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範文(精選18篇)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範文(精選1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範文(精選1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範文(精選18篇)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1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的心裏在想這可能又是一本講大道理的書。帶着懷疑的心我開始了看書之旅,也在自己手上帶起了紫手環,心裏卻怎麼也不肯相信這樣對自己有何有用之處……

但當我慢慢沉浸在書中世界時,才突然發現,這其實就是一面心靈的鏡子。裏面並沒有什麼大道理,只是用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例,來告訴我們一種生活的態度。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在鏡子裏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潔,我們的臉上是什麼表情,是憤怒還是難過……而這本書裏的就是返照內心的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內心世界:是樂觀向上的,還是消極低沉的?這些可能在表情上我們沒有表露,但在言語上或多或少有抱怨的產生。

當然,有人認爲抱怨是一種宣泄;一種情緒的調節方式。沒有看這本書前我也是如此認爲:我們把抱怨俗稱"發牢騷",認爲偶爾發發牢騷有助於自己內心平衡的調節,有助於擺脫心靈的陰影。但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抱怨是一種流行病,你的抱怨會喚起他人的共鳴,讓抱怨成爲一種傳遞的心靈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還可能讓你因爲抱怨的快感而升級抱怨的程度,最終又可能導致不可收拾的結果。書中主人公的狗被車撞了後,就差點讓他自己成爲了憤怒及抱怨的奴隸,是理智讓主人公在抱怨的行動中停了下來,沒有讓事情更糟。而理智就是內心世界對自己行爲的理性剖析與理解,而這一切都是"不抱怨"所能給與我們做到的。

紫手環在我的手上來回互換,這讓我很不安我從來沒有想到我的內心有如此多的抱怨,如此多的不滿。我對自己的情緒好像根本沒有自制力,我非常恐懼的面對這個結果,我改怎麼辦?但在書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的人和我一樣,突然發現自己是一個有如此多抱怨的人的那種不安的心情,可是書中的一句話卻讓我頓然醒悟"誠實面對情緒,安於自己的不安",對,發現自己的不足,不必驚慌,既然已經產生了,就應該誠實、勇敢的面對它;就應該去想辦法結局它;也才能最終"安於自己的不安"。書裏就是要求我們勇於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於改變自己。既然喜歡抱怨,那也就想辦法讓他悶在心裏不能說出來"在還沒有說出口之前,就逮住那些話語"這樣"你的紫手環已經從讓你發現自己正在抱怨的工具,變成你的話語在說出之前要穿越的過濾器"。有少說到學會沉默,再到安於不說的狀態,最後就能真正擁有"不抱怨的世界"。

當我們沒有了抱怨,我們的心靈就只剩下快樂;當人人都拋棄了抱怨,那這個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諧。我不想太多,從自己做起、從今天開始,讓自己也可以有"不抱怨的世界",最後引用比爾蓋茨的一句話"人生是不平等的,去接受他吧。請記住,永遠都不要抱怨!"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2

歡樂工作,無怨方能無悔。近來雜誌社向我們推薦了美國心靈導師威爾?鮑溫的最新力作《不抱怨的世界》。認真閱讀,我感到受益匪淺,認識到“不抱怨”的內涵。

每個人都擁有着完美的願景,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又難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敗。每當這時,有些人便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運、怨同事、怨領導……

抱怨是容易的,正如心理專家所言,“抱怨帶來簡便和快感,猶如乘舟順流而下,那是因爲我們是在順應自我負面思考的天性,而停止抱怨,改而用進取的態度去欣賞事物完美光明的一面,卻需要意志力。”

一遍遍的翻閱《不抱怨的世界》,這是一本偉大的心靈勵志書。這本書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全世界有80個國家,600萬人參與了“不抱怨”活動!任何人和團隊要想成功,就永遠不要抱怨,因爲抱怨不如改變,要有接納批評的包容心,以及解決問題的行動力!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有時候,我們的抱怨不僅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一樣的生活情境,表示我們的不滿。並且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會在腦海裏抱怨給自我聽。《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運動,來的恰是時候,它正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天下僅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我的人,應當試着學習接納自我;抱怨他人的人,應當試着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着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我們的生活會有想象不到的大轉變,我們的人生也會更加地完美、圓滿。

美國史上最著名的心靈導師之一威爾?鮑溫,發起了一項“不抱怨”運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手環,只要一察覺自我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21天爲止。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個國家、600萬人熱烈參與了這項運動,學習爲自我創造完美的生活,讓這個世界充滿平靜喜樂、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而我也成爲其中的一份子,戴上紫手環,理解21天的挑戰,爲自我創造心想事成的無怨人生!

摒棄抱怨,讓耳邊不在充斥抱怨的聲響。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謠。把每—次的失敗都歸結爲一次嘗試,不去抱怨;把每一次的成功都想象成一種幸運,不去自傲。就這樣,微笑着彈奏從容的絃樂,去應對挫折,去理解幸福,去品味孤獨,去戰勝抱怨。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謠,把塵封的心胸敞開,讓抱怨的聲響淡去;把自由的心靈放飛,讓豁達寬容迴歸。這樣,一個豁然開朗的世界就會在你的眼前層層疊疊打開:藍天,白雲,小橋,流水……瀟灑快活地一走過去,鮮花的芳香就會在你的鼻邊醉人地縈繞,華麗的彩蝶就會在你身邊曼妙地起舞。

是的,就這樣——摒棄抱怨,讓我們微笑着應對不抱怨的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3

20xx年,遭逢天災、金融海嘯和流感疫情帶給人們的影響還未散去,數以萬計的人繼續面臨減薪、失業甚至破產的危機。畢業生們抱怨工作越來越難找,職場人開始抱怨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收入不如從前……抱怨聲在人們的周圍此起彼伏。美國最偉大的心靈導師之一威爾·鮑溫說:這個世界值得抱怨的事情太多了,背叛、裁員、貧富差距、精神焦慮、安全感缺失……都會讓我們抱怨不斷。我們有時候會抱怨困難,是因爲把困難當作藉口,以逃避自己嚮往卻沒有完成的目標。但是,抱怨困難並不會讓問題得以解決,也不會減輕內心的痛苦。我們抱怨不公平的一切,就是企圖用汽油來滅火,想抱怨的不但得不到消除,反而會帶來更多的災厄給我們。

抱怨是容易的,正如心理專家所言,“抱怨帶來輕鬆和快感,猶如乘舟順流而下,那是因爲我們是在順應自己負面思考的天性,而停止抱怨,改而用積極的態度去欣賞事物美好光明的一面,卻需要意志力。”的確,抱怨是很多人生活的常態——工作、家庭、人際、天氣、交通……這些都是抱怨的對象。抱怨的人是不快樂的,他永遠只會在不快樂的出發點原地打轉,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思維和行爲上需要的改變。抱怨是容易的,而停止抱怨,卻需要意志力。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有時候,我們的抱怨不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們的不滿。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會在腦海裏抱怨給自己聽。本書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運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手環,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21天爲止。)來的恰是時候,它正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人生不可能總走上坡路,情緒也會有高峯和低谷,但是,抱怨一切並不會改變生活的不如意。我們可以這樣看: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着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着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着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讓自己世界充滿平靜喜樂、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這樣一來,你的生活會有想象不到的大轉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地美好、圓滿。

徐小平激情坦言:“不抱怨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看似簡單卻很有講究的大智慧,它更是一種精神,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需要這種精神,也匱缺這種精神。”是的,讓我們一起來理會威爾·鮑溫所提倡“不抱怨”的精神,感受下1本書1隻手環21天改變600萬人命運的魔力。戴上紫手環吧!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4

這個世界有太多人在抱怨,工作太忙,任務多,壓力大,消費高,家庭壓力大,生活環境差,PM2。5,或是感冒發燒,陰天下雨,都要抱怨一番,怨天怨地,怨社會不公,怨人心不古,怨命不好,似乎藉此發泄自己的不滿,並獲得他人的同情,抱怨不僅僅發生在某個人身上,也不單單是一個國家的人,抱怨似乎已成爲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本書不是心靈雞湯,而是教你直面這個天天在發生的問題,讓你意識到自己原來也不知不覺地在抱怨,原來身邊的人都或多或少在抱怨。書中推行的紫手環行動,是爲了幫助你自己認識到你在不知不覺中的抱怨,抱怨的頻率,每次抱怨都把紫手環換到另外一隻手上,換的過程意識到自己是在抱怨,從而逐漸降低抱怨頻率。

要消除抱怨,首先看看什麼是抱怨?人爲什麼會抱怨?

向可以幫助你改善環境的人提出意見,就不是抱怨;如果你是對着自己或其他無關之人責難或悲嘆當前的狀況,那就是抱怨。抱怨就是把焦點放在我們不想要的東西上頭,所談論的是負面的,出錯的事情;如果抱怨天氣熱,天氣會熱得讓你無法平靜下來;如果抱怨工作多,你會感覺工作永遠也做不完;如果大聲喊“痛”,傷害就會出現,如果抱怨,就會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什麼上頭,那個東西就會擴大。這是行動上的“吸引力法則”。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爲真的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不想做的事件,如上學,上班。

書中提到“心身症”這個名詞,心身症主要是患者的心理運作過程,而非生理因素所引發。很多疾病是病人自己創造的,根據醫生估計,有百分之六七十的疾病,都是患者“自以爲生病”造成的結果,醫生的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診療這樣的病人—他們生病的原因其實都有其心理根源。報告顯示,有一半的癌症病人是被告知自己得了癌症後嚇死的。醫生如果告訴病人,有一種藥很可能治癒他們的疾病,這種藥對這些病人發揮的功效,就要比使用了相同藥方,卻沒有收到這項訊息的病人大了許多。

抱怨有用麼?當你抱怨天氣太熱,太冷,空氣太差,天氣就會如你所願了麼?

當你抱怨健康問題時,丟出負面的說詞,讓你的身體聽見,這種負面的說詞反而會烙下印記,而你的想法也會將這股能力導入體內,引發更多的健康挑戰,所以抱怨疾病並不會縮短生病的時間,也不會降低疾病的嚴重性,反而可能是企圖用汽油來滅火。抱怨健康的人沒有變得更健康。不滿只是開端,卻不能成爲結果。當你抱怨某種狀況,或許可以吸引其他人跟着你嘀咕,抱怨,卻發揮不了多少作用。

抱怨的結果是什麼?抱怨是人的惰性的反應,當一個人抱怨時也就代表他放棄主動改變現狀,放棄了在這個競爭激烈,弱肉強食的社會中拼搏的信念。抱怨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將人們困於問題當中,使得他們沉浸在失意,沮喪中,無力自拔。越抱怨,越不滿,心情越差,生活質量越差。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5

寒假之中,領導將這本書發到了我們每個教師手中,聽到這個書名,我就猜想:領導發這本書肯定是有一定的用意,於是回到家迫不及待的開始讀起來。

讀完之後,我想:真的如我所料。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又難免要遭遇很多的挫折和失敗。每當這時,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心中產生不滿,那麼必定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運……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就是一個經常抱怨的人,從不控制自己的脾氣,一有牢騷,就開始自言自語抱怨個不停。我有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勢。例如:駕車到煙臺等地,遇上堵車開始抱怨:破煙臺不好,這麼多車。遇上天氣不好,下雪天車爬不上坡。我就抱怨:什麼破車?又抱怨我老公不買好車?遇上工作中的活沒幹完,教導主任又開始催,我又抱怨:催什麼催?還讓人喘氣嗎?遇上學生學習學不會,又抱怨:什麼樣的爹媽怎麼生出這麼笨的孩子?……類似的牢騷很多很多,在發這些牢騷的時候,我確實天不怕,地不怕,無所顧及。但是從沒想過,別人聽到了我的牢騷是什麼感受,不僅會降低我個人的形象,而且還會傷害同事之間的感情,更爲重要的是,這是我面對人生的一種消極的方式,損人又不利己。有人會說,不抱怨怎麼讓人發泄,不抱怨會不會得病?現在想想,不抱怨其實就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是一種放棄挫敗而去積極面對,尋找追求新目標的最佳方式。只有真正做到不抱怨,加上努力和拼搏,工作纔會更加愉快,人生纔會更加美好。書中不乏至理名言,但我卻深深的記住了一句話:任何人和團隊要成功,就永遠不要抱怨,因爲抱怨不如改變,要有接納批評的包容心,以及解決問題的行動力。

不抱怨表現在很多方面:在家中我扮演很多角色:妻子、女兒、母親。積極的人生態度包括對家人的寬容,對長輩父母的耐心、孝心;對丈夫的溫柔、體貼之心;對孩子的責任心等。如果我們面對家人的時候能少一些抱怨,多一份愛,我想我們的家庭會更和睦。在學校裏,我扮演的是下屬和孩子們的家長,學生家長的朋友。積極的人生態度還包括對領導的支持鼓勵,對學生的“四心”,對家長的真誠之心。只有服從領導的下屬,纔是一個積極向上、不斷進步的下屬,只有將別人的孩子看做自己的孩子那樣,才能用心換來心的溝通。如果在面對工作的時候能少一份抱怨,多一份努力,心懷感恩,用一顆寬容的心投入工作時,你會發現你所期待的一切又已“水到渠成”。過多的抱怨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不抱怨,我想我們的生活肯定會豐富有趣許多,因爲在不好的事我們也能快樂的享受,我們的身心都會愉悅的。我想:讓我們做一個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人,這纔是領導發這本書給我們的最終目的吧。

老師們,試着加入“不抱怨”活動吧!不要匆匆經歷這個過程,這不是賽跑,而是一種過程。從帶着紫手環的那一刻起,你就在改變,你用你的意志在完成一種挑戰,爲自己創造心想事成的無怨人生的挑戰。讓我們多一份快樂,少一份抱怨吧!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6

大概是在國慶節前夕的時候,單位爲我們每位員工都準備了一本叫《不抱怨的世界》的書。首先在此感謝領導對我們的關懷。但我相信,在國慶節期間用心看過這本書的人屈指可數。不幸的是,儘管在這寥寥無幾的,用心看過這本書的人羣之中,我始終無法尋覓到自己的蹤跡。但這並不能促使我到網絡上"百度一下",因爲那些都是別人的想法,不是我自己的想法。而我並不是在完成任務,我只是在這個期間無法靜下心來品味這本書的格調。但我相信這是一本不錯的書,只是這個時代太過浮躁,所以我喜歡在一個人的時候關在房間裏靜靜的看着每一本書的字裏行間,然後大腦跟着節奏快速變換每一個章節的畫面。

記得在06年的夏天,那時候的我還在服役,一個人獨守兩座空營房,那就是我的世界真正沒有抱怨的世界,有的只是寂寞。後來我喜歡上了看書,起初是完全出於無聊,但後來慢慢發現看書是最廉價的享受,但從中得到的卻是今後生活中最受用的財富。因爲我認爲一個人生存在這個無處不抱怨的世界中,理所當然的必須具備強大的內心及和諧的思想,因爲這些東西沒有貴賤之分,是真正的平等。

記得第一次完完全全出於志願去看完的一本書叫《懂得選擇捨得放棄》,主體是以一些小故事,一些名言名句來講述一些簡單易懂的事情。我喜歡這種類型的讀物。因爲把簡單複雜化,那就是真的簡單了,但要把複雜簡單化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裏就可以說到"抱怨"這個詞彙了。就像上面說的,這個世界抱怨無處不在,只看如何對待。正確的抱怨不斷推進着整個社會的進步,簡單點來說,從前人們的交通工具只有馬匹,後來有思想的人就開始抱怨這種交通工具太慢,所以有了現在的汽車,而且搞不好汽車的製造者就是當初那些抱怨者行列中的一員,唯一的區別在於他們去製造了當初抱怨爲何沒有的事物。但隨着社會的步伐逐漸加快,抱怨變成了生活的習慣,而習慣這東西是一種很自然的表達,無論對錯,一觸即發。所以有的人抱怨生活如此不易,但私底下都在想盡一切辦法買三套房了,有的人抱怨你看我家房子多破爛啊,才56百個平方,而且馬上要被房開商徵佔了,其實心裏早有打算了那就是"媽的,不拆一還二,孫子才搬"。這就是典型的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表現,因爲孫子都喊外婆叫作媽了。

所以抱怨不一定都是錯的,但錯誤的抱怨那就一定是不對的。就好比不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要求加工資的員工不是好員工,但經常要求加工資的員工那就一定不是好員工。我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裏會說我是在拍馬屁,在領導面前歌功頌德,但是對不起,我當那是你發脾氣的權利,但是我也有把你的想法當空氣的權利。因爲我只是在表達我自己的想法,這不是讀後感,這是一篇關於"抱怨的方向感"的自我敘述,無論表達的方式正確與否,但唯一能確定的是,這是我的東西,你無法搜索,更無法複製。

歸根結底,抱怨是每個人的權利,只是大多數人把這權利當成了脾氣。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7

第一眼看《不抱怨的世界》,說實話沒什麼感覺,在我還沒有任何反應的時候它已經在我手裏了,既然這樣,那就瞭解瞭解它好了。

在看完第一節的時候,我就被這本書有所吸引,但不能說深深的,以前對這種幾百頁都是“講道理”的書,可以說是很排斥,我也不知道這本書是哪裏吸引了我,讓我有要把它看完的衝動,也許是因爲它所講的道理正是自己身上發生的,所以會對它感興趣。

這本書主要就是鼓勵大家快樂的生活,而不是抱怨生活,利用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反應當代人的生活狀況,但是很多人都不願承認自己是個愛抱怨的人,說到這裏我們就不得不提到這本書的“傳播者”——紫手環。

作者威爾·鮑溫和大家玩了一個遊戲,而這個遊戲的主角就是上面所提到的紫手環,遊戲規則是這樣的,大家把紫手環戴在手上,一旦你發現自己抱怨了,那就把紫手環從這隻手移到另一隻手上,一直重複,記錄一天你所移動手環的次數,看看你到底是不是個愛抱怨的人。如果你可以做到堅持21天不抱怨,那麼,你就成功了,不要小看這個遊戲,告訴你,這是個挑戰,不信,你試試。有人問,爲什麼非得是紫手環,說實話,紫手環只是這個遊戲的象徵,其實它沒什麼意義,你可以隨便一個手環,甚至是隨便的一個東西,只要在你抱怨的時候可以移動,提醒你的東西都行。當然有人會說,這根本就沒什麼用,那麼你就錯了,在你移動紫手環或其他東西的時候無形中就分散你的注意力,而人的正常反應都是覺得自己又抱怨了,所以想要停止這列行爲。而時間一久,習慣也就形成了,沒有誰會喜歡滿腹怨言的自己。

愛抱怨的人是不招人待見的,這個道理想必大家應該都知道,如果宿舍裏有一個人心情不好,那麼整個宿舍裏都是壓抑的氣氛,你的個人情緒會影響你身邊的每個人,像這樣的人,我們不自覺的就會反感,討厭,誰會喜歡讓自己不開心的人呢?所以說,抱怨很能影響一個人的人際關係,你每天拉着的那張臉,會讓別人看着都難受。不要不相信,你試着換位思考一下,你喜歡每天都唉聲嘆氣的人嗎?你喜歡每天都看到沮喪的臉嗎?如果你也不喜歡,那就試着玩玩我們的紫手環遊戲。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8

《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讓我更加的堅定了我內心深處的想法:與其抱怨,不如改變﹔改變不了外界,但一定可以改變自己。

如果我們總是在把焦點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我們的心情肯定也會受到影響,心情低落時往往會出現一些消極的行爲,消極的行爲則肯定結出消極的果實,如果沒有采取積極主動的做法,那麼我們不就掉進了消極怪圈了麼?

面對這些,《不抱怨的世界》告戒我們:立即停止抱怨!這就像一個人得胃病了,得吃藥!但是吃藥不是根除胃病的最終辦法,而是養胃。同樣,我們“不抱怨”的好習慣,也需要通過某些程序促進養成。而這些程序就是“改變”。如何改變呢?《不抱怨的世界》裏,改變還有一個意思,那就是當你無法改變環境的時候,積極的改變自己的心態!

很多時候,不在其位,不知其事,改變自己的心態要求我們先要學會換位思考。當感覺別人很風光,而自己事事不如意時,不要抱怨自己運氣不佳,或許別人比自己付出了更多不爲人知的代價。多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儘管自己真的受到委屈,你也許都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這就是《不抱怨的世界》送給我們的:很多事情,就怕人去“做”,只要你敢於去做,事情就會自然而然的順暢了。之後,你會發現,原來讓自己思慮重重的困難,竟然本是小事一梉。真正優秀的人都是不抱怨的人,她們總會把消極的想法從自己的內心掃除怠盡,讓自己的內心充滿陽光、充滿希望。

與其抱怨,不如改變,世無難事,重在行動。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9

要一個人“不抱怨”很難,在生活上遇到任何的不順遂,發發小牢騷、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別忘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吸引力法則”,要知道,當一個人在說些負面和不快樂的事時,就會接收到負面和不快樂的事,例如:當女人常抱怨世界上沒有一個好男人的時候,就已經在心裏種下了一個“不相信有好男人”的因,所以即使遇到了好男人,可能也打從心裏懷疑,這樣即使遇到了,也可能會錯過吧;同理,如果多說一些感恩的事,則會爲自己引來更多喜樂之事。這樣,你要選擇抱怨還是不抱怨?日記這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結尾的一句話:你自己就是一種祝福!

很多人每天抱怨東抱怨西,怪物價高、抱怨老闆不加薪。不過,現在有一項“不抱怨運動”正在全球八十個國家推行。很簡單,在手上戴上手環,每次抱怨或指正別人就要換手戴,得連續不抱怨21天才算成功。

有兩件事,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同意:

1、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抱怨。

2、我們過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然而,形成抱怨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爲何會抱怨,我們以爲抱怨能帶來什麼好處,抱怨是如何破壞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又要怎樣讓自己和周遭的人停止抱怨,爲什麼我們過不上我們想要的生活?而這些問題是威爾鮑溫的《不抱怨的世界》一書及他發起的“二十一天不抱怨運動”要回答的。

按照韋氏辭典的定義,抱怨有兩重意思: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提出正式的控訴或指責。根據抱怨對象的不同,抱怨還可分成對自己的抱怨和對他人、外界的抱怨。

鮑溫認爲,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特定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比如說,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爲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作者鮑溫現身說法,講述自己13歲參加中學舞會,因害怕邀請女生跳舞,轉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會接受他的邀請的,從而引發同學們的同情並避開了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癮症”,以後的日子,無論是工作上,還是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他都歸因於他的體重。

我們抱怨他人的原因之一,是要讓自己在互相較之下,顯得更爲優秀。當我指出你的缺點時,就是在暗示我沒有這樣的缺點,所以我比你優秀。抱怨的背後是自誇和吹牛,而沒有安全感、質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確定自我價值的人,纔會吹牛和抱怨。我們自覺不配得到想要的東西,缺乏自我肯定,便藉由抱怨把自己想要的東西推開。在我們的抱怨中,我們也對世界傳遞出自己是受害者的訊息,而這麼做,也將會爲自己引來更多的加害者。

讓我們把生命看作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選擇過程,在每一個選擇關頭都有前進與倒退的衝突。有時可能會走向防衛、退縮,有時也會向成長邁出一步。而成長包含了走向未知,常常要放棄熟悉的生活方式,結果我們傾向於害怕成長。我們其實是在拒絕、反抗我們的偉大潛能,對這種逃避成長的傾向,馬斯洛命名爲“約拿情結”。抱怨是“約拿情結”的體現,它源於自我價值感低落,它是安全的,它屬於低能量層次的對話,不會威脅到彼此;通過抱怨,人們逃避生命的拓展、成長與改進。

依據自身的“抱怨上癮症”療愈經驗,鮑溫總結出走出不抱怨的四個階段,即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及無意識的有能。他認爲要成爲不抱怨的人,就要歷經每一個階段,一步都不能省卻。你不可能跳過這些階段,直接達到永續的改變。

在“無意識的無能”階段,你對自己的抱怨。此階段抱怨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裏吐露時,我們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時,我們卻充耳不聞。

在“有意識的無能”階段,你對自己的抱怨已能有所察覺。你能察覺到周遭及自己的抱怨,你身邊都是一些愛發牢騷、怨聲載道的人,你和你的朋友在一起時討論的主題往往演變成一場抱怨比賽,討論的語調會變成:“這不算什麼,我告訴你。

在這個階段,徵求一位“不抱怨的同伴”是非常有用的一件事。找一個也在挑戰不抱怨目標的人,彼此鼓勵,互相打氣。找一個能幫你以積極的態度重塑生活樣貌的人,幫助你去發掘眼前任何情境中的光明面和良善點。不要把眼前這一刻視爲理所當然,這一刻是一去不回、永不再現的。

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沉默將更經常出現。而沉默比抱怨更有建設性,喋喋不休只是在對你周遭的人們發送一個訊息:你覺得不自在,無法忍受讓沉默來掌控局面。沉默能讓你自省反思、慎選措辭,讓你說出你希望能傳送創造性能量的言論,而不是任由不安使你發出又臭又長的抱怨。覺得抱怨是理所當然的人,哪裏也到不了,只會在同一個不快樂的出發點原地打轉。我們的焦點必須要放在我們希望發生地結果上,而不是我們不要的事情上。如約翰肯尼迪所言“有些人只是看到當前的現狀,然後問爲什麼會這樣?我則是夢想着未曾出現的景象,然後問爲什麼不是那樣?”

在“無意識的有能”階段,你已經重塑了自己的思考模式。你已經可以“無意識”地達到“有能”狀態。你會開始爲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連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也不例外。你的態度,也就是你內在思維的外在表現,決定了人們和你之間的關係。一個在辦公室裏散播陽光和喜樂的人,具有黃金般貴重的身價。成爲不抱怨的人,將獲得一份最重要的禮物,就是你對他人的影響力。你將活出讓他人效仿的樣子,你將成爲領袖,站在最前線開疆拓路,讓其他人追隨。你是人性大洋中的一道漣漪,在世界上引發着迴響。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10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困擾,在困擾面前,我們又經常會發出抱怨的聲音。而大多數時候,這種聲音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使問題朝着更壞的方向發展,抱怨他人,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抱怨問題會讓我們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決心。

一本書,一個手環,詳細的爲我們剖析了我們經常抱怨的各個方面,列出了抱怨可能導致的不良影響,指出了停止抱怨的解決方法。也爲我們指明瞭一種更好的生活態度,讓我們更加懂得享受工作和人生的快樂。

。每個人都要爲了工作和生活而不停的發展和提升自己,也都希望實現自己的願望和理想。但是我們又經常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失敗,在這個時候有的人會很理智的去考慮自己的不足和失誤,也有的人會把責任歸結於他人或者客觀的事實,並因此而產生不滿,發出各種牢騷和抱怨,他們將這種牢騷和抱怨當成理所當然,在思想上產生抵制情緒,卻忽略了自身的原因,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讓自己成爲最大的受害者。

有的時候,我們也能很明顯的感覺抱怨其實是一種很不好的方式,我們也會想去改變,但是又不知道怎麼去改變。而這一切都是因爲受到長期以來的思維模式和慣性所決定的,是一種不斷循環的無能爲力式的思想和行爲。

書中記述的那位因車禍截肢的太太,她在面臨巨大挫折的時候,沒有去抱怨命運對自己的不公,也沒有因爲自己從此以後與別人有巨大差異而失去信心。相反的,她懂得了去感謝幫助她的人,感謝每天照顧她的丈夫。用一顆感恩的心來生活,用發現的眼光來感受生活中的美好,這種樂觀的心態也讓她走出了車禍的陰影,讓自己的生活沒有因此而變得灰暗。

當紫手環在我手上來回互換,我才猛然發現原來我的內心會不自覺的產生如此多的抱怨和不安,我對自己的情緒好像很缺乏自制力,這讓我有點不知所措,但是在書中我也看到了很多和我一樣的人,而書裏也告訴了我們要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沒有抱怨。

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競爭性的羣體,老子也曾經說過“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專心致志,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到最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要讓自己的思維總是停留在單純的思想層次,時長日久,就算不刻意的去和別人爭,也能創造出自己的價值。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11

早在兩個月前就拿到了這本書,只是一直沒有好好閱讀,直到最近,我才靜下心來認真翻閱了一遍,深感受益匪淺。事實上,我一直對勵志書籍或者成功學書籍抱以不屑的態度,因爲它們絕大多數都是“空談”,內容無非是衆多例子+說教,不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往往起不到實際效果。起初以爲這本書也是如此,但是真正閱讀之後,才發現這本書強過很多勵志書籍,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與其他勵志書籍相比,這本書最爲突出的特點有兩方面:第一,作者對人們抱怨的原因、行爲表現做了非常深刻的詮釋,分析非常到位;第二,最難能可貴的是,書中一直在推崇一個叫“紫手環”21天不抱怨活動,說將手環戴在手腕上,發現自己在抱怨、講閒話或批評時,就把手環移到另一隻手,重新開始,堅持下去,達到連續二十一天不換手,不抱怨的目標。這可以使讀者“身體力行”。可以說整本書都貫穿了科學的心理學思想,無論是作者對抱怨行爲的分析還是這套操作方法,尤其是後者,其本質上就是一種認知行爲療法,其步驟、方式、時間都蘊含大量的心理學原理在裏面。這是迄今爲止我讀過的最好的勵志書籍之一。

下面就自己的一些淺見與朋友們分享:

一、關於抱怨行爲的心理分析在這本書的作者鮑溫看來,很多時候我們抱怨環境、抱怨他人,還可能是因爲個體缺乏安全感,自我價值不確定,在這種心理背景下,我們需要通過抱怨環境來向外界傳遞自己是受害者的信息,需要通過抱怨他人來表現自己的優秀,需要用抱怨來爲自己的缺點、害怕成長和改進找藉口。讀了這本書後,我認識到生命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選擇過程,在每一個選擇關頭都有前進與倒退的衝突。有時可能會走向防衛、退縮,有時也會向成長邁出一步。而成長包含了走向未知,常常要放棄熟悉的生活方式,結果我們傾向於害怕成長,害怕因爲成長而付出種種代價。

二、關於抱怨的行爲改變鮑溫認爲走出抱怨的四個階段,即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及無意識的有能。無意識的無能,即是對自己的抱怨即無能,毫無所覺即無意識的;有意識的無能,是指自己能覺察到自己的抱怨,以及周圍其他人的抱怨;有意識的有能,是指傾向於用沉默來便於自我反思、慎選辭,以便於說出有價值的話語,而非喋喋不休的抱怨;無意識的有能是指你已經重塑思維模式,習慣於不愛抱怨了,並且不需要意識控制。鮑溫提出的四個階段是對“改變抱怨行爲”整個流程的理論描述,而紫手環運動則是一種矯正行爲的具體方法,二者結合使用,簡直可以說完美的認知行爲療法!結合二者,我個人覺得改變抱怨行爲的整個流程可以這樣直白地描述:最初,你是一個慣於抱怨的人,每天喋喋不休地抱怨並且自己毫無察覺(無意識的無能);終於有一天,你發現那些受夠了你抱怨的朋友都遠離了你,你身邊聚集的全是和你一樣愛抱怨有意識的無能的人;你發現抱怨不僅沒有改變你的現狀還變本加厲,你想改變,因此,你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抱怨,可以採用紫手環運動,開始用沉默來給自己思考的機會,便於說出有能量的話而非無意義的抱怨;經過一段時間,你抱怨減少了,心態平和了,行爲積極了,你得到很多來自於環境的正向反饋,例如:表揚、成功等,這些鼓勵、強化使你不斷地選擇不抱怨。

久而久之,你遇到不順心已經習慣於不抱怨,正如人們走路不由自主地邁出步子一樣,完全不需要意識控制,即無意識的無能,如此你整個思維模式已經被重新塑造。這本書對我的工作幫助很大,讓我明白到應適當的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抱怨,努力地接納自己、確定自我價值。遇事多從自己身上尋找問題,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刻都要努力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馬雲說過:“不抱怨的態度是人生的第一態度”,非常有道理。不能將眼光只着眼於眼前的困境,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到未來,看到漫長的生命歷程。因爲,在漫長的生命中,眼前的困境僅僅是滄海一粟而已,我相信自己會有很多機會來改變的。正如書中所說:“停止抱怨,你就已經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雖然這條路還很長很遠,還需要付出無法想象的努力和代價,但是既然做了選擇就應該積極地走下去,勇敢地面對前進道路中的各種不確定,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讓自己有“能量”去解決它。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12

《不抱怨的世界》是最近走俏的一部勵志書。不過與那些試圖整體重構讀者脾性的同行不同,本書只是希望讓讀者能做到“不抱怨”而已。

作者威爾·鮑溫被譽爲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心靈導師之一。他發起了一項“不抱怨”運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手環,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21天爲止。按照書中描述,這個過程一般需要4~8個月。順利實現21天“不抱怨”的讀者,基本也就實現了“平和心態”在自己個性中的生根。

這是一幅美好的“圖景”吧。儘管作者興致高昂的表示已有600萬人參與了這項活動,我卻更相信“免費郵寄紫手環”是導致參與人數如此衆多的原因。這是有現實依據的,比如北京清晨免費派送大白菜(限一人一棵)的活動總能吸引上千老年人踊躍排隊。所以,假如這紫手環在工藝裝飾上更爲考究的話,吸引6億人填寫申請單也不是難事。

但對於“不抱怨”本身,是有話可講的。人因其出身、財富、機遇等各方面的不同造成後天差異,要想讓自己在明明查看到此種差異的前提下又保持“不抱怨”是很難的。本書爲倡導此種理念,開出了一些“誘惑”讀者選擇“不抱怨”的藥方。

“你抱怨的事真有那麼嚴重嗎”一節的要義是“抱怨會讓你失去更多。”這是通過一個男子在試圖追捕肇事逃逸人員過程中的省悟展開的。肇事者撞到了男子的獵狗,男子開車緊追,路上突然想到如果在這樣的飆車過程中受傷甚至不治,給家人帶來的傷害遠勝於狗的死亡。由此“那一刻,我稍微平靜了下來,想起我如果在開車時喪命,對桂兒和莉亞而言,就要比金吉爾受傷更難以平撫了。在我和那個駕駛人的距離慢慢拉近時,我也把車速降到了可以控制的程度。”

“抱怨疾病,是在消滅健康的能量”一節則以“樂觀意念能挽回健康”遊說讀者。雖然當今的科學研究還很難證實這是否具有合理性,但如下一點應該是對的:即便意念一點也不能挽回健康,但它可以使比如絕症患者更爲快樂的走完餘生(我們假定積極或消沉狀態下餘生一樣長)。

純粹的“利誘”未必能讓普通人保持恆心,這正是威爾·鮑溫引入“紫手環”的原因。“紫手環”並不因爲它的“紫色”或“是手環”而具備任何特殊因素,它只是魚線上的遊標而已,起一個提示作用——“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你完全可以換成別的什麼,只要它夠醒目且便於脫卸即可。

我並不認爲順着聽聞的熱潮而加入“紫手環”活動就能把人帶入“不抱怨”的境界,這正如讓白領學幾天乞丐不會自動養成樸素那樣。“不抱怨”是個人充分內省後達到的心靈狀態,它首先要求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比如上面談及的駕車男子就是例證。

在此之上,它又要求一種繼發的執行能力,否則“不抱怨”的理性光芒馬上會被“忍無可忍”等熱血豪邁給壓下去。不妨從另一角度舉例,很多人在公車上有過讓座的慾望,但最後沒能站起來,因爲一種“此舉不合羣”的心理暗示阻礙了讓座行爲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學生不肯主動舉手也是一樣的原因。克服這種心理恰恰需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特立獨行膽識,而這與上述隨大流申領“紫手環”或集體裝乞丐活動完全是南轅北轍。

人爲什麼會抱怨,歸根到底是現實與慾望之間存在差距,因此更高層次的“不抱怨”往往都從淡化慾望着手。比如佛說“寂滅”,道家倡導“無爲”就是這樣的意思。當人充分肯定現實,不存在強烈慾望時,抱怨又從何談起呢?是故《莊子》說“一以己爲馬,一以己爲牛。”意思是人家叫我是牛,很好,叫我是馬,也好。人把虛榮的慾望去掉了,就不會在乎別人怎麼說自己。而到了這種境界,也就不會簡單把“唾面自乾”當成懦夫行爲了。

本書其實也看到了“紫手環”的單薄,爲此向讀者推薦了一組修習“不抱怨”的心靈階梯:1、無意識的無能;2、有意識的無能;3、有意識的有能;4、無意識的有能。結合上面的例子,想讓座而不敢爲即處於第二境界。以紫手環或“利誘”導致的“不抱怨”屬於第三境界。而最終的目標肯定是將“不抱怨”內化爲一種無意識,或說下意識。要達成這樣的境界,必須從瞭解、剋制、淡化自己的慾望入手——這是很難的,當然我猜如威爾·鮑溫先生,一定早能做到對“600萬”信徒的真實進展“不抱怨”了。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13

成功,因積極而充滿機遇;失敗,因消極而困難重重。

——題記

抱怨,就是心中懷有不滿,進而去責怪導致不滿的源頭。抱怨的人,大多充滿牢騷,在行爲上往往會採取消極的心態來應對工作乃至生活中所要面對的諸多問題。這種消極的態度,並不能幫助解決問題,反而會製造出新的問題,嚴重者,甚至會讓人走向極端的道路。

《不抱怨的世界》,通篇採用大量的案例,以現實生活中積極與消極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所產生的結果對比,以及這兩種態度帶給人生活中的不同變化,來闡釋說明的道理其實就只有一個:不要抱怨,而要積極地生活。

不抱怨的人,是積極生活的人,是敢於去做自己最怕的事情的人。這類人敢於夢想,勇於追求,並積極爭取。只有這樣,才能向生活索取到你夢寐以求的東西。

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會聽到類似這樣的抱怨:我一個人完成不了;我堅決反對等等,這些消磨意志的話語一出口,就給人氣餒的感覺,工作還未開始,就已經失了信心,結局可想而知。

而如何才能做到不去抱怨呢?這本書給了我們一些很好的啓發:首先,要保持一顆積極爭取的上進心。每個人,無論殘疾或健康,都擁有自己的夢想,想要實現它,就必須自己努力去爭取。而且,一次、兩次甚至十幾次的失敗也不一定就會帶來你想要的結果。這個時候,絕不能因爲這些行動的失敗就半途而廢,要始終保持一直努力爭取的心態,不言放棄。

衆所周知,如果愛迪生沒有在無數次的試驗失敗之後還保持着積極爭取的心態,現實世界的電燈照明,可能還要晚上一大段時間。正是由於他的不放棄,電燈才照亮了我們的世界。

其次,肯定自己,不畏懼,不自欺欺人。肯定自己的前提是,不要害怕自己的短處被別人發現而產生對他人的畏懼,但也不要盲目自大,自視過高,在做錯事的時候不要找太多的託詞和藉口來掩飾。直面自己的內心,這樣,你在自我肯定的同時也會得到別人的肯定。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就算是拿破崙也不例外。這個身材矮小的法國人,在陸軍軍官學校讀書的時候被老師看不起,但他沒有因此而否定自己,他知道自己的天賦,所以後來,他的軍隊縱橫歐洲大陸,他自己也聞名世界。

再次,正面看待問題並積極解決它。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在成功之前,必定會遇到一個又一個的難題。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只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積極地面對解決,另一種就是消極地逃避。那些倒在問題腳下失敗的人,不是問題有多麼難以解決,而是他自己退卻了,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出現後,他失去了解決它們的`勇氣。

在二戰初期,面對德國的強勢進攻,英法盟軍節節敗退,倫敦成爲德國的轟炸場。面對如此困難的局面,首相丘吉爾也沒有過逃避和退卻的想法。艾森豪威爾將軍說:“他考慮的是如何去進攻和取得勝利而不僅僅是防禦和等待失敗。”如果丘吉爾放棄對德國的抵抗,英格蘭必將被德意志的戰車蹂躪。

最後,要善用不利條件的反作用力。不要把不利條件看作是阻滯自己發展的障礙,很多時候,不利條件反而會激發我們更大的潛力。積極的人往往能夠利用這些不利條件脫穎而出。貝多芬耳聾了,但絲毫不妨礙他成爲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羅斯福在輪椅上指揮了美國參加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全身只剩下3根手指可以活動,但這也絲毫不影響他著書立說,出訪和演講。

這些成就卓著的人,他們看到了自己的不利條件,但並未因此而自暴自棄,反而激發了更大的激情在自己專注的領域。所以他們成功了。

優秀的人,都是不抱怨的人。他們總是會把消極的想法從自己內心中掃除殆盡,讓自己的內心充滿陽光,因爲他們知道,無論生活多麼糟糕,人總能有所作爲,只要生命還在,希望就在。所以,放棄抱怨吧,找到值得你堅持的夢想,併爲之努力奮鬥,成功一定會青睞你。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14

這個月讀完了不抱怨的世界,自己的收穫蠻多的,本來我還覺得不就是不抱怨嘛,還用得着寫一本書?只要我們不抱怨就可以了,那用這麼大費周章的去寫這方面的文章嗎?而且還那麼暢銷,實在搞不懂,因爲有這個疑問在,所以我就閱讀了這本書,讀完之後感覺自己之前的見識太淺薄了,不抱怨這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其實大有文章,它不僅是一種行爲,一個習慣,更是一種生活的方式,積極樂觀的去看待身邊的所有事物,包括不甚如人意的事情,他改變的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幫助我們用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方式去看待所有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遇到任何的困難和痛苦挫折不順心的事情時,都可以讓我們發現這件事情帶來的好處,福禍本就相依,但是身處俗世,難免不會爲了一些小事影響了自己的心情,過於糾結那些小事,而忽略了真正我們需要注意的事情,通過真正的習得不抱怨,可以讓我們更加專注於自己想要的事物以及真正想過的生活真正想要完成的目標上,而不是讓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浪費在了去躲避去糾結那些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上。

不去怨天尤人,期許自己在新階段的事情,就會引來更多的平安和喜樂,當你把眼光放在生命中美好的一方面,你就會關注他,問題的關鍵在於你選擇把眼光放在缺憾的一面還是美好的一方面,不抱怨是轉化這個世界的意識,把抱怨轉化爲行動的力量,去接納生活中的各種人事物,從而達到心想事成的效果。

首先我們可以先找到一種監督自己的方法,每次當自己發現自己說出抱怨職責的話的時候,有事情的去發現自己的這種行爲,堅持21天不說任何抱怨的話,我們的話語表達了我們的想法,這可以讓你成爲更快樂的人,你會傳送出樂觀和希望,和其他的樂觀的人相互吸引,是自己身處於快樂愉悅的氣氛之中,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改變世界從改變自己做起,想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就要能掌控自己的思想,按照自己的規劃生活,容許自己表達哀傷和痛苦,允許自己爲人。通過改變言語不說抱怨的話達到一種思維的改變,進而改變自己的人生。

書裏面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關於我們爲什麼會抱怨:因爲抱怨可以獲得同情和注意力,以及避免我們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情,心裏相信什麼,身體就會表現出來,或者是自誇,體現在你比別人優秀這方面,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可能會失敗,但是成功就是越走越近,就是從失敗走向失敗並依然不改熱情

我們應該去思考這個問題:自信並且又有安全感的人會吹牛嘛?自然不會,自尊自重並且認同自己的長處,接受自己弱點的人,可以悠然自得的不需要別人告訴自己自己有多棒,也不需要別人的認同來肯定自己,抱怨的產生是因爲自我肯定的缺乏,認爲自己沒有獲得這個的能力,其實我們的內心是我們自己內心世界的反射,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也源自於我們和自己的關係,你對別人不可能比對自己還好,一切的都從自己開始。我們不刻意去選擇自己要過的人生,就會跟着他人的腳步混混沌沌的度日,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就會在你的世界造成怎樣的影響力,每個人都是人性大海洋裏面的漣漪,打造着更加美好的世界。我特別喜歡書裏面的這句話,寫在最後:凡是你所渴望的,你都有資格得到,不要在找藉口,朝着夢想前進!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15

懷着好奇的心情,我翻開了《不抱怨的世界》一書。該書是由美國著名的基督宗教牧師WillBowen編寫,發行兩年多以來,在全球80多個國家暢銷,共600多萬人參與到“不抱怨”活動中。

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評價都是不經常抱怨,能夠理性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但當我讀完本書的第一章,卻發現原來自己一直是處在一種“無意識的無能”狀態,這和周圍絕大多數還未意識到的人一樣,我們只是以爲自己很樂觀,以爲自己不抱怨。實際上,每天我們都在不自覺的抱怨別人,抱怨自己,抱怨世界。書中對於抱怨的定義是:“所謂抱怨,就是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那麼仔細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抱怨真的是無處不在,工作中不能得心應手而對自己產生的怨氣,膝蓋磕到桌子產生的淤青疼痛讓我一週都在心裏碎碎念,對男朋友不聽自己的勸告而產生的滿腹牢騷,周圍的同事、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對於政治、世界局勢、天氣、交通擁擠的哀聲嘆氣、抱怨連連。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使用了太多含有負面能量的字眼、耳朵在無意識的狀態中接受了太多抱怨的話語,真的讓我震驚,我本來還以爲自己是樂觀的人呢!

書中說的:“當你不太舒坦地察覺(意識)到,自己有多常抱怨時,你進入到第二階段’有意識的無能’”。當我們在抱怨時,可能會嚐到獲得注意力或同情心的甜頭,也可以會迴避去做讓自己緊張的事情;然而,抱怨帶來的負面影響,要遠遠大於這些微不足道的優勢。常年抱怨的人,他們會覺得自己總是不幸的,生活很累,沒有希望,最後可能被周圍的人孤立,因爲沒有人會希望自己始終作着傾聽抱怨的角色。杜絕抱怨,才能與周圍人建立起健康的溝通。要做到健康的溝通,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直接找那個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而且只跟那個人談。和另一個人談就是抱怨,這會形成三角問題,也會繼續製造問題,而且不能解決問題。另外,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與別人溝通時,要注意儘量陳述事實,而不是抱怨,這有一個簡單的規則:假如你和A在陳述一件事情,事情的主要人物是你和B,如果不在場的B突然現身了,你也可以一字不漏地重複自己和A說的話,那麼你就是在陳述事實。因此,能夠意識到自己在抱怨,儘量將抱怨改爲陳述事實,這是改變自己,建立起健康溝通的第一步。

書中提到的第三個階段是“有意識的有能”。當“有意識的無能”階段成爲一種習慣,你自然就會過渡到第三階段“有意識的有能”。這個階段是一個超級敏感的階段,人們會察覺到自己說的每一句話,變得十分謹慎,正面的話語會多了,因爲會在話還沒說出口之前,先穿越過濾器,過濾掉那些負面的話語。當然,在這一階段,往往取代抱怨的是沉默。但這並不妨礙你與他人的交流、溝通。如果無話可說,那就保持沉默,因爲沉默能夠讓人反省反思、慎選措辭,讓你說出的話更加具有建設性,而非破壞性。英文中”spirit”(精神、靈性)一詞,是來自於拉丁文”spiritus”一詞,意思是“氣息”,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人充其量只能簡單地做個深呼吸,而不是失控地將抱怨說出口。抱怨是一種習慣,而暫停一下吸口氣,就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在說話時更加小心的遣詞。所以,儘量“深呼吸”,而不要“窮抱怨”。

當達到第四個階段“無意識的有能”,你就成功了。因爲,當持續一段時間有意識的“有能”(不抱怨)狀態,你會發現自己更加快樂了,不再注意傷害而喊“痛”,而是把心思都放在你想要的東西上,周圍的人似乎也是這樣,此時,你已經上升到“無意識的有能”狀態,是一個快樂,並能感染周圍的人變得快樂。

當然,人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第四個階段,即人不可能永遠不抱怨。但是經過這樣四個階段的訓練,你會發現,“抱怨”只是有時候的事,並不是很常見。抱怨不會每天都發生。如果我們對自己坦誠,就會發現生命中足以讓我們有理由抱怨(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的事情,其實寥寥可數。最後,以文章中的一段話自勉:

改變你的言語,改變你的思維;

停止抱怨,在好事發生時表達感激;

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也讓所有人的未來更美好。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16

威爾·鮑溫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給我們介紹了紫手環的用法,通過我們在抱怨時就將手環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的做法,向我們闡述了手環僅僅是一種手段,最終要靠自己去不斷感悟,從而改變自己的內心世界。

當我在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就很疑惑,現實生活中可能會存在不抱怨的事情嗎?於是我耐着性子看完了全書。書中很多細節方面都來源於我們現實生活,例如工作不順利,抱怨一下;生活不順心,抱怨一下;經常性的抱怨使我們變得容易暴躁,容易缺乏耐心。當然,我們都是普通人,不能像聖人般的心態平和,我們將抱怨作爲了一種對生活、工作不滿的發泄途徑。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在抱怨之後,我們是繼續抱怨,繼續發泄不滿呢,還是轉變心態,從抱怨中走出來。

回想工作中經常性會碰到學生上課不認真,工作中同事不配合,使得自己的努力達不到預期的成效。於是我會在學生上、同事中不斷找原因,是誰不配合,是誰聽不話。總結起來就是自己工作中很不順心,沒有事情是按照自己意圖來的。現在想來,不斷的抱怨除了宣泄情緒之外,沒有任何作用。威爾。鮑溫在書中指出:“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要的東西。抱怨會影響人際關係,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運動”。與其愚蠢拿那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讓自己不開心,還不如認真審視自己哪裏做的不足,從而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改變自己。作爲一名教師更要學會停止抱怨,培養大度容人、見賢思齊的良好品質;摒棄私心雜念;保持淡泊寧靜,以奉獻的精神回報社會,在工作中追求素質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理想的實現。

現在每當我遇到困難和難題時,我已經學會用平和的心態冷靜去面對,學會了抽絲剝繭般的去梳理、去分析,學會了透過繁雜的現象去看事物的本質。每當工作不順心時,我會走到室外,通過深呼吸來放心心情;每當孩子不聽話時,我會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很多事情換個心情,換個角度,都能有新的發展。

每個人的人生機遇不同,遇到困難一味怨天尤人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抱怨的人看誰都不順眼,抱怨的人走到哪裏都像是地獄,人肯定是不能過這種生活的,所以改變自己是必須的。

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什麼是幸福,我覺得幸福就是一種心態。財富上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物質的追求也永無止境的。所以我們要在學會知足,不要一味在物質、名利上進行盲目攀比,不要爲一些小事同同事、家人而斤斤計較。

感恩是一種做人的態度,一種優良品德。有人說:這個世界值得抱怨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怎麼感恩?其實我們要善於換位思考,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把困難當作一種磨練,把挫折當成一種挑戰。作爲一名教師,要將感恩放在心上,感恩做人,感恩做事,我們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學校的培養、領導的關心、同事的幫助和家人的支持。帶着感恩,我們的心胸會更加坦蕩,工作會更有動力。

參加工作以來,讓我深知自己還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每一次的所教年級段變動都會給我帶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所以對待工作我始終心懷敬畏,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好好學習業務知識,努力發揚任勞任怨;忠於職守,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刻苦勤奮,忘我工作的實幹精神和解放思想、勇於創新精神。

讀完這本書後,讓我進一步認識到哲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本書的作者威爾。鮑溫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宗教信徒,信仰的是上帝,是唯心主義。而我們信仰的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應該用辯證的唯物的觀點看待問題。積極的心態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一個人要想成功,除了必須擁有良好的心態之外,還需要諸如機遇、努力、人際關係等因素。

抱怨是人們宣泄情緒、緩解壓力的良好途徑,所以我認爲抱怨並不可怕。我們可以偶爾抱怨只是不能慣於抱怨,更加不能將抱怨看成是解決問題的答案。

《不抱怨的世界》中的手環是一種心理暗示,只有我們面對凡事都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寬廣的心胸,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那困難將不是困難,任何問題都能引刃而解。剛開始,不抱怨會比較難,但是沒關係,一起爲之努力,一定會有收穫的。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17

首先感謝公司組織的這次讀後感交流的活動,讓大家能以此爲契機更加深刻的交流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好的做法及更加先進的思想。《不抱怨的世界》的作者用若干個小故事利用抱怨這一種普遍存在的行爲,從側面再次的提醒了我們,只憑着專業知識及公司規章制度來領導部門是遠遠不夠的,內部關係和內部的環境氛圍也是前提之一。《不抱怨的世界》一書正是用作者親身經歷告誡着我們這一點,下面我就對《不抱怨的世界》一書的讀後感向大家談談我的感想:

  一、要想改變別人首先得改變自己

書中反覆提到的一個理念就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才能認真客觀的分析出任何事件的真實本質。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在所難免的都會遇到任務緊、壓力大、幫助別人彌補漏洞或自身犯錯的情況出現,在這一的情況下迫於工作任務壓力很容易出現心煩氣躁的情況從而引起各種摩擦,這時一定要剋制自己不要以抱怨這種形式來說某某人的不是,以此來宣泄和抱怨別人給自己造成的麻煩和舒緩自己心中的壓力。俗話說育人先育己,在部門管理過程中作爲一個管理者其實就是下面員工的一個榜樣、一個風向標,我們抱怨別人一句下面的人就會埋怨十句,如果養成了習慣那麼就會有百句、千句,到那個時候我們如果提出工作上的要求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同樣我們也會遭到員工的抱怨,因爲他們已經養成習慣、抱怨已經成爲一種風氣、一個趨勢,他們會認爲抱怨會讓他們的工作來得更加輕鬆,這個趨勢的興起也就相當於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羣策羣力的消亡。到那時一個部門也不再會有生產效率和對部門的向心力,將成爲一盤散沙。這樣的危機感提示了我們管理者應加強自身修養,在工作中運用一些技巧:

1、溝通工作、交流感情時語氣親切、語調柔和、措辭委婉、談吐自然的柔性語言,可以對下屬表達足夠的尊重,從而獲得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求。再有,在處理矛盾和衝突時,真心誠意、心平氣和、商量式的解釋可以達到委婉拒絕和善意規勸的效果,既尊重了別人的自尊心甚至虛榮心,又可有效地化解矛盾,維護團隊的穩定與和諧。

2、和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建立“朋友關係”,積極謀求他們的支持和配合,深入瞭解他們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必要的幫助。但在我們的“朋友關係”中一定要切忌“拉幫結派”,正所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諺語從反面也警示了我們,當你有意識親近羣體中一個人時,那麼也將會有三個人離你遠去。

3、杜絕情緒管理,在工作中應努力保持積極的情緒,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是創造“和諧”所必需。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保持心理平衡。保持一顆平常心、平等心、平和心,始終做到精神飽滿、笑口常開,努力爲每一個員工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

  二、深入員工,營造信任和快樂,建立一個和諧的團體,是我們工作中的一部分

沒有抱怨,或正確處理抱怨,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團體。也才能加強團隊的合作,如果一個團隊缺少了協調、配合,任何一個環節產生問題的都會影響整體功能的發揮,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大家及時溝通意見,消除分歧和誤會,才能整體作戰,更好的解決問題。

正如書中寫到的幾個關於意識形態的故事,“珍的葬禮”和“如果你快樂,就按喇叭”故事中的兩個主人翁都應病魔纏身,中風不久便可康復的珍因爲太過於自我的擔心造就了他的去世,令醫生們頗感意外以及“快樂提示牌”故事中,讓病痛折磨然而快樂去世的女主人。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啓發,體會出在一定的空間一定的時間裏氣氛是多麼重要的。員工的積極性靠調動而工作中的快樂、和諧度更能穩定員工情緒,對於一個管理者在實踐的工作中我們都有一種體會,那就是當員工對待工作的態度熱情高漲時能夠創造出更高更加優質的效率。這種效率它與要求趕工或者單純的完成數量上來說更加有效、更加出色,能使我們產品一次合格的機率提高。部門裏的氛圍我們作爲最主要的調劑人只有在多溝通多瞭解之後才能真正的扮演起這個調劑人的作用,按照預定的方向循序漸進的發展。試想一下,每個員工都是大社會裏的一員,來到我們小集體裏規章制度遵守是必須的,但他們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經歷、不同思想,如果當員工出現一般問題的時候我們怎麼辦。肯定得第一時間上前做起教育、疏通思想。如果互相瞭解不深,給員工一種我們高高在上的感覺勢必做工作的難度會大大增加,而在這樣做完工作後員工受到的教育和認識到的錯誤往往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們在這些事情來臨之前做好我們的感情鋪墊工作,至始問題來臨之時我們才能真正的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來調劑部門裏來自於工作上、同事之間的問題和衝突。長期下去整個部門的員工有了凝聚力維繫住良好的內部關係和輕鬆的工作氛圍,從而引發出員工自覺尊規守紀和圍繞部門任務剛好各項工作的良好習慣,成爲一個積極、快樂的工作者。

  三、把心放開,在制度的框架內能讓自己快樂翱翔

作爲公司的一名管理者爲部門員工考慮很多甚至於爲了保持良好的工作氛圍有所舍取,但我們必定是公司的中流砥柱,是連接高層領導和基層員工的重要橋樑。和公司員工之間,由於任務職責的分工本來就是處於一種管理和被管理相互衝突和矛盾的狀態裏。那麼我們對員工的關心愛護就不能等同於放鬆要求、一味的放任自流,一定要把這種愛護建立在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公司的規則制度這平臺上面。在公司這個大舞臺上面難免會出現極個別的員工因個人感情色彩的緣故給我們出上道德觀念的難題,影響我們情緒甚至尊嚴。但我們一定要認清管理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差距和區別,要保持住一個成熟管理人員冷靜,儘量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學會體諒員工的一時之錯畢竟他們在平時工作中爲了公司發展比我們付出了更多的體力,而我們在管理之中也不是爲了爭奪這一時之威。況且有了良好的風氣以後,其實公道自在人心,管理者合理的讓步往往會換得更多的尊敬,然而這種尊敬往往比高姿態、高要求使員工獲得的工作動力大得多。讓我們大家在不斷的完善自我的過程中,踏着正規化管理不斷爲公司創造更多財富的道路上成爲一個真真正正的快樂工作者吧。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篇18

我們都有過抱怨年齡,懷念以往的,那份單純善良的心;眼裏充滿了陽光,知足常樂。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眼睛裏有了沙子,風越來越大,眼睛和心都在被磨礪。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遇到越來越多的人和事,有越來越多的想法。即使是內心平靜的人,也會有大大小小的抱怨。

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你眼中的正常可能是別人的底線,別人的習慣也可能是你的極限。有一些不熟悉或不滿意是正常的。應對這些複雜的客觀存在,我們如何對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我們的各種關係。

《不抱怨的世界》,引領我們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不抱怨運動。

遵循作者的思路,更多的體會:不抱怨,不僅僅是一種心態,一種感受,更是一種本事,一種智慧。不抱怨,是發自內心的同理心、寬容和理解。寬恕與尊重,原本就是一種優雅的存在。

本書供給了一些實用的培訓方法,我們能夠根據具體的操作細節進行“不抱怨”培訓。有些理論或方法並不是空洞的。

作者將“不抱怨”的思想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並經過實例起到了很好的啓示作用。

“21天練習手冊”中的每日箴言,與心對話很簡單,但很有效。“憤怒是會傳染的,即使錯了,也要堅持微笑”“想要改變他人,你必須樹立一個榜樣”“溫暖別人,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的結果”,當我們每次抱怨衝動時,深呼吸,伴隨着這些諺語在心裏,慢慢平靜下來。

書中附帶的“不抱怨手鐲”,當我們戴上時,就是戴上了“不抱怨”這一信念,就像一位熱情的導師,時刻在我們耳邊醒來。

“進取思考,停止抱怨,好運就會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