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物種起源》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大綱

《物種起源》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物種起源》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物種起源》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物種起源》讀後感1

我對達爾文的印象,最初只限於他那一把給人感覺亂蓬蓬的鬍子,好像西方的偉人都有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鬍子。

爲了更進一步接近這個偉大人物,我不辭勞苦地上了百度、搜狗,但得到的介紹幾乎千篇一律:“達爾文出生在英國的施魯斯伯裏。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名醫……”“達爾文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打獵、採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這樣的文字吸引不了我的光,所以我只好另闢蹊徑,看我能不能從別的途徑擺脫我只有關於他鬍子的淺薄認知。

我翻開了《物種起源》,從其緒論開始我對達爾文的瞭解。

“五年的工作,我曾專心思索這個問題”,“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我曾不間段地專心於同一事物的研究”,“我的健康很壞”……這樣的語句在文中隨處可見,達爾文拖着病重的身軀,專心致力於自然生物的研究,作各種觀察和實驗,找無數聯繫和特性,把自己的一生都傾注在了他所追求的科學事業上。

“我並沒有輕率地下結論”,“我雖然時常注意,只信賴良好的證據,但是無疑錯誤還是會混入的”,“只有對於一個問題的兩方面的事實和論點加以充分地敘述和比較,才能得到良好的結果”……個科學家最要擁有的就是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達爾文因爲身體的原因,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尋找支撐自己觀點的依據,他爲此深感遺憾和歉疚,這不正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才具有的品質嗎?達爾文雖然深信自己的觀點是科學的,是相對合理的,但他依然爲沒有提供強有力的事實論據而感到慚愧。

正是這種從事科學的執著精神讓我這個生活在快節奏時代的現代人汗顏。

《物種起源》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標誌着進化論的正式確立。進化論轟開了人們的思想禁錮,啓發和教育人們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如此偉大的成就我在緒論中沒有看出絲毫端倪,達爾文用的語言平實,精準,沒有任何誇耀,對於舊派荒謬的學說也並沒有表現出輕蔑或嘲諷。

“我相信‘自然選擇’是物種變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獨一無二的手段”,這是達爾文在平心靜氣但又斬釘截鐵地闡述自己的偉大觀點;“每一物種都是被獨立創造的觀點是錯誤的”,這是達爾文在冷靜地批駁延續了幾千年的錯誤看法;“然而這樣的結論,即使很有根據,也還是不充分的”,這是自省的達爾文;“我抱歉的是,由於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對於那些慷慨幫助我的自然學者一一表示感謝”,這是謙遜的達爾文……

僅僅是緒論,就讓我認識了一個平凡而又嚴謹,內斂而又堅毅的達爾文。合上書,晃動在我眼前的達爾文的鬍子也彷彿閃出熠熠的光輝來。

  《物種起源》讀後感2

作爲一本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生物學經典著作,《物種起源》的出現無疑開創了一個新時代。今天當我重溫這部史詩般的名著時,是懷着一股崇高的敬意品味其中的原理思想的。

而作爲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博物學家,達爾文能用畢生精力研究生物學,而後又提出科學證據,出版《物種起源》這一劃時代的著作,已經很好地詮釋了一位科學家該有的奉獻精神。而面對物種不變性學說已經成爲社會正統理論時,達爾文又勇於堅持自己的立場,提出自己認爲對的真理,突破種種束縛,更是令人稱道。

通讀《物種起源》,我發現,該書用極其豐富的資料,令人信服地證明生物界是在不斷變化的,它有自己發生和發展的歷史,現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的特殊創造物,而是“若干少數生物的直系後代”,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並且有規律可循。它們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髮展、進化。這種發展和進化,不是什麼力量干預的結果,而是自然界內部矛盾鬥爭的結果。他用物種變異的普遍性,推翻了物種的觀點,有力地戳穿了千百年來流傳的“上帝創造萬物”的謊言。它在整個生物學領域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完成了一次偉大的革命。

我想,《物種起源》的出版,離不開達爾文對真理始終不渝的堅持,這種堅持永遠值得我們崇敬。

相信自己並不是輕易做到的,人們總是在生活中受到太多的誘惑與歷練。當社會上的大部分人都在做同一件事,聽信同一種言論,很難有人不對逆反的自己產生懷疑。同樣,堅信真理也不是輕易實現的,尤其是當你所信仰的真理被多數人甚至全社會視爲悖論的時候。相信自己還是跟隨他人?堅持真理還是求得我想此時,我們需要一種勇氣,需要一種力量,需要一份執著。就如達爾文當初的選擇。

“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雖然只是就某種情況而言,然而少數人之所以有掌握真理的機會是因爲他們的身上有一種阻止他們邁向他人的腳步的信念與力量。

我們不一定要做少數人,但要做相信自己,堅持真理的人。也許,我們應當問問自己是否有在黑板上堅定寫下“捍衛真理”這四個字的勇氣……

如今,而以我們的感悟,在達爾文那期待中的未來,也許他的成就達不到畫出宇宙生命的整個循環,但他的貢獻在於指出了其中的一段圓弧。正如紐約時報的評論:“旨在闡釋自然的學說登場時總如同華貴的蜃景,其中大部分的教義猶如玫瑰色的霞光給那些做着晨課的學者頭上鍍上了一縷金色。但等到了約定的時間,自會有那完美的思想適時地出世,將未知地淵中的寶藏鋪陳羅列,用科學的明光給這個時代蓋上璽印。”

我想,只要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還在,捍衛真理的旗幟就會永遠常在。

  《物種起源》讀後感3

達爾文所著的《物種起源》一書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在歷史、生物等多門學科中都有所提及,尤其在生物學科中,還專門有一個章節來探討生物進化理論,可見這一著作的影響之大,所以,也難怪它被公認爲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經典著作之一。作爲一名選修生物的學生,我一直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這個暑假,我終於將其翻開,走進了達爾文先生的思想世界。

《物種起源》是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鉅著,全書分爲15編,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物種起源》的內容:講述生物進化的過程與法則。這本書以全新的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把生物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提出了生物普遍進化的思想以及“物競天擇,自然選擇”的進化論,對後人對生物進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現代進化論”創立的基礎。此外,恩格斯將達爾文的進化論譽爲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我剛開始閱讀時,着實被他在緒言中提及的諸多先前的學說、理論搞暈了,曾一度想要放棄閱讀,然而,當我堅持下來讀到後面,我領會到達爾文思想之深入。他的思維是十分嚴謹的,提出他所參考的大量文獻大概也是出於此,他從豐富的事實出發,通過大量觀察和思考,逐步論證了“生物是不斷進化的”,並且對生物進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解釋;同時,他的語言文字並非如我想象的單調乏味,而是精練、生動、而又發人深省的,比如,他以一句“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解釋了自己的主要觀點;“看一眼繽紛的河岸吧!那裏草木叢生,鳥兒鳴於叢林,昆蟲飛舞其間,蠕蟲在溼木中穿行,這些生物的設計是多麼精巧啊!”生動的描繪了自然場景,帶領讀者進入了神祕的自然世界;“說到生存鬥爭,我們不必爲之感到恐懼,死亡的來臨通常是迅速的,而強壯、健康、幸運的生物不但能生存下去,而且必能繁衍下去。”這樣的語氣是平和的,讓讀者平靜地、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它的`觀點……讀罷全書後,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精彩的書!

合上書本,我不由得反思起來:首先,達爾文能在當時那個有神論盛行的年代裏,能堅持不懈的完成對生物進化的研究,實屬不易,我還曾在課本中看到過當時的人將達爾文畫成猿猴以諷刺他的荒謬圖片,可見他當時承受的壓力之大,而達爾文的內心要有多強大才能抵抗這樣的非議啊!我對這個偉大的生物學家心生敬佩!其次,我通過一些書籍也瞭解到,達爾文的學說是有缺陷的,比如:他未能對遺傳和變異的本質做出科學的解釋,對生物進化的解釋侷限於個體水平、不能很好地解釋物種大爆發現象等,但是達爾文作爲一個誠實的科學家,他實事求是,他曾經說過:“關於變異的規律,我們實在是無知的,我們所能夠說明這部分或那部分發生變異的任何原因,恐怕還不及百分之一。”可見達爾文的謙遜、嚴謹。最後,自然選擇的學說在如今的現代社會,同樣有着重要的意義,如今我們處於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或許人也屬於生物的範疇吧,“勝者爲王,敗者爲寇”的現實與達爾文提出的“優勝劣汰”不謀而合,這正提醒着我們努力完善自己,在競爭中保持自己的優勢。

達爾文先生在書中寫過這樣一句話,“我看到的一切生物不是特別的創造物,而是遠在寒武系第一層沉積下來以前就生活着的某些生物的直系後代。”通過閱讀這本書,我透過它的眼睛瞻望到過去,更瞭望到現在乃至未來。

  《物種起源》讀後感4

隨着科學與哲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世界及人的主體性,提出一系列的問題題。

例如生命的起源究竟是什麼?人及世界上各物種在進化中是否具有自主性和選擇性?如果有,它同客觀決定的力量之間又是什麼關係?這樣的問題誰也解釋不清楚

但讀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達爾文相信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麼來的呢?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爲它們是被創造的。在閱讀當中,我發現這樣一個結論,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經過類比以後得出結論,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機生物都是起源於一個共同的原始生命,而這個原始生命則是“被吹了一口氣”而來的。這與聖經裏創世記裏講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氣而得到生命的寫法有點相似。達爾文主義的理論是邏輯推理。也就是說自然的選擇與進化只是通過推理的論據來表達,是一種邏輯上的順延。事實上,生物改變並不一定是按這種推理進行的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論是科學的假設。

達爾文證明自己理論的證據是缺乏說服力的,只能解釋一些不尋常的現象。他卻由這些特例推廣到普遍進化,因而只能是特殊基礎上的假設。的確,達爾文的理論是不能讓人信服的。如果生物真是由一個物種向另一種物種進化而來,那麼必定存在物種間的過渡類型。可是爲什麼我們所發現的化石中卻幾乎找不到這樣的證據?如果生物的進化真的是長時間的逐漸變化,那麼從單細胞又如何產生出複雜多樣的動物門類呢?從同一個祖先那裏又如何進化出多種不同基因組合的物種呢?爲什麼大約6億年前的寒武紀,幾乎所有動物的“門”同時在地層中出現呢?

理論的最終思想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種推理只能用在動物界,然而達爾文卻把這種理論強加給人類社會……他忽視了人和動物的智力在空間上的差距……人類的大腦思維是三維的,而動物的思維是二維的,從動物要想過渡到人類,首先智力要過渡到三維,但是二維的事物是不能過度到三維事物的,就像二維空間幾何圖形要變成三維立體圖形一樣,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達爾文和當時的科學家卻忽略了這個致命的關鍵!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被資本主義理論的推崇者由生物學轉移到人文學、社會學,把人類和諧互助精神退化爲生物界的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的叢林生存原則。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每一個銅板都滲透着鮮血。達爾文的進化論是所謂的科學假說,經不起邏輯推敲和科學論證,早已被有理智的人們所唾棄。

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轉移至今還有其市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毫無人性可言,多少適者生存於被掠者的血汗之上,多少不適者死於適者的傾軋之下啊!

  《物種起源》讀後感5

我曾今在生物書中見過這本書的名字——《物種起源》,在暑假我讀起了這本書,受益匪淺。

有人曾評價這本書說:《物種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場革命如馬克思主義登上歷史舞臺一樣,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達爾文遠離大城市的繁囂,在他寧靜的莊園裏準備着一場革命,馬克思自己在世界囂嚷的中心所準備的也正是這種革命,差別只在槓桿是應用於另一點而已。能與馬克思主義相提並論,《物種起源》這本書又將是何等的優秀啊。

達爾文是如同馬克思一樣的革命者。《物種起源》將一切偉大的自然科學真理所具有的特徵,變模糊爲清晰,化複雜爲簡單;《物種起源》將自然科學呈現在我們眼前,將生命的奇特展現在我們的腦海中;《物種起源》使人們從進化論從此取代神創論,在思想上發生了一次質的飛躍,《物種起源》是生物學研究的基石。

達爾文找不到一個合理的遺傳機理來解釋自然選擇。人們也開始對《物種起源》自然學說產生了質疑,達爾文也在遺傳問題上陷入了絕境。我認爲,拉馬克主義也好,孟德爾主義也罷,都是達爾文提出的自然學說的補充和理論,達爾文在《物種起源》提出的自然學說,在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是我們無法估測的,對生物學界做出的貢獻更是讓我們望洋興嘆。

《物種起源》也爲行爲學、神經生物學和心理學中的傳播理論奠定了基礎。

達爾文《物種起源》的最後一部續篇是《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他試圖藉此掃清假定存在於人與非人動物之間的最後一道障礙──只有人才能表露痛苦、焦慮、悲傷、絕望、歡樂、愛、忠心、恨、憤怒等感情這種認識。達爾文將對人類面肌和發聲的研究與相應的感情狀態聯繫起來,並認爲非人動物若表現出相同的面部動作和聲音則也表示相似的感情狀態。

《物種起源》不僅讓我學習到了進化學說,其中闡述的適者生存,過度繁殖,遺傳變異讓我受益匪淺。

適者生存,生物只有去適應自然才能存活下來,這也就引發了生物的進化,達爾文在其書的一到五章重點闡述了生物的進化,在進化中適者生存。同樣在人類社會中,只有你像動物一樣不斷進化般的不斷努力去改變自己,才能被社會所適應,如果不去適應社會,要麼就是被社會所淘汰,要麼你去改變社會,可知,連社會都不能適應的你,何談改變社會呢。適者生存,讓社會留下你生存後的一片天。

適者生存,是的有人說,陶淵明因不適應社會而隱居後,他依然自由自在的生存着,反而適應社會的人羣,卻生死叵測。陶淵明所處的社會是黑暗的,在爲五斗米而折腰的黑暗官場中,難倒也要去適應麼?回答當然不可置疑是否定的。比如說,當你得知大家吃的是會生病的食物,你還會去適應羣體,一起吃麼。適者生存,不是盲目適應,是爲了生存而適應……

《物種起源》學說雖然不是完善的,但是他的影響和含有的只是理論是讓我不容小覷的。達爾文把建立了在科學上的生物學展現給了我,讓我對生物學產生了更大的興趣。也讓我學會了適者生存的道理。

  《物種起源》讀後感6

緩緩地,我翻開書的扉頁,撲面而來的書香讓我心神一蕩,竟不自覺地任由那怡然纏綣的墨香帶領我踏入書中,展開了一場生命的旅行。

與《物種起源》的初相識,源於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書店尋找課上所需要的輔導書,卻意外地被它奇特的封面所吸引。本只是單純的好奇,卻在翻開書頁後,深深被它平實而又蘊含深意的文字牽引住了思緒,愛不釋手,難以忘懷。這場直觸心靈的邂逅,導致我毫不猶豫地掏錢買下了它。懷着一種虔誠的心情,我期待着進行一場難忘的生命探訪之旅。

夜,我端坐在書桌旁,小心翼翼地打開書的扉頁,緊緊追隨着達爾文的腳步,開始了一場奇妙的探索旅程。

咦,原來遠古的動物和現在是不同的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大自然一直以來的殘酷法則,而遠古的動物爲了在大自然中存活下去,早在幾百萬年的漫長歲月中進行了多次變異,在生物進化中,不具有有利變異的物種逐漸滅亡,具有有利變異的物種則被選擇保留下來。有利變異的物種在積年累月的進化中形成新的物種,最終便成了現在的物種,這就是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所告訴我們的生命的真諦,他所出版的《物種起源》沉重地打擊了統治神權的根基,從反動教會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們羣起攻之,誣衊達爾文的學說"褻瀆聖靈",觸犯“君權神授”的真理,有失人類尊嚴。可達爾文卻沒有屈服於世俗的輿論,仍執着的追尋着他所堅持的真理,他所提出的生物進化論學說,徹底摧毀了所謂的唯心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他的學說,在人類歷史上有着跨時代的意義。

我戀戀不捨地看完整本書的最後一個字,仍意猶未盡,合上書,我仰躺在椅子上,不由陷入沉思,到底是誰創造了生命?而動物又是在何種情況下進行了變異?達爾文並沒有在書中詳細說明,我也不得而知。可達爾文卻在5年的環球航行中,在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後,得出瞭如是的結論“我完全相信,物種不是不變的,那些所謂同屬的物種都是另一個普通已經絕滅的物種的直系後裔,正如任何一個物種的世所公認的變種乃是那個物種的後裔一樣,而且,我還相信自然選擇是變異的最重要的、雖然不是唯一的途徑。”他對科學所抱有的極其強烈的熱枕和執着,令我折服,我認爲他不僅僅是一個生物學家,他更是科學的忠實信徒,他將滿腔熱血和赤誠凝於筆尖,寫下了對科學最虔誠的禮讚——《物種起源》。

我亦可以從他的字裏行間得出:嚴謹和忘我是他對科學的態度和精神。沒有嚴謹的態度,哪來保證觀察研究結果的全面、客觀?沒有忘我的精神,哪能有重大的科學發現?保持執着的信念,不在意旁人的態度和目光,堅定不移的尋求真理——這就是達爾文和《物種起源》告訴我們的生命真諦!

在這場與達爾文的短暫而又漫長的邂逅中,我似乎聽到了生命拔節的聲音,我在慢慢成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