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我的大學有感1500字

讀我的大學有感15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1W 次

【篇一:《我的大學》讀後感1500字】

讀我的大學有感1500字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也說過“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我說:“書是人類一生的朋友。”這個朋友與我們每個人的交情都不一樣,或許是泛泛之交,或許是讓人惺惺相惜的難覓知音。正是因爲如此,我是越來越愛讀書了,也交到了更多的“朋友”。

最近,我又結識到了一位“新夥伴”——《我的大學》。起先,纔讀了幾頁我就已經被它的情節所吸引了,就已經對它愛不釋手了,那環環相扣的動人的情節,讓人讀後彷彿就身臨其境一般,彷彿就看到了主人公在面對一次又一次地困境時努力克服、勇往直前的身影。就這樣,我一連花了兩、三天時間讀完了它。雖然說不上是讀得特別細緻,有些囫圇吞棗、走馬觀花,但也有些心得。

《我的大學》寫於1922年,是出自蘇聯作家高爾基(1868—1936)之手,與《童年》、《在人間》合爲高爾基的自傳本三部曲,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後寫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也是高爾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我的大學》描寫了主人公馬克西姆在喀山之後,從下諾夫戈羅德來到了伏爾加河岸的喀山市。但是來到喀山之後,殘酷的現實使他上大學的美好夢想頓時化爲泡影,因爲他必須首先爲了生存而出去找工作。於是,喀山的貧民窟、窮街陋巷和輪船碼頭變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頭一所社會大學。

他沒有棲身之所,就與人共用一張牀板。他在碼頭、麪包房、雜貨店到處打工。後來,他陸續接觸到了大、中學生,米迷團體的成員以及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在思想上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他開始閱讀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方面的著作,後來還參加了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之下,他擺脫了自殺的精神危機。在喀山的四年,使馬克西姆在思想、學識和社會經驗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最後,他終於成長爲一個革命知識分子。

整部作品中人物衆多,除了主人公馬克西姆外,羅馬斯的深沉幹練,老警察的居心叵測,紡織工的質樸純真,捷連科娃的矯揉造作,“托爾斯泰主義者”的口是心非、表裏不一……無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放下手中的書,細細回味,不禁讓我想起了這麼一件事:那一天,爸爸媽媽臨時有事出門去了,家裏就只剩下我一個人。中午,我把媽媽先前燒好的菜與電飯鍋裏的一些飯放進微波爐裏熱了熱,吃了起來。但是這還沒有能餵飽我這個“大胃王”。我想,不如學媽媽做一個煎雞蛋吧!這個看上去挺簡單的,而且味道還不錯。廢話不多說,我先把平時觀察到的媽媽煎雞蛋的全過程,在腦子裏從頭到尾也整理了一遍,然後便進入製作,我打開電磁爐,把油放入鍋裏,等油熱了以後把雞蛋磕碎放了進去,也許是因爲經驗不足吧,剛下到油鍋裏的雞蛋“炸”了開來,油“噼裏啪啦”地直冒。要不是我閃的快,手上就要脹起一個水泡了。於是,我手忙腳亂地將電源關掉。待到油溫下降了些須後才又開上了工。我照着媽媽的樣子,小心翼翼地翻動雞蛋,雞蛋“吱吱”叫着,透明的蛋清脹了起來,成了乳白色,環繞在蛋黃周圍。看着看着,我眼前模糊了,打了個哈欠。就在我打盹兒的時候,雞蛋上泛起來了“黑斑”,我急急忙忙地把電磁爐火關掉,將雞蛋盛放在了盤子裏。我嚐了一口,焦味甚濃,幾乎感覺不到鹽的鹹味兒,這纔想起來,原來是自己忘記放鹽,望着眼前的失敗品,我的心一下子從峯頂跌落到了谷底。心想:重煎一次吧,有了這次教訓會做好的。唉,還是算了,也許我技術根本就不好。餓肚子就餓肚子,不管它了。如今想起來還真是慚愧,在馬克西姆面前我更是無地自容。因爲是他告訴我不要向困難低頭,要勇於面對,要有拼搏精神纔會成功。

“在任何困境中都不放棄對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這是對馬克西姆最好的詮釋,也是對我最深的啓發,是《我的大學》這位“新夥伴”教給我的人生道理,我會將它銘記在腦海裏,銘記在心中。

【篇二:《我的大學》讀後感】

《我的大學》是“三步曲”中的最後一“曲”了,前兩部給我的感受很深,意猶未盡。出於好奇和渴望,我貪婪地又讀完了它。

《我的大學》敘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時期的活動與成長經歷。

阿廖沙16歲報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但理想無法實現,他不得不住進“大雜院”,賣苦力,與流浪漢、形形色色的小市民接觸交往,與知識分子交往,喀山的貧民窟與碼頭成了他的沒有圍牆的社會大學。阿廖沙無處棲身,與他人共用一張牀板。在碼頭、麪包房、雜貨店到處打工。後來,他一面學習各種知識,一面苦研書本,深入社會各個階層,瞭解老百姓的疾苦,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驗方面都有了極大的進步,最終他投身到革命的事業中,找到了自己的前途。

在《我的大學》裏,高爾基用自己的筆觸反映了當時俄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統治的活動,展示了這一時期俄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

在高爾基的自傳小說,我們看到青少年時期的高爾基就已經對俄國的醜惡現實十分憎惡,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經幻想自己做一個強盜,劫富濟貧或者用祈禱上帝的方式來改善人們的生活,但當時他還很年輕,當然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該怎麼辦”的問題的解答。接觸了許多具有革命情緒的知識分子,高爾基又想從他們那裏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讀完了“三部曲”,我總結了高爾基描寫的底層人民具有的一些特點:他們維護人的尊嚴。他們雖然窮,甚至過着賭博、酗酒和吵架的生活,但高爾基並沒有把他們描寫成可憐的,卑下的人們。他們有骨氣,有正義感,容不得別人的侮辱。他們都幻想着合理公平的生活,不承認現存制度是永遠不變的。他們對舊制度、剝削者,充滿抗爭的力量和勇氣。甚至連膽小的魯卡也敢於頂撞和用挖苦的話語回答老闆。

他們都具有優秀的品質、高貴的靈魂。

比如沙金聰明,克列士勤勞,韃靼人正直,娜塔莎純潔等。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喜歡幫助人,同情人。

甚至是慷慨無私的。阿廖沙也是如此。

真正說來,這“三部曲”,也是因爲有“悲劇”才誕生的這悲劇,便是腐敗的政府和腐敗的政策。

“三部曲”敘寫了阿廖沙的從悲慘的童年到走向光明的故事。阿廖沙,或者說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面對黑暗如何堅持不懈勇敢奮鬥,如何去追求光明;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後的晴空,清新、明淨,一片蔚藍。

【篇三:《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讀後感作文】

黑夜緊貼在玻璃窗上。

喧鬧了一天的世界漸漸變得靜謐。茫茫大地上,似乎只有奔騰歡唱的澗水和低吟慢嘯的松濤仍在不知疲倦地訴說着戀情。月亮高掛在空中,斑斑影影如一幅出現在慘淡白紙上的波墨山水,這位文人雅士是在其中寄託了對人間醜惡的感慨,還是對古代政治生活的批判?還是……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似乎在讀完我手中捧着的這本書後,我就變得敏感起來。

這是一本出自高爾基之手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講述了主人公阿廖沙童年至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深刻而生動在描繪了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的歷史畫卷。

童年生活

讀完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爲阿廖沙童年生活之路的崎嶇而潸然淚下。阿廖沙很小就失去了父親,母親和外祖母帶他到了外祖父家。他每天看到的是兩個舅舅爲了家產而爭得死去活來,外祖父毒打兒童等一系列的醜惡之事,這個家到處瀰漫着仇恨之霧。他的母親也因此離他遠去。但與此同時他得到外祖母天使般溫柔的愛,外祖母經常給他講故事,鼓勵他將來多寫文章,他也因爲這些娓娓動聽的故事而對文學產生了較大興趣。

對比阿廖沙噩夢般的童年生活,想想自己,在家裏,父母寵愛着、關心着、保護着。在學校,有老師的教導和同學們的陪伴,真正可以說是每天生活在蜜罐裏。

人間記錄

《在人間》中我又爲舊俄國的黑暗制度而氣憤。由於外祖父家的破產,阿廖沙被迫到“人間”謀生。他曾經在鞋店、輪船和聖像作坊等地方做學徒,認識了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這期間,他受盡了老闆和人們的奚落和斥罵,看夠了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的.陷害,過着非常沉重而苦悶的生活。在這些歷程中,他對書本達到了狂熱的程度,而且也讀到了不少好書,受益匪淺。於是,他想去探索文學,探索新道路。在他鄰居的鼓舞下,阿廖沙終於決定去喀山大學讀書。

這些故事在作者筆下寫得深刻細膩,感人至深。儘管我們不用像阿廖沙11歲就走向“人間”,難道我們就應該一無所求,以麪包和遊戲陪伴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嗎?

大學時光

回憶起第三部分《我的大學》,我被阿廖沙在社會大學鍛鍊的精神深深打動。16歲的他夢想進大學讀書,最終通過努力只能進入社會大學學習。在那裏,嚐到了貧苦的滋味,體驗過了無依無靠,看到了一個又一個的人變成了黑暗制度的“犧牲品”,但他也受到了各種思想的啓迪和教育,因爲社會這所大學爲他展現了一個色彩斑瀾的廣闊世界,使他的思想越來越成熟。

到此,阿廖沙的生活告一段落。我想,我不光是爲作者高爾基“質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文筆歎服,深深映刻地我腦海的是阿廖沙蕩氣迴腸的經歷——一個失去雙親的少年獨自闖蕩這個沒一處被陽光眷戀的社會,使我震驚,也讓我震撼,更令我震憤!那麼,是什麼給了他動力,是什麼給了他信心,又是什麼支持他走過了心灰意冷的時光?是他在貧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書籍,是他在社會上結交的志趣投合的好朋友?還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一個人——外祖母?這些都是,但其中之精髓還是數阿廖沙身上的堅強善良、勇敢自信、不屈不撓、不向醜惡勢力屈膝的品質和打不垮的精神,他堅信“風雨過後見彩虹”的真理。阿廖沙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定地面對人生的挑戰,今後不會爲生活中遇到的芝麻小事而哭鼻子,也不再爲學習上遇到的一點困難就氣餒、退縮,更不會爲做某件事失敗了而萎靡不振,因爲阿廖沙始終不動搖的那顆光明和博愛的心告訴我:天堂與人間只有一線之隔,只要肯幹,腳踏實地,堅持不懈,那麼這層透明牆是毫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被撞破的!

讀完整篇文章,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現在漆黑的天空中的一輪明月,明淨、安詳,一片靜謐。

【篇四:《我的大學》讀後感】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着不計其數的傳世鉅著。讀後感又俗稱讀書筆記,是對於一句話,一段文字,一本書的感想和見解。好的讀後感應該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鋒,在文學修養上的一次昇華。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的第三部,小說記敘了飽嘗人間辛酸的阿廖沙,抱着進大學讀書的理想來到喀山,不久便參加了祕密的革命活動,可俄國的腐朽和個人的困境使他自殺未遂而受傷,傷愈後,他帶着新生的力量離開了喀山,重新踏上了流浪的道路。《我的大學》是文學巨匠高爾基所著的。這是高爾基上“社會大學”時批評沙皇統治黑暗的一本最佳的書。在這部長篇自傳體小說中,作者力圖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受爲主線,塑造出一個努力探索生活的意義、尋找新的生活道路、內心充滿了激烈衝突的人物形象。

作者是一個孤兒,沒有人給他呵護,沒有人給他引導,獨自成長在一個底層世界,他大敞着年幼的心,睜大眼睛觀察周圍的一切。他的觀察不成體系,甚至雜亂無章,但就是這樣的觀察使他倔強地成長了起來。面對苦難的生活,他沒有一點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滿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難的日子很漫長,他對自己說:“苦難的日子裏我變得更加堅強了,我並不奢望他人的救渡,也不渴求偶然的好運降臨,生活環境越艱苦,越能磨練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這個道理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年少單純,在苦難面前,他更深切地覺察出的是苦難帶來的無與倫比的財富!

他生活在沙皇專制的時代,他那雙敏銳的眼睛見證了當時俄羅斯民衆的生活及思想真實——底層民衆庸俗、空虛、無奈、褻瀆,同時又具有在苦難的洗禮中積澱出的善良、樂觀、吃苦等美好的人性。他們的醜陋與美好無掩無餘地裸露在作者觀察的眼睛裏,對於人們那些粗俗甚至低級下流的舉止,他流露出淡淡的悲傷和無奈,但他富有同情心,他滿眼都是善,所以,那些醜陋甚至不顯得骯髒;他極力讚美人們的美好,美好的思想,美好的歌聲,甚至是一點點美好的流露,在他眼裏,這些美好閃爍着高貴的純淨的光澤——他幾乎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在他眼裏,勞動是一種心曠神怡的戰鬥。在簡單的純淨的心裏,他學不會去在意生活的艱辛,更多的他會直接發現苦難中的美麗,感恩它,讚美它,並在這些盪漾在苦難的河流中的真、善、美中尋找成長的底氣。

作者曾想過自殺來結束那種承重的痛,加入閱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直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之下,擺脫了自殺的精神危機。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驗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沒有善,同樣也沒有惡。當還不會辨是非的時候,我們甚至會把惡當作寶貝珍藏。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直接發現並深刻地記住善。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聽到重重疊疊的抱怨,那是因爲在成長的路上,我們變得成熟起來,不安分的心積極地追求如同世界般的複雜。當遇到麻煩甚至苦難的時候,我們往往不是爲苦難所累,而是爲我們面對苦難的態度所累。縱使世界萬般複雜,我們時常會身不由己,但我們仍需要保持一份濃郁率真的心氣,成長從這裏開始,也必將在這附近達到它的極致。

成長的過程不是像白楊一樣由時間直直地拉離地面,也不像瀑布一樣清清爽爽地徑奔幽深的潭底。如果說人的思維是草,那麼,成長就是這株草的幼芽在時間與空間裏蜿蜒招展的結晶。成長在短時期內真的不具有有機性和完整性,儘管理想是牽引成長的一條線,它存在,但不清晰,甚至遼遠而迷茫,有好多閃光的片段散落在這條線之外。只有當回首時,在得與失、喜與憂的反覆回味中,我們纔會真真切切地聽到自己拔節的聲響,彷彿一條繩子自然而然地拉直。

高爾基在他的大學裏無情地吸吮着社會發展創造的各種財富。在病態社會裏的毒瘤完全沒有腐蝕掉他童年歲月裏的思考着。

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後的晴空,清新、明淨,一片蔚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