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王陽明《致良知》讀後感

王陽明《致良知》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導語: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致良知》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王陽明《致良知》讀後感

  關於《致良知》讀後感範文【1】

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

說來很慚愧,再讀《明朝那些事兒》以前,我對王陽明一點也不瞭解。歷史課本基本沒怎麼提過這個名字,可能主流的高考方向是唯物論吧,心學基本沒有認真去了解過。

“良知者,心之本體。”“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聖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若無有物慾牽蔽,但循着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這是在王陽明文集《傳習錄》裏能找到的話語。近日,手頭沒離開這部影響後世頗爲深遠的大書,在字裏行間,領悟着王陽明極具啓迪意義的灼見,尤其對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頗深。

坦然面對人生王陽明教導弟子初學用功時,對自己的內心必須進行掃除盪滌,使它臻於清靜澄明的境界,不要讓自己的心陷入聲色貨利等東西之中,它們來了既不歡迎,去了也不留戀、惋惜,這樣,才能以坦然的心情來對待所遇到的各種事物,纔不會成爲心靈上的負擔,自然就會依順自己本來的智慧去應對。其實,這是王陽明先生在教我們一種處事的態度,那就是要以豁達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人生。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但遇到不如意事時,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搶地,也有人泰然處之。其實我們都知道,最智慧的人應該是能以豁達、坦然心態面對一切的人。這種人,面對名、權、利,擁有順應自然,失去也不悲傷,只會認爲這些與自己有緣無緣而已。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容這類人的心態。若能做到這樣,就會在人生中活得瀟灑自然,怎麼能不實現自己心靈的快樂與自由呢?四、做回最優秀自己王陽明先生告訴我們每個人在天地間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每個人都是神聖而偉大的,在內心中都有一個完美的自我,只是由於我們受自卑等心理影響不能相信自己,致使這個最優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沒了。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做回最優秀的自己呢?陽明先生給出了行動——知行合一,認識到了真正自我的優秀及智慧,那就要通過行動來顯現。靜下心來,細細地反省內心,自己的缺點,一項項分析,摒除。然後充分相信自己的心靈有着無限的可能,要相信有一種神聖力量的存在,相信你心中永遠有最優秀的自己。讓自己憑藉信心與勇氣,努力挖掘自身的潛力、智慧,怎能做不回最好的自己呢?

致良知:不要做傷害別人的`事。我們追求讓自己開心舒服,但是這是在不傷害別人的基礎上,在法律道德的基礎上。其實就我個人而言,如果我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情,我會內疚、慚愧,內心受到煎熬,這就是讓我自己不舒服了。所以每次面對誘惑時,我都會問問自己,如果我違背自己的道德去做這件事情了,得到的誘惑與我內心的折磨相比值得嗎?坦蕩蕩的生活,這纔是天底下最快樂的一件事情。——韓軍梅

  關於《致良知》讀後感範文【2】

根據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同名講座整理而成。王陽明精通儒、佛、道學說,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發展“心學”,徹底改變了明代中葉以後中國思想發展的整體格局,是繼朱熹之後中國最重要、最有創造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還是一位軍事天才,當皇室內部出現軍事叛亂之時,他力挽狂瀾,拯救了明王朝的歷史命運,《明史》評價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他的思想被衆多後人傳習,張居正、黃宗羲、章太炎、梁啓超、孫中山、陶行知等名人都是他的追隨者;他的思想還傳播到海外,成爲日本明治維新的思想先導,日本當代政商兩界還視其爲精神偶像。然而,他的一生卻充滿艱辛坎坷,滿地荊棘。黑暗的現實政治,成了他心體光明的煉獄,苦難的道路,成了他世界不斷提升的階梯,這些最終成就了他成爲“古今完人”“真三不朽”“明第一流人物”,實現了中國古代的最高人格理想。

傳奇王陽明讀後感,來自淘寶網的網友:傳奇王陽明那個書很容易看,就是翻一翻的速度就能讀明白,不需要費心思去死磕,百家講壇負責把乾貨稀釋到接受無障礙,挑起一點興趣,這是最好狀態。 董平在書裏面表現出的對王陽明的PIKA之情,就好像大鬼畜上課動不動就是陽明曾經這樣說,陽明曾經那樣說,很容易明白。他們崇拜他,自然不在立言,立言的哲學家太多了。太上立德,然後......

傳奇王陽明讀後感,來自淘寶網的網友: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是陸王心學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道、佛,而且能夠統兵作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瞭解明代歷史,繞不開王陽明。 本書稱他爲“思想巨匠、軍事天才、詩文英傑、文化巨擘”。綜觀王陽明的一生,他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發展“心學”,徹底改變了明代中葉以後......

  關於《致良知》讀後感範文【3】

大家讀過《十五從軍徵》和《夜鶯之歌》吧?我讀了以後覺得對戰爭和兵士有了些看法。

從前,德國在風光宜人的波蘭南部修了一座巨大的殺人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直至1945年,四百萬人民死在這兒,卷子上那篇文章中可憐的安妮。弗蘭克就是這其中的一員。

德國爲何如此瘋狂?是由於他們內心中黑暗邪惡、榮華富貴吞噬了鮮紅的心靈,撕咬了每個人應有的良知,從此毀滅感殺戮感霸佔了心靈,心硬了,血冷了,他們一味地奪去千千萬萬人的幸福和生命,企圖只留自己殺死別人,我多恨德國士兵又多可憐他們哩!現在奪去了屬於別人,殺死別人,將來他們也會被幹掉的!

稱呼那些二戰的劊子手,不應用“他們”,而要用“它們”,爲什麼?一個人,是有感情和良知的,心是用血肉築的,這些野獸心已經由血肉變成鐵石,感情完全消失,還配得上“人”這個字嗎?

舉世震驚的南京大屠殺,殺人魔王海德里希等,法西斯的暴行人們會忘嗎?

戰爭是什麼?就是喪盡天良地奪走數千萬人的一切!希特勒親手將自己祖國母親和德國人民推入災難,他也已步入罪惡的深淵!

今天人們回顧過去,看看曾經的八年抗戰和二戰帶來的損失,就爲了一天:珍惜和平,拒絕戰爭!

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可並不代表就不會爆發戰爭!因此,我們要用功學習,將來報效祖國,反對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