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傅雷家書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大綱

傅雷家書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傅雷家書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1

每個人都體會過怙恃的慈子和教誨。當我讀着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我彷佛找到了另外一種怙恃之子,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這也許是這十年對她子慕不減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書,就像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着,聆聽着,埋頭銘記取。

傅雷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端正的學者,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溫厚仁慈,又端莊賢淑的東方女性。

第一部門對讀者來說是一個對當時文藝復興時期汗青的一些瞭解和馬基雅維裏自己對政權分類的一些看法。

第二部門是作者對自己祖國意大利當時部隊狀況的擔憂和否定。

第三部門,就我感覺,是整部書的最精彩也是最受爭議的中央,我的一些感受和想法也大都來自於此。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工具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發展爲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明白,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說:“我始終以爲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爲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怎樣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這一封封飽含着愛的書信,有許許多多細節足以讓我感動,讓我心暖。其中最使我受益匪淺的是傅雷在兒子傅聰精神消沉時送來的鼓勵:“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是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騰,不遇着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磨難確實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圓滑,但是如果遇到小小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便會消沉而越跌越低。由此可見,勇於面對挫折,正視現實是十分重要的。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多麼令人深刻的一句話吶。它像暗谷裏的指路燈,幫助我通向光明,讓我明白: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樂,這些高潮和低潮構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對,才能真正幸福!

  傅雷家書讀後感2

這絕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侷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頭。通過親生的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爲社會,爲祖國,爲人類所能盡的力量。因此,培育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世界應該的盡的一項神聖的義務與責任。我們看傅雷怎樣培育他的孩子,從家書中顯而易見。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裏,這樣說:“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

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佈給別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

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麼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裏之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開的。再看看這些書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樣的政治處境中寫出來的。有多少人在那場“黑暗的災禍”中受到傷害,傅雷缺在其中顯出了他不變的本色。

優秀的父親,出色的兒子,不平凡的家書。

第一封信,從“我在第八封信中還對你預告,這種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後還會有的。”可以看出,這封家書應該是寫在兒子精神消沉時。從“你也不必爲此擔心,更不必硬壓在肚裏不告訴我們。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在哪裏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那麼將來在遇到因回憶而痛苦的時候(那一定免不了會再來的),拿出這封信來重讀幾遍。”可知,傅雷此時寫這封信想鼓勵兒子振作起來,以平和心態去面對人生重點挫折,樂觀地迎接情感的創傷,做一個勇敢的人。

第二封家書,是寫與兒子成功之際。“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我們因爲你替祖國增光而快樂!更因爲你能借音樂而使多少人歡笑而快樂。”

作用:

第一封信,寫於兒子精神消沉時,勸慰他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

第二封信,寫在兒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激勵他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境。

第一封信裏,他說人生必定充滿了情緒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會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強調“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以此鼓勵兒子,要勇敢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趨向“完美”。

作爲一位偉大的學者,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傅雷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藉助兒子成功的機會,給予了他更多的藝術砥礪,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兩封普通而又不尋常的家書:普通,在於它們是一位父親寫給身在異國他鄉的兒子的內心告白;不尋常,在於這兩封家書,從兒子的日常生活出發,既給予兒子藝術的教誨,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聰,已經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爲藝術上、思想上的知音。

傅雷(1908—1966),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一生譯著宏富,譯文以傳神爲特色,更兼行文流暢,用字豐富,工於色彩變化。傅雷先生爲人坦蕩,稟性剛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

傅雷夫婦作爲中國父母的典範,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後成“家”,超脫小我,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啓迪……

傅雷家書只要講的是如何教育孩子。

  傅雷家書讀後感3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教子篇,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範,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後成“家”,這樣的'教育方法在我們現在還是十分適用的。

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傅雷對兒子的愛,他與兒子的書信往來一直不斷,每一封都體現了傅雷對兒子的牽掛,他的每一封家書都十分認真地完成,毫無草草了事的意思,這使我看到了傅雷成熟穩重的一面,也看到了傅雷對兒子深深的愛。傅雷在這些家書中強調了一些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問題等一系列問題。

其中,傅雷對兒子的日常行爲十分看重,如傅雷在家書中說“你車上的信十分有趣,可見只要有實情、實事,不會寫不出好信”,爸爸經常告訴我寫文章要透露出真情實感,老師也強調寫實,我突然覺得他們就在我的面前。傅雷對兒子的習慣也非常看重,如“孩子:我忙得很,只能和你談幾樁重要的事。你素來有兩個習慣:一是到別人家裏,進了屋子,脫了大衣,卻留着絲圍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大衣兜裏,或是褲兜裏。這兩件都不符合西洋的禮貌”,這些語句中看出傅雷注重別人對兒子的印像,但傅雷更注重的是“愛國”,有這一段話“你得抓住時間,抓住機會提高警惕,非苦修苦練,不足以報效國家,對得住同胞。着重自己就是看重國家。”這些話語,令我感觸很深。

傅雷的教育方法同時也讓我回想我自己所受的教育。在兩種不一樣的家庭教育下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結果,就是傅雷的家庭整天和和睦睦,相親相愛。但是在我們家就沒有這種氣氛,原因在哪裏呢?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係,養了十幾年,卻沒有真正地享受過爲人父母的樂趣,他們因爲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扭曲了,各種揠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有些家長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們想過沒有,他們有傅雷那種身教重於言傳的品質嗎?光學傅雷一個“打”字,打得出一個好結果嗎?

於是孩子嚐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嚐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雖然由於政治運動的原因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爲他和兒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我們家正是缺少這種溝通,我的父親是一個十分傳統的人,正是這樣,他說的話我不能反駁。導致了我們的感情變得陌生,從這裏可以想到,溝通是一個家庭的教育必不可少的工具。

《傅雷家書》中,我看到了一對耐心的父母;一對艱辛的父母;一對堅韌的父母。《傅雷家書》它不僅是傅雷夫婦寫給傅聰的一封封家書,更是天下所有父母對孩子不倦的教誨!

  傅雷家書讀後感4

這是一本的藝術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正有了這《傅雷家書》的流傳,許多家長也爭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傅雷夫婦也就成爲了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典範。

一封封家書,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爲操守與道德傳統,強烈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這部作品中,傅雷不僅僅作爲一名關愛兒子的父親,關注着兒子的一舉一動,也作爲一個“過來人”以自己多年的閱歷和在社會的摸爬滾打對兒子即將遇到的各種各樣事情做出推測並給予獨特的見解,更作爲一個指路燈,爲兒子設計好應對即將到來的事的辦法,並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也保持一個冷靜的頭腦,理智的分析,以朋友的身份幫助兒子汲取教訓,讓他引以爲戒。

“揠苗助長”“棒棒底下出孝子”也逐漸開始成爲家長們去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後竟有根深蒂固的趨勢。可他們卻忘了,他們並沒有傅雷的那種言傳身教的品質。光學傅雷一個“打”字,便長期有着“孩子不打不成材”的思想,於是孩子在父母的身邊嚐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嚐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漸而孩子們開始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屬於孩子那獨有的活潑。傅雷想通了,即使自己的晚年因爲的原因備受折磨,但卻因爲他與兒子成爲知心朋友而感到幸福。這……或許就是父親。

《傅雷家書》給我們瞭解過去的歷史,開啓了一扇不大卻能看清一切的窗戶,很好的爲我們保存了那個年代珍貴的記憶,正因爲有它的存在,纔將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清楚明瞭的闡釋出來,它不僅僅是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立生行事的準則。《傅雷家書》除了教人們立身處事,還洋溢着濃濃的親情,字裏行間透露的親情令人感動。

在現實中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的父母或許沒有傅雷先生那樣知識淵博,也沒有良好的生活環境,但是他們任用他們全部的精力費盡心血的爲我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只爲讓我們有個更好的未來,比他們過得更好,這便是所有的父母所期望的。爲了我們,他們拋棄了他們所最初所堅持的理想,讓自己的一生變得周而復始碌碌無爲。

當我們出現忤逆思想,他們在一旁看着卻又無能爲力。小孩,路還長別絕望他們不是不在乎不關心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去溝通,最愛你的只有他們沒有之一。想一想他們也是人也會累,在不開心的時候也會難過,在絕望時也會流淚。別因他們是爸爸媽媽就將他們所有的不堅強都抹殺,別忘了他們在是我們父母的同時,他們也爲人子女。

感謝《傅雷家書》在我最懵懂的時期給我上了的一課。

  傅雷家書讀後感5

媽媽在我讀四年級時就爲我買了這本書,便沒有去好好品味。這當中原有如此之多的道理。讓人怎樣兼顧事務與學業。有了它,我便確定了路該如何取走,事該如何處理,人要怎樣去做。

《傅雷家書》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字裏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愛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對兒子的愛卻沒有成爲那種普通的溫情脈脈,而是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舐犢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對兒子童年嚴格的管教,雖然不爲常人所認同,但確乎出自他對兒子更爲深沉的愛。

該書由於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感情純真、質樸,令人動容。

這本小書裏,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裏這樣說:“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

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種,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在書中我也讀懂了自己面對以後的生活不是手忙腳亂地去過。而是控制好每一件小事,讓自己的生活秩序有條不紊,不去因爲瑣事而放寬自己的事業要求。不因爲自己要做一些額外的工作而影響了自己分內的學習任務。做好自己,老師的作業認真完成,同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和父母多溝通。分享自己的想法,讓他們理解你,懂你。

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和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條紐帶,也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後來的事實證明不管國內家庭所受到的殘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沒有說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言行,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薰陶,這與父親在數萬裏外,給兒子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有心的父母,你那顆不眠的愛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書,人生的加油站。

  傅雷家書讀後感6

“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再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這是傅雷在這本書後面所記道的一句話。字裏行間透着對傅聰的嚴格要求和身體力行,爲傅聰做好榜樣。

父親如山,母親如水。雖然紙短情長,但卻奔赴千里,終於見字如見面。在家書中可以看得到傅雷夫婦直抒胸臆,愛子深情;在信件上傅家人探討音樂,文學創作的深度與高度。

這是一本富有生活韻味的指點兒子走向大道的指點之書。信件內容事無鉅細,鋼琴戲曲詩詞歌賦宗教文學論述,爲人處世柴米油鹽的父母心。既有絮絮叨叨的父子情,又有侃侃而談的學問交流。

談藝術,談音樂,談文學,極有見地。在動盪年代裏,對藝術對理想狂熱執着,出世的灑脫曠達,父親的信多半探討藝術家的思想,怎樣先爲人再爲鋼琴家,信念堅定,往往可把眼前艱苦看淡,如何看待苦悶,得到智慧的醒悟。母親在心中就掛念衣食住行,從不吝嗇表達自己的感動與思念。這些信件有超越生命的氣魄與胸襟。

書信連幾年,家書抵萬金。兩輩人的交談,有疑問,有交代,有思念還有許許多多的只存在於家之間的東西。

讀這本書時感到時間有些漫長,幾乎每一頁都會由傅雷或傅聰去鑑賞、比較許多鋼琴家的彈奏特徵以及曲子的性格特點。讀到有些地方還會感到一點點枯燥。

而相反,我在這本書中也看到了傅雷自己的反思,教育上,思想上。首先會考慮自己又沒有做對。也有他自己的遊記寫成信寄給傅聰。

“我最怕在某些方面給你不良的影響。你要是不能讓爸爸的缺點在你身上發展,便是你對爸爸最好的報答,也是對你的下一代盡了很大的責任”這已經到了傅聰要擔當起家庭的責任的時候了。盡最大責任去教導,盡最大努力去引導。也會去知道和自己的孩子一同分析原因。

在信中,傅雷與兒子傅聰會講起他們共同熱愛的音樂,而我和我父親就沒有什麼共同的話題,因此聊起來經常就常常不歡而各忙各的了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可以有所改進,讓我與我父親的關係變得更加融洽。可以借鑑一下傅雷和傅聰相處的方法,讓我和我父親之間變得不那麼沒有話題可聊,也不會變得我一個人在說了。

慈父筆下信,遊子心中暖;父子之間來往的信件,雖然對我來說有些地方沒有徹底理解,但信裏寄託的情懷是字裏行間都可以感受的到的。

有人這麼認爲:“就像頤和園中的大戲臺,舞臺上表演着粉墨人生,場下觀衆連聲叫好,然而戲劇終有散場的時候,戲子們卸去濃妝,觀衆們收拾情感,然後彼此都去過真實的生活。”

也許這本書教給我最多的,大概是如何與自己的父母相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