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鈍感力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

鈍感力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鈍感力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鈍感力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

  鈍感力讀後感1

“鈍感力”解釋爲“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以另一種方式告訴我們這種鈍感的力量。

許久之前我們或許還在感嘆敏感或者敏銳的褒獎。可如今回頭看,或許正因爲我們過於的敏感的感傷所以纔會受到很多傷害。其實相比較那些敏感,細微的人事和感情,有時是會生出許多困頓。

多數人一直在用自己的敏感,脆弱的神經捕捉那些細微的感情。即使是殘缺的,我們也同樣已放大鏡擴充那些傷口。這一切或許是用來更省視自己的內心,抑或一個幻象。

他在裏面自吟自唱編織一個網,不是華麗的網。只是一個把自己肢解開的空洞,血淋淋的剖開,用一種方式來展示這一切。

你看的懂的,會慢慢陷入一種感覺,不斷地挖掘自己內心的空洞。或許又可以是一種跳出內心的觀望。

可不論怎樣他帶給我繁盛的幻覺,我始終無法擺脫。相比較渡邊淳一的鈍感力,如果已此來學習並擴充。

那麼他的內心是該營造在一種時刻溫暖且向幸福方向行走的人。他不會隨時陷入到自己的悲傷裏,不論這種悲傷是來自外界還是內心。

總有一把尺子橫梗在那不會想着逾越,只是會跳過。那麼那些繁雜荒蕪的內心就不會一直沉默到釋放。

可是看到的依然是種表象。我們拿來交換一種事實。充滿無限渴望與矛盾的心情,來觀看這種較量。勝負的雙方只會讓我們陷入另一種迷茫。

又或許打開另一扇窗,看到一片寬廣天地,尤爲甚好。有人問佛祖,佛是什麼。佛祖說無憂是佛。

所以我們把心都寄託在裏面,想把靈魂承載出來與之交換剩下的是我們的妄心。

莊子一生貧窮卻始終追求一種逍遙遊。這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是讓我們值得學習的。

即使千百萬年之後,依然像是一個琥珀一樣鑲嵌到人們的心理。

保持那份聖潔。我知道這些光芒某時很微弱。

是因爲心裏的傷放的很大,可是有時又似乎發現那些心底之外的聲音又如此響亮。

或許這種矛盾與糾結纔是我們的心結。

這些都是我們在這世上的追求所得的妄心。

期待着某天,我能推開窗看到外邊一片寬廣世界,我們都唱着聖歌,心底無私天地寬。

  鈍感力讀後感2

對渡邊淳一的第一印象,就是在青澀時期聽說過的《失樂園》,雖然沒有看過,但知道好像是講婚外情內容的,於是對這個作者喜歡不起來。現在的自己離成年已經過了很多年了,前段時間讀《智商稅》時作者引用過《鈍感力》裏的一句話,饒有趣味,於是被吸引過來,也改變了我對他狹隘的偏見。

因爲渡邊淳一,世界上多了一個叫“鈍感力”的詞。“鈍感力”可解釋爲“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傷痛。磕磕絆絆的愛情,如坐鍼氈的職場,暗流涌動的人際關係,這些壓力會一點點侵蝕人的健康。而鈍感力就是粗糙人生的潤滑劑、沉重現實的千斤頂。沒有人是傻瓜,選擇鈍感,只是爲了不錯過生活中那一點點的幸福。

這本書很短,幾個小時就能讀完,內容也很白話好理解。渡邊淳一用自己從醫的生活經驗,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解釋了爲什麼“鈍感”是一件好事。例如胃出血、失眠、皮膚過敏等等身體上的問題,很多都可以歸於“自身太過敏感了”,也就是他所說的“自律神經”。

我們的血管是由自律神經來控制的,擁有有益鈍感力的人,其自律神經不易陷入異常的刺激當中,能夠讓血管一直保持舒張的狀態,從而使全身的血液可以暢通無阻地流遍全身。

這樣我想到2019年很流行的佛系養生,啤酒泡枸杞的段子。和綜藝節目中女明星每天要吃的保健藥丸。我不質疑這些保健品的功效,因爲有一些我也覺得有效。不過這種恐懼初老的風氣所帶來的焦慮,是不是會讓我們的神經元系統變得更加脆弱?我們預防着一些隨着年齡的增長一定會出現的東西(比如皺紋、脫髮)的同時,卻又被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帶了節奏(比如喝奶茶、深夜蹦迪)。這種循環下滋生出一些始料未及的疾病,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後半部分針對情感的“鈍感”,我有一些不算贊同。渡邊淳一在有一段解釋一位愛上有夫之婦的女子,是因爲太過敏感纔會在男子每次回到正妻身邊覺得難過。不,她不是因爲敏感,她是因爲還有殘存的良知,她還知道自己在做不光彩的事情,她爲無法理所應當擁有男子的全部而難過。倘若真的鈍感到願意以這種見不得光的處境共侍一夫時,我真的看不出有什麼好處,儘管他後面解釋他並不贊成這種出軌行爲我依然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不恰當的例子。

不過,在講到母愛的地方,他說:這種可以原諒一切的情感,正是產生鈍感力的原點。

概論裏有一個概念叫做“置信區間”,在精度越高的置信區間下,得出的結論也就有越高的可信度。因此這句話在我看來,越是親密的關係,他們的“置信區間”的精度便越低,容錯率也越高。但是前提是“置信區間”的精度不是無限小的,或者說,它是有底線的。同時,它也是能辨出是非的,否則便沒有了意義。

鈍感力一書中,介紹了一種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根據自身情況善用,我想會有增益。

  鈍感力讀後感3

前段時間,讀過一本書《鈍感力》,受益匪淺。這是一本由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先生撰寫的,很值得一讀。“鈍感力”,從字面可以理解爲是感覺遲鈍的能力,乍一看會給人一負面的感覺,但它並不等同於“遲鈍”,換言之,在這一本書中,可以將它解釋成“有意義的感覺遲鈍”,它強調的是對困境的一種耐力,是爲人處世的態度和“爲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身爲醫學博士,後來又成爲著名作家的渡邊淳一先生,以自己早年做過外科醫生的經驗和生活中的遭遇種種,從醫學和文學角度,也就是說,從肉體和精神兩方面對人類進行觀察和剖析,講述了“鈍感力”的重要。他認爲,相比敏感、激進、張揚的人而言,具有“鈍感力”的人,更易在競爭激烈、節奏飛快、錯綜複雜的現代社會中生存,在面對外界的批評和情感的傷痛能不介懷於心,求得自身內心的平衡及與他人、社會的和諧相處,進而才能更容易獲得愉悅和成功。

讀完這本書後,便感到豁然開朗,以往心中的糾結和不惑,在作者細緻入微、條分縷析的闡述中,瞭然於心。過去,我是個要強、心思又敏感的人,多愁善感,喜怒形於色,雖然在學業和事業上,一直努力進取,曾獲取過一些成功和輝煌,卻聽不得別人的一點指責和埋怨,所以,每天都生活得身累心也累。在與人相處時,別人一句不在意的話,哪怕是一個隨意的舉動,也會令我浮想聯翩,過於敏感的個性、謹慎的處事方式,常常擾亂我平靜的生活,令我不安和自責,生出許多困頓,甚至於影響到身心健康。

《鈍感力》這本書,慢慢地解開了我的心結,在書中,渡邊淳一先生引用身邊的例子和切身體驗,在男女愛情、婚姻、事業、人生、家庭等諸多方面,還從醫學角度出發,向我們闡述了“鈍感力”的合理性,它實際上是一種很智慧的處世法則,對當代社會中的人們有着全新的啓發,而他本人深受到鈍感力的恩賜,並令他終身受益。渡邊淳一先生即使成名後,仍保持清醒的頭腦,從容不迫地應對生活中出現的一切,保持不敗的地位。這令我想起了在中國盡人皆知的四字名言“難得糊塗”。“難得糊塗”是清朝乾隆年間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的傳世題書,乃是他爲官之道與人生之路的自況,因此也被稱爲“真乃絕頂聰明人吐露的無可奈何語,是面對喧囂人生,炎涼世態內心併發出的憤激之詞”,這兩者之間有着精妙的寓意相通之處。

讀完《鈍感力》,首先明顯的第一感覺便是身體內外變得通達舒暢,神清氣爽。從科學的角度很好解釋,我們體內的血管都是由神經來控制,當生活中出現坎坷、遭遇不平,憂慮、孤獨、怨恨、憤怒等不良的情緒偏頗,會造成交感神經緊張,引起體內血液循環紊亂,五臟六腑運行失常,長此以往便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說,從這個角度說,鈍感力在保健養生方面有着直接獨到的意義。

在生活中,“鈍感力”與進取心同樣難得,“忍耐、包容、專注”,是“鈍感力”的三個元素。

忍耐,是一種品質、一種精神。在生活中,對於同伴的批評、朋友的誤解,別人的`指責,過多的爭辯和“反擊”實不足取,惟有冷靜、忍耐、諒解最重要,細想一下,的確沒有多少事情需要以“針尖對麥芒”的方式加以處理,運用鈍感力把一些所謂的“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便會消除一些無謂的煩惱,擺脫不必要的刺激,因爲忍耐,就會獲得一份力量,在磨難挫折面前坦然豁達而不氣餒,那麼就會發現生活中更多的美好和精彩。

包容,是一種博大精深的境界和意境,是人的涵養、處世經驗,能夠原諒他人過錯,不錙銖必較,耿耿於懷,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和和氣氣地做個大方的人,這樣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將化作五彩的樂章,就會獲取一個放鬆、自在的人生。

專注,少些私慾與歧視,多些理解和善良,難得糊塗,大智若愚,更好地專注那些有助於我們幸福和美好的東西,才能生活在歡樂與友愛之中。正如渡邊淳一先生所說的“就情感而言,愛就是一種鈍感力。”“凡事看得過重而自尋煩惱的時代,應該宣告終結了”。

  鈍感力讀後感4

一天早上在鍛鍊的時候偶然之間點開了渡邊淳一的《鈍感力》,感謝樊登讀書會,因爲聽書覺得很不錯所以馬上去找了這本書來看,確實很有收穫。

“鈍感是一種才能,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力量。一般來說,提起“遲鈍”這個詞,人們頭腦中聯想到的都不是好事。”

對於鈍感力,我的理解是傻人有傻福,一個敏感而尖銳的人會更加容易傷害別人的同時其實是更容易自己受到傷害。當兩個人因爲某些問題發生爭吵,爭吵後變成人生攻擊,即使吵架贏了可是你真的贏了?就好比說一個家庭當中,夫妻之間,像我爸是動不動就翻臉的那種人,其實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我媽是傻人有傻福的類型,雖然我爸脾氣不好,但是其實家裏的重活大活都是我爸在做,大部分的事情其實我媽不用怎麼操心,只要上班,然後忍受我爸的脾氣就好,在外人看來也比較幸福,但是年紀增大她好像反而變得計較,不知道是不是更年期的關係,同樣的,我爸的脾氣也更加差,幾乎週末回家十有八九都是吵架,冷戰,曾經我媽還威脅我爸就是因爲你老是翻臉,你女婿都不高興來,有一陣子這個理由我爸很買賬,因此而消停了一陣子,但是後來又繼續。但是因爲我媽變得計較,回家就跟我嘮叨,因爲生氣也常常會胸口疼這樣,我就在想她是真的鈍感還是以前一直在忍受?

同樣的做微商也需要鈍感力,微商不會讓你一夜暴富,但是至少只要你努力總會有所回報的,不要因爲爲什麼我做了一個月爲啥還是沒有開張?爲啥別人都月入過萬我就賣不出去?要反思,但是不能因爲眼前的小挫折就放棄,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就是偉大,堅持是最可貴的。

做事不要思前想後,即使別人說了不中聽的聽完就拋之腦後,不要過於計較。

這方面我還有很多的東西要學習,還有待長進,但是我想我一直堅持的努力一定會更好。

  鈍感力讀後感5

渡邊淳一說,在人際關係方面,最爲重要的就是鈍感力,當受到領導批評,或者朋友之間意見不和,還有戀人或夫妻之間產生矛盾時,不要因爲一些瑣碎小事鬱鬱寡歡,而應該以積極開朗、從容淡定的態度對待生活。

其實,何止人際關係,生活也真的需要一種鈍感。

“鈍感”相對敏感而言,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過於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傷害,而鈍感雖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卻能讓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煩惱,不會氣餒,鈍感力恰似一種不讓自己受傷的力量。

於是我想,人除了對事物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對變化要有很強敏感性之外,有時需要一種能力,那就是不要爲一些他人或外界環境給自己造成的傷害過於敏感,要做有意義的遲鈍,它也許真是自我保護的好方法。用這個概念衡量自己,我是缺乏這方面的能力的。自己恰恰總是爲一些外在的、自己左右不了又無法更改的事情煩惱,有時感情脆弱到不想和人打交道,不想面對任何事,原因是怕受傷害。

書中提到一個故事,一位老太太總是穿着豔麗不合時宜。但是沒有人直接對她提出,總是微笑着說:您穿得真漂亮!這實際上是接近諷刺的讚美,而老太太卻不知曉。她所具有的就是對諷刺的鈍感力。堅持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按自己的信條生活,走自己的路,不理會別人的眼光,自信地生活在紛繁的世界中,享受鈍感帶來的快樂,享受鈍感帶來的堅強。這是一種大智慧,於是贏得美好的生活。

是的,就好比有時候我們也提倡阿Q的精神。擁有鈍感的人,有的就是也許就是這種類似於自我寬慰的心態。有些事情發生以後,會產生一些不愉快,或是一些隔閡。對此,我們不需要耿耿於懷,更不該心存芥蒂。我們需要的是反省,糾正,然後遺忘,然後在不知不覺中,改良自己的心態。這就需要一種鈍感,讓自己不疼痛的力量,告訴自己別再去想。多想無益,受傷的始終是自己。當一個人無法改變外部環境的時候,能改變的也就只有你自己了。

有首歌中這樣唱到,在乎的人始終不對。前些天,在QQ簽名上看到有個朋友的簽名,也證實了這樣一種意思,他說,愛情就象是兩個拉橡皮筋的人,受傷的總是不願放手的那個。是啊,不僅僅是愛情,任何情緒都是一樣的,當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何必要委屈自己,做一個受傷的人呢。灑脫點,一笑而過。

一個人最容易也最難做到的是控制自己,僅僅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別人也不需要你來操心,甚至害怕你來干涉。每個人都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間,在一定的時候。把能掌控的事情做好,無論發生什麼,不僅僅是樂觀,更多的,是自己尋找鈍感。鈍感不是麻木,麻木是無能的人慣用的伎倆,而鈍感,是想要好好生活的人應該有的心理,它讓人好過,讓人有希望,它是一種精神,給人美好。

成功的人往往是清醒的,成功的人又往往是遲鈍的。這是一個度的問題了,任何的感覺都需要一個度。適當的鈍感力可以在一個人在還沒有被完全被擊垮的時候暫時麻痹一下自己,積蓄力量,整裝待發。“這個世界不過是一場生存遊戲,所以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而要保持甚或加強自己的生存能力,鈍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與其有銳利的敏感度,不如對於大多數事物不要氣餒,這股遲鈍的頑強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現代的力量,也是一種智慧。”

如此,大智若愚,說的也許就是這了。

讓鈍感力來屏蔽生活中所遇到的不順,讓自尋煩惱的年代宣告終結。

  鈍感力讀後感6

鈍感力,這個詞來源於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同名書籍《鈍感力》,在這本書中,渡邊淳一提到:“當今社會是一個壓力社會,磕磕絆絆的愛情、如坐鍼氈的職場、暗流涌動的人際關係,種種壓力像有病毒的血液一樣逐漸侵蝕人的健康。”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噪音,無法達到的目標,無法追趕上的異性,無法減下去的贅肉。敏感的人會放大生活中的艱辛,任何微小的磨難都會讓心靈顛簸很久。

鈍感力它可以直譯成“遲鈍的力量”,是與敏感相對的一種表現,這說的是不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外在打擊不容易阻礙面向目標的決心。強調的是對抗困難的一種耐力,是厚着臉皮對抗外界的能力。無論周圍環境有多糟糕,都可以從容應對。簡言之,就是忠於內心,這件事行不行我先試試,不在乎是否會成功,覺得失敗就失敗,也沒有什麼損失。

內心過於敏感的人,往往會因爲朋友的一句風言風語而畏畏縮縮,旁人的一句的打壓讓自己思慮過重,時間都花費在這些憂慮重重中,情緒變得消極,執行力也消弭於無形。內心的想法:算了,這事兒我好像幹不成,我的能力承載不了。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太容易讓自己內心受到傷害,表面上什麼都不在意,其實內心非常脆弱,喜歡觀察別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但凡表現出一點跟自己的預期不符,就覺得天塌下來了,《鈍感力》這本書裏有一個例子:

O先生是一個作家,剛出道時,他一度被認爲是最有才華的青年才俊。但是,最近兩年,因爲約稿少又被拒稿,O先生則變得消極,漸漸喪失了創作新作品的慾望和鬥志。久而久之,編輯也不再約他,慢慢形成惡性循環,O先生失去發表作品的機會。鈍感力低的人,太容易因爲負面反饋而消沉。

擁有了鈍感力,即便天賦平凡,此生沒有獲得什麼重大成就,也可以保持相對舒適和坦然的心態面對生活。因爲終其一生,我們追求的也並非金錢和名利本身,而是金錢和名利帶來的內心滿足與千帆過盡的平和。心大了,事就小了;事小了,人生就順了。

  鈍感力讀後感7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作品。渡邊淳一在三十歲以前是一名出色的醫學博士,本書是以一個醫生的角度來探討,對人身心健康有益的一種能力——鈍感。

作者在序言中寫道:不要因爲一些瑣碎的小事鬱鬱寡歡,而應該以積極開朗、從容淡定的態度對待生活。鈍感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卻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本書從人際關係、身體素質,心裏暗示,對待事物態度等方面說明了,適度的鈍感帶給人們的好處。

比如,在同樣的環境下,都是受到了蚊子的叮咬,敏感的人就會整夜煩躁不安,抓撓引起感染髮炎,難以癒合。而鈍感的人,卻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安然休息,毫髮無損,對自己沒有絲毫的影響。

在某些時候,別人會對自己說一些不好的言語,有的人覺得這非常難以忍受,讓人鬱悶感到壓力。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別人會說出那樣的話,你可以分析原因,這人是常常喜歡說這樣的話,還是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說,如果聽者鈍感一點,就會發現這原因其實就在說話者的本身。

比如書中提到醫院的一位主刀教授,他常常在做手術的時候對自己的副手和協助者無端指責,不是說“怎麼動作這麼慢“,就是說“眼睛往哪兒看。”然而他並不是出於惡意或者想要指責誰,只是這就是這個人的習慣。

很多人都受不了那位教授,只要是知道第二天要被安排到那位教授主刀的手術時候,想到第二天要受到訓斥,心中就會感到沮喪和畏縮。

但有一位S醫生就和大家不一樣,他不只是開朗豁達地面對自己所受的指責,而且還在每一次回答“是,是”,一邊完成助手工作的過程中,不斷近距離掌握教授手術中的要點,使得他後來成爲醫療部最爲出色的外科醫生,後來當上了院長

書中寫道:那些高齡而健碩的人,基本上都不聽別人講話,偶爾聽上幾句,也就是聽聽就過去了,正是這種不太計較他人言語,不聽別人講話的做法,纔是保持健康的祕訣。即使別人說些不中聽的話,也要聽完馬上拋到腦後。這種有益的鈍感,與精神上的安定和保持心情愉快密不可分。

書中提到“遲鈍的五官”。“人們的各種感官若過於敏感的話,會對人產生負面影響,鈍感的人和敏感的人相比,前者不會造成器官的消耗,可以更爲悠閒自在、胸襟開闊地長壽下去。”

比如聽覺特別好的人,會因爲比別人聽到的聲音更多更強烈而受到干擾,給人增添疲勞。嗅覺敏感的人,會嗅覺出別人感覺不到的氣味,特別是一些難以忍受的氣味,這樣一來,就會給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煩惱。再比如有關節炎的人,在變天的前幾日便感覺疼痛難忍。

看完此書,我明白了敏銳聰慧是一種才能,但生活中是需要一點適度的鈍感,這樣纔不會爲瑣事動搖,這是一種良好的心態,一種健康生活的能力。

在生活中,工作中,在身體上,心理上,學會降低敏感度,保持寬容、淡定、平和的狀態,讓自己擁有一種不受傷的力量。

  鈍感力讀後感8

多年來,和很多家長一樣,常接送女兒上課外班,爲了不浪費時間,我習慣在附近的一間書店等候。還特意辦了那裏的借書卡。

帝都的快節奏,使人心變得格外浮躁,能靜下心來讀完一本書不是件容易事。能讀後令人反思回味的書,更是鳳毛麟角。

清晰記得那一天,書店的好書排行榜上渡邊淳一的《鈍感力》名列榜首,我忽然想起這位著名的日本作家剛剛撒手人寰,我本不喜歡日本文學,但書名“鈍感力”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本想隨手翻翻,卻開卷而不能棄。

這本書文字淺顯,娓娓道來,沒有采用過多的修辭手法(不知是翻譯的緣故?還是大道至簡?)但全書結構頗爲嚴謹,很符合作者曾有的外科醫生的經歷。也正因着這層身份,作者從人體的角度環環相扣地闡述了書的中心思想:很多時候,過於敏感不是好事,遲鈍一點反而有益。這讓我想起了咱們老祖宗留下了的成語“大智若愚”。

我女兒近年在國外上學,我也因此加入了不同的幾個學校的華人家長羣。某天,一個私校的家長羣裏,一位媽媽情緒激烈地闡述了自己女兒的經歷,概括一下內容就是:班上外國女孩子向她女兒炫耀自己的名牌手錶,並詢問她女兒所帶手錶的品牌。她女兒因此而產生很大情緒波動,家長也覺得外國女孩子的攀比和炫富傷害到了自己女兒。

圍繞這個話題,羣裏的家長髮言踊躍,基本上的觀點是:孩子受委屈了,要教育咱們自己的孩子,不和外國人比這些,只和他們比學習。學習好才真正值得驕傲。

說的挺勵志的,好像無可指摘,我卻總覺得哪裏怪怪的。

先說買了新手錶,心裏高興,拿出來炫耀一下,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對於初中生這個年紀很正常吧。即使對於成人,想炫耀一下的心思也會有的,只不過大多數成年人學會了含蓄或低調,這應該和是哪國人沒有關係。我覺得可能是身在異邦,心裏先存了自己是外來人的想法。

家長疼惜孩子的心我們都懂,可是,過於敏感只會令孩子更容易受傷。如《鈍感力》所說的,有時候反應遲鈍一點反倒是好的。無論對方是否存了攀比之心,在她炫耀說買了名牌新表時,稱讚一句“很漂亮”或“很時尚”,都是高情商的表現。我理解“鈍感力”就是不把小事放大,不輕易受到影響,也就是現在比較流行的“逆商”高的表現吧。

孩子在學生時代都比較容易受到家長的呵護,然而走上社會,家長這把“保護傘”的作用就會變小,當他們獨自面對挫折時,逆商高低就顯得尤爲重要。在單位裏,我作爲領導,經常發現一些剛剛入職的大學生特別經不起批評。我批評下屬向來格外小心用詞,雖然嚴厲,但也都是隻針對工作不涉及任何人身攻擊,從沒有使用過“你怎麼這麼笨”之類的語式。

比如,“審計報告的這個數字錯了,錯誤的原因如果是不懂,我可以給你講;如果是經驗問題我可以原諒,希望隨着經驗的增加不要再犯;但如果是馬虎,就屬於責任心的問題,應該自己好好反省。”就是這樣的話,我說哭了一個大學生。當時我是低着頭邊審閱報告邊說的,等我擡起頭看她時,發覺這個女孩子已經泣不成聲。我趕忙讓她坐下來平靜一下,然後問她:“我說錯什麼讓你這麼大反應?”

她回答:“您什麼也沒說錯,只是我們在學校時,家長老師都以鼓勵爲主,態度特別溫和,沒有這麼嚴肅。”

說實話,工作本就是件嚴肅的事,我自認爲絕不算嚴厲的領導,尚且有員工無法接受。

我們的孩子,家長小心翼翼避免的挫折,社會將十倍,百倍地施加給他們,那時候我們會發覺“鈍感力”是一把強大的內心保護傘。其實,何止對於孩子,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這樣一把傘爲自己遮風擋雨,或是生活的快樂一些。

  鈍感力讀後感9

前段時間纔看完渡邊淳一的《鈍感力》,鈍感力直譯爲——遲鈍的力量。作者渡邊先生曾經是一名醫學博士從醫學的角度,他用醫學的角度來論述了在男女愛情、婚姻、事業、人生、家庭等諸多方面的表現和作用,更具合理性。渡邊先生的意思是我們應該表揚敏感,還是讚揚鈍感?作爲我個人,我覺得選擇性的對某些事物敏感,對另一些事物鈍感,恐怕是他所欣賞的。

個人認爲作者所講的“鈍感”其實是種大度,是種爲人處世的哲學之道,當然鈍感就不屬於此類了。《鈍感力》提到的幾十年前,渡邊還在當醫生的時候,認識了那個“給人沒出息感覺”的醫生,無論上司如何的訓斥,他都不往心裏去,刀槍不入似的,簡直能跟防彈衣可比,可見適當的鈍感力確實他就是採取的一種積極的逃避和保護的手段,最終這位醫生,做到了院長級別,實例證明鈍感力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一種智慧和手段!相反的渡邊淳一曾目睹了不少身邊的精英,由於太過敏感,太脆弱、太強的自尊心而放棄了對理想的追求,甚至放棄了對生命的追求。這是一件十分令人惋惜的事,這既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損失。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競技場,必須面對無數的內在和外在的挑戰,當一個人無法改變外部環境的時候,能改變的也就只有你自己了。沒有人不向往成功,但是成功從來都不會輕而易舉地可以獲得,都需要經歷無數的失敗,中國有句古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當中的含義大家都知道,關鍵是在失敗以後,能不能頑強地站起來吸取教訓,這就變成一種人生的智慧,鈍感的智慧。以愛情爲例,文中“被女方拒絕一次就感到深受傷害”的那種人,以這種敏感、脆弱的精神狀態怎能追求到心愛而優秀的女人?在我生活周圍,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大多是某男追求某女遇挫後歷經幾年終於抱得美人歸,在這裏,鈍感作爲一種獨特的人生智慧,對當代社會中的人們都有全新的啓示。

鈍感力是我們生存在這個時代所必備的才能,用敏銳的心態去感知這個世界,固然能更快的體會快樂、領會精彩。但如若能多些鈍感,也僅比別人遲一點,但並不影響快樂的體驗,甚至能讓我們在競爭激烈、節奏飛快、錯綜複雜的現代社會中敏感而脆弱的心靈避免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