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1500字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15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1500字,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1500字

本我 可以看做是原始驅動力的儲存處。它非理性地運作着,它跟隨衝動運動並追求即時的滿足感,而不考慮所渴望的行爲是否現實可行、被社會認可。本我被快樂原則所支配,無節制的尋找快樂,這種快樂特別指、生理和情感快樂。

超我 是一個人的價值觀的儲存處,包括從社會習來的道德態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對應。當兒童開始將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對於某些社會禁忌作爲他的價值觀一部分時,超我便逐步發展起來。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這是一個人想讓自己努力成爲的樣子。這樣,超我經常和本我出現矛盾。本我想要做精神上快樂的事情,而超我則強迫本我堅持做那些正確的事情。

自我 是一個基於現實的自我方面,來調整和本我衝動和超我需求之間的衝突。自我代表一個人關於生理和社會現實的觀點,是他關於行爲的原因和結果的理性認識。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選擇那些能滿足本我衝動的行爲,但是這些行爲同時又不會帶來不願看到的結果。

自我是受現實原則支配的,這種原則爲快樂的需求提供現實的選擇。比如,自我會阻止考試作弊的衝動,因爲他考慮到被抓住而產生的嚴重後果,同時,他會用以後更努力的學習行爲或者尋求教師同情等方法來代替作弊。本我和超我產生矛盾後,自我會進行折中來儘量滿足兩者的需要。然而,當本我和超我之間壓力非常緊張時,自我很難制定出最優的折中。

——引用原文定義

從上面的定義看很好理解本我、超我與自我的概念。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衝突與矛盾都是這三個“我”之間的“思想鬥爭”。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前幾天一個朋友給我打電話,告訴我她不想上班,而想出國旅遊,遊山玩水的過一輩子——這個“想”的過程就可以理解爲本我慾望的驅動力,也就是內在本我的體現,然而她哀嘆了幾聲後第二天又不得不乖乖的去上班了,爲什麼呢?哲學上說,物質決定意識,也可以理解爲現實決定思想。

在心理學上來講,又是一個“超我”與“自我”的過程,“超我”可能會說:工作是你的職責,是你應該完成的分內的事,是你“該做的事”,這個“該做”是以一定的社會道德觀及個人價值觀爲基準的,超我往往是自己想成爲的那個“成功的我”的樣子;自我是什麼呢,它是現實的我,理性的我,它會分析,如果不上班會有什麼後果,會意識到自己還沒有足夠多的享受生活所需要的經濟基礎。

所以一般情況下“自我”會幫助協調“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會做出合理的判斷及決定。而且這個傾向隨着年齡的增長經歷的`增加會愈加明顯,即我們會愈加傾向做出符合現實的“正確的事”。

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會做出一些違背社會道德觀的事情,譬如打架鬥毆,是因爲他們“本我”意識很強烈,甚至超越“超我”範圍,而由於社會經歷的缺乏,又不能意識到這些事情所帶來的後果,即“自我”的現實性不強。諸多因素造成的行爲。

一句話,本我是感性的我,超我是文明的我,自我是理性的我。

一個人的內心若想沒有衝突或把衝突減到最小,就要合理並協調發展這三個“我”。

個人覺得最佳狀態是本我、超我與自我是處於同一個發展方向的,我們的內心會感到最大程度的滿足與舒適。即本我上想完成的事是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同時又具有現實意義。

由此想到了許三多——這個在許多人眼裏的“笨人”,明顯看出在他的心中內在的快樂就是奉獻,“奉獻”符合社會道德觀又具有現實意義,所以雖然在別人看來他很傻,但他的內心卻是無比充實和快樂的。相比較那些過於計較得失的人,表面上看他們很精明會算計,但他的內心卻是掙扎的,不和諧的,最終會心病纏身,將自己妖魔化,害人又害己。

那麼爲什麼有些人有工作有錢花卻不快樂?兩個可能,要麼他沒有切實的愛他的工作,將其化作一種情感快樂的源泉;要麼他很清楚自己的快樂不在工作上——只是爲了掙工資敷衍了事,他本能的快樂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內心的衝突感和壓抑感。

弗洛伊德說,人是帶着道德面具的動物。這也看出爲什麼人的心會那麼複雜,人遠沒有動物單純,要保證人像個“人”,就要受到道德思想的束縛——這也可能是自尊心的驅使。比如地上有個錢包,你的本能慾望是去撿,歸己所有,但若上升到道德層面,是要遭到批評的,所以這個行爲就變得不那麼單純了,當然也正因爲有這個道德觀的束縛,我們的社會纔會井然有序。

當然,如果一個人只注重本我和自我而拋棄“超我”,即以現實的手段來滿足個人快樂與慾望而不顧社會道德觀,那麼短期看,他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利益,只是他要爲這種違背社會道德的行爲付出代價。所以我覺得這種人可以看做“短視者”。

總之,這三個“我”最重要的是平衡發展,過分壓抑哪一個都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