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我”在1913年,人跡罕至的阿爾卑斯山地上,遇到一位沉默又自信的神祕牧羊人。牧羊人一直一個人種着樹。1919年,”我”重返荒原,那兒已有了一片樹林。在1945年,荒原儼然成了生機盎然的熱鬧村莊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

這是一個關於奇蹟的故事。讓人讀着讀着,不覺莞爾。但文中一句話,引發人深深思索:在我眼裏,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

那時,“我”正處於一個極端困迫的處境,已走了五個小時卻滴水未沾,牧羊人爲“我”帶來了驚喜,讓“我”內心重燃希望之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的希望之水。

牧羊人在戰爭期間仍堅持種着樹,這片曾只有乾涸泉眼的土地上,出現了泉水——而樹林,分爲三塊,最大的一塊,有11公里寬。那彷彿是我無法到達的一段路程,而這11公里是樹林!要多少棵樹才能達到遮天蔽日的11公里?而它卻爲一雙手所造就,那麼,這雙手一定是毅力、堅持、執着的化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執着之水。

在這不懈的努力下,昔日的荒地成了沃土,一萬多口人過着幸福生活。這繪本中的原圖,我也見識過了,從1913年的素描,到1945年大塊大塊的藍色、綠色,是一種創造的力量!沒有創造,何來幸福?何來生命?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創造之水!

有了希望,才能執着;有了執着,才能創造;有了創造,才能出現生命。這是我想到的第一個感受。

其次,這個故事也至關人與自然。這泉水般的牧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將自然打造得更加平凡而至美。

我想起《青山不老》。裏面一個住所簡陋的瘦小老頭,帶着一羣老漢在晉西北無比惡劣的環境下治理山溝。15年,綠化了八條溝,造了3700畝林網。他不願享清福,只要一輩子種樹,實現自己的價值。他那無私奉獻的精神,使他真正與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了。

環境需要人類去守護,去努力。而這兩位老人以生命化爲青山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是從人民的勇氣、幸福而出發。於是,在不懈努力下,牧羊人創造了沃土和人民的舒適生活;老人攢錢買了電視機給鄉親,也用樹林擋住了狂風,守住了珍貴的黃土。他們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是多麼可貴啊!他們做到了上天才能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