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讀後感1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爲一名老師,我們只有上好課才能堅守住自己的三尺講臺,而僅僅是上好課還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是,我們都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堂。我有幸拜讀了北京十一學校魏勇老師的《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讓我受益良多,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怎樣才能讓英語課成爲學生的學習樂園?

一、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

魏老師在書中說到了作爲一名老師千萬別忘了自己也曾是學生。他上學時,內心對於老師上課時的期待,對於學校建設的期待。當然現在他的學生內心也是同樣有各種想法,但能否讓其充分表達這就是老師的教學手段。魏老師的課堂設計總能別出心裁,這些都來源於魏老師從學生的經驗來上課,這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更能讓學生們將所學的知識內化爲自身的素養。記得一次與我侄女交流,說起上學時期最喜歡的老師,侄女脫口而出:“李老師。”於是我就追問,“爲什麼?”“李老師,上課總能給我們一些驚喜,在他的課堂上我們很輕鬆,而且老師幽默風趣,我們都很喜歡他。”也許這位李老師就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出發,讓自己的課生動活潑,讓自己的課被學生所喜愛。

曾幾何時,在x聽完我的課後,對我說了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你上課太像個老師了!”那時我很疑惑,我本來就是一個老師啊,難道這樣上課有錯嗎?或許就是這句話,喚醒了我,讓我明白,爲什麼多次賽課總是名落孫山。作爲教師,我們無需總把自己擺在至高無上,甚至不可侵犯的位置,這無形中讓自己與學生有了距離感,我們要懂得以最真實的自我去面對學生,與他們分享自己的人生體驗與思考,對他們施加教育的同時,我們也從學生的身上受到一定的教育及影響。我們是平等的,我們應該相互尊重。

二、從學生髮展的角度思考

究竟怎樣的一節課才能稱得上是好課?相信這是所有老師都會思考的問題。魏老師認爲好課應以學生爲中心,具有一定模糊性,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同時又是有邊界的。課堂的主角是學生,課堂要服務於學生的成長,一切爲順應學生的發展而設置。而只有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時,才能在課堂上說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生成新的知識和見解。但課堂上自然生成的一些話題以及各種突發狀況並不是老師所能預料到的,而老師如何處理這一系列的狀況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的課堂上不要僅僅侷限於某一學科的教學,學科間是融會貫通的,這樣的課堂學生受益良多。

記得在一次上課,課上到一半,講到季節,說到冬天的天氣寒冷,單詞的教學比較枯燥,學生的注意力也開始慢慢地被別的東西所吸引,聽得不是很認真了,於是我就給學生講了一部紀錄片《帝企鵝日記》,告訴帝企鵝生活的環境非常惡劣,帝企鵝爸爸和帝企鵝媽媽要孵化出帝企鵝寶寶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裏蛋是不能離開帝企鵝爸爸,更不能碰到冰冷的地面。沒想到這個故事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後半節課學生反而聽得更專注。更大的驚喜是,在期末考試的試卷中,這個故事居然以閱讀理解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當然我不能說這樣的課就是一節好課,但是開放性的課堂要求我們吸納更多不一樣的內容,要給學生們拓寬知識面的課堂。

三、站在老師提問的角度評價

魏老師認爲好的問題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好問題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課堂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內心。好問題是激發學生好奇心和飢渴感的關鍵。而作爲英語老師的我,對於該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才能算作好問題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好問題應該具有挑戰性,自然包含基礎知識,和基礎知識的延伸。我們在課堂上要擅於抓住有價值的信息提出問題,要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要多多追問,引向深入,讓學生有了自我展示的舞臺,更讓其的思維在課堂上得到拓展。在我們進行故事板塊的教學時,我們都會在進入文本前找一個切入點,然後利用一個主旨性的問題把學生引入課文的教學,然後根據課文內容設置一些緊扣課文的問題來幫助學生理解,但在我們提出問題時,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方式,引發的效果也是不一樣,這就取決於怎麼鋪墊。而這取決於老師自身,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學習,充實自身,找到適合自己天性的教學方式,要關注學術前沿,切不可閉門造車。儘管如此,我更傾向於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提出問題來,讓大家一起討論,或許,這樣更利於學生的思維發展吧!

作爲一名年輕教師,我要像魏老師一樣懂得站在學生的立場去看待和思考問題,課堂教學的設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豐富自己的課堂,讓我的學生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有所收穫,更讓他們喜歡上我的課堂。當然作爲年輕教師要懂得豐富自身,與時俱進,做一個新時代的老師。在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的這條漫長道路上,我要時時思考,不斷鞭策自己,努力做到上好課,讓學生喜歡。

  《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讀後感2

對於教師來說最快樂、最有成就感的應該是學生喜歡上自己的課,能對你的學科持續保持着興趣並且學得好。很幸運拜讀了魏勇老師的《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給我指明瞭方向。魏勇老師在書中以自己的實際生活和教育經歷和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淺出的分享好課的祕密。

例如要讓學生喜歡你的課,教師要以真實的自我與相處;教師要發掘自己的獨特優勢,選擇與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學方式;課堂是發現的工程,也就是魏勇老師說的“拆圍牆,開窗戶”。這些心得源於作者獨特的思考和實踐,尤其是作者作爲一名歷史特級教師,關於歷史方面的思考和感觸更使我茅塞頓開,引人深思,給了我很多現有教學模式下不一樣的觀點和看法。

教書育人,首先是要尊重孩子,這不僅是指要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更關鍵的是,需要把已經上中學的他們,作爲一個個完全獨立的人來看待,尊重他們的選擇,給他們足夠的選擇自由。

“千萬不要忘記自己曾是學生”, 我們都是當過學生的人,我們最喜歡聽哪種老師的課呢?第一,風趣幽默;第二,他在課堂上總能給我們一種新的東西,讓我們感覺意外,讓我們感覺腦袋被拍了一下。我們一直提倡要尊重學生。我理解,最大的尊重,並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學生交朋友,關心他的生命,而是在課堂上給他驚喜。這個驚喜是什麼呢?我的理解是,我們課堂當中常常會有出乎學生意料的,又能夠讓學生感覺很有收穫的一些東西,他可能想到了但是他沒有我們課堂上所提供的東西那麼深刻,於是他成長了。他變得更深刻了,對他來說有驚喜。

關於怎樣的課程是好課,怎麼教學學生才喜歡,魏老師通過多個精彩的教學案例來闡釋,教學中的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思維的突破與不同,纔是教學的精華。魏老師也從自身的經歷說到重新迴歸教育本質的成長過程和經驗,讓人感覺非常親切。一切的教師與教學都是從理想跌入現實,在現實的泥沼中苦苦掙扎,再漸漸找到突破口並不斷昇華的過程。這給予我這個新入職的年輕教師很大的信心,而增強這一信心的途徑便是要求教師要有廣博的閱讀、獨立的思考和批判的習慣,還有必不可少的對現實社會與社會人的真切關懷。而魏老師對待讀書的態度也使人敬佩,他要求我們在讀書時要正襟危坐,必須集中全部的注意力,這樣的讀書叫“啃”,而我們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啃一些好書,也會使我們上課的狀態不一樣。我想魏老師之所以出衆的根源便是有這樣讀書的態度,而這也使我堅定了以後讀書的信念,以書溫養身體,以書塑造靈魂!

而最道出我的心聲的便是你在學生時代希望教師怎樣做,今天你就怎樣做。想要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就必須要從學生的經驗出發來跟學生對話,使教師自己成爲學生與書本之間的一座橋樑。而課堂也就成爲教師與學生一起經歷的一次精神上的旅遊,而對於旅遊的感觸學生與教師也許並不相同。對於學生來說,教師認爲的好課並非是學生認識的好課,而怎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你的心意,認同你的付出呢?作者認爲只有搭建書本世界和學生的經驗世界,使其喚起師生共同的情緒體驗,而這樣才能使老師的每句話學生都會容易有認同感,學生的每個感受也會使教師能夠傾心體會,也就是教師要先有代入感才能成就認同感。

讓學生喜歡上自己的課,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需要我們從認識上去改變,從行動上去磨練,從實踐中去總結,從反思中不斷去完善。讓每個孩子都喜歡上自己的課,這是我的一個願望,我也將爲了實現這個願望不斷地努力,與學生們共同成長。

  《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讀後感3

我從兩年前帶領部分教師開始進行“跨界學習”的項目研究,兩年來,一直在摸索前行。有曲折也取得一些成就。比如,去年集團辦學聯合體特色項目評比獲得一等獎第一名;今年上半年整理印出了一本《引萬物讓課堂,以世界爲教材》的文集;現在繼續深入……我們的研究思路是由點到線到面的方式,逐漸擴展深入。大量的.教師和學生的參與,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從蝴蝶開始到牛首山,到學校校園內外溼地文化、南京飲食文化、院士文化研究,從學科內部、學科之間到時空領域。

大家可以發現跨界已經無處不在,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東山黃金海岸一樓廁所的入口處,有這樣一句話:商務和休閒已經實現了跨界。是的,周圍的景楓、金鷹、太陽城,已經不是簡單的購物場所。曾經的大型高檔購物場所已經實現了轉型,否則就要被淘汰。而我們的學校卻停留在學科相對割裂的狀況,我們的學生卻缺乏這樣的意識,顯然已經與社會發展相脫節。

在讀到魏勇老師的《怎麼上課,學生才喜歡》的《好課堂要跨界》這篇文章時,他談到作爲歷史老師他在昆明上的一堂語文公開課,從研究日本歷史文化的角度去上《一碗陽春麪》,效果可想而知。令人詫異的是,他寫的文章大多數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上,他結交的朋友也基本上都是語文老師。他的理由是,語文的空間比歷史大,歷史的空間比政治的空間大……

學校安排我聯繫歷史組,我也就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歷史學科的聽課,近幾年來聽了好多歷史課。聽完課,歷史老師可能出於尊重都主動找我評課,也可能程序的要求,有聽必有評。雖說政史不分家,但作爲政治教師去評歷史教師的課還是需要勇氣的。於是我就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進而去點評: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如何?學校倡導的“少教多學”理念落實得如何?

在評課的過程中,我思考得最多的就是,人爲什麼要學歷史?魏勇老師認同兩個觀點:一是學歷史是爲了以史爲鑑,借鑑過去的經驗教訓。另一個就是評判性思維。作爲政治老師研究的就是當下現實的問題,而批判性思維這也是政治學科最基本的素養。

所以,聽了“商鞅變法”之後,我就覺得老師沒有引導學生去認識當下中國的改革,中國爲什麼要改革?商鞅變法要因爲生產關係需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當下的中國改革不也是如此。商鞅變法從政治、經濟、文化着手,當下的改革不也是全方位的嗎。商鞅變法爲什麼成功了?對應可以啓發學生思考我國改革三十多年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何在?

聽了“美國西進運動”之後,我就覺得我國也有“西部大開發”,老師應當引導學生去思考兩者的區別在哪裏?

同樣,在上政治課的時候也要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去思考。比如說爲什麼我國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回顧世界各國的歷史和現狀,大多數戰爭的爆發尤其是局部戰爭、內部戰爭都是民族、宗教問題引發的。

國慶節期間女兒爲了寫一篇參賽作文而苦惱,我就隨口問了作文題,題目是“底色”或者是“發現一條河流的隱祕”。太哲學味了,我也不知道怎麼寫。於是我說兩天前我們去了鹽城大豐中華麋鹿自然保護區,你知道麋鹿自然保護區爲什麼會出現在大豐嗎?你知道麋鹿的前世今生嗎?如果你有興趣查查,你會發現,中華麋鹿的生存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興衰史。你就會理解什麼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作文怎麼寫我不去關心,至少我引導她從地理、歷史、政治多角度去思考問題,難道一篇好的作文不需要跨界跨學科嗎?

魏勇老師說,學科界限被打破之後,上課的時候老師可以縱橫捭闔,很容易找到一個可以給學生驚喜的地方。他還說,學科界限學校可以有,但是作爲老師,我們在閱讀和思考的時候不要有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