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2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自卑與超越》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2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1

如果你問一個人“你自卑嗎?”多半別人可能會說“不,我不自卑。”可是每個人心裏或多或少會有一點自卑。可能不是在現在,是在過去。也可能只是針對某一方面。但這種情結不會伴隨一生。人非常聰明,會尋找方法讓自己擺脫這種自卑情結。尋找自己的優越感。

我的自卑感是從上大學開始的,這種自卑源自於對比。來自小縣城,一心只知道讀書,在見識到了廣闊的天地時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別人會討論自己從來沒聽說過得名牌衣服、會用自己從來沒見過的護膚品、會討論各種自己不知道的時事要聞、會在講臺上自信滿滿的用英文演講、會在辯論會場上激情澎湃、會嘲笑我帶着東北口音的英語發音、會第一時間把院系的各大要聞,各種關係打聽的清清楚楚。這對一個每天只知道學習,完全沒有擡頭看過世界的高中生來說是巨大的衝擊,可這隻能是衝擊。

我憑藉多年學習積累的自信篤定自己可以很快趕上。我用了整整三個月像剛學英語的孩子一樣糾正每個發音。每天早上六點起牀去河邊讀英語。找各種機會練習英語交流。參加口才藝術課程,參加辯論賽徹夜準備。制定一年的提升計劃。泡在圖書管理看各類之前沒聽說過的書。聽BBC、聽VOA,參加社團,積極投身其中,學習法語。軍訓時也不放鬆。一切都那麼充實,一切都在像好的方向發展。

就在我覺得一切變得越來越好時一件事情發生了。我戀愛了。這種從未體驗過得感覺讓我放棄了一切計劃,每天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一年後一件更可怕的事情發生了,我失戀了,這次打擊是致命的,讓我對自己徹底失掉自信,在自卑中苦苦掙扎了六年。直到六年後我才找回了當初那個陽光自信,積極向上,永不服輸的自己。我願意分享着六年苦苦掙扎的經歷,以及慢慢找回自信的過程

這件事之所以會產生致命的打擊是因爲它第一次讓一個優等生意識到,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事情努力就會有結果。終有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的事。例如自己不能理解爲什麼一個跟自己談戀愛的人還要跟前女友勾勾搭搭。不能理解爲什麼一個前女友有足夠的底氣給自己打電話叫板。我當時給自己唯一的解釋就是他不愛我,並且漸漸的意識到讓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愛上自己是不可能的。這種關係過於消耗人的能量,只能果斷舍掉。

關係是舍掉了,但是這段關係給自己留下的影響和印象卻如影隨形。1它讓我產生了深深的無力感,讓我覺得有些事情你再努力都沒有用。2它讓我覺得自己不可愛,讓我覺得任何瞭解自己的人都不會喜歡自己。不敢在別人面前展現真實的自己,生怕自己哪句話說錯了別人就會討厭自己。

自卑感的獲得是一瞬間的事,但是把它驅逐出去卻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不會因爲別人告訴你你很棒就變得自信。也不會因爲看了一些雞湯和道理就能重得自信。他是一個一點點建起的過程。就像建一座房子,需要一塊磚一塊磚的壘上去,直到有一天自己擡頭髮現自信的小屋已經建起來了。這裏的'每一塊磚都各不相同。有的磚代表你做成功的一件事,有的磚代表你跟好友一次愉快的出行,有的磚代表家人的理解與支持,有的磚代表別人的肯定與表揚。可能開始有很久都壘不起一塊磚,也可能有一天突然明白了很多事,壘了很多磚。

對我來說你最初的自信重建,環境很重要。在一個相對平和溫暖的環境裏一點點的建立自信。從剛開始的聽別人說,自己不敢插話,到漸漸的成爲其中一員。慢慢給自己定位,同時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專業和業務能力,確保言之有物,至少做到準確,專業。讓自己一點點的,從小的困難克服到大的困難。是打怪升級的過程。幸運的是又遇到了一個引我上路的人生導師。漸漸的這段自卑的經歷就這麼過去了,而我也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定位,不會因爲某個人的話和態度對自己產生懷疑。

自卑是一種經歷,克服自卑是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是超越的過程。相信每個人都能克服內心對自己的不認同,接受所有人都有缺點也有優點。沒有人是完美的,相信即使不夠完美,人生也可以很精彩。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2

行動果然是緩解焦慮的最好辦法。

還記得去年暑假,我也是剛送走一屆畢業生,按照三年一循環的規律,我估計自己會被派去教七年級,已經三年沒有當過班主任,我想這次一定無法豁免的,所以整個暑假我幾乎是見人就會說“我可能要當班主任了!”當時我的焦慮是可想而知的。

今年暑假前我加入了隆春暉名班主任工作室,因爲知道班主任工作在所難免,所以這次我變被動爲主動,放假前已向學校提出申請,希望能夠從七年級開始接手一個新班,帶三年送他們畢業。暑假過半,雖然是在任務驅動下,才閱讀完一本班主任工作室推薦的心理學方面的書。他們都覺得這本《自卑與超越》最是難讀,可我第一眼就相中它了,我用了十天的時間每天讀一點地讀完了,再讀第二遍,整理了近五千字的筆記。如果要問閱讀這本書的最大收穫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在閱讀的過程中,讓我更加從容,堅定。對即將到來的班主任工作,我在心理上已經準備好了,撫平了我內心蠢蠢欲動的焦慮。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爲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如果我們一直保持着我們的勇氣,我們便能以直接、實際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進環境—來使我們脫離這種感覺。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會使他採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所以直面問題,尋找解決之道,這是最直接地抵抗自卑的方法。

書中關於行爲的根源——早期記憶,雖然我看完之後仍不具備作者那種能通過早期記憶,推測出一些隱藏的信息,但我還是非常認可的。這本書成書於1932年,後面出現的一大批心理學方面的書,應該都是以這本書中的理論爲基礎的。

合作的重要性在書中一再被強調。作者認爲合作貫穿於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些問題兒童,罪犯,精神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訓練的缺失,對合作的任何妨礙都會導致最嚴重的後果。

“沒有學會如何瞭解兒童的人,是不可能瞭解成人的。”

“不能以友善的方式進行的教育便是錯誤的教育。”

“注意兒童的困難,糾正父母的錯誤,這都是學校教師的工作。”

“教授課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生活中的其他部分緊密連接,使孩子們能夠看出這種教導的目的和他們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

“假如我們都能體會到合作和愛情是絕對無法用武力獲得的,那麼在這個世界上,一定可以避免沒有必要的緊張和沒有用處的努力。”

書中類似這樣的句子像礦藏中的金子,總是能讓我眼前一亮。

這本書更多的是從理論的角度向我們闡述個體心理學的一些觀點,作者談生活的意義,討論人生的三大事實以及隨之而來的三大問題:職業,社會和性。我想這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可能本書的前50頁會讀得有點費勁,顯得有點枯燥,覺得他這裏所談的問題都是些正確的廢話,但這正是整本書的理論高度所在,沒有故弄玄虛,沒有譁衆取寵,縱觀全書,書中觀點是建立在事實和常識的基礎之上,我反而覺得難能可貴,應該也是這本書經久不衰,暢銷80年的原因之一吧!

對我而言,最具指導意義的部分應該是第六章家庭的影響。

“如果女人真正能夠把家事看作是一種藝術,從中能獲得樂趣,並能豐富光大她家人的生活,她就能夠使它成爲比世界上任何其他職業都不遜色的工作。

對自己的女性角色不滿意的女人,她生活的目標會阻止她和自己的孩子作親密的聯繫,她的目標和孩子們的目標並不一致,她經常念念不忘要證明她個人的優越,爲要達成這個目標,孩子們便成了礙手礙腳的累贅。

和母親發生關聯的,有她的孩子,她的丈夫,以及圍繞着她的整個社會生活。她必須對這三種聯繫給予相等的注意,她必須憑藉嘗試冷靜地面對這三者。假如母親只考慮她和孩子們的聯繫,她難免要寵壞他們。她會使他們很難發展出獨立性以及和別人合作的能力。在她使孩子和她自己成功地聯繫在一起以後,她的第二個工作是把孩子的興趣擴展到他父親身上。以後,她還要使孩子的興趣轉向環繞着他的社會生活,轉向家裏其他的孩子,轉向朋友,親戚和平常的人類。因此,她的工作是雙重的:她自己必須給予孩子一個可信賴人物的最初經驗,然後她必須準備將這種信任和友誼擴展開,指導它包括整個人類社會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