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杜甫傳》讀後感大綱

《杜甫傳》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杜甫傳》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杜甫傳》讀後感

《杜甫傳》讀後感1

《杜甫傳》,顯而易見,記述的就是一代詩聖杜甫的生平。“杜甫”這一名字,如雷貫耳,我們都不陌生。想必大家從小都學了不少杜甫的詩歌:《春夜喜雨》、《絕句》、《江畔獨步尋花》、《石壕吏》、《賣炭翁》……但我們熟悉的,都只是杜甫的詩歌,對他的生平也並不是很瞭解。在馮至先生筆下,我看到了一個獨立於詩歌之外的杜甫,一個雖然自己尚在苦難中掙扎仍關心民間疾苦的杜甫。

追溯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於是在萬方多難中成就了“詩聖”的大名。“詩聖”的名號家喻戶曉,“詩聖”的詩歌更是被千千萬萬的後世人誦讀和傳承。而這一巨大影響的背後是杜甫那坎坷、顛簸的一生。就像屈原縱身一躍汩羅江,讓後人記住了那堅毅斷絕的身影。杜甫也相類似。“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混亂的時代給予杜甫以痛苦,也以動力,使他創造出衆多名流千古的詩文,讓後人記住了這麼一位心繫百姓,博學多才的大文豪。

或許杜甫並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爲名利謀劃、奔波。長安十年裏,儘管他真真切切地羨慕李白的瀟灑生活,但依舊不肯放棄謀取一官半職的想法;儘管他明白官場的黑暗,甚至親身經歷過中書令李林甫的陰謀,但在所進之賦中仍然對那些權貴極盡奉承之詞。在這黑暗混亂的時代,杜甫也不得不隨波逐流。

但是杜甫終究是杜甫。《杜甫傳》向我們刻畫了這麼一個後來的杜甫。逐漸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窮困潦倒,甚至連自己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情況下,依然想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仍爲“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而哀嘆“天地中無情”,仍爲“積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旰”。一個自身難保,未老先衰的人卻無時無刻不在爲百姓着想,無時無刻不在爲百姓擔憂。這時的杜甫已經完全融入到百姓中,成爲了後世人敬仰的杜甫。

杜甫在《江漢》中說自己是“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自嘲只是一個迂腐的老儒。但在我心裏,杜甫當是身陷泥淖卻心繫蒼生的偉人形象。

《杜甫傳》讀後感2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爲唐代詩壇上的兩個巨人。唐代是中華農業文明發展的頂峯,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頂。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分界線。因而也是中華農業文明由盛轉衰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把這兩個巨人分隔在山頂的兩側: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側,頭是仰着的,看到的是無窮盡的藍天,悠悠的白雲和翱翔的雄鷹,因而心胸開闊,歌聲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側,頭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徑的崎嶇,深溝得陰暗,因而憂心忡忡,割聲悽苦。

李白是盛唐氣象的標誌,盛唐過去以後,他就凝固成一座無法攀登的`危峯,使後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轉入中唐的代表,他從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痛斥禍亂,關心人民,因而隨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後代詩人學習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詩人。由於影響大,保存下來的有關他的古蹟也就特別多。

他出生在河南鞏縣,在這裏度過青少年時期,於是這裏有杜甫的故里紀念館。三十五歲左右他到過長安謀求官職,曾“朝叩富兒門,幕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出潛杯心”(《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而一無所獲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幾年,陝西長安縣於是有紀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亂中,他逃往四川避難,路過甘肅成縣時,曾停留一段時間,於是這裏也有一座紀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將進四年,這裏紀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規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歲時他離開四川,經湖北轉入湖南,兩年後死在這裏,於是湖南平江縣這裏有紀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詩名並不大,跟無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時韋編選的《才調集》,選唐詩一千首,裏面連杜甫的名字都沒有。可見在當時,杜甫還談不上什麼知名度。到封建秩序開始強化的宋代他才變的詩名赫赫,到明、清時期,他才被尊爲是聖。

《杜甫傳》讀後感3

他是杜甫,大筆一揮,滿紙都是歲月的傷痕。——題記

人生於他,竟只如一場秋涼。

他伴着開元盛世誕生,正是因爲經歷過繁華,纔會在落寞時嘆息。在人們心中,他一直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杜甫的夙願,從來不是獨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嚮往的,第一蓋世才華,輔弼天下,賑濟蒼生。

爲此,他苦苦尋覓,卻無奈落得蕭索。

只是,長大後才發現,原來大唐的故事,並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穩。

如果說,李白的詩是以夢爲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筆爲刀。越是到後來,他看得越清晰,社會的動盪,時局的動盪,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筆下出現。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輕,下筆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個時代的暗淡。

就像,孤燈一盞,照不亮萬張乾坤。

報國無門,濟世無路,詩中之詞再犀利,也阻擋不了奸佞小人在廟堂之中翻雲覆日。

那份赤誠之心,終究沒能被那個王朝真誠安放。

爲了走入廟堂,他投詩干謁,卻只落得個“野無遺賢”。

奸佞之詞,還真是諷刺。

長安,繁華是別人的,喧嚷是別人的,歡顏是別人的,他像個局外人,望着宮闕樓臺,默然嘆息。

那段日子,杜甫在命運的輪盤上,彷徨無措。

長安月冷,一紙涼薄。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在逃亡過程中不幸與家人走散,可即使是這樣,他也不忘爲國效力。

只可惜,統治者從盛世的夢中驚醒時,卻至萬千蒼生於不顧。車轅亂撞,那是他們逃跑時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肅宗授爲左拾遺。

正是那年,杜甫走進了宦海,可是,身爲官員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學不會虛與委蛇。他沒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這是杜甫很難在這個刀光劍影,屍橫遍野的地方立足。

等待他的,是不久後的貶官。

正是應了那句話——亂世之中,人如秋草。

杜甫歷盡了蕭瑟飄零,卻依舊不知何處落腳。

生活這盤棋,並非我們落子。

五十九年的歲月,杜甫過得足夠厚重,雖不豔麗,卻足以驚豔世人。

他是杜甫,記掛蒼生,已被蒼生記掛。

他是杜甫,千年歲月,他的名字與故事不曾被磨滅。

大唐盛世,那個跳出來冷眼旁觀的人,叫做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