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愛和自由》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大綱

《愛和自由》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和自由》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歡迎大家分享。

《愛和自由》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愛和自由》讀後感1

讀完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感受頗多。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只是心靈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吸引,我認爲這是一本可以改變老師、改變家長,最重要的是可以改變孩子一生的書。

當今的社會,我們關注教育、重視教育,但教育最需要的是什麼?是愛。要真正懂得愛孩子,並非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真正關注孩子生命內在的發展,而不僅是技能的馴化;真正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僅是物質的替代;真正尊重孩子作爲個體的獨特性,而非流水線上的作品;真正讓孩子創造自我並創造世界……這纔是教育!

愛到底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爲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這是看《愛和自由》最初打動我的地方,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在心頭。

作爲教師,從事幼兒教育六年來,自認爲是位充滿活力,愛心豐盈的老師,但是看完這本《愛和自由》,我突然領悟到我們的愛或許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是一種“虐”。我們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夠,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潛力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成果,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孩子總是問爲什麼非要聽大人的話,而我們的理由往往就是:“因爲我愛你們。”但是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成長規律。

幼兒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發生事故,哪怕是小擦傷也好,也會讓我們覺得無法向家長交代。因此我們處處留意,時時留意,這個不許,那個不讓,始終讓孩子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們整天對寶貝們說:“孩子們不能這個樣子,不能碰那個東西,它會劃傷你的手,你們就聽老師的吧,老師是爲你們好,老師愛你們。”我相信,這是大多數老師都在做的事情。看完《愛和自由》,作爲80後老師必須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爲是有原因的行爲,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裏健康成長的孩子。同時,我們在自我改變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長,我們的教育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園密切合作,我們才能給予我們的寶貝真正的愛與自由。

看完《愛和自由》,另一個感觸就是關於知識。我們是引領幼兒前行的教師,我們怎樣去“教授”知識呢?我們要改變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着孩子去認識,去感知,去自然而然的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書裏有這樣一句話: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爲生命的一部分,並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就是智力。

孫老師說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身邊的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有愛沒有自由,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沒有愛,孩子便會冷漠。愛與自由同在,並加以引導和體恤,讓孩子們要學會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作爲家長,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後,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然後,現實中的許多問題又困擾着他們,學校學習壓力的增大,各種興趣愛好班的層出不窮,使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我們常常會說:“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呢?我給他吃、穿、養他,我花錢讓他學這學那,我心裏愛他。”是的,但有用嗎?這是愛嗎?

你每天總在埋怨他、責備他、訓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語言都是否定的語言。你當着別人的面訓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腳。家裏來人時,你當着孩子的面告訴客人你所認爲的孩子的某些缺點。你不斷地以一個成人的角度誤解孩子等等,這些都不是愛。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是在指責中長大的,此刻我們忘記了自我的童年,忘記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記自我童年的願望,忘記自我被束縛後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這是我們的遺憾,因此,我們就更應讓我們周圍的環境充滿愛、自由與溫情,對寶貝更應用心去關愛,彌補我們的遺憾。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

總之,我覺得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首先,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們的行爲認爲是有原因的行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的環境裏健康成長的孩子。第二,要做一個有心的人,去仔細觀察孩子們的一言一行,傾聽和交流是最好的橋樑,也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樣。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舉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很重大。

其實,不只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裏不快樂,任何人都不會感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和溫暖,人與人之間要是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寬容,是不是都會得到好的結果。

愛與自由同樣重要,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要適當放手給孩子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寬容,學會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肯定也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讓他們充滿快樂,我們給與孩子愛與自由,孩子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完美的未來。因爲“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愛和自由》讀後感2

正如題目所言,在這本書中,蒙氏幼兒園的園長孫瑞雪透過超多的實例來論述自我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兒童按照自我的內心發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關於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本來嘛,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麼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麼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爲經驗欠缺,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爲。如果真的愛孩子,又瞭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我的意願發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

記得以前有位姐姐帶着自我正上幼兒園的女兒來玩,小女孩活潑可愛,新奇地望着周圍的一切。年輕的媽媽告訴女兒:“這位阿姨是老師!”“老師。”聽到這兩個字,小女孩頓時害怕地躲到了媽媽身後。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卻笑不出來:小女孩的老師到底對她做了什麼,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師?

這件事也許是個案,但確實讓我在一段時光之內對中國的幼兒教育產生了擔憂。《愛和自由》就有一個老師粗暴對待學生的案例:某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師扔了一個球給孩子,孩子沒接住,“笨死了,連個球都接不住!”之後是孩子把球扔給老師,結果,老師也沒接住。當時看到這一幕的蒙氏老師想:這回老師沒話說了吧!之後,令人驚愕的一幕發生了,老師說:“笨死了,連個球都不會扔!”

怎樣着都是孩子的錯!可想而知,經常被這麼指責的孩子必然會膽怯、不自信、內向、對別人也不會寬容到哪兒去,並且對什麼都沒信心,也不敢去挑戰自我,更不用提什麼創造力了!

其實,何止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裏,任何人都不會感覺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與溫情,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會快樂、有效率的多?

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是不是就會更加以寬容的心態來應對這個紛亂的世界呢?

  《愛和自由》讀後感3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尋找這個答案,可每個人是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樣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葬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是一樣的,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種免於恐懼、免於奴役、免於傷害和滿足自身慾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舒適和諧的心理狀態。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我的意願決定自我的行爲。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夠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很嚮往自由!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自由能夠說是一種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樣貌,不給孩子過多的束縛,不把自我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要說實話應對孩子,有時候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估計這也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吧?因爲這個尺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

這本書表達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我許多的觀念強加給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遺憾和未能實現的夢想都寄託給孩子,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爲自我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着父母深重的寄託,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孫教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我們凡是應當從孩子的立場爲孩子着想,從容的應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書中說到其實教的整個目的就是爲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爲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之前兒童不用急着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種感覺就行了。對此觀點我表示贊同。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的感覺來源於內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紙張上去做好規劃,因爲你給他什麼他就會理解什麼。不要妄想讓自我的孩子成爲“神童”,小小年紀就要求他們會背很多的詩詞歌賦、數學計算等,這樣的孩子雖說知識廣博,但他的心智發展並不好,缺乏洞察力、不會去思考,只會一味的死記硬背,毫無自我的創新性,整個創造思維被你們給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孩子會有好的發展前景嗎?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的”。我認爲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與挑戰,從而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尤其是剛入園的新孩子,他們需要學會自我調整心態,讓自我慢慢的去適應幼兒園裏的一切,逐漸心智發展的就會很順暢。所以家長也要配合好我們教師的工作,要保證自我的心態正常,孩子纔會不那麼恐惶,俗話說的母子連心,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吧。

孩子在幼兒園時,其成長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進取的充滿愛和自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得以發揮。在六歲之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一味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們就變得自律與順從。而不是我們一味的壓制和束縛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膽怯,不明白到底什麼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我的思維,一味的聽從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麼他的人生也不會是歡樂幸福的!

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纔會成爲一個專注、寬容、堅強和完整的人!

  《愛和自由》讀後感4

讀了《愛與自由》,我有三點體會:

一、不要讓家長和教師不由的成了孩子成長的羈絆

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當中,要經過觀察、觸摸、操作、參與、活動來認識世界。家長和教師在孩子探索未知事物的過程當中,要發揮孩子的主動性,不能壓制、包辦、脅迫。比如孩子不細心受了傷,他哭了起來,家長就說:“你要堅強,不能哭。”這是壓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長不讓孩子幹力所能及的家務,這是包辦。孩子不願意上各種興趣班,家長就硬逼着孩子去上各種輔導班,這就是脅迫。

二、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科學地愛孩子

科學地愛孩子,就是讓我們的愛能真正成爲孩子成長的營養。讓孩子體會到我們真正在愛他,如果他會表達,他會由衷的說“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教師,我愛你!”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研究問題,就容易做到科學地愛孩子。在澡堂洗澡時,常見到一些媽媽拿着澡巾給孩子搓背,孩子的肉被搓紅,哇哇大哭,可是媽媽仍不停手,還說:“淨會鬧人!”兒童的皮膚是多麼嬌嫩,可是媽媽無情的傷害了孩子卻渾然不知!我們有些學生作業做到很晚卻做不完,這是對學生身體的摧殘。

三、讓孩子成爲自我的主人

讓孩子自信、陽光的成長,這樣的孩子抗挫折本事強,善於解決問題。這種有獨立性的、自主性的孩子將來纔會成爲人類各行各業中的優秀勞動者。正所謂“人各有志,生財有道。”《范進中舉》中的范進之所以最終瘋了,就是他沒有成爲自我的主人,成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最終,我用《愛與自由》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分享:你幫忙了他,但他真正的心裏過程是由他自我完成的,而你的幫忙中最重要的是:沒有從根本上打擾過他,在關鍵時刻愛過他,你喚起了他,使他找到了內在的感覺,幫忙他讓他自我建立了清晰準確的概念。

  《愛和自由》讀後感5

趁着假期,讀了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一書。

一直聽說:"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了什麼,他就會顯現什麼。"但當我打開書的第一章節時,卻看到:"胎兒在母體中形成的那一瞬間,他內在就有一樣東西,那東西將在孩子一出生就指導孩子如何發展,指導孩子去抓什麼、摸什麼……"這兩種觀念是相沖突還是相依存?帶着許多的疑問我開始了這次閱讀。

作爲一名教師,我對書中的一些觀點頗爲贊同,同時也受到了一定的啓發。

在校園裏,有很多老師喜歡乖巧不鬧的孩子,最好那個孩子是坐那兒不動,不打擾你工作的。可是,書中指出:一個孩子是不可能坐在那兒不動的,這是一個老人的狀態。一個是剛剛升起的太陽,一個是將要落下的太陽,兩種對世界感知完全不同的人,一個生命剛剛開始,而另一個生命則快走到盡頭。

因此,你不能要求孩子像老人一樣的狀態。孩子出生後有一個自然法則,就是不斷地、不停止地發展生命,孩子沒有一秒鐘會放棄這種發展,所以活動中的孩子是最正常的孩子。

對於中國一窩蜂的加強孩子素質教育問題,從書中我們可以發現:幼兒期學什麼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發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認知能力、認知技巧,這纔是最重要的。對孩子來說,掌握知識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人生命中的頭六年如同黃金一般的貴重。很多家長把孩子掌握某種技能作爲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孩子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蒙特梭利說:人必須是自己的主人。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只能做孩子精神的僕人,而不是主人。

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生了一個兒子,他準備把兒子培養成天才。在兒子三四歲的時候,這個孩子已經會幾國的語言,6歲的時候,考人中學,10歲上了哈佛大學,16歲攻讀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心理學家每一分鐘都讓他的孩子不斷地"吸收、吸收"。18歲時,孩子成爲英國倫敦一家商店的售貨員。可是他什麼都不幹,他拒絕任何"知識性的活動",他覺得做一名售貨員特別高興,"滿腹經綸"對他沒有用,事實上"知識"使他非常痛苦。

我想如果人只有一個大腦而沒有感官,讓大腦爲這個世界服務,使它成爲工具,我們的痛苦可能會少很多,但我們還有感覺、心理、精神和心靈,我們必須尋找到我們自己,纔不會痛苦。

人的發展、人的精神必須從感覺中發展並由感覺伴隨着。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愛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斷地學習。如果因爲愛孩子而毀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讓人痛苦了嗎?我從《愛和自由》學到的:該怎麼愛我的孩子!我纔有資格和權利對孩子說:"媽媽愛你!"

當今的許多家長,對孩子關愛倍至,願意爲照顧好孩子而放棄一切,但是她們只注重的是幫助孩子做什麼?指導孩子該怎樣做?有時外出看到許多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帶着寶貝在戶外玩,你往往聽的最多的是:寶寶,不能碰這個,這個危險;寶寶,不能去那邊,那邊危險;寶寶,不要摸這個,這個太髒了……孩子就像是個小木偶,被指揮的暈頭轉向,當他稍有不從,就有會聽到大人說:"這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有的就像書中所說,大人們甚至因爲孩子某些事做不好,就認爲孩子很笨。

在這本書中,孫瑞雪老師通過大量的實例來論述自己的觀點:只有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孩子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之上的。我覺得真正的愛,應該是無私的,包容的,而愛的前提就是這個孩子必須擁有了自由,這個自由是心靈、行動、空間和時間各個方面的自由。我們應該尊重他,給他自由的權利,讓孩子真正的成爲自己的主人。

作爲母親,我錯過了孩子許多寶貴的東西,作爲教師,我不想再錯過學生們寶貴的成長足跡了。我希望《愛與自由》能夠給我更多的幫助。

我相信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學會信任,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讀後感6

在這本書中,蒙氏幼兒園的園長孫瑞雪用各種事例詮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促成兒童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怎樣才能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愛呢?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爲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這些須建立在你對兒童生命發展瞭解的基礎上,這就是愛。

儘量給孩子愛,讓他充分享受到愛,這對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對這一點人們是普遍認同的。但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須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尤其要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態。我們常會看到這種現象,孩子一旦開始獨立,父母就會說“這孩子太犟了!”“這孩子怎麼會這麼不聽話。”實際是孩子要成長!要照他自己的意志去成長,孩子的意志同父母的意志開始產生矛盾了。我們要學會理解孩子成長需求。

當成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某些做法,而孩子在哭鬧着堅持時,我們難道不能問個爲什麼嗎?難道是孩子太貪心?不!不能用成人已經被世俗矇蔽的思路去理解孩子。當你不知如何辦時,給孩子自由難道不是個好辦法嗎?尤其在兒童小的時候,正是他的審美觀形成和建構的時候,老師和家長一定要在這個時候給孩子提供形成審美觀的條件和機會。

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發展潛力的自由,充分認知的自由。有這種自由,他才能夠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規律,才能夠去認識、認知。有了自由,孩子就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爲有興趣,他就會反覆做,就變得專注;在長久的專注中,他逐漸感知並把握了事物的規律;把握了事物的規律,他就願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

  《愛和自由》讀後感7

假期裏,我讀了一本叫做《愛和自由》的書,這是一本關於“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

這句話飽含着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知道兒童的想法,瞭解兒童的心情,感知兒童的苦難。

不論是學校還是家裏,我們面對的都是孩子,一個個獨立而獨特的個體。自己有限的教育經驗是否能夠滿足於這麼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這也是一個古老的教育話題——怎樣因人施教。即書中提到的“愛的能力”之一。

我覺得要樹立孩子的一種比較良好的自我評價感覺,因爲,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都不是很客觀,大部分評價都來自成人。所以,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壞孩子”更容易教育。

當孩子出現不遵守紀律的時候,要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爲,不在孩子面前反覆強調他的種種不是,而是可以採取轉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錯誤行爲。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否能夠不斷髮揮和擴充自己原有的優勢,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比較系統的教育方案。

讀了這本書,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才發現,原來作爲老師,我是那麼不合格,我忽略了孩子的內心,缺乏對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從此刻起,在工作中,我要多聆聽學生的心聲,而不是急於批判學生。聆聽孩子的心聲,是我們與孩子溝通的最好方式。聆聽是我們對孩子最好的愛!

總之,需充分觀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來尋找相應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恆,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我們有足夠的洞察能力,在每個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閃光點,我們也將更加具備了愛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擡起頭來做人。” 通過閱讀《愛和自由》這本書,我深深地體會到:同時,也使我清醒地認識到:要教育好一個學生,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長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們能夠持之以恆,用我們火熱的愛心去點燃學生心中希望的火花,那麼,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個學生像一棵棵小苗苗沐浴着陽光雨露,茁壯地成長!

  《愛和自由》讀後感8

《愛和自由》一書便很好地詮釋了爲人父母如何把握好愛與自由的尺度,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愛,什麼事真正的教育,這本書將引領我們去發現真實的孩子。

成爲最好的自己

泰戈爾說“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着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愛和自由》一書便很好的詮釋了爲人父母如何把握好愛與自由的尺度,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愛,什麼是真正的教育。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兒童心理專家孫瑞雪,通過自身的實踐事例,將蒙氏理論描述的通俗易懂。這本書將引領我們去發現真實的兒童,靜心讀完,我們不僅要驚歎:原來兒童可以這樣解讀。

愛就是給予尊重

火車在軌道上行駛,這是成人的規則,當孩子用玩具火車進行其他玩法的時候,爸爸會說:“不對,火車應該在軌道上走。”試問你能知道兒童的內心嗎?在孩子心裏這可能是一個與火車無關的探索,也可能孩子是在複習或延續他的昨天。讓孩子成爲自己,父母應該去尊重孩子成長的軌跡,而不是把成人想當然的結論,強加給孩子。就像《那隻深藍色的鳥是我爸爸》中的爸爸一次次的飛行演示中,孩子終於按着自己的步伐明白了那道數學題一樣。

反思成爲父母的路:孩子很小的時候,你總是很用心的去教孩子認識顏色、物品的名稱、不厭其煩的和他練習走路,數1、2、3、4、5。或許連你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或許是3歲,4歲,5歲還是孩子的孩子,在你心中已經不是孩子,彷彿他們應該會這,應該會那,把你認爲的應該變成了孩子的應該,於是我們對於他們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少了當初的耐心,多了更多無謂的懊惱。

別人的孩子都會,爲什麼三八24,我的孩子總是出錯,總想從一些專家的理論經驗中找到教育孩子的真經,但是卻忘了獨屬於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成長的過程、速度、方式、對某一問題的認知不盡相同,所謂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父母的愛,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一無二的獨特性,孩子不同,你陪伴成長的軌跡當然就不同。

愛就是給他自由

“小心被燙着”“風大,把帽子戴上”“看着點,別碰頭”類似這樣的話是不是在你和孩子相處中層出不窮的飄出。大多數的爸爸媽媽都會不屈不撓維護自己的意志和看法。因爲孩子弱小,沒有自衛能力,大人的包攬本性就在孩子面前表露無遺。對待孩子的想法和“指導”總是很隨意。在“愛”的名義下,把孩子辨別能力,自衛能力和自理能力統統剝奪。

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的“下樓梯事件”,孩子從剛開始下樓梯,大人就一直不敢放開孩子的手,孩子自始至終都知道怎樣下樓梯,從未想過自己要看臺階,要踩穩。一個趔趄,大人手一緊,沒摔倒,以後便更是呵護備至。許多孩子像這樣在呵護下長大,變得不知天高地厚,失敗後就是對父母的埋怨,沒有給予及時的幫助。父母呵護備至的愛剝脫了孩子成長的自由。

愛就是流動成長

父母、教師、學校……這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環境的構成。怎樣給孩子創造一個可以自由獨立成長的環境呢?書中告訴我們“環境必須是有生命的,作爲老師需要追求自我成長,如果始終一成不變的話,就不能給兒童創造一個有生命的環境。”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我們父母,如果一個成人的生命狀態是僵化不變的,那麼所營造出的家庭環境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而不斷變化成長中的孩子在一成不變的環境中成長必然會受到制約。當你的孩子進入幼兒園時,你是否已經成長變化爲一名幼兒園孩子的家長;當孩子踏入小學的大門,你是否準備好成爲一名學生家長……

當你抱怨上了學還要家長這麼操心時,是否是你拒絕自我的成長變化,而你的停滯不前,所創造的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必然同孩子的前進節奏不一致,也就限制了孩子自由。正如書中所說“如果成人的生命狀態是開放的、流動的,那將能感知到兒童生命的流動和成長,並協助兒童的成長。”給孩子自由,成人的變化成長就是最重要的環境創設。

心理學家常說“你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爲你自己。”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爲他自己,你就必須給他一樣東西,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給他,他才能成爲自己。如果孩子要創造自己,他必須生活在愛與自由中,他必須擁有時間、空間,必須擁有愛的照顧,這樣他才擁有創造自己的機會。我們一生能夠給與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也讓我們做一名睿智的父母,給孩子真正的愛與自由,讓他們成爲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