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大綱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3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1

“我”在1913年,人跡罕至的阿爾卑斯山地上,遇到一位沉默又自信的神祕牧羊人。牧羊人一直一個人種着樹。1919年,”我”重返荒原,那兒已有了一片樹林。在1945年,荒原儼然成了生機盎然的熱鬧村莊。

這是一個關於奇蹟的故事。讓人讀着讀着,不覺莞爾。但文中一句話,引發人深深思索:在我眼裏,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

那時,“我”正處於一個極端困迫的處境,已走了五個小時卻滴水未沾,牧羊人爲“我”帶來了驚喜,讓“我”內心重燃希望之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的希望之水。

牧羊人在戰爭期間仍堅持種着樹,這片曾只有乾涸泉眼的土地上,出現了泉水——而樹林,分爲三塊,最大的一塊,有11公里寬。那彷彿是我無法到達的一段路程,而這11公里是樹林!要多少棵樹才能達到遮天蔽日的11公里?而它卻爲一雙手所造就,那麼,這雙手一定是毅力、堅持、執着的化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執着之水。

在這不懈的努力下,昔日的荒地成了沃土,一萬多口人過着幸福生活。這繪本中的原圖,我也見識過了,從1913年的素描,到1945年大塊大塊的藍色、綠色,是一種創造的力量!沒有創造,何來幸福?何來生命?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創造之水!

有了希望,才能執着;有了執着,才能創造;有了創造,才能出現生命。這是我想到的第一個感受。

其次,這個故事也至關人與自然。這泉水般的牧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將自然打造得更加平凡而至美。

我想起《青山不老》。裏面一個住所簡陋的瘦小老頭,帶着一羣老漢在晉西北無比惡劣的環境下治理山溝。15年,綠化了八條溝,造了3700畝林網。他不願享清福,只要一輩子種樹,實現自己的價值。他那無私奉獻的精神,使他真正與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了。

環境需要人類去守護,去努力。而這兩位老人以生命化爲青山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是從人民的勇氣、幸福而出發。於是,在不懈努力下,牧羊人創造了沃土和人民的舒適生活;老人攢錢買了電視機給鄉親,也用樹林擋住了狂風,守住了珍貴的黃土。他們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是多麼可貴啊!他們做到了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2

讀了這篇《植樹的牧羊人》我感受到了人不僅僅只有毀滅的力量,同樣擁有創造生命的力量。

文中那名叫艾力澤布菲的老人,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將荒地變爲綠洲。

這位老人種樹的行爲,堅持了數十年已經成了一種習慣,經過了時間的磨礪,只有天知道,他這種毫無動搖和懷疑的決心有多難。老師常用一句哲學家菩德曼的名言:“播種一個行爲,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來教導我們。我認爲這句話也可以用來行爲這位老人。這位老人因爲數十年如一日的,種樹習慣,他的命運也發生了改變成了一個創造出生命的人,一個創造了歡聲與笑語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這讓我想到了母親,數十年如一日的關愛,不求如何回報。老人的付出,大自然回報了他一片生機盎然,那媽媽對我們的付出,我們也應該回報一份將心比心的愛。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人除了毀滅也可以像上天一樣創造。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3

今天是3月12日,傳統的植樹節。老師讓我們今晚回家看一部獲得奧斯卡獎的動畫短片《植樹的牧羊人》。

作者通過描寫他生命中一段跨越四十年的回憶,講述了一個荒漠中的男人普菲爾,一個牧羊人憑着一己之力和數十年的時間,在荒漠中種出了大片樹林,把土丘變成了綠洲。他是一個平凡普通的人,他將失去妻兒的痛苦深深的埋在心裏,埋在這塊泥土中。苦惱與絕望成了他創造生命的動力,這就是他生命的本真,用堅韌樂觀征服大自然,也征服了每個人。

整部動畫片充滿了詩意,用素描的畫面畫出了豐富的意境。看吧,我真的好想走出去,感受種樹的快樂。多種樹有利環境保護,可以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還可以淨化空氣,我們只有不懈的努力去美化我們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以豐富的回饋。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4

要想真正瞭解一個人是不是品行出衆,你得花數年的時間,還要有好的運氣和機會去觀察他的行爲。如果他的行爲沒有私心,動機無比慷慨,心中沒有存着求回報的念頭,而且他還在大地上留下了明顯的印記,那麼由此認定他是一個品行出衆的人,基本錯不了。

1913年的一天,我長途跋涉,來到了一個不爲人知的高原,那是一個位於法國東南部阿爾卑斯山附近被稱爲普羅旺斯的地方。當我走過這座毫無生機的高原的時候,看見的除了野薰衣草外,就是一片荒山與黃土了。

我當時正要穿越高原最寬廣的地帶,3天后,才發現那是一處荒蕪的地域。我來到一個破落村莊的廢墟附近,搭起帳篷過夜。我的水兩天前就用完了,現在得補充一點。想必村落內會有一口水井,或是一道泉水。我真的找到一處泉水的遺蹟,不過早已乾涸了。

雖然是驕陽高照的6月,但是我站在這處沒有綠蔭的高地上,高空的風猛烈地吹下來,沒有人能頂得住。風吹襲着這些破舊的房屋,彷彿獅子吃東西時受到干擾而發出的吼叫,我只好另尋他處。

我走了5個小時,還是找不到水源,看來是沒有指望了。高地上到處都很乾燥,還有很多雜草。我看到遠處有一個聳立的黑色影子,像一株孤立的樹幹。在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我走向那個黑影子,那是一個站立着的牧羊人。在被太陽烤乾的地上,還躺着30只綿羊。那個牧羊人遞給我一個水壺,我喝了一口。過了一會兒,他領我去山坳中他住的地方,然後從一個天然井中汲出水,水質清澈可口。在這個井口上方,他安裝了一個簡陋的轆轤。

牧羊人話很少,這原是獨居人都有的特點,但我感覺他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在這荒涼的高地,這還真是一番奇遇。這不是一間簡陋的木屋,而是一間完全用石塊砌成的房子,到處有他自建的痕跡,有他抵達這高原後修復廢墟的血汗。屋頂很牢,而且中規中矩,風吹過屋頂的.瓦片,發出彷彿海浪衝擊岸邊的聲音。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5

一個人無論是保持寧靜的心態,還是堅持自信的行動,都源於智慧的頭腦爲他設定的人生方向。牧羊人便是把握了智慧的方向。

人們有追求幸福生活的天性。只是,有人只顧自己的幸福,有意無意間破壞了環境、資源,也便破壞了所有人的幸福,到頭來,自己渴望的幸福生活也難以得到。

牧羊人剛來到被稱爲“普洛斯旺”的地方的時候,這裏的原住民都勤懇地爲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但是,這裏人們主要從事的制碳業,將所有樹木消耗殆盡,這裏逐漸風沙漫天、水源枯竭。隨着環境的惡化,人們開始爭吵、抱怨、煩躁、苦悶,甚至,自殺和精神失常的極端現象越來越頻繁。所有的人都在掙扎、祈禱和等待命運的改變,卻沒有人思考過苦難的根源,即便有人想到了,也被疲憊摧殘得無心行動。人們的躁動和忙碌,使他們越來越盲目,他們努力勞作、堅持維護個人的利益,卻找不到幸福的方向。因爲,以破壞環境爲代價的生存努力是徒勞的,甚至,越努力越加劇了惡性循環。

牧羊人把握了幸福的方向。

牧羊人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但是,他思考的是這裏災難的根源——沒有樹木的不毛之地導致災難;他思考的是獲得幸福的根本——一個適合所有人生存的環境需要樹木。他選擇的努力之路——種樹,是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

牧羊人也把握了行動的方向。

他胸懷大志,立足小事,從我做起。他的心中早已繪製出一個森林茂密、人們在清新的環境中幸福生活的藍圖。爲了實現這個志向,他認真對待小事和細節。他精心維護小家,規律地生活,保持健康的心態和體魄,爲實現理想打好基礎;他從精選種子開始,認真對待每一棵小樹,森林正是由一棵棵健壯的樹木組成的。他沒有號召所有人一起種樹,沒有宣講這個行動的意義,他只是自己獨立完成,使他的行動沒有受到干擾,最終,在人們體會到幸福的時候,也自然地享受了這個行動的益處。

反覆咀嚼短篇中的句句箴言,我漸漸領悟了道出核心的一句話——護林官對作者說:“牧羊人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什麼是幸福呢?

牧羊人的故事告訴我:一個人或者少數人的幸福是很難維持的,想獲得長久的幸福,要爲更多的人考慮。要愛護環境、珍惜我們的資源。

一個人類共有的和諧空間,是我們每個人幸福的保障。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6

文字很平靜,就如那個牧羊人一樣,是爲了突出他吧。也是,這樣的人好像沒什麼好寫的,但平淡的記敘也許是對他品質的最好體現。

文章講述了作者與牧羊人的三次見面。每次見面,都沒有什麼語言。可週圍環境的變化,似乎就是牧羊人所有未說的話了。從一萬棵樹木到潺潺流淌的溪水,從茫茫無際的荒原到溫馨和睦的小鎮,正如作者所說的那樣:人,原來還可以創造。

文中用了大量的對比,三次見面,皆有變化。而牧羊人的無言,似乎應和了這片樹林的寧靜。心中的寧靜似乎是打不破的,縱然發生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戰,都沒有干擾到牧羊人。

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寫出平靜的牧羊人,與他創造的那片平靜的森林。而後面所有的反應,都是出自牧羊人的靜心與耐心。這些新創造的,自然而然就擁有了平靜。若你來到那兒,那你就需要一顆平靜的心靈去聆聽那裏獨特的平靜了。

是的,就是這樣,在這顆平靜的心靈深處,滋養了一粒粒信心的種子,而後平靜地創造了奇蹟!

這,就是牧羊人平靜但不凡的人生。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7

《植樹的牧羊人》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的一篇文章,說的是一個孤獨的農夫,數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種樹的事。

如果一個人住在荒山野嶺那是什麼感覺,不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就是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一個人先是失去了獨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溫馨的家沒有了,精神支柱倒塌了,只留下孤零零的自己,心裏會是什麼滋味,要是你,你會怎麼樣?要麼混混沌沌的過日子,要麼站在懸崖邊,眼一閉,跳下去,追隨自己的親人而去。

而作者筆下的牧羊人卻不一樣,他是一個靠信念活下去的人。雖然遭受了同樣的挫折,卻沒有選擇放棄希望。雖然生活拋棄了他,他卻一如既往的熱愛生活,他要用自己的行動改變生活。有了這個信念,他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他離開了自己的農場,來到荒山野嶺,這裏海拔一千二三百米,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長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沒有水,廢棄的房屋東倒西歪,狂風夾雜着塵土,熾熱的陽光燒烤着大地。他來這裏幹什麼?他要在這裏種希望,用自己的雙手,改變這個殘酷的世界!

他不覺得孤獨,他放了一羣羊,養了一隻狗。他每天去種100穴橡樹,從不間斷。他相信,山上有了樹,就會有生命。

爲實現他的這個信念,他才堅持不懈。幾十年過去了,他的願望實現了。這裏有了森林,有了溪流,有了村子。土地肥沃了,城市裏的居民也到這裏居住,這裏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一個人活着,一定要有一個目標。不能因爲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就失去了信心和勇氣。《植樹的牧羊人》使我深深地懂得了一個道理: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能光想着自己,還應當應當想到別人。母親給了我生命,社會給了我成長的環境等等,我們從社會上得到了我們需要的,我們也應該要學會回報這個世界。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8

法國作家讓季奧諾寫過一篇著名的小說。《植樹的牧羊人》講的是一個離羣索居的牧羊人。通過近半個世紀堅持不懈地植樹。證實了“孤獨者能夠找到幸福 。 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戰爭。也不知道1939年的戰爭。他天天和樹打交道。和樹相依爲命。他用心靈的語言和樹談心。默默地交流。過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過親身經歷證實了孤獨者“找到了過得美滿幸福的好辦法--愛讓生活多份陽光 。

這位牧羊人幾十年置身於荒無人煙的地域。他每種下一棵樹。就感到在人世間就又多了一個親人。他的事業是“堪與上帝比美的事業 。由於充滿了改造現實世界的強烈願望和對樹的極度熱愛。這位牧羊人在實踐中逐漸發現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他深深意識到人生的價值在於爲他人。爲後人造福。 幸福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心態。人生充滿忙碌。但人們依然可以選擇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瑣而艱辛。但寧靜的心靈和滿腔熱忱會彈奏出精彩的樂章!

愛是人生之源。一個人的心中倘若沒有愛的泉水。那也就不會有人生的綠蔭。有了愛。縱然是滿眼陰雲。遍地荊棘。你都會對這個世界充滿無限的迷戀和神往。愛造就人成爲獨一無二的動物。物質的貧缺只會導致人生的艱難。而愛的匱缺則會使人生空虛和靈魂孤獨。 令人心痛的是。在這個越來越崇拜物質的年代。一些人變得急功近利和急於求成。物質左右着他們的心靈。其心靈世界猶如干涸的沙漠。心不乏則身不累。

有人說。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這樣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陽光般燦爛炫美。成功學家拿破崙希爾曾經說過:“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可以造成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即積極的心態還是消極的心態。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9

通過講述牧羊人用雙手把荒漠變成綠洲,使萬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達了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曾經在古羅馬時代流水淙淙,人們可以垂釣的地方,現在變成了狂風呼嘯的荒漠,可是說是大自然對人類破壞自然的不端行爲的嚴懲。但是牧羊人通過一己之力又把不毛之地變成富裕的村莊,全是靠一個永恆的精神和肉體的力量。作爲一個普通的人,他和神對抗,創造了偉大的事業,這體現了人類潛藏的智慧和改天換地能力。心存善念必有善報,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長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與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會被最終改變。

自然生態和精神生態互爲表裏,相互影響。人們原先自私自利,相互折磨,最終導致村莊荒蕪和廢棄。而到了1945年,“我”又去了那裏,看到了更加美麗,面積更大的森林,到處鳥語花香,潺潺流水穿過樹林,不時有甜美的清風吹過,伴有兒童天真的笑聲,陸續有一些年輕人搬到這裏居住下來,這都跟30年前的境況有了天壤之別。當生態環境發生改觀後,人們的精神面貌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從這一點上來講,牧羊人簡直就是從事着上帝所作的事,他不但改造了自然,也重塑了人心,使人心向善,相互關心愛護。

所有這些變化都歸功於這位默默無聞的老人幾十年的堅持,老人把永恆的精神和肉體奉獻給了這片土地,創造了偉大事業,使得生存下來的人們過上了無比幸福的生活。人們對這種變化毫不關心,漁夫和獵人不斷地追捕魚和野豬,儘管他們看到了這裏茂盛的森林,也只會把它當做是大自然的產物。正是因爲這樣,沒有人提起過牧羊人的功勞。如果有人知道牧羊人的功績,人們大概就不會讓他再默默無聞了。如“我”所言:這位高尚的老人的行爲,除了神以外,又有誰會知道呢?

莊子說:“至人無己、聖人無功、神人無名”。牧羊人始終默默無聞,不求名利和回報,在事業成功時悄然離世,人們享受到了他賜予卻沒有感覺到他的存在,他的奉獻精神和堅持不懈,樂觀向上的生活觀念相對於衆生喧譁,唯利是圖的現代社會,更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