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戰爭論》讀後感(通用5篇)

關於《戰爭論》讀後感(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戰爭論》讀後感(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戰爭論》讀後感(通用5篇)

  《戰爭論》讀後感 篇1

克勞塞維茨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西方近代軍事理論奠基者。他先後研究了1566~1815年間所發生的130多個戰例,總結了自己所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一部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論》。

非軍事界的人可能沒有系統地讀過《戰爭論》,但相信大多數人對"軍事是政治關係的延續"這一名言都耳熟能詳,這一名言即出自《戰爭論》。《戰爭論》是克勞塞維茨對戰爭的觀察、研究、分析的結晶。它既是一部軍事理論著作,又是一部哲學著作,被譽爲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戰爭論》是軍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覺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方法系統地總結戰爭經驗的著作,具有重要的軍事學術價值。這部著作不僅奠定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軍事學的基礎,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科學重要理論的來源之一。克勞塞維茨本人也因此被視爲"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鼻祖"。

《戰爭論》儼然是一座充滿着哲學理論的迷宮,讀者當中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把握其邏輯路線,或者深入其理論境界而不致迷失方向。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

《戰爭論》一經出版即在世界範圍廣爲流傳,受到各國軍事界的高度重視,被推崇爲軍事理論的經典著作,成爲研究軍事理論人員的必讀書。19世紀以來的德國名將大多是《戰爭論》的忠實讀者。據稱希特勒常將《戰爭論》擺在案頭,不過他若真正理解了《戰爭論》,恐怕不會重蹈拿破崙於嚴冬之際進攻俄國之悲劇性錯誤的覆轍。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則仔細地研究了《戰爭論》,並自如地運用了克勞塞維茨的思想。例如,蘇聯政府於1933年發表了列寧讀《戰爭論》的筆記,斯大林更是依據《戰爭論》發展了自己的軍事思想。由此可以窺見《戰爭論》巨大魅力之一斑。

  《戰爭論》讀後感 篇2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一部置於19世紀軍事理論頂峯的偉大之作。作者的貢獻可簡單概括爲一句話:對西方世界十八、十九世紀的戰爭現象進行了從宏觀到微觀儘可能全面而細緻的考察,從而使軍事理論在其深度上達到了他所處時代的巔峯,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巔峯。因爲,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歐洲新興的資本主義文明逐漸領先於世界諸文明,因而《戰爭論》作爲資本主義文明體系孕育的產物,也是那個時代極少數的最先進的軍事思想成果。

事物的意義從時間角度來看,分現時和長遠兩部分,意義越是久遠,其價值就越大。《戰爭論》對19世紀的現時意義是毋庸置疑的,而隨着時光的流逝,社會演進至21世紀,《戰爭論》的長遠價值也開始凸現。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着戰爭,這些閃爍着智慧之光的思想就絕不會過時。當代西方許多國家軍事戰略的制定,主要來自於克勞塞維茨的思想。

對於當代戰爭指導而言,克勞塞維茨在宏觀戰略層次上的思想仍然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例如,當實力處於絕對劣勢時,克勞塞維茨認爲:即使自己沒有獲勝的可能性,也不應該認爲採取行動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理智的。如果我們沒有更好的辦法,而且兵力很少,那麼,儘可能地把一切安排妥當,就始終是理智的。這一論述對今天小國或弱國同大國對抗時戰略的制定,仍是一種正確的態度。類似這樣精闢的觀點,《戰爭論》中可謂珠璣滿盤,比比皆是。

克勞塞維茨是一位飽學之士,他的研究往往潛入戰爭的深層,並細緻地考察與戰爭相關的領域。他在探討軍事問題的同時,對其他專業領域常有獨到的見解。他的許多結論,不僅對從事戰爭的人們具有指導意義,而且對從事非軍事活動的其他行業的人們極富啓迪,具有超越純軍事專業的價值。

他對"理論"的構建獨具慧眼,"任何理論一接觸精神因素,困難就無限增多"、"理論必須考慮到人的感情",這些見解對那些試圖在自己專業領域建築理論的學者以及人們如何識別理論的優劣極有啓示。

他具有極其深厚的哲學素養,是一位深悉知識價值的人。

  《戰爭論》讀後感 篇3

在讀完魯登道夫的《總體戰》和喬良老師的《超限戰》之後,今天開始讀《戰爭論》了,這對於我來說已經是第三次翻開克勞塞維茨這本經典之作了。還記得第一次是在進入大學之初,我慕名而來,但是在翻了五六頁之後,深奧難讀的文字,枯燥無味的論述讓我徹底打消了讀下去的念頭,我的第一次嘗試也就這樣草草結束了。

第二次是在伊拉克戰爭之後,由於研究“社會化戰爭”這個課題的需要,我鼓足了勇氣再次翻開了那本放在書櫃角落,並已經落滿灰塵的《戰爭論》,這一次我幾乎是用火柴棍撐着眼皮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終於把上中下三冊翻了一遍。翻是翻完了,但是基本上就沒有看懂,唯一的收穫就是記住了一句話:“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而如今我又一次翻開了它,面對長達一千多頁的這本書心情是複雜的,我希望此次能夠從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但心裏不禁有些擔心自己能否堅持把它讀完。讀《戰爭論》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我們用腦子去思考、去體會。書有不同類型,當然我們讀書的態度也有所不同,對於《戰爭論》這樣一本作者用了畢生心血寫成的經典之作豈能想讀武俠小說一樣呢?

讀書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學習需要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踏實的學風,沒有讀書破萬卷的積累,我們那裏可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呢?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下也沒有絕頂的天才,人需要付出纔可能得到回報。回首四年大學生活,洋洋灑灑寫下了三十多萬字,也有不少得以見報,小試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悅的。但是這僅僅是一個奮鬥的開始,俗話說:“巧媳婦難爲無米之炊。”寫得多了漸漸有些江郎才盡的感覺,在研究一些深入問題的時候我才感覺有些力不從心了。

讀書是需要堅持的,學習也應該是一種習慣,靜心、靜心、再靜心,俗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現在是該磨刀的時候了,停下筆,多看書。如今在一次翻開《戰爭論》我也不期望能夠完全將他吃透,只是希望有所收穫,並希望以後看第四遍、五遍、六遍的時候每次都能有所收穫。

  《戰爭論》讀後感 篇4

戰爭的起源或萌芽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呢?戰爭這個名詞會不會從我們的字典裏消失?讀完《戰爭論》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還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遠無法知道。

戰爭是敵我雙方搏鬥無限放大的結果,戰場上,我與敵人搏鬥爲了生存,我會盡一切辦法打敗敵人,格鬥技巧,武器狀況,都可能決定我的生死。無數個我這樣的軍人去搏鬥,去打倒敵人,那就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武器狀況,軍人整體素質,陣型,戰術等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所以當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對大清的木質船,大刀片子佔有絕對的優勢,也自然能得到戰爭的勝利。

那麼戰爭起源於何處?遠古時代人少,不可能有戰爭,只有兩個野人爲一個雌性野人打架或決鬥,就像動物那樣爲了繁殖而已,其實就是爲了生存的延續。隨着人口數量的增長,出現了部落與部落,人種與人種,國家與國家的戰鬥,說到底還是爲了一種目的,一種更好的發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擴張就是爲了適應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戰爭都逃不開這樣的目的。從原始的征服到現代的政治。都是爲了獲得利益,如果沒有利益,就沒有人願意去戰鬥,戰爭是兩敗俱傷的,從來沒有贏家。所謂的勝利只是將自己的損失加於敵方而已。所以戰爭是政治的一種手段,一種得到利益而流血的過程

人存在於世界,如果不剋制自己的慾望那麼就一直會有爭鬥,小則國家內部而已的階級利益矛盾,大則國與國的生死存亡。戰爭會與人的思想境界有關,人類從來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國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隸)。上天給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卻有無限的慾望。

所以戰爭萌芽於人類的慾望,隨着社會進步,有了國家有了政治制度,戰爭就成了統治者獲取更大利益的工具。從秦滅六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逃出這個範圍,打着民族強大復興的'旗號去強行奪取其他民族發展的權利(殖民要求,租界,關稅,鉅額的戰爭賠款),人類多麼可恥啊!!而戰爭則成爲政治的手段,成爲別國插手他國的工具。

而戰爭能否消失就在於人類社會能否真正的團結在一起,沒有國界,沒有人種的歧視,讓教育真正發揮作用,認識到我們都是地球人。那樣戰爭纔有可能真正的從字典裏消失。

而《戰爭論》從政治的角度出發,認爲政治主導戰爭,戰爭只是手段,政治纔是目的。這很正確,認識到這點,我們看待一場戰爭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們不需要考慮“忘戰必危,好戰必亡”等格言,記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戰爭,美伊戰爭就大概如此吧。人類的最終歸宿應該還是一個大同社會,但願都能認清戰爭的本質。

中國人愛好和平,我們不希望戰爭,但若要是認爲我們好欺負,你們有能力征服,那麼來吧,我們接受挑戰。你用你的價值觀衡量世界,我必將你的價值觀還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同時不要忘了一句話:兵者,國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

  《戰爭論》讀後感 篇5

戰爭的目的是使敵人服從我們的意志。爲打到這個目的,必然要使敵人無力反抗。而使敵人無力反抗就務必要消滅敵人的軍事力量。那裏的軍事力量就應包括軍隊和敵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爲戰爭是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所以其務必在感情的範圍之內。因此戰爭的精神力量不就應忽視也不能忽視,個性是在一些關係生死的殊死的鬥爭中。使敵人無力反抗必須要摧垮其國家和人發的抵抗意志,在理論上至少是這樣的,其表面的特徵能夠是簽訂和約,要求苟合。這些特徵至少說明敵人目前承認了失敗,以後怎樣樣那是以後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敵人無力反抗會使鬥爭趨向於極端,然而在現實中務必也完全有必要對其修正。因爲人是有感情的,不會爲純粹的邏輯而獲得力量。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這也是因爲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戰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們在戰爭尤其是在激烈的戰爭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會導致戰爭進程的變化(相對於戰爭發生前的預測的)。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時候不能忘掉,戰爭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種手段的延續。因此政治目的始終存在於戰爭的始末。也許戰爭過程的進程對原先的政治目的有影響,甚至較大的影響。但是我們通常認爲這種影響一般不會根本影響原先的政治目的或是影響的限度極爲有限。需要說明的是,在兩方敵對感情和意圖不強或是力量相對稱時,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戰爭的進程。即使在一般條件下,政治目的也會極大的影響戰爭的進程,或是嚴格控制其規模,或是無忌的放大其規模(即使沒有什麼真正的敵對意圖和目的)。通常狀況下是嚴格控制其規模。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是戰爭的固有屬性。政治往往要比戰爭理智精明的多。而戰爭本身往往是充滿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關鍵的因素。

在現實中消滅敵人的軍隊和意志力往往要思考自我的消耗,要思考自身是否會被敵人消滅,還有當敵人的防禦強於進攻時產生的間歇,這樣戰爭也不會向極端發展。綜上思考由於自身的顧慮和客觀的狀況可能會使戰爭進程充滿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好像使我們以前的分析失去了好處。實事也說明在很多的狀況下真正的戰爭(即是兩方的真實的撕打)並沒有發生。就應認爲戰爭中進行的軍事行動就應包括兩個方面的資料:一是爲真正的戰爭進行的所有的準備,包括軍事動員,物資運輸,軍隊的調整集結。二是真正的戰爭,真正的撕打。能夠明白在兩方的力量相差懸殊時,當一方認識到對方的軍事力量遠遠超出自我的力量時,就自動的放下抵抗。這也是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實戰爭進程已經開始了。

這種不確定性並不與戰爭的目的即使敵人無力反抗矛盾。因爲當一方不爲消來敵人做準備或決心不進行決佔而對方抱有用心的目的時刻消滅對手時,這一方在戰爭中必然會處於不利的局面,因爲他在戰爭中在沒有判定出對方不進行決戰的狀況下做出了消極的不決戰的決心,這樣在戰爭中他必然處於慌亂並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敵人無力反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摧垮敵人的意志力這個戰爭目的雖然不是每次戰爭都要到達的目的,但是它自戰爭一開始就存在於所有的軍事行動中,只是由於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緩和或是遏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