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惡意》讀後感(通用25篇)

《惡意》讀後感(通用2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5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惡意》讀後感(通用2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惡意》讀後感(通用25篇)

  《惡意》讀後感 篇1

近幾年讀過最精彩的推理小說,沒有之一。

僅是草讀完一遍,連劇情都沒有回頭梳理,我就已經按捺不住某種情緒,想飛快地寫下現在的感受。

惡意,惡意,我也有這種惡意——讀至最後,我因自己的這個發現而毛骨悚然。

而其原因竟然真的只如文中的某個校園暴力的主謀所說的,“我就是看他不爽”。

你還記得嗎,我們班的小孩在畢業典禮之後,用刀刺傷了一直以來欺負他的同學。當時,那個欺負人的主謀曾說了這麼一句經典臺詞:“我就是看他不爽。”

一直覺得自己尚算個能掌控自我的人,可這莫名的惡意竟滋生地毫無徵兆?

說老實話,我實在找不出任何合乎邏輯的理由。野野口先生,你也是這樣吧?或許連你自己都說不清。

原來人類的惡意竟是這般地共通而又不講道理?

最令我驚懼的是,這些明明只是生於瑣碎的惡意,究竟要造成多大的破壞才能散去?

我不知道。

我只覺讀至終了,自己被剝皮拆骨,鮮血淋漓地看着鏡子裏卸去了所有理性和良善的自己,心頭狂顫。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啊?

原來我也可以這麼惡毒啊。

  《惡意》讀後感 篇2

《惡意》是一部手記體敘事性的推理小說,是日本天王作家東野圭吾的巔峯之作,它與《白夜行》齊名,同享榮耀與光輝。引人注目的是《惡意》與《白夜行》恰似兩生花,《白夜行》中的愛情極度熾烈,令人粉身碎骨;《惡意》中的怨恨則無比深沉,令人萬劫不復,人性的兩極就這樣奇異地直擊人心。

在讀《惡意》之前,我就已經看完了《白夜行》,那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已經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當然《白夜行》要長一些,而《惡意》要短一些。我是在電子書上看完《惡意》的,不過在現在看來,我很幸運,我不知道書什麼時候結束,所以當罪犯找着時,我以爲就要結束了,然而《惡意》與一般的推理小說不同,它徹底顛覆了推理小說的觀念——知道了罪犯是誰,推理小說也就結束了。

《惡意》先是以野野口修的手記開始描寫事件的發展和經過,是案件發生的主要內容,接着是刑警加賀恭一郎的記錄和提出疑惑,本來在加賀刑警的獨白中真相就大白了,即小說要結束了。但是,面對野野口修的認罪,再加上作案動機的不明,加賀刑警又進行了深入調查,結果又探出了新的情節。本來以爲這次殺人動機找到了,真相可以大白了,而且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也寫了懺悔書,對自己的犯罪事實完全認罪了,案子就這樣結束了。可是,當加賀刑警再次調查時,他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他覺得他掉進了一個陷阱,前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象!犯罪嫌疑人是一個得重病即將死去的人,就因爲對暢銷作家日高邦彥看不順眼,產生了惡意。於是他精心策劃了一場謀殺,他謀殺的手法平淡無奇,他就是要警官知道是他殺的,並且留下了很多暗示,使警官陷入他的詭計。

《惡意》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偵破進展百轉千回,每一次偵破都是真相大白的時刻。但是,儘管兇手置於眼前,作案動機卻始終不知。小說中既有加賀警官的表述,又有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的表述,兩者讀起來都好像是事實。

老實說,儘管野野口修是罪犯,他是怨恨最深的人,但是在讀《惡意》的過程中,他一直是被視爲無辜者,受害者。就算是已經知道他是兇手了,由於對作案動機不明,我仍對他沒什麼壞意,我覺得他只不過是一時衝動嫉妒而犯下了錯誤。在加賀刑警的調查中,當我知道他以前是受害者時,我甚至對他充滿同情。

可能前面我感覺不到有多大的惡意,但在真相出來時,我那份激動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來傳達的,我只能說,野野口修的惡意是最兇險的!他不僅殺害了作家日高邦彥,而且在名譽上也毀了他,甚至把他的人格都毀了。爲達目的,他想出了一個相當長的計劃,當“真相”被公佈時,世人同情的目光會集中到自己身上,反倒是被害者日高邦彥受人唾棄。他捏造了與日高初美(日高邦彥的前妻)的不倫關係,並進而想出被逼做影子作家的故事,他甚至想得到日高邦彥問世作品之正牌作者的美譽。正因爲懷着這樣的目的,他複製大量的手抄稿,弄到自己的手指都長繭,甚至不惜在寒夜裏,費上那麼大的功夫去拍一卷假的錄影帶……他對作家日高邦彥的恨是無比的深沉!令人萬劫不復!

作品中的兇手是可怕的,對一個人的惡意,其最終手段不是殺了他,有比殺人更勝一籌的方法來展示自己的惡意,那就是讓人身敗名裂,遺臭萬年。我無法理解這種極端的做法,就算怨恨再大也不能殺人。更何況以這樣的方法處理本來就不對,讓人身敗名裂,遺臭萬年,這是多大的怨恨啊!

更令我無法理解的是野野口修對日高的惡意僅僅來自於“看他不爽”。在生活中,人和人相處,難免會發生矛盾,如果就因爲一點小問題而產生了惡意,那樣對誰也不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地對待他人,人生將會更美好,就算是你看哪個人不爽,也不能產生惡意,因爲惡意是沒有什麼理由的,或者理由是微乎其微的,它只是對某個對象懷有的強烈的負面情緒,這種情緒的初始是細微的,結束的時候卻極爲澎湃。

  《惡意》讀後感 篇3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東野圭吾的書都是到最後的時候開個大反轉的。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惡呢?我始終相信人性本善的。每個人一出生都是一張白紙,出了社會才被染了各種各樣的顏色。野野口的惡意也可能是跟他媽媽的抱怨有關,跟他初中的校園暴力有關,他的妒忌讓他謀劃了這場殺人事件。

生活中也聽到了很多關於校園暴力的事情,到底是什麼讓這些校園暴力存在呢,我覺得社會價值觀有關係,跟家庭也是有關的,都說爸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爸爸媽媽的行爲對小孩的行爲是最大的。這兩天的新教師培訓的戴老師說了,身教永遠大於言傳,所以父母想要孩子怎麼做,自己要先以身作則。父母想要孩子多讀書,自己要先看書,而不是自己玩着手機看着電視,跟孩子說,要多讀書。所以別在孩子面前玩手機。也有段子說,想要毀掉一個孩子,那就給他一部手機吧。

這書中一個校園暴力的施暴者爲什麼會傷害受害者,他竟然說,我就是看他不爽而已。現實生活也確實很多人也是說我就是看他不爽,所以我就打他。是長相礙着你眼,還是吃你家米了,最受不了的就是這一句話。我看你不爽我也打你,你讓不讓啊。校園暴力一直存在,學校能教育,但是沒辦法完全消除的。

  《惡意》讀後感 篇4

愛屋及烏的原因來看這本書,只是看,沒有靜下心來好好看,看完這書後感覺一團漿糊,有點混亂。

他爲什麼要殺日高?因爲怕東窗事發?但是他不知道日高有照片,他不知道誰會有照片,也沒有幾個人知道他是幫兇。一個自己知道自己將死之人,還會怕這個?如果還想搞臭日高,他幾年前就應該有行動,更何況他倆好了好幾年,看來恨意也不是那麼大。

他年齡這麼大,日高都結婚兩次,他一次也沒有,也不正常,他同事說他基本上不參加活動,他下班後都幹嘛?

日高又是怎樣的人?難道只是一個倔犟的人,他不會在野野口不去上學後去天天叫他上學,應該也有正直的一面,但是又說他欺負他,野野口爲什麼又去上學?如果不是達成協議,他怎麼會心甘情願上學。

感覺作者寫作的時候找不到轉折的思路了,後面幾章就想起用他同學的口述來給人物貼標籤,標籤是貼上了,也僅僅是標籤,沒有愛情沒有親情,也沒有友情,沒有忠誠也沒有背叛,人物一點都不豐滿。很枯燥!有種霧裏看花的感覺,讀起來有點累!

  《惡意》讀後感 篇5

從決定讀這本書開始到讀完不過用了幾小時(以我閱讀的速度和頻率來說已經很快了),它很吸引人。小說開篇不久犯罪嫌疑人就已落網,誰也不會想到作者會讓讀者在尋找作案動機的漩渦中掙扎。千迴百轉的劇情,每次都是在一切看似都通順了,加賀警官以他敏銳的嗅覺帶領讀者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頭腦風暴。

以前看東野圭吾的作品只是單純當作推理小說看,沒想到這個作品有了一個鮮明的主題:校園暴力。文中的三個重要人物都因爲校園暴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加賀因在當教師期間錯誤處理了校園暴力導致了一個悲劇所以無法原諒自己再繼續做一個教師改行當了刑警,野野口迫於暴力威脅成了施暴者的同夥對日高實施暴力行爲卻被日高拯救並且以一片善意對待於是再也無法不自卑地活下去,心中的惡意隨着日高的成功也更加濃烈終於導向了謀殺。書中有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你當時承受的最大暴力,就是被迫成爲那場暴行的共犯。這是多麼可怕可悲的事,受害人被迫成爲加害者,下一個受害人又成爲加害者,下一個受害者……這樣惡性循環何時是盡頭。追其源頭,第一個加害者只是因爲看某人不爽。但這恐怕也是來自從小成長的家庭環境影響,而家長的負面影響又是受他童年影響。好累我不想寫了。

  《惡意》讀後感 篇6

不管你是不是否認,人和人之間存在的更多的是惡意。

他待你態度惡劣,你會鄙夷會憤怒,他待你冷漠,你會厭惡,他待你過於熱情,你會認爲他另有所圖,他沒有你強大的時候,你或許會輕蔑待他,他比你強大時,你又會不甘心落於人後而嫉妒,人和人之間是會存在善意,但不得不承認,那只是少數的情況,生活在無數暴力擠壓的社會環境下,更多的惡意一觸即發。

當今我們談好人沒好報,社會輿論充斥我們的視線,可是當問起:你爲什麼這樣對待他,得到的答案是看不慣的時候,任憑多少輿論壓力,都是無法拯救這個人的,只會積壓他心中無處爆發的惡意,任憑邪惡與怨懟瘋狂滋長,最終導致悲劇。

說這些可能沒什麼說服力,那麼打開微博看看最近輿論頂端的那些評論者都說了些什麼,有幾個不是心懷着惡意來用最難聽的話去傷害並不認識的人,人們自覺的站隊同情所謂的弱者,以爲用惡意開制止惡意就能夠拯救那些弱者,其實最應該被拯救的是那些心懷惡意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惡意的。比如對周遭人的嫉妒,猜忌與背後的風言風語,雖然是小小的,但也是心中罪惡的根源,大多數人能夠控制罪惡的成長,而那些無法控制惡意的人,就成爲了被惡意控制的傀儡。

願我們能夠在這紛雜的世界理智一點,不要用惡意揣測他人,也儘量心懷感恩,讓自己的內心多一絲光明。

  《惡意》讀後感 篇7

野野口作案動機背後的心理,追溯到小時侯遭遇過的校園暴力。

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在於,以爲在書中二分之一處讀到了結局,卻在後半部分的推理中推翻了前面的一切猜測,反轉之大,頗感震驚。人在心裏種下善根,就會結出善果。在心裏種下惡根,就會結出惡果。惡意,絕不是一時興起,一時衝動。校園暴力,這幾個字可怕得令人髮指。將惡意背後的大部分原因歸咎於它,並無誇張之意。野野口在學校被欺負,遭遇校園暴力,又因爲害怕被孤立,爲了免遭校園暴力而參與校園暴力事件中。這種遭遇是校園暴力中十分常見的,一方面孩子不參與校園暴力就會遭到排擠,孤立,甚至成爲被施暴的對象。另一方面,如果妥協加入施暴方,去孤立和敵對別的同學,就成爲了校園暴力的同謀者。校園暴力絕對是一個需要家長,老師和社會共同關注的嚴峻問題。最令人無助的事情也在東野圭吾的筆下大膽地紕漏着,當老師和同學對校園暴力置之不理,這是最可怕的冷漠對待,結果是任憑惡意蔓延,侵害無辜者。

迴歸到書中,野野口是有天賦和才華的,只是沒有適當的機遇讓他平步青雲,而內心的嫉妒指向了他的好友日高,當自我價值感缺失時,就會對身邊比較出衆的人產生嫉妒,這種嫉妒心理同時在一點一點滋長野野口的惡意。所以,一個孩子的成長經歷和心理健康狀況,會在他今後的行爲中貫穿始終。每次讀完東野圭吾的小說,都容易產生類似家庭因素,校園暴力,等等,對孩子性格和行爲產生的影響,這也是書中教育意義的成功之處。

  《惡意》讀後感 篇8

整本書以野野口和加恭兩個角色視角描述事件,推動整個故事的發展。讀到一半的時候以爲反轉會是野野口並非兇手,後來在加恭不斷挖掘真相的過程中真相漸漸明瞭。野野口視角的陳述給人感覺他是一個被動犯罪的沒什麼朋友但也絕不會殺人的人,根據他的自白,他的“好朋友”日高是一個殺貓,狡黠,甚至無恥的人。他在承認殺人之後,加恭一步步尋求真相,發現事實上,野野口並非他自白中的“無辜”。野野口自小開始便性格古怪,對日高有一種說不出具體理由的“惡意”,直至最後自導自演編造出一個讓世人覺得他很無辜的故事。我在故事的中間甚至都相信了“影子作家”的事實。

最後加恭給出了真相,野野口因不知從何而來的惡意,對日高的嫉妒而編造了一個精心設計的謊。

書中講到的“校園暴力”,至今也是社會熱門話題。印象中從前年開始,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他們甚至把暴力視頻放在網上,以此爲榮。但我想導致暴力事件發生的原因微不足道。

我在上初中時期,也聽說過不少校園暴力事件,被欺負的人往往被一羣人圍攻,這羣加害人中間,大部分甚至根本不認識受害者。

要時時反思自己是否對別人有了不知爲何的惡意,也要防止自己變成被羣人欺負的“受害者”。

  《惡意》讀後感 篇9

讀完最大的感觸是,父母對孩子心理、人格的影響太大了!野野口修根植內心深處對日高的惡意即來源他母親的隨口對日高的惡評。野野口母親那看周圍一切不爽的病態心理,長久以來潛移默化地侵蝕着他幻小的心靈,因爲他母親一再嘮叨環境的不好、周圍人的低賤,而又無法擺脫,他自卑的同時滋生出如他母親一樣對靠近他的人的惡意,他看誰都不順眼。隨着他的成長這種偏執終於溶入了他的骨血,成就他自私、冷漠、狹隘、扭曲的個性。他從小在心底萌生對日高的惡意隨着日高成長、成功日漸深沉,他母親口中所不齒的那家的孩子日高的正義、勇敢他做不到,成年後的日高先他成爲作家,更令他忌妒得發瘋,繼而更恨日高,以至於想要徹底毀了日高。一個人從小到大都對另一個人懷恨在心,還假裝朋友,這種事想想就令人脊背生寒。現實中是否存在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我認爲導致野野口一生行爲的根源就是他原生家庭的影響,更確切的說是他母親的影響。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在網上曾看到過的一句話,原句記不清,大意是:當父母這件事不需要通過任何考試,想想都讓人毛骨悚然。深有同感!

  《惡意》讀後感 篇10

這是目前看過最精彩的推理小說之一了,文章情節緊湊,線索縝密,一環緊扣一環,人物描寫也很細膩。其中作者運用手記敘述的方式一層一層打開真相之門,進而揭露了人性的醜惡。

說真的,大晚上看文章的時候,看得我整個人都是毛骨悚然,總有在看驚悚片的感覺,恍惚感覺窗戶有道黑影飄過,然後兇手就在身邊,真的太可怕了,這就是文章的成功之處吧。真的不愧是東野圭吾,一開始就完完全全地入坑了,小說身上像是有種魔力,吸引着你不斷往下看,不斷探索着裏面的線索,不斷接近真相……

而當兇手呈現在我們面前時,你會感到驚訝,但當你瞭解到兇手真正的犯罪動機時,相信你整個人也都是驚呆的,會完全被最後的真相所震撼到。到底是多深的恨意,纔會使野野口產生這樣的惡意。面對曾幫助過自己的好友,真心對待自己的好友,也能毫不猶豫下手,不僅產生殺意,還想着讓他在死後也要身敗名列……真的讓人不寒而慄啊!

“這世上的萬物本無善惡之分,使人產生惡意的,都是自身的思想使然”,野野口就是有着這樣極端的思想,才產生這讓人心寒的惡意吧……

  《惡意》讀後感 篇11

前陣子,剛聽一個朋友聊自己參加工作的感悟。他說,別人對你幾分好,就回他幾分,零點一分也不多不少。說實話,不知道是沒吃過虧還是還在學校的原因,當時不是很理解。

有句諺語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也是這個意思吧。

過度的善意在別人眼裏就變成了施捨,不能單純的說其恩將仇報,不懂感恩。長時間的過度善意會使其有巨大的心理落差,產生自卑心理。誰又甘願別人一直,處處強於自己呢。

“比起冤有頭債有主,不知從何而起的惡意才最教人心寒,也持續的最久,這世上的多數惡意,大抵如此。”這是看《惡意》之前就看到的書評,看完之後,卻不很認同。

所謂不知從何而起?可能是不經意間的炫耀,可能是好友間的處處強人,可能是居高臨下的施捨(或許在自己看來不是施捨的施捨),可能是一次無意的批判…等等等等。在你看來對他的好,在別人看來可能就是一種傷害。

我們應該善良,但請不要用自以爲爲別人好的方式去做。別讓自己的善意過了度,變了質。

  《惡意》讀後感 篇12

本書通過寫一個作家日高,和他的朋友野野口修。因爲恨意,野野口修設計並殺害了日高。《惡意》這本書我是第二次再讀,第一次並沒有寫下太多的感受。

第一次讀書的感受是,惡意從來都是一個人的心理畸形引發的'各種聯動,每個人都會受到環境,地域,性格,等好多方面的影響,但我們應該做的事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看待問題的心態。而不是任由惡意滋長氾濫。

當兩年後的我再次讀《惡意》,除第一次籠統的概述,我看到的更多更多,而是體會到更多。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惡意到底能達到何種程度,讓人不敢想象,再次讀完之後更多的事無奈,惡意產生的無奈,我就是恨你,就是這麼簡單,我知道明明我們是最要好的朋友,但是我卻還是殺了你,你知道我曾經的過去的的猥瑣不堪,但是依然和我交朋友,我知道你很善良,我知道你一直在幫助我,在我們再次相遇後不斷的幫我去實現理想。但是,我就是恨你,恨你擁有的一切,恨你的才華,恨曾經不如自己的你比自己優秀,恨爲什麼你運氣那麼好,恨爲什麼自己不夠優秀,恨自己還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得了癌症,我把生活所有的恨都強加到你的身上,殺了你。甚至還殺死你之後敗壞你名聲。用殺你的事情來提升自己的品格。

每個人都有對別人惡意的,不過是沒有表現出來罷了,或許是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或許曾經有的惡意在之後的交往裏消失,但是惡意從沒離開過我們的生活,它是無所不在。最終還是要看我們要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

最後,我不知道一個人可以惡意居然可以驅使一個人作出如此荒唐的事情,但更多的是惡意的背後,我們誰有沒有那種惡意的瞬間,或許更讓人脊樑發涼的是,曾經的惡意真的有那麼幾個瞬間差點就實現了呢。

  《惡意》讀後感 篇13

今天安利下東野圭吾的《惡意》。《惡意》和《白夜行》這兩本書有不同的地方但又互相聯繫,《惡意》這本書主要以怨恨貫穿全文,讓你感受人性的底線無比憂傷令人窒息。而《白夜行》這本書則是以愛情的極度來貫穿了全文,讓人感受到壓迫感讓人痛不欲生。《惡意》這本書是把複雜的人性很深刻精準的刻畫。這本書可以說是作者東野圭吾的巔峯之作了。

這本書就是在朋友實現了自己一隻想要的夢想就起了殺心,再加上患上了癌症讓這個本該發狂的人更加的瘋狂,他會在自己死之前先殺掉自己的朋友,並且讓他接受所有人的罵,這還不算殺死朋友後更加的恨。這本書在人性底線的刻畫上簡直就是直擊心靈。

下面就是本書的經典語錄:

1、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建立在一份錯覺上。老師錯以爲自己可以教學生什麼,而學生錯以爲能從老師那裏學到什麼。重要的是,維持這份錯覺對雙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爲看清了真相,反而一點好處都沒有。我們在做的事,不過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

2、痛苦的時候要假裝快樂是很困難,但快樂的時候要假裝痛苦卻還好辦。

3、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那麼,在我死之前,殺了你。讓你帶着世人的罵名下地獄。在你死了以後,我再繼續恨你。

4、簡單來說,現在的父母自己都不看書了,卻一味逼着小孩去讀。可是由於自己沒有閱讀的習慣,所以也不知道該給孩子看什麼纔好,結果只能把政府推薦的圖書硬塞給他們。不過,那種書通常內容生硬又無趣,只會讓孩子更討厭書本。這種惡性循環應該會周而復始吧。

5、令他害怕的,並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討厭自己的人所散發的負面能量。他從來沒有想象過,在這世上竟然會有這樣的惡意存在。

6、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啊?

7、我第一次發現自己缺乏謀生能力的事實。

8、誰都會有祕密,而且應該有權不讓它公開,就算是已故的人也一樣。

9、看清了真相,反而一點好處都沒有。

10、犯罪的潛在因素往往是女人,這句話耳熟能詳。

魯迅先生說過一句話: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他人。沒讀過《惡意》這部小說時不理解,讀過之後,感觸頗深。

向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撥開纔會發現其實裏面是空的,就像是惡意一樣,看到了最後才知道一切都是空的,看完後更是引起了人們的深思,究竟要有多恨纔會想着全部佔爲己有呢。

  《惡意》讀後感 篇14

朋友給我推薦了一本東野圭吾的《惡意》,她說我看完之後會懷疑人生。

看完這本書,的確是有這樣的感覺,但最能令我深切體會到這種無緣無故的惡意,是來自我的一篇文裏面的評論。

這篇文的最後我用了反諷的方式來寫,可能是我的表達不夠好,導致大家體會不出反諷的意味,遭到很多人的噴罵,但是呢,以下這位是最狠的。

在這位“兄臺”不知道小編是男是女的情況下,臆想着對女性釋放出很大的惡意,甚至口無遮攔地說出一些惡毒的話語。

我不知道他經歷過什麼,但我覺得他釋放出的這種惡意,能與《惡意》裏面的野野口,不相伯仲。

  《惡意》讀後感 篇15

說回這本小說,《惡意》被稱爲東野圭吾的巔峯之作,他把人性的複雜刻畫得淋漓盡致。深入靈魂的惡意,如同看不見底的萬丈深淵,寒冷得讓人毛骨悚然。

故事的開頭是由野野口的筆記來揭開序幕,裏面記載着野野口近幾日的“所見所聞”,從他好友日高被殺爲開始,一場精心策劃了一年的局終於被推動了。

日高在書中是一名暢銷小說家,而野野口則是寫兒童小說的。他們是多年的好友,至少日高是這樣認爲的,可野野口不是,他十分怨恨日高,毫無理由地怨恨,也可以說是所有理由都怨恨。

包括他的優秀,自己的懦弱,將所有所有的恨都傾注在日高身上。

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

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

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

那麼,在我死之前,殺了你。

讓你帶着世人的罵名下地獄。

在你死了以後,我再繼續恨你。

毫無邏輯,毫無道理,尤其是在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以後,更是孤注一擲“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他的人格”。

野野口精心策劃的局就是爲了把日高變成一個僞善的人,把自己包裝成日高的影子寫手,假裝自己與日高前妻有情,殺他只是爲了給她報仇,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日高自己咎由自取得來的結果罷了。

東野圭吾的書不讀到最後,你永遠不會知道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每個小結不停地反轉,偏偏又反轉得那麼合情合理。

  《惡意》讀後感 篇16

野野口對日高的恨意是從童年時期開始萌發的,剛開始他和日高在學校都是受欺負的人,而日高和他不同,日高是個很犟的人,即使被欺負得很慘,他也不會低頭。

但野野口被欺負過後,他就害怕,很怕再次被欺負,於是他轉換了角色,加入欺負人的那個行列。

雖說這樣,然而欺負其他人對他來說也是另一種被欺負,內心也充斥着不忿,因爲他在不願意的情況下去做不想做的事,最後還幫助“老大”騰尾壓着那個想逃跑的女生,讓他進行施暴,被迫成爲共犯。

由於他的膽怯,造就自己過着這種受盡屈辱的日子,他恨日高雙手沒有沾上這些骯髒的事,他恨他的潔白無瑕;同時他也恨自己,爲什麼不能像日高那麼犟。但最終最恨還是日高爲什麼要這麼犟,因爲有他的對比,自己就會顯得特別懦弱。

失敗者的屈辱感一直在他的心中發酵,而日高一直對他的好,讓他產生了自卑的想法,但在自卑之中,他也憤怒,他憤怒日高爲什麼能對他這麼好,爲什麼不介意他從前的事?

種種的負面情緒,一直在他的腦海中游走碰撞,而自己長大後的成就與日高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日高做了自己想做的小說家,自己只能在他的幫助下寫寫兒童小說,這種對比差更將他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卑撕開一條裂縫。

癌症的發現,終於是將那條裂縫撕開到最大,他壓制不住那些通過妒忌、不甘、羨慕等情緒製造出來的恨,而騰尾美彌子的出現,更是刺激他要動手的決心。

不想讓過去的不堪被公之於衆,想給耀眼的他撒上污跡,這種種的想法都是因爲野野口的想要完美心態在作怪,他想要有完美耀眼的自己,卻一直不能實現,不但如此,還離這個目標越走越遠。

而最終他把一切的錯都歸咎於日高身上,因爲自己不能做到,因爲自己不能實現,他能把一切自己想要的都擁有,這就造成他恨他的理由。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讓人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像野野口這樣人,社會上有不少,他們扭曲的心態認爲,自己的所有不幸都是因爲別人的幸福造就成的。

而他們又沒有曹操的自負,不敢說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話來。

只能在這陰詭的地獄裏被魔鬼蠶食自己,然後吞噬他人。

  《惡意》讀後感 篇17

拔刀相助,前方未必是正道通途,也可能是自掘墳墓。

後退一步,背後未必是天海空闊,也可能是深淵萬丈。

在東野圭吾的這本小說裏,不停地變換講述人的視角,在迷霧重重,真真假假的故事中,一具灰暗悲憤的靈魂慢慢有了清晰的勾勒,又在幾度起承轉合間,忽而褪去惹人同情的僞裝,透露出黑暗沉悶、令人窒息的惡意,如鬼如魔。

但尋常惡鬼不過吃肉喝血,吸魂奪魄,動機單純,吞噬肉身只求酒足飯飽而已。而這個“惡鬼”,卻是要遮天蔽日,顛倒乾坤,以雪中炭火炙烤至交真心,以久旱甘霖覆沒竹馬真情,他將愛結繩,一寸寸勒死這世間殘存的善意,所謂殺人誅心,不過如此。

看到這你是否好奇這書究竟有怎樣的惡意,配得上這麼這麼誇張的描述,如果我說是因爲一起謀殺呢?你或許不屑一顧,古往今來,多少明槍暗箭,爾虞我詐,謀殺很少見嗎?可如果我再說,謀殺只是開始呢?終結鮮活的生命不是兇手的目的只是手段,他用拙劣的殺人技巧只爲誘人揭開一副逼真的畫卷,在這畫卷裏,他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受盡脅迫的“影子”,身上每一寸都被勒索殆盡,成全了另一個人的譽滿天下。

多美的畫啊,處處閃耀着人性的光輝,只用他龍飛鳳舞的幾筆墨就將一個人的心血全部抹去,裝點成自己的新裝,穿着招搖過市。可即便到這,都還沒有結束,奪人身前榮光,欺世盜名之徒古今中外也不勝枚舉,不過爲財爲名,總是有利可圖。可是,沒有!不爲錢財,不爲名聲,只爲恨。你絞盡腦汁,想着到底是怎樣的深仇大恨,值得他如此的處心積慮?可是,也沒有!不僅沒有,他費盡心機的對象竟還是他生命的陽光,雪中的炭火,久旱後的甘霖,就不免讓人後背發涼。

如果非要道一個原因出來,我想也許是陰溝裏的老鼠見不得陽光下的花朵吧,我既臭不可當便容不得你作空谷幽蘭,我石碎無礙,讓你用玉作陪,你可心甘?

這世間最不能直視的,一是太陽,二是人心。他化身爲陽,卻照不進他的心,反而招來無端的嫉恨與更深的惡意。

我開始不懂,後面想來,原來不是所有的善意都能暖化人心,有些人身處陰溝卻未必需要暖陽,啼飢號寒卻未必盼着春暖花開,因爲身處地獄的人不會想你拉他出來,而是,你下去陪他。

不過這只是地獄的事,生活在人間的你未必需要知道,生活還是向陽,只是哪天惡鬼再出來的時候,需要你明白,惡鬼有惡鬼該呆的地方,種族的界限不是善意就能打通的,不要妄想以人間煙火拯救地獄孤魂,有些救贖是無謂的。

  《惡意》讀後感 篇18

看到前半部分真以爲如野野口修所說的,他是因爲和日高彥邦的妻子有染被發現,被脅迫成爲了他的影子寫手,使其成名,所以爲了報復才殺了日高彥邦。野野口修通過一步步的引導,讓警察落入自己設計已久的陷阱。還好最後警官加賀恭一郎還是還原了真相,日高彥邦其實是野野口修的恩人,一直幫助他。野野口修的殺人動機竟然是“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就是這樣的恨意,讓他殺死了自己的恩人,並且讓他在死後身敗名裂。

反轉,反轉,再反轉。第一部分認爲野野口修是無辜的;第二部分發現雖然是野野口修殺的,但是還是同情他的;第三部分了解真相後,充滿了震驚,費盡心思的設計,殺人動機竟然只是自己的惡意。

人性是複雜的,也確實有些時候討厭一個人說不上理由,可能就是“看他不爽”。在東野圭吾的筆下寫出來的惡意也是這樣沒有理由,卻讓人毛骨悚然。

無邊的惡意,深不見底,有如萬丈深淵,如此這般,才構成了《惡意》。

  《惡意》讀後感 篇19

花了一天時間,把東野圭吾的《惡意》看完了,只能算是短片幅作品,不然一天時間是不夠用的。這是我看的東野圭吾的第三部小說,都是懸疑,與《解憂雜貨鋪》不同,看完後是深深的可怕,人心的可怕。

不得不佩服東野圭吾的推理,整個小說通俗易懂,平易近人,讀起來不費勁,但是卻層層遞進,吸引着人讀下去,到最後謎題揭開的時候,你會驚呼,原來所有的看似合理的說法,都是有預謀的……

你不曾想到,原來主人公自己所謂的弱者形象,都是自己編造出來的,你也不曾想到,原來對被害者的傷害,是蓄謀已久的,你更不曾想到,原來這種深深的惡意,確是說不上來的理由,或許就是校園暴力事件中暴力者所說的:就是看你不爽!

所以纔有了恨意,深深的恨意,這恨意煎熬着內心,讓ta不得不發泄出來,而這一發泄所付出的代價太大太大,甚至不惜毀掉自己的一生……生活中,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人,看誰都不爽,把別人都當作惡意之人,說話辦事都帶刺,以前看或許也會覺得不爽,但是現在覺得,這是可悲之人,內心深處的自卑感,讓ta見不得光,而折磨最深的也是ta自己。

《白夜行》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世間有兩件事不能直視,一是太陽,而是人心。但是我還是寧願心善些,時刻充滿惡意,心也忒累了些,坦蕩點,才能肆意江湖。

  《惡意》讀後感 篇20

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了《惡意》這本推理小說,被一個一個反轉的劇情迷的神魂顛倒,內心起伏不斷,光看封面就會不由自主的上去翻看。

日高邦彥的突然去世,拉開了這本書的帷幕,身爲一個暢銷書作家,生死之大事自然會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出版方,媒體,書迷等。目的各不相同。其中好友野野口修的登門拜訪,被前來辦案的加賀警官多次懷疑,最後確認爲野野口修是真正的兇手。

其實案件本可以快速的辦結,但是野野口修遲遲未說出殺人的目的,所以引發了一系列的調查和推理,直至加賀警官了結此案。

看了野野口修的自白書之後,我還是挺憐憫野野口修的,覺得他是被冤枉的。但是當我看到最後加賀警官的質疑之後,我被徹底震驚了,震驚的原因是終於知道野野口修爲什麼要殺掉日高邦顏。惡意,是因爲滿滿的惡意,與生俱來的惡意。

惡意,一個人究竟爲什麼會憎恨一個一直幫助自己的人呢,中國有句古話“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但是文中的野野口修卻是“恩將仇報”,而且還是蓄謀已久。在我看來,看清晰一個人要從四點入手(年齡,學歷,經歷和故事)。經歷和故事尤其重要,可以樹立一個人的三觀。

三歲看小,七歲看大。野野口修從小就沒有把日高邦顏看成是好朋友。原因就是野野口修的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就是錯誤的,一直以輕蔑的口氣在描述着他的小夥伴日高邦顏。說這不好那不好。導致野野口修從小就樹立了嫉妒他人,憎恨友人的錯誤價值觀。人生的幾十年都沒有扭轉過來。所以他後來有了萬丈深淵的惡意,有了報仇雪恨的歪行爲,歪主意。

究竟怎麼避免這種行爲的發生呢,我覺得是家庭教育尤爲重要。如果野野口修的母親是一個樂觀向上,知恩圖報的母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有種感恩,互助,自信的心態在裏面,孩子不會成長爲一顆歪脖子樹。

這也說明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性,尤其要杜絕制止打擊校園暴力事件,暴力事件對於欺負一方和被欺負一方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欺負一方會形成暴力解決事情的價值觀。被欺負一方,如果總是得不到公平對待,物極必反,就會心理陰暗會有打擊報復的心態,長大之後甚至會危害社會。不能用正當的方法維護自己的權益。

《惡意》在我看來,應該反思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和校園教育,其實不管我們生活在哪一個階段,都應該心態向陽,積極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滿懷感恩,滿懷希望,努力過好這短暫的一生。

  《惡意》讀後感 篇21

恨一個人,究竟能夠到達什麼地步呢?殺了他,奪去他的生命,在我這樣一個人看來,這種剝奪生命權的行爲無疑將是最大的抒發恨意的方式。但是讀過《惡意》才發現,殺掉一個人並不是終極的方式,還存在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親手殺了他,並毀掉他生前所建立的成就、聲譽、社會關係等等,這樣的方式真是聞所未聞,令人愕然!

然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股恨意的來由。原文是這樣描述的:“這股惡意到底從何而起呢?我非常仔細地調查你們二人的過去,然而發現沒有任何理由足以讓你怨恨日高,他是個非常好的少年,又是你的恩人,你和藤尾正哉曾經聯手欺負他,他卻反過來救了你。但我知道,這樣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因爲在他面前,你不可能沒有自卑感。”

是啊,世人稱讚以德報怨,鄙夷以怨報德。你對別人的好有時並不能換得對方的良知,甚至有可能會引起對方的仇恨,多麼畸形的心態!

文章中講到野野口修小時候上學的經歷,這喚起了我一些童年記憶。校園暴力在任何時代都是存在的,我記得是在我上三年級的時候,在班級裏形成了一種拉幫結派的風氣,無論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無一倖免,均被牽涉其中,必須要站隊,三五成羣的劃分勢力,要稱兄道弟,否則就會被欺負。這些派系欺負同學,索要財物,騷擾女同學,打架鬥毆,搞惡作劇,校園霸凌。在這其中,自然是有像藤尾那樣的頭目,也當然有像野野口修這樣一開始被欺負後轉而加入幫派欺負別人的“狗腿子”,當然也少不了像日高經常挨欺負卻從不服輸的“硬骨頭”,所以硬骨頭往往也逃不掉一直被針對的命運。班級裏大家只是看着這一切,誰也不敢主動去告狀,生怕變成了下一個被針對的對象。我不記得的是老師是否得知班裏校園暴力的存在,是否曾嘗試制止這種局面的延續,我清楚的一點是老師似乎並未起到什麼作用。此一段回憶,自我四年級轉學即告結束。

校園暴力會給一個人造成多麼久遠的影響,從野野口修自卑、內斂、記恨、殘忍、謹慎的性格不難看出,童年的經歷塑造了他的性格,也讓他變成了最可憐也是最可恨的人。

再回到《惡意》這本書,東野圭吾的風格一向是反轉再反轉,我覺得《惡意》較之《白夜行》更甚。小說是由每個人的獨白手記組成的,並不像簡單的記敘風格,能夠讓你很快的將前後連接起來,從而讓你更加專注的分析,進入到線索中,而這正很巧妙的將讀者引入陷阱。“殺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從我一開始相信野野口修的不在場證據,到無法接受加賀莫名奇妙的懷疑野野口,再到我堅信野野口雖然是兇手,但是他是受盡了日高的壓迫一時衝動殺人,可以說我一直再未野野口辯護。沒錯,相反的是我對日高從一開始“殺貓”到“影子作家”成見越來越深,一步一步我是被野野口修牽着走的。直到文章最後,加賀走到我面前,告訴我這一切都是野野口修精心設計的假象,我才恍然大悟。嗚呼哀哉,我真乃凡夫俗子,拜服!野野口修正是計劃好了被逮捕,從而將假象公諸於世。

最後,我想起了紅樓夢中的一句話“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

  《惡意》讀後感 篇22

“你費盡心思想出的計劃,就爲了破壞他辛苦構築的一切。而殺人這件事,只是這個計劃的一個小部分。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賭上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啊?”

“你心裏藏着對他的惡意,這仇恨深得連自己都無法解釋,正是它導致了這起案件。”

纔看完東野圭吾的這本書《惡意》,至今心情還沒有徹底平復,不僅因爲作者本身的魅力,或許身爲班主任這個職業,讓我的思緒更加複雜。

想要深刻感受這本書的魅力,不得不去了解他的作者——東野圭吾。他是一個有故事、努力又有天分的人。關於他,一個版面是不夠的,這裏我想介紹兩個方面的事兒:一是東野圭吾成爲職業作家前的大致經歷。1958年生於日本大阪,家裏經營着一個生意蕭條、賣鐘錶、眼鏡、貴金屬等飾物的小店,1981年畢業於大阪府立大學工學系電氣工程,畢業後成立日本電裝公司的技術工程師,同時寫小說參獎,1986年辭職赴東京,開始成爲職業作家;二是東野圭吾的創作歷程。前期作品以本格推理爲主,偏重涉密解密和邏輯推理,模仿爲主,中期作品不再拘泥於兇手和手法,關注犯罪動機的意外性,喻謎團於社會現實,這一時期具有“新社會派”的特點,一方面關注社會和人性,另一方面在敘事技巧上不斷創新,運用了雙線平行交叉式的結構方式,後期作品既重寫實又重手法,開創了“寫實本格派”,故事的中心也漸漸轉移,淡化謎團、淡化兇手的身份、重心在“犯罪動機”的懸念上,這一懸念滲透着對社會和人性的深刻解剖和思考。

《惡意》是東野圭吾後期的一部代表作,堪稱巔峯。該書講述的是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出國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殺。命案的發現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和同樣身爲作家的同窗好友野野口修。野野口修曾經的同事,現在的警察加賀經過一連串的分析推理和現場證據及口供,確定了他就是兇手,卻對犯罪動機不清不楚。在徹查被害人與兇手的過去之後,犯罪動機得以浮出水面,一切源於“我就是看他不爽”這一看似無比簡單卻又令人發憷膽寒的恨意。

談及此,不禁想原封不動的轉述原文中關於犯案動機揭幕前加賀的那段自白“我想起十年前親身經歷的那件事。你還記得嗎,我們班的小孩在畢業之後,用刀刺傷了一直以來欺負他的同學。當時,那個欺負人的主謀曾說了這麼一句經典的臺詞:‘我就是看他不爽’”。整本書的焦點和終點都落腳到這一犯罪動機。這本書之所以經典,不僅在於其對動機的懸疑,還在於對發生命案是否必須要有大家都認可的動機存在這個問題的拷問,更在於對這一貌似不被認可的動機卻深藏在相當一部分人的內心深處的社會事實的無情揭露。

誠然,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讓我激動不已的原因,引發了很多的感觸。因爲職業關係,感受最深且不同於其他讀者的一點是對野野口修作案動機的認識和理解。我2009大學畢業,上班至今,當了近十年的住讀班班主任,遇到過很多問題學生。一般人對野野口修的犯罪動機感到不可思議,甚至可笑,而我堅信這種深層惡意的存在並深刻理解罪犯的心路歷程,這動機真的是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不折不扣的事實。野野口修這種心態的養成非一日之功,通過調查二人的過去,發現沒有任何理由足以讓野野怨恨日高,日高是個非常好的少年,在野野受欺負時,他主動站出來解圍,然而恩德卻招致了深沉的怨恨,恨他面對校園暴力可以做到不卑不亢,嫉妒他率先一步成爲作家,恨自己未取得成就就已經患上了癌症,不想帶着這份憎恨死去,所以哪怕被抓也要貶低、詆譭對方的人格,以達到“死得其所”、死得暢快的目的。或許,對日高的恨除了基於對別人的羨慕嫉妒恨之外,還源於對自己言行懦弱的深層次的恨,其實只要用心從事班主任工作的同志們,對於這一動機的理解都會來得深沉而徹底。

《惡意》讓我對班主任這份工作的意義和責任的認識更加深刻,對我的信念“用心愛每一個學生,成爲他們的貴人”更加堅定。對能夠從事這一職業並做得很好感到自豪,對“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一說法更加篤定。教書育人,育人遠遠高於科學知識本身的傳授,無論何時,我都會一直堅守這一觀念:用班主任敏銳的眼光和視角去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用高尚的品格和科學的方法去引導疏通、用無盡的耐心和愛心去照亮每個學生的內心,讓他們的心態積極向上,讓他們在陽光下活得更加陽光、更加舒暢、更加健康!

快到凌晨兩點了,窗外的雨聲清晰透亮,睡意全無,中國那麼多的班主任,真心的期望更多的班主任都能看到這本書,都能爲學生的心裏健康而奮鬥終身、矢志不渝!

  《惡意》讀後感 篇23

東野圭吾的小說,尤其是推理小說,風格是我很喜歡的那種。

精煉、簡潔,情節十分引人入勝,經常抱着他的書一天都放不下來。

我在網上也看到一句書評:”《白夜行》爲愛粉身碎骨,《惡意》爲恨萬劫不復。

《白夜行》是東野圭吾的成名巔峯作品,被譽爲東野圭吾小說中的無冕之王。但是比起推理的情節,白夜行更注重的是人性與人心得描寫,寫出了唐澤雪惠和桐原亮司的複雜的“共生”的關係,反而對這一切的根源——兇殺案本身的推理過程並無太大關係。

比起《白夜行》,《惡意》是名副其實的推理小說,但是與一般推理小說不同的是,它一開始就交代了兇手是誰,進行推理的不是兇手身份,而是作案的動機與過程。

或許是開頭日高殺死了那隻貓的緣故,確實,給人以日高是個壞人的形象,通過細節描寫,更堅定了野野口的無辜和日高的狡詐。不得不說,殺貓的情節確實佈置的極爲到位。一個簡單的謊言,成了本作的點睛之筆,讓後面所有的抹黑都順理成章。在我們讀到事情真相後,不禁心中感嘆東野圭吾對人性的解讀和他那強有力的邏輯。

《解憂雜貨店》是東野圭吾所出的暖心作品,從某種程度上,如構架,時間軸,情節都比《惡意》要更加吸引人,時間軸看似錯亂的把各個故事聯繫在一起,精彩至極。我認爲東野圭吾最好的作品就是《解憂雜貨店》,甚至比《白夜行》還要好得多。但是,畢竟《解憂雜貨店》是本帶有一點奇幻色彩的作品,所以與《惡意》這種推理小說相比無法有一個客觀的評價。

在這裏提到《解憂雜貨店》的原因是因爲《解憂雜貨店》是東野圭吾爲數不多的沒有陰暗色彩的小說,這在東野圭吾的作品中真的是少之又少。而《惡意》,是本從頭至尾都在寫人性陰暗面的小說。與《解憂雜貨店》是兩個極端。

《惡意》中的那種惡意,在結尾處你也會被深深震撼,這本書不是第一人稱來敘述,而是用了不同的、多個人物視角來敘述整件事情的前應後果,甚至包括了一些內心獨白。不同的敘事方式也讓本文更加精彩。

最大的惡意不是來自語言的不堪、行爲的粗暴,而是深埋於心後突然爆發的致命一擊。即刻釋放的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隱忍不發、默默承受的心結。這遠比任何語言、行動上的交錯來得更猛烈、致命。

野野口在看到日高成爲作家十分成功後一股嫉妒油然而生,但我認爲這不是他行兇的真正原因。

野野口小時候經歷校園暴力,膽小、自卑,日高與他一起受欺負。那時日高和野野口是一起對抗校霸的好夥伴,但自從野野口被迫參與施暴,內心便墮落了下去。長大後看着成名的日高再回來幫助自己,就好像覺得自己的道德與人格兩方面都遭到了日高的貶低。而小時候野野口媽媽對日高的不屑於看不起,一定是野野口後來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家庭,對年幼的野野口日後行兇的影響一定是極爲巨大的。

一個人一輩子估計會有一兩個憎恨的人,這是正常的,畢竟人有愛恨情仇,不可能完全拋棄這些情感。讓人深思的是——野野口的這種沒有由來的無端的憎恨,誰沒有過呢。

  《惡意》讀後感 篇24

韓寒在一本書中這樣寫:“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有時候最有用的不是甜美的上進,不是你喜歡他時爲了他努力變得更好,而是你情深義重的人,對你藏不住的惡意。”

今天我要跟大家講一本書,名字叫《惡意》,作者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故事很簡單,死者是一位暢銷書作家,而兇手是死者昔日的同窗好友。作爲一部懸疑小說,這部作品沒有錯綜複雜的人物情節,沒有精心佈置的犯罪現場,也沒有出神入化的犯罪過程。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是讓人出乎意料的殺人動機。跟隨刑警的腳步,在一次次的審問之下,兇手承認,他的殺人動機就是: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但是隨着真相被揭開,人性中那層最深沉的惡意呈現在讀者面前。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可以說將這種惡意表達的淋漓盡致:“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不堪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那麼,在我死之前,殺了你,讓你帶着世人的罵名下地獄。在你死了之後,我再繼續恨你。”而正源於這種恨意,讓兇手殺死了好友,並在其死後盡一切可能的讓他身敗名裂。作者通過對複雜人物抽絲剝繭的深刻描畫,令人眼花繚亂,啞口無言。而也正因如此,《惡意》被媒體和讀者列爲東野圭吾的巔峯之作,與《白夜行》同享光輝與榮耀。這兩部作品恰似兩生花——《白夜行》中的愛情極度熾烈,令人粉身碎骨;而《惡意》中的怨恨則無比深沉,令人萬劫不復。

閱讀這本小說,越往後看,少的是幾分接近真相時的恍然大悟,多的則是對人性陰暗面的瞭解。有的人心是大海,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裝得下,波瀾不驚。有的人心是針眼,見不得別人一點點好。其實,生活中的我們,可能更甚於此。毫無來由地討厭一個人,也許僅僅是因爲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表情。上天從來沒有賦予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權利,讀書筆記也沒有給予我們任何優於其他人的特質。雖然我們總是在標榜着平等和平和,可是,看看現實中的我們吧,我們冷漠的眼神,我們皺起的眉頭,這一切也許都是內心微小的惡意。不要讓嫉妒充斥你的生活,請專注於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試圖去挽留一個已經墜入深淵的人,否則你會被他一併拖入。

書中在結尾部分這樣寫:“我敢說不論如何醜惡的偏見,它的產生絕對不是歷史或地方的錯。”願存在偏見的人們和被人歧視的人們都能夠以此句來自省,從惡意中全身而退,獲得應有的智慧。

  《惡意》讀後感 篇25

我讀的第一本東野圭吾是《惡意》。

坦白說,我這個人並不是特別能夠消化本格派推理小說的那一類讀者。那些詭祕的犯罪手法誠然精彩,兇手揭露的瞬間也可謂令人驚歎。不過怎麼說呢,我想要在小說裏尋求的,似乎並不是這一類東西。

《惡意》是東野圭吾較早期的作品,那個時候,他還在本格派中摸索試探,尚未完全找到後來奠定了他在推理小說界地位的“社會派推理”這一路線。不過他那以描寫人物爲主,詭計爲輔的寫作風格已經初具雛形。這部小說中,兇手在劇情進行到大概四分之一的地方時便已歸案,剩下的篇幅均在探究兇手的作案動機——在我淺薄的推理小說的閱讀經驗中,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小說寫法。

東野圭吾的文筆流暢平實,但節奏上有出乎意料的成癮性。是那種一旦拿起,便忍不住想要讀到最後的書。

但是,節奏把控的優秀還不足以讓他接連斬獲江戶川亂步獎和直木獎。東野圭吾最吸引我的,是他對人物心理的把控,以及對內心感情的喚起。

事實上,我並不認爲他的作品像一些評論家口中所說的,反映了“普遍的人性”。他筆下的人物多爲性格極端之人,其中不乏令人膽戰心驚的惡意,這無論如何都不能稱爲“普遍的人性”。更確切的說法,我認爲是他成功地寫出了以“人”爲中心的小說,比起犯罪的手法,犯罪的原因要重要得多。一個人是爲何走上犯罪這條道路的?這個人爲何非要走上犯罪的道路不可?如果這個人沒有經歷過那些絕望,那麼他將會走上什麼樣的人生之路——我在東野的小說中,期待和尋求的是這樣的東西。

更具體來說的話,是一種被慰藉的感受。

在一個推理小說家身上尋求慰藉而非刺激可能是一種聽起來有點奇怪的說法。不過,在讀過《白夜行》後,可能便可理解一點對故事的女主角所抱持的同情心。作爲一個童年過得並不那麼愉快的人,在看到女孩扭曲的內心被一層一層剝開的時候,確實會在心底蕩起“這或者也是我的故事”的感情。

當然,推理小說並非非要喚起人內心的情感,任何小說也不具備這樣的職責。不過,作爲尋常之人,我還是盼望着有什麼小說能夠將隱匿在我內心的那些不安拖出來,以邏輯去分析,同時以感情去撫慰。

在《惡意》之後,我又相當貪婪地幾乎讀了他全部的小說。其中有不少優秀的作品,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近年出版的轉型之《解憂雜貨店》雖然被不少人詬病,我卻仍舊在這部作品之中得到了我一直在東野圭吾身上尋找的東西。他的冷酷與溫情喚醒了我的心,令我從一種平和的麻木之中醒悟了。