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孔子傳》的讀後感範文大綱

《孔子傳》的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孔子傳》的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子傳》的讀後感範文

  《孔子傳》的讀後感1

寒假生活已經結束,談起充實,可算是讀了本好書,開始在網絡中收看熱播的《孔子》電影,後有在書架上找到這本《孔子傳》。以前,我只以爲孔子是個不折不扣的書呆子,只會讀讀古人的詩、讀些論語。現在,我通過這部電影和書籍瞭解了他不僅是個書呆子,還是一個品德高尚的教育家和一個會用兵打仗的人,這讓我重新認識了他。在戰場上,他,是一名軍師;在宮殿裏,他,又是一名教育家;在家中,他,是一名合格的父親。在戰場上,孔子只用了一千多名士兵嚇退了對方五萬多兵馬。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孔子傳》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同事吧。在這個近80人的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啓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爲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爲文明、昌盛、禮儀之邦。爲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幼兒教師,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

  《孔子傳》的讀後感2

今年寒假,我和爸爸、媽媽去了山東曲阜拜祭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爸爸爲了讓我更多地瞭解孔子是多麼了不起的人,就在孔廟給我買了一本介紹孔子生平的書——《孔子傳》,可惜我的眼睛散了瞳,所以只能麻煩爸爸媽媽幫我念。這本書主要寫了孔子一生不平凡的的經歷,他在魯國做過“委吏”、“乘田”這樣的小官,還當過大司寇,最後被排擠,“禮樂治國”的抱負化爲泡影,孔子開始周遊列國、遊說諸侯,但是沒有一個國君採用他的學說,迫不得已,他開了一個學堂,設教授徒,他有三千多個學生,其中七十二個很有名,比如顏回、子路、子貢等等。孔子73歲去世,一生修訂了《詩》、《書》、《禮》、《樂》,寫了《春秋》等着作,被後世尊爲“萬世師表”。

讀這本書時,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孔子青年時向師襄子學琴的故事,因爲我也在學琴,孔子學琴讓我感受到了孔子精益求精的求索精神。師襄子作爲老師都誇讚孔子彈得很好了,孔子卻說:“曲子我是彈熟了,但是指法、技巧還不純熟,我還要接着練。”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領略到曲子的內在含義了,可以學新曲子了。”可是孔子覺得自己還沒領悟出曲子的作者和他的'志向情操呢,又繼續練起來。師襄子見孔子聰穎過人,這樣高難度的曲調不僅能精熟彈奏,而且能領悟到它的精義,激動的說:“夫子真是當今的聖人啊!”讀完這個故事,我很慚愧,因爲我學琴時很不認真,總是糊弄,學了點兒皮毛,就沾沾自喜,覺得很了不起,其實太不怎麼樣了,今後,我要向孔子學習,做每一件事都要認認真真去做。這是我讀《孔子傳》最大的收穫。

  《孔子傳》的讀後感3

在過去的歲月裏,通過學習《論語》,對孔子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知道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但是《論語別裁》只是對《論語》這部着作,做了精湛的詮釋和註解,對孔子本人的記載較少。因此,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是站在門外邊讀,裏面的許多知識不理解。正好,在暑假中,我買到了曲春禮教授所着的《孔子傳》。這本書,對有關孔子的大量的歷史資料進行了一番精心的取捨,用優美的,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從對孔子本人的刻畫和對歷史事件的敘述中,比較詳盡的介紹了孔子曲折、坎坷的一生,再現了春秋末期諸侯割據、爭霸吞併的歷史。通過讀《孔子傳》這本書,使我對孔子有了更深的瞭解和認識。

孔子作爲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有其不可磨滅的功績。他設教授徒,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例,一生共收徒3000人,精通“六藝”者72人。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孜孜以求,不恥下問,總結出了一整套治國平天下之道和教學經驗。其中很多的教學經驗,也正是我們做老師的所要學習的地方,有很高的借鑑價值。孔子的一生在政治上並不得志,但是在他任中都宰和魯國大司寇時,曾將魯國治理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表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遺憾的是,他雖然歷盡艱辛、周遊列國,最終不爲各國國君所重用,只能勤奮讀書,設教授徒、盼望能爲國家多培養有用之才。

孔子的父親是叔梁紇(he),他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員猛將。由於立戰功,魯君封他爲陬(zou)邑大夫。叔梁紇的第一個妻子爲他生了九個女兒,他覺得愧對祖宗,於是又立了一房妾,雖然爲他生了一個兒子,卻是殘疾的,先天跛腿,取名孟皮。叔梁紇後又娶曲阜名門顏蘘的小女兒顏徵(zhi)在爲妻。顏徵在漂亮賢惠、德才兼備。她和叔梁紇結婚兩年,還沒有孩子,於是他們就到泥丘山神那裏去求子。果然,到了年底,顏徵在生下了一個孩子,取名爲孔丘,他就是後來的偉大的聖人孔子。

孔子從小聰慧過人,起初他的母親教他讀書識字,但是漸漸地他母親發現,孔子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就讓孔子跟着他的外祖父學習“六藝”。由於孔子的勤奮好學,他的博學多能,逐漸得到了人們的承認,開始有人登門求教,那個時候收下了第一個弟子顏路,即顏回的父親。孔子的理想就是能讓自己的滿腹經文,得到用武之地,但是由於當時魯國宰相的嫉妒,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只有下決心:創辦私學,設教授徒。

孔子的教學方法是循循善誘、因人施教。他同時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大膽質疑,他區別不同情況進行解答。他的學生中有的性格粗魯、憨厚,有的耿直、淳樸;有的擅長舞劍,有的長於辭令;有的謙虛,有的逞能;有的適合教書,有的適合做官……孔子總能找到適合教育他們的方法,並且讓他們心服口服。看到這裏,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們,他們都是鮮活的生命,千差萬別,老師在沒有對他們做充分的瞭解和分析,就用統一的教學方法要求他們,讓他們做到一致,那是不現實的。因此,作爲老師,還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纔可以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學生來。

  《孔子傳》的讀後感4

孔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他三歲失去父親,十七歲失去母親,因爲父母失去的比較早,當時連個看家人都瞧不起他,最後他是怎麼被國君欣賞的,讓我們來看看他的經歷吧!

孔子十五歲,母親就讓他勤奮好學,把能看到的書籍全看了一遍,所以他知識淵博對以後的經歷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當時國君的能力並不強大,主要的能力還是在三恆之中。孔子的姐妹衆多,但他家因爲父親死後沒有俸祿,家境貧窮,所以母親帶着他離開孔家,母子倆開始了相依爲命的歲月。母親死後,他在宋國迎接了自己的弱冠之年。

孔子三十歲時開始教書,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意思是他教書是在溫故自己學過的知識,這樣子纔可以當合格的老師。孔子的學生有三千弟子,在當時可以說是很多了。孔子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觀念,帶出了很多優秀的學生。

孔子四十歲時,有人在挖土時挖出一隻羊,他想問孔子並耍了個小心眼,使者過去問孔子說:“我主人挖井,挖出一隻像狗的東西,那是什麼動物?”孔子說是羊不是狗。大家很佩服他誰都騙不了孔子。

孔子還講:“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子貢問孔子,人死後知還是不知,孔子不說。因爲他說是或不是道德效果影響都很大。孔子到楚國時,一個父親偷了一隻羊,兒子堅決的告發了,孔子就說:“第一,兒子告發,羊回到了主人那兒,父子的感情就受到了損壞。第二,兒子不告發,父子感情得到了維護,損失也小。”孔子分析時說,法庭可以用其他方法破案,就是不能破壞的也只是一隻羊,沒有太大的損失。這件事情告訴我們孔子不但有知識更有處理問題的方法,也可以在感情的細節問題上得到維護。

孔子傳講了許多道德的問題也講了孔子的一些生活,知道了謙讓、禮儀…現在的時代丟失的一些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