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600字(通用10篇)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600字(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5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遊褒禪山記》有感600字(通用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600字(通用10篇)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1

王安石於褒禪山之一遊,在未盡力以探尋到奇景的遺憾中結束。而這一遊不僅僅就這樣結束了,而是帶給了他不斷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從而他得出“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這一感慨。這是王安石遊山而得出的感慨,而這一感慨又未嘗不能用於學習與生活中呢?

“有志者事竟成”。而放眼縱觀古今中華千百年的歷史,這句話是固然正確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受辱於敵國,但因爲心中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負重,最後不僅報了仇,還成就了大業,振興了國家;

宋代范仲淹從小有志於天下。雖然他自幼貧苦,但刻苦好學,心繫祖國。最終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令後人讚歎的句子,他也成爲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着名愛國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從小立志要救國,長大後一心致力於變法,最後卻以失敗告終。但他臨終前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雖然變法失敗了,但他的志向與愛國之心卻得到了後世無限的瞻仰。

志向,是人生的航標,是夜空中的明燈,更是人前進的動力。志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一個沒有志向的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永遠在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談成功了。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諸努力也是不行的。一個人想要成功,除了確立了志向,還要要像越王勾踐一樣不畏重重阻撓;像范仲淹一樣堅持不懈,刻苦努力;還要像譚嗣同一樣永遠心繫祖國……

周恩來總理在年少時曾經說要“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因此我們作爲學生,志向應該不僅僅是取得好成績,考上個好大學,而應是儘自己全力學習知識和技能來使祖國變得更加強大。往往志向設立的越高,一個人也就越有發展。因此我們也應該把眼光放遠,而不是僅僅停留或滿足於眼前。

人生即是一個立志和盡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繼續走下去;而盡志了,就永遠無悔。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2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對此深信不疑,因爲身邊有很多例子都是如此,但這個規律真的就一成不變?近墨者就真的只能變黑嗎?我認爲,近墨者有時會更赤。

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想必大家都讀過,有同學認爲從王安石遊歷山洞不得,可以看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道理,其實如果抓住進洞、出洞這也許可證實此觀點,但從全文看,其實不然。

我認爲此篇折射出另一道理,近墨者更赤。王安石去遊覽華山洞,不料有人半路就堅持不住,要返回,王安石一行隨之而出,出去之後,大家很是掃興,有人責怪之,王安石更後悔之。於是,王安石就有了很深的感慨,得到“盡吾志”才能“無悔”“無可譏”,“深思而慎取”這樣的心得。難道這不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嗎?王安石爲何出洞?因爲同伴害怕找藉口要出,既然一起來了,就相互幫助。於是,出洞。但是出洞之後,非常懊悔所以纔會有之後的感慨。經過這次遊歷,一番思考,王安石如飲醍醐,纔會有這般深邃的思想。如果沒有這意志不堅定的同伴,王安石會有如此徹悟嗎?

近墨者更赤,我想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就像王安石,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有一番事業,失敗之後定會汲取教訓,使自己更優秀。然而對於常人來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首先要爛熟於心的。所以做人首先要擇善從之,見賢思齊焉,練就一番真本事,纔會近墨者更赤。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3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此爲志也;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此爲志也;遊山覽水尚需有志,人又豈能無志也?

讀罷了《遊褒禪山記》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像平靜的湖面投進了一塊石頭泛起一圈圈的漣漪。作者獨具慧眼,闡明瞭“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這個道理。想一想,在古今中外的名人哪一個不是有“志”才成功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瑪麗。居里爲了提煉“鐳”,不怕失敗,一次又一次地實驗,取得了成功;童弟周爲了努力學習,在路燈下刻苦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愛迪生爲了發明電燈,試了1000多種不合適的材料,當時有人取笑他,但他全不顧及這些,努力地堅持,才選用了鎢絲;李時珍爲了寫《本草綱目》,自己試償草藥,花了27年才著成了這本書……

然而想一想自己,做了一個又一個計劃,卻沒有一個能夠堅持下來的。就拿前幾天的事情來說吧。我原本制定好了早上七點起來背單詞,但因前一天多看了幾眼電視,而一覺睡到天亮,媽媽叫我起牀,我回了聲“煩死了”便倒頭就睡,這還不算什麼,早上吃完飯,本應寫作業,卻看起了漫畫書;下午補習後回家,本應該上網學習,卻打起了遊戲;晚上也應作題,可我卻看了電視。一個“天衣無縫”的計劃就這樣被我的懶惰給“泡湯”了,比起那些名人,我真實無地自容啊。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知無志者的後果,所以我要改正這些毛病,有志者事竟成。我會成功的。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4

宋代大家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說到一段這樣的話: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實則從一次遊記中悟出的天地之理。而我們生活中正好可以拿來運用。

我們會有壓力,吐槽,抱怨。是因爲我們沒有確立我們的目標,修好我們的志向。所以我們總會“咎其欲出者”或者“悔其隨之”。

人的一生都像是這樣的一場探祕旅行。我們雖然不是生而自由的。但我們自己擁有掌握自己的命運的權利,正是因爲我們沒有去堅定自己的方向,甚至根本沒有方向。所以我們無法感受到生命的美妙。我們大多數人只是跟隨旅遊團,卻不敢獨自出行。

嗟夫!古人總能從世界天地之中去參化感悟。今人總是在生活,工作,工資中游鬥而無法跳出。

豈不無趣?!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5

《遊褒禪山記》這篇課文出現在小學課文當中,供學生們閱讀欣賞,實在非常之具備意義。只要大家用心閱讀,就能夠從中有所體會。

不用多講,大家應該都是知道《遊褒禪山記》是一篇託物言志的課文,是作者王安石在遊覽過程當中一邊觀景一邊抒發他對於景物的感觸,寫出了很多人生道理,領悟這些道理對於青少年學生而言,意義非常重大。

《遊褒禪山記》當中有一句名言,原句大家可以在文章中去找,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只要爲自己的理想盡力去拼搏了,如果實在不能夠達到目標,也可以無怨無悔了,又有誰會譏笑我呢?可以說這句話恰恰是《遊褒禪山記》這篇課文的核心句,這句話在現實生活當中也非常具有深刻意義。

觀察我們當今生活,很多人面對現實往往會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其實,我們大可以不要抱怨環境,只要樹立理想,並且努力爲理想去拼搏,當你用盡全力獲得成功了大家都會爲你歡呼。可是如果你用盡全力最後還是沒有能夠成功,大家也不會譏笑你的,你自己當然也可以無怨無悔,畢竟是自己真正盡力了。

總之,《遊褒禪山記》真是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6

今天我讀了一篇古文:《遊褒禪山記》。它是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寫的一篇遊記。

這篇文章通過記述遊褒禪山華山洞的見聞,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做事不能淺嘗輒止。半途而廢,要深入探索,百折不回;二是不能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主張探求本源,沉思慎取。

文中寫到“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然力足以至焉,於人可譏,而在已爲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意思是:道路平坦而距離又近,那麼遊人就多;道路艱難而距離又遠,那麼到的人就少。然而世上的奇特雄偉,壯麗怪異,不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艱險遙遠,而又是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然而能力能夠到達卻沒有到達,別人就可以譏笑他,而自己應該感到後悔;盡了我的努力也還是不能到達,那麼就沒有什麼可後悔的了,誰又能來譏笑呢?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學習也是這樣,遇到困難不氣餒,要勇於面對困難,找出解決困難的辦法,來戰勝它。只有這樣學習才能取得優異成績,對所作所爲不後悔,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7

讀了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以後,我忽然間想到了許多。

《遊褒禪山記》是一篇以說理爲主的遊記,所寫的雖然是一次不能盡興的遊玩,但王安石卻能從這次遊玩當中悟出人生的哲理,寫下這樣的名篇。這不由使我想到,對於身邊的小事,我還是缺乏關注。其實每一件小事的背後,都蘊藏着它的奧妙,只有多加關注,善於觀察,才能發現它的奧妙所在,或是哲理,或是樂趣這就是我讀這篇文章的第一點收穫。

在這篇文章中,有許多名言警句,而這兩句話卻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其中一句爲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做一件事所應持有的態度,這就是要盡吾志。一個人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取得成功,但是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我們都可以高聲地說:我已經盡力了,我可以無悔了!在這裏,我想順着王安石的觀點,作一些補充。盡吾志,可以無悔,並不是說可以滿足。成事者,固可喜,但應該想方設法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爲下一個成功做好鋪墊。而敗事者,更應該從中吸取教訓,爭取把這件事做好。另一句話是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句話說出了做學問的態度是深思而慎取。這是告誡我們不要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而是應該有懷疑的精神和考證的毅力,否則就是盲從。在生活中,對一些報道、甚至一些被認爲是權威的事實要敢於懷疑,然後考證其正誤,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清清楚楚,不爲虛假所迷惑。

真的要感謝王安石,感謝他寫了這麼一篇文章流傳後世,讓千年以後的人讀了仍然受益匪淺。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8

平時經常會聽父母訴說“不辛苦就沒有世間財”,還小時可能不太懂事,總不明白什麼叫作辛苦,後來隨着學習壓力的增多也稍有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直至學習《遊褒禪山記》這篇遊記後更明白到凡事開頭難,要堅持不懈、經歷辛苦,纔有實現理想與夢想的機會。

山河雖壯美,但其有巍然且令人感到心寒的地方,而只有好遊者纔有意志、毅力去闖蕩,令旁人羨慕不已。但這些旁人又是否有過去闖蕩的那種意志與毅力呢?

王安石本可衆覽褒禪山之奇偉、瑰怪和非常之觀,而且他也有闖蕩的意志與毅力,但他爲什麼會後悔呢?他爲什麼並不能盡情地享受遊洞之樂呢?正是因爲他盲從別人,對遊洞有所怠慢,以至令自己後悔不已。

看!那只是一次平常的遊山卻包含了不少哲理,這就正如我們的學習,什麼時候都要有決心不能輕易受到誘惑。

學習就正如遊山的一條路,也是一條長遠不息的路。有志者能以讀書、活學、利用爲己任樹立好明確的目的,然後經歷種種的挫折、辛酸,加上不懈的意志與毅力,明白“讀書不容易,要讀好書更加不容易”,因此不要輕易受到不良誘惑而產生無心向學的`心態。

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在生活中是沒有一帆風順的,偶然也會有波濤的起伏。在遇到困難時,並不能灰心喪氣,記住把希望寄在明天,把失落棄於過去,要享受生活中的多姿多彩就要放眼未來,面對困難,要抱有理想去生活。要擁有意志與毅力去迎接生活。我們的生活就像河溪中的石頭,只有經過長年累月的衝擊與摩擦纔會變得圓滑。

要實現自己的理想也要有這種堅持不懈的意志與毅力,正因爲這樣別人纔會欣賞你。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9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這篇遊記充分發揮了他的長處,不多寫景物,而是儘量就他遊覽後的感觸大發議論。全篇文章記遊的部分和發議論的部分約各佔一半。而在記遊的部分中,幾乎處處是爲後面所發議論立下根基。後面發議論的部分,都是迴應前面。文章的結構很嚴密,通篇顯出作者的精心安排。

前半篇記遊,清晰地描繪出了褒禪山的特殊風貌。它可以分爲三個小部分。第一個小部分寫褒禪山的環境和它的歷史。寫了褒禪山的得名,寫到褒禪山的禪院,寫到華山洞,還寫出了從禪院到華山洞的遠近距離。禪院與華山洞之間,“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爲文猶可識,曰‘花山’”。作者根據碑文考訂了華山洞應作“花山洞”,顯出了作者筆墨的閒暇。第二個小部分寫華山洞的“前洞”,只寫了四句:“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第三個小部分寫“後洞”,這是褒禪山奇險的所在,是它最值得遊覽的地方,描寫比較多。“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幾句,寫出了它的不同尋常的幽深。作者寫他遊“後洞”時,“予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這一方面是敘述當日的遊蹤,一方面也是反襯了後洞的奇險莫測。以下對他當日的遊蹤還作了幾句補敘。補敘出他們一行遊後洞到過的地方,“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補敘出“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補敘出“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補敘出他們出來以後,“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遊之樂也”。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10

一代大文豪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這篇文章中提出了“盡志可以無悔”這個觀點。我十分認同。

列寧曾經說過:“人沒有理想就成了動物,理想推動着進步。”由此看來,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但是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志向,取得成功。有一位作家就曾經說過:“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奮鬥。”這句話一針見血的指出,奮鬥的意義遠大於成功。

而王安石提出的“盡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奮鬥”嗎?

是的,成功源於奮鬥。但是,奮鬥並不都一定成功。有些奮鬥者歷盡艱難困苦卻與成功無緣,或者因爲各種原因沒能看到成功,但他們的奮鬥爲後繼者開闢了道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他們的奮鬥仍具有重大的意義。歷史不會單憑成敗論英雄。就像提出“盡志可以無悔”的王安石,他試圖變法,改善百姓的生活,他用盡了一些方法,努力奮鬥過,但最終沒有成功。他盡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問心無愧。我們後代也同樣不會因爲他的失敗而視他爲一個無能的失敗者。他竭力爭取的過程不同樣值得我們欽佩嗎?

人生正如一條曲線,轉折多變,人們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一條直線那樣一帆風順,然而,卻時常事與願違,曲線的人生需要經受許多磨練。盡了力不能獲得成功的事在這樣的人生中屢見不鮮。如果只是因爲盡了力卻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獲得成功?所以,失敗了並不要緊,只要你認爲在這條路上盡了力,自己問心無愧就行了。

只要生命不止,就奮鬥不息;只要沒有成功,就繼續努力,就算最終與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覺得悔恨的,因爲“盡志可以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