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有關《大學》讀後感範文

有關《大學》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有關《大學》讀後感範文1

我們在開始講解、研究《大學》之前,先把這份原本《大學》的原文發給大家,希望平時多加熟讀,要能背誦,那就更好了。那麼,我們以後在講解、研究時,就方便多了。現在,請大家看看原本《大學》的原文是怎樣說的:

有關《大學》讀後感範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云:“瞻彼淇澳(音鬱),菉(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云:“於戲(嗚呼)!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音烏)緝熙敬止。”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憤怒),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僻)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fèn敗壞)事,一人定國。

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tè差錯),正是四國。”其爲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xié)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闢,則爲天下僇(lù羞辱)矣。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爲寶;惟善以爲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爲寶;仁親以爲寶。”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爲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爲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爲善之。小人之使爲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也。

這就是原本《大學》的原貌。大家如果讀過朱子所改編的《大學》章句,可能一時不能習慣,甚至有突兀之感。但我們這次講解,爲什麼不用朱子的改編本,而要用原本《大學》的本來面貌呢?我們在以後的講解中,會充分地說明其中的緣故。現在,再次希望大家,先把這篇富有齊魯文化之美的大塊文章,先行熟讀、背誦。

有關《大學》讀後感範文2

悠久漫長的歷史,積澱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無數聖人賢士對自然、人生、社會的思索、探求與總結,一路傳承,薪火相傳,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大學語文老師讓我們讀一本關於古代的道理之書。我選擇了《大學》。

曾今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閒暇之餘,遊弋其間,細細品讀,感。悟人生,於物欲橫流、親情疏遠、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爲國人修身養性、爲人處世、立功立業的一劑良方猛藥。”借老師的安排,重拾“四書”之《大學》,於自身之修養是一次很好的錘鍊。《大學》爲“四書”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宋朝的朱熹把《大學》的原文進行了重新編排,分爲“經”和“傳”。“經”是曾子記錄的孔子的原話,“傳”是曾子學生記錄下來的曾子對“經”的理解和闡述。開篇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個綱目”,然後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方面闡述了實現“三綱目”的途徑。通篇文辭簡約,條理清晰,內涵深刻,對我們如何修身養性、爲人處世、立功立業等問題都具有深刻而實用的指導意義。

在《大學》中闡述的八個方面中,我對於“誠意”感受頗深。升入大學,我面對的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而那時我就告訴自己:“不用害怕,以誠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實的自己。”在大學裏,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誠心誠意之心。懷着誠意之心我交到一羣好朋友。誠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濃厚;誠意是焰火,在高處綻放才愈是美麗;誠意是鮮花,送之人手有餘香。一顆孤獨的心需要愛的滋潤;一顆冰冷的心需要友誼的溫暖;一顆絕望的心需要力量的託慰;一顆蒼白的心需要真誠的幫助;一顆充滿戒備關閉的門多麼需要誠意這把鑰匙打開呀!誠意讓我擁有很多。讀完《大學》後,我更堅信“誠意”會讓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大學》書中看到這一句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有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成就一番事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這是每一個人的夢想和追求。然而,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難以言狀的焦慮,成爲了我們這個轉型社會的突出表現,終日思索成功要訣而不得其門,於是乎,抱怨這抱怨那的,絲毫不審視自己。也就是說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定位,明確一個躍之能及的志向目標,保持一顆平常心,做事思慮周詳,堅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終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騖遠,心浮氣躁,半途而廢。由於每個人的社會角色、素質能力、生活際遇不同,決定了註定每個人要在不同層面、不同的意義和價值體系上去獲得平衡,這種平衡的獲得就需要“適可而止”和“知足”的心態去調整。在充滿競爭和挑戰的環境中成功的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持之以恆地付出應有的努力。在充分認清自我和權衡得失進退之後,一旦目標確定,就要“作之不止”,決不能半途而廢。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持之以恆地做下去,努力給事情一個完美的結局。倘若我們具備了這樣一種爲人做事的品格和精神,試問成功離我們還會遠嗎?

看到那句話想到了事業,可是我有反思了一些東西。事業對一個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除了事業,人生的另一頭就是婚姻家庭。隨着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存壓力之劇增,事業和婚姻家庭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多不和諧的音符。多少人爲事業和家庭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顧此失彼,多少人爲了自己所謂的“事業”而擯棄糟糠之妻,一些人則爲了家庭而放棄了自己所熱愛的事業。這一切都需要我們靜靜的思考家庭和事業之間的關係。中國有句俗話:家和萬事興。簡樸之間道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家庭和睦,“後院”安寧,纔可能專心做事,纔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由此可見,家庭和睦於事業是何等的重要,可以說是個人事業的基礎。這也是《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所表達的哲理。因此,不論你從事何等崇高的事業,也不論你工作再忙再累,請記住“必先齊家”。

齊家後想到“格物致知”。所謂格物致知,字典裏的解釋是這樣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爲理性知識。簡單來講,就是通過實踐來獲得真知。格物致知,放到《大學》中,也有它的一番意義。我理解爲,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真理,得到真理後利用真理來誠意。意誠而後心正,正心而後身修。的確如此,只有心意真誠才能夠使心態端正,心態端正才能夠修身養性,修身養性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一種狀態。

讀完《大學》後,我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明確的目標。《大學》中雖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奧,但實際上細細體味,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我們也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爲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爲,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許我們現在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於完美自己的行爲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有關《大學》讀後感範文3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後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動。可能有人覺得奇怪,《大學》講的並不是聲情並茂的煽情故事,爲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於文中所講,還源於著書者及註疏者。

總結一下,讓我感動的有三點。首先,我讀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學章句集註》,一直對宋朝的學者無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迂腐古板,呆滯嚴厲的學者,毫無靈氣可言,看過這篇集註之後才發現人家並非徒有虛名。他的註疏嚴謹而詳盡,對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來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學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學者極爲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業地學習鑽研孔聖之道,幾乎是帶了一種虔誠的。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也許在今天的學者身上很難再發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純粹源於治學者本身。

接下來是第二點,《大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與治理天下之間的辯證關係。前面很大一部分講的是個人道德修養,“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樣的。古人對於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幾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煉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嚴厲。這種對於完美人格的執著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爲感動的第二個地方。在當今這個標榜個性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安於自己的本來狀態,“個性”在張揚其魅力的同時也爲不少不思進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對於完美的極致追求也許並不會實現,實際上實現的人確實很少,但是他們這種對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從這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即有所作爲,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與此同時,在實現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後循序漸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性。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得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於口頭,懶於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爲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汗顏。

以上三點是我最有感觸的地方。此外,《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與方法論的綜合,它的“三綱領”,“八條目”論述了一個理想的目標,以及爲實現目標該採取的行動。實際上,理想也是《大學》的一個主題。

還有,文中字字珠璣,包蘊萬千,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有關《大學》讀後感範文4

我這個人不喜歡看書,特別是那種很厚的書,看幾頁就不想看了。可是,現在在大學就靠自己給自己充電,所以,只能強逼着自己看。最近老師要求我們看一些古代蒙學的教材,我看了《大學》,我覺得看過之後我整個人都變得有知識的氣質了。真是應了那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書不僅對古代的學者影響深遠,而且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也有很高的價值。

《大學》、《中庸》本是《禮記》中的二篇,今單獨抽出印行,說明它們有獨特的價值。《大學》中提出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題就深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稱讚;“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強調個人修養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爲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的論述,反映了作者先進的經濟思想,這些都值得我們很好地體會。所以命名爲《大學》者,正如鄭玄所說,“以其記博學可以爲政也”。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作於春秋末年戰國時期,寫定於秦統一全國以後不久。它是我國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指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大學》依據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闡明瞭新生的地主階級“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文中提出三條基本原則(三綱)和八個方法步驟(八目)。“三綱”是“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大學》認爲,人生來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後,“明德”被掩,需要經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重新發揚明德,各心民心,達到道德完美盡善的境界。具體說來,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後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經-文”章裏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意是:通過探索瞭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該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願。書中我們都應該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出焦慮,他們死後,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纔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麼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麼美好,希望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古典詩文《大學》第一章裏的句子。意思是《大學》的原理,在於使人們的美德得以顯明,在於使天下的人革舊更新,在於使人們達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讀書自然不是爲了統治國家或者從政,說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爲人君,至於人,恐怕現在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爲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仁是什麼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後,並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強調說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關鍵在於須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講的要治好家族,關鍵就在於必先修養自身之品德。“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意思是所說的要治理好國家,關鍵須先治理好家族。“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意思是所說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於先要治理好國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爲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纔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學》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爲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學短短的兩千來字,就深刻闡明瞭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於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於世俗的瑣事。學問在於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於促進社會進步,爲天下人樹立榜樣。“君子動而世爲天下道,行而世爲天下法,言而世爲天下則”。

有關《大學》讀後感範文5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爲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纔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隻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後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這樣總結說: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我們都是爲着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機遇。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臺,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裏,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於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穫。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爲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有關《大學》讀後感範文6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曆史的民族。“讀史可以明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解決現狀的辦法。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在巨大的壓力下成長與生活,逐漸變得浮躁,急於成功,基本的東西拋之腦後。

人要不斷的學習,並確立明確的目標,然後爲之奮鬥,一步一步的實現自己的理想。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之人,因爲漫無目的的生活着,是在消磨時光,沒有真正的價值。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幾乎每個人都想成功,都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於各種原因將自己的理想擱置,而在忙着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作爲一名大學生,我覺得壓力很大,不是因爲現在就業難,而是無法定下心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我認爲,現在大學生就業難雖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是根本原因是現代學生的整體水平在下降,已經滿足不了市場對人才的要求,據我瞭解,每年都有空缺的崗位,不是企業不招人,而是沒有適合企業招的人。

通過閱讀《大學》,我懂得“大學之道,在於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善”。只有現擁有光明正大的品德,棄舊圖新才能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決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只有確定目標,志向堅定,才能鎮靜不躁的心安理得的思慮,進而得到收穫。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我相信,每個人在努力之後,都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修身是“八目”中的核心,只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做到了,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看事物要看實質,只有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才能確立正確的目標。據調查顯示,目前社會上對大學生的評價並不是很高,本來受人敬仰的大學生如今多半遭人唾棄,這值得我們反思。而且,近年來知識侵權的問題也很嚴重,一個不會學習的的民族最終會被社會淘汰只有不斷的學習,在學習中是自己成長,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廣闊的天空下擁有自己的一片土地。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一個目標,低着頭去努力,也許某一天,當你擡起頭的時候,目標就在咫尺之間,不要遠望目標,那樣只會讓自己感覺遙不可及,要“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做學問的時候,只要像打磨美玉一樣,反覆琢磨,就能將自我修煉成人生的最高境界。

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壓力確實很大,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就能創造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