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流浪地球初中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流浪地球初中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初中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流浪地球初中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流浪地球初中的讀後感1

看完《流浪地球》後,第二天我便去書店買下了劉慈欣的這本原著——《朝聞道》。

《流量地球》是書中九篇獨立科幻小說的第五篇。劉慈欣以宏大瑰麗的想象作翅膀,飛躍千年的漫長時光,向我們展開了以生命與人性爲基調的史詩級畫卷。作爲科幻文學愛好者,我的心在翻開書頁的那一時起便被牽絆住了。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論語·里仁》中的一句經典。其中“道”指宇宙間的一切法則、道理。文中角色物理學家丁儀在面對“在知識密封準則下宇宙是不可知的,那麼餘生已無意義”的情況時,脫口而出“你把宇宙的終極奧祕告訴我,然後毀滅我”,義無反顧地走上真理祭壇,用生命交換了宇宙大統一模型的奧祕,最終化爲璀璨的火球升上天空。也許所有爲科學之美着迷的人,都是願意用生命去交換真諦的人,他們的雙眼在望向銀河時,一定會映着晶瑩的星光,也映着餘生的夢想。正如文中的排險者所言:“對宇宙終極真理的追求,是文明的最終目標和歸宿。”

也許文中頻繁出現的理科詞彙會讓作爲文科生的我有如墮五里霧中的感受,但是這並不能阻擋我放飛綺麗的想象力,我可以用想象來彌補許多奧義。粒子加速器,宇宙坍縮,真空衰變,中微子通訊系統……科學的美有時候並非一定要通過工整機械化的文字說明來了解,閉上雙眼,在意識勾畫的世界裏,科學的美依然可以如煙花般綻放開來。

這樣一本科幻小說集,儘管充滿了劉慈欣的非凡想象與各式各樣的於普通人而言的晦澀知識,但又不乏真情與感觸。讀到文中的人們對於人馬星系那新的生存家園的渴望時,那就像期待着某一肆虐已久的癌症的解藥的研製成功一般,不禁感同身受;讀到“落日飛船不是飛向太空,而是潛入地球深處”時,我的心彷彿瞬間被灌了鉛,重重地沉入無邊深淵,滯後的真相如海潮般席捲而來,我不禁屏息,慨嘆有些東西真的只有失去了纔會知道珍惜;讀到“像往常一樣,上帝低頭站在那裏,那掃把似的雪白長鬍須一直拖到膝蓋以下,臉上堆着膽怯的笑,像一個做錯了事兒的孩子”時,又不禁被這幽默筆調給逗地噗嗤一聲笑出來。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神聖的地方難以觸及,也許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種念想,甚至是一個夢罷了。但是我們不能放棄追尋它的權力。正如即使在地大外語系,對科學懷有愛的人也不能讓心中對於科學的渴望被磨滅。無論身處何處,仍需奮力追尋。正如“夢想越遠越好,因爲它一直在前方的某個地方”。

但願我們都可以找到內心的“道”,一朝聞道,便可言夕死而矣,無悔。

  流浪地球初中的讀後感2

這周,我讀完了劉慈欣的一本科幻小說——《流浪地球》。

早在三週前,我便在鮑仙的幾次推薦下,去到電影院看完了同名電影《流浪地球》,其中的一句話“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令我印象頗爲深刻,也提醒了廣大司機們要規範行車才能安全回家過年。

小說的背景,是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爲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電影中的結尾,是劉培強中校引爆空間站點燃木星,犧牲自己成功利用木星引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向4.2光年之外的比鄰星進發。而小說中的結尾則是截然不同,地球人分成了兩派,“地球派”與“飛船派”,“地球派”主張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而“飛船派”則主張放棄地球,利用飛船將人類移居到別的星球。兩派打得不可開交,但最後“飛船派”卻是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了“地球派”,關閉了所有的行星發動機,就在處死最後的5000名“地球派”的時候,太陽終於發生了氦閃,這時,已經晚了……

“看來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的確是一種奢求”這是影片中人工智能莫斯的最後一句話,也體現了人類是一種理性與不理性並存的矛盾體。這也側面寫出了這時的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能獨立思考的地步了。

記得我是在一本科學類的報刊上第一次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文章,當時就引燃了我對科學幻想的興趣,而報刊上只有短短的幾篇,而剛好從下一期開始我就沒有訂了,我恨不得將作者劉慈欣給“抓”到我的面前,給我當面講後續的故事。慢慢的,我都忘記了這一本書,直到今年,同名電影《流浪地球》一上映,我便想去看看,當拿出鮑仙發的那條推薦的消息,父母才答應。

這本書的作者劉慈欣簡直把科幻描寫得神乎其神,他把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宇宙緊緊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來不足爲奇,可慢慢的品嚐,才能嚐出真正的味道。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就感覺到科幻原來由許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寫地球上不可出現的人或生命體,如通過寫我們的生活聯繫到不可思議的事……它讓我認識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讓我對科幻又一次燃起了濃厚的興趣!

  流浪地球初中的讀後感3

熬夜看完了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心裏很是觸動,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故事背景設定太陽四百年後會發生一次大爆炸從而走向毀滅,爆炸產生的能量會在瞬間將地球蒸發。

人類爲了生存想要在四百年的時間內逃出太陽系去最近的恆星,但是如何去又成了一個問題。有人說應該拋棄地球建造宇宙飛船過去,但是問題是最近的恆星周圍沒有行星,有行星的恆星又太遠以人類的技術無法建造足夠支撐其到達的生態系統。

因此人類選擇帶着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在地球上建造發動機,人類搬進地下城市,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加速,地下城市遭受岩漿的不斷侵襲,跨越小行星帶時無數小行星的撞擊,地球終於到達逃逸速度,脫離了太陽系。

但是太陽卻沒有如期發生爆炸。不少人開始重新觀測太陽,發現太陽的數據同四百年前並沒有什麼區別,憤怒的人民感覺被政府騙了。太陽還是那個太陽,地球卻已七零八碎滿目瘡痍,人民開始質疑政府以至於叛變奪取發動機的控制權,想要重新迴歸太陽的懷抱。

當人們處死流浪地球計劃的政府人員的時候,太陽卻爆炸了,隨太陽粉碎的還有人類迴歸的希望。憤怒的人民變得沉默,帶着地球開始繼續流浪。故事梗概大致如此,但是令我震撼的卻不僅僅是劉慈欣的想象力,也不僅僅是作者硬科幻的水平如何之高,而是在科幻背後所展現出來的人文情懷。

文中科幻僅僅是作爲背景,人類的感情纔是重點。當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點時,社會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覺得地球馬上就要被太陽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棄,爬上地面,想着現在被蒸發也比忍受着毫無希望毫無未來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親卻告訴自己的家人: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說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爲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以前一個高貴的人需要有金錢、權利等等,但是現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

這是整本書給我感觸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絕境中,越要抱有希望,這纔是人類高貴之所在。

當男主參加運動會雪橇項目,一個人開車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馳時,放眼望去一片黑暗,連星星的光芒都不復存在,他甚至無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動,感覺自己就像一顆粘在黑暗這塊幕布上的小顆粒,無依無靠,動彈不得,孤獨就像一個大手將他緊緊攥住,他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園,未來一片灰暗,強撐的希望在這孤獨的黑暗中也一點點熄滅,這種絕望令人難以忍受。

最後還想分享一下我自己胡思亂想強行帶入的一點想法。

我覺得這本書描述的可以轉化成一個人的成長經歷。人成長到某個階段總會意識到自己無法在父母跟前過一輩子,必須要出去闖蕩,去流浪,去打拼,就像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了,那人類只能邁向宇宙。

出發前必須想明白的一個問題就是究竟是帶着父母給予我們的資源、人生經驗、做人道理之類的上路還是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在社會上自己闖蕩?但是即使你選擇了後者,父輩對我們的影響卻早已深入骨髓,難以磨滅,我們只有接受父母給予的一切才能在社會上生存下去,就像人類逃離太陽系也必須帶上祖祖輩輩生活的地球。

當我們終於踏上社會,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可能會在某個深深地夜晚,在遭受社會的打擊之後,回想起父母,回想起家,想到父母的懷抱,家的溫暖。於是,回家便像一顆種子深深的扎入我們的思想當中,經歷的磨難越多,受的委屈越大,這顆種子越是破土發芽茁壯成長,就像逃離太陽系之後的人類遙望仍然安靜祥和的太陽一樣。

終於有一天我們鼓起勇氣想要放下社會上的一切回家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真的已經回不去了。我們終將一個人孤獨的流浪在這大千世界,就像地球流浪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一樣,出發了,就再也回不了頭了。

當然,縱使宇宙無邊,還是要抱有希望,萬一就碰到新的太陽(另一半)了呢?

唉,扯完這一大段,真的覺得劉慈欣都要打人了,感覺就像那些紅學家,簡直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紅樓夢,紅樓夢生萬物一樣,啥事都能扯到紅樓夢,所以我也就是給大家安利下這本書,據說同名電影都在拍了,大家就是看個樂呵就好。

  流浪地球初中的讀後感4

《流浪地球》是劉欣慈即《三體》後的又一科幻題材小說集中的一本,我是通過有聲閱讀的方式讀完這本書的(過春節了,其實最後還剩餘少小几頁沒看完,等幾天後把他看完,但不影響對整書的'一些感想與感悟),感受着中國式下的科技幻想魅力,在他構建的世界裏遨遊,或是上天或是遁地,剝開無比奇妙下的幻想,對未來世界發展的設想、期盼、嚮往與擔憂,或許你剛開始會認爲是一篇篇獨立分體的小短文,各有各的精彩,其實早已在各段內容中埋下了伏筆,以點創面的手法,讓人耳目一新。它需要通讀完一整個篇幅後才能明白故事的脈絡,我認爲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文章描述着前太陽時代人類對地球過度的窺探和資源的消耗,而使得後太陽時代的人類去漸變、適應、承受前者所帶來的災難環境。印象深刻的片段:

1、雖說科技技術在人類看來非常的牛B,但爲探究跟弄明白自己無法理解和跨越的科學鴻溝,願意爲未來科學獻身的一批走上神堂的科學家。

2、當最後一個人類開着宇宙飛船回來地球的時候,以爲自己是最後一個人類的時候,地球已經由宏紀元進入了袖珍的細菌微紀元。

3、一位從西北農村出來的奮鬥青年史,他並不知道有朝一日自己會登上中國太陽,還能與霍金一起太空散步,我想也只有作者能想的出來,應現在的一句流行話語,“人生達到了高潮”,也不過如此吧。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並不知道前行和遠航的路已經有意無意的在下一個路口等着我們去開展與探索。與流浪地球光年時間的寬度和緯度相比較,縮短到現今的時間點人類的想法與認知是多麼的渺小和微不足道,遊走在流浪地球的心路旅程是拓開對想象的顛覆前行中的一個有力支點,讓人有這個幸運和機會對科技科幻小說的一次暢享。本小說電影版已上線,特別期待通過電影的編排和視野呈現出小說中的中國科幻場景會是怎樣一番電影下的現實場景。文中最貼近電影氣息的是本書的最後一段很有畫面的代入感。

通過深入剖析和自己的理解:警醒着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呵護和珍惜身邊擁有的東西。比如燦爛的陽光、新鮮的空氣、綠色的植被、或是人亦或是物,當這些寶貴資源、情感被慢慢消耗殆盡時,才幡然醒悟,自己是多麼的愚蠢和不可取,唾手可得的會不經意間讓其溜走而不自知,這都需要去反思和自省的。感知着心靈的觸摸,撫慰着腳下的熱土,時代的步伐在大刀闊斧,科技的創新在時空裏顛覆,未來的世界在想象裏奮勇前進,留下純真留下美好,又是另一番天地。

  流浪地球初中的讀後感5

我打開這本科幻作家劉慈欣寫的《流浪地球》,準備重溫一遍故事裏的情節,在此之前我已經看過了。因爲內容太精彩了,讀了一遍又想讀一遍。

劉慈欣是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被譽爲“中國當代科幻作家第一人”。他的長篇小說《三體》獲得了科幻界的最高獎項——雨果獎,相當於科幻界的諾貝爾獎。

這是一部中短篇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寫,講述了未來幾千年後,太陽即將發生氪閃,人類不得不把地球推出太陽系,在宇宙中流浪的故事。聯合政府在亞、美大陸上安裝了地球發動機,並將人類的逃亡分爲四步: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和新太陽時代。“我”出生在剎車時代的末尾。二十幾年過去了,“我”與加代子結婚了。可好景不長,不久之後出現了叛亂,“我”得知加代子已經在一場戰役中身亡,被判有史以來最冷酷的刑法——將密封服上的制熱電池拆掉,然後暴露在外面,靜靜的等着血液凍結。而就在這時,氪閃爆發了,“我們”被取消了死刑。“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流浪時代,地球即將泊入比臨星的軌道,成爲它的衛星。

地球的流浪生涯終於結束了。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畫面:比鄰星的三個“太陽”從東方升起,照耀着2000多年前的空氣、泥土,滋養着2000多年前泥土裏留下的種子。草原上的草,小河裏的水草、魚,森林裏的樹、花、藤蔓、蘑菇,都在陽光下拼命地顯示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地球,復甦了。

我推薦這本書,不僅是因爲它語言豐富,通俗易懂,貼近現實生活,沒有用太多的專業術語,很適合小學生閱讀;更是因爲它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希望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在看似不可戰勝的危機面前,希望就是閃閃發光的啓明星,只要永遠滿懷希望,努力向着正確方向不斷前行,我們就能克服所有困難,戰勝任何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