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知行合一致良知讀後感

知行合一致良知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知行合一致良知讀後感

知行合一致良知讀後感

導語:王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內涵是知識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還一定要還願到生活的實踐當中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致良知》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致良知》讀後感範文【1】

今日讀王陽明先生之《告諭浰頭巢賊書》、《與王純甫書其一》和《教條示龍場諸生》經典三篇,結合自己工作實際中遇到的困難、職場生涯的心得體會和提升組織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思考感悟,做此讀後感。

一、遵守職業道德履行工作職責

在《告諭浰頭巢賊書》一文,是陽明先生在江西剿匪的時候所作的招安文告,第一段是施之以威,藉着打下桶崗,橫水兩地山賊的勝利,壓制還未被剿滅的浰頭山賊的氣勢。第二段則是動之以情,讓山賊自己回憶造反心路,反省自己的錯誤。第三段是曉之以理,從實際利害出發,告訴山賊投降纔有活路,負隅頑抗只有死路一條,敦促他們自己速作決斷。最後一段則是三者皆有,糅雜在一起,軟硬兼施,充分顯示了陽明先生的智慧和對對方心理的把握。

實際上,本文從另外一個角度展現了王陽明對善惡的剖析,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善人也都有個惡人,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線。在工作當中,認真履職不辜負每位消費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責讓消費者不滿意就是惡。唯有此,我們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職責,提高服務質量。

二、善於把握趨勢迎接機會挑戰

在《與王純甫書其一》一文中講到,“金之在冶,經列焰,受鉗錘,當此之時,爲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視之,方喜金之益精煉,而惟恐火力錘鍛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鍛鍊之有成矣”。王陽明先生以冶金時“金”與“他人”不同角色不同感受,及至去除雜質煉得真金他人喜愛,金亦因千錘百煉有所成而高興,來闡述艱苦卓絕的困難磨礪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困難對於任何一個人或團隊的發展都是不可避免的,是成功的助力石。本文的核心主旨告訴我們在困難面前我們不能氣餒,更不能失去理智,而是更加努力的發揮我們團隊和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善於把握髮展中的規律和趨勢,在挑戰和機遇面前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推動工作走向成功。

三、堅持勤奮學習注重團隊建設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先生認爲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最爲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經立志做一個君子,自然應當從事於學問,凡是求學不能勤奮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還沒有堅實的緣故。說到過失,雖然大賢人也不至於完全沒有,但是不妨礙他最後成爲大賢人,因爲他能改正啊。所以作人不注重於沒有過失,可是注重在能夠改過。所謂“互相責求向善,是朋友相處的道理”;但是必須做到:盡心地勸告並且好好地開導他,儘自己的忠誠愛護的心意,儘量用委婉曲折的態度,使朋友聽到它就能夠接受,深思出道理後就能夠改過,對我有感激卻沒有惱怒,纔是最好的方法啊。

在本文中,王陽明先生教給了我們在學習成長和團隊建設方面的許多道理,人不立志則無目標;人不勤奮則一事無成;人不懂得改過則沒有進步;上司懂得理解下屬,團隊才能更好發展。所以作爲公司的管理人員,我必須更好的學習知識、修身養性,提高管理智慧,更好帶領團隊贏取業績。

  關於《致良知》讀後感範文【2】

王明陽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爲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比如當我們渴了,我們就會去喝水,當我們餓了,我們就會去吃飯。我們的一切行爲都在受到心的知道,光明自己的兩隻纔會有光明的前途。

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這些私慾就會被控制,而你也會獲得更加再在。光明良知的學業是一步一步跟進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們應該學會聽從第一感覺,這第一感覺往往便是良知發出的聲音,他會指導你走向正確的道路。

不可固執自己的成見,要敢於改變自己,敢於提出質疑,敢於付諸行動。如果知行不能同時進行,再多的知也託不起一個完整的'人,人生的道路上怕的不是苦,而是苦難到來時沒有面對的勇氣,被打倒後未爬起來就先認輸。

  關於《致良知》讀後感範文【3】

很久以前就聽到許多人評論厚黑學中很多觀點,因爲性格與環境差距,不經常看書,所以一直沒有拜讀,前段時間,不經意在書店看到,就翻閱幾頁,爲此稍有感悟,寫出感言。

自古出書者,不計其數,能稱精華的,屈指可數。然李宗吾出書於民國,卻能在中國文化中有輝煌一筆,必有過人之處,後簡單翻閱,發現他之所以敢自稱厚黑教主,的確文采與思維超越常人,外加舊時讀書人內在的一種狂傲,民國時期中西文化碰撞,造就瞭如此一位文壇奇葩,以聖賢自居,評論天下。

厚黑學以三國英雄、楚漢名將爲主論敘臉厚心黑之心得,以三步工夫爲總結,強調黑與厚的不同概念。

李宗吳對人性的理解,以惡爲先,所以論人,先看到惡的一面,然後放棄人性善的一面,講自古英雄都是用仁義道德的外表,來體現'人之初,性本惡'的個人觀點。所謂成功之人必有成功之處,歷來英雄,先不論出身,其成功的前提,主要來源個人魄力,周圍人因個人人格,捨命相護,助成就大業,如只知道厚黑之術,何來民心所向?如果人們每天只知道修習厚黑,增長世智辯聰,勾心鬥角,拋棄生命本來,人格分裂之人,只會越來越多。亂世之中,單憑仁義道德,的確不易生存,然只懂厚黑,也許生存不成問題,但內心惡越來越重,沒有善念洗滌內心,不足以成其霸業。秦始皇用秦朝幾代努力的基礎,以個人才能統一六國,暴政之下,數年後,天下大亂。

厚黑學用三步概括厚黑三種境界之人,其一,厚如城牆,黑如煤炭;其二,厚而硬,黑而亮;其三,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書中所看,李宗吾僅僅看到第二種境界,對第三種境界,只靠普通善惡無法詮釋,所以避而不談。

六祖慧能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獲得禪宗衣鉢,而此詩中字字指向'無'字,厚黑學第三種境界以'無形無色'爲總結,也指向'無'字,所以個人認爲,參悟佛法與理解厚黑學,先從'無'字入手。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就指出,天地與聖人之心永遠相同,天地滋養萬物,不求回報,萬物踐踏、侮罵天地,天地也沒有報復衆生,聖人也是如此,用無我無私之心對待百姓。如果以道德經此觀點來看厚黑學,那麼第三種境界中的'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基本立足點就出現差別,大智之人,不是厚而不厚,黑而不黑,而是已經超越常人對厚與不厚,黑與不黑的理解,到達與天地同在的深層價值觀念,只是作者還沒領悟其中境界。如果用這種無我無私之心反觀過來,書中所論王明陽的'致良知'與'厚黑學',一善一惡,都屬一家之言,分開人性,強行對立。

厚黑學之所以能立足與世,經久不衰,根本就在'厚黑'兩字。一般人往往只在意眼前利益,如果用第一種境界'厚如城牆,黑如煤炭'的方法,能立馬見到效益,但不能長遠。比一般人聰明一點的人,要的是長遠利益,不在意當前,就用'厚而硬,黑而亮'之法,可以到達最終目的,且久遠。如企業生存,不講誠信,短期可得益,然不能長久,最多可得溫飽,講誠信者,有時寧願虧錢,打造品牌,謀求長遠利益。

總體來講,李宗吾對人性的理解與概括能力,打破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矛頭直指'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模式,大膽揭露人性的黑暗面,以不同觀點解讀人性,其學說所造成的社會衝擊,足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評爲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