。要讓不會感恩的人學會感恩,要讓學會感恩的人感恩別人,要讓每個人都在感恩中成長。

弟子規讀後感8

今天爸爸又叫我讀《弟子規》。我可是讀了N遍了,曾經背都背得滾瓜爛熟,現在還讀,豈不是浪費時間?如果用來玩悠悠球該多好啊!因此我老大的不願意,可是又沒辦法,誰叫他是我老爸呢!

於是我無奈地拿着書,有氣無力地哼着:"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哼着哼着,幾年前第一次學《弟子規》的情景又浮現出來:和藹可親的蔡禮旭老師笑眯眯地問我們,《弟子規》是用來幹什麼的呀?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讀的,也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背的……蔡老師伸出一個手指頭堅定地說《弟子規》是用來"做"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對照《弟子規》我發現我有不少地方還沒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有時只顧自己玩,對父母、老師的話當作耳邊風,父母、老師沒有打我是對我的愛護,我應該體諒他們的良苦用心,從現在起要認真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我趕緊坐好,認真的讀起來。"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爸媽叫我早點起牀,要麼鍛鍊身體,要麼誦讀經典,因爲一日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我有點懶散,有點拖拉,這其實是浪費時間,看來,這又得改了。爸爸教我"坐如鐘,站如鬆,臥如弓,走如風!"又說"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會提高學習效率,爸爸說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現。

而"勿畏難,勿輕略。"則是鼓勵我在學習中要知難而上,不要輕易言放棄,要刻苦鑽研,在鑽研中獲得樂趣。當讀到"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時,自我感覺良好,因爲我讀的就是聖賢的書,有些同學看一些不適合的書,讀這些書,不但蔽聰明,壞心志,而且浪費了讀好書的時間,損失可大了。

感謝爸爸又讓我讀《弟子規》,從中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要把《弟子規》當作我的良師益友,讓它作爲我生活學習的指南。

弟子規讀後感9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爲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爲,畢竟是他們生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是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相處,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爲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睦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纔會從心裏面爲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沽,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才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能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我們己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分爲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所以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柏",該學的學,不該學的不學。

這些道理對我們來說是終身受益的,我們都要時時刻刻地用它來鞭策自己,從而完善自己。

弟子規讀後感10

《弟子規》是一本既古老,又時尚的讀物。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纔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有心人,纔會在今後的生活中,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賴,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時候,應該及時趕到;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實,不能推遲;父母教你的時候,必須靜靜地聽;父母責罵你的時候,必須順着他們的意思。是呀,父母是把我們生出來。他給予了我們生命和無私的愛,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把我們撫養長大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要順着父母的意思去做,即使不能完成,也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它。

在我看來,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怎麼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進代屢遭浩劫,它 在中國大地上還是有很強的生命力。

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容易,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教誨貫穿到生活中,落實在一言一語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只有這樣,這個社會纔會變得和諧,變成和平的世界。

我喜歡《弟子規》這本書,它使我悟出了幸福的真諦,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霧,爲過去的幼稚而感到無知羞愧,它還爲我改變了思考方法;把我帶進一個神奇的世界,帶入知識的海洋;讓我成功地取得自己夢寐以求的一切,讓我知道如何來處理自己所處充滿文化的環境。

弟子規讀後感11

我的散文雨荷發表了,女兒很高興的把我的文章曬到了微博上,引得孩子們圍觀,女兒的心暖暖的,我的文章沒有任何報酬,有時候幸福真的與金錢無關,女兒想寫小說,我希望的就是這樣,教會孩子自信的生活,教給她本領,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是我最想得到的讚譽。

幸福是什麼,幸福很簡單,微笑,我的努力被女兒視爲榜樣,我是一個好媽媽,我很自豪。雖然生活很辛苦,但我內心有了希望,微笑着迎接黎明的曙光,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女兒對我說,這是她聽到的最暖心的話,孩子們都誇她有一個好媽媽,她自豪的說,媽媽那麼棒,桐桐也要努力啊,幸福就是如此的簡單,用行動來實踐自己的諾言,父母是孩子的導師!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對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老師、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弟子規讀後感12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纔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纔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着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爲,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麼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爲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弟子規讀後感13

《弟子規》是我們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改編成的生活規範,主要寫的是爲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的禮儀與規矩。

在弟子規中,有一小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繼承。它的含義是:父母呼叫我們的時候,應該立即給予答覆,不能不聞不問、不理不睬;父母讓我們去做什麼事時,不能有半點怠慢、懶懶散散,而是要把事做的妥妥當當;父母教我們做人的道理時,要洗耳恭聽、虛心聽教;父母責罵我們的時候,要虛心接受,改正錯誤,不能強詞奪理與父母頂嘴。俗語說的好:百善孝爲先,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融入到這個世界,孝是我們做人最根本的道理。自古以來,都是父母撫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天經地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纔是品德最高尚的人。我們時時刻刻都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因爲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開始費盡一切心血無微不至的把我們撫養成人,所以在父母健康的時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爲父母盡孝,讓父母享受最快樂的晚年。

記得有一天中午,爸爸加班了,我和媽媽很晚纔回到家,已經12點半了,2點半還要上學,時間緊迫。媽媽忙着在廚房裏切菜,讓我去裝水,等會煮菜用。而我正在看書,媽媽大呼小叫,喉嚨都啞了,可我還是沉浸於書的海洋裏,媽媽就跑進我的房間,對我吼着:“你怎麼還有時間看書呀!現在都多少點了,沒點時間觀念。”我任性的脾氣又上來了:“沒看見我在看書呀?要裝水自己不會去呀?”我生氣的說。這時,媽媽暴跳如雷說:“你今天就別想吃飯!”。我氣急敗壞的座了下來,心裏思忖着,我是不是太任性、太懶惰了?此時心裏非常懊悔。媽媽那麼疼我,愛我,我是不是太過分了?突然,我聞到一陣香味,走出房門一看,發現桌子上都是我喜歡吃的菜,桌子上還有一張紙條,上面寫着:“對不起孩子,剛剛是媽媽太着急了,怕你耽誤了上課的時間,所以才……,還沒看完,我就已經熱淚盈眶,含着眼淚把飯吃完。常言道:誰言寸草心,報德三春暉,現在回想起來心裏非常愧疚。

讀完弟子規這篇經典國學,讓我明白了孝是無法代替的,一個人只要充滿了孝心,就是一個盡善盡美的人,就會達到做人的最高境界。

弟子規讀後感14

《弟子規》是清代李毓秀所著,李毓秀性情平和豁達,品德高尚,他結合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了《弟子規》,《弟子規》淺顯易懂,押韻順口,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做人,提高我們自己的品德,熟讀《弟子規》會讓我們受益匪淺。

《弟子規》裏說:“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告訴我們,開口說話,誠信爲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我記起了一件事,我跟好朋友子瑜吹牛說自己做的蛋糕很好吃,她很羨慕,說要嚐嚐我做的蛋糕,我信誓旦旦答應她一定做給她吃,事實上我並不會做,所以她第一次來我家的時候我騙她說食材沒有準備好,第二次又騙她說肚子疼。媽媽知道了拿出《弟子規》跟我說:“什麼叫‘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你都學到哪去了?”我聽了覺得很慚愧,跟子瑜承認自己並不會做蛋糕,自己是吹牛騙她的並向她道歉,她原諒了我。週末我們一起去超市購買食材,一起上網查詢如何做蛋糕,然後兩人一起做了蛋糕,雖然第一次做出來的蛋糕味道不是很好,但我們還是很開心。

有一次表姐因爲姑媽亂動她的東西,她生氣地對姑媽大吼大罵,其實姑媽只是看見她房間亂了幫她整理了,姑媽跟她解釋了她還是很生氣地罵姑媽,我在旁邊聽見了,就對錶姐說: “ 表姐,‘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弟子規》裏的句子你還記得嗎,這可是你小學時候學過的哦,你現在都是大學生了,不能比我還差哦。”表姐聽了我的話,臉紅了,她靜靜地坐了一會,站起來小姑媽說:“媽媽我錯了,我不該對你大吼大叫,我比我妹還不如,我以爲一定會改的,不會再亂罵你了。”你看,學好《弟子規》,還可以勸架呢。當然,我自己也要做到尊敬父母,關心愛護父母,做錯了事,父母批評時就要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讓自己父母生氣、傷心。

我很喜歡《弟子規》這本書,它讓我感受至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教育我們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和熱愛祖國,教會了我們很多中華傳統美德,我們要好好珍惜這本國學經典,這是我們的財富。

弟子規讀後感15

讀《弟子規》做文明人作文剛開始我還有些害怕,由大人來點。700字作文明天是星期六,;聽着菜刀切到凳子上的聲音,我們都在底下暗暗偷笑。

《弟子規》只有一千多字,卻在現在這樣受歡迎,值得這麼多人去刻苦學習;《弟子規》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於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是一個小人物,只是一個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動就是教書,但他終生研究《大學》、《中庸》,他創辦了一個學校,叫“敦復齋”,當時非常受歡迎,被人們尊稱爲“李夫子”。因爲他經常和孩子接觸,所以寫成了一部書,叫《訓蒙文》,後來又經過賈有仁的修訂,才流傳至今。

一部並不古老,作者和修訂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書,卻引起這麼大的影響,是爲什麼呢?就是因爲它的主題也是中國的道理,中國的規範,主要就是說明:仁、孝、悌、愛。它三字一句,既押韻,又精湛。

衆所周知,一個社會的人民羣衆,如果行爲規範好,這個社會就會非常和諧,而要保持社會的和諧,就要學好行爲規範,每個人都要從小教育,而《弟子規》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這幾句話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現在的獨生兒女的教育問題是家長們最關心的,而有一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在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懂得的感恩父母,這是因爲《弟子規》能告訴我們孩子們應該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訴我們應該在:言行、習慣等方面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而這種習慣就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我們現在就應該背《弟子規》、學習《弟子規》,每天背四到八句並不是什麼難事,到週末在把前幾天背的複習一遍,這也就是古人說的:溫故而知新。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習《弟子規》吧!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讓我們一起:學弟子規,做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